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15/07/06
CRISPR-/Cas是目前最熱門的基因組編輯工具。
2015/06/30
摘要 生物基礎原料是生物經濟最重要的基礎,隨著生物經濟重要性的增加,利用生物質的多種方式(食品,飼料,纖維,燃料,花卉,樂趣)可能創造出這些物質在生產及利用上更大的競爭力。 一個原料的策略,應該要有”糧食第一”的優先性,它還必須保障基礎資源(土壤,水分,養分,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利用性,並應額外滿足了社會和諧的需求,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必須要整合而能讓生物基原料的利用更有效率且更符合需求,這是最重要的目標。然而,促進生物基礎原料可持續的生產,這是作物研究所設定的一個特殊任務。   資料出處: Biooekonomierat 關鍵字: 生物基礎原料  生物經濟  報告檔案: Contribution of Crop Research to Covering the Bioeconomy’s Demand for Raw Materials
2015/06/26
摘要 挪威首都奧斯陸(Oslo)日前建立全世界第一條「蜜蜂公路」(bee highway),以保護對於糧食生產有重要功能但卻瀕臨滅絕的授粉者。 我們不斷地塑造我們的生活環境,以滿足我們的需求,但卻忘記了其他物種也住在這裡,環保團體支持城市蜜蜂的保護,因此推動了該項活動。 科學家在路線上的住家屋頂、陽台上擺放許多花盆,路線東西向橫亙整個奧斯陸;還特別調查全城的花叢分布,修正人們的生活需要,歸還蜜蜂的生活環境以及提供牠們生存所需要的食物。   資料出處: Theguardian 關鍵字: 蜜蜂公路  糧食生產
2015/06/23
摘要 想要一個免費的壁上充電插座嗎? 未來的手機使用者可以簡單地插入最靠近的一盆仙人掌盆栽裡,這都多虧了一個叫做E-Kaia的新系統,是由智利的一個研究小組從植物光合作用機制中所收集剩餘的能源所開發而成。 E-Kaia可以利用健康的植物提供小電器充電,如手機或LED燈,如Manquehue研究所的E-Kaia研究團隊所表示,這個發明可以輸出電壓約5V(伏特);電流為 600mA(毫安培)。   資料出處: appleinsider 關鍵字: 光合作用  生物迴路板
2015/06/22
摘要 植生牆技術與半透明太陽能電池板已被結合用來產生全日性的可再生電流能源。 薄膜太陽能電池板主要是通過使用太陽光譜中藍色和綠色的輻射波長把光能轉化為電能。植物生長在薄膜太陽能玻璃後,通過前方太陽能板所不需要利用而放行的紅色光譜,提供了後方植物所需用於光合作用的紅色光譜輻射,達成「共享光源」,同時避免過強的UV光造成燒焦的後果。   資料出處: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關鍵字: 薄膜太陽能電池板  植生牆技術
2015/06/18
摘要 根據從GRACE衛星系統的引力數據顯示,在世界上37塊最大的地下蓄水層中,超過一半都被耗盡。 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蓄水層--供應著數億人的水源需求--現在正以驚人的速度被耗盡,根據最新的NASA衛星數據,提供了在地球表面下隱藏著重要的儲備水的最詳細圖片。 在世界上37塊最大的地下蓄水層區域中,已經有21塊區域(位於自印度、中國到美國和法國)已經低於可持續發展的臨界點,其中13塊地下蓄水層已經低於水量儲備的警戒線。研究人員表示,人類對地下水需求的增加,會使地下蓄水層水量減少,並惡化成為一個長期性的問題。   資料出處: The Washington post 關鍵字: GRACE衛星系統  地下水層
2015/06/18
摘要 木材是最古老的建築材料之一,但在利用上會受限於它的特性。隨著新的經費挹注,研究人員致力於將這些特性延伸至前所未有的程度,創造出用植物建造摩天大樓的方法。   資料出處: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關鍵字: 植物基材  能源密集型
2015/06/17
摘要 40年後,全球人口將增加超過90億,所需糧食相對也將增加 70%,屆時耕地與水資源將會嚴重短缺。 水母船艇(Jellyfish Barge)創新溫室,可漂浮在海灣或河流上,並使用過濾後的海水或河流汙水。透過此方式,不用佔用都市中稀少的土地,且也不需使用珍貴的灌溉水源,整套水培系統也不必倚賴外在能源。 目前,水母船艇正在義大利比薩(Pisa)與利佛諾(Livorno)之間的運河中進行漂浮測試,並計畫將生產銷售全球。佛羅倫斯大學的研究員Elisa Masi表示,漂浮溫室的設計理念提供了一個新思維:以創新方式組合一些既有的簡單方法,就有可能解決棘手的大問題。   資料出處: fastcoexist 關鍵字: 水母船艇  漂浮溫室
