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動物疫苗產業未來人力供需評析
2013/11/07
評析結果 動物疫苗為國家未來發展之動要產業之一,過去家衛所產品技術技轉與扶植開啟了該產業,主要銷售市場為台灣,但隨著禽流感、口蹄疫、豬瘟等疫病爆發,導致肉品出口受限,畜牧量大減,於是整體動物疫苗需求卻是增加。此外,國際大廠的規模量產與併購所降低的生產成本與多樣性的產品,漸漸對於國內市場造成威脅。動物疫苗保健大廠的策略舉動是有跡可循的,第一、全球整體的畜牧量40年成長一倍以上,亞洲在水禽、陸禽甚至呈現兩位數成長,由於動物疫苗市場需求與畜牧量有直接的關係,飼養量越高對於動物疫苗需求有正向的影響;第二、氣候變遷造成極端氣候與升溫的現象發生,造成感染源增加、季節性傳染疾病模式改變,多種疾病感染已經成為國際趨勢,多價型疫苗也逐漸成為國際性商品;第三、歐盟法規開始限制抗生素的使用以及中國政府所公告「強制免疫計畫」。中國法規政策變動快速,雖有貿易障礙,但準備好就有機會先佔得商機,因此,動物疫苗為一國際性商品,若要將產品銷往全球,各國政策與規範將為動物疫苗產業外銷的重要資訊門檻。 台灣動物疫苗製造廠現有6間,分別為台灣生物製劑、瑞寶基因、聯亞生技、全亞洲製藥、施懷哲維克、大豐疫苗,過去五年動物疫苗產業開始有結構性的改變,有許多異業結合與外資的進入,未來3年更將有3間新興企業投入,10年內保守估計還會再吸引3-4間企業進入,若開放陸資來台,更會增加至6間企業進入,廠商普遍認為異業結合與外資引進,為最快且最有效提升競爭力的方法之一。 本研究進行動物疫苗人力分析結果發現,在105年業者普遍對於景氣表示呈現樂觀的現象,產業景氣成長率在產值加權平均下為8.22%,而104年由於德商羅曼、慕德生技、百衛生技等新廠商進入提高了人力需求,預估將多產生約90人的人力缺口;另外,調查獸醫系畢業三年校友履歷投遞情況與其原因,發現15%的人曾經投遞履歷至動物疫苗產業,對該產業熟悉度與產業發展前景決定了獸醫系畢業學生是否投遞履歷到動物疫苗產業,同時也決定了進入產業與否。因此,提高動物疫苗產業曝光度與該產業的前景的提供,成為廠商必需注意的一個招募人力課題。 作者:  陳建翰 副研究員 關鍵字: 動物疫苗  產業分析  防疫 人力供需  報告檔案: 動物疫苗產業未來人力供需評析
自由貿易區-台灣的良藥還是毒藥
2013/11/04
摘要 長期以來,政治人物關注的焦點多在製造業及服務業,鮮少涉及農業,只在選舉時朝野競相加碼老農津貼,但對於農業始終沒有一套長期的發展策略,以致台灣加入WTO以來,農地逐年流失、農業人口急速老化、農業貿易赤字高逾百億美元。 從總體經濟來看,與GDP占七成的服務業相比,占GDP 1.9%的農業顯得無足輕重,但其實癥結在於總體指標的加總及平均下,使農業跨及其他製造加工和服務業的產值被忽略模糊。實際上,台灣農業並非沒有競爭力,農業非等同於工業和服務業,不能只用經濟利益來評判其產業價值,還得從生態保育和糧食安全之視野來衡量。力主自由化的世貿組織(WTO)也認同農業具有環境保護、維持農村繁榮、消弭貧窮、確保糧食安全等重要社會目標。 在農委會高喊農業加值的口號前提下,讓人擔憂的是小農台灣,置身於國際大賭盤中,是否能找到利基?皆多考量由自由貿易區原物料使用、農民獲利模式以及作物物種單一化生產模式等面項,以緩和自由貿易區未帶來利益之前對台灣農業的相關衝擊。 關鍵字:  自由貿易區   GDP  資料來源: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050401/122013102700338.html http://e-info.org.tw/node/84809
從歐盟看我國基改共存因應策略
2013/10/28
評析結果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漸劇及糧食需求逐年上升,使國際間紛紛找尋解決問題之因應之道。因此,為使糧食作物能因應多變的氣候條件及快速增產,基改技術便成為各國積極發展的科研方向之一。在我國,應用於作物的基因改造科技研發方向,目前仍以非食用作物為主,且行政院農委會為基因改造作物之安全管理,依據植物品種及種苗法第五十二條第三項規定授權訂定「基因轉殖植物田間試驗管理辦法」以規範國內基改作物田間試驗相關事務。 雖然,至今我國尚未批准基改作物種植生產,但基改作物與傳統及有機作物間之共存乃未來亟需面臨的問題之一。有鑑於此,本文以國際基改共存制度建置較為完整之歐盟為借鏡,探討我國未來共存制度可取法之處。   作者:  陳郁文 副研究員 關鍵字: 基因改造  共存  策略  報告檔案: 從歐盟看我國基改共存因應策略
