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15/07/23
摘要 健康的土壤是陸地上最大的碳貯存庫。採用可持續方式管理的土壤可以通過貯存碳(碳封存)和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排放而發揮減緩氣候變化的重要作用。相反,若土壤管理不善或採用不可持續性的農耕方法,土壤中的碳量則會以二氧化碳(CO2)的形式釋放到大氣中,而導致氣候變化。 過去幾個世紀以來,草原和林地逐漸轉變為農田和牧場,導致土壤中的碳素大量流失。然而,通過恢復退化土壤,採用土壤保護措施,可以減少農業溫室氣體排放,促進碳封存,並加強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力。   資料出處: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關鍵字: 氣候變遷  碳封存
2015/07/21
摘要 一種在5億年前出現的原始活體物質可能拯救地球人類,且這個希望愈來愈大了。它是一種裸藻,只有0.05cm,生活在池塘和稻田的淡水中。就像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以及將養分貯存在體內一樣,以及像一些生物一樣改藉由變細胞的形狀來進行移動。是一種具備了植物及動物特徵的微藻。 為什麼這種生物可以成為糧食? 答案就在它卓越的營養成分中。這種裸藻含有59種營養成分,其中包括18種氨基酸和所有的必需氨基酸,14種維生素和9種礦物質。 藉由該種裸藻解決世界的糧食問題的日子即將到來!   資料出處: Japan External Trade Organization(JETRO) 關鍵字: 光合作用  裸藻
2015/07/20
評析    董孟治(彰化縣政府動物防疫所所長)       在我們日常生活飲食當中,有大部份的人幾乎每天都會食用到畜牧產品,在這些畜牧產品中,我們將其歸類為三大類,分別是:乳類、肉類及蛋類。在乳類方面主要為牛乳及羊乳。在肉類方面又可分為二大類,分別為畜肉及禽肉。畜肉包括豬肉、牛肉及羊肉。禽肉主要為雞肉、鴨肉及鵝肉。蛋類以雞蛋最多,鴨蛋次之。依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02年農業統計年報指出,國人每人每日糧食供給量分別為豬肉99.69公克、牛肉13.27公克、羊肉2.85公克、禽肉83.92公克、蛋類46.59公克及鮮奶42.06公克。   健康的乳牛才能產出香醇健康的牛奶,健康的蛋雞才能每天產出健康營養的雞蛋,健康的畜禽,才能提供健康優質的肉品供人類食用,但是這些動物的飼養過程當中,免不了會生病,嚴重的死亡或被提早被淘汰,輕微的就以藥物進行治療。因此,藥物的使用如稍有不慎,畜禽產品就會有藥物殘留的問題。一般來說,在畜牧產品生產的過程當中,主要有三大環節與食品安全相關的,分別是藥物殘留、斃死畜禽的非法流用及病原菌的汙染。 ㄧ、藥物殘留  所謂藥物殘留即動物用藥品或含藥物飼料添加物投與動物後,在其可食組織(肉、內臟),或其生產品(乳、蛋),所殘存的藥物。不同的藥品有制定不同的殘留容許量MRL (Maximal Residue Level)。當經濟動物生病時,其治療的方式可分為群體治療及個體治療兩種方式。  在家禽方面,大都是以全面性(整棟或整批)的投藥方式來治療,很少針對個體動物來單獨治療。當產蛋中的蛋禽進行投藥治療時,其所生產的蛋品是含有藥物的,所以集蛋的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  在豬隻方面,除了全面投藥治療外,也有部分進行個別治療,或是將生病的豬隻併欄一起治療,原則上個別治療的動物是可以被區分開來的。  在牛隻方面,除非是傳染病的流行,才會進行全面性的投藥,否則生病的牛隻,大部分都是個別治療。