MENU
趨勢快訊
環境永續 ! 日本農研機構的最新智慧放牧技術成果
2024/09/13
日本畜牧業食用牛發展現況   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2022年公開的「畜牧業新農與離農調查報告」顯示,負責食用牛繁殖與培育的新進養牛戶,自2018年到2021年每年增加220人以上,但自2022年卻急速減少177人。與其同時,離農轉職者每年約有1,500人。等同於每年減少有1,300人以上食用牛的養牛戶。離農者的增加勢必影響休耕地,連帶缺工問題,休耕地活化也陷入惡性循環。   從離農原因調查顯示,主要有高達半數以上的原因來自養牛戶的高齡化(47.1%),以及的後繼無人(6.7%)。另一方面,食用牛所需牧草飼料佔總體經營成本的4~5成左右,在飼料價格不斷攀升情境下,導致經營不善與惡化則占了一成(12.5%)。對此,根據農林水產省最新公開2024年4月畜產與酪農農情資料(圖),目前的進口價格相較於之前最低價差距有兩倍之多。   此外,近年來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倡議的動物福祉,實際落實於畜牧業的現場飼養管理仍面臨一定困境,加上面對人力不足問題,導入智慧放牧技術成為解決的途徑。【延伸閱讀】- 以動物做實驗--談3R 兼具產值提升與友善環境的智慧放牧技術   在日本的中國地方與四國地方,有高達八成的中山間地域(1)的休耕地陷入活化困境,根據農研機構西日本農業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表示,休耕農地活化、高效省力的生產經營、削減牛犢生產成本,降低進口飼料成本及加強飼養管理等目標,皆可利用智慧放牧技術解決。   該研發團隊於2022年投入為期兩年的「休耕地活化對環境維護之成效與高產值智慧放牧之示範驗證計畫」,於2024年發表五大研發技術成果: 1. 放牧草地的形成與維護管理 (1) 休耕農地活化技術   利用休耕地餵養牛隻具有活化農地、維護環境永續的優點,然而過去人工除草或是除去牛隻無法食用的樹木和帶刺的植物則耗費相當多的時間與勞力。新型割草機上裝載的功能,則是可以直接利用機台內部刀刃將樹枝植物對著地面垂直旋轉擠壓粉碎,省去人工收集跟堆疊雜草屑的時間與勞力。其他尚有因應山坡地傾斜程度(最多傾斜40度)、無線裝置等多項功能。 (2) 牧草種植計畫支援系統與延長放牧期間   牧草是牛隻飼養最重要糧食,為有效低成本與拉長放牧期間,牧草的種植計畫更是缺一不可。研究團隊開發一套牧草種植計畫支援系統,可因應飼養牛隻頭數,管理所需的牧草數量,避免浪費與不足問題發生。 (3) GPS導航的雞糞施撒技術   除了國際飼料的攀升,近年來化學肥料的價格同樣不斷上漲,地方轉向使用價格較低廉且氮肥成分比牛糞還高的雞糞作為牧草種植肥料。然而,如上所述,放牧草地大多為非平坦劃分不均且高低傾斜的山坡地,特別是在施肥操作上,由於無法完全透過目視掌握總體現況,加上數公頃規模的施肥,難以避免重複施肥或遺漏施肥的可能性發生。   研發團隊開發一台結合GPS導航和撒播功能的高性能雞糞施肥機,除了可以降低化肥成本,同時讓沒有經驗的操作者也可以簡單且有效操作,創造施肥成效的最大值之外,因應政策推動的綠色糧食戰略,更能夠實現無化學栽培的綠色農業。【延伸閱讀】- 農業脫碳!AI、自動化的先端技術X日本綠色糧食戰略發展 2. 放牧家畜與電力柵欄之管理 (1) 放牧牛位置勘查技術   相較於牛舍飼養,放牧的優點在於可以省下餵食與打掃的時間,牛隻可以任意自由移動。缺點則是牛隻脫離柵欄或造成事故風險。本研究利用GPS與ICT技術,讓飼養者憑智慧型手機可以輕鬆掌握牛隻所在位子,無需擔心牛隻動態,更可以省下人力搜尋的力氣。【延伸閱讀】- 日本利用ICT技術栽培溫泉草莓   這項技術應用關鍵在於在牛隻脖子上裝載GPS,藉由無線發送位置訊息,對接放牧周邊裝置的母機,將牛隻行動的位置轉化為智慧地圖,協助飼養者管理牛隻移動路徑與位置。 (2) 電力柵欄管理技術   一般利用休耕地放牧地通常會設置柵欄限制牛隻移動範圍,若是為防止受到野獸侵害則會使用既可省力又有用的電力柵欄。然而,電力柵欄仍有它的侷限性與仍須避免造成的風險災害。例如,樹木倒坍、野生動物的侵入、漆包線的脫落、雜草叢生導致漏電等。倘若放牧管理者可即早發現修補,則可防範於未然。因此,研發團隊發明一種可以監視電力柵欄的電壓值裝置,透過訊號傳送至智慧型手機,可以大幅削減管理勞動力。【延伸閱讀】- 虛擬圍欄技術應用於畜牧業 注1:「中山間地域」指不利於農業生產條件的丘陵山坡區域(資料來源:農業部)。
乳牛量該增重、還是要減肥? AI人工智慧科技秒判
2024/08/29
