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主題專區
要進行溫室氣體減量,首先需瞭解排放情形,包含排放源、排放係數,透過精準掌握農產業碳排資訊,針對熱點投入資源進行滅量工作,建立低碳的耕作與養殖模式,推動農機電動化與設施設設能效提升,建構低碳農業。
全部主題
開發酸化處理GrAAS工法,連結低碳農業新技術
2024/03/15
隨著氣候變遷加劇,需要加快低碳、減碳等措施。作為解決此問題的對策之一,直接分離並回收空氣中二氧化碳捕捉(Direct Air Capture,DAC)技術受到關注,農業和林業可以被認為是DAC技術的一種,透過光合作用從大氣中捕獲碳並將其轉化為農產品和木材,但由於稻草等農作物的莖葉會在短時間內腐爛變質,與透過長期使用儲存碳的木材(如建築材料)相比,其對低碳排放和減碳的貢獻有限。【延伸閱讀】- 中國加快農業綠色低碳關鍵技術攻關   本研究是利用常溫酸化處理稻草等莖葉,更容易將其用作纖維或糖化,並將此技術命名為GrAAS(Grass Upcycling by Activated Acid into the Sugar Pool)。 製程使用高活性鹽酸在液態或氣態條件下先將樹葉研磨成粉末,在水中形成高度分散的懸濁液,當此懸濁液被酵素糖化時,可以以更高的回收率回收糖。   研究發現透過使用新開發的GrAAS製程能將迄今尚未充分利用的莖和葉轉化為纖維,可以更有效地生產紙張、紙板、木材等。此外,透過酵素法糖化這種纖維可以回收糖並將其轉化為生質燃料、生物塑膠原料等。此外,莖葉衍生的新材料具有長期使用後可糖分回收的特性,可以作為 「儲備糖」長期儲存,在需要時轉化為燃料、飼料或食物。【延伸閱讀】- 利用海藻生產生物塑膠的新方法   這項研究成果在2024年發表在《生物資源技術》報告上,未來將擴大GrAAS製程測試規模,期待日後此技術為農業的低碳與淨零碳排做出貢獻。
氣候變遷如何影響食品供應鏈,及對消費者所代表的意義
2024/03/12
在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上,糧食議題首次成為的關鍵議程,因為畜牧業排放量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 15%,如果依照目前的糧食及生產需求,僅糧食系統的排放就可能使全球暖化超過 1.5℃。   目前,氣候變遷主要以三種方向影響肉類供應鏈,使畜牧業產量降低且成本更高。   第一種,由於升溫使得牲畜生長速度變慢,且玉米等動物飼料原料產量正在下降;第二種,極端天氣降低牲畜生產力,並增加疾病感染風險,同時影響飼料轉換效率和牲畜生理健康;第三種,到2025年時,將有更多動物需要水來降溫,但三分之二的人口可能已生活在缺水的條件下。這些氣候變遷對肉類供應鏈的影響將導致肉類短缺、價格上漲,使得只有少數人能夠獲得高生體可用率的動物性蛋白質,如去年英國因日常生活成本上升和肉類價格飆漲,造成肉類消費創下歷史新低。   但儘管如此,全球對肉類的需求仍未減弱,目前僅有六個國家達到暫定的「肉類高峰」,美國的人均肉類消費量仍在增長,而中國、越南和巴西等地區的增長速度則更快。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採取蛋白質多樣化飲食方式是方案之一,儘管純素食飲食越來越受歡迎,但飲食習慣根深蒂固,改變飲食行為很難,純素食者在全球目前僅占1%左右,故僅靠消費者改變飲食習慣是不夠的。【延伸閱讀】- 應用微藻製造植物性乳製品-純素起士   為確保後代子孫仍然可品嚐美味的食物,現在有許多開發中的新技術可在糧食系統中抵禦氣候變遷對農業的影響。例如,開發具氣候適應性之糧食作物,又或是透過人造肉、細胞農業等,可再提供額外的解決方式。人造肉可以透過較少的資源和水製成,並同時擁有與肉類相同的味道和營養價值。【延伸閱讀】- 植物肉口感仿真肉 背後學問大   有鑑於糧食問題的嚴重性,首要是考慮採取多管齊下的方法,並透過加強對人造肉等新技術產業的投資來扶持該產業的創新研究,也同時要靠科學家、政策制定者和食品產業共同努力,支持並實踐推廣新技術。
農業部推土壤管理新方法,讓台灣賺碳匯不只靠種樹
2024/02/22
