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13/04/30
摘要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是中國在解決全球氣候變遷的主要任務,也是加速整個國家經濟發展模式及推廣產業轉型和升級的根本要求。2011年中國政府公佈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第十二個五年工作計畫(十二五計畫),對直屬中央政府各省、自治區及直轄市分配特定的碳密度減量目標。透過優化產業和能源結構,大力節約能源並降低消耗能源,努力增加碳匯,在發展低碳工業上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成效成果。   作者: 陳亭安副研究員 資料出處:   相關連結:  http://www.china.org.cn/government/whitepaper/node_7172407.htm 關鍵字: 氣候變遷 中國政策 低碳試驗   報告檔案: China's Policies and Actions for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中國對於氣候變遷的政策與行動
2013/04/30
摘要 水產養殖業是世界上增長最快速的食品生產行業,目前也供應全球近一半食用魚類數量。在各種需求驅使下,FAO預期水產養殖業的版圖將繼續擴大,又特別是在亞洲和非洲的水產養殖業。永續水產養殖科技,主要是提升水產養殖生產力,並須在不消耗更多水和土地資源前提下,持續增加產量,以滿足國內和區域對魚類大幅增長的需求。 小本經營者擁有土地規模小,因此養殖水池也通常都較小。由於缺乏資金,因此小型經營者極度仰賴養殖場的可用資源,來彌補他們不具生產力的養殖池,以賺取微薄的盈收。國際組織必須要確認有助於農民保有營利性質的資產的方式,進行合宜技術的開發,增強管理模式,確保基本投入資源(優質種苗、肥料和飼料,及可負擔的費用)的可取用性,以及增強與市場的連結,是當前首要之務。 一般而言,養殖者都希望能即時取得健康且富生產力的魚苗。而選殖魚類的繁殖技術,近來也已獲得持續的改善,每一代的繁殖至少都有5-10%的增長,因此在相同養殖條件下,養殖者的收成都比以往更好。因此,如果在不需要更多的土地、水和飼料的情況下要使養殖業成長,若能透過主要魚種的基因改良計畫,就能有效分配種苗。但目前能取用基因改良種苗的機會有限。 實際上,因為養殖業者無法負擔優質肥料和飼料的資金,使得優質種苗短缺的情況加劇。此外,由於魚獲量減少、競爭需求和價格急速攀升的緣故,魚粉和魚油等主要的養殖飼料原料的取得也越來越不易。因此,如果水產養殖海鮮要成為環境上可持續維持食物和營養安全的方式之一,那麼生產者就必須更加依賴以植物為主的飼料養分,如此既不必妥協養殖產品的養分品質,也不用和直接消耗物質的窮人抗爭。 為了減少貧困和飢餓,同時減少對生態服務的影響,因此世界魚類中心(WorldFish Center)以合作達成下列項目為目標:  在焦點國家實施基因改良計畫,持續開發具繁殖力的魚類種系和水生無脊椎動物,以滿足貧困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需求 減少疾病傳染的風險 實施有效且具成本效益的計畫,繁殖和傳播優質魚種,並且讓貧窮的生產者可方便取用 改善與養殖業者有關的資金貸款制度 改善具有收益和對環境無害的肥料和飼料,並採用較佳的肥料和飼料管理制度 使用永續水產養殖產品科技,並開發安全和養殖業者可負擔的生產價值鏈,以滿足貧困消費者的營養需要。 為了發揮影響和達成預期成效,下列主要議題將需要進一步解決:  如何在焦點國家建立最完善的基因改良計畫,以便能持續改善生產、提高生產力、獲利能力和營養價值,同時最大程度地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焦點國家的貧窮生產者如何最易取用基因改良種苗,並且從中獲利? 如何確保焦點國家能取得較佳的飼料和肥料,以及發展相關的管理制度? 如何提高養殖水產商品數量及可用性,以滿足窮困消費者的營養需求? 如何確保焦點國家的中小企業可獲得持續發展的業務和必要相關服務? 如何提升水產養殖生產力和產量,且不會擴大人類的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 如何確保相關知識轉移和網絡系統在採用世界魚類中心技術的焦點國家之外,亦能作為一個廣泛影響的基礎? 世界魚類中心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先尋找這些區域可能發展的資源,進而讓相關技術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最終確保能提升養殖漁業的產量。並致力利用能提高糧食和營養安全的技術,來發展營養食品,以滿足貧困和社會邊緣化的消費者的需求。 發布日期: 2013/04/30 資料來源: www.worldfishcenter.org/our-research/research-focal-areas/sustainable-aquaculture-technologies