因此,當動物生病並給予投藥治療時,每天產出的乳品或蛋品就會有藥物殘留的發生,若畜主沒有特別將這些產品區分開來處理,這些含藥物的乳品或蛋品就可能會流向市場,造成食安的問題。  在畜牧法第九條規定,畜牧場應置獸醫師或有特約獸醫師,負責畜牧場之畜禽衛生管理。所以當牧場中的動物發生疾病時,應請獸醫師前往診治,並開立藥品處方箋,囑咐畜主依規定用藥並遵守停藥期的規定。在現場的實務中,造成畜產品藥物殘留的態樣主要可分為三大類型:分別是藥品的使用對象錯誤、畜主未遵守停藥期之規定及交叉汙染。  藥品使用對象錯誤包括有不可用於產食動物的藥品而用於產食動物,或是不能用在產蛋雞的藥品,卻用在產蛋雞,使得雞蛋中含有藥物。在現場也有許多畜主,在動物生病時,並未請獸醫師診治,而憑著自己的經驗法則判斷,隨意購買藥品私自添加或打電話請飼料廠直接添加藥品(如客戶自備藥),這些錯誤的用藥行為,也造成了畜產品藥物殘留的發生。由於藥品取得容易,除了藥品的濫用外,也可能造成部份畜主使用到原料藥或偽、禁藥,而這些藥品的殘留對健康的影響更大。  停藥期是指動物於上巿屠宰(榨乳)供人食用(飲用)之前,應該停止投藥,以確保肉中、乳品及蛋中藥物殘留合乎法定之濃度(殘留容許標準),此所應該停止投藥之期間稱為停藥期。停藥期的計算錯誤也是發生藥物殘留常見的現象之一。因此,畜主需要特別注意停藥期的算法,也必須確實遵守停藥期的規定。舉例來說,同時併用二種藥品,是要以較長停藥期的藥品做為停藥天數,停藥期的算法是要以該批動物吃完該批添加藥物的飼料後開始起算,而不是從加藥或進料的那天算起。  在現場的個案中,也有一些案例是飼料廠及飼料車輛在生產或運送過程中不慎造成的交叉污染,這個部分如要解決,則需要飼料廠設置不同的生產線,分別生產空白飼料(不添加藥品的飼料)及添加藥品的飼料,以及將這些運載的車輛分開管理,以避免交叉污染的問題發生。當然畜牧場內的飼料貯存桶及輸送管線的管理也很重要,要避免不是治療對象的動物,吃到添加藥品的飼料。  另外,在生產肉類的畜禽方面,對於經過多次治療且健康狀況較差的病弱動物,在淘汰上市前需要停止治療並給予較長的停藥期,如果這些動物搶著上市,這些動物的肉品,就變成藥物殘留的高風險群。  因此,要改善這些錯誤的用藥行為,減少藥物殘留問題的發生,可加強下列三項措施:一、畜主遵守動物生病時,請獸醫師前往診治並依藥品標籤、仿單及處方箋所記載用法、用量,正確使用相關藥品。二、加強動物用藥品的原料取得、製造、販售及使用等各項管理工作。三、畜主的細心管理。  動物用藥品管理法第三十二條之三:禽畜及水產養殖業者,使用有停藥期間限制之動物用藥品,其於停藥期間屆滿前所生產之禽畜、水產類、乳、蛋及其他供食用之產品不得出售供屠宰、加工或食用。所以對於這些淘汰的動物及有藥物殘留蛋品的處理,變成一個重要的工作,政府應該思考如何去協助農民處理這些畜產品,而不是期待農民自己去找出路。當農民找不到適合的處理方式時,就會冒險上市,最後還是危害到國人食的安全。 二、斃死畜禽的非法流用  在動物的飼養過程中,動物的死亡是無可避免的。因此,每個畜牧場都必須與化製場簽訂委託化製的合約,當有動物死亡時就必須委託集運業者將屍體送到化製場處理,如果有人將這些屍體再利用變成食材,就會造成食安問題。幾年前,只要每逢肉品需求量大的傳統節日來臨前,就會看到檢調單位與政府管理單位查獲病死豬非法流用的新聞,造成民眾對肉類食品安全的疑慮,而導致肉品的銷售量減少及價格下跌。但是這幾年來經過行政機關及檢調單位的努力下,斃死畜禽遭到非法流用的情形持續減少,這些努力值得肯定,但也必須持續落實斃死畜禽處理的各項管理及加強查緝工作,以確保肉品的衛生安全。 三、病原菌的污染  乳品的製造過程中,都會經過殺菌處理的流程,只要操作及保存得當,一般較少發生病原菌汙染的情況。而蛋品的病原菌汙染以沙門氏菌及大腸桿菌的汙染較為常見,一般雞蛋所引起的細菌中毒,是以食用生雞蛋或未煮熟雞蛋或受細菌污染之蛋製品所造成。