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13/02/27
摘要 農委會29日舉行年終記者會,除了回顧過去一年的農業政策外,陳保基於會中也提出今年的施政要點,主要包括推動農業經貿自由化、建構雲端服務、活化休耕地、推動黃金廊道以及培育新一代的青年農業經營者。農委會主委陳保基29日於年終記者會上發佈,將於下半年推動農友IC卡,初期先將農機用油和肥料等補貼措施與記錄納入,未來「農友智慧卡」會儲存農民耕作、使用肥料、政府補助等資訊,並匯整在雲端,以利了解農業產銷資訊、提供多樣性服務。 「過去農業的政策多是偏向福利補助,因而稀釋了農業發展的可能。」陳保基表示,面對經貿高度自由化、氣候變遷加劇的時代,台灣農業政策必須從產業輔導來取代過去的農保、老農年金等福利政策,並擴大價值鏈的農業型態。 主委陳保基提出多項新政策,其中一項則是要推動「農友智慧卡」,要結合作物種植登記以及購買肥料資料,來管理全國的農業生產資訊。主要原因在於不管是農民搶種,還是氣候太好大豐收,國內每年都要上演農產品生產過剩、產銷失衡的狀況,為了設法改善長久以來都解決不了的問題,農委會決定建置「農友智慧卡」,要結合作物種植登記與肥料購買資料,進一步掌握所有生產資訊。 未來這張農友IC卡將能非常清楚地記錄農民生產的樣態、生產資財、各項補貼和救助等資訊,透過這張IC卡,讓農業的產銷資訊予以整合,未來農民在種植作物上會更加制度化,政府也可利用科技雲端服務,提昇施政效率。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李宜映整理) 關鍵字:農政 E化 發布日期: 2013/02/27 資料出處: http://www.awakening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38821 http://www.nownews.com/2013/02/19/91-2903939.htm
2013/02/27
摘要 自從東日本大震災及核電所事故以來,進行農業重建修復是目前最重要、最優先的課題。自古以來,農業為國家立國之根基。農村除了扮演供應糧食的角色外,同時也具有許多綜合層面的機能。然而,目前日本農業正面臨著從事農業人口的減少及老化等問題,使得農業產生永續經營的危機。在這樣的情形下,日本提出了農業經營者戶所得補償制度、以六次產業化重建具活力的農山漁村之等政策發展要點,以達到所追求之「品質」與「安全安心」之生產體制及永續性農業。本文將總括日本之農業政策施行之七大要點,包括施政背景、施政重點、相關財政措施、立法措施、稅制措施、金融措施以及政策評估,進而參考審視以加強我國農業政策研擬之能力,並提高我國農業政策施行之可行性。   作  者: 陳郁文 副研究員 資料出處: 日本農林水產省 相關連結: http://www.maff.go.jp/j/wpaper/w_maff/h23/zenbun.html 關鍵字:   報告檔案: 2011日本糧食農業農村基本計畫
2013/02/26
摘要 農田、牧場和森林佔地球陸地表面積的60%,這些地區都逐漸暴露在日益增加的氣候變化威脅中。氣候變遷導致空氣溫度和降雨的異常改變,造成旱災和洪水的頻率及強度增加,使土地、土壤和水資源質和量的改變,對社會經濟也帶來巨大的影響,如收成及產量下降、全球市場價格波動、貿易體制的地理分佈改變、越來越多人面臨飢餓和糧食不安全的風險。而世界農糧組織針對氣候變遷進行一系列規劃性調適策略,包括農業生態多樣性、土壤和土地管理、水資源管理、漁業畜牧森林、農村生計、農業及糧食安全的相互作用、作物產量預測、法律規範及政策、建設能力及技術移轉、知識管理等,多面向、漸進之因應對策,改變農業制度、調適能力,促成特定的適應性。
2013/02/26
摘要: 水資源的永續利用是這個世紀的重要課題,因此保護水資源不被汙染破壞是目前制定政策單位的重要責任。然而工業污染與家庭汙染等點源汙染都有辦法集中處理,唯獨農業對水的污染最難監管,因此OECD國家開發風險指標評估農地的水汙染風險,並將易發生農業污染的高風險地區劃定為脆弱地區。再針對脆弱地區制定「狀態指標」監測這些脆弱地區的水質是否遭農業汙染。 OECD對農業與水質相關的領域中,主要關注於下列幾個關鍵議題: 1.硝酸鹽對地表水與地下水、近海的污染; 2.地表水的磷含量; 3.殺蟲劑污染; 4.土壤沈積物與礦物鹽的害處。 5.水中農業污染物過量,對人類健康的疑慮 6.污染物濃度過高而導致生態環境問題,包括水體優養化之類的生態疑慮。 農業不是唯一會污染水生環境的產業,但是在多數OECD國家,農業確實是禍首之一(以氮為例,歐洲國家約20~50%氮汙染來自農業)。 