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循環型立體農場「The Plant」座落芝加哥
2013/05/27
摘要 美國營建業者John Edel在芝加哥肉品包裝區(Chicago meatpacking district)投資四百萬美元,興建一座能生產魚類及蔬菜的四層樓室內立體農場「The Plant」。「The Plant」標榜無需外界能源投入的「Net-Zero Energy System」,擁有3000平方英呎的水耕蔬菜設施及1400具飼養吳郭魚的水池;業者希望藉這項前導試驗,能對未來的都會糧食供應型態帶來啟發。 「The Plant」的魚池和蔬菜設施以規模9000加侖的水循環系統相連,吳郭魚池含有豐富氮營養源的水,流入水耕設施提供灌溉與肥料來源,植物根部過濾、吸收養份後,再將水迴流入魚池。此外,Edel與伊利諾科技中心(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學員合作,建造客製化厭氧消化槽,可讓植物殘餘及魚類排泄物轉化為肥料和沼氣,進而發電供應溫控與電子設施。「The Plant」預期從今天秋天起提供蔬菜、香菇、吳郭魚銷售至當地的農夫市集。 類似的小規模多層農場近期陸續在不列顛、威斯康辛、密爾瓦基等地出現。根據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傳統農產品平均歷經1500英哩的運輸才抵達消費者手上,比起在地農場的產品,二氧化碳排放高出5~17倍。 然而堪薩斯州一位植物育種專家Stan Cox指出,僅管葉菜類植物可在室內條件生長良好,但主要糧食作物如小麥、玉米所需要的光能卻遠大於此;哥倫比亞大學的生態學專家Dickson Despommier則認為大規模的相關計劃仍然具有相當影響力,據Despommier計算結果,面積約紐約市一塊街區大小、50層樓高的立體農場,將足以供應50000人所需。 關鍵字:立體農場 循環型農業 都市農業 食物里程 植物工廠   資料出處: Vertical Farming in the Windy City; Discover Magazine May 2011; http://discovermagazine.com/2011/may/06-vertical-farming-in-the-windy-city Website of “The Plant”; http://www.plantchicago.com/about-the-plant/
全球糧食與農業之未來挑戰
2013/05/27
摘要 報告書為英國政府科學辦公室(GO Science)的計畫,從世界各地35個低、中、高收入國家約400位權威專家和其利益團體,參與者來自各領域並提供最新科學與統計證據佐證。最主要的目的為確保人口成長到90億或更多時,食物系統可以平等且可永續的提供食物,而影響食物系統的一些因子諸如世界人口增加、飲食性質與大小的改變、國家與國際食物系統的治理、氣候變遷、資源競爭、消費主價值觀與道德立場的挑戰等等;除了提升地球公民意識,也提供施政者更寬廣的角度探索現在和未來幾年的前瞻策略的擬定,綜合上述區分成五大挑戰。   A. 持續平衡未來需求與供給:該如何利用現有知識提高生產力,像是非洲地區如果使用現有知識可以提高兩到三倍的產量;該如何突破生產上的限制採用新的科技,以及該如何減少浪費、改善食物治理系統和影響需求。 B. 減低食物系統波動:全球市場的大幅波動是一個重大的問題,對消費者與生產方造成影響,破壞全球食物系統,嚴重還可能導致政治與經濟的不穩定以及造成貧困地區的人飢餓或死亡,因此我們有哪些方法可以解決將是一大挑戰。 C. 終止飢餓:終止飢餓為項目中最急迫的議題;據估計約有9億人遭受飢餓之苦,另外可能有10億人雖有足夠營養卻忍受隱性飢餓,即缺乏維生素與礦物質的攝入。 D. 低碳排放的挑戰:食物系統會釋放溫室氣體、硝酸鹽和其他環境汙染物,直接或間接地也破壞生物多樣性,主要來源為氮肥的生產和應用,其次是畜牧業產生腸道發酵和糞便的溫室氣體,這些氣體造成溫度的攀升也會造成食物生產的不穩定。 