另外,今年這波的家禽流行性感冒疫情,大家也很關注禽肉及蛋品是否也會被禽流感病毒所污染,其實不管是禽肉或蛋品只要經過煮熟後食用,就沒有這方面的疑慮,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要生食雞蛋或食用未煮熟的雞蛋,當然碰觸到這些屠體或雞蛋後,對於手部及相關刀具的清洗消毒也是很重要的。  因此,在雞蛋的生產過程中,雞蛋的燻蒸消毒是減少病原菌汙染很重要的工作,根據屏東科技大學連一洋教授的研究指出,使用二氧化氯燻蒸消毒後的禽蛋,可以大量減少蛋品表面的細菌。依現行的法令規定,禽蛋運出畜牧場前必須完成燻蒸消毒並檢附獸醫師所開立的燻蒸證明書。因此,只要養禽戶落實禽蛋燻蒸消毒的工作,就可減少因病原菌汙染所產生的食安問題。   生產健康安全的畜牧產品是所有農民的責任,自己所生產的畜禽產品,自己敢食用是基本的要求。政府除了在各項畜產品的抽樣檢測,為國人的食品安全把關外,也要對農民提供各項輔導及適當的協助,讓農民能夠做得到,也願意做,相信這樣就能生產出健康安全的畜禽產品。 四、對於畜牧產品生產與食安的建議如下: (一)、將條碼管理系統應用於動物用藥品管理並落實獸醫師處方箋制度。應用條碼管理系統將所有的動物用藥品給予編碼,從原料取得、生產、成品、銷售及使用(獸醫師處方箋)均納入電腦管理,讓所有的藥品流向及使用清楚可查,阻斷農民不當取得藥品的管道,而達到不亂用藥,不濫用藥的目的,避免畜產品藥物殘留的發生。 (二)、建立蛋品溯源管理機制,以追蹤問題蛋品的來源,落實源頭管理工作。 (三)、對於有藥物殘留超標疑慮的蛋品,應建立適宜的處理方式,避免該類蛋品流入市場販售的機會。   資料出處: 民報 關鍵字: 畜牧產品  食品安全
2015/07/16
摘要 當皮膚受到大面積的燒燙傷時,人體就失去了抵抗外界微生物的屏障,容易併發嚴重的脫水和感染症而陷入生命危險。因此,治療燒燙傷最重要的莫過於恢復此屏障的功能性,因而需要大面積的皮膚組織。 目前,雖有治療傷燙傷的皮膚移植技術與皮膚再生移植,但礙於設備有限,且治療時間冗長,即使傷口的皮膚再生,仍會引發傷疤隆起等問題。 由佐賀大學、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佑德藥品工業與關東化學公司共同開發的救急絆創型人工皮膚。此人工皮膚的新型原料,是由塑化原料與生物相容性佳的「高密度膠原纖維(アテロコラーゲンビトリゲル*膜)」組成。透過此製品的黏貼,可修復傷口,並促進傷口的上皮形成,經實驗結果可使傷疤達到平坦癒合的作用。同時,此一人工皮膚具備了黏貼操作簡單、可長時間保存的優點,目前已廣為應用於臨床醫療上。   資料出處: 佐賀大學 關鍵字: 急救絆創型人工皮膚  高密度膠原纖維膜
2015/07/15
評析   郭金泉 (台灣國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 近年來台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爆發食品安全事件,從去年開始塑化劑、瘦肉精、毒澱粉,到延燒至今年的餿水地溝油風波,食安事件連環爆,問題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食品本來就是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現在居然連每天生活必須的食用油,國家認證的GMP標章產品都出問題,搞得人心惶惶讓民眾大嘆有還有甚麼可以吃。水產品不惶多讓,去年水產品除了爆發日本輻射區海產非法進入國內市場販售外,今年5月又查獲台灣打算外銷日本的養殖鰻魚含孔雀綠禁藥,被發現後業者還將之製成蒲燒鰻、白燒鰻打算轉售國內市場。 回顧台灣水產品食安事件,犖犖其大者有: 1.1986年綠牡蠣事件。「廢五金」處理的廢棄物(銅離子)造成台灣南部海域養殖牡蠣的大規模污染。2.2002年外銷中國白蝦藥物殘留、2003年台灣鯛銷歐盟氯黴素殘留、2004年台灣鰻魚輸日恩諾沙星殘留事件。