農業所造成的水污染議題如下表所示 污染物 水污染議題 造成汙染的幾項農業活動 營養物質(主要是硝酸鹽與磷) 優養化與危害水質(藍嬰症候群、胃癌) 農業生產(肥料與糞肥含有過量的硝酸鹽與磷,排放到水中) 有毒污染物(主要是重金屬、殺蟲劑) 危害水生生物與破壞飲用水質(污染水資源) 廢水污泥污染農田(重金屬)、施用植物保護產品(殺蟲劑、殺菌劑等農藥) 土壤沈積物 危害水生生物(水的濁度過高)與水運交通(淤積) 沒有妥善保護土壤(風蝕、水蝕、耕犁侵蝕、缺乏植披等) 有機物質 危害水生生物(水質缺氧) 糞肥(畜禽養殖場) 酸性物質 危害水生生物(水質酸化) 畜牧業(氮揮發) 生物污染物 破壞飲用水水質(病菌與病毒) 牲畜排泄物排到水中 礦物鹽 破壞飲用水質、不利灌溉、危害水生生物(水質鹽化) 土地使用不當(砍伐多年生植被)和不當灌溉方式。表土受侵蝕進入水體。   Source: OECD Secretariat OECD_1999_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for agriculture_Methods 7 Results (1) 為了評估農業對水質的影響,OECD開發兩種評估方法:「風險指標」和「狀態指標」。這兩指標都強調硝酸鹽和磷的偵測。 1)「風險指標」用來“評估農業活動對水資源的潛在危害”(評估農業區可能對水資源造成的污染)。 2)「狀態指標」則是針對易發生農業污染的地區(文中稱為脆弱地區或高風險地區),“監測脆弱區目前水資源含有的污染物是否超標”的衡量標準。 風險指標具有預警功能(Harker, 1998)。愈來愈多國家設計風險指標,以評估農業可能對水質造成的影響,因為「監測」水質狀態耗時費力,加上難以區分哪些是、哪些不是農業造成的。此外,藉由水污染風險指標,可以找出危險地區,推測可能原因。 以氮汙染風險為例,目前通用的「潛在硝態氮濃度」 作為風險指標評估方法是監測土壤的「氮含量」除以「可流經地表稀釋氮的水量(年平均雨量-蒸發量)」,可以估算農田排出的水所含硝態氮濃度,以此指標雖然只能作為參考,但仍有幾個優點: 使用硝酸鹽風險指標的好處  只要算出超量氮,就可以輕易得出「潛在硝酸鹽濃度」  可以間接測量到額外的指標  方便各國比較  時間序列相當容易計算,可以預測趨勢變化  數據每年更新  只要資料許可,無論地理區大小(全國、區域、生態系、集水區)皆可計算。  提供一個早期預警可能出現的問題  估計潛在的農業影響(剔除工業與家庭來源的污染)  可以嘗試評估農業汙染的經濟成本  可以畫出汙染風險地圖標定高風險地區(脆弱區)方便管理,並且可在脆弱區設立水質採樣點,並搭配以狀態指標做評估標準。  補足狀態指標無法表達的功能,如下兩例。  因為「監測」水質狀態耗時費力,加上難以區分哪些是、哪些不是農業造成的。此外,藉由水污染風險指標,可以找出危險地區,推測可能原因。  因為驅動力(農業活動)和水質狀態往往不是線性關係,風險指標較能表現出其中之關聯性。    作  者: 陳銘漢 副研究員 資料出處: OECD 相關連結: http://www.oecd.org/tad/sustainable-agriculture/40680869.pdf 關鍵字: 農業環境 水土保持 永續農業 水質指標 報告檔案: (農環) 評析OECD之農業用環境風險指標(二)---水質監測指標與各國趨勢
2013/02/26
評析結果 根據目前數據,有些國家每年因土壤退化所造成的損失,超過每年農產值的5%。改善土質是維持農業生產力的不二法門。為了土壤的永續利用,不論公私部門都投入相當的人力與金錢,保護土質避免土壤退化。同時也開發出許多政策來因應。而為了評估這些政策是否有效,勢必需要一個客觀且可科學測量的指標作為參考。因此OECD國家通常以調查農田土質時,以調查表中的(1)水蝕風險;(2)風蝕風險,(3)有機質含量(4)鹽分(5)酸鹼度等評估項目做為指標,用以監控土質並檢視土保政策成效。而其中水蝕、風蝕這些不可逆的土壤退化作用最受到OECD國家注重,而像是有機質含量、酸鹼度等項目,雖然會立即影響產量,但都可以透過添加土壤改良劑來改善。但農田土壤可以「容忍」一定程度的侵蝕,土壤侵蝕初期對產量影響不大,在許多國家是被忽視的。然而,土壤生成很慢,光是一公分的表土,平均就要耗費100-400年 ,只要每年侵蝕一公噸以上的土壤,不到50-100年,就會造成無法補救的傷害 。至於其他土地退化過程,如土壤板結,鹽鹼化,在一般情況下,只有在特定地區的OECD國家會關注。(各國情況詳閱全文) 過去耕作方式大多以產量為依歸,因而忽略了保護自然環境與土壤。現在農業政策制定者,必須平衡土質的三個面向:維持土壤肥力、保護環境品質、保護動植物與人類健康。 因此許多新興的耕作方式與土地利用方法應運而生。目前被推薦的水土保護耕作方法如下:減少密集農業、作物殘株利用、種植綠肥、減少土壤裸露時間、邊際地(marginal land)休耕等措施。這些保育性耕作政策通常需要政府提供輔導與補助才容易達到成效。為維護土壤的永續利用,保育性耕作政策制定時可以採納OECD的評估方式來做長期的監測指標,作為評估政策成效之依據。 作  者: 陳銘漢 副研究員 資料出處: OECD 相關連結: http://www.oecd.org/tad/sustainable-agriculture/40680869.pdf 關鍵字: 農業環境 水土保持 永續農業 土質指標 報告檔案: (農環) 評析OECD之農業用環境風險指標(一)---土質監測指標與各國趨勢