臺南柳營是全國最大的酪農區及鮮乳產地,創立於1974年的「桂芳牧場」,第二代經營者曾仁瀚不遵循傳統勞力密集的經營管理方式,積極導入自動化設備及智慧科技,包括從紐西蘭引進外型好似旋轉木馬的圓盤式擠乳機,只需花費15分鐘就能擠好乳,減少人力作業負擔,也讓牛隻身處自在舒適的環境,擠出更香醇的乳汁;還有使用自動化仔牛餵乳機器人,能藉由電腦精準計算小牛的每日成長所需的進食量,確保每頭小牛健康成長。【延伸閱讀】- 科技始終來自「牛」性 機器人擠牛乳產量增加15%   曾仁瀚營造良好的飼養管理和獨立生產流程,讓桂芳鮮乳成為國內少數擁有產銷履歷的知名鮮乳品牌,如今桂芳牧場乳牛飼養規模已超過300頭,平日除了餵食、擠乳、清潔等工作,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觀察每隻乳牛的體態。   畜試所指出,乳牛體態評分(body condition score;BCS)是判斷乳牛健康的重要指標,特別是在乳牛轉換期的體型胖瘦,會影響泌乳早期的酮症發生率及泌乳高峰期的乳量。傳統方式是目測巡檢,採人工紀錄經驗,不僅耗時多工,也難以聚焦體態異常的牛隻,無法即時提供牛隻健康照護及治療。   工研院智慧感測與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朱俊勳表示,乳牛3D體態辨識系統結合專家經驗與AI分析,針對乳牛體態、體型進行辨識,建立數位化的國內乳牛體型資料庫,能減少牛隻的花色和牛體清潔度的影像干擾,不但取代耗時耗力的人工量測,牧場管理者可根據3D影像辨識結果,精準判讀乳牛的胖瘦度分級,作為未來國內乳牛大數據統計分析資料庫的一環。【延伸閱讀】- 應用智慧項圈以推動酪農業之發展   以飼養300多頭乳牛,平均日產量約5噸鮮乳的桂芳牧場為例,過去每天要安排1至2人,每日巡場檢查牛隻健康狀態,每人需花費1.5小時,導入技術後,利用RFID(無線射頻辨識,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感測器,能清楚判定每頭牛隻身分,牛隻只要走進擠乳通道,一秒就完成每日體態健康檢測,省下來的人力更可專注在牛隻營養補給與照顧,讓牛隻產乳狀況更好。【延伸閱讀】- 【減量】添加植物萃取物於飼料中提升乳牛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甲烷排放 圖一、「乳牛3D體態辨識系統」整合智慧感測器與AI技術,精準快速掌握乳牛的胖瘦度分級,如同幫人類量測BMI指數,酪農可依照乳牛體態,及時調整出最佳的飼育配方與策略。圖/工研院提供 圖二、工研院開發的「乳牛3D體態辨識系統」已導入位於臺南的桂芳牧場,業者可每日自動化檢測牛隻體態健康,省下來的人力更可專注在牛隻營養補給與照顧。圖/工研院提供 圖三、工研院開發的「乳牛3D體態辨識系統」結合專家經驗與AI分析,針對乳牛體態、體型進行辨識,建立數位化的國內乳牛體型資料庫,能減少牛隻的花色和牛體清潔度的影像干擾,取代耗時耗力的人工量測,精準判讀乳牛的胖瘦度分級。圖/工研院提供
無籠飼養確實讓雞隻生長受益,但放養更容易造成蝨子的侵擾
2024/08/17
近期美國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一項研究發現,放養雞比籠養雞更容易受到蝨子的侵擾,這一發現對加州等禽畜業可能產生重大影響,因為那裏的雞隻生產皆採放養模式。加州的提案在2018年獲得選民通過,旨在透過為農場動物保障最低空間要求來減少動物痛苦,禁止出售籠養母雞產下的雞蛋。但僅僅沒有籠子並不能保證雞隻的健康與幸福,針對為何放養雞比籠養雞更容易感染蝨子,確切原因可能還需再更多研究了解。【延伸閱讀】- 區塊鏈於放養雞產業之應用   蝨子以放養雞的皮膚和血液為食,這些雞隻的感染率顯著高於籠養雞。研究團隊利用先前建立的昆蟲檢測感測器進行雞隻行為監測,這些感測器可以將鳥的行為轉化為電腦可識別的演算法,用於監測籠養雞未感染蝨子的時期、感染生長期間以及感染爆發期間的行為活動。   其中,侵擾最明顯的信號是鳥類用喙清潔羽毛梳理行為的增加,過度的整理行為可能會破壞雞的其他健康,例如:休息、吃飯、睡覺或產卵等。研究發現,受蝨子感染的雞隻花費大量時間試圖去除蝨子,顯示即使蝨子感染範圍相對較小,也會導致整理行為次數大幅增加,對雞隻行為產生巨大影響。蝨子通常生存在宿主難以清除的身體部位,如雞隻翅膀下方,這些部位皮膚溫度高,且更難碰觸到,研究人員發現這些部位皮膚病變處正在出血。【延伸閱讀】- 運用攝影機開發預警系統來檢測雞蟎侵擾   目前,減少蝨子的方法不多,家禽允許使用的殺蟲劑相當有限,散養的雞隻施藥也較困難。根據研究團隊發現,矽藻土是一種由水生生物化石殘骸製成的粉末狀物質,當雞的羽毛含有這種物質時,它會破壞蝨子的蠟質外骨骼,採用食品級矽藻土可以使蝨子無法阻止水分流失,最終乾涸而死。針對後續研究,研究人員希望後續研究可以考量過度梳理羽毛對雞隻產卵的影響,並衡量蝨子侵擾造成的經濟影響。   從動物行為和整體角度來看,放養確實比籠養讓雞隻生長有更多優點,可以有更多生活空間可表現出更自然的行為,但從疾病的角度來說,卻有更多複雜情況和問題仍待解決,需有更多動物疾病與動物福利的研究以雙邊兼顧。【延伸閱讀】- 科學家為養雞場開發了寄生蟲檢測系統