3.2005年孔雀綠石斑魚事件。已經經過政府部門嚴格檢驗認證合格的石斑魚被檢測出含有"還原性孔雀石綠"殘留。負責認證的台灣養殖魚產運銷合作社在檢驗養殖場一至兩池養殖池之後,就先發給認證標章;但養殖業者魚目混珠,將未經查驗的石斑魚貼上認證標章,再和合格的魚貨一同出貨。4.2006年孔雀石綠風暴。香港媒體報導,來自台灣的石斑魚檢出孔雀石綠。5.2007年鱒魚養殖場使用禁藥。台北縣農業局抽檢養殖場飼養的鱒魚發現「Nitrofuran硝基呋喃」(Nitrofuran)、「氯黴素」等禁藥殘留。6.2008年養殖場以病死雞、實驗用白老鼠餵食土虱。7.2011年有漁民在明知淡水河水產有害(含砷)仍然捕撈,運往中央市場批售,由不知情的盤商購入,分售到全台各地的傳統市場。8.2013年調查局高雄站查獲屏東石斑魚養殖業者,涉嫌將工業用化學藥劑製作動物用偽藥,賣給高屏地區不知情的石斑魚養殖業者,謊稱藥物具有消炎和殺菌效果,獲取暴利上千萬元。9.2014年中國大閘蟹輸台源頭把關不嚴,中國認證大閘蟹經台灣食藥署驗出氯黴素、證實含動物用藥。 水產養殖池經過長年累月的使用後,養殖環境容易惡化,更由於放養密度過高、投餵飼料過量,及生物排泄物等有機物累積在池底,都會導致水質、底質惡化,病原菌叢生。因此養殖生物一旦遭受緊迫,例如颱風、連續乾旱等大規模氣候突變;或季節交替之際,容易罹病。雖然台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動各項水產用藥技術的精進:包括修訂水產動物用藥品使用規範及推動魚用疫苗研發上市;企圖建立國內重要水產動物病原資料庫並定期追蹤,致力有無特定病原感染之對象動物供試驗;瞭解對象動物在感染該種病原時的病理反應,並且建立該種病原在對象動物的攻毒模式;篩選抗原產量高又安全的病原體,設定疫苗生產的相關條件,如劑量及用法用量等,進入疫苗量產階段。希冀藉由疫苗的施打,能夠達到預防勝於治療,養殖業產值倍增的目的。但是往往緩不濟急、風評不佳。為了消滅病原(細菌、黴菌、寄生蟲及病毒等),業者多會便宜使用抗生素及其他化學藥物治療以求速效、立竿見影。 水產養殖用的抗生素通常添加在飼料中,或是由飼料生產者或養殖戶噴灑在顆粒飼料表面。然而一般台灣養殖業者對藥品知識所悉不多,認識不清。不法業者乃趁機在推銷飼料時,或遊說或誘騙、推銷加買某某配方,添加混合使用,可以預防疾病,魚、蝦會養得更漂亮有賣相,於是養殖業者在不明究理的狀況下:1、未遵守停藥期;2、未正確依照規範使用水產用藥;3、誤用禁藥或使用未核准的藥物;4、誤用不合格的加藥飼料;往往過量使用抗生素及化學藥物,發生藥物殘留現象。 其實藥物殘留會增加養殖生產的用藥量,藥效也變差,既增加成本又提高魚病防治的難度,同時對人類的公共衛生也造成威脅。經年累月藥物殘留不但破壞土壤和水中的微生物相、引起生態失衡與環境污染;而且危及養殖生物與終端消費者人體健康,例如出現抗藥性、過敏、中毒和致癌、畸形、突變等病變。等到養殖生物一上市,市場上販售業者為了吸引顧客的購買慾,多使用保鮮劑、保色劑、漂白劑、防腐劑使架上的漁產看起來新鮮、漂麗、也可保值。 2005年台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行優良水產養殖場認證(Good Aquaculture Practice,簡稱GAP認證),藉以提昇養殖水產品品質,保障消費者食用安全,促進產業永續發展。2014年起台灣也修訂一套新的食品衛生管理法,要求水產食品業者本身應做好自主管理,不得使用來路不明或違法之原物料,建立賣場與物流管理(GSP/GDP)以及生產工廠之作業管理(GMP/HACCP),更強調原料栽種的生產管理(GAP),原物料來源建立追溯追蹤系統,確實掌握食品來源及流向,構成一個完備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統。