棉籽粕 黑心油品延燒議題
2013/10/28
摘要   棉籽粕餵雞是否有危害?農委會表示, 目前美國、日本、中國大陸、拉丁美洲與歐盟等許多棉花生產國家或地區,使用其副產物之棉籽粕作為飼料原料,極為普遍,主要用於作為動物蛋白質之替代來源,以降低飼料成本,棉籽粕可能含少量之棉籽酚成分,是以利用棉籽粕於飼料中設定有限量,只要依家畜禽別參考標準添加,不致造成殘留,消費者食用飼以棉籽粕之動物產品,並不致造成危害。   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系徐濟泰教授表示,棉籽酚毒害作用之一,是會與「離胺酸」結合阻礙其吸收,而離胺酸一旦吸收不足,馬上造成動物的生長或產蛋受阻。因此若超量使用棉籽粕,容易導致動物肝臟與生殖功能異常,進一步會影響動物的生長與產蛋。 農委會強調,為確實就輸入棉仔粕品質安全把關,該會將儘速增訂棉籽粕之輸入查驗規定,自邊境加強源頭管理,以確保棉籽粕及飼料之品質,並請飼料廠強化自主管理,進一步保障動物健康及畜禽產品衛生安全。 關鍵字: 棉籽粕   棉籽酚   資料來源: http://www.coa.gov.tw/show_news.php?cat=show_news&serial=coa_diamond_20131029190439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263836.shtml
基因改造作物之研發、風險評估與管理之國際趨勢
2013/10/28
摘要  美國基改作物申請的主管單位是美國農業部USDA,在審核過程中,與環境風險有關的部分由EPA管理,與食品安全有關的由FDA管理,跨部會間協調主要由農業部掌管,以確保基改作物在上市前各面向的因子都能被考量,最後整體的評估報告由農業部統一後整合提出。2013年在台灣舉辦的「基因改造食品之研發與管理研討會」中…   作  者: 董定融 副研究員 資料出處:   相關連結:  http://www.rothamsted.ac.uk/ 關鍵字: 基因改造作物  風險評估  研發 報告檔案: 基因改造作物之研發、風險評估與管理之國際趨勢
台灣外貿新里程碑-台紐經濟合作協定
2013/10/17
摘要 立法院在10月29日通過台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及配套的貿易法修正案,未來協定將有助台灣與紐西蘭更緊密的經貿合作,據中經院評估,台紐經合協定生效、降稅實施後,預計將使台灣實質GDP增加3.03億美元、就業人數將增加至6255人,受益最多的產業為半導體、光電材料、電子零件、石油化工原料等行業,服務業及水、電、燃氣部門等多數產業產值也皆會呈小幅成長。 製造業的產值預估將可成長新台幣300億元,而農業部分在談判時,已爭取到479項農產或農產加工品,以2至8年時間分階段消除關稅,或採關稅配額,並將11項稻米相關產品列為排除項目,以維護農民權益,但農業產值預計還是會減少約35億元。台灣目前有95.2%產品項目在協定生效後能立即降稅,但如奇異果還必須等3年後才會降至零關稅。 外交部發言人高安表示,台紐經濟合作協定,是台灣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在WTO架構下簽署的第一個高品質、高標準的經濟合作協定,他認為這項協定,具有重要指標意義,有助台灣未來爭取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等機會。 在另一方面,台灣可望於近期內和新加坡簽署FTA。高安表示,外交部會持續爭取和更多國家洽簽自由貿易協定或經濟合作協定,同時為台灣農業拓展更多市場和商機。  關鍵字: 台紐經濟合作協定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資料來源: http://www.cier.edu.tw/ct.asp?xItem=20756&ctNode=52&mp=1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1029/288338.htm