全國森林碳匯已可抵減國內溫室氣體排放量7.36%,農業部並設定2040年增匯1000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且不只造林。農業部說,可望在春節後增加數種改進農業土壤管理的方法學。   根據農業部估計,全國森林碳匯年約吸收2150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可抵減全國溫室氣體排放2億8311.4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7.36%;為促進國家目標2050年淨零排放達成,農業部再設定2040年要增加1000萬公噸碳匯目標,約是全國森林碳匯的一半。【延伸閱讀】-【增匯】城市樹木和土壤的碳匯比我們想像的多   碳權交易上路象徵排碳有價,要取得碳權至台灣碳權交易所交易,須依照環境部公告的「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方法學」操作,並擬計畫向環境部申請送審。   農業部除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所掌管的造林專案、人工林撫育及竹林經營專案,已有可操作的方法學,資源永續利用司已再彙整數種方法學,擬於2月初送環境部審查,預計春節後展開審查,通過後公告。   資源永續利用司說明,整體來說,現在積極研議的是「改進農業土壤管理的方法學」,像是「草生栽培」,就是在裸露的土壤上種植一些草,可減少土壤裸露被下雨淋洗、風蝕,可促進土壤有機質固定、減少流失或被擾動,藉此增進土壤的 固碳性。   其次與肥料有關的方法,例如使用有機肥也可以增加碳匯,因為從肥料產製到施用的整體過程,碳排量都比製作、使用化肥低。又例如使用經過精準加工處理製成的緩釋型肥料,肥料中的養分釋放速度可與作物的吸收速率相吻合,提高養分利用率、省肥,減少碳排。   改變肥料施用方式,也是減少碳排的方法之一,例如「深施」,可減少肥料釋放到空氣中,可有較長時間的施肥效果。   改變耕作方式也能增進碳匯,例如低耕犁可減少土壤因為翻動,進而跟地表空氣產生化學作用散逸出溫室氣體的量。   另外,研究顯示使用微生物製劑或是真菌,可調整土壤的團粒結構,強化把碳抓在土壤裡的效力。
先端高產值環控技術的智慧園藝設施之開發:日本鏈結「研究開發 與 Society 5.0」之BRIDGE創新研發計畫專題(5)
2024/02/16
BRIDGE計畫由日本內閣政府綜合科學技術創新會議(CSTI)統籌執行,作為研究開發與society5.0中間橋樑,主要積極推動擴大投資項目,期望增進公私部門合作的研究開發,並結合戰略性創新計畫(SIP),加速各政府部門推動執行。本計畫是以綜合創新戰略為基礎,發揮CSTI的指揮中心功能,設定「優先議題」後,應用創新技術解決相關的社會問題,並促進新創產業的發展。 議題5:先端高產值環控技術的智慧園藝設施之開發   日本農林水產省在政府大型戰略性創新計畫SIP、公私研發投資擴展計畫PRISM 計畫支持下,已開發園藝設施可預測與計算出環境與生產資訊等生長狀態與產量等工具,持續為日本國內園藝設施帶來高產值進展。然而,隨著經濟高度發展下,亞洲地區對於日本產的農產品需求性逐漸增長,但受限於植物檢疫上的規範,仍須以當地的生鮮蔬菜生產為主。【延伸閱讀】- 西班牙使用人工智慧檢測園藝作物中的病蟲害   未來,日本智慧農業為能在亞洲地區佔有一席之地,除了將上述工具轉化為適合其他亞洲各國當地條件,同時也將該系統所獲取的數據資訊加以解析,藉以擴張版圖外,關鍵部屬成為日系企業平台經濟發展的利器。持續致力於研發亞洲高溫多濕的環控系統,同時對高品質的日本農產品的生產與收益能力加以驗證。 研發議題之內容與目標如下: 一、研究開發具體內容   以研發亞洲高溫多濕的環控系統,同時對高品質的日本農產品的生產與收益能力加以驗證為前提,推動下列3項課題: 關於高溫多濕環境下的環控系統研發方面,針對設施與能源資訊等可視化部分加以驗證。 關於高溫多濕生產模式環控智慧技術研發方面,以建構產量增產四倍的環控為基準的栽培計畫,並加以驗證。 關於高溫多濕與符合成本效益之下的環控園藝設施之現場試驗方面,以最佳收益方式,實現增加雙倍的收益為目標。 二、預計在2025年前達到的目標:   與當地生產業務的日本新創公司合作,應用SIP研發成果,改善當地的生產與產量預測工具。超越園藝設施先進國的荷蘭至今尚未實現在亞洲建立特有的濕熱環境的高效環境控制系統。此外,針對越南當地超市迅速流通的農產品潮流,加速導入本研發系統,並加以實證。 三、社會應用目標:   與越南當地有業務往來的日系企業和當地大學合作,研究在高溫多濕的環境中,如何建構有效的環境控制方法,並藉此提升收益,進而擴大日系企業於當地蔬菜產量。此外,收集當地數據,於日本國內加以分析,建立符合當地設施的系統,促進日本企業的平台業務發展。 四、研究執行期間(預定):2023年度~2025年度(3年間) 五、研究經費:2023年的委託研究經費限額149,700千日圓