根據 HACCP 管制系統,從飼養到最終產品的全過程產生的記錄包括:飼料管理記錄、防疫用藥記錄、漁政或獸醫部門的健康證明、養殖監管證明、疫病檢測報告、運輸車輛消毒證明等,可幫助養魚業健全「標識追溯系統」和「產品回收制度」。但因為沒有徹底落實執行,所以被媒體譏為「四不一沒有」:成效不彰、方向不對、執法不嚴、罰則不重,黑心商人才沒在怕。至今食安問題仍舊存在。舉今年4月剛發生的含孔雀綠禁藥毒鰻魚事件為例,台灣養殖鰻魚九成出口日本,依照我國現行的「外銷養殖鰻魚生產管理證明核發要點」,活鰻及加工鰻在外銷前,需經過出池前養殖戶自主檢驗,出口或販運商第2次檢驗,加工業者第3次檢驗合格後,才能外銷,把關相對較其他水產品嚴謹。但此次出事的加工廠,在未取得檢驗報告就先加工,在得知驗出禁藥,亦未依照規定通報,只退貨,而該廠負責人竟然是由政府官員擔任常務董事與理事的台灣區鰻魚發展基金會的董事長!孔雀綠產自雲林縣海氏生化科技公司;負責人竟是雲林縣消防局祕書蕭晏松!在在顯示政府把關不嚴謹、立刻查扣銷毀、與僅移動管制無須銷毀、兩套標準並行,現行法令顯有漏洞。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應該一如「生命權」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權,如果無法充分保障,那麼其它權利都是空中樓閣。台灣要想重新營造一個食安的環境,鑒於歷史共業你我都是共犯。論者以為唯有廠商、消費者、媒體「3管齊下」善盡其職,或可竟其功。 一、讓黑心廠商倒閉。台灣食品管理法要求業者要善盡「良善管理人」責任,其「自主管理」的內容包括強制實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強制食品業者登錄制度、追溯與追蹤系統、要求專長與專業證照、產品標示與來源揭露、進口產品具結放行與移動管制、刊登廣告需善盡查證責任、以及公布檢驗結果,應同時揭露檢驗相關資訊等。政府該做的是建立周全的食安制度和檢驗能力,規定訂清楚,抓到就嚴懲重罰。揪出魚目混珠、廣告不實的商品。譬如賣場使用「油魚」(圓鱈)冒充鱈魚,導致消費者腸胃發生不適,肛門排出油份。超市以較廉價的淡水養殖鯰魚冒稱魴魚販售。黑心廠商為了暴利而不惜危害消費者健康,當然必須付出慘痛代價,甚至迫其關廠、倒閉,才有遏止作用。 二、推動「生態標章」制度。消費者必須明智,不一味追求「便宜」,一分錢一分貨,消費者不要購買來路不明或沒有標示的食品,不要光看光鮮亮麗的外表,只注重其衛生及產銷履歷(過程),是否浪費食材;而且應從健康、安全,及關心吃的種類是否會瀕危、捕撈時是否符合永續及環保等的角度選取食材,讓己枯竭的資源有苛延殘喘的機會。大力支持守法廠商,讓良幣驅逐劣幣。抵制黑心廠商使之滅頂、倒閉關廠絕不姑息。 三、媒體充分發揮第四權監督力量。媒體要追蹤廠商的永續海鮮採購政策:排除瀕危物種(如黑鮪、大目鮪、歐洲與日本鰻等)、以破壞性漁法、非法漁業或剝削漁工、強迫勞動的漁船。督促其建立可追溯性:了解海鮮來源、捕撈地、漁船、漁法。要求資訊透明度:公開食材來源、在菜單或網站上標明魚種、來源或採購政策等。目前我們所購買的水產品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合乎永續理念,符合責任漁業指標的,但輿論壓力出現後情況應會逐漸改觀。 台灣一連串的食安問題不但引起社會恐慌,人民對於國家的信任完全破產,亦嚴重影響國際社會對台灣之觀感。尤其我國向來以擁有高規格食品安全標準及美食王國而自豪,如今接二連三出現食品安全危機,不但嚴重損害台灣美食王國形象,更致命打擊台灣外銷食品貿易。其次,鑒於野生魚類已經越來越少,吃食水產養殖品已是大勢所趨。全球水產養殖聯盟(GAA)制定了BAP標準,提倡水產養殖場地自願認證,強調水產養殖業者負環境和社會責任、重視動物福利、注意食品安全和提供原料可追溯性。這是台灣水產養殖食安應該努力的目標。   資料出處: 民報 關鍵字: 養殖漁業  食品安全