2015/06/17
摘要 真菌與植物根系「自古以來的關連」引發了基因表現,導致更多根系的生長。常見的真菌可能有一天可能會被用來作為「生物性肥料」,取代磷酸鹽礦即將被開採殆盡的肥料危機。 新的研究發現,根系與共同土壤真菌的相互作用改變水稻的基因表現,觸發額外的根系生長使植物能吸收更多的營養。   資料出處: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關鍵字: 真菌  生物性肥料
2015/06/09
摘要 由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的科學家們所研究的一個較新的方法,是針對斑馬魚中的特定DNA序列,能顯著加速基因功能的探索和人類疾病基因的鑑定。   資料出處: 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 關鍵字: 斑馬魚  人類疾病基因
2015/06/08
摘要 海洋是我們地球的心臟。就像心臟為身體的各個部位提供血液一樣,海洋將全球的人們聯繫在一起,無論我們生活在世界上的那個角落。 海洋能調節氣候、生成氧氣,為數百萬人提供食物,同時也是眾多野生生物的棲息地以及人類重要藥品的來源。 除此之外,海洋的作用還有很多,為了確保我們和子孫後代的健康與安全,我們必須負起責任,像海洋照顧我們一樣保護海洋!   資料出處: United Nations 關鍵字: 健康海洋
2015/06/05
摘要 2015年6月5日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總幹事達席爾瓦(Jose Graziano da Silva)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發表講話指出,人類應當改變糧食生產方式,在糧食、農業和環境之間創建積極有益的聯繫。同時,各國政府、公民、生產者和投資者必須採納一種「嶄新且全面的思維和行動方式」來應對氣候變化並養活日益增加的世界人口。 達席爾瓦當天在講話中強調了兩項原則,即確保每個人都能夠獲得食物,以及打造可持續的糧食系統。他說,這兩項原則對於在維護人類生存發展所需的土壤和其它自然資源健康的同時,仍努力養活世界不斷增長的人口。達席爾瓦表示,預計到2050年,世界需要顯著增加糧食產量來養活至少20億新增人口,但饑餓的主要原因是與獲取途徑相關。儘管糧食充足,但貧困家庭缺乏購買或生產所需糧食的資源。這便是糧農組織所強調的一點,因為全球性挑戰已經從對產量增長的需求向以更有效方式利用有限資源為基礎的新模式轉變。 2015年環境日的主題 ---「七十億個夢想.一個地球.理性消費(Seven billion dreams. One planet. Consume with care)」非常恰切,強調了可持續處理糧食方式的極端重要性,因為人類承擔不起目前全球糧食損失和浪費的巨大規模。據糧農組織估計,在全球糧食總產量中,浪費或損失的數量高達三分之一,而且每年被富裕國家消費者丟棄的糧食超過2億2000萬噸,相當於整個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糧食淨生產量。這些糧食不僅到不了饑餓人口的手中,而且糧食生產還會消耗土壤養分,使得在加強土壤碳儲存服務的土壤管理能力上更增困難。 氣候變化是威脅未來糧食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因為它將會影響較貧困的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產,並且直接危及一些島國的生存。所需變革的關鍵是「從投入密集型的生產方式向少投入多產出的方向轉變」,這將需要在多個方面實行創新,如保持和恢復土壤,培育可適應變暖和不穩定天氣條件的種子,以及制定注重碳吸收服務的土地管理系統等。「上個世紀見證了我們與自然界之間關係的快速變化,即對自然資源利用的持續擴大導致環境退化。我們必須認真反省,這種消費速度和趨勢將給2050年需要維持90億人口生計和理想的世界帶來何種後果」。     資料出處: UN News 關鍵字: 糧食生產  氣候變遷  理性消費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