理性決策思維個案輔導-油茶產業化計畫
2013/10/15
本會承辦農委會-委託協助建立農業科技決策支援體系計畫,提出「協助建立農業科技前瞻決策支援體系」之構想,由本學會於2013年10月2日舉行油茶產業化計畫-理性決策思維(個案輔導) 本專案輔導之目的: (1)建構一套計畫檢視模式,協助研究人員熟悉計畫「問題分析-目標設定-執行」之思維。 (2)研究人員透過自我檢視計畫「投入-產出」,促進人員互動與知識交流。 (3)協助整合型計畫呈現執行效益,扣合計畫總目標。 圖 計畫檢視模式 本專案輔導特別感謝下列各領域先進的參與與支持: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科技處:張孝仁技正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蘇登照技正、陳采晴專員 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黃裕星所長、吳俊賢主秘、黃國雄組長、許富蘭副研究員、許俊凱副研究員、吳家禎助理研究員、謝靜敏研究助理、陳溢宏研究助理 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李雅琳副研究員 行政院農委會茶業改良場:陳右人場長、邱垂豐課長、羅士凱助理研究員 行政院農委會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孫文章分場長 行政院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施清田課長 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朱燕華主任、王素梅研究員 金椿茶油工坊:陳有倫總經理、黃捷櫻經理   檔案下載: 理性決策思維個案輔導-油茶產業化計畫 活動照片(點圖下載)
海峽兩岸之油茶發展概況
2013/10/11
評析結果 近年來世界人口持續成長,已經突破七十億人,各國的經濟發展也持續提升,使得全球面臨更加嚴重的糧食問題,許多國家所需物資需要依賴進口才能滿足,尤其是屬於海島國家的台灣,對於進口的依賴度更是高,在食用油方面,幾乎都是仰賴進口。這個問題在中國大陸也備受重視,雖然大陸的食用油自給率為46%,但他們認為此已危害到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因此近年來政策積極朝向提升食用油自給率,降低進口量,其解決的方法就是種植「油茶」。   作者: 邱智聖 副研究員 資料來源: 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林試所油茶產業發展規劃及調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局,全國油茶產業發展規劃(2009-2020年) 關鍵字: 油茶  食用油自給率 報告檔案: 海峽兩岸之油茶發展概況
自由經濟示範區 打造MIT品牌
2013/10/11
摘要   自由經濟示範區是第一個重大經濟政策將「農業」納進去,過去經濟政策中的農業只有福利政策,例如老農津貼,示範區內利用進口原料加工再出口,建立「MIT品牌」(Made In Taiwan),是台灣走向國際化的重要武器。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表示,自由經濟示範區將以專案方式進口管制大陸農工原料(例如茶葉),加工再出口,並以建立外銷,此一創新營運模式,對農企業走向國際及產值提升,大有潛力。陳保基強調,大陸農工原料來台涉及到修法,因此第一階段將依照現有規定辦法,並不會開放。陳保基說:『大陸的農工原料,我們就按照現有的規定處理,進口以後全數外銷,農科園區本來就是保稅區,關、貿、檢疫都有設站,是完整的控制系統。』 台灣的技術、創意、精準度可以從事很多農業加值。陳保基說,加入跨太平洋戰略夥伴協定(TPP)後,農產品免稅且開放市場,若沒有自經區先框住作為緩衝區,一下子在全區開放,台灣很可能會失去農業。 關鍵字: 自由經濟示範區   MIT品牌   跨太平洋戰略夥伴協定    資料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E9%80%B2%E5%8F%A3%E5%8E%9F%E6%96%99%E5%8A%A0%E5%B7%A5-%E6%89%93%E9%80%A0mit%E5%93%81%E7%89%8C-213000228.html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30808/KH9MTX6SSR1UU.shtml