2015/07/14
摘要 豬是最接近人體生理的實驗動物,兩者基因相似度極高。德國慕尼黑MIDY-PIG生物資料庫內收集許多豬的身體組織,供全球研究人員免費取用。 MIDY-PIG生物資料庫為全世界第一個用來儲存大型、經基因工程處理動物的儲藏室,隸屬慕尼黑路得維西馬克西米利大學(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用以存放不同年齡階段豬隻全身器官組織,設立此資料庫的主要目的為幫助科學家了解長期糖尿病併發症中所涉及的機制,包含心臟、腎臟疾病等。目前,全球的動物資料庫很少,且大多為老鼠樣本資料庫。而豬雖然養殖成本高,但因其生理機能與新陳代謝方面和人體相似,故其科學價值很高。 此資料庫可以讓不同的研究團隊利用同一隻豬,研究不同器官與疾病。德國慕尼黑大學的遺傳學家沃夫(Ekhard Wolf)表示,在資料庫內的動物,身體每個部位都沒有浪費,沃夫目前正計畫從事豬隻基因模型的建立。全世界的研究人員都可以向此資料庫申請免費獲取動物樣本,僅需負擔郵資。 為建立此資料庫,科學家利用基因工程技術製造了患有糖尿病的豬,這些豬和健康的豬一同飼養,所生出的小豬中,將有一半患有糖尿病,另一半則為健康豬,可用以對照研究。   資料出處: nature 關鍵字: 動物資料庫  糖尿病
2015/07/13
摘要 研究人員在刺果番荔枝果肉中發現具化學療法的物質。 這種果實生長於墨西哥,已經被報導含有抗癌化合物,然而,迄今為止,大多數研究已主要集中在葉,根,種子和外殼,卻沒有研究過果實。 目前已針對新鮮和冷凍保存一年後的果肉進行研究,且初步結果顯示出新鮮的果肉和冷凍後的果肉含有內酯(acetogenins)化合物的存在。   資料出處: Sciencedaily 關鍵字: 刺果番荔枝  內酯(acetogenins)化合物
2015/07/13
評析   楊秀珠(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研究員)  沒有安全環境就沒法生產安全農產品,生產環境包括氣候、空氣品質、土壤及水。氣候及空氣品質很難人為調整,在作物生產上為了改善土壤性質以符合植物所需及建立健康農業生態環境就必須懂得如何選擇適當管理方法及運用適當的肥料及防治資材。  為了避免農產品重金屬含量過高,對水、土壤、及肥料重金屬濃度定有限制標準。 ・農場環境品質以全球良好農業規範(Global GAP)2013年版做為基本: 栽培場區的歷史與管理。農場永續經營的一個重要關鍵特徵是對各別農場需要了解該農場整個營運管理計畫及實作時所需要的針對該農場特別所需的知識及實務經驗。這章節部分主要在確認土地、建物及其他設施的整體建構有適當的管理,以確保食物安全生產及環境保護。 (1)場區歷史:包括農場各田區的配置圖及生產的各種記錄,需訂定管理策略以儘量減少風險評估所列出的風險。 (2)紀錄保存與內部自我評估/內部評鑑:農場的所有重要操作實務都需要記錄。所有外部稽核的記錄至少保存2年,除非有特要求。生產者及生產團體每年至少要依全球良好農業規範標準內部稽核一次,內部稽核不符合事項需做適當矯正。 (3)工作人員健康、安全與福祉:人是任何農場安全及有效操作的基石。生產者和其員工及契約工本身就是代表產品品質及環境保護。教育及訓練有助於農場的永續性及社會名譽。農場需要在明顯處標示及訓練所有人員懂得遇到意外及受傷害時急救處理程序及連絡方法。農場有安全顧慮      的地方要有告示,有危險的物品及農藥要有警語。農場在固定場所要有急救箱及使用方法。農場需要有防護衣及設備提供員工、外客及臨時工且用後需要清潔紀錄。農場是否有指定一位負責員工健康、安全、及服務人員,並定期和工作人員做雙向溝通。 (4)分包契約工作需要明確公告且所有外客及分包工是否完全了解農場的安全及衛生要求。 (5)廢棄物與汙染管理、回收及再利用,檢視整個農場有那些廢棄物擬定廢棄物及汙染的計畫及執行紀錄。 (6)環境與保育:農耕與環境緊密相關。