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基改作物與傳統作物、有機作物的最佳共存策略─玉米的部分─
2013/04/26
摘要 2008年,歐盟執委會農業總署與聯合研究中心成立歐洲共存局,專門執行農業委員會2006年3月22日的決議,並邀請歐盟執委會共同研究基改作物、傳統作物、有機作物的共存,也和歐盟會員國、利益關係人保持合作。歐盟理事會委託歐盟執委會找出最佳隔離措施,並針對各種作物,研擬指導方針,作為各國制訂法規的基礎,但各國尚可因應特殊氣候條件,靈活調整。目前歐洲共存局設在聯合研究中心前瞻性技術研究院中,針對各種作物,成立技術研究小組,小組成員由相關會員國指定。 本文中所提倡的玉米生產管理措施,可說是2008年10月以來研究小組商討的成果。歐洲共存局負責蒐集技術研究小組成員的意見,以及小組成員之間的資訊交流,然後分析蒐集到的資料,完成最佳對策報告書的草稿。如有必要,歐洲共存局秘書處還會針對爭議不休的議題,提供折衷之道。   作  者: 陳郁文 副研究員整理 資料出處: 歐盟執委會 相關連結: http://ecob.jrc.ec.europa.eu/documents/Maize.pdf 關鍵字:   報告檔案: European Coexistence Bureau (ECoB) Best Practice Documentsfor coexistenc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with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 farming 1. Maize crop production 平台版-基改作物最佳共存策略建議書
糧食與能源之爭-藻類之可能貢獻
2013/04/26
摘要 由於全球人口增加與中產階級擴大帶來的消費形態改變,將使糧食、用水與能源的需求,分別增加35%、40%與50%。 人類雖不必然會走向一個資源稀少的世界,但決策者與其民間夥伴,卻必須主動避免此一未來的出現。許多國家若無龐大的外來援助,可能都無力避免糧食與用水短缺問題。在解決特定資源的過程中,可能影響其他資源的供需條件。 農業極度依賴豐沛水源的取得,以及使用大量能源製造的肥料。某些地區擁有豐沛的水力發電資源,但諸如生質燃料等新能源,卻可能導致糧食短缺的問題更形惡化。這些能源的負面效應與其帶來的正面效益幾乎不分軒輊。美國與歐盟過去是全球最重要的兩大糧食出口區,近年來美國與歐盟各自為了不同的理由而立法逐年增加生質燃料的生產量,造成全球糧食價格持續上漲;同時,許多貧窮國家的農地被轉作能源作物,而使農村的缺糧與貧窮現象益加嚴重。 飆漲的糧食價格並沒有帶動糧食生產的擴張,反而是有愈來越多的農地被轉作去生產生質燃料。美國的國會能源自主法案規定美國必須逐年增加玉米酒精法定產量 ,2011年時美國把超過40%的玉米拿去作酒精,預計2015年時會有50%左右的玉米被拿去作酒精,而歐盟的法案則規定2020年時運輸工具的燃料中必需含有10%的生質燃料。 然而2013/3/22歐洲聯盟會主要成員法國與英國均表示,必須對利用糧食作物製成的生質燃料的使用施加限制,同時質疑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提議訂定5%上限的細節。由於擔心部分生質燃料帶來的問題比所解決的問題還多,導致歐盟於去年9月出現重大政策轉變,當時歐盟執行委員宣布計畫,將把作物製成的生質柴油與生質乙醇用量,限制在占運輸燃料總消耗量的5%。 歐盟能源事務執行委員歐汀納(Guenther Oettinger)今天說,歐盟執委會的5%提議,可能會再提高約6到7%的較高上限,以及個別考量生質柴油和生質乙醇等「或許更符合市場情況」之替代能源。 由上可知生質能源,一般是利用玉米、大豆等作物,醣化、發酵後做出生質酒精,不過卻引發糧食危機,造成玉米、大豆價格暴漲。科技進步後,科學家研發利用麥稈、稻稈等廢棄物的纖維,爆破、磨碎,並將纖維素水解成葡萄糖後,經發酵、蒸餾、脫水變成生質酒精,不過光是這個過程,就耗費大量金錢和能源。台灣海大台灣藻類資源應用研發中心以藻類提煉生質能源,藻類沒有纖維素,就算有結構也相當鬆散、成分較簡單,大約百分之70為多醣體,萃取生質能源較方便。 研究專家表示,用海藻提煉生質能源不會與民爭食,也不會佔用太多的陸地面積,且養殖藻類不必使用淡水,前處理耗能又較少,此外,藻類的生產力也大於植物,用剩的藻渣,還能做為飼料。除了常見的微藻、大型藻類提煉生質能源外,海大最近還成功繁殖一種潛力極佳的藻種「叢粒藻」。叢粒藻泌出的原油品質非常好,可直接提煉汽油,不過養殖過程中很容易受黴菌汙染,須小心純化。