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農環) 評析OECD之農業用環境風險指標(一)---土質監測指標與各國趨勢

2013/02/26

評析結果

根據目前數據,有些國家每年因土壤退化所造成的損失,超過每年農產值的5%。改善土質是維持農業生產力的不二法門。為了土壤的永續利用,不論公私部門都投入相當的人力與金錢,保護土質避免土壤退化。同時也開發出許多政策來因應。而為了評估這些政策是否有效,勢必需要一個客觀且可科學測量的指標作為參考。因此OECD國家通常以調查農田土質時,以調查表中的(1)水蝕風險;(2)風蝕風險,(3)有機質含量(4)鹽分(5)酸鹼度等評估項目做為指標,用以監控土質並檢視土保政策成效。而其中水蝕、風蝕這些不可逆的土壤退化作用最受到OECD國家注重,而像是有機質含量、酸鹼度等項目,雖然會立即影響產量,但都可以透過添加土壤改良劑來改善。但農田土壤可以「容忍」一定程度的侵蝕,土壤侵蝕初期對產量影響不大,在許多國家是被忽視的。然而,土壤生成很慢,光是一公分的表土,平均就要耗費100-400年 ,只要每年侵蝕一公噸以上的土壤,不到50-100年,就會造成無法補救的傷害 。至於其他土地退化過程,如土壤板結,鹽鹼化,在一般情況下,只有在特定地區的OECD國家會關注。(各國情況詳閱全文)

過去耕作方式大多以產量為依歸,因而忽略了保護自然環境與土壤。現在農業政策制定者,必須平衡土質的三個面向:維持土壤肥力、保護環境品質、保護動植物與人類健康。

因此許多新興的耕作方式與土地利用方法應運而生。目前被推薦的水土保護耕作方法如下:減少密集農業、作物殘株利用、種植綠肥、減少土壤裸露時間、邊際地(marginal land)休耕等措施。這些保育性耕作政策通常需要政府提供輔導與補助才容易達到成效。為維護土壤的永續利用,保育性耕作政策制定時可以採納OECD的評估方式來做長期的監測指標,作為評估政策成效之依據。

作  者:

陳銘漢 副研究員

資料出處:

OECD

相關連結:

http://www.oecd.org/tad/sustainable-agriculture/40680869.pdf

關鍵字:

農業環境 水土保持 永續農業 土質指標

報告檔案: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