2013/02/26
評析結果 我國目前已(擬)洽簽FTA或農業合作的(可能)國家名單包括1.台巴(巴拿馬)自由貿易協定 2.臺瓜(瓜地馬拉)自由貿易協定3.台尼(尼加拉瓜)自由貿易協定 4.台薩(薩爾瓦多)暨宏(宏都拉斯)自由貿易協定 5.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正在簽署進行中的包括新加坡與紐西蘭,未來擬簽定的國家為東南亞泰國、越南和菲律賓。 迄今東亞地區生效的區域貿易協定(RTA)已達53個;僅落後於歐洲地區(62個),是全球目前經濟整合最快速的區域,台灣農業在貿易自由化衝擊下避免被邊緣化,需診視國內具有發展利基的技術,期透過技術整合輸出概念,占領國際競爭地位。假設台灣農業資材(生物性農藥、動物疫苗、飼料添加劑)為具潛力的發展項目(尤對東南亞地區),將進行(1)針對我國與擬洽簽FTA或農業合作的備選國家;菲律賓、泰國與越南三國,透過貿易指標的建構,分析我國出口產品在該等國家的貿易競爭力。(2)在關稅降幅為0時進行情境模擬。 研究結果顯示,在現行關稅制度下,若以貿易金額(進出口總值)排序,依次為飼料添加劑,動物疫苗,生物肥料,生物農藥。其中動物疫苗與生物肥料的進口值遠大於出口值,呈現貿易逆差;生物農藥及飼料添加劑則是出口大於進口,呈現貿易順差。觀察我國與樣本三國貿易互動,顯示泰國為我國動物疫苗的主要出口國家,共佔出口值的28%。而越南則為我國主要之生物肥料出口國,共佔39%。生物農藥方面,僅有越南為主要出口目的地國,飼料添加劑亦只有越南為主要出口國之一。本研究運用貿易指標初步分析結果,顯示樣本三國與我國出口關係密切,為重要的貿易夥伴。而飼料添加劑為我國最具比較利益的出口品。我國飼料添加劑出口至樣本國家的競爭力依序為越南與泰國。 為提供我國與樣本國家洽簽FTA或農業合作對我國動物疫苗、生物農藥、生物肥料與飼料添加劑等科技產業影響的量化證據,採用由世界銀行(World Bank)、世界貿易組織(WTO)、聯合國統計司(UNSD)、與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等機構,共同開發的世界貿易整合解決方案 (World Integrated Trade Solution, WITS)發展的SMART模型,進行在調降至零關稅的情境模擬。結果顯示若我國與樣本國家洽簽FTA,透過雙邊的關稅互惠;仍有助於我國農業科技產品的貿易發展。動物疫苗貿易利得來自於對菲律賓的出口、生物農藥則是來自對越南的出口增加,飼料添加劑則以對泰國的淨出口增加為最多。就上述農業資材而言,我國飼料添加劑品項在樣本三國皆獲得最高的貿易利得。 評析專家: 國家實驗研究院 李翎竹博士/業推主任   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李俊杉博士   報告檔案: 農業科技產業國際化策略研析
2013/02/26
發布日期: 2013/02/26 資料出處: http://tw.news.yahoo.com/%E8%AB%BE%E8%B2%9D%E7%88%BE%E9%86%AB%E5%AD%B8%E7%8D%8E-%E8%90%AC%E8%83%BD%E7%B4%B0%E8%83%9E%E7%A0%94%E7%A9%B6%E5%8B%9D%E5%87%BA-191300732.html http://tw.news.yahoo.com/%E8%AB%BE%E8%B2%9D%E7%88%BE%E9%86%AB%E5%AD%B8%E7%8D%8E-%E5%B9%B9%E7%B4%B0%E8%83%9E%E7%A0%94%E7%A9%B6%E7%86%B1%E9%96%80-070504509.html   摘要 全球矚目的二○一二年諾貝爾六大獎項得主八日起陸續揭曉,首先出爐的是「生理學或醫學獎」,由日本的山中伸彌與英國的古爾登(John Gurdon)兩位,在幹細胞研究領域卓有貢獻的科學家同獲殊榮。 瑞典斯德哥爾摩卡洛林斯卡學院的諾貝爾委員會表示,兩位得主在幹細胞研究領域取得開創性成就,「發現成體細胞經重新編程,可成為誘導式多能性幹細胞(iPS細胞),具備胚胎幹細胞功能,可分化形成其他型態的細胞,革新了人類對細胞和生物如何發展的認識」,因而獲得殊榮。日本科學家上週才使用了山中的方法,成功將老鼠的皮膚細胞變為可以製造出小老鼠的卵細胞。 報導指出,諾貝爾獎評審認為,此兩位科學家研究成熟細胞可以重整為未成熟的細胞,並發育成人體中的組織。此項研究能徹底改變人類對於細胞與生物體發展的了解程度。幹細胞是人體的萬用細胞,腦部、心臟、骨頭、肌肉及皮膚等組織與細胞的根源,胚胎幹細胞來自剛成長的胚胎,幾乎能在身體內製造任何一種細胞。它們正式名稱為多功能性幹細胞,又稱「萬能細胞」。所謂的「誘導多能性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簡稱iPS細胞,本質上與胚胎幹細胞雷同,且有能力變成任何細胞。科學家希望控制幹細胞的轉化特性,以治療影響全球數百萬人的各種疾病,包括帕金森氏症的腦細胞、糖尿病的胰臟細胞,或是脊椎神經損傷的神經細胞。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李宜映整理) 關鍵字:生物技術