E. 維持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的健全     作  者: 陳建翰 副研究員 資料出處: Foresight 2011年Global Food and Farming Futures報告書 相關連結: The Future of Food and Farming: Challenges and choices for global sustainability 關鍵字: 農業環境  農政  森林與生物多樣性  糧食安全 報告檔案: 全球糧食與農業之未來挑戰 Foresight 2011-Global Food and Farming Futures.pdf
消費者對於基因改造番茄的態度及購買意願的決定因素
2013/05/23
評析結果 雖然從以往的一些研究中已取得民眾對基因改造食品的看法,但其中並未能瞭解到消費者對基改番茄的接受程度。本研究的目的在於瞭解基因改造番茄接受程度的影響因素,如:消費者知識、信念及態度。以2003年阿拉巴馬州內幾個雜貨店進行消費者調查所獲得的數據來進行這項分析,結果顯示消費者對基因改造番茄的喜好有多元性。Logit 模型結果建議,利用基因改造技術生產製造食品,有關標籤的意見,以及對基改食品安全性的消費者知覺,這些態度都會強烈影響消費者的決定。購買非基改番茄的效用優勢相對於平均溢價為每磅0.39美元,這意味著消費者願意以高於基改番茄每磅0.39美元的價格購買非基改番茄。 作者: 丁川翊 副研究員彙整 關鍵字: 基因改造  價格  番茄  報告檔案: 消費者對於基因改造番茄的態度及購買意願的決定因素 Determinants of Consumer Attitudes and Purchase Intentions With Regard to Genetically Modified Tomatoes
以電磁波殺菌及奈米水霧開發長期海運保鮮技術
2013/05/23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10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日本九州大學及福岡縣農業綜合試驗場等單位合作,開發可用於安全輸出高品質農產品的海運長期保鮮技術,使生鮮蔬菜水果外銷過程中可大幅減少微生物危害,並減少因蒸散作用造成品質衰退。本技術使用紅外線及紫外線殺菌裝置,並搭配可產生超微細水霧的高濕度容器。此裝置只須使用紅外線及紫外線交互照射30秒,即可殺死附著在植物表面造成危害的菌類。運輸過程中保持室溫2~5℃,利用微細水霧使濕度保持95%,相較於以往使用的低溫運輸,可使保鮮期延長1.5~2倍。這種電磁波殺菌裝置和海運結合,其保鮮效果和空運相差不大,未來可望推廣用於東亞市場的農產品外銷。長途陸運及空運的新鮮水果若改用海運做為替代方式,可大幅降低成本,有助提升日本農產品外銷競爭力。
京都大學發現稻米中具降血壓效果之成份
2013/05/23
摘要 在2011年5月13日於東京舉行的第65回日本營養暨糧食學大會中,京都大學農學研究科大日向耕作副教授,發表成果顯示稻米具穩定血壓、降血壓功效,而其機制和特定成份已經能加以闡明、確認,且降血壓作用持續時間長,對於未來保健食品的開發應用上備受各界矚目。 該研究發現,能持續降低血壓的成份為稻米中蛋白質分解時產生的縮氨酸(peptide,氨基酸的一種)「IHRF」,IHRF會與米中的多種氨基酸連結,產生先前已被確認具降血壓作用的雙肽(dipeptide)成份「RF」。實驗過程中,在高血壓的狀態下飲用IHRF後,血壓即逐漸下降,至7小時後降至最低點,反觀若直接飲用RF則會在兩小時後降至最低點,因此IHRF緩效性的特色,使其降血壓的作用可以延時更長。大日向教授認為能證明「米具有預防高血壓的卓越機能性」,可以期待稻米多方應用的更多可能性。 關鍵字:降血壓 稻米 日本營養暨糧食學大會     發布日期: 2013/05/23 資料出處: お米に血圧降下作用 新成分発見;日本農業新聞2011/5/13