利用商品條碼標準化與源標籤技術,加速提升農產品與食品流通方式:日本鏈結「研究開發 與 Society 5.0」之 BRIDGE 創新研發計畫專題(4)
2024/02/15
BRIDGE 計畫由日本內閣政府綜合科學技術創新會議(CSTI)統籌執行,作為研究開發與 society5.0 中間橋樑,主要積極推動擴大投資項目,期望增進公私部門合作的研究開發,並結合戰略性創新計畫(SIP),加速各政府部門推動執行。本計畫是以綜合創新戰略為基礎,發揮 CSTI 的指揮中心功能,設定「優先議題」後,應用創新技術解決相關的社會問題,並促進新創產業的發展。 議題 4:利用商品條碼標準化與源標籤技術,加速提升農產品與食品流通方式   日本政府規定自 2024 年度起實施卡車司機加班時數限制,由於農產品有 98%需由卡車配送,此項規定將全面影響農產品配送問題。如何提高配送效率與制度合理化,以及面臨流通業者外的勞動力短缺等問題已刻不容緩。   對此,戰略性創新計畫(SIP)第二期「智慧生物產業暨農業基礎設施技術」的智慧食物價值鏈(ukabis)和 SIP 第二期「智慧物流服務」的零售物流與商業模式之應用雙管齊下,再加上既有的 GS1 國際標準系統的個別識別碼之系統開發與自動化檢品技術,將有助於建構提升農產品與食品流通模式。【延伸閱讀】-日本農研機構制定農業機械數據Open API標準化與統一整合管理 研發議題之內容與目標如下: 一、研究開發具體內容   藉由戰略性創新計畫(SIP)第二期「智慧生物產業暨農業基礎設施技術」的智慧食物價值鏈平台(ukabis)和 SIP 第二期「智慧物流服務」的零售物流與商業模式下,以提升農產品與食品的流通效率與制度合理化為前提,推動下列 3 項課題: ①、開發個別識別碼系統 藉由獨自個別識別碼與智慧食物價值鏈(ukabis)接軌,建構以國際標準 GS1 代碼,再將食品的個別識別碼轉換為二維條碼,連結源標籤,讓商品相關資訊透過 ukabis 平台與其他業者相互交流資訊 ②、開發省力的物流技術 開發可相互鏈結 ukabis 平台與零售物流和商業模式之間,並讓擁有個別識別碼的物流資材和卡車訊息等相連結的自動化檢品技術與物流資材回收技術。 ③、建構提升農產品與食品流通模式 藉由上述①個別識別碼系統開發與②省力的物流技術,建構提升農產品與食品流通模式。 二、預計在 2025 年前達到的目標:   關於①個別識別碼系統開發方面,制定標準碼系統,從原有個別的編碼,依據國際標準碼 GS1 建構自動轉換個別識別碼系統。   關於②省力的物流技術方面,開發個別識別碼的物流資材和卡車訊息等相連結的系統,藉由自動化檢品技術減少一半以上勞力,提升 10%以上的物流資材回收率。   關於③建構提升農產品與食品流通模式方面,利用①與②的開發,加以驗證實際成效。 三、社會應用目標:   計畫結束後,將上述研發系統公開,持續推動有效且合理的農產品與食品流通方式。 四、研究執行期間(預定):2023 年度~2025 年度(3年間) 五、研究經費:2023年的委託研究經費限額182,550千日圓
世界首次證明植物源物質抑制土壤硝化作用的分子機制
2024/02/06
硝化現象即硝化細菌將氨轉化為 硝 酸,是全球氮循環中的一個重要過程,導致含有氨成分的氮肥被沖走農田,造成經濟損失和環境影響。硝化副反應會釋放溫室氣體一氧化二氮(N2O),造成環境問題。迄今為止,硝化抑制劑已作為化學合成材料廣泛開發使用,但現有劑對殘留性的擔憂和抑制機制不明等課題也很多。        本研究是利用在硝化細菌的羥胺氧化還原酶(HAO),並闡明了植物來源的胡桃醌抑制氮循環的機制。透過阻礙從負責硝化反應的HAO向細胞色素的電子傳遞來阻止硝化反應。這將是世界上第一個從分子層次揭示硝化抑制劑機制案例。        研究發現胡桃醌會透過剝奪 HAO 酶的電子來抑制硝化作用,硝化細菌無法利用氨單加氧酶(AMO)將氨轉化為羥胺。        這項研究成果在2023年發表在科學期刊《應用和環境微生物學》上,透過研究成果可以開發安全且高性能的新硝化抑制劑。期待透過新型硝化抑制劑有效利用氮肥和防止流失,減少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為永續農業和環境保護做出貢獻。【延伸閱讀】- 減少碳排!全球第一研發出減氮肥且高產量的新型小麥品種
農民「碳權交易」的新時代來臨?從美日動向觀察其可能性
2024/02/02