2013/02/26
石斑魚產業人力供需分析 國立海洋大學 李健全講座教授 漁業署養殖組 繆自昌組長 中華民國養殖漁業發展協會 黃徹源執行長 慕洋生技有限公司 楊惠郎總經理 群海科技公司 林興瑞董事長 全興國際公司 吳寬裕副總經理 中華海洋生技公司 戴章皇總經理 1111人力銀行 金仁企劃長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鄭安倉教授 海洋大學水產品產銷履歷驗證暨檢驗中心 冉繁華主任 龍佃海洋生物科技公司 戴昆財董事長 盛洋冷凍食品公司 蘇國泰董事長   財政部關稅總局資料獲得2011年度石斑魚之出口值36億6千萬左右,考慮內銷市場石斑魚總產值約為52億元,2012年初估其產值約達63億元。因過去對石斑魚產業產值的界定也多以最終產值,對於過程中的產值並沒有相關調查,所以本研究透過專家判斷與出口狀況的比對確認樣本之代表性。因「精緻農業」為高品質農業,亦即資本技術密集、品質優良、符合衛生安全要求、具市場潛力,又能兼顧維護生態環境之農業。在此前提下,石斑魚產業惟逐漸朝向以科技化、精緻化和企業化模式經營,才能具有國際競爭力。本研究調查國內主要的19家石斑魚企業對產業的預期與人力需求,並經主管機關與產學研界共同確認本研究樣本的代表性。這些公司業務範疇涵蓋石斑魚育種、育苗、養殖、資材開發與活魚銷售等項目。在高階人力供給方面,本研究透過核心系所(水產養殖系)之系辦協助統計應屆畢業生流向養殖漁業之人數動向,並同時進行校園意願者抽樣調查。   在人力供給與需求的推估上,本研究結合「專家意見法」與「問卷調查」等兩階段的方式進行探討。結果顯示大多數業者對中長期仍抱「持平」態度。而短期石斑魚景氣最重要的因子,主要為替代魚種之因素;在民國105至112年則以國際競爭、周邊產業群落興起、育種與病害防治技術之突破等因素。   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除了人事行政與基層人力以外,其他職能上業主最需核心科系投入,技術管理類人才學歷以碩博士為主,其他職能以大專生為主(基層人力除外),在招募上駐外技術人員相有困難並希望由海外招攬人才之需求。另外企業基層人力需求上其中低階基層人力大約占21%。在人力供給調查顯示核心系所之應屆畢業生流向養殖漁業之人數約占所有應屆畢業生之14.2%。透過研究團隊進行產業說明會後,調查學生畢業後投入石斑魚產業之意願度為62%。意願投入石斑魚產業之學生其背後因素主要為對該產業前景看好以及薪資福利等考量。調查結果另顯示有意願畢業投入石斑魚產業之人才,主要欲應徵的工作性質以技術管理類為主,其次為經營管理類與駐外技術人員;受訪學生表示若能順利進入該職場,因應中小型石斑魚企業用才多元化之需求,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欲增加之工作技能為產品設計規劃等技能。   石斑魚產業發展趨勢上,本研究透過專家會議討論顯示石斑魚產業結構須轉型,以農企業帶領小漁戶成長,提升石斑魚產品品質。短期規劃以台灣既有的育種育苗優勢,引導國際石斑魚養殖之規格標準,讓台灣成為亞太水產種苗中心,強化技術資材整體輸出之服務經營模式,以提升MIT品牌之產業附加價值。另外業者強調冷凍食品加工自動化作業、魚苗的規格化、產學建教合作與技能認證、資材開發人才、經營管理人才、駐外行銷人才需求等主管機關須重視之議題。屆於此,在人力政策方向之建議,本研究顯示人力缺口或是學用落差現象,或可透過人才培育、培訓、留任、延攬等政策措施加以彌補。本研究透過各部會對於精緻農業或產學人才培育之現行措施蒐整,提出適用於石斑魚產業之可能人才育、訓、留、攬策略供決策單位參考,包括善用各部會現行人才培育方案資源,在人才培育方面,以建立人才供需調節機制,培育具專業與國際性移動人才為目標,包括: 學校招聘業界講師在農學院等核心科系增設跨領域課程包括產品設計與規劃、供應鏈管理、經營管理與國際行銷談判等實務課程; 可透過跨部會產學合作資源,成立碩士專班或產學聯合申請方案,聘用中高階人才,提升人才產業技能訓練或實務經驗操作; 加強鼓勵學校辦理產業專題講座; 持續加強各院校提供產學建教合作管道與相關配套,並設計較長時段(6個月以上)之產業實習學分; 推動MIT產學聯盟人才誘導機制,讓產業走進學校,建立「課程學分」、「教學設備」、「實習場域」之完善平台; 推動實習媒合平台計畫,媒合大專院校學生於寒暑假時間至法人機關及研究單位打工體驗; 鼓勵廠商參加研發替代役人才招募,提供役男在服役的同時也開發未來工作機會,讓廠商增加人才進入的管道。   