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20/03/09
挪威的蔬菜產業產出許多包含莖、葉、不合乎標準規範作物等農業副產物(co-stream),這些都拿做為餵食動物的飼料;但是農業副產物不斷產出,找出升級的方法使得這些農業副產物更具永續與價值,其中一項挑戰是如何提高原材料成熟度和內部柔韌性,創建了快速自動線上確定系統,可根據乾物質含量對馬鈴薯進行分類,這種技術也已經被用來分類成熟與未成熟的芒果及酪梨,以減少更多的浪費。   大多數的蔬菜有輕微損傷或是不合規的尺寸、顏色或是形狀,大多被當作動物飼料,但是研究人員表示,這些農業副產物可以拿來當作增加食品口感的素材,並藉由益生菌發酵使得蔬菜營養價值更高;馬鈴薯果皮數量眾多,然而利用這些廢棄物作為生物薄膜原料,製作成食品包裝的保護膜。   這些農業廢棄物若只是當做飼料,就只有短暫的使用期限,但若妥善運用,這些副產物就能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2020/03/06
日本農學研究者澁澤栄與大澤剛士,以「科學發展農業」與「開放式數據」作為農業新創的立基點,論述農業對於科學實踐的需求性與可應用性,並提出相關研究應用成果,以因應世界變化趨勢。
2020/03/05
美國農業部長珀杜(Sonny Perdue)今(2020)年2月4日宣布發放2019年市場促進計畫(Market Facilitation Program, MFP)之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補助款給受其他國家課徵報復性關稅而遭受損害之農民。 農業部說明,款項將在今年2月9日前發放完畢。   對於美國農民來說,去年是個艱辛的一年,珀杜部長說:「農民在不公平的報復性貿易下首當其衝。但是在國會通過《美墨加協定》(US-Mexico-Canada Agreement)以及美中貿易協議之第一階段後,2020年農民受報復性貿易的衝擊應會有所改善。」珀杜部長先前曾說他不期望今年農民需要補助。   市場促進計畫(MFP)的補助款主要會提供給種植苜蓿草、大麥、芥花、甘藍、乾豆、玉米、乾豌豆、超長短棉、亞麻籽、小扁豆、長粒和中粒大米、小米、芥菜籽(mustard seed)、燕麥、花生、芥菜籽(rapeseed)、黑麥、紅花、芝麻籽、大小鷹嘴豆、高粱、大豆、葵花籽、溫帶粳稻、黑小麥、陸地棉和小麥等生產者。   從2019年6月1日開始營業的乳製品製造商將會收到在《乳製品毛利保障計畫》(Dairy Margin Coverage)生產紀錄下每英擔重量的補助款,且豬農也會收到一筆補助款項,具體款項則取決於豬農在2019年4月1日到5月15日之間任選一天當中的活豬隻數來計算。   除此之外,市場促進計畫的補助款也會提供給種植杏仁、小紅莓、人參、新鮮葡萄、新鮮甜櫻桃、榛子、澳洲堅果、山核桃、開心果和核桃生產者。每一個特定作物所獲得之補助將取決於2019年水果或堅果種植畝數,或者人參的採收畝數。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鄭亦君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2/04)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2020/03/04