野生生物與景觀的管理增加不同物種、土地及景觀的特徵,有助於植物與動物多樣性的營造。確認經營者是否有野生動物管理及保育計畫,經營者需了解農業對野生動物及環境的衝擊。是否考慮將非生產區(例如:低窪的濕地、林地、畸零地、或貧瘠地等)做為促進天然植物與動物的保育區域? (7)生產者是否能監視其農場能源的使用效率。 (8)對抱怨的管理有利於改善生產,檢視生產這是否依據全球良好農業規範標準訂定抱怨案的處理程序,以探討原因,給予適當處置並保存記錄。 (9)確認生產者是否有訂定對驗證產品的回收程序並每年檢測產品。 (10)檢視是否有有關食品安全防護風險評估及檢視可能風險的程序。 (11)全球良好農業規範狀態, 確認生產者所有交易產品是否有確認其全球良好農業規範狀態,如有驗證或無驗證。確認生產者和所有其消費者,不可誤用其產品驗證狀態。 (12)標章使用:確認生產者及其在授權者依據全球良好農業規範所定標章管理方法使用標章。平行生產者有義務進行產品的追蹤及區隔,需有完整的系統可以確認驗證產品和無驗證產品的區隔、辨識、及確認最終產品無務,其最後銷售產品量的記錄等。 ・台灣農業良好規範(TGAP)   台灣良好農業規範和全球良好農業規範相似,各種農產品也定有詳細規範包括種子種苗、農產生產、採後處理、包裝及運送等細節。唯缺保育、人員訓練、機械操作能力之證明、平行生產、抱怨處理、能源效益、事故發生之急救處置等和農產操作無直接關係的細節。 ・農場本身合理施肥管理對農產品安全的影響  在整個認驗證系統強調的是可能汙染及有毒物質的防範與測定及各種操作的記錄,然而真正能保證農產品的安全品質則在土壤、肥料、水的管理及保護資材的使用。 (1)肥料使用的意義:肥料管理法中肥料的定義:指提供給植物養分或促進養分利用之物品。因此無論直接含有肥料養分或因改良土壤性質而改善植物吸收養分的資材都可以是肥料。土壤經由合理施肥改善土壤物理、化學及生物性後使植物提升自身的防疫機制包括物理性及化學性的機 制。物理性機制來自厚的蠟質層、強的細胞壁、還有像水稻有厚的矽酸層。化學性機制則植物會分泌分酸類物質、亞磷酸、硫化氫、有機硫化物、亞硝酸及氧化氮等物質以抗病蟲和甚至可以防動物的侵犯及攝食。  (2)土壤物理性:台灣常下豪大雨,土壤若排水不良不僅豪大雨時使作物根部腐爛,有時連一般灌溉多會發生,因而引致病蟲害發生而影響收成。土壤質地是土壤中黏粒砏粒及砂粒的比值決定,影響土壤肥力,一般粗質地土壤較貧瘠,而且保肥保水力皆較低;細質地土壤肥力較高,物理性較有問題。土壤構造是土壤有機成分及無機成分結成粒團之現象,土壤無機部份依其粒徑大小分為黏粒、砏粒及砂粒。土壤水分太多時土壤容易成還原態尤其施用發酵不完全之有機肥者。有些病害,只要水分控制得當就不至發生。 (3)土壤化學性質:廣義土壤肥力包括土壤物理性、土壤化學性及土壤微生物性質,而一般皆只指土壤化學性質,因此可見土壤化學性質在土壤利用上之重要性。 (4)土壤生物性質:一般土壤若能使其具豐富土壤有機質則土壤微生物生態會較完整而減少病蟲害之發生。長期施用易分解有機質肥料土壤,較可能造成土壤中較多之蟲害。   資料出處: 民報 關鍵字: 農糧產品  食品安全
2015/07/10
摘要 每天早上一杯咖啡提供了我們一天的所需,但中美洲種植咖啡的農民們從咖啡豆裡發現了新能源的來源:談及農業廢水生合成沼氣。   資料出處: 法新社 關鍵字: 農業廢水  沼氣
2015/07/08
摘要 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精準的得知,調控大豆種皮是否堅硬或可透水的基因,這個發現可用於在南方熱帶地區開發更好的品種,豐富了作物的遺傳多樣性和提高大豆的營養價值。   資料出處: Purdue University 關鍵字: 大豆  滲透性
2015/07/07