2013/04/29
摘要 今日,小規模生產業者已經發現使用新技術不足以增加他們的漁獲產量,除非同時提升他們產品的價值鏈。而這個價值鏈涉及到一個商品進入市場期間內所需要的全部活動,包括生產、加工、包裝、銷售以及交付給消費者的各階段過程。 價值鏈的發展過程可能關係到下列幾項思維層面: 改善產品生產、加工和貿易過程的效率,如透過增加從其他同級的投入來增加輸出,增加取用性或改善投入的品質,或者是簡化物流。這可能也包含了企業環境的改善。 提高更精細產品生產或銷售的每單位價格。 減少價值鏈的負面影響,如廢棄物、對自然資源的壓力或對人民的剝削。 改變或增加鏈結上下游的功能,促進鏈結內垂直整合。 增進鏈結內參與者間的協調,可能是促進水平向度(同一節點鏈中,如漁業協會)或是垂直向度間(其他鏈結節點的參與者)的協調。 研究顯示更完善和多元化的價值鏈,更佳的制度、政策和企業環境、健全的市場資訊,將為價值鏈內的群眾帶來更公平的參與機會,最終能增加魚類產量和消耗,尤其是對於貧窮的消費者。此外,同時也能增加生產者、加工者和貿易者的收入。 國際農業研究諮商組織(CGIAR)透過相關研究計畫,積極精進價值鏈的完善,特別在牲畜和漁業上。這個計畫強調許多動物源食品價值鏈的開發,包括發展烏干達和埃及的漁業。CGIAR也利用研究計畫中的價值鏈方法,來處理海洋農業系統、氣候變化和營養問題,將有助於解決在市場鏈日趨整合的情況下,如何讓小本經營者更具競爭力,並且亦能協助提升魚類產量的價值鏈順應衝擊和外部壓力。 發布日期: 2013/04/29 資料來源: www.worldfishcenter.org/our-research/research-focal-areas/improved-value-chains
2013/04/26
摘要 2008年,歐盟執委會農業總署與聯合研究中心成立歐洲共存局,專門執行農業委員會2006年3月22日的決議,並邀請歐盟執委會共同研究基改作物、傳統作物、有機作物的共存,也和歐盟會員國、利益關係人保持合作。歐盟理事會委託歐盟執委會找出最佳隔離措施,並針對各種作物,研擬指導方針,作為各國制訂法規的基礎,但各國尚可因應特殊氣候條件,靈活調整。目前歐洲共存局設在聯合研究中心前瞻性技術研究院中,針對各種作物,成立技術研究小組,小組成員由相關會員國指定。 本文中所提倡的玉米生產管理措施,可說是2008年10月以來研究小組商討的成果。歐洲共存局負責蒐集技術研究小組成員的意見,以及小組成員之間的資訊交流,然後分析蒐集到的資料,完成最佳對策報告書的草稿。如有必要,歐洲共存局秘書處還會針對爭議不休的議題,提供折衷之道。   作  者: 陳郁文 副研究員整理 資料出處: 歐盟執委會 相關連結: http://ecob.jrc.ec.europa.eu/documents/Maize.pdf 關鍵字:   報告檔案: European Coexistence Bureau (ECoB) Best Practice Documentsfor coexistenc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with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 farming 1. Maize crop production 平台版-基改作物最佳共存策略建議書
2013/04/26
摘要 由於全球人口增加與中產階級擴大帶來的消費形態改變,將使糧食、用水與能源的需求,分別增加35%、40%與50%。 人類雖不必然會走向一個資源稀少的世界,但決策者與其民間夥伴,卻必須主動避免此一未來的出現。許多國家若無龐大的外來援助,可能都無力避免糧食與用水短缺問題。在解決特定資源的過程中,可能影響其他資源的供需條件。 農業極度依賴豐沛水源的取得,以及使用大量能源製造的肥料。某些地區擁有豐沛的水力發電資源,但諸如生質燃料等新能源,卻可能導致糧食短缺的問題更形惡化。這些能源的負面效應與其帶來的正面效益幾乎不分軒輊。美國與歐盟過去是全球最重要的兩大糧食出口區,近年來美國與歐盟各自為了不同的理由而立法逐年增加生質燃料的生產量,造成全球糧食價格持續上漲;同時,許多貧窮國家的農地被轉作能源作物,而使農村的缺糧與貧窮現象益加嚴重。 