新「直接播種水管理法」有助提升稻米品質
2013/05/23
摘要 具省力省工優點,且能提高水田保水效果的直接播種、不耕地(No Till Farming)稻米種植法,逐漸在日本受到重視。日本愛知縣農業總合試驗場最新研究發現,在收割之前持續不讓水位下降、持續維持20公分水深的「深水不耕地V型溝直接栽培法」能確實提高稻米品質,完整米粒比率約有5~10%的提昇。 不耕地V型溝直接栽培法,目前全日本共有17縣、2500公頃面積進行推廣開發中。該技術採緩效性專用肥料、乾稻殼、專用播種機的配合運用,在田中挖出寬2公分、深5公分的進行播種,播種一個月發芽後即持續採用深水管理,免去水位調節的工作;研究數據顯示,越光米的收穫量為每公頃5公噸左右,與慣行農法並無太大差異,病蟲害情形也無區別。該所主任研究員林元樹表示:「直播栽培是以省工省力為目標,而且收成品質也優良,只要能保持深水管理就能提昇稻米品質。」,研究成果亦比較5公分、10公分、15公分等不同水深,發現水深越深,收成稻米的完整米粒比率就越高。 關鍵字:直接播種水管理法 稻米     資料出處: 常時深水20センチ+不耕起v溝直播 米の品質アップ;日本農業新聞 2011/4/20
抗稻熱病基因的發現,水稻品種改良邁入新里程碑
2013/05/23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09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日本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在愛知縣進行研究,發現新型抗稻熱病基因(pi21),並利用基因體資訊培育出新品種「中部125 號」,兼具口感佳且抗稻熱病的優良特性。過去研究使用旱稻作為交配親本,雖然可抗稻熱病,但會降低水稻的口感。研究人員發現抗稻熱病基因附近有影響口感的基因,在育種時篩選僅含抗病基因而不含影響口感的基因的子代。此項研究不僅應用基因體資訊而發現重要基因,並闡明水稻抗病機制,有助於穩定生產,此外利用基因定位資訊可去除不必要基因而留下重要性狀,對品種改良將有很大貢獻。
都市農場已逐漸扎根歐洲
2013/05/22
發布日期: 2011/07/26 資料出處: Urban Farming Takes Root in Europe; International Press Service News Agency 2011/7/21 http://ipsnews.net/news.asp?idnews=56575 摘要 自二次大戰結束以來,德國柏林市克羅伊茲區(Kreuzberg district)形成多種不同民族的大熔爐,而伴隨而來的文化多樣性,造就其獨特的都市農場計畫,種植來自世界各國的水果、蔬菜與香草作物。 紀錄片導演Robert Shaw與職業攝影師Marco Clausen從2009年開始,在柏林市打造一處面積達6000平方公尺的農園,命名為「王子花園(Prinzessinnengarten)」,原先這片土地已荒廢數十年,在當地居民的協助下,清除了多年來堆積的兩噸垃圾,作物種子由鄰居從自己家鄉帶來,有時也從型錄上訂購。Shaw在親自前往古巴考察之後,利用從古巴哈瓦那 (Havana)學得的知識,打造這處能讓社群充分參與的農場計畫。 然而古巴都市農場的規模可說是完全不同的級別,單僅2010年第一季就生產高達多達362608噸的蔬菜,同時創造近三十萬個工作機會;基於都市農場政策的大成功,古巴政府已經提出更具雄心的計畫,企圖將郊區也納入農場體系中,進一步降低糧食進口需求,以實現「糧食主權」的終極目標。 「這處農園不屬於任何人,我們只是管理者,有意願參與的民眾都可以自由加入。」Shaw解釋:「我們的目標是在地生產有機蔬菜,並從中鼓勵居民從事社群活動。」農場中不使用任何化學物質,作物種類歧異性相當高,包括15種不同馬鈴薯、15種番茄、10種蘿蔔及各式各樣的香草;只要在農場工作,就能取得價格遠低於市價的有機蔬菜,這種以周邊居民為基礎的供應鏈,也同時大幅降低了食物里程及碳排放。 