一種免核酸萃取之乳牛A2β-酪蛋白基因型鑑定技術
2024/08/12
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北區分所 施意敏 凃柏安        A2β 酪蛋白的鮮乳,它的特性強調與人類母乳結構相似,易幫助消化吸收。在文獻上也指出這種鮮乳可以降低消化不良、腹瀉,甚至對身體的發炎反應也有所益處。「A2β 酪蛋白鮮乳」,需有 A2β 酪蛋白基因純合子的乳牛所生產出來,但需要透過檢驗證明來辨認基因的存在,國內目前沒有這項檢測服務,樣品都必須送往國外。然而需耗費數月才能得知結果,且費用昂貴,不利酪農或乳品廠開發多樣化特色乳製品之技術。        有鑑於國內酪農相關產業,無論是在檢驗技術的方面上,或者是推行多樣性有關乳製品的開發,往往受限於有些需國外的技術支援或是儀器設備的採購,費時又費錢。農業部畜產試驗所(簡稱畜試所)開發免核酸萃取之乳牛A2β-酪蛋白基因型鑑定技術,技術移轉金額20萬,權利金為檢驗費3%。以全國14.3萬頭飼養頭數及未來每年6.4萬頭初生小牛(64,974頭 * 50%小母牛 * 1,250元 / 頭* 7 % 市占率=284萬元)的固定營收估算,深具市場潛力。        由於免核酸萃取之基因檢驗技術,以乳牛的乳樣、血液、毛囊及口鼻拭子為檢體進行基因檢測,優化傳統基因檢測之前端樣品處理技術,可免除傳統核酸萃取所需之人力、物力及儀器設備。約可有效解決減少檢體1小時之處理時間及降低70%檢體前處理核酸萃取成本,可處理龐大檢測數量時之商轉困境。        酪農們也可依據檢測結果進行牛群育種的決策依據。乳品廠商則可用於生產特色化乳製品及品質管控。透過具市場區隔的特色化高價值生乳生產,立足國內市場並力求未來開拓國際市場之潛力。        畜試所強調,為預先因應 2025 年《臺紐經濟合作協定》,紐西蘭進口的液態乳全部零關稅,預期對臺灣的乳牛業發展帶來巨大衝擊,國內牛乳產業必須升級朝向產品多元化,並從進行產地及市場區隔以及輔導酪農提升產業競爭力。有鑑於此,畜試所開發乳牛 A2β 酪蛋白基因檢測技術及免核酸萃取之基因檢驗技術,可在 24 小時內完成檢測。檢體內容包括牛隻血液、生乳、毛髮或口/鼻腔拭子等,符合產業多元應用需求,讓乳牛產出高附加價值的特色國產鮮乳。【延伸閱讀】- 提高牛與人的福利 合作生產好喝的牛奶 圖一、大乳牛也可以採毛囊進行基因檢測 圖二、初生小牛即可採毛囊進行基因檢測 圖三、採樣毛囊
智利安地斯高原的農業與駱馬系統
2024/08/08
智利安地斯高原地區農民透過傳統與現代技術,結合農業和駱馬(Llama)養殖,以維持生態平衡和提高當地的生活品質,達到環保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局面。
選擇合適大小的巢穴提供有利獨居蜂生存
2024/08/05
獨居蜂種類繁多,對農作物及花類授粉至關重要,但其壽命較短,授粉時間有限,因此研究如何提升它們的授粉時間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局(USDA-ARS)重點針對對苜蓿種子生產相當重要的苜蓿切葉蜂(Megachile rotundata)進行研究,了解如何改變獨居蜂的築巢腔直徑,用以增強對獨居蜂的保護、性能及管理。        獨居蜂生活不在蜂巢中,而是將卵產在自然洞穴或人造巢穴中。母蜂會先收集花蜜和花粉,放入巢室中後產卵,幼蟲發育所需的食物也會被準備好,蜂農可以透過放置人造巢穴幫助蜜蜂築巢,用以增加蜜蜂的數量。        經由研究發現,獨居蜂的表現不僅取決於遺傳,還取決於體型,而獨居蜂的體型受到築巢腔直徑和食物量的影響。研究調查苜蓿切葉蜂成年體重和食物大小,並發現獨居蜂的體型隨著巢穴直徑的增加而增大,8公釐和9公釐可使後代具有最佳的冬季存活率。最佳築巢腔尺寸為7公釐,在8公釐時觀察到最佳性能,5公釐的空腔可能是保護其他築巢蜜蜂的最佳選擇,不同的巢直徑對蜜蜂的影響不一樣,管理人員應根據主要管理目標選擇適合的尺寸。        研究證明不同巢腔大小對於獨居蜂的重要性,較大的巢穴可以繁殖較大、飛得較遠的蜂,中等巢穴總體上會產生更多的蜜蜂。即使是最小的巢穴也具有飛行能力增加的優勢,可攜帶更重的花粉承重。        經由這些研究,可提升養蜂業對獨居蜜蜂的授粉效果,對於保護蜜蜂數量具有特殊意義。後續研究人員將會繼續研究其他問題,包括針對繁殖較大或較小的蜂隻成本和收益進行更詳細的研究。【延伸閱讀】- 臺灣養蜂業的問題與林地養蜂的建議
提升駱駝奶產量,改善牧人生計
2024/08/04