未來如果持續研究,找出泌油的關鍵,對解決能源問題將是一大貢獻。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李宜映整理) 關鍵字:生技 農糧     資料出處: http://news.gpwb.gov.tw/news.aspx?ydn=026dTHGgTRNpmRFEgxcbfcCSN9Fhd8KFbqLRgMWauV8T%2BhY%2FdNrnx5euNbDOKiD%2FQ8scx7aknqW8%2Bf7AFiHm3bWj%2Brw9u1qmzq6E8kqxTD8%3D http://www.ntdtv.com/xtr/b5/2013/02/23/a851671.html http://newtalk.tw/news/2013/02/23/33892.html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41326#ixzz2LovWlXvX
以土壤洗淨法建立低成本的水田鎘汙染淨化技術
2013/04/24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10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日本農業環境技術研究所和長野縣農業試驗場等單位合作,以「土壤洗淨法」開發可實地處理的方法,為一種低成本的水田土壤鎘污染淨化技術。首先將受汙染水田注入含氯化鐵的水,使土壤呈酸性而溶出鎘,再進行排水即可將鎘去除。本技術可使水田土壤的鎘含量減少60-80%,所生產糙米的鎘含量則減少70-90%,標準費用為每公畝30萬元日幣。目前鎘污染田使用客土處理的作法,有高成本以及營養成份衰退使收成減少的問題。本技術除可降低成本,且對環境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影響較小外,今(2011)年日本的食品添加物規格基準中米的鎘含量須低於0.4mg/kg的標準,本技術亦可做為達成此標準之對策。
循環型立體農場「The Plant」座落芝加哥
2013/04/23
摘要 美國營建業者John Edel在芝加哥肉品包裝區(Chicago meatpacking district)投資四百萬美元,興建一座能生產魚類及蔬菜的四層樓室內立體農場「The Plant」。「The Plant」標榜無需外界能源投入的「Net-Zero Energy System」,擁有3000平方英呎的水耕蔬菜設施及1400具飼養吳郭魚的水池;業者希望藉這項前導試驗,能對未來的都會糧食供應型態帶來啟發。 「The Plant」的魚池和蔬菜設施以規模9000加侖的水循環系統相連,吳郭魚池含有豐富氮營養源的水,流入水耕設施提供灌溉與肥料來源,植物根部過濾、吸收養份後,再將水迴流入魚池。此外,Edel與伊利諾科技中心(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學員合作,建造客製化厭氧消化槽,可讓植物殘餘及魚類排泄物轉化為肥料和沼氣,進而發電供應溫控與電子設施。「The Plant」預期從今天秋天起提供蔬菜、香菇、吳郭魚銷售至當地的農夫市集。 類似的小規模多層農場近期陸續在不列顛、威斯康辛、密爾瓦基等地出現。根據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傳統農產品平均歷經1500英哩的運輸才抵達消費者手上,比起在地農場的產品,二氧化碳排放高出5~17倍。 然而堪薩斯州一位植物育種專家Stan Cox指出,僅管葉菜類植物可在室內條件生長良好,但主要糧食作物如小麥、玉米所需要的光能卻遠大於此;哥倫比亞大學的生態學專家Dickson Despommier則認為大規模的相關計劃仍然具有相當影響力,據Despommier計算結果,面積約紐約市一塊街區大小、50層樓高的立體農場,將足以供應50000人所需。 關鍵字:立體農場 循環型農業 都市農業 食物里程 植物工廠     資料出處: Vertical Farming in the Windy City; Discover Magazine May 2011; http://discovermagazine.com/2011/may/06-vertical-farming-in-the-windy-city Website of “The Plant”; http://www.plantchicago.com/about-the-plant/
中美洲推動多樣化作物體系,因應糧食問題
2013/04/19
