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13/09/05
摘要 目前普遍認為,溫室氣體會造成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農業對氣候變遷有影響,氣候變遷也會影響農業,兩者都需要農民與政策制定者關注。農業產生的溫室氣體主要為CO2: 二氧化碳,N2O:氧化亞氮,CH4:甲烷。政策制定者必須監控農業對溫室氣體的影響,因為農業是溫室氣體的「源」(source)與「匯」(sink),一來可以評估國內政策,二來有助於達到國際排放標準。至於農業對溫室氣體的影響,相關資料有助於制定更適宜的政策。 雖然農業總排放量佔全國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比重很小,但農業卻是製造甲烷與氧化亞氮的主要來源,分別佔了OECD全體會員國總排放量的40%與58%。氧化亞氮的比重可能更高,因為目前提供資料的國家有限,甲烷的資料相對充足。農業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來自石化燃料焚燒,但比重很低,只佔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1%。不過,農地使用與土地使用方式改變,而排放或移除的二氧化碳,因為缺乏資料,並沒有計算進去。   作  者: 陳銘漢 副研究員  譯稿 資料出處: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相關連結:  http://www.oecd.org/tad/sustainable-agriculture/40680869.pdf 關鍵字: 農業環境  水土保持  永續農業  報告檔案: OECD_1999_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for agriculture_Methods 7 Results (1)
2013/08/29
摘要 漁業及畜牧業一直位居我國農業經濟產值前茅,惟我國漁業及畜牧業多為小農經營,又多仰賴國外進口飼料進行漁禽飼養,以致總生產成本遠高於國外,有鑑於此,為提升產業競爭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暨所屬機關針對產業需求長期投入研發資源,不論從漁業之種苗培育、餌料及飼養管理、運輸技術,或畜牧業之飼料品種及添加劑開發、繁養殖管理、畜禽智慧型生產監控系統建立、食品加工等技術,皆有顯著研發成果。 其中石斑魚模廠、觀賞魚及周邊產品、飼料添加物、動物疫苗、檢測檢驗技術等產業領域更被農委會選為10大亮眼產業之一,針對核心技術進行全球智財布局策略,本次成果發表會特選定石斑魚模廠及周邊技術產業應用、觀賞魚及周邊產品、畜禽飼料開發應用及智慧型生產監控系統共4大主題面項,進行全方位技術介紹,並藉此廣宣農委會最具產業商品化潛力之綜合性技術方案,以期經由授權之效,達到輔導產業升級、提升市場競爭力之政策目標。 活動時間:102年9月27日(星期五)下午01:00~05:00 活動地點: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一館2樓 第二會議室 線上報名:請點選報名系統。 聯絡窗口:農業科技產業策進辦公室,呂孟慈,02-23418787#23     關鍵字: 石斑魚   漁業   畜牧業  資料來源: http://www.inventaipei.com.tw/
2013/08/27
摘要 本研究從七個不同觀點切入,從澳洲永續雜草管理觀點出發,再以國際之基改作物基因科技、有機及共存政策發展做現況概述,並以此來探討澳洲基改作物與傳統及有機作物之間,應如何共存,及未來可行之因應策略。   作  者: 陳郁文 副研究員 資料出處: Sadler, J. (2013). Sustainable weed management and the use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herbicide tolerant crops, Grain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43. 相關連結: http://www.nuffieldinternational.org/rep_pdf/1373427982SadlerJemmafinalreport.pdf 關鍵字: 基改共存  永續雜草管理  報告檔案: 澳洲耐除草劑基改作物栽種及永續雜草管理─探討基改作物、傳統作物與有機作物農民如何共存
2013/08/27