在蒙古戈壁沙漠,雙峰駱駝作為家庭生計的主要來源。然而,連續數年的極端乾旱使得原先綠草如茵的丘陵變得枯黃,草場越發稀疏,駱駝奶的產量也降低了一半,嚴重影響牧人的收入與營養來源。氣候的變遷迫使牧人遷移尋找更好的牧場和水源,但駱駝的習性戀舊,使牠們不願意離開熟悉的地方。   面對這些挑戰,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實施了一個由歐盟資助的計畫「著眼於永續發展目標編製預算,推動蒙古國就業轉型」,旨在透過加強駱駝奶價值鏈來創造乾旱地區的就業機會。這駱駝奶農場計畫在蒙古國內堪稱一項創舉。   牧人們將駱駝帶至農場並在這裡工作一年,期間他們可以運用已建成的農場設施,如擠奶室、擠奶機、飼料混合機等。一年後,牧民將完全掌握經營駱駝奶廠所需的知識,他們可以選擇繼續在此工作,或建立自己的農場,直接將生產的駱駝奶供應給加工廠。   傳統上,蒙古牧人只讓駱駝自行吃草,不會餵食飼料,並且只在九月至次年二月期間手工擠奶。現在透過該項計畫的資源與知識,提高了駱駝奶的產量與品質,並減少手工擠奶的勞動強度。   當地牧人的生計高度依賴各種駱駝產品,該計畫的實施提高了駱駝奶的產量和牧民的收入。即使氣候不斷變遷,只要勇於探索,嘗試新方法與新技術,駱駝養殖就可以做到長盛不衰。【延伸閱讀】- 【減量】荷蘭研究放牧可減少畜牧業氨與甲烷的排放量
生羊乳品質風險分析技術
2024/07/29
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北區分所 凃柏安   長期以來國人對於羊乳定位在冬季補品,但從營養的觀點羊乳是一種非常符合人體吸收的營養食品,各種成份都和人乳相似,是老少咸宜的營養補充品。為了改變國人對羊乳的認知和促進國產羊乳的發展,生產高品質羊乳有助於改變國人對羊乳以冬天溫補為主的認知,降低羊乳的羊味更可擴大全年羊乳消費習慣。   生羊乳品質風險分析技術由「生乳中游離脂肪酸含量與品質管理技術」、「生乳中總生菌數與致病菌種類快速檢測技術」與「生乳短中長鏈脂肪酸比例管理技術」三大技術組成,進行從山羊飼養管理、擠乳與貯乳條件、關鍵微生物種類及數量、鮮乳保存條件等項目的系統化管理。【延伸閱讀】- 師生協力 推動牛、羊傳染性疾病自主快速檢測技術普及化 一、生乳中總生菌數與致病菌種類快速檢測技術   羊乳含有較為不安定的短鏈及中鏈脂肪酸,生乳中的特定細菌可將脂肪酸氧化後產生不良氣味,影響鮮羊乳產品的風味。本技術可快速檢測生羊乳中總生菌數和致病菌種類,在短時間內準確測定生乳中的細菌總量和檢測是否存在特定細菌種類。 二、生乳中游離脂肪酸含量與品質管理技術   游離脂肪酸含量與鮮羊乳的品質、風味和使用期限之間存在密切關聯。生羊乳中的游離脂肪酸是品質控制的一個關鍵指標,因為它們可以影響鮮羊乳的風味和對應的保存期限,本技術以特定數值進行原料生羊乳的品質管制。 三、羊乳短中長鏈脂肪酸比例管理技術   山羊乳中的短鏈及中鏈脂肪酸屬於較不穩定成分,而特定細菌的作用可能加速使其氧化產生不良氣味。因此,生羊乳短中長鏈脂肪酸比例管理技術的引入,成為品質管理的關鍵一步。這項技術使生羊乳生產者可透過調整羊群泌乳期結構,搭配合適飼養日糧組成管理,更精確地調整短鏈及中鏈脂肪酸的比例,以控制風味,確保羊乳的品質。   本技術為山羊乳品質的提升和風味的控制提供了關鍵工具,有助於改善生羊乳的品質,延長鮮羊乳保存期限並維持風味,同時提高了國產鮮羊乳的市場競爭力,使消費者能夠享受更高品質的山羊乳產品。 圖一、生羊乳品質風險分析技術三大技術組成,從生乳到鮮乳進行完整管理。   圖二、生羊乳中總生菌數與致病菌種類快速檢測技術。   圖三、生羊乳中游離脂肪酸、短鏈與中鏈脂肪酸含量檢測。   圖四、新世代高品質國產鮮羊乳。
【日本畜產業】牛隻排放甲烷對於環境之影響與對策
2024/07/28
根據FAO提出的數據顯示,牛隻的甲烷排放量相當於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5倍,日本農業甚至超過1/4的甲烷排放來自牛的打嗝。另一方面,由於全球暖化,高溫攀升的炎熱環境,加劇了牛隻的熱緊迫現象,導致生產力下降,為畜產業帶來惡性循環與潛在高風險。隨著社會對環境意識的重視,為維持與提升商品與企業品牌的形象,必須有相對因應對策與改善方法,以下將會介紹日本民間企業所提出三大因應對策以及四種有效改善環境方式。【延伸閱讀】- 甜菜鹼和脂肪對抗乳牛的熱緊迫 三大因應對策: 1. 能夠抑制甲烷排放的新型飼料   目前市面上已推出抑制牛隻甲烷排放的相關新型飼料,例如日本知名出光興產旗下子公司所研發販售的「腰果殼液混合飼料」。實驗證實這新型飼料有效幫助減緩兩成牛隻第一胃(瘤胃)的排氣。此外,證實含有低蛋白飼料比傳統一般飼料能有效削減40%的溫室氣體排放。其他包括裸藻、單寧、脂肪酸等成分也被證實有助於抑制效果,期待未來此類新型飼料能夠邁向市場商品化。 2. 改善家畜排泄物處理方式   過去農家大多以儲存家畜排泄物作為堆肥,並施用於農田,現在有另一種強制發酵的方式。主要是以導入固液態分離機,將排泄物分離成固態與液態。