近年來,美國政府與民間企業大力支持農民採用淨零碳排的新農法,以「碳權交易」(carbon credit)的方式,創造農民新收入來源。美國農業部官員在2023年2月的農業會議表示:「因應氣候變遷的新農法,將有機會讓農民們取得額外收入。」在日本,碳權交易是否能成為新農業收入來源呢?以下將整理目前的現狀以及相關挑戰: 一、碳權交易與農業獲利的關聯性   2022年,受到通脹影響,美國境內的農產品銷售額創下歷史新高。然而,增加的利潤大部分受益於大型農業企業,仍有半數以上的美國農民呈現虧損。針對此,美國農業部部長Thomas James Vilsack一次在論壇上特別強調了增加農畜產品以外收入的重要性,「碳信用」(Carbon Credit)是其中一條途徑。   所謂的碳信用,意旨企業運用以削減溫室氣體為目標的相關計畫,例如在生產過程中引入節能設備,亦或是保護吸收溫室氣體森林等所產生的減排量,機構依照減排量給予信用額度,其信用額度即等同於排放權,可以出售於其它希望抵銷排放量企業的一種相互交易。 而碳信用的起源,來自於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巴黎協議」,宣示2050年實現「碳中和」之目標後,各國的民營企業和地方政府受到相應的壓力,日本也同步要求能源使用過量的企業,必須定期進行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計算及報告。   然而碳權交易與農業又有什麽樣的相關連呢?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第六次綜合報告指出,全球人為碳排放量其中的23%來自「農業、林業、以及其他土地利用」。農地不僅是溫室氣體的排放源,反之同時也是巨大的碳吸收源,其關聯性不容小覷。 二、淨零碳排的重要渠道-土壤與碳信用   首先瞭解植物是如何透過土壤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透過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然後經由呼吸作用釋放到大氣中,但部分二氧化碳會停留在植物體內。當植物的葉子和莖掉到地面上,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之後,二氧化碳被釋放到大氣中。然而,部分的二氧化碳會形成難以分解的土壤有機物,長期存留在土壤中。這就是為什麼土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目前預估高達約1.5 兆噸的原因。   上述概念可以透過人為操作體現,例如在美國約有21%的農地實施免耕農法。如果可以從高度工業化的農業體系,逐步轉向免耕農法,即可藉由將作物殘渣混入表土,讓更多土壤有機質固定在土壤裡,減少二氧化碳從土壤返回大氣中。相關見解認為如果每年都能夠在全球土壤中增加0.4%的碳儲存量,則能有效抑制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 三、對此,2022 年8 月,美國通過了有史以來預算最高的氣候變遷因應法案:   《降低通膨法案》(Inflaction Reduction Act,IRA)。其中在支持氣候友善農業實踐方面,撥款超過200 億美元。而美國農務部的NRCS(自然資源保護局),過去就持續透過購買農地的地役權等方式來增加土壤的碳儲存,在法案通過後,將會持續加強技術與資金上的支援,吸引更多農民投入改善氣候變遷的農業實踐計畫。預計未來建立碳信用市場,鼓勵企業投入與農民交易購買碳信用額,以碳信用市場為主導,實現淨零碳排之目標。 四、民間大型企業的獨特碳抵換戰略   美國食品大廠嘉吉(Cargill)根據契作農民的碳儲存量來提高對其採購價格,鼓勵上游供應鏈的農業工作者逐步轉向以免耕農法為導向的再生型農業。美國種植大麥、蘿蔔等「覆土作物」的農民獲取德國製藥與化工集團-拜耳提供經費支持,作物不需執行收穫,僅僅只種植在土壤中以增加碳儲存量,由於企業的需求,願意種植覆土作物的農民逐漸加入,據聞在2017 年至2022年的五年內,種植面積就增加了40%以上。美國微軟方面,除了經由區塊鏈技術,投入開發碳信用市場所需的基礎設施之外,也同步為農民提供氣象情報等大數據資訊,以提升農業工作效率及擴大土壤碳儲存量。   然而,碳信用在測量土壤中二氧化碳量以及評估減少量方面,在實務上有一定難度。