摘要 澳洲因為位置上的因素,使得氣候變遷對於該國影響較其他地方劇烈。因此幾年下來澳洲也致力於在環境保護來降低對氣候變遷的影響,此篇文章為2008年澳洲政府所出關於土壤政策管理方面的報告書,從土壤議題發展的歷史開始,點出土壤在過去不重視的原因-過程緩慢不易察覺,因此在1997年建立國家土地及水資源統計系統,利用數據來證明環境對於澳洲土地的衝擊,並且根據研究報告提出土壤與氣候變遷的關係,以及該如何營造永續發展的農業與其政策手段。   作  者: 陳建翰 副研究員 資料出處:   相關連結: Soil-Discussion-Paper 關鍵字: 澳洲土壤政策  土壤保護  土壤管理  氣候變遷 報告檔案: 澳洲主壤管理政策 澳洲主壤管理政策簡報
2013/08/26
摘要 《時代雜誌》報導,過去6年來,全球各地約有數以百萬計的蜂巢崩壞、大量蜜蜂離奇死亡,但是原因至今仍不明。科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蜂群崩壞症候群」(Colony Collapse Disorder,簡稱CCD),典型的狀況為:蜜蜂離開蜂巢,並莫名找不到回家的路;這樣的情況似乎是隨機在世界各地發生,是蜂群逐漸消失最終完全滅亡的漸進式過程,而且難以發現死亡蜜蜂的屍體。雖然蜜蜂的消失,並不會影響到人類全部的飲食(小麥和稻米不需要透過蜜蜂授粉),但不可否認的是,蜜蜂死亡確實已經破壞了部份重要主食。 蜜蜂死亡可能是各種不良條件集合所造成的結果:類尼古丁(neonicotinoids)殺蟲劑和營養不良使它們虛弱,難以抵抗害蟲身上的病原,並感染而亡。這也表示,蜜蜂的問題並沒有單一解法。美國國家科學院 2006 年報告指出,許多野生授粉昆蟲數量都嚴重下降,其中又以野生蜂類為最。它們面臨的問題與養殖蜜蜂相同,但它們不是人類保護的對象。蜜蜂消失之謎雖是人類關心的議題,但沒有人討論關於野生蜂群默默減少的問題。 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資深科學家賽斯(Jennifer Sass)指出全世界最重要的100種農作物裡,約有70種都是經由蜜蜂授粉,而這100種農作物,負責供應全球90%的食物,蜜蜂授粉減少的對農業經濟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關鍵字: 蜂群崩壞症候群   類尼古丁殺蟲劑      資料來源: http://www.nownews.com/2013/08/22/334-2977596.htm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30823/KH9Q11095ACOZ.shtml
2013/08/26
評析結果 台灣目前尚未開放栽培基因改造作物,在政策規劃上,往往以先進國家的作法為主要參考依據,但對基因改造作物的管理,則因各先進國家的理念不同,而必須有因應本國環境、經濟及社會的自己作法與策略。尤以基因轉殖與非基因轉殖作物在田間及生產供應鏈的共存(co-existence)體系研究,國內尚在起步階段,僅有少數學研單位從事相關研究。宜加速研究基改作物共存管理體系所需的相關資訊與對策,以供我國在基改作物種植生產條例研擬之參考基礎。8/19本學會水平觀測國際趨勢,邀請學者專家共同探討台灣基改共存與監測制度,也獲得專家的正面意見回饋。 會議結論如下: 1. 監測議題目前仍屬討論及規劃階段,尚未看成是主要議題,因此此議題或許可成為未來考慮的實施項目之一。 2. 此類工作屬長期且昂貴的工作,因此需考慮就目前的體系(如昆蟲的監測及動物的監測),是否可外接這些工作上去。 3. 監測部分必須提早做規劃,國外的相關實務經驗或許可參考。 4. 台灣為小農經濟,因此就生態衝擊上來看應該會較小,但是,也因為這樣子,它也沒辦法承擔所帶來的影響。相較歐美國家,日本或許為較合適的參考對象,此外,將來在批准基改作物上市與否的同時,監測必要性及可行性,應列為考量因素之一。 5. 就農試所及種苗場所做的研究調查來看,此部分所作的監測研究目的僅限於上市後的混雜,建議未來應有系統的來做,且應與生物安全評估做互補。 6. 目前我國未重視監測議題,如何決定那些為監測項目、那些為優先的目標?決策過程是什麼?優先順序是什麼,都是未來我國健全監測體系時,所應考量的事項之一。     作者: 董定融 副研究員 關鍵字: GMO  COEXISTENCE  PMEM  報告檔案: 「由國際趨勢研析田間基改作物共存與監測策略」專家會議簡報
2013/08/23
摘要 以色列是一個農業資源比較匱乏的國家,國土面積上有將近一半的土地是沙漠,因此,以色列對於節省土地和水資源、提高生產效率的方法很有研究。隨著全球工業化造成的耕地減少、污染問題日益嚴重,以色列開發的農業技術正好可以為世界上面臨的同樣難題的國家提供幫助。 由於以色列的農業規模不大,市場和科研機構有頻繁和良好的互動,不少研發人員和公司創始人就來自農場,他們很了解當地最需要何種技術,因此不存在研究脫離市場的問題。此外,以色列政府還成立專門官辦民營的企業化育成中心,高效率培育新創公司及人才養成計畫,全力扶植生醫產業、有機農業。以色列歷經4次農業革命,建立嚴格的有機認證體系,從生產到消費都有完善的規範。 據統計,以色列有機農產品一年的產值高達10億謝克,相當於2億8100萬美元左右,光是有機農產品產值就約占全以色列農產品的5%。以色列雖然天然資源貧瘠,又受到特殊的地形及氣候條件限制,但有機農業卻聞名全球。以色列十分注重優質生態環境、土壤改良,並利用天然肥料和農藥,避免使用化學農藥及轉基因生物,減少對環境破壞。 關鍵字: 以色列   有機農業      資料來源: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128&f_SUB_ID=1502&f_ART_ID=471347 http://overseas.caijing.com.cn/2013-08-22/113205950.html