固態的部分強制發酵,液態的部分則依照過去儲存管理方式。藉此控制長時間的儲存所產生的甲烷量。 3. 利用麥桿堆肥化調整水分   目前已經證實如果在糞尿的堆肥過程中,使用麥桿稻草來調節水分,能夠有效抑制甲烷氣體的排放。例如,北海道農家以慣用的無通氣型堆肥法進行的試驗當中。將試驗區分為高水份區、中水分區、低水分區三個區域,紀錄111天堆肥過程A中產生的溫室氣體量。研究結果顯示利用糞尿堆肥時,使用大量的麥稈調節水分含量,可以有效抑制甲烷氣體的產生量。 四大有效改善環境方式: 1. 有機飼料之應用   日本有機JAS認證規定有機飼料的非有機成分不可超過5%,並依照JAS標準生產,因此對於化學肥料、農藥都有一定的把關,可避免化學物質流入農田和水域,降低對環境造成污染的風險。【延伸閱讀】- 嘉大農業生科團隊化腐朽為神奇 雞羽毛變身有機肥永續循環再利用 2. 食物與作物殘渣飼料之應用   食品製造到販售過程所產生的加工殘留物、剩餘便當、廢棄油等可再回收製成環保飼料(ecofeed)。此外,農作物採收後所殘餘的根莖、葉枝等都會進行再利用的友善環境行為。 3. 家畜排泄物堆肥化   相較於化學肥料,家畜排泄物堆肥對土壤環境及生態系負荷更少,,在循環型農業肩負重要一角。 4. 碳纖維反應器之導入   實驗證實當養豬汙水淨化處理設施導入了碳纖維反應器(carbon fiber reactor)有助於削減八成以上排放的溫室氣體(一氧化二氮)。此外,反應器可直接安裝在現有設施中,與原本活性污泥法具有相同的有機物處理能力,能夠助於提升脫氮效果。然而,由於設備引進成本高,目前仍持續改良中,朝向低成本目標邁進。
雜交繁育對荷蘭牛及肉牛健康和產奶無負面影響,有助提高經濟效益
2024/07/26
在美國,有許多酪農因經濟壓力選擇將荷蘭牛(Holstein cows)與肉牛進行雜交,以提高牛群中剩餘小牛的經濟價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深入探討這一做法對乳牛健康所產生之影響,發現以雜交方式繁殖的牛隻並不會對牛隻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研究涵蓋美國東北部和中西部地區10個乳牛群中的39,249頭荷蘭牛,這些乳牛在2010年至20023年間產下荷蘭牛及肉牛兩種品種,研究顯示無論是由荷蘭牛或肉牛所產下小牛,出生後的存活率並沒有顯著差異,僅有少數雜交產生之肉牛除外。        此外,母牛的難產風險與公牛品種無關,且產下後的小牛臨床健康狀況也無顯著不同。雖然飼養肉牛幼牛的乳牛懷孕期較長,但影響並不顯著,研究發現安格斯公牛繁殖幼崽比荷蘭牛多一天,而利木贊公牛(Limousin bull)及和牛公牛(Wagyu bull)分別延長了母牛懷孕期五天及八天,藉此研究認為了解不同公牛品種對懷孕期長度的影響,有助於酪農進行更好計劃及調整生產規劃。        除此之外,研究也發現飼養肉牛的母牛在產乳量、乳脂或乳蛋白產量方面與飼養荷蘭牛的母牛沒有顯著差異,表示該種雜交方式不會影響乳牛的生產性能,也並不會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研究人員認為有可能是因為荷蘭牛體格較大,較可更好承受牛隻雜交。        雖然這項研究顯示,雜交繁育對荷蘭牛健康及產乳量無負面影響,但因該研究主要集中於多產乳的牛隻,這些牛至少已有過一次的分娩經歷,而對於體型較小的品種,如娟姍牛(Jersey cattle),情況可能有所不同。        未來將進一步探討娟姍牛是否可安全繁殖雜交牛隻,而不會影響幼牛健康及母牛產乳性能。這些研究將可對往後牛隻的雜交繁育方法提供更具體的參考方向,幫助酪農在畜牧業的經濟效益和牛群健康間取得更好的平衡。【延伸閱讀】- 促進牛產業的雜交育種新工具促進牛產業的雜交育種新工具
小農綿羊和山羊育種計畫之數據管理重要性
2024/07/14
綿羊和山羊育種在中亞、西亞和北非 (CWANA) 及其他地區的農業部門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社會經濟作用,提供了肉類、牛奶和羊毛等寶貴資源。然而,不充分或不適應的育種計畫和做法正在損害動物遺傳資源的保護和改良,導致畜群品質下降和生產力下降,進而影響農民的收入和生計。 在衣索比亞,ICARDA和其合作夥伴支持的CBBPs重點是賦予農民權力,在不損害本土品種的抗逆性和遺傳完整性,也不需要昂貴的干預措施的情況下改善選擇方法。透過用戶友好型應用程式DTREO收集、管理和分析數據是計畫成功的關鍵。         在馬利,ICARDA和其合作夥伴正在塞戈區的兩個村莊建立一個本地山羊社區育種計畫(CBBP),以改善品種並加強優質遺傳特性的庫存。在突尼西亞,數據收集過程已經開始起步。在約旦,DTREO正在透過更徹底地評估和改善育種種群的遺傳潛力和性能來改善該國的數據庫和育種策略。         研究結果顯示,自 2019 年以來,ICARDA 已在衣索比亞培訓了 65 名普查員,以在平板電腦上收集數據並將其輸入 DTREO,提高育種值的準確性,並透過報告和圖表向社區提供快速回饋。         此項研究加強這些國家育種和管理計畫,確保永續農業發展,先進的數據收集和管理工具,使他們能夠就動物管理、標準遺傳評估以及選擇和配種決策做出明智的決定。DTREO數位數據庫的全球擴展和採用有望革新小型反芻動物育種,推動育種計畫的顯著改善,提高生產力,加速遺傳進展,優化整體農場效率。【延伸閱讀】- 數位化綿羊育種新技術