王子花園是歐洲有機都市農場的其中一例,這種風潮正在全歐洲廣泛蔓延,柏林另有其他案例採用水耕法結合魚類養殖,這種稱之為「container farm」的生產模式,是將廢棄工廠的工業容器轉換成魚池,作物溫室則建造於上方,魚池中排泄物被細菌分解成硝酸鹽後,就變成優秀的作物肥料。瑞士非政府組織「UrbanFarmers」正積極推動這種生產模式,UrbanFarmers執行長Roman Gaus說明:「像瑞士巴賽爾這樣的城市,就有200萬平方公尺的屋頂可輕易轉換成魚池和菜園,只要能利用其中的百分之五,就有潛力供應當地居民百分之二十五的蔬果和魚類需求,並且幾乎不需使用任何外加化學物質」 「container farm」的生產模式中,除了魚飼料、作物種子和濾水設備需要投入之外,其他物質都能回收循環,電力需求也能採用太陽能來供應,除了德國和瑞士之外,類似的計畫正在法國巴黎以及荷蘭阿姆斯特丹等歐洲城市萌芽中。 關鍵字:都市農場 屋頂農場 糧食安全 食物里程 循環型農業 有機農業
101年度「農業政策領域科技計畫成果」研討會
2013/05/21
內容摘要   一、建構糧食安全體系策略地圖之研究 主要針對完整糧食安全體系之建構、完整糧食安全體系下我國應強化之缺口以及強化糧食安全體系之策略地圖進行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四個構面為糧食供給度(availability)、糧食可獲取度(access)、糧食利用(utilization)與糧食供給穩定度(stability),並認為糧食自給率的提升是強化我國糧食安全水準之重要政策手段,必須訂定糧食自給率目標。 二、提升國產消費潛能開發國產農產品新需求與市場之研究 我國近十年來,價格與熱量作為基礎所計算的糧食自給率呈現逐年遞減,2010年為31.4%,預計2016年提高至36.5%,至2020年達到40%的目標。欲達成此目標之對策,主要建議為: 1. 對台灣土地資源重新評估 (尤其是台糖) 2. 將提升糧食自給率設定為重要的農政目標與全民目標 3. 設立因應糧食危機緊急狀況之作業流程 三、建立糧食安全應變處置與預警系統之研究 糧食安全預警之作法,應由風險管理的角度切入進行整體系統的設計。主要分成(1)全球足夠性與永續性;(2)國家足夠性與永續性;(3)國家可及性與穩定性;(4)家計足夠性與可及性;以及(5)食品安全與營養等五大構面,並搭配「心智圖」(mind maps)與問卷調查方式作為後續風險評估量化的工具。經由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的概念,得出一項「糧食安全指數」(藍、綠、黃、紅燈),並由該指數架構出適用的糧食安全預警系統,以進行風險描述及相關的處置措施和因應策略。 四、我國策略性作物導入所得直接給付政策之研究 我國稻米產業目前產量過剩,因此政府透過保證價格收購制度來穩定農民所得,但造成農民繳交公糧意願強烈,使政府庫存與財政壓力倍增。為此,政府擬改採所得直接給付政策,並鼓勵輔導農民轉作飼料玉米等進口依賴度較高的進口替代作物,或是如毛豆等具有出口競爭優勢的高附加價值經濟作物,以及有利生態資源環境保育或鄉村發展等多元用途的方式。藉此活化農地利用、維持地力與農業之永續發展。 五、結構調整給付擴大經營規埋之研究 我國現行農業結構之問題,主要為:(1)耕地逐漸減少;(2)農業結構調整緩慢;(3)農業所得偏低;(4)農業補貼偏向稻米產業(超過80%);(5)糧食生產結構失調;(6)休耕補貼造成土地資源浪費與不利擴大經營規模。針對這些問題,我國目前的相關政策主要為擴大農業經營規模、農民退休或離農以及引進年輕農民等三大部分,包括農業產銷專區、農業經營專區、農業中衛體系、農地銀行、小地主大佃農、休耕地活化、離農津貼、漂鳥計畫、園丁計畫、農民學院以及農場見習等。針對這些政策與措施,專家學者們也提出了提高農地釋出之意願、擴大經營規模、農民退休離農及世代交替措施、產業政策與農民福利政策分離、調整老農福利津貼等建議,以解決我國農業結構之問題。  