2013/08/23
摘要 全球人口劇增及氣候變遷,已成為近年世界各國所注目的焦點,其所帶來的糧食生產問題,更是各國所亟需解決的。近年來由於生物科技的發展,使得基因改造技術 逐漸取代漫長的傳統作物育種過程,以因應全球日益嚴重之糧食危機問題。但,另一方面,基因改造作物所伴隨而來的安全問題,也成為眾科學家所議論的新興議題 之一。因此,基因改造作物風險評估及管理規範之發展必要性便愈顯重要。總括來看,國際間各國之生物安全法規皆不盡相同,有些國家正在發展全新的制度,而有 些則是修訂既有的制度。除各種規範外,也發展了行政制度,以便推動相關法律。現今已有多個國家將法律規範應用於基因改造生物及其產品的發展、封閉使用、環 境釋放、商業化與進口方面。我國在針對基因改造作物生物安全管理部分也已訂定相關規範,採跨部會分工來進行有關基因改造作物管理。但鑑於基因改造作物風險 管理對我國而言,尚未有真正的審查案通過;因此,本研究針對其田間試驗生物安全評估部分,進行國際資料蒐整並進行研析,以期從國際基因改造作物生物安全管 理的角度,重新審視我國現有之生物安全管理架構,並嘗試以科學為基礎,採個案分析(Case-by-Case)及循序漸進(Step-by-Step)的 理性思維,提出基因改造作物田間試驗之風險評估架構及相關策略建議,供產學研界人士參考。 關鍵字:基改作物、管理制度、研發能量、風險評估、田間試驗 本學會於六月底出版「國際基改作物發展趨勢與風險評估策略研析」報告書(An Analysis on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rend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and the Strategy of Its Risk Assessment), 歡迎有興趣農業人士向本會索取,聯絡電話:02-25084295,聯絡E-mail:public@tarm.org.tw, 酌收工本費150元(已含運費)
2013/08/20
摘要 行政院8日上午核定實施「自由經濟示範區」的第一階段推動計畫,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核心概念是開放貨品限制、鬆綁法令,而農委會實施了「境內關外」、「前店後廠」的策略。農委會表示,這種作法有利業者降低營運成本,更助於解決區內土地有限的問題,以便捷的行政效率、充足原料,結合業者的技術優勢,使加值產品得充分提升競爭力,讓台灣農業走向國際市場。 為促使農業主動面對開放經濟自由化之課題,農委會規劃「自由經濟示範區 - 農業加值」政策,希望降低國內農業對於經濟全面自由化之疑慮,並推動農業新發展理念。透過資金、技術引進,建立農業加工、加值產品之規模化生產,能增加農業產值,為自由化趨勢預為準備;輔導進駐業者與國內農民建立契作,可共享加值利益,提高農民收益;吸引國內外業者進駐發展,可創造臺灣就業機會;透過區內試行自由化市場及法規調適,有助於國內農產業儘早與國際接軌 , 期許能將成功的經驗逐步推展至全國,帶動國內農業發展。 農委會第一階段將以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作為「自由經濟示範區 - 農業加值」之發展主軸,推動重點產業包括:觀賞魚產業、農業生技 ( 含動物疫苗 ) 及農漁畜產加工業等。在原料管理方面,管制性原料輸入應於示範區內進行加工 ( 加值 ) ,若須辦理委外加工,其委託之加工廠 ( 後廠 ) 必須為保稅工廠,俾配合關務建置貨品可追蹤系統。此一作法,並無涉及開放大陸管制性農產品進口。 關鍵字: 自由經濟示範區   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   資料來源: http://newtalk.tw/news/2013/08/08/39011.html http://www.gov.tw/(X(1)A(Mpwx3YPZzgEkAAAAMjNlNDMyMGUtOGRlZi00NzNiLWJhZDgtNTk4MTdjZmU1MTQ00))/newscenter/pages/detail.aspx?page=458de036-388e-4f44-8b2d-74c520ff3d9f.aspx&AspxAutoDetectCookieSupport=1
2013/08/12