在人才培訓方面,以培訓具社會適應力之跨領域人才為目標,包括: 落實教考訓用合一之人才培育,強化證照的舉辦與效用; 善用國科會對人才補助獎助學金方案與相關配套,協助學校或是產業的人才至產業國外有名學研機構(與養殖產業有互動為主)研習; 持續鼓勵產業或是學校環境招收外籍人力或學生,建構雙語交流環境,增加本國學生說外語的信心度和語言能力; 產業對於政府所舉辦的跨領域學程,設計人員進修鼓勵機制。   在人才留任方面以強化跨領域知能,重視自身對社會責任的承諾型塑適應社會的軟實力為目標,其包括: 產業鼓勵人才在外取得相關技能證照,取得給予加薪之誘因; 善用國科會與教育部人才培育方案,提供產業人力至海外機構培訓之優惠補助; 透過課內外學習活動,強化學生軟實力的型塑。   在人才延攬方面以建構國內雙語友善環境,鬆綁現行各項法規並檢討移民政策,消除在延攬境外傑出人才所形成之障礙為目標,包括: 鼓勵業者善用104、1111、518人力銀行或全國就業e網(免費刊登)等管道刊登求才廣告; 強化政府定期透過校園進行產業發展宣導說明會; 設立重點產業人才供需資訊通報系統; 善用經濟部所建置之延攬海外科技人才網站結合,協助企業招攬國外人才來台服務; 增加企業在網路上的能見度和豐富網站內涵; 有條件鬆綁引進海外白領外籍人士須於海外工作滿兩年之規定,以因應新興產業或產業轉型發展初期所需,以彌補國內尚無法自行培育大量國際經營管理人才。   另一方面,對於基層人力部分,本研究透過專家調查結果,顯示石斑魚產業養殖戶的基層人力有高齡化現象,另因長期在水土資源有限情況下,設計良善配套措施與鼓勵機制,讓企業境外生產或可解決部分人力問題。另外傳統養殖工作內容並無讓畢業生有太多前景或升遷管道,因此人力流動率相對較高。因此本研究建議: 應以較佳福利作為留任重複性作業人力的措施之一; 媒合企業與養殖戶進行契作,引入工業管理系統進行養殖生產,藉此解決基層人力投入問題; 針對基層人力問題,最近政府(勞委會)已開設新移民工作專區,並開始著手開辦新移民專班職業訓練計畫,或可解決產業基層人力問題; 中低階人力之培育應做好證照的考用合一制度; 持續鼓勵教育部辦理技職在教育方案資源有助於技職體系人力職能培育。   以上人才政策措施希望能透過主管機關討論篩選過合適的方案進行推動,俾利於台灣石斑魚產業的國際化發展。   報告檔案: 研究報告_石斑魚產業人力供需分析
2013/02/26
蝴蝶蘭產業人力供需分析 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 鄒篪生理事長 農委會企劃處 郭坤峰科長 蘭花產銷協會 高紀清理事長 明星蘭園 林明星負責人 一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簡維佐董事長 台糖精緻農業事業部 袁寶珠執行長 展壯園藝股份有限公司(台大蘭園) 賴本智董事長 世芥蘭業有限公司 馮文義經理 台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劉祐甫副董事長   財政部關稅總局資料獲得2011年度蝴蝶蘭之出口值28億9,258萬元,約占整體花卉出口產值之55.98%,2012年初估其產值約達39億元。因過去對蝴蝶蘭產業產值的界定也多以最終產值,對於過程中的產值並沒有相關調查,所以本研究透過專家判斷與出口狀況的比對確認樣本之代表性。因「精緻農業」為高品質農業,亦即資本技術密集、品質優良、符合衛生安全要求、具市場潛力,又能兼顧維護生態環境之農業。在此前提下,蝴蝶蘭產業惟逐漸朝向以科技化、精緻化和企業化模式經營,才能具有國際競爭力。本研究調查國內主要的49家蝴蝶蘭企業對產業的預期與人力需求,並經主管機關與產學研界共同確認本研究樣本的代表性。這些公司業務範疇涵蓋蝴蝶蘭育種、育苗、栽培、切花生產與盆花銷售等項目。在高階人力供給方面,本研究透過核心系所(園藝系)之系辦協助統計應屆畢業生流向蘭花產業之人數動向,並同時進行校園意願者抽樣調查。   在人力供給與需求的推估上,本研究結合「專家意見法」與「問卷調查」等兩階段的方式進行探討。結果顯示大多數業者對中長期市場發展仍抱「持平」態度。而短期蝴蝶蘭景氣預測主要受到國際外銷市場開拓、主要市場經濟情勢、消費者喜好、防檢疫技術、栽培技術/設施技術與海運保鮮技術等影響。長期景氣則以能源價格、氣候變遷、生產基地成本與競爭者能量等因素影響為主。   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業主對技術管理類與駐外技術人力兩項職能人力最需核心科系,學歷以大專生以上為主,在招募上除前述兩類職能外,尚包括經營管理類人力有招募困難之瓶頸。另外蝴蝶蘭仍部份屬勞力密集產業,因此企業人力需求上其中低階基層人力大約占7成。在人力供給調查顯示核心系所之應屆畢業生流向蘭花產業之人數約占所有應屆畢業生之17 %。透過研究團隊進行產業說明會後,調查學生畢業後投入蝴蝶蘭產業之意願度為54.59 %。意願投入蝴蝶蘭產業之學生其背後因素主要為對該產業前景看好,以及自身能力勝任與成就感等考量。