摘要 相較於過去只著重於單一糧食作物,中美州各國已開始將農業研發重點置於蕃茄、樹薯、馬鈴薯、酪梨等多樣化的作物,以更有效地提升糧食產量、對抗飢餓問題。 美洲國家組織農業合作局(Inter-American Institute for Cooperation on Agriculture, IICA)在歐盟贊助560萬歐元經費下,將推動「中美洲農業價值鏈區域型研發計劃(Regional Programme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Agricultural Value Chains in Central America, PRIICA)」,針對小農與貧窮人口需求來發展創新技術,參與國包括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馬等等。中美各國過去以玉米作為主要糧食來源支柱,但過度仰賴玉米的結果,卻對數十萬家庭的糧食供應造成毀滅性打擊,特別在發生颶風等異常氣候現象或糧價高漲時。 PRIICA採取的對策,為鼓勵農民種植多樣化的作物,讓糧食更容易取得,且提高小農收入;另一方面,也協助引進能調適氣候變遷的農業技術,如溫室或灌溉系統。此計畫亦著重農產系統價值鏈,強化科技與商業的關聯,讓研發單位、開發機構、科技專家、商業社群及生產者都能共同參與。 薩爾瓦多農林科技組織(CENTA)主席René Rivera表示「薩爾瓦多在應用創新的表現上落後國際,直到數年前,我們都只著眼在基本穀物」。他認為PRIICA將提供機會以研究抗病蟲害的多品系馬鈴薯、改善酪梨的採收後處理(post-havest)減少農損、降低蕃茄病蟲害、使樹薯能更適應薩爾瓦多的土壤。宏都拉斯同樣對PRIICA有殷切期望,宏都拉斯農業科技局Jeovany Pérez認為PRIICA有助讓農民可以將樹薯、馬鈴薯、酪梨、蕃茄納入商業價值鏈中。 但並非所有人都對這項計畫給予正面評價,對於靠「商業價值鏈」解決糧食問題的方案,瓜地馬拉社運工作者Omar Jerónimo提出質疑:「問題的本質在更深層的面向,牽涉到土地分配」。根據聯合國開發計畫署資料顯示,瓜地馬拉全國80%較肥沃的土地只歸5%的人口所擁有。 「農民需要自己的資源才能進入商業價值鏈,但是這些資源被掌控在地主手上,最後他們會把食物用更高的價格,賣給我們這些實際在土地上勞動的人們。」Omar Jerónimo主張加速土地利用的民主化,讓土地可以由生活最迫切的人民所有,否則情況將不會有任何改善。 關鍵字:中美州 糧食 多樣化 樹薯 馬鈴薯 酪梨 蕃茄 土地分配     資料出處: Diversifying Farming to Fight Hunger; International Press Service News Agency 2011/10/14 http://ipsnews.net/news.asp?idnews=105465
農糧─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與農業發展
2013/04/19
評析結果 本文就開發中國家經驗;討論參與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UPOV) 的潛在利得,UPOV副秘書長Rolf Jördens於2010年在WIPO Magazine上的專文 指出,開發中國家可以藉由UPOV的參與進一步獲得在植物育種方面的投資與 品種創新,可為農民帶來更多的種植品種與增加收入,此外,同時更可促進 農村就業與經濟發展,開發國際市場。本文藉由國外經驗討論,提供我國國 內品種權保護與國外品種權布局可能潛在效益之參考。  作者: 李俊杉  副研究員彙整 關鍵字: 開發中國家  Developing countries  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  UPOV  植物新品種保護  Plant variety protection 報告檔案: 國際合作領域需求研發議題 ─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與農業發展
以馬鈴薯為飼料可培育霜降豬
2013/04/18