國內坡地水土資源保育之國內外趨勢
2013/10/09
評析結果 山坡地佔臺灣土地面積73%,社會經濟環境的改變使得山坡地土地利用由農業漸轉型為休閒遊憩使用型態。因全球氣候變遷,高重現期距降雨發生的機率愈來愈頻繁,衝擊山坡地土壤流失、造成洪水與土石流發生。在此嚴峻的環境應力下,山坡地水土資源保育顯得相形重要。 水土保持局致力於山坡地管理、集水區保育治理、土石流防災等水土保持工作,本研究以現行制度為基礎,水平觀測國際於坡地水土資源保育、監測、治理、防治等措施與決策思維,思考臺灣在極端氣候及社會經濟環境改變下,執行全方位國土規劃、集水區經營與管理等調適策略與作為,期對策略與技術研發方向等能有所裨益,以落實「因應氣候變遷與社經環境改變,在多元利用的前提下,透過國土規劃從事集水區水土資源永續經營與管理」之願景目標。     作者: 陳銘漢 副研究員、陳建翰 副研究員、黃文政 技正 關鍵字: 永續觀點  水土資源保育  極端氣候   報告檔案: 國內坡地水土資源保育之國內外趨勢
生命的泉源 國際水合作
2013/10/02
摘要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副署長格林斯潘在8月20日至21日,塔吉克斯坦舉行的國際水合作高級別會議上指出,國際層面的水合作對於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確保全世界數以億計的民眾能夠獲得寶貴的水資源來說至關重要。格林斯潘強調,水和衛生問題應當在2015年後的全球發展議程中佔據重要地位。   據統計,目前全世界約有7.7億人無法獲得安全的飲用水,25億人無法享有基本的衛生條件。為解決與水資源相關的各種問題,並推動各國加強在水資源管理方面的對話與合作,2010年,在塔吉克斯坦的建議下,聯合國大會宣佈將2013年定為”國際水合作年”,而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 在水領域開展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因為合作能夠保證對於水這一基礎資源的公平分配,而且有助於在不同人群間並在其內部形成和平友好的關係。就政府層面而言,在水領域的合作可以表現為相關部門間的協作。而在地方層面,水資源的使用者可以通過相關消費者協會進行合作,可以設立一些共同管理機構以對多國共有資源進行管理。在國際層面,聯合國各專門機構共同努力,在全球範圍內推動可持續的水資源管理。 在臺灣,雖然為島國,但因為氣候關係,水資源尚充沛,但由於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的產生,可能會造成嚴重缺水問題,使農業、工業與民生用水發生衝突,因此在水資源上可能須共同討論水合作的議題,以因應水資源問題的發生。     關鍵字: 國際水合作   國際水合作年    資料來源: http://np.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5998:2013-09-09-06-34-44&catid=33:2009-07-12-14-35-34&Itemid=26 http://www.unesco.org/new/fileadmin/MULTIMEDIA/HQ/SC/pdf/IYWC_presskit_CH.pdf
農業轉型-以企業形式闖入國際市場
2013/09/30