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署研究團隊選擇玉米作為農產加值的研究標的,將玉米澱粉轉化為新的澱粉複合物,並與其他植物調和成可防止孑孓孳生的乳膠,進而抑制登革熱、茲卡病毒等疾病傳播;另外也可作為纖維材料、防潑水塗層相關產品。
2020/03/03
有機農業熱潮持續在全球蔓延,除蔬菜與稻米等農產品之外,還延伸至葡萄酒與棉花等農產加工品。然而,日本機農業發展趨勢卻比歐美各國,甚至比中國都來得緩慢。雖說如此,日本仍有特有農家與地方自治團體持續發展有機農業,專家們相信只需要在作業流程與銷售上更加努力,日本仍有機會在有機農業嶄露頭角。
2020/03/02
巴西與丹麥跨國研究團隊針對巴西主要經濟作物害蟲——南美果實蠅進行族群繁衍控制,並藉由FAPESP提供的影像分析系統,成功地篩選出不孕雄性果實蠅來對抗南美果實蠅產生的危害。
2020/03/02
台灣石斑魚王國之未來 由育苗開始—白身階段就有神經壞死病毒與虹彩病毒感染 國立成功大學生物科技與產業科學系 洪健睿教授 水生重要病毒研究團隊 陳廣文 邱炫文 邱宥維 吳立洋 洪健睿   台灣之漁業王國,在世界上具有舉足輕重之地位,當中的石斑魚產業更是重要,但也因近年氣候變遷,養殖環境劇烈變化,使得養殖漁業漸趨艱辛。石斑魚產業以育苗為第一優先,養殖環境、飼料、魚體健康皆為重要關鍵。石斑魚又以神經壞死病毒以及虹彩病毒為造成魚體死亡之最大宗。因此在育苗時,檢測石斑魚苗疾病、提升養殖環境、開發機能性飼料添加物,從魚體、環境、飼料三方面對於疾病控制著手,幫助魚體對抗疾病,增加種苗存活率與提升臺灣之整體競爭力。 圖1. 龍虎斑(珍珠石斑)幼苗階段之攝食群聚現象 壹、追蹤育苗時之體內病毒含量   在石斑魚1.5吋到1.8吋魚苗時應深度追蹤體內神經壞死病毒及虹彩病毒之指數。在檢測魚場送來的樣品時,本研發團隊發現,在石斑魚1.5吋幼苗體內皆可以發現到兩種病毒的產生,因此除了檢測方面的技術提升,應多加注意漁民養殖情形,應防止魚隻密度過高造成高度緊迫,連動促使病毒量上升。   目前臨床對神經壞死病毒之檢驗較為穩定。以RGNNV病毒株為主。利用檢測試片或RT-PCR偵測較為穩定。但病毒指數就較難確立。臨床發病指數已log 4-5(檢體中可檢測到一萬隻病毒)就會開始出現臨床症狀。如不平衡之迴旋泳動、體色變黑等症狀。虹彩病毒之臨床檢測較不穩定,早期有Rana strain(Rana 病毒株),現在以ISKNV strain(ISKNV病毒株)為主。目前臨床檢出較不容易、因為資訊還以Rana病毒株為主。目前我們發現臨床檢測值在log 3-4(檢體中可檢測到一千隻病毒) 就會開始出現臨床症狀,如伏於池底、攝食慾望低及體色變黑等症狀(如下圖所示)。此症狀現場養殖人員較無經驗。 圖2. 虹彩病毒感染初期魚​​​​​​ 貳、選擇良好白身苗之重要性   逐年氣候暖化,病原物大量繁殖,疾病產生更加惡化,石斑幼苗存活明顯下降到一至兩成,甚至更低。如何明顯改善生產之技術平台急需建立。目前白身苗普遍皆已是神經壞死病毒之帶原者,體內以含有高量之病毒量應避免選用。病毒量的含帶量應先在試水的時候趕快檢驗體內含帶量,若體內病毒含量過高在養殖過程很容易爆發群聚死亡,甚至是在運送途中就會爆斃。 參、建立良好養殖環境   在石斑魚養殖環境當中,在高密度養殖條件下,環境之水溫、溶氧、氨氮含量最為關鍵。養殖水溫過高容易促使水中各種病原體大量孳生,水溫過低會造成食慾變差,甚至停止進食。水中溶氧過低及氨氮過高,魚隻容易產生緊迫。因此目前智慧化環境管理的開發與管理,可說是相當重要。配合資訊及通訊技術提升魚場環境條件的控制及魚隻狀況的掌握,是成功之重要關鍵。   自然生態養殖法,利用藻水或肥水之水質條件來生產石斑苗。白身苗剛進入陌生新環境時。