飆漲的糧食價格並沒有帶動糧食生產的擴張,反而是有愈來越多的農地被轉作去生產生質燃料。美國的國會能源自主法案規定美國必須逐年增加玉米酒精法定產量 ,2011年時美國把超過40%的玉米拿去作酒精,預計2015年時會有50%左右的玉米被拿去作酒精,而歐盟的法案則規定2020年時運輸工具的燃料中必需含有10%的生質燃料。 然而2013/3/22歐洲聯盟會主要成員法國與英國均表示,必須對利用糧食作物製成的生質燃料的使用施加限制,同時質疑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提議訂定5%上限的細節。由於擔心部分生質燃料帶來的問題比所解決的問題還多,導致歐盟於去年9月出現重大政策轉變,當時歐盟執行委員宣布計畫,將把作物製成的生質柴油與生質乙醇用量,限制在占運輸燃料總消耗量的5%。 歐盟能源事務執行委員歐汀納(Guenther Oettinger)今天說,歐盟執委會的5%提議,可能會再提高約6到7%的較高上限,以及個別考量生質柴油和生質乙醇等「或許更符合市場情況」之替代能源。 由上可知生質能源,一般是利用玉米、大豆等作物,醣化、發酵後做出生質酒精,不過卻引發糧食危機,造成玉米、大豆價格暴漲。科技進步後,科學家研發利用麥稈、稻稈等廢棄物的纖維,爆破、磨碎,並將纖維素水解成葡萄糖後,經發酵、蒸餾、脫水變成生質酒精,不過光是這個過程,就耗費大量金錢和能源。台灣海大台灣藻類資源應用研發中心以藻類提煉生質能源,藻類沒有纖維素,就算有結構也相當鬆散、成分較簡單,大約百分之70為多醣體,萃取生質能源較方便。 研究專家表示,用海藻提煉生質能源不會與民爭食,也不會佔用太多的陸地面積,且養殖藻類不必使用淡水,前處理耗能又較少,此外,藻類的生產力也大於植物,用剩的藻渣,還能做為飼料。除了常見的微藻、大型藻類提煉生質能源外,海大最近還成功繁殖一種潛力極佳的藻種「叢粒藻」。叢粒藻泌出的原油品質非常好,可直接提煉汽油,不過養殖過程中很容易受黴菌汙染,須小心純化。未來如果持續研究,找出泌油的關鍵,對解決能源問題將是一大貢獻。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李宜映整理) 關鍵字:生技 農糧     資料出處: http://news.gpwb.gov.tw/news.aspx?ydn=026dTHGgTRNpmRFEgxcbfcCSN9Fhd8KFbqLRgMWauV8T%2BhY%2FdNrnx5euNbDOKiD%2FQ8scx7aknqW8%2Bf7AFiHm3bWj%2Brw9u1qmzq6E8kqxTD8%3D http://www.ntdtv.com/xtr/b5/2013/02/23/a851671.html http://newtalk.tw/news/2013/02/23/33892.html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41326#ixzz2LovWlXvX
2013/04/25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10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日本農業環境技術研究所和長野縣農業試驗場等單位合作,以「土壤洗淨法」開發可實地處理的方法,為一種低成本的水田土壤鎘污染淨化技術。首先將受汙染水田注入含氯化鐵的水,使土壤呈酸性而溶出鎘,再進行排水即可將鎘去除。本技術可使水田土壤的鎘含量減少60-80%,所生產糙米的鎘含量則減少70-90%,標準費用為每公畝30萬元日幣。目前鎘污染田使用客土處理的作法,有高成本以及營養成份衰退使收成減少的問題。本技術除可降低成本,且對環境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影響較小外,今(2011)年日本的食品添加物規格基準中米的鎘含量須低於0.4mg/kg的標準,本技術亦可做為達成此標準之對策。
2013/04/24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10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日本農業環境技術研究所和長野縣農業試驗場等單位合作,以「土壤洗淨法」開發可實地處理的方法,為一種低成本的水田土壤鎘污染淨化技術。首先將受汙染水田注入含氯化鐵的水,使土壤呈酸性而溶出鎘,再進行排水即可將鎘去除。本技術可使水田土壤的鎘含量減少60-80%,所生產糙米的鎘含量則減少70-90%,標準費用為每公畝30萬元日幣。目前鎘污染田使用客土處理的作法,有高成本以及營養成份衰退使收成減少的問題。本技術除可降低成本,且對環境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影響較小外,今(2011)年日本的食品添加物規格基準中米的鎘含量須低於0.4mg/kg的標準,本技術亦可做為達成此標準之對策。