養魚還能像建樓房一樣,蓋上個兩三層魚塘? — 答案是肯定的。 最近幾年,工廠化養殖模式開始推廣,雙(多)層式迴圈水養殖也慢慢地進入了大家的視線。廈門新穎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新穎佳)帶來了迴圈水養殖的高新技術——雙層式迴圈水養魚系統。   據瞭解,該系統的相關技術是由新穎佳的德國籍技術總監華納高斯(Werner Gaus),他在歐洲迴圈水領域已經有超過30年的經驗。在德國時設計的單層迴圈水養魚系統基礎上改進和重新設計的,雙層迴圈水魚類養殖系統可高效利用養殖空間,整套系統包括40個養殖槽,上層20個主養龍膽石斑,下層20個主養寶石斑(也稱寶石鱸)。該系統兩層水槽中的水分開迴圈,因此用戶可自主選擇兩個海水或淡水養殖品種。另外,系統不設氧氣包等加氧設施,水中溶氧幾乎全部來自迴圈水帶入的空氣中的氧氣。該系統的迴圈水日補充量小於5%,真正實現迴圈水養殖,海水運輸車每天僅需去海邊拉回10噸左右的海水。2013年11月至今的養殖資料顯示,養殖密度為130kg/m3的條件下,十公分左右的龍膽石斑一年內可長到35-40公分,重3-4斤,成長率遠超網箱和土塘養殖。 多層立體循環也可應用在海參養殖上,該系統分為6層,每層又包括上、中、下3個海參盒,也就是最高的海參住在該系統的18樓,養殖效益可達普通沙塘的5倍。該系統全年養殖溫度約為15℃,30-50g的海參苗養到120g大概需要3個月,一年養4批,按照目前行情,每年淨利潤在100萬左右。 Werner Gaus表示,不可否認德國的迴圈水養魚技術比較領先。現在我中國設計完成的雙層式迴圈水養魚系統,技術來源於德國。當初將德國的一層水迴圈養魚技術帶到中國來,加強升級變成今天的兩層式系統,以立體式的概念,儘量往上發展,節能立體,除省空間之外,又達到綠色環保,健康養殖的目的。基本上就是用最小的空間、最少的水量做現代的迴圈水養殖。目前我們已引進最先進的德國工藝,全中國製造。把雙層式水迴圈養魚系統引入中國,主要是因為在水產養殖領域,中國在全世界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陸地養殖方面,中國占了65%,產出方面占67%,中國水產養殖是一個龐大的產業。另外,中國近些年的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引進這一技術也是希望能扭轉中國是環境污染大國的形象,為提高中國的食品安全盡一份力。   資料出處: 中國水產門戶網 關鍵字: 雙層式迴圈水養魚系統  反沖洗
2015/07/06
臺灣農業,踏入新境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花了7年時間,投資6千萬元以上,從空中透過航太衛星、空拍,監測全台作物種植情況,從地面蒐集農地樣本分析,建立土壤資源資料庫,成功監測每一塊農地的使用狀況,進行農作物分析,整合農作物資源,預防過產,能有效利用每一吋農地。 動用衛星掃描面,再出動飛機進行高空拍攝,農委會投資6千萬元以上,花了7年時間,結合GIS跟RS應用技術,監測全台作物植栽分布情況,成功整合全臺農業情資,對全台農業將更有效管理。 這裡就是全臺農業情資整合中心,所有的農業資訊都在這裡進行整合,每1公分農作物的訊息,得像這樣,先把傳回來的一張張解析度達到5公分的航空相片,把每一塊農地,單獨標示出來,好讓另一名研究員,進行地表作物分析,輸入資料庫。土壤資源調查,更不簡單,研究員在平原區每250公尺取樣一次,一共採集13萬個點、60萬個樣品。透過土壤分析,可以輔導農民,種植最適合的農作物。農委會農試所長陳駿季:「未來我們會更有系統的去串接所謂的氣象資訊,每次遇到災害,為害最大的這些地區,我們就可以標定。」 農試所預估,透過這樣的監測,每塊田區的產量推估準確度,可以達到85%以上,還可以提供農業決策效率,讓農民獲得最大利益。   資料出處: 民視新聞 關鍵字: 航太衛星  農業情資整合中心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