以農場甲烷排放量估算減排效果之驗證方法
2024/07/12
牛隻消化道產生的甲烷會透過打嗝釋放到大氣中,從減少溫室氣體的角度來看,有必要開發減少牛隻甲烷排放的技術,並在農場上驗證飼料添加劑對減少牛隻甲烷排放的效果。【延伸閱讀】- 【減量】牛羊為英國在 2030 年前成功減少甲烷排放的關鍵   日本國家農業與食品研究組織(NARO)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黑毛和牛甲烷排放量估算方法:嗅探法,並編寫成操作手冊,利用這種估算方法在農場上驗證不同飼料添加劑對牛隻甲烷排放的削減效果。   研究結果顯示,有效減少甲烷的添加物可以透過將飼料餵給牛隻個體的甲烷減排量來確認。然而,即使某種材料確實具有甲烷減排效果,如果測試的個體數量較少,很有可能無法統計檢測到減排效果。此資訊可用於開發適當的測試設計,並證實有效降低甲烷排放。   此項研究已發表在2022年手冊,研究開發的新型牛隻甲烷排放量估算方法為在農場上驗證飼料添加劑的減甲烷效果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工具。有助於研究機構和飼料公司加快開發黑毛和牛用甲烷減量飼料添加劑,為減少畜牧業溫室氣體排放做出貢獻。【延伸閱讀】- 【減量】飼料添加劑可改善蛋雞的生產性能並減少碳足跡
FAO啟動全球十年倡議,減少對抗生素的需求,實現永續農業食品系統轉型
2024/06/20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FAO) 宣布啟動一項以行動為導向、以國家為重點的新倡議「減少農場對抗菌藥物的需求,實現永續農業食品系統轉型倡議」(RENOFARM),以減少農場對抗菌藥物的需求,應對抗生素抗藥性(AMR)在食品和農業領域造成的威脅,影響陸地和水生動物健康、植物和環境,對全球農民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延伸閱讀】- 如何解決抗生素耐藥性的危機?   RENOFARM 倡議旨在為各國提供政策支援、技術援助、能力建設和知識共享,以協助減少畜牧生產中對抗生素的需求,優先考慮動物健康和福利,減輕環境影響,並加強糧食安全和營養,協助實現2030年議程及其永續發展目標。   FAO將與政府、農民、私部門和民間社會組織及其他參與者合作,在農場層級推廣「5G」:良好的健康服務(Good Health Services)、良好的生產規範(Good Production Practices)、良好的替代方案(Good Alternatives)、良好的聯繫(Good Connections)和良好的激勵措施(Good Incentives)。目標是在「健康一體」方針下與其合作夥伴-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合作,在100多個國家實施該倡議。   2024 年聯合國大會抗生素抗藥性高級會議將在2024年9 月於紐約舉辦, 11 月則在沙烏地阿拉伯舉辦第四屆抗生素抗藥性高級部長級會議,2024年4月25日)於中國重慶舉行會前會,就RENOFARM的可行步驟和具體承諾達成協議。   FAO也將於9月底主辦首屆動物健康創新、參考中心和疫苗全球會議(Global Conference on Animal Health Innovation, Reference Centres and Vaccines)。其目的是分享專家見解、交流經驗並確定改善動物健康、對抗抗菌素抗藥性和促進永續畜牧業轉型的具體行動。
【綠趨勢】氣候友善牛肉?阿根廷新的「碳中和」認證可能有助於減少牲畜排放
2024/06/15