六、我國環境友善農業經營直接給付之研究 農業環境給付政策是結合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概念之農業政策,其目的除了保護和改善農業環境,更重要的是取得農業生產活動與自然資源使用之平衡,以尋求農業發展與自然環境永續共存之雙贏局面。針對此一議題,學者研擬了四種我國未來可行之農業環境給付措施,包括:(1)調整休耕政策;(2)有機生產之農業環境給付措施;(3)以水稻田為例之農業環境給付措施;(4)以造林為例之農業環境給付措施。鼓勵農民破除以營利為優先之經營觀念,改採用注重環境保護之方式經營農場。 七、農業所得保險制度規劃之研究 經營農業主要面臨生產與價格之風險,亦即生產結果的不確定性以及市場價格的潛在波動,皆會影響農民收入之穩定性。雖然我國在農業發展條例中已規定政府應實施農業保險,但多年來僅有毛豬運輸保險、死亡保險以及乳牛死亡保險,缺乏農作物保險。因此學者建議,未來我國實施農業保險架構之規劃,應由政府成立農業保險基金從事保費及管理費補貼,並負責再保險業務;或由政府輔導全國農業金庫成立再保險單位,並鼓勵商業產物保險公司參與農業保險業務,形成共保組織,同時委託各鄉鎮農會為承保單位,從事農業保險推廣、投保及理賠的工作,使農業保險制度更趨於完善。
都市農場已逐漸扎根歐洲
2013/05/20
摘要 自二次大戰結束以來,德國柏林市克羅伊茲區(Kreuzberg district)形成多種不同民族的大熔爐,而伴隨而來的文化多樣性,造就其獨特的都市農場計畫,種植來自世界各國的水果、蔬菜與香草作物。 紀錄片導演Robert Shaw與職業攝影師Marco Clausen從2009年開始,在柏林市打造一處面積達6000平方公尺的農園,命名為「王子花園(Prinzessinnengarten)」,原先這片土地已荒廢數十年,在當地居民的協助下,清除了多年來堆積的兩噸垃圾,作物種子由鄰居從自己家鄉帶來,有時也從型錄上訂購。Shaw在親自前往古巴考察之後,利用從古巴哈瓦那 (Havana)學得的知識,打造這處能讓社群充分參與的農場計畫。 然而古巴都市農場的規模可說是完全不同的級別,單僅2010年第一季就生產高達多達362608噸的蔬菜,同時創造近三十萬個工作機會;基於都市農場政策的大成功,古巴政府已經提出更具雄心的計畫,企圖將郊區也納入農場體系中,進一步降低糧食進口需求,以實現「糧食主權」的終極目標。 「這處農園不屬於任何人,我們只是管理者,有意願參與的民眾都可以自由加入。」Shaw解釋:「我們的目標是在地生產有機蔬菜,並從中鼓勵居民從事社群活動。」農場中不使用任何化學物質,作物種類歧異性相當高,包括15種不同馬鈴薯、15種番茄、10種蘿蔔及各式各樣的香草;只要在農場工作,就能取得價格遠低於市價的有機蔬菜,這種以周邊居民為基礎的供應鏈,也同時大幅降低了食物里程及碳排放。 王子花園是歐洲有機都市農場的其中一例,這種風潮正在全歐洲廣泛蔓延,柏林另有其他案例採用水耕法結合魚類養殖,這種稱之為「container farm」的生產模式,是將廢棄工廠的工業容器轉換成魚池,作物溫室則建造於上方,魚池中排泄物被細菌分解成硝酸鹽後,就變成優秀的作物肥料。瑞士非政府組織「UrbanFarmers」正積極推動這種生產模式,UrbanFarmers執行長Roman Gaus說明:「像瑞士巴賽爾這樣的城市,就有200萬平方公尺的屋頂可輕易轉換成魚池和菜園,只要能利用其中的百分之五,就有潛力供應當地居民百分之二十五的蔬果和魚類需求,並且幾乎不需使用任何外加化學物質」 「container farm」的生產模式中,除了魚飼料、作物種子和濾水設備需要投入之外,其他物質都能回收循環,電力需求也能採用太陽能來供應,除了德國和瑞士之外,類似的計畫正在法國巴黎以及荷蘭阿姆斯特丹等歐洲城市萌芽中。 關鍵字:都市農場 屋頂農場 糧食安全 食物里程 循環型農業 有機農業     資料出處: Urban Farming Takes Root in Europe; International Press Service News Agency 2011/7/21 http://ipsnews.net/news.asp?idnews=56575