摘要  由於氣候變遷加劇,讓更多動物成為受害者。動物如果要趕上未來百年內溫度上升的速度,演化腳步恐怕必須加快1萬倍以上,而部分無法適應變遷的動物,將面臨滅亡的命運。  物種在適應氣候變遷時,除了本身的演化外,也會利用遷徙的方式來因應,例如往高海拔地區移動以遠離高溫環境; 或是提早開枝散葉,讓數量能夠達到一定的程度,讓後代在未來的氣候變遷環境生存下來。 氣候變遷使一些地區乾旱季更長,降雨量也開始減少,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相信有機農業能夠幫助農民適應氣候變遷。這個機構曾專門發佈手冊,介紹有機農業能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土壤覆蓋率,進而防止養分和水分流失,使土壤更能抵抗水澇、乾旱和土壤退化的壓力。有機農業保護種子和作物的多樣性,從而增強了作物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除維護生物多樣性還有助於農民建立新的耕作制度,以適應氣候的變化。整體而言,有機農業有助於維持農業生態系統和產量的穩定,並降低生產成本,從而使災害風險達最小化。    關鍵字: 碳補償   碳中和   資料來源: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yehmin20110727230923 http://2007.earthday.org.tw/profit/profit070416.htm
2013/08/09
摘要 由於氣候變遷加劇,讓更多動物成為受害者。動物如果要趕上未來百年內溫度上升的速度,演化腳步恐怕必須加快1萬倍以上,而部分無法適應變遷的動物,將面臨滅亡的命運。 物種在適應氣候變遷時,除了本身的演化外,也會利用遷徙的方式來因應,例如往高海拔地區移動以遠離高溫環境; 或是提早開枝散葉,讓數量能夠達到一定的程度,讓後代在未來的氣候變遷環境生存下來。 氣候變遷使一些地區乾旱季更長,降雨量也開始減少,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相信有機農業能夠幫助農民適應氣候變遷。這個機構曾專門發佈手冊,介紹有機農業能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土壤覆蓋率,進而防止養分和水分流失,使土壤更能抵抗水澇、乾旱和土壤退化的壓力。有機農業保護種子和作物的多樣性,從而增強了作物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除維護生物多樣性還有助於農民建立新的耕作制度,以適應氣候的變化。整體而言,有機農業有助於維持農業生態系統和產量的穩定,並降低生產成本,從而使災害風險達最小化。 關鍵字: 氣候變遷   有機農業   資料來源: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5/8022203.shtml http://e-info.org.tw/node/87367
2013/07/23
摘要 在台絕跡50年的狂犬病死灰復燃。去年5月底,台大獸醫系教授龐飛接獲一隻來自溪頭森林遊樂園區的鼬獾,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在11月及今年1月再轉送兩隻來自古坑、魚池民眾救傷的鼬獾,三隻先後不治的鼬獾昨日確診為狂犬病。 防檢局已將狂犬病通報OIE(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網站已正式公告台灣狂犬病相關資訊,並清楚揭露我國狂犬病發生時間是2012年5月13日。疾管局副局長周志浩表示,可從兩大國際藥廠分別調得一千劑、一千五百劑狂犬病人用疫苗,下週首批一千劑疫苗就會送抵國門,將依據風險程度分配疫苗。農委會防檢局局長張淑賢說,目前政府與民間的寵物疫苗約有卅萬劑,八月底前會再進口卅萬劑,未來可視狀況持續進口。 前家衛所長劉培柏表示,農委會對發現罹病鼬獾的雲林、南投家犬加強疫苗注射,但對野生動物卻毫無作為,美國2007年宣布為狗類狂犬病根絕地區,農業部隨即以口服狂犬病疫苗,定期用直升機投擲於野外,防止病毒在野生動物間傳播。台灣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的野生動物很多,包括猴子、石虎、山貓等,防疫措施應借鏡美國。 關鍵字: 狂犬病   OIE  資料來源: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aTaiwannews/23144962/article-%E7%B5%95%E8%B7%A150%E5%B9%B4-%E7%8B%82%E7%8A%AC%E7%97%85%E5%9C%A8%E5%8F%B0%E5%BE%A9%E6%B4%BB-?instance=tw_bull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l/19/today-life1-2.htm?Slots=Life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