印度自2022年開始,展開了最快的5G行動數據部署,平均下載速度接近每秒100兆位元。而在印度,有一半的勞動力都在從事農業,但農民在生產力和收入都面臨許多挑戰,如農場規模小、電力和貸款服務不足或對可用資源選項缺乏認識等。如果導入數位科技的應用,將可提供諸多解決方案,改善資源管理,而5G行動網路更具有連接偏遠地區和促進無人機技術的潛力。   印度政府於2015年啟動「數位印度計畫」,8年內將2.7億人連接到行動網路,推動5G採用與農業科技新創公司成立,並藉由統一農業數據與連結個體農民,推出農業堆疊系統。在「2023印度行動通訊大會」中,總理莫迪宣布將在100個教育機構設立5G實驗室,探索不同技術領域間的連接應用,將印度定位在即將到來6G時代的潛在領導者。 以下分5個方向,說明5G網路如何改變印度的農場:   1. 農場數據收集與遙測技術:藉由5G技術可連結各種設備,如無人機、機器人和感測器,進行農作物即時監測,而無人機可配備多種感測器,提供農田實地觀察,並加以應用於上噴灑農藥或作為保險災害損失賠償依據。   2. 大數據分析:智慧農業可搭載先進技術,整合多項數據進行分析,統一控制農場活動,優化整體資源使用。5G網路可支援遙測和物聯網設備處理大量數據,將其連接到集中資料庫,提供詳細的農場相關資訊。   3. 智慧物聯網農場設備:現代農業設備藉由5G可透過高速網路持續交換資料,收集數據,實際應用於農場管理優化,自動化精準農業,提高農場整體糧食生產和農民收入。   4. 電子化與人工智慧驅動的擴展:5G可支援農業電子化推廣,雖然農民會收到簡單建議,但現在他們也可以參與提供知識及相關數據,另外,遙測設備和物聯網數據與其他數據相結合,可以為不同農業利益者提供更及時的建議。而透過人工智慧的搭配,更可幫助農民快速更新病蟲害情況,對田地狀況有更多警覺性,做出最佳化的決策。   5. 連結市場:5G技術促進了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的運用,縮小農業差距,並擴展到人工智慧機器人、決策支援系統、雲端數據分析等,但這些皆需要高基礎設施投資,政策制定者須協助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   整體而言,5G未來的前景為滿足大量農場設備來回傳輸設備的需求,最大程度減少人力。以低成本智慧感測器、行動應用、雲端系統建設,AI農場與5G技術的結合,是未來智慧農業有待探索的新領域。【延伸閱讀】- 印度農民將人工智慧用於農業,大幅改善收益及農產品質
可食用的藍綠藻來保護蜜蜂免受病毒侵害
2024/05/31
蜜蜂是重要的農業傳粉媒介,但全球數百萬的蜂群受病毒威脅,其中包括畸翅病毒(Deformed Wing Virus, DWV)。DWV與其他病毒一樣,大多透過蜂蟹蟎(Varroa mites)傳播,導致幾乎所以蜂群都有DWV,這些蟎蟲攜帶病毒並感染蜂群,導致蜜蜂畸形和死亡,尤其在蛹的時候,並且蜜蜂會同時受多種病毒感染。目前雖有治療蜜蜂疾病和寄生蟲的藥物,但仍無法減少蜂群中的病毒,這些蜂群的死亡不只影響養蜂業,更是對農業和全球糧食供應構成重大威脅。【延伸閱讀】- 餵食菌絲體萃取物可減少蜜蜂體內的病毒量   美國農業部(USDA)農業研究局(ARS)的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可食用抗病毒療法,將藍綠藻加入蜜蜂的食物中,可以增強免疫力抑制DWV的感染,並提高蜜蜂的存活率。藍綠藻是相當出色的蜜蜂食品添加物來源,過去研究人員曾研究過藍綠藻可作為蜜蜂的潛在食物來源,因為其具有類似於花粉的營養成分,並可以發展到商業養蜂的水準,同時藍綠藻透過光合作用生長,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形成友善的生態系統。   這項技術代表了一種潛在的新型蜜蜂治療方法,具有高度的永續性和發展性,此種方法可以將藻類直接添加到飼料中,無需額外加工,讓養蜂人能夠很容易管理與操作。研究人員也計劃將來對其進行改造,可以用來防治其他蜜蜂病毒和病原體。【延伸閱讀】- 臺灣養蜂業的問題與林地養蜂的建議
【減量】添加植物萃取物於飼料中提升乳牛能源使用效率及降低甲烷排放
2024/05/10
植物藥(botanicals)為植物營養素的衍生活性化合物,在非反芻動物的研究中,顯示植物營養素的活性成分如丁香酚、肉桂醛、大蒜素和辣椒素等,在低劑量下可觸發動物腸胃健康和免疫力相關的特定反應,減少氧化壓力,並影響胰島素分泌和活性,此外,植物藥對於反芻動物而言,具有抗微生物的特性,已被研究作為反芻動物的潛在瘤胃改良劑。   由於植物藥可能改變乳牛瘤胃中的發酵過程,賓州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針對飼料添加物的開發,嘗試用海藻、大蒜等標的進行添加物的合成試驗,其最後選定辣椒萃取物-辣椒油脂及丁香油作為研究標的,並進行為期10週的試驗研究,研究試驗分成三組,分別為飲食中沒有補充劑、每天補充300毫克的辣椒油脂,及每天補充300毫克辣椒油脂和丁香油,且各組有16頭荷斯坦牛進行試驗。【延伸閱讀】- 【減量】餵食飼料補充劑可減少產奶乳牛腸胃內的甲烷排放量約25%   試驗結果顯示,將辣椒萃取物-辣椒油脂或將辣椒油脂與丁香油共同添加到高產乳牛的飼料中,雖不會提升牛奶產量或改變牛奶成分,卻可提高泌乳高峰期乳牛的能量利用效率,使其體重增加,並減少11%的甲烷排放量,研究人員推測辣椒油脂可能會影響牛的能量和氮利用,而瘤胃發酵和甲烷減排效應可能是由辣椒油脂和丁香油的聯合效應或單獨的丁香油引起的,此項研究近期發表於《Journal of Dairy Science》。【延伸閱讀】- 【減量】發現牛隻腸胃道微生物相組成與甲烷排放間的關聯將是農業永續利用的關鍵之一