摘要   現代農業朝向精緻化及企業化發展,不少農企業獲利能力已有上市櫃的實力,經過農委會的輔導,在公開市場籌資,讓經營規模持續擴大。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表示,國內農企業過去多為家族企業,體質較弱或者經營規模較小,農委會透過全方面的輔導,來改善農企業的財務、會計、內控、行銷、公司治理,逐漸強化他們的國際競爭力,並且擴大規模。   過去農企業上市櫃比率不高,主要是因為外界將農企業大都定義在狹義的農產品,但廣義的農企業,包括農業生技、檢驗試劑、農業機械,溫室環控系統或設備,都包含在內。台灣農業逐漸轉型為「綠金」產業,尤其農業生技更讓不少創投公司趨之若鶩。高科技業處於微利時代,但農技業卻是獲利多有兩位數以上,未來充滿希望。 陳保基強調,要發展台灣生技產業剛開始一定要是雙向的,彼此有利基才能把生物技術變成產業化,而不是從研發成果到市場行銷全都要自己來做,這就像高科技的專利盤點一樣,取別人的長處來搭配。     關鍵字: 綠金產業   農企業   資料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E5%84%AA%E8%B3%AA%E8%BE%B2%E4%BC%81%E4%B8%8A%E5%B8%82%E6%AB%83-%E5%B0%87%E6%8E%80-%E6%B3%A2%E7%86%B1%E6%BD%AE-213000638.html http://news.singtao.ca/toronto/2013-09-22/finance1379827265d4710563.html
(農環)評析OECD之農業用環境風險指標(四)溫室氣體指標與各國趨勢
2013/09/05
摘要 目前普遍認為,溫室氣體會造成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農業對氣候變遷有影響,氣候變遷也會影響農業,兩者都需要農民與政策制定者關注。農業產生的溫室氣體主要為CO2: 二氧化碳,N2O:氧化亞氮,CH4:甲烷。政策制定者必須監控農業對溫室氣體的影響,因為農業是溫室氣體的「源」(source)與「匯」(sink),一來可以評估國內政策,二來有助於達到國際排放標準。至於農業對溫室氣體的影響,相關資料有助於制定更適宜的政策。 雖然農業總排放量佔全國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比重很小,但農業卻是製造甲烷與氧化亞氮的主要來源,分別佔了OECD全體會員國總排放量的40%與58%。氧化亞氮的比重可能更高,因為目前提供資料的國家有限,甲烷的資料相對充足。農業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來自石化燃料焚燒,但比重很低,只佔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1%。不過,農地使用與土地使用方式改變,而排放或移除的二氧化碳,因為缺乏資料,並沒有計算進去。   作  者: 陳銘漢 副研究員  譯稿 資料出處: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相關連結:  http://www.oecd.org/tad/sustainable-agriculture/40680869.pdf 關鍵字: 農業環境  水土保持  永續農業  報告檔案: OECD_1999_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for agriculture_Methods 7 Results (1)
澳洲耐除草劑基改作物栽種及永續雜草管理─探討基改作物、傳統作物與有機作物農民如何共存
2013/08/27
摘要 本研究從七個不同觀點切入,從澳洲永續雜草管理觀點出發,再以國際之基改作物基因科技、有機及共存政策發展做現況概述,並以此來探討澳洲基改作物與傳統及有機作物之間,應如何共存,及未來可行之因應策略。   作  者: 陳郁文 副研究員 資料出處: Sadler, J. (2013). Sustainable weed management and the use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herbicide tolerant crops, Grain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43. 相關連結: http://www.nuffieldinternational.org/rep_pdf/1373427982SadlerJemmafinalreport.pdf 關鍵字: 基改共存  永續雜草管理  報告檔案: 澳洲耐除草劑基改作物栽種及永續雜草管理─探討基改作物、傳統作物與有機作物農民如何共存