摘要 日本長崎縣農林技術開發中心最新研究發現,將不合規格的淘汰馬鈴薯作為主原料,配製低賴胺酸(Lysine)成份的青貯飼料來餵養豬隻,已證實有助生產高品質「霜降豬肉」,今年夏天長崎縣農家共同合作將此技術實用化,除能活用廢棄物資源外,也讓肉品得以品牌化,倍受各界矚目。 賴胺酸為必需氨基酸的一種,過去研究中曾發現,餵養豬隻低賴胺酸的飼料,能促進豬隻筋肉內脂肪的合成,有助養成霜降豬肉。長崎縣農林技術開發中心的研究人員,注意到當地產出許多不合規格的淘汰馬鈴薯,在豬隻肥育期間混合50%馬鈴薯至飼料中加以發酵,使得賴胺酸含量降為一般正常飼料的80%,結果豬里肌肉中霜降狀脂肪比率達到6%,比起餵養正常飼料的豬高出3倍;此外油酸(oleic acid,豬肉中的美味物質)增加、肉的呈色也更加鮮明。同時皮下脂肪厚度並無差異,不影響豬隻健康狀況,甚至還能減輕豬糞尿的臭味,肥育所需時間也較一般飼料縮短9天。 在食味測試中,無論是腥臭味、柔軟度、鮮美度、風味好感度等各方面,「馬鈴薯霜降豬」均顯著優於餵食一般市售飼料之豬肉;問卷調查亦顯示57%的消費者認為「即使稍貴也想購買」,其中八成願意接售10~20%的溢價。研究人員指則出「雖然豬隻增重效果較差,但仍然可以維持出貨的頭數,若將商品品牌化,提高10%售價,將對經營面相當有利」。 長崎縣農林技術開發中心計算發現,「馬鈴薯霜降豬」可降低9%飼料費用,但因需要額外勞力配製青貯飼料,會增加10%勞動費用;若單價能提高10%,每頭豬淨利可達7183日圓,相當於3成的淨利提升。該中心以自今年6月與農家合作,配製16噸青貯飼料,預定今秋開始導入此新型飼養模式。 關鍵字:馬鈴薯 霜降豬 賴胺酸 飼料 豬肉     資料出處: 規格外のジャガイモを配合 霜降り豚肉特産へGO;日本農業新聞
理性決策思維個案輔導-設施蔬菜(芫荽)立體化栽培關鍵技術
2013/04/15
本會承辦農委會-委託協助建立農業科技決策支援體系計畫,提出「協助建立農業科技前瞻決策支援體系」之構想,由本學會於2013年4月15日舉行設施蔬菜(芫荽)立體設施關鍵技術之研發計畫-理性決策思維(個案輔導) 本專案輔導之目的:   (1)建構一套計畫檢視模式,協助研究人員熟悉計畫「問題分析-目標設定-執行」之思維。 (2)研究人員透過自我檢視計畫「投入-產出」,促進人員互動與知識交流。 (3)協助整合型計畫呈現執行效益,扣合計畫總目標。 圖   計畫檢視模式   本專案輔導特別感謝下列各領域先進的參與與支持: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科技處:陳怡良技正、蔡偉皇技正 行政院農委會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戴振洋副研究員、張致盛場長、白桂芳課長、田雲生副研究員、蕭政弘副研究員、陳葦玲助理研究員、賴文龍副研究員、蔡正宏助理研究員、郭雅紋助理研究員 行政院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台北分場:李阿嬌分場長、顏勝雄助理研究員 行政院農委會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劉依昌助理研究員 行政院農委會台東區農業改良場:薛銘童助理研究員 行政院農委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旗南分場:黃祥益助理研究員   檔案下載: 102芫荽專案輔導 芫荽--科技關聯圖 活動照片(點圖下載)
農政-農業政策與就業趨勢
2013/04/12
評析結果 台灣農業產業在經營結構已面臨規模效益與人力資源投入的重大挑戰,如何有效整合資源與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為活化農村勞動力政策設計與輔導策略之重要戰略思維。近年來金融風暴全球蔓延,經濟景氣低迷,面臨經濟低成長與高失業率的總體環境之下,歐洲地區的農業學者開始反思過去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CAP);藉由檢驗是否CAP能夠有效地實現其政策目標,探討未來進一步的政策修正方向,以因應農村地區經濟增長和就業的挑戰。本文主要根據歐盟(European Commission,2011)農業政策展望簡報(Agricultural Policy Perspectives Briefs) 回顧歐盟CAP歷次的改革方向與進展,並整理文獻上有關CAP對農村就業影響的實證發現,希冀藉由國外經驗提供台灣農業政策參考借鏡。  作者: 李俊杉  副研究員彙整 關鍵字: 歐洲聯盟  EU  共同農業政策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農業就業  Agricultural employment 報告檔案: 農業政策與農民輔導領域需求研發議題─農業政策與就業趨勢
IRRI於東南亞大力宣導避免濫用農藥
2013/04/12