古巴積極向海外推廣生態農法經驗
2013/05/17
摘要 來自海地等加勒比海各國的農民與專家,於2011年11月中旬齊聚古巴首府哈瓦那,接受古巴農事者及研究人員分享生態農法實務操作經驗;這項活動屬於法國大使館出資贊助的四年期計劃─「加勒比海生態農法暨園藝系統發展網絡(Caribbean Net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oecological Horticultural Systems, DEVAG)」,期望讓重度使用農用化學品的加勒比海國家,能改採環境友善型農業,降低污染並避免藥物殘留。 DEVAG計劃目標為推廣創新、調適型的農場系統,以因應當地消費市場對新鮮、有機農產品的需求,並降低農業對於脆弱的島嶼生態系造成的影響;生態農法在經濟層面上亦有相當助益,有助打開品質要求嚴格的高端市場,古巴在2009、2010年已向歐洲出口1000噸的有機果汁。 在本次課程之中,除介紹古巴如何發展水果生產合作社之外,並在古巴東部一處國營公司教導生態農法相關技術、以及帶領學員參訪古巴中部Ciego de Ávila省的生態果園,瞭解如何利用各種動物進行雜草防治。 「所有農民都種植他們自己選擇的特定作物,不過也都必須面對天災與蟲害,這是在古巴島上的持續挑戰」古巴永續型農業生產計劃召集人Lilian Otero說明:「古巴可以向世人展現,即使在面臨經濟制約之下,生態農法依舊能延續推展。」 生態農法基於「close-loop farming system」自給原則,土壤肥力的維繫,需仰賴堆肥、被覆物以及合乎當地條件的農作物。Otero強調,這種在農村現場處理、人人皆能親手作業的管理方式,因為不需要複雜的技術,農民可以輕易採用,並且針對地區特性的差異加以調適。 法屬瓜德盧普島的農民Audrey Retory參與實習課程後,向媒體表示:「已經沒有理由延續農業生產和大自然之間的敵對關係,今後我將養殖蚯蚓製作堆肥,這並不需要投資高額資金,相信其它人也希望能複製我的作法。」 關鍵字:生態農法 堆肥 有機農業 永續型農業     資料出處: Cuba Shares Its Experiences in Agroecology; International Press Service News Agency ; http://ipsnews.net/news.asp?idnews=105854
京都大學發現稻米中具降血壓效果之成份
2013/05/15
摘要 在2011年5月13日於東京舉行的第65回日本營養暨糧食學大會中,京都大學農學研究科大日向耕作副教授,發表成果顯示稻米具穩定血壓、降血壓功效,而其機制和特定成份已經能加以闡明、確認,且降血壓作用持續時間長,對於未來保健食品的開發應用上備受各界矚目。 該研究發現,能持續降低血壓的成份為稻米中蛋白質分解時產生的縮氨酸(peptide,氨基酸的一種)「IHRF」,IHRF會與米中的多種氨基酸連結,產生先前已被確認具降血壓作用的雙肽(dipeptide)成份「RF」。實驗過程中,在高血壓的狀態下飲用IHRF後,血壓即逐漸下降,至7小時後降至最低點,反觀若直接飲用RF則會在兩小時後降至最低點,因此IHRF緩效性的特色,使其降血壓的作用可以延時更長。大日向教授認為能證明「米具有預防高血壓的卓越機能性」,可以期待稻米多方應用的更多可能性。 關鍵字:降血壓 稻米 日本營養暨糧食學大會     資料出處: お米に血圧降下作用 新成分発見;日本農業新聞
農業對氣候變遷的適應能力:政策選擇與彈性(以荷蘭為例)
2013/05/14