調查結果另顯示有意願畢業投入蝴蝶蘭產業之人才,主要欲應徵的工作性質以技術管理類為主,其次為經營管理類與駐外技術人員;受訪學生表示若能順利進入該職場,因應中小型蝴蝶蘭企業用才多元化之需求,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欲增加之工作技能為產品設計規劃,其次為包裝儲運與廣告企劃等技能。【延伸閱讀】印度未來將擴大與以色列在農業與生物技術發展上之合作   在人力供需推估上將結合產業需求與供給的資料,結果顯示中高階人才部分,以樂觀景氣看待102至112年,推估每年投入84人,其供需之間仍有中高階人力缺口,但若持平景氣而言,中高階人力缺口不大,產業人才問題主要可能會在「學用落差」之重點。就基層人力部分,若以持平景氣看待,基層人力缺口每年平均約189人左右。   在蝴蝶蘭產業未來發展趨勢上,本研究透過業界專家共識,認為蝴蝶蘭產業結構須轉型,以農企業帶領小農戶成長,提升花卉產品品質,才能以MIT的台灣品牌揚名國際。另外業者強調蝴蝶蘭組培自動化作業、瓶苗與成花(中間育成)的規格化、產學建教合作與技能認證、產業上中下游資源的水平整合、海外行銷人才需求等主管機關須重視之議題。屆於此,在人力政策方向之建議,本研究顯示人力缺口或是學用落差現象,或可透過人才培育、培訓、留任、延攬等政策措施加以彌補。   本研究透過各部會對於精緻農業或產學人才培育之現行措施蒐整,提出適用於蝴蝶蘭產業之可能人才育、訓、留、攬策略供決策單位參考,包括善用各部會現行人才培育方案資源,在人才培育方面,以建立人才共需調節機制,培育具專業與國際性移動人才為目標,包括: 學校招聘業界講師在農學院等核心科系增設跨領域課程包括RFID資訊管理、競爭經營與分析、行銷品牌與國際行銷談判等實務課程; 可透過跨部會產學合作資源,成立碩士專班或產學聯合申請方案,聘用中高階人才,提升人才產業技能訓練或實務經驗操作; 加強鼓勵學校辦理產業專題講座; 持續加強各院校提供產學建教合作管道,並設計較長時段(6個月以上)之產業實習學分; 推動MIT產學聯盟人才誘導機制,讓產業走進學校,建立「課程學分」、「教學設備」、「實習場域」之完善平台; 推動實習媒合平台計畫,媒合大專院校學生於寒暑假時間至法人機關及研究單位打工體驗; 鼓勵廠商參加研發替代役人才招募,提供役男在服役的同時也開發未來工作機會,讓廠商增加人才進入的管道。   在人才培訓方面,以培訓具社會適應力之跨領域人才為目標,包括: 落實教考訓用合一之人才培育,強化證照的舉辦與效用; 善用國科會對人才補助獎助學金方案與相關配套,協助學校或是產業的人才至產業國外有名學研機構(與蘭花產業有互動為主)研習; 持續鼓勵產業或是學校環境招收外籍人力或學生,建構雙語交流環境,增加本國學生說外語的信心度和語言能力; 產業對於政府所舉辦的相關研討會,設計鼓勵措施,安排人才利用公餘時間參加進修。   在人才留任方面以強化跨領域知能,重視自身對社會責任的承諾型塑適應社會的軟實力為目標,其包括: 產業鼓勵人才在外取得相關技能證照,取得給予加薪之誘因; 善用國科會與教育部人才培育方案,提供產業人力至海外機構培訓之優惠補助; 透過課內外學習活動,強化學生軟實力的型塑。   在人才延攬方面以建構國內雙語友善環境,鬆綁現行各項法規並檢討移民政策,消除在延攬境外傑出人才所形成之障礙為目標,包括: 鼓勵業者善用104、1111、518人力銀行或全國就業e網(免費刊登)等管道刊登求才廣告; 強化政府定期透過校園進行產業發展宣導說明會; 設立重點產業人才供需資訊通報系統; 善用經濟部所建置之延攬海外科技人才網站結合,協助企業招攬國外人才來台服務; 增加企業在網路上的能見度和豐富網站內涵; 有條件鬆綁引進海外白領外籍人士須於海外工作滿兩年之規定,以因應新興產業或產業轉型發展初期所需,以彌補國內尚無法自行培育大量國際經營管理人才。   對於基層人力部分,本研究透過專家調查結果,顯示產業界對於基層人力運用,因蝴蝶蘭產業在組培作業多半需要基層人力投入,但該工作內容並無讓畢業生有太多前景或升遷管道,因此人力流動率相對較高。因此本研究建議: 應以較佳福利作為留任重複性作業人力的措施之一; 引入自動化系統管理大規模之蘭花生產,藉此解決基層人力投入不足的問題; 針對基層人力問題,最近政府(勞委會)已開設新移民工作專區,並開始著手開辦新移民專班職業訓練計畫,或可解決產業基層人力問題; 中低階人力之培育應做好證照的考用合一制度; 持續鼓勵教育部辦理技職在教育方案資源有助於技職體系人力職能培育。   以上人才政策措施希望能透過主管機關討論篩選過合適的方案進行推動,俾利於台灣蝴蝶蘭產業的國際化發展。   報告檔案: 研究報告_蝴蝶蘭產業人力需求分析_20130105TA4
2013/02/26