2013/04/23
摘要 美國營建業者John Edel在芝加哥肉品包裝區(Chicago meatpacking district)投資四百萬美元,興建一座能生產魚類及蔬菜的四層樓室內立體農場「The Plant」。「The Plant」標榜無需外界能源投入的「Net-Zero Energy System」,擁有3000平方英呎的水耕蔬菜設施及1400具飼養吳郭魚的水池;業者希望藉這項前導試驗,能對未來的都會糧食供應型態帶來啟發。 「The Plant」的魚池和蔬菜設施以規模9000加侖的水循環系統相連,吳郭魚池含有豐富氮營養源的水,流入水耕設施提供灌溉與肥料來源,植物根部過濾、吸收養份後,再將水迴流入魚池。此外,Edel與伊利諾科技中心(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學員合作,建造客製化厭氧消化槽,可讓植物殘餘及魚類排泄物轉化為肥料和沼氣,進而發電供應溫控與電子設施。「The Plant」預期從今天秋天起提供蔬菜、香菇、吳郭魚銷售至當地的農夫市集。 類似的小規模多層農場近期陸續在不列顛、威斯康辛、密爾瓦基等地出現。根據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傳統農產品平均歷經1500英哩的運輸才抵達消費者手上,比起在地農場的產品,二氧化碳排放高出5~17倍。 然而堪薩斯州一位植物育種專家Stan Cox指出,僅管葉菜類植物可在室內條件生長良好,但主要糧食作物如小麥、玉米所需要的光能卻遠大於此;哥倫比亞大學的生態學專家Dickson Despommier則認為大規模的相關計劃仍然具有相當影響力,據Despommier計算結果,面積約紐約市一塊街區大小、50層樓高的立體農場,將足以供應50000人所需。 關鍵字:立體農場 循環型農業 都市農業 食物里程 植物工廠     資料出處: Vertical Farming in the Windy City; Discover Magazine May 2011; http://discovermagazine.com/2011/may/06-vertical-farming-in-the-windy-city Website of “The Plant”; http://www.plantchicago.com/about-the-plant/
2013/04/19
評析結果 本文就開發中國家經驗;討論參與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UPOV) 的潛在利得,UPOV副秘書長Rolf Jördens於2010年在WIPO Magazine上的專文 指出,開發中國家可以藉由UPOV的參與進一步獲得在植物育種方面的投資與 品種創新,可為農民帶來更多的種植品種與增加收入,此外,同時更可促進 農村就業與經濟發展,開發國際市場。本文藉由國外經驗討論,提供我國國 內品種權保護與國外品種權布局可能潛在效益之參考。  作者: 李俊杉  副研究員彙整 關鍵字: 開發中國家  Developing countries  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  UPOV  植物新品種保護  Plant variety protection 報告檔案: 國際合作領域需求研發議題 ─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與農業發展
2013/04/19
摘要 相較於過去只著重於單一糧食作物,中美州各國已開始將農業研發重點置於蕃茄、樹薯、馬鈴薯、酪梨等多樣化的作物,以更有效地提升糧食產量、對抗飢餓問題。 美洲國家組織農業合作局(Inter-American Institute for Cooperation on Agriculture, IICA)在歐盟贊助560萬歐元經費下,將推動「中美洲農業價值鏈區域型研發計劃(Regional Programme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Agricultural Value Chains in Central America, PRIICA)」,針對小農與貧窮人口需求來發展創新技術,參與國包括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馬等等。