摘要 氣候變遷是目前脆弱社會的主要變動來源,針對此現象的優先調適政策因此成為主要的議題。氣候變遷的風險特別會牽涉到農業與糧食安全,以及相關的生態系、水資源、城市和文化。氣候變遷問題與高度發展壓力、人口增加、水資源管理等問題彼此互相衝突,且農業系統在地方環境上通常是沒有傳導性的。為了瞭解氣候變遷對整體農業的影響,務必展開全球層次的多面向分析,這需要評估潛在的限制(社會與自然)以及適應力。   作  者: 丁川翊 副研究員審譯 資料出處: FAO/OECD 相關連結: Exploring adaptation of agriculture to climate change - policy choices and resiliency 關鍵字: 農業  氣候變遷  政策  agriculture  climate change  policy 報告檔案: 農業對氣候變遷的適應能力:政策選擇與彈性(以荷蘭為例)
義大利農業對氣候變遷適應評估的風險管理觀點
2013/05/14
評析結果 近年來,農業經濟風險管理措施成為主流議題且有明顯進展,因為這個議題不僅關乎國內農業政策,也有利於調整農業適應氣候變遷。目前所有的預測都認為,氣候變動加劇與極端化無可避免。再者,農業部門最容易受到氣候變遷所影響。而地中海地區與義大利因為其生態系、微氣候、環境條件豐富多樣,且當地農業很仰賴農產品的品質與風土特性,因此農業特別脆弱。 面對氣候變遷所需的彈性與適應性,經濟上的風險管理措施能為農場帶來貢獻。為了產生效果,這些措施必須廣泛整合適應氣候變遷的政策與行動,且重要的是設計風險管理措施不可抵觸其他農業目標,尤其是糧食安全與環境永續。本文分析目前國際現有的風險管理方式,並考慮義大利國內的風險管理經驗,以探討風險管理措施對適應氣候變遷的潛力與侷限,並擬定可行或必要的政策與未來方向。 作者: 丁川翊 副研究員審譯 關鍵字:  氣候變遷  風險管理工具  climate change  risk management tools 報告檔案: 義大利農業對氣候變遷適應評估的風險管理觀點 Perspectives on risk management as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measure in Italian agriculture
加拿大作物保險體系適應氣候變遷的能力:量化方法
2013/05/13
摘要 氣候變遷對農業的影響已是全球性的議題。加拿大利用一些風險管理工具-「加拿大作物保險計畫」來因應此問題,主要是使用兩個全球氣候循環模式(Global Circulation Model,GCM),來整合分析區域性的氣候變遷資料,藉此判斷風險管理方法是否可行。   作  者: 丁川翊 副研究員審譯 資料出處: FAO/OECD 相關連結: The resiliency of the Canadian crop insurance system under climate change - testing quantitative methods 關鍵字: 氣候變遷  風險管理工具  climate change  risk management tools 報告檔案: 加拿大作物保險體系適應氣候變遷的能力
新「直接播種水管理法」有助提升稻米品質
2013/05/09
摘要 具省力省工優點,且能提高水田保水效果的直接播種、不耕地(No Till Farming)稻米種植法,逐漸在日本受到重視。日本愛知縣農業總合試驗場最新研究發現,在收割之前持續不讓水位下降、持續維持20公分水深的「深水不耕地V型溝直接栽培法」能確實提高稻米品質,完整米粒比率約有5~10%的提昇。 不耕地V型溝直接栽培法,目前全日本共有17縣、2500公頃面積進行推廣開發中。該技術採緩效性專用肥料、乾稻殼、專用播種機的配合運用,在田中挖出寬2公分、深5公分的進行播種,播種一個月發芽後即持續採用深水管理,免去水位調節的工作;研究數據顯示,越光米的收穫量為每公頃5公噸左右,與慣行農法並無太大差異,病蟲害情形也無區別。該所主任研究員林元樹表示:「直播栽培是以省工省力為目標,而且收成品質也優良,只要能保持深水管理就能提昇稻米品質。」,研究成果亦比較5公分、10公分、15公分等不同水深,發現水深越深,收成稻米的完整米粒比率就越高。 關鍵字:直接播種水管理法 稻米.     發布日期: 2013/05/09 資料出處: 常時深水20センチ+不耕起v溝直播 米の品質アップ;日本農業新聞 2011/4/20