摘要 近年來東南亞各國稻作受到蝗蟲侵襲的面積不斷擴大,主因為殺蟲劑、農藥的大量使用,導致蝗蟲天敵消失之故;繼2005年越南蝗蟲大發生之後,泰國自2008年以來的兩年間,亦持續受到嚴重損害,損失金額已超過2億8000萬美元;菲律賓在去年9月則有220公頃的災區,今年一月印尼的東爪哇省(Jawa Timur)更有75%的水田飽受蝗災。 國際稻米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RRI)穀物‧環境科學部的學者表示,由於農藥業者未向農民說明農藥的效果和用法就高價販售農藥,農民隨意施用的後果,導致田間生態系遭到破壞。像日本、歐洲所建制的農藥安全使用準則和農藥業者登錄義務,除了馬來西亞以外,東南亞國協(ASEAN)的其它成員國並沒有類似的機制,任何人都可以販賣農藥。因此IRRI從2008年開始,從亞洲開發銀行(ABD)與聯合國農糧組織(FAO)取得100萬美元的資金,設立農藥對策團隊,在亞洲各地向農家召開說明會,宣導禁止農藥濫用。 深受蝗災所苦的泰國,今年六月公告禁止使用兩項對害蟲天敵有害的農藥,然而其它受害較輕的周邊國家,卻仍未有管制動作;今年12月IRRI將在越南河內召開農藥規範之國際部長級會議,希望能將農藥販售者加以列管、導入資格取得制度。 關鍵字:農藥 天敵 蝗蟲 IRRI     資料出處: IRRI新「緑の革命」-農薬の乱用禁止促す, 日本農業新聞
氣候變遷對農業、自然及人類的影響
2013/04/11
摘要 由於人類活動所導致的氣候變遷,使得環境問題日益受到重視。目前仍不知道氣候變遷將會在何時及何處影響農業生產及糧食安全。一般認為,氣候變遷對熱帶地區農業的影響,要比對溫帶地區農業的影響更為負面。氣候變異也是目前已開發及開發中國家,造成每年糧食產量波動的主要原因,而且也是造成開發中國家,糧食缺乏的主因。為此,各國紛紛針對此議題作更進一步的研析,以提出未來之相關因應策略。   作者: 陳郁文 副研究員 資料出處: 國際糧農組織(FAO) 相關連結: ftp://ftp.fao.org/docrep/fao/005/y4252e/y4252e13.pdf 關鍵字: 氣候變遷 糧食安全 報告檔案: Norse, D (2003) Climate change and agriculture: physical and human dimensions. In: Bruinsma, J, (ed.) World Agriculture: toward 2015/30 - An FAO Perspective. (357 - 572). FAO Rome and Earthscan: London. 氣候變遷與農業
防疫-加強病蟲害監測防治
2013/04/08
評析結果 近年來因加入ECFA、FTA相關對外貿易協定大開農產品之間流動機率,除了影響產業經濟結構,有越來越多外來動植物產品輸入,為避免有害生物病菌夾帶進入,造成國內原生性物種受到威脅,保護現今生態平衡需要有更多的監測指標被建立,其檢測方法仍需相對要進一步升級,才能滿足整個環境、社會和政治的要求。除此之外,人畜共通問題日益增多,幾個從動物疾病傳染給人類的疾病,如禽流感、狂犬病、布氏桿菌及牛海綿狀腦病都是目前全球公共健康風險,數據指出有60%的人類的病原體是源自於動物。因此,保護人類最有效也最經濟的方案是控制動物的疾病,以防範人畜共患的病原體。 目前,國內外對外來物種入侵進行多項監測,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針對此已建立成為侵入性的非本土動物風險評估準則及相關生物多樣性公約,作為各國監測參考指標。設計複雜監測系統即是為了因應多種生物種在不同生態模式,以綜合性監測指標以警示外來物種對環境威脅程度。同時針對進出口產品的檢測試驗開發,將直接呈現該產品的危險程度,當下即可判斷產品是否具有汙染或是危及整體生態的平衡。未來當以全面性的監控有害外來生物的消長,以維持整個目前環境的平衡。   作者: 陳亭安  副研究員彙整 關鍵字: 外來物種  Alien species  監測及控制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報告檔案: 防檢疫領域需求議題-避免有害物種入侵-加強病蟲害監測防治
農糧-有機農業發展
2013/04/03