主流的測量土壤中碳的方法是「乾燒法」,需走遍農田並取得各處的土壤樣本,再帶回實驗室燃燒以測量碳的量,其過程既耗時又費力。美國的新創產業們正致力解決此問題。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Yard Stick 公司開發了一種可以檢測土壤碳特性的探針,並應用「分光法」,經由光的穿透、反射、吸收,對目標進行能量(波長)分析其中相關成分,只需將由光纖和藍寶石鏡片製成的探針放在土壤中旋轉並記錄數據,就能當場產生分析結果。   科羅拉多州的Perennial 公司記錄了從地球發射的具有各種波長的反射光,並使用衛星影像來測量土壤中的二氧化碳。若未來能推行類似上述簡易定量評估的方式,預計碳信用市場將會更加活躍。 五、未來的增值空間及附加價值   最後讓人關心的是碳信用銷售是否能成為農民穩定的收入來源。以目前美國碳信用市場平均交易價格為每噸二氧化碳15 美元行情來說尚未成為穩定的金源,且最主要積極參與者仍為高度環保意識的生產者。不過,依照前述《巴黎協定》的內容,政府已設定了2030 年減排中期目標,根據此目標推估碳信用的需求,到2029 年預計每噸價格可達約224 美元。另一方面,預計不久的將來,經由因應氣候變遷為主的新農法所生產出來的農畜產品更加具有附加價值。   日本方面,農林水産省公布的「綠色糧食戰略」內容當中,明確揭示減少食品生產時的減排目標,持續推廣增加碳儲存的新型農法,以促進土壤多樣性,並於中長期戰略之下,提升農業生產力之願景。【延伸閱讀】-【綠趨勢】日本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之綠色成長戰略(農業領域)
韓國農業數位化之路:4分鐘快報
2024/02/01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和韓國食品、農業、林業和漁業教育、推廣及資訊服務機構(EPIS)的合作,將韓國的農業數位化壓縮成一段簡潔的4分鐘影片。影片重點介紹了成功的智慧農業實踐,以及想從事農業的人所推出的教育計劃,還有FAO在推動農食系統積極轉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英國牛頓農場的尖端農業科技創新之旅
2024/01/25
影片中展示了一些先進的科技,像是No Fence的虛擬圍欄項圈、Richie的自動牛隻稱重監測器、Te Pari更準確的口服藥劑槍,還有Smart Bell的耳標,可監測動物行為和體溫。使用這些工具能提高農場效益、增加動物福祉,同時追求永續性。讓我們觀看這些技術如何帶領農業邁向更高效、永續性、且更具盈利性。
亞馬遜河流域退化的泥炭地是被忽視的碳源
2024/01/23
秘魯的亞馬遜棕櫚泥炭濕地儲存了大量的碳,但過度開採棕櫚果實造成土地退化,增加碳排放。CIFOR-ICRAF (國際林業研究和世界農林業中心)的科學家在一項新研究中,首次實際測量從棕櫚泥炭濕地失去的碳,這將使秘魯能更精準計算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CIFOR的研究人員表示,在未被破壞的自然狀態下,土壤具有吸 碳能力,但在中度劣化的情況下,土壤的吸收能力受到嚴重抑制,最多減少了88%。這是因為土地退化後棕櫚的數量減少,葉子和根葉也變得更加稀少,導致土壤無法再有效地累積碳。而在重度劣化的情況下,棕櫚泥炭濕地的土壤則成為大氣中碳排放的主要來源。   秘魯的亞馬遜泥炭地大部分是以曲葉矛櫚為主的棕櫚濕地,那裡的葉片和腐爛根系在經過數千年累積後,形成深層泥炭。然而,為了採集果實,採收者通常會砍伐棕櫚樹,隨著時間的推移,棕櫚濕地開始受損,最終成為碳排放的淨源,而不再具有吸收碳的能力。   在一個中度劣化的濕地中,植被和泥炭的碳總排放量每年每公頃高達六噸,而在高度劣化的地區更多。這個數值是研究團隊預期的兩倍之多,對於該國的碳核算產生了重大影響。不同於東南亞泥炭地的水被抽乾作為農地使用,秘魯亞馬遜的劣化過程則較為緩慢。儘管祕魯有監控砍伐森林的措施,但直到現在,卻沒有辦法計算劣化泥炭地排放了多少碳。   過去,秘魯不得不使用以亞洲泥炭地為研究的排放係數,但兩地生態系統不同,而且導致泥炭地劣化的活動種類也各異。研究人員表示,現在秘魯擁有這些數據,可用於國家的排放計算,能將亞馬遜泥炭地退化的排放與東南亞泥炭地退化進行比較,作為永續管理措施的參考。   本研究來自永續濕地適應和減緩計畫(SWAMP)和 CIFOR REDD+ (Reduced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全球比較研究,也是國際農業研究諮商組織(CGIAR) 森林、樹木和農林業研究計畫的一部分,並得到美國和挪威政府的支持。【延伸閱讀】-【循環】印尼棕櫚油廠將在日本幫助下將甲烷轉化為生質燃料