發布日期: 2013/02/26 資料出處: http://tw.news.yahoo.com/%E6%B2%92%E6%9C%89%E9%B0%BB%E9%AD%9A%E7%9A%84%E6%99%82%E4%BB%A3-%E6%B0%A3%E5%80%99%E8%AE%8A%E9%81%B7-%E4%BA%BA%E9%A1%9E%E6%BF%AB%E6%8D%95-%E6%97%A5%E6%9C%AC%E9%B0%BB%E9%AD%9A%E5%83%B9%E6%A0%BC%E9%A3%86-153714134.html http://tw.news.yahoo.com/%E4%BB%A5%E5%BE%8C%E9%B0%BB%E9%AD%9A%E5%90%83%E4%B8%8D%E5%88%B0%E4%BA%86-%E6%97%A5%E7%A7%91%E5%AD%B8%E5%AE%B6%E7%A8%B1%E9%B0%BB%E9%AD%9A%E9%9D%A2%E8%87%A8%E6%BB%85%E7%A8%AE%E5%8D%B1%E6%A9%9F-123747202.html http://tw.news.yahoo.com/%E6%97%A5%E8%AB%87%E6%BC%81%E6%AC%8A%E7%82%BA%E9%B0%BB%E9%AD%9A-%E9%99%B3%E4%BF%9D%E5%9F%BA-%E6%98%AF%E8%AB%87%E5%BE%A9%E8%82%B2%E5%90%88%E4%BD%9C-070705406.html   摘要 鰻魚在日本是國民美食,尤其是鰻魚飯也有許多台灣人喜愛。不過未來可能面臨吃不到鰻魚的窘境。東京水產市場的鰻魚1月交易價格為一公斤4200日圓,比去年多約1.7倍。而多家知名餐廳紛紛調漲鰻魚價格,顯示鰻魚在市場上已漸出現物以稀為貴的景象。日本農水省向日本媒體表示,2006年鰻魚豐收時,每公斤平均交易價約27萬圓,但前年已出現87萬圓的驚人價格,近日更可能飆破萬圓。日本科學家稱,由於諸多因素可能導致「鰻魚正瀕臨滅絕的危機 !」 鰻魚苗減少的原因相當多,可能是濫捕和生態環境遭破壞、海洋環境發生變化等因素所造成;東京大學大氣海洋研究所表示,日本鰻苗迴游時節延遲疑與海洋變暖有關,從太平洋游入日本沿岸的日本鰻苗「白仔鰻」,洄游的高峰期已經從以往的初冬,大幅延遲到隔年初夏。海洋研究所呼籲應儘快制訂捕魚限制並保護河川環境。 雖然部分人士提議不使用天然鰻魚魚苗的「完全養殖法」,但是日本水產綜合研究中心則指出,這種養殖法仍面臨養殖成本高和存活率低等各種問題有待解決。日本生態學者強調,目前天然鰻苗停止捕撈10年以上,才能恢復往日生態,因此需立即下令禁止捕撈。農水省則強調將加強人工鰻魚養殖,以使市場回歸正常。日本環境省今天表示,日本政府決定,將日本本地產鰻魚,列為「瀕臨滅絕物種」中,危險性第二高的物種。另日本宮崎縣政府決定,每年10至12月禁捕長超過25公分的鰻魚,以保護產卵期的成年鰻魚。這是首次有日本地方政府禁捕成年鰻魚。禁令將在下月開始實施,違者將最高刑罰是一年以下徒刑,或罰款50萬日元。養殖鰻魚需要捕捉天然鰻魚苗培育。成年鰻魚在10月至12月順流而下入海產卵,禁捕可以增加鰻魚苗數量。 另外日本這次會和我方談漁權問題,主要是因為日本鰻魚缺貨,日方需要我們的漁民海上捕撈,提供日方需求。不過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說,鰻魚的問題是「鰻魚苗」資源匱乏,所以好幾個國家要合作鰻魚復育,日方因此希望我們能在雙方漁業談判中納入討論。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李宜映整理) 關鍵字:漁業
2013/02/26
評析結果   中研院昨日發布《農業政策與科技研究建議書》指出,臺灣長期面臨稻米過剩、雜糧不足問題,造成糧食低自給率,未來若因為氣候變遷造成糧食短缺,臺灣僅百分之三十三的糧食自給率將是一大隱憂,建議活化休耕地,甚至開放國有與臺糖的農地給年輕人回鄉耕種,並召集退休老農組成顧問團,傳承耕種經驗。 《農業政策與科技研究建議書》由中研院院士廖一久與周昌弘擔任召集人,他們認為,當前農業面臨結構性問題,包括優良農田快速流失,生產環境受污染;臺灣糧食自給率低,危及糧食安全;長期稻田休耕政策影響生產環境;老農津貼淪為選舉政治籌碼;農業產業與科技研發實力未受政府重視;農業科技人才養成不符產業需求;不合宜的農政法規抑制高科技、高收益產業的形成;兩岸農業交流缺乏全盤配套策略;TPP及FTA簽署貿易自由化,嚴重影響農業生計。 下列為中研院院士顧問團隊之建議: 在人力資源方面:培植「知識型農業」,吸收具有實務經驗之農業研究及農企業退休人才,或40歲以下對農業有興趣之青年,提供台糖或國營閒置土地,給予優惠地租,鼓勵年輕世代加入農業行列。 在擴大就業機會方面:建議行政院應設立一整合機制,提升台灣農業與食品為「 預防型健康產業」,並採取優惠措施,創造健康及鼓勵競爭的商業環境(含法規)和貿易政策。 在調整結構政策方面:以「小地主大企業」策略,讓現有農民與農企業契作生產,促進農業發展與解決農業產銷問題。 在發展政策與法令規章方面:包含修正〈農發條例〉,停止或廢止現行農宅興建辦法;朝野立委應盡速達成共識,終止〈老農福利暫行條例〉;促成「農業基本法」立法,使農業預算能在國家預算中占一定比率;政府應維持國產畜產品不用瘦肉精之規定,同時將進口有瘦肉精的產品標示告知等。 