由國際趨勢研析田間基改作物共存與監測策略
2013/08/26
評析結果 台灣目前尚未開放栽培基因改造作物,在政策規劃上,往往以先進國家的作法為主要參考依據,但對基因改造作物的管理,則因各先進國家的理念不同,而必須有因應本國環境、經濟及社會的自己作法與策略。尤以基因轉殖與非基因轉殖作物在田間及生產供應鏈的共存(co-existence)體系研究,國內尚在起步階段,僅有少數學研單位從事相關研究。宜加速研究基改作物共存管理體系所需的相關資訊與對策,以供我國在基改作物種植生產條例研擬之參考基礎。8/19本學會水平觀測國際趨勢,邀請學者專家共同探討台灣基改共存與監測制度,也獲得專家的正面意見回饋。 會議結論如下: 1. 監測議題目前仍屬討論及規劃階段,尚未看成是主要議題,因此此議題或許可成為未來考慮的實施項目之一。 2. 此類工作屬長期且昂貴的工作,因此需考慮就目前的體系(如昆蟲的監測及動物的監測),是否可外接這些工作上去。 3. 監測部分必須提早做規劃,國外的相關實務經驗或許可參考。 4. 台灣為小農經濟,因此就生態衝擊上來看應該會較小,但是,也因為這樣子,它也沒辦法承擔所帶來的影響。相較歐美國家,日本或許為較合適的參考對象,此外,將來在批准基改作物上市與否的同時,監測必要性及可行性,應列為考量因素之一。 5. 就農試所及種苗場所做的研究調查來看,此部分所作的監測研究目的僅限於上市後的混雜,建議未來應有系統的來做,且應與生物安全評估做互補。 6. 目前我國未重視監測議題,如何決定那些為監測項目、那些為優先的目標?決策過程是什麼?優先順序是什麼,都是未來我國健全監測體系時,所應考量的事項之一。     作者: 董定融 副研究員 關鍵字: GMO  COEXISTENCE  PMEM  報告檔案: 「由國際趨勢研析田間基改作物共存與監測策略」專家會議簡報
蜜蜂消失 農業的根本危機
2013/08/26
摘要 《時代雜誌》報導,過去6年來,全球各地約有數以百萬計的蜂巢崩壞、大量蜜蜂離奇死亡,但是原因至今仍不明。科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蜂群崩壞症候群」(Colony Collapse Disorder,簡稱CCD),典型的狀況為:蜜蜂離開蜂巢,並莫名找不到回家的路;這樣的情況似乎是隨機在世界各地發生,是蜂群逐漸消失最終完全滅亡的漸進式過程,而且難以發現死亡蜜蜂的屍體。雖然蜜蜂的消失,並不會影響到人類全部的飲食(小麥和稻米不需要透過蜜蜂授粉),但不可否認的是,蜜蜂死亡確實已經破壞了部份重要主食。 蜜蜂死亡可能是各種不良條件集合所造成的結果:類尼古丁(neonicotinoids)殺蟲劑和營養不良使它們虛弱,難以抵抗害蟲身上的病原,並感染而亡。這也表示,蜜蜂的問題並沒有單一解法。美國國家科學院 2006 年報告指出,許多野生授粉昆蟲數量都嚴重下降,其中又以野生蜂類為最。它們面臨的問題與養殖蜜蜂相同,但它們不是人類保護的對象。蜜蜂消失之謎雖是人類關心的議題,但沒有人討論關於野生蜂群默默減少的問題。 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資深科學家賽斯(Jennifer Sass)指出全世界最重要的100種農作物裡,約有70種都是經由蜜蜂授粉,而這100種農作物,負責供應全球90%的食物,蜜蜂授粉減少的對農業經濟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關鍵字: 蜂群崩壞症候群   類尼古丁殺蟲劑      資料來源: http://www.nownews.com/2013/08/22/334-2977596.htm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30823/KH9Q11095ACOZ.shtml
本學會出版「國際基改作物發展趨勢與風險評估策略研析」報告書
2013/08/23