農林混植農法贏得英國氣候週大獎
2013/05/06
摘要 由英國國際發展部門(DFID)之世界混農林業中心(World Agroforestry Centre, ICRAF)執行的「農林混植農法:永續解決世界貧苦」方案,贏得英國氣候週獎中最具影響 力的政府部門項目。氣候週是2013年的3月4日到10日在英國進行最大規模的氣候變遷運動,全英國有超過二千六百個獨立活動舉辦。 肥用樹種(fertilizer tree)整合栽培於作物及牧場的農林混植農法(Evergreen agriculture),其為一套整合樹木到作物和牲畜系統,此方法將可幫助非洲數百萬的小規模農民 免於旱災及飢餓,也同時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以馬拉威為例,分析顯示在同一個農場,無須任何額外的資金成本,有這些肥用樹種的種植農田每頃產量相較於在相同農田上其他的玉米田地,可生產1.4噸和2.0噸的玉米粒。 這個方式不但讓農民省下灌溉用水,同時也能累積土壤內和上面的碳,具有固碳效益。這個方法也幫助農民作物更能抵禦乾旱以適應氣候變化衝擊。 在尚比亞地區,沒有使用任何商業肥料下,相較鄰近肥用樹種相思樹(Faidherbia albida)樹冠層但在樹冠層外的玉米產量每公頃為1.3噸,鄰近肥用樹種樹冠層下且沒有施肥的 玉米平均產量可達每頃4.1噸。 這些肥用樹種密集分佈於農民的田地上,可影響穀物產量平均是30%左右。從馬拉威和尚比亞的實驗來看,玉米間作肥用樹種也使得雨水利用率增加高達380%,而且每年每公頃 可減緩相當於1.6~3.5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在馬拉威,玉米間作南洋櫻,不但可以減少無機肥料的使用,每年也可減少每公頃0.48公斤一氧化二氮排放量。農林混植農法的應用成效,每年也可以累積地上和地下的碳存量 每公頃2-4噸。 在過去二十年英國國際發展部門持續的科學研究和努力推廣下,到今日已經充分展現這些系統的價值,將有效提升橫跨熱帶農業環境貧困小經營規模農民的產量。世界混農林業 中心主任Dennis Garrity博士指出,「農林混植農法使得在肥用樹種的樹冠層下的糧食作物產量增加,也讓我們看到未來更具環保的農業型態」。 發布日期: 2013/05/06 資料來源: http://worldagroforestry.org/newsroom/highlights/agroforestry-project-wins-uk-climate-week-award
中國對於氣候變遷的政策與行動
2013/04/30
摘要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是中國在解決全球氣候變遷的主要任務,也是加速整個國家經濟發展模式及推廣產業轉型和升級的根本要求。2011年中國政府公佈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第十二個五年工作計畫(十二五計畫),對直屬中央政府各省、自治區及直轄市分配特定的碳密度減量目標。透過優化產業和能源結構,大力節約能源並降低消耗能源,努力增加碳匯,在發展低碳工業上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成效成果。   作者: 陳亭安副研究員 資料出處:   相關連結:  http://www.china.org.cn/government/whitepaper/node_7172407.htm 關鍵字: 氣候變遷 中國政策 低碳試驗   報告檔案: China's Policies and Actions for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中國對於氣候變遷的政策與行動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