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加強開拓國際及大陸市場 ,以「台肥公司」及「台糖公司」結合民間企業,研擬農業技術援外結合民間企業參與,進行國際農業投資發展兩岸及國際農企產業。 另外,成立「行政法人國家農業試驗研究院」(國農院)、「財團法人國家農業科技研究院」(農科院),兩院雙軌並行以因應國際化之挑戰。並恢復「科技人才任用條例」,吸引高科技優秀人才。 資料相關連結: http://www.epochtimes.com/b5/13/2/21/n3805262.htm http://tw.sports.yahoo.com/news/%E4%B8%AD%E7%A0%94%E9%99%A2%E6%8F%90%E5%BB%BA%E8%AD%B0%E6%9B%B8-%E9%BB%9E%E8%BE%B2%E6%A5%AD%E4%B9%9D%E5%A4%A7%E5%95%8F%E9%A1%8C-120000794.html   報告檔案: 農業政策與科技研究建議書
2013/02/26
發布日期: 2013/02/26 資料出處: http://tw.news.yahoo.com/%E5%A4%96%E4%BE%86%E7%89%A9%E7%A8%AE%E5%85%A5%E4%BE%B5%E5%A8%81%E8%84%85-%E6%AD%90%E6%B4%B2%E7%A9%8D%E6%A5%B5%E5%9B%A0%E6%87%89-105200141.html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407436   摘要 21日由歐洲環境部公佈的《外來物種入侵對歐洲的衝擊》報告,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從全球各地引進至歐洲的動植物,為歐洲的人類健康和環境帶來大於預期的威脅,每年至少造成160億美元的損失。 歐洲環保署(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EEA)表示,在許多地區生態系統因為汙染、氣候變遷和系統逐漸碎裂而被削弱。外來物種入侵對自然界帶來與日俱增的壓力,這種情況極度難以扭轉。從來自非洲的長尾鸚鵡、來自亞馬遜的鳳眼蘭、熱帶「殺手海藻」、日本虎杖等,共有超過1萬種「外來」物種在歐洲立足,其中已知至少1,500種有害,報告中警告,入侵外來物種的「競爭、掠食,以及在原生物種和外來物種之間傳遞疾病,對原生物種的生存造成重大威脅。」而這股正在擴張的壓力,將使得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難以恢復原貌。」,估計每年歐洲至少造成120億歐元(160億3千萬美元)損失。歐洲環境部表示入侵外來物種(Invasive alien species,IAS)已被認定是對生物多樣性造成破壞的因素之一,並且「在許多區域,生態系統因汙染、氣候變遷和棲地畸零化,生物多樣性更顯脆弱。」 根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定義,「外來種」(alien species)指被引入到一個地區或區域的物種,而這些地方原本沒有這樣的物種。「入侵外來種」(invasive alien species; IAS)則指對環境、經濟和(或)人類健康已造成(或可能造成)傷害的外來種。尤其當地氣候改變反而適合外來物種的生長,最終外來物種得以佔地為王,成了「入侵外來物種」。 歐洲環境部提出警告,隨著全球貨物運輸和人類遷徙的頻率和範圍持續增加,「入侵歐洲的外來物種的數量和所帶來的衝擊力,未來將可能大幅上升。」氣候變遷也使得入侵外來物種,有更多機會增殖和擴散,「在這種景況下,入侵外來物種可能會啟動一連串複雜且不可預測的後果。」物種入侵對生物多樣性、人類健康和經濟帶來的風險,比先前認定的還要大。根據歐洲環境部的建議,EEA敦促最好解決的方法是「結合預防性措施、早期偵測、一旦發現入侵跡象即予以快速回應」。把重點進一步放在防止引進有害物種,並建立較好的預警系統,以區分有害或有益的物種,在歐盟的政策框架下研擬具體方案。 註: 1.日本虎杖的地下根莖系統會嚴重損壞公共建設,如樓房建築、河堤邊坡築體、人工渠道、鐵道、一般道路以及建築工地。」「當洪防系統的完整性遭受破壞,可能導致洪災頻率增加。」 2.亞洲虎蚊,源自東南亞。虎蚊在白晝的攻擊性很強,能傳遞20多種病原體,包括黃熱病和登革熱。20多年來,由於西北歐和巴爾幹半島冬季已日漸溫和、夏天也變得暖和,正是亞洲虎蚊喜歡的氣候,而在逐漸乾燥的南歐則會數量減少。根據利物浦大學的研究團隊預測2030年到2050年的氣候趨勢,未來亞洲虎蚊對歐洲北部威脅可能增加,對南歐則會減少。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李宜映整理) 關鍵字:森林 E化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