「高雄農來訊」提供農民免費智慧服務 農友可提出痛點需求
2024/01/18
高雄市農業局開發「高雄農來訊」提供農民免費智慧服務,並推出智慧農業補助計畫,3年已補助70個智慧農業案場、41種作物、超過630公頃。今年持續推動,包含智慧感控系統、智慧環控系統、智慧生產及智慧服務4類,最高補助二分之一、上限50萬元,2月1日起至3月31日可向所屬農民團體提出申請,提出痛點需求。   高雄市農業局長張清榮表示,高雄首開地方政府之先,開發高雄農來訊提供農民免費智慧服務,並推出智慧農業補助計畫,農來訊line的使用者也超過5900人,今年也會持續優化系統,提供農民更好的使用體驗,並持續經由意見收集,調整補助方案,希望能協助農民數位轉型。農友可於2月16日前提出痛點需求(https://forms.gle/J7JbhUFUzRmYywwS8),農業局後續將辦理需求媒合會,協助農友盤點需求及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   旗山區思原生態農場以「魚菜共生、循環經濟」的概念經營場域,場主羅條原說,土壤溫濕度及電導度就是維持蔬菜良好生長環境的必要條件,在導入設施後,可從遠端監控田間土壤狀況適時給予灌溉,且可透過土壤電導度值的回饋來做為施肥參考依據,可精準掌握田間施作時機。   在智慧服務方面,美濃區農會採收前都會派遣專員至契作戶田區抽樣做農藥殘留檢測,以往尚未導入系統時農民都需要透過電話聯繫農會方能得知採檢結果,農會需全天候機並查詢告知農民檢測結果,費時費人力,如今農民可以掃描位於契作田區指示牌上的QR code即可得知藥檢結果,可節省人力更增加事務處理效率。此外。透過掃碼也可以登記施肥、用藥等栽培管理紀錄,針對產銷履歷紀錄作業,大有幫助。   農業局表示,今年智慧生產的補助內容,特別增加個人穿戴式、機械手臂省力輔具等農產業相關智慧農機設備,希望協助農民進行產業升級,省力省工。為了鼓勵淨零排放,計畫有關農機均為電動,降低排放,經由智慧服務協助農友作業管理、產銷數據或AI分析、ESG相關資訊,導入服務、淨零減碳等數位解決方案。【延伸閱讀】- 高雄農來訊成果豐碩智慧農業夯 導入AI掌握木瓜成熟度
國產有機肥料增碳匯 可望成為溫氣減量方法學
2024/01/04
農業部表示,去年起,使用國產有機肥的禽畜肥含50%以上,每公斤補助多新台幣2元、變成4元,帶動推廣面積成長5成,土壤碳匯增9萬多公噸,可望成為溫室氣體減量的方法學。   因應氣候變遷,各國都在研議產業永續生產模式,作為減緩氣候暖化的對策,國內總體目標設定205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農業部連續數年推動永續作為之一就是循環利用,其中禽畜糞再處理後可作為有機肥料使用。   農業部農糧署主秘陳啟榮表示,推廣使用有機肥料在去年出現大幅成長,原本農民使用國產有機質肥料每公斤補助2元,去年起,所使用的國產有機質肥料的禽畜糞肥等有機質含量達50%以上,每公斤補助多2元、變成4元,帶動去年使用國產有機肥面積破6萬公頃,比前一年的111年3.8萬公頃成長5成以上。   他說,這6萬公頃共使用30萬公噸國產有機肥,減輕農民購肥支出逾新台幣10億元,減碳7萬4400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增加土壤碳匯9萬5700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增匯」是增加土壤碳匯,將碳貯存於土壤中。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也證實,使用有機質肥料,可望成為溫室氣體減量方法學之一。   另外,陳啟榮說,根據農糧署在苗栗縣壢西坪休閒農業區專案輔導案例顯示,對比使用生雞糞施肥,使用國產有機質肥料後,蒼蠅減少8成,讓當地人非常有感;因為好處這麼多,呼籲農民踴躍向耕地所在地的農會或公所等輔導窗口申請使用,一起促進地球永續。【延伸閱讀】- 懷抱珍視大地,特克斯科技以技術翻轉讓堆肥變綠金
無土栽培馬鈴薯的農場讓你大吃一驚——不可思議的農業技術
2024/01/04
對糧食的需求日漸增加,促使人類採用新的農業技術提高產量。讓我們一起看看在無土壤的情況下,耕作進行的成果吧!