花畜鬥雞肉雞飼養管理技術
2024/03/25
畜產試驗所 李雁鈴、楊深玄、蘇安國、魏良原   在臺灣,公鬥雞於飼養後可做為大型閹雞食用,惟其肉質較為堅韌,為改善肉質,養禽業者多利用公鬥雞與紅羽母土雞雜交,並飼養後裔母雛雞當作肉用,此雜交後裔俗稱為「鬥雞母」,由於口感與風味較符合大眾食用,現已成為花東地區養禽業飼養的特色雞種。但臺灣鬥雞品種來源紛雜,導致鬥雞母上市體重整齊度差,不易批次生產管理,且臺灣本土鬥雞性能研究報告極少,種雞業者無法有效比較與掌握臺灣鬥雞產業種原品質。   有鑑於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花蓮種畜繁殖場遂進行「花畜鬥雞」品系選育,一方面選育性能及遺傳背景穩定之鬥雞品系,同時建立該品系之飼養管理技術。歷經5個世代,將20週齡體重群體變異係數自16%降低為9%,已與一般白肉雞8~9%相近,可有效改善禽群飼養整齊度,利於禽農進行批次管理,大幅減少禽農飼養管理時間與防疫管控。【延伸閱讀】-  政府和產業合作育種成功 2新品種品系烏骨雞和番鴨曝光   本飼養管理技術可運用於飼養肉、種用花畜鬥雞及雜交鬥雞母,內容包含飼料配方、疫苗計畫及飼養管理方式。此技術生產之肉用花畜鬥雞整齊度高,公雞20週齡平均體重達3,424公克,母雞達2,610公克,公雞平均飼料換肉率為3.57,母雞為4.1,育成率可達96%;產蛋性能與其他土雞相比毫不遜色,平均產蛋率可達61%;繁殖性能方面,種蛋受精率達87%,孵化率則達74%;另以公花畜鬥雞與母畜試土雞雜交生產之鬥雞母,其育成率可達96%。   「花畜鬥雞」於2022年8月31日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審定通過新品系命名,成為全臺首隻經由政府認證過的肉用鬥雞品系,可解決臺灣鬥雞種禽混亂問題,改進鬥雞生長、產蛋及繁殖性能,且運用本飼養管理技術,可批次管理生產優質肉用鬥雞,極具推廣價值,期望藉此為引,推動我國肉用鬥雞產業發展。【延伸閱讀】- 創新健康畜產養殖,讓產地到餐桌「同一健康」   花畜鬥雞-公雞 (上圖) 花畜鬥雞雜交子代鬥雞母 花畜鬥雞(雛雞)
將煤炭轉化為蛋白質的新技術
2024/03/08
根據統計,全球每年消耗約 12.5 億噸肉類和乳製品,牧場和動物飼料生產合計佔用了約40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遠遠超過全球旱地面積的四分之一,並且其中有近40%的土地被定義為「宜居」。而這就是以肉類為主的飲食被批評為環境不永續的原因之一,動物養殖須另外種植植物來餵養動物,導致土地利用效率極低,而這些土地原本可以作為森林或用於其他目的。   一種解決方案是轉向實驗室培育的肉類,或是開始使用其他方法生產用於動物飼料的蛋白質,例如利用酵母及藻類生產單細胞蛋白質(single-cell proteins)即是一種可工業規模量產的替代蛋白生產方式。這對中國來說尤其有利。中國科學院 (CAS) 的研究人員表示,中國目前約有 80% 的蛋白質原料以大豆等形式進口,這對國家來說是一個嚴重的糧食安全問題。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經濟且高效率的方法,可將煤炭轉化為蛋白質,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方法可以比植物更有效提供牲畜飼養需求,同時只佔用一小部分土地。團隊以早在1960年代就推出的石油轉蛋白質生物技術為基礎。首先透過氣化將煤炭轉化為甲醇,接著利用畢赤酵母菌(Pichia pastoris)發酵甲醇,產生含有一系列氨基酸、維生素、無機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單細胞蛋白質。所得生物體的蛋白質含量比植物豐富得多,可用於部分替代動物飼料中的魚、大豆、肉類和脫脂牛乳。   技術的關鍵在於選擇基因工程酵母菌株,使其比以前的菌株更能耐受甲醇的毒性作用,提高轉化效率並減少在此過程中的碳損失量。試驗結果顯示酵母將甲醇轉化為蛋白質的轉化率高達最大理論產量的 92%。該團隊表示,這使其成為蛋白質商業化生產中相當具有成本效益的選擇。據《南華早報》報導,目前研究人員已經與企業夥伴合作,開始進行工業規模的示範生產。【延伸閱讀】- 世界之永續發展(4/4)–對蛋白質永續提供的需求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