評析結果 近年來,有機農業的迅速擴張代表了人們對氣候變遷的重視。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整體價值較高,且無論是以單位面積或每噸產品之生產量來看,有機農場的能源使用較傳統農場來的低。有許多報告指出,在有機管理下可增加土地之碳儲存量,這些變化增加了土壤的生物性及物理性。另一方面,氣候變遷對作物選擇及輪作制度造成了直接的影響,此部分可大致區分為有機及傳統耕作二系統來探討。然而,在降雨區邊際的有機耕作系統由於耐旱能力的提升,探討部分可能更具有彈性。因此,健康土壤的維持及適應氣候變遷的管理應用策略,將是因應未來氣候變遷的成功關鍵之一。 作者: 陳郁文  副研究員彙整 關鍵字: 有機農業  Organic Farming 報告檔案: 農糧領域產業需求研發議題 ─有機農業
食品-21世紀食品加工技術的新趨勢
2013/04/03
評析結果 隨著氣候變遷與全球人口增長,傳統的食品加工技術除了要增加食物的保存期限外,有了新的方向。為了永續以及 環保的概念,對環境友善的食品加工技術逐漸受到重視,而其做法之一就是最小的處理技術,減少熱能的消耗,而保存更 多食物的營養成分及天然風味。食品加工技術的趨勢,包括環保、健康、營養豐富、少污染、少加工的食品,及加工過程 中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環保食品加工技術現階段面臨的最大難題,是一開始的投資,評估新的加工技術的可行性,以 及替代的生產方法是否符合經濟效益。另外奈米技術更廣泛的應用,也是新興食品加工技術開發的趨勢。  作者: 黃旭平  副研究員彙整 關鍵字: 環保食品加工技術  Eco-Friendly Food Processing  最小處理技術  minimal processing techniques  奈米技術  Nanotechnology 報告檔案: 食品領域產業需求研發議題-21世紀食品加工技術的新趨勢
農糧-國內切花產業趨勢分析
2013/04/01
評析結果 台灣切花產業的發展先天上,即具有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的優勢,符合國際切花產業物流呈現由南向北的趨勢,近幾年來國內生產規模已趨於穩定,2011年底種植規模達3,748公頃,占所有花卉作物比重的30%,其生產總值約為新台幣70億元,占全部花卉作物產值45%,為台灣花卉作物產值的最大來源。 台灣切花主要種植品種為蘭花、菊花、百合、玫瑰、火鶴與其他切葉類,種植區域則以台中、南投、彰化、嘉義、台南等中南部區域為主。目前台灣對國外鮮切花產品進口課徵20%的進口關稅;再加上國際運輸費用,進口鮮切花產品在國內消費市場價格不具競爭力,因此除少部分切花種類,如玫瑰、康乃馨、菊花與鬱金香有部分進口外,國內市場消費幾乎以國產花卉為主。國外出口市場則以蘭花、菊花、火鶴與海芋等切花為大宗,全球主要的切花消費國家除亞洲的日本外,其餘皆為歐美的高所得已開發國家,其銷售通路以傳統花店為主且每人年平均約消費超過新台幣1000元。 我國目前切花出口以文心蘭市場規模最大,2011年出口值達4億2千萬新台幣,其次是火鶴與洋桔梗,分別有1億7千萬與1億4千萬台幣的出口規模。主要出口國家均以對日本為主,占我切花產品出口90%以上。先天合適的地形與氣候條件、交通位置、生產技術與政策推動的花卉生產專區為台灣切花產業主要的競爭優勢。然而以小農為主的生產型態,缺乏規模經濟、較高的生產成本與國內專業人才的不足,不利產業競爭,再加上國內市場飽和與出口產品集中於特定品項且過度集中於對日本出口,未來發展受限。面對開發中國家的低價競爭與技術先進國家的自動化生產技術威脅,我國應積極利用貿易自由化與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趨勢,以及和緩的兩岸關係當可進一步提供切花產業未來發展的機會。   作者: 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李俊杉博士 報告檔案: 切花產業分析
全球糧食安全議題
2013/03/30
摘要   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去年底發布研究報告,預計到2030年,全球人口將從目前的70億增加到83億,特別在發展中國家,會有更多人晉升為中產階級,保守估計其人口會增加1倍到20億以上。屆時全球超過六成人口居住市區,貧窮人口首次不再是全球「主流」,中產成為最重要的社經階層。   雖然世界發展會令貧困率下降,民眾教育程度提高,加上科技普及及醫療進步,令普通人的個人權益得到擴展,但報告警告說,人口增長及中產增加會令全球能源需求增加五成,全球一半人口可能面對乾淨水源短缺問題;同時,增加食物及食水消耗令部分國家進口更多食物,推高國際食品價格,令低收入國家捱貴食物。糧食及水源短缺將以中東及非洲為重災區,印度亦受衝擊,嚴重可能拖垮全球經濟。