中美各國過去以玉米作為主要糧食來源支柱,但過度仰賴玉米的結果,卻對數十萬家庭的糧食供應造成毀滅性打擊,特別在發生颶風等異常氣候現象或糧價高漲時。 PRIICA採取的對策,為鼓勵農民種植多樣化的作物,讓糧食更容易取得,且提高小農收入;另一方面,也協助引進能調適氣候變遷的農業技術,如溫室或灌溉系統。此計畫亦著重農產系統價值鏈,強化科技與商業的關聯,讓研發單位、開發機構、科技專家、商業社群及生產者都能共同參與。 薩爾瓦多農林科技組織(CENTA)主席René Rivera表示「薩爾瓦多在應用創新的表現上落後國際,直到數年前,我們都只著眼在基本穀物」。他認為PRIICA將提供機會以研究抗病蟲害的多品系馬鈴薯、改善酪梨的採收後處理(post-havest)減少農損、降低蕃茄病蟲害、使樹薯能更適應薩爾瓦多的土壤。宏都拉斯同樣對PRIICA有殷切期望,宏都拉斯農業科技局Jeovany Pérez認為PRIICA有助讓農民可以將樹薯、馬鈴薯、酪梨、蕃茄納入商業價值鏈中。 但並非所有人都對這項計畫給予正面評價,對於靠「商業價值鏈」解決糧食問題的方案,瓜地馬拉社運工作者Omar Jerónimo提出質疑:「問題的本質在更深層的面向,牽涉到土地分配」。根據聯合國開發計畫署資料顯示,瓜地馬拉全國80%較肥沃的土地只歸5%的人口所擁有。 「農民需要自己的資源才能進入商業價值鏈,但是這些資源被掌控在地主手上,最後他們會把食物用更高的價格,賣給我們這些實際在土地上勞動的人們。」Omar Jerónimo主張加速土地利用的民主化,讓土地可以由生活最迫切的人民所有,否則情況將不會有任何改善。 關鍵字:中美州 糧食 多樣化 樹薯 馬鈴薯 酪梨 蕃茄 土地分配     資料出處: Diversifying Farming to Fight Hunger; International Press Service News Agency 2011/10/14 http://ipsnews.net/news.asp?idnews=105465
2013/04/18
評析結果 森林是地球陸域最重要的生態系,隨著全球人口不斷增加,經濟的考量與糧食的需求,導致森林面積不斷減少,而森林的減少可能對全球氣候及生態造成不可回復的巨大影響。近年來國際間已開始重視森林的永續經營管理策略以及森林的復育工作,各國有關管理森林的策略,也都是以永續經營森林為主軸。不過現階段相關的國際公約約束力較低,各國間無法整合全盤性的計畫及策略,相關研究及政策實施的效益評估也並不健全。對此還需建立更完善的架構,並且積極教育大眾重視相關議題。  作者: 黃旭平  副研究員彙整 關鍵字: 永續森林經營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森林復育  Forest restoration  報告檔案: 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產業需求研發議題-森林永續發展
2013/04/18
摘要 日本長崎縣農林技術開發中心最新研究發現,將不合規格的淘汰馬鈴薯作為主原料,配製低賴胺酸(Lysine)成份的青貯飼料來餵養豬隻,已證實有助生產高品質「霜降豬肉」,今年夏天長崎縣農家共同合作將此技術實用化,除能活用廢棄物資源外,也讓肉品得以品牌化,倍受各界矚目。 賴胺酸為必需氨基酸的一種,過去研究中曾發現,餵養豬隻低賴胺酸的飼料,能促進豬隻筋肉內脂肪的合成,有助養成霜降豬肉。長崎縣農林技術開發中心的研究人員,注意到當地產出許多不合規格的淘汰馬鈴薯,在豬隻肥育期間混合50%馬鈴薯至飼料中加以發酵,使得賴胺酸含量降為一般正常飼料的80%,結果豬里肌肉中霜降狀脂肪比率達到6%,比起餵養正常飼料的豬高出3倍;此外油酸(oleic acid,豬肉中的美味物質)增加、肉的呈色也更加鮮明。同時皮下脂肪厚度並無差異,不影響豬隻健康狀況,甚至還能減輕豬糞尿的臭味,肥育所需時間也較一般飼料縮短9天。 在食味測試中,無論是腥臭味、柔軟度、鮮美度、風味好感度等各方面,「馬鈴薯霜降豬」均顯著優於餵食一般市售飼料之豬肉;問卷調查亦顯示57%的消費者認為「即使稍貴也想購買」,其中八成願意接售10~20%的溢價。研究人員指則出「雖然豬隻增重效果較差,但仍然可以維持出貨的頭數,若將商品品牌化,提高10%售價,將對經營面相當有利」。 長崎縣農林技術開發中心計算發現,「馬鈴薯霜降豬」可降低9%飼料費用,但因需要額外勞力配製青貯飼料,會增加10%勞動費用;若單價能提高10%,每頭豬淨利可達7183日圓,相當於3成的淨利提升。該中心以自今年6月與農家合作,配製16噸青貯飼料,預定今秋開始導入此新型飼養模式。 關鍵字:馬鈴薯 霜降豬 賴胺酸 飼料 豬肉     資料出處: 規格外のジャガイモを配合 霜降り豚肉特産へGO;日本農業新聞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