摘要 全球人口劇增及氣候變遷,已成為近年世界各國所注目的焦點,其所帶來的糧食生產問題,更是各國所亟需解決的。近年來由於生物科技的發展,使得基因改造技術 逐漸取代漫長的傳統作物育種過程,以因應全球日益嚴重之糧食危機問題。但,另一方面,基因改造作物所伴隨而來的安全問題,也成為眾科學家所議論的新興議題 之一。因此,基因改造作物風險評估及管理規範之發展必要性便愈顯重要。總括來看,國際間各國之生物安全法規皆不盡相同,有些國家正在發展全新的制度,而有 些則是修訂既有的制度。除各種規範外,也發展了行政制度,以便推動相關法律。現今已有多個國家將法律規範應用於基因改造生物及其產品的發展、封閉使用、環 境釋放、商業化與進口方面。我國在針對基因改造作物生物安全管理部分也已訂定相關規範,採跨部會分工來進行有關基因改造作物管理。但鑑於基因改造作物風險 管理對我國而言,尚未有真正的審查案通過;因此,本研究針對其田間試驗生物安全評估部分,進行國際資料蒐整並進行研析,以期從國際基因改造作物生物安全管 理的角度,重新審視我國現有之生物安全管理架構,並嘗試以科學為基礎,採個案分析(Case-by-Case)及循序漸進(Step-by-Step)的 理性思維,提出基因改造作物田間試驗之風險評估架構及相關策略建議,供產學研界人士參考。 關鍵字:基改作物、管理制度、研發能量、風險評估、田間試驗 本學會於六月底出版「國際基改作物發展趨勢與風險評估策略研析」報告書(An Analysis on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rend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and the Strategy of Its Risk Assessment), 歡迎有興趣農業人士向本會索取,聯絡電話:02-25084295,聯絡E-mail:public@tarm.org.tw, 酌收工本費150元(已含運費)
自由經濟示範區 農業發展新里程碑
2013/08/20
摘要 行政院8日上午核定實施「自由經濟示範區」的第一階段推動計畫,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核心概念是開放貨品限制、鬆綁法令,而農委會實施了「境內關外」、「前店後廠」的策略。農委會表示,這種作法有利業者降低營運成本,更助於解決區內土地有限的問題,以便捷的行政效率、充足原料,結合業者的技術優勢,使加值產品得充分提升競爭力,讓台灣農業走向國際市場。 為促使農業主動面對開放經濟自由化之課題,農委會規劃「自由經濟示範區 - 農業加值」政策,希望降低國內農業對於經濟全面自由化之疑慮,並推動農業新發展理念。透過資金、技術引進,建立農業加工、加值產品之規模化生產,能增加農業產值,為自由化趨勢預為準備;輔導進駐業者與國內農民建立契作,可共享加值利益,提高農民收益;吸引國內外業者進駐發展,可創造臺灣就業機會;透過區內試行自由化市場及法規調適,有助於國內農產業儘早與國際接軌 , 期許能將成功的經驗逐步推展至全國,帶動國內農業發展。 農委會第一階段將以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作為「自由經濟示範區 - 農業加值」之發展主軸,推動重點產業包括:觀賞魚產業、農業生技 ( 含動物疫苗 ) 及農漁畜產加工業等。在原料管理方面,管制性原料輸入應於示範區內進行加工 ( 加值 ) ,若須辦理委外加工,其委託之加工廠 ( 後廠 ) 必須為保稅工廠,俾配合關務建置貨品可追蹤系統。此一作法,並無涉及開放大陸管制性農產品進口。 關鍵字: 自由經濟示範區   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   資料來源: http://newtalk.tw/news/2013/08/08/39011.html http://www.gov.tw/(X(1)A(Mpwx3YPZzgEkAAAAMjNlNDMyMGUtOGRlZi00NzNiLWJhZDgtNTk4MTdjZmU1MTQ00))/newscenter/pages/detail.aspx?page=458de036-388e-4f44-8b2d-74c520ff3d9f.aspx&AspxAutoDetectCookieSupport=1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