AI農業的社會應用:日本鏈結「研究開發 與 Society 5.0」之BRIDGE創新研發計畫專題(2)
2024/01/02
BRIDGE計畫由日本內閣政府綜合科學技術創新會議(CSTI)統籌執行,作為研究開發與society5.0中間橋樑,主要積極推動擴大投資項目,期望增進公私部門合作的研究開發,並結合戰略性創新計畫(SIP),加速各政府部門推動執行。   本計畫是以綜合創新戰略為基礎,發揮CSTI 的指揮中心功能,設定「優先議題」後,應用創新技術解決相關的社會問題,並促進新創產業的發展。 議題2:AI農業的社會應用   日本農業面臨高 齡化與從農者的減少, 造成嚴峻勞動力不足問題, 為了彌補人力的短缺, AI 技術落實於社會應用成為當務之急。   為了加速AI 農業技術開發與應用,必須建構有利於新創事業的AI農業研發環境。對此,除數據的蒐集建構可應用於AI研發的資料集,並允許在特定條件下公開數據資訊同時將生產預測與病蟲害發生預警等研發資料模式,同等上述在特定條件下允以公開。此外,針對日本國內地方行政單位或新創事業等企業,因應地方性與品種所研發出低成本且快速的高精準農業 AI 模組 ,加以驗證。 研發議題之內容與目標如下: 1. 研究開發具體內容 數據蒐集、 AI 模組開發之協力系統之整備 。 數據蒐集、資料集之建構。 在特定條件下公開。 應用資料集所開發的 AI 模組在特定條件下公開。 提供民間企業應用公開的資料集與 AI 模組 ,並應用這項措施的地方與品種之個別數據進行細微調整,加以驗證其手法。 2. 預計在 2025 年前達到之目標 數據蒐集、AI模組開發之協力系統之整備 完成 。 建構全國資料集,並加以公開。 研發8種以上應用資料集的 AI 模組,並加以公開。 應用 AI 模組於地方與品種之個別數據進行細微調整,其調整後精準度達 90%以上並加以驗證其手法 。 3. 社會應用目標:提供農民享有 多項 AI 服務最佳農事計畫建議 、自動建立農事計畫 、提升出貨、加工、存貨與物流效率等持續增進資料集建構與研發應用並將AI模組開發加以公開。 4. 執行期間2023年至2025 年 5. 研究經費2023年的委託研究經費限額 124,550千日圓。 【延伸閱讀】- 拓展農業機械OpenAPI數據聯動
黃柏凱 種大豆的科技青農
2023/12/29
從小就不想務農的黃柏凱,和一般的孩子一樣,總覺得自己長大要做點時尚有趣的事業,在他的想象中,絕不是這樣成天與泥巴為伍的務農生活,但大三那年,到加拿大打工換宿體驗了國外農場生活,他發現原來務農也可以有輕鬆的方式,於是回到臺灣後就跟爸媽說他想接下家裡的農場事業,從桃園到南澳,以科技的方式經營他的農場,一起來看看這位種大豆的科技青農黃柏凱的故事。
世界先進聯手台大 推動在地負碳技術研究計畫
2023/12/28
世界先進(5347)公司今(20)日宣布和國立台灣大學合作,以第一階段三年為期,推動「應用資源循環概念於土壤碳匯提升」研究計畫,為全台首家運用資源循環概念投入研析土壤碳匯技術,且會進行現地土壤改質試驗的半導體企業。         該研究將生物炭等農業廢棄物再利用產品,結合有機肥、新式奈米二氧化碳氣泡,用於土壤改良,促進微生物生長,以提升土壤生物的固碳能力。待技術開發完成,將進一步於世界先進公司長期認養的千甲公園進行土壤改質試驗。         透過現地試驗,不僅能持續觀察、優化本土土壤固碳效益,由於將在地氣候及土壤特性納入考量,亦可藉此評估此技術應用於其他相似亞熱帶氣候地區現地施作的預期效益,為增強土壤有機碳碳匯的重要工具。         世界先進董事長方略表示,透過與台大水科技與低碳永續創新研發中心合作,以資源循環的概念推動環境友善的創新研究計畫,不僅符合國際間的土壤千分之四倡議,後續並規畫將其導入公司長期認養千甲公園進行現地研究,別具意義。         台大校長陳文章表示,世界先進與台大的合作案是一個研究應用的開端,將台大的研發能量向外拓展,將資源循環的理念、生物固碳的技術從理論推展至現地應用。此合作案不僅代表台大善盡環境和社會責任,透過和世界先進合作,亦為台大與產業界攜手,為環境永續共盡心力的具體體現。         世界先進積極實踐綠色行動,系統性執行低碳轉型計畫,持續推動與輔導供應鏈的低碳轉型,不僅是台灣半導體產業中首家承諾於2040年達到RE100目標的企業,亦規畫淨零排放路徑,以節電、減排、減量為主,輔以使用綠電及負碳技術,設定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此次和台大合作推動此研究計畫,便為世界先進公司對淨零目標承諾的積極實踐,更為研析、強化負碳技術的研究盡一份心力。【延伸閱讀】- 【增匯】城市樹木和土壤的碳匯比我們想像的多