至於已發展國家則面對經濟放緩和人口老化,導致生活水平下降。 英國古典經濟學派著名學者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對人類發展前途抱持悲觀看法。他在《人口論》(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中認為,世界人口正急速增加,而糧食生產卻趕不上增幅,難免造成糧食供不應求,令人類長期陷於飢荒和戰爭等災難,即所謂馬爾薩斯陷阱(Malthusian Trap)。儘管幾十年來科學技術大幅提高糧食產量,但全球人口也快速增加,對全球糧食及農產品的需求大增,不少專家對將來的供應能否追上需求的增長存疑。其次,接踵而來的經濟危機及農夫負擔不起現代務農科技等都深化糧食供應不足問題。特別近年全球氣候變化極大,各地出現極端天氣,對糧食生產添加不小壓力。聯合國氣候科學家指出,由於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水災(Flooding)和旱災(Drought)發生的周期不斷縮短,將導致更大的糧食危機。同時,隨著人口的急速上升,城市化(Urbanization)導致農地減少亦限制糧食產量的增長。(基礎級)   總言之,全球人口增加會引發以下眾多難題: 1.發展國供應「長緊」:確保糧食供應,對各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至關重要,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保障糧食安全的意義更重大。發展中國家普遍人口眾多,農業發展水平低下,糧食生產不高,糧食供應總處於緊張狀態,而且價格昂貴,因此與普遍奉行市場經濟的已發展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更需確保政府在糧食安全中扮演關鍵角色。 2.淡水短缺 用量飆升: 1. 世界絕大部分的水是鹹的,至於剩下的淡水有三分二長期處於冰凍狀態;因此,我們沒有多少淡水可用;2. 上世紀,人類用水速度比人口增長速度快1倍以上。據估計,到2050年,已發展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用水量將分別增加18%和50%。都市地區及工業發展的用水需求量將上升3倍。如何提供清潔用水、滿足用水需求,將是未來一個重要難題。 3.貧富懸殊 分配不均:國際貧富懸殊問題一直無法解決,因為貧窮國家的人口不斷上升,每人獲分配到的資源越來越少;而富裕國家的人用金錢換得大量資源,但其人口卻不斷下降,導致全球「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人口分配不均問題。人口增長提速將加大貧富國家之間的差距,引發更多更複雜的政經問題。 4.人口老化 醫療擔重:雖然全球人口持續增加,但許多已發展國家,人口老化問題卻日益嚴重。香港政府統計處最新公布人口推算數字,到2041年,香港65歲以上長者比例將由現時13%上升至30%,增長逾1倍,全港長者數目將從目前約91.9萬人急升至254.1萬人。長者的醫療、退休及安養問題必須及早規劃。 5.盡取資源 破壞生態:為滿足增加人口的生活需要,更多生態資源和環境會被破壞,如樹木會被砍伐、更多河流會被污染。這一來會導致氣候變化,造成氣溫上升、水災和旱災等問題,也可能轉而加劇糧水短缺問題,甚至引發更多更複雜的政經問題。   部分轉載引用來源: http://paper.wenweipo.com/2013/02/05/ED1302050028.htm
103 年農業科技領域中綱計畫議題重點方向
2013/03/29
本學會協助整理103年農業科技中綱計畫各大領域重點方向 摘要如下: 一、103中綱計畫農糧科技研發領域 (一)作物生產關鍵生物技術 (二)農藝作物科技 (三)園藝作物科技 (四)種苗及植物品種保護技術暨種原保育及利用 (五)安全農業科技   二、103中綱計畫科技管理科技發展領域 (一) 建立農業科技前瞻決策支援體系 (二) 落實農業科技研發成果結合產業創新 (三) 設置農業科技研究院整併台灣動物科技研究所之動物科技產業化能量   三、103中綱計畫防疫檢疫科技研發領域 (一)動物防疫檢疫及屠宰衛生技術之開發 (二)植物防疫檢疫技術之開發   四、103中綱計畫坡地防災與生態系復育科技研發領域 (一)坡地防災暨警戒科技研發 (二)退化生態系之復育   五、103中綱計畫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研究領域 (一)永續林業生產試驗研究 (二)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經營利用   六、103中綱計畫畜牧業科技研發領域 (一)家畜育種生產技術及品質改進 (二)家禽育種生產技術及品質改進 (三)飼料、牧草品質及檢測技術提升 (四)畜牧生產自動化及污染防治 (五)種畜禽產業研究應用 (六)畜產關鍵生物技術研發與應用 (七)畜產生物與遺傳資源保存與利用 (八)動物保護及人道管理:改善動物福祉之畜禽產品生產及建立與評估動物人道管理模式   七、103中綱計畫漁業科技研發領域 (一)加強遠洋漁業資源合理利用及管理 (二)強化沿近海漁業資源養護管理與合理利用 (三)優質養殖漁業及水產品安全   八、103中綱計畫食品科技研發領域 (一)開發新穎食品及優良農產品相關技術及資訊 (二)開發保健食品 (三)開發國產大宗農產品多元化加工技術 (四)開發國產大宗水產品多元化加工技術 (五)開發國產大宗畜產品多元化加工技術 (六)農業及食品微生物種原拓展加值利用與條碼資料庫建立   九、103中綱計畫生物技術產業化領域 (一)基因轉殖與非基因轉殖植物種苗檢監測技術及共存體系之建構 (二)農業生技技術創新與產業資訊推廣 (三)強化農業科技園區研發及農企業技術提昇   十、103綱計畫農業電子化領域 (一)推動智慧農業物聯網 (二)打造農業數位多元服務 (三)強化農業源頭管理資訊服務   十一、103綱計畫國際合作領域 (一)動植物防疫檢疫 (二)植物產業與環境 (三)動物產業與環境 (四)國際農業科技政策及人才培育   十二、103綱計畫農業環境領域 (一)土壤資訊在農田土壤管理、施肥技術應用研究 (二)開發微生物肥料,降低肥料資材耗用 (三)保護農業生產環境,發揮農業減碳功能 (四)因應農地活化之轉(契)作作物生產機械研發 (五)農業氣象災害發生機率估算及防護技術研發 (六)農業灌溉用水規劃與農田水利生態工程研發 (七)提昇農業土水資源利用及管理效率 (八)整合智慧型農業技術應用於重大農業施政計畫發展及彰雲地區果樹節水栽培技術發展與灌溉需水量之研究。   十三、103綱計畫農業政策與農民輔導科技發展領域 (一)農業產業發展政策研究 (二)農業創新與推廣管理研究   檔案下載: 103中鋼計畫議題重點方向
理性決策思維個案輔導-設施蔬菜(青蔥)立體化栽培關鍵技術
2013/03/28
本會承辦農委會-委託協助建立農業科技決策支援體系計畫,提出「協助建立農業科技前瞻決策支援體系」之構想,由本學會於2013年3月27日舉行設施蔬菜(青蔥)立體設施關鍵技術之研發計畫-理性決策思維(個案輔導) 本專案輔導之目的:   (1)建構一套計畫檢視模式,協助研究人員熟悉計畫「問題分析-目標設定-執行」之思維。 (2)研究人員透過自我檢視計畫「投入-產出」,促進人員互動與知識交流。 (3)協助整合型計畫呈現執行效益,扣合計畫總目標。 圖   計畫檢視模式   本專案輔導特別感謝下列各領域先進的參與與支持: 行政院農委會科技處:柯勝智科長、陳怡良技正、黃文意技正、黃國欽技正 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試驗所:鄧汀欽研究員 行政院農委會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王三太主任、許淼淼助理研究員 行政院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黃鵬場長、范美玲副場長、陳吉村分場長、宣大平課長、楊大吉課長、施清田課長、楊素絲副研究員、陳任芳副研究員、林文華助理研究員、蔡依真助理研究員、徐仲禹助理研究員、張光華助理研究員、李美玲辦事員、邱松輝、陳麗娟、蔡錦村、簡碧雲 行政院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劉廣泉副研究員、許苑培副研究員 行政院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丁昭玲技佐 行政院農委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旗南分場:朱雅玲助理研究員 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藥物毒藥試驗所:曾經州研究員、郭雪 羅東蔥農:林東海   檔案下載: 102青蔥專案輔導 青蔥--科技關聯圖 活動照片(點圖下載)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