以稻殼和報紙為原料的環保隔熱材料
2023/12/26
建築業中使用的傳統隔熱材料大多由石化原料製成,因此建築材料的生產和製造過程具有更高的碳足跡,且會污染空氣、土地和水源。由於其永續性和較低的環境影響,源自農業工業廢棄物的建築材料在建築領域越來越有吸引力。因此,近年來世界各國致力於開發利用農業廢棄物的材料,以減少玻璃纖維、岩棉、發泡聚苯乙烯、聚氨酯泡沫、聚苯乙烯以及其他無法生物分解的材料對環境產生的影響。目前已有許多利用甘蔗纖維、椰子纖維、木薯、稻米、木材、咖啡殼、軟木、羊毛、回收報紙、紡織纖維等作為絕緣材料的研究。   巴拿馬科技大學 (Universidad Tecnológica de Panamá) 的研究團隊最近將注意力轉向巴拿馬農村地區大量生產的稻殼,以及數量龐大的回收舊報紙。水稻是巴拿馬農業產量最高的作物之一,播種面積超過9萬5千公頃,其中稻殼約佔收穫稻米總重量的 20%,主要由碳、纖維素和二氧化矽組成,而舊報紙是個取得回收纖維素的良好來源之一。   使用天然纖維的主要原因除了耐熱性之外,還在於它們在生產過程、運輸和獲得最終產品時具有較低的能量,因此有較少的碳足跡,是一種環保的可再生資源。   為了製造絕緣材料,研究人員首先將稻殼和報紙切碎,然後從報紙中萃取出纖維素,隨後將稻殼、纖維素與膠水(作為黏合劑)及硼砂(用於防火和抗真菌)以三種不同的比例混合。經過試驗後發現,三種混合物都具有與其他天然和回收絕緣材料一致的導熱能力(k 值)、拉伸強度和壓縮強度。   本項研究顯示了這種材料有潛力應用於各個工程領域,包括輕質零件、建築板材、永續包裝、隔熱材料等的生產,不過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測試來評估其在每個特定應用中的可行性和性能。研究團隊目前則正在評估此材料在環境控制條件下的分解,以及改善製程以獲得更適合進行商業化的產品。【延伸閱讀】- 法國生物性廢棄物在隔熱材料領域中找到第二生命
減少碳排放:飼餵泥炭蘚對豬糞排放CH4和CO2影響
2023/12/23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2021年宣布,農業佔全球甲烷排放量的40%,其中腸道發酵和糞便管理佔排放量的32%,水稻種植佔8%,為了準確計算甲烷量,需要排放源和各種糞便管理環境中排放的實際數據。   研究重點目前對於畜牧糞便甲烷排放影響之研究較少,研究團隊提出泥炭蘚作為飼料添加劑降低豬糞中的CH4和CO2排放。泥炭蘚含有腐殖質(HS)具電子傳遞功能會引起生化反應,抑制水解和產甲烷作用,使用六個容器,三個使用泥炭蘚,另三個是常規飼料(CTL),兩者做比較,為期兩個月實驗對照結果。   研究結果在約兩個月的實驗期間,與對照組相比,飼餵泥炭蘚可使豬糞中CH4和CO2排放量分別減少23%和44%,PFS 中的HS水平顯著高於CTL。這些發現表明,在PFS中觀察到的 HS增加可限制厭氧消化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證實PFS是可減少碳排放、促進環境永續性和減緩氣候變遷的實用方法。   研究成果已發表在MDPI應用科學期刊第18期《畜禽生產技術與展望》,研究團隊實驗成果飼餵泥炭蘚是實現畜牧業碳中和經濟有效之方法,為畜牧業帶來未來淨零碳排之實現做出貢獻。【延伸閱讀】-【減量】發現牛隻腸胃道微生物相組成與甲烷排放間的關聯將是農業永續利用的關鍵之一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