相當不穩定與容易出現過度緊迫之現象,此時若無法改善環境因子,白身苗就會誘導體內相關病原物之視機大量增生,因而產生大量死亡。此時若有藻水或肥水(有水色,白身苗有可躲避之感覺)之存在,白身苗則可以安然度過初期之環境緊迫期。此法之使用可降低抗生素之使用,是相當環保之新概念。 圖3. 肥水建立之池水,水色較不透明 肆、機能性添加物之飼料添加   凡有助穩定魚苗可降低緊迫之機能性添加物可選取於池中或餌料中給予。可明顯減緩病毒性與細菌性病原物上升。 1. 益生菌添加   益生菌(Probiotics)可定義為:有利於宿主(共生於宿主或存在四週環境)、能夠改善飼料利用率、 提供營養價值、改良外在環境或增加抗病能力的活體微生物。不一定是活菌才有免疫功能,細菌的衍生物如:胜肽聚醣(peptidoglycan)和脂多醣(lipopolysaccharides) ,對於養殖生物亦是相當有益處。   益生菌主要功能: (1) 增加營養及改善飼料效率; (2) 刺激性或細胞性免疫; (3) 競爭性排斥; (4) 改善水質; (5) 抗病毒作用。   益生菌種類有硝化菌、光合菌、消化菌等等,要如何使用就要看功力之深淺。簡述如下: (1) 硝化菌   硝化菌其實有兩種類別,亞硝酸菌與硝酸菌。硝化菌最重要是能將水中的氨分解為較無毒性的硝酸根。亞硝酸菌Nitrosomons專門分解毒性最強的氨產生亞硝酸硝酸菌Nitrobacter可將毒性較弱的亞硝酸分解成硝酸根。硝化細菌只能利用無機營養鹽,不能分解及利用有機廢物;大量的有機污染會直接或間接抑制硝化菌的生長。例如水中有機廢物一多,會導致大量腐生細菌族群增生,對硝化菌產生空間的競爭。硝化細菌並無光合色素,不能利用光能來作合成作用,並且反而會受到強光照射的傷害。光線會對硝化細菌的生長及繁殖有或多或少的傷害,生態上硝化細菌有避光現象。 (2) 光合菌   光合細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簡稱PSB),為革蘭氏陰性細菌。厭氣環境下可利用光能進行光合作用,以H2S和有機物作為供氫體,以CO2或有機物作為碳源。光合細菌的使用,主要是在於淨化水質,消耗水中有機物,以及避免水池底泥產生硫化氫。另外光合細菌對魚、蝦、蟹、貝類幼體具有促進生長,提高存活率的作用。可能是因為光合細菌含營養物質,其蛋白質含量超過大豆,維生素B群種類與含量超過酵母,特別是維生素B12、葉酸和生物素等含量豐富。另外,重要生理活性物質的輔酶Q在光合細菌中含量遠超過其他生物。可適當將光合細菌混入飼料中餵食水產生物。 (3)消化菌   消化細菌是一大群具有分解有機物能力的有機營養菌,尤其指腐生細菌,能分泌體外酵素,消化外界有機物質。消化細菌分泌胞外酵素,限解體外大分子有機質,再利用滲透作用,將小分子吸收至體內充作營養物質。消化菌能將有機質分解礦化,並因此得到養份。適合消化細菌生長範圍,T=20~35℃, pH值4-10、D.O.依據不同種類硝化菌決定。分裂速度快,25℃時,好氧型約20~30分鐘分裂一次。其中枯草桿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為一好氣腐生菌,能分泌活性強的蛋白質分解酵性素,還能分泌出其他有機質分解酵素。上述相關益生菌適當使用可以改善水質與明顯降低微生物之感染。可減少抗生素之使用量。 2. 抗氧化劑添加   魚隻被病毒所感染或者是養殖密度過高產生緊迫反應。上述的狀況在魚體內都會產生大量的活性氧化物質(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而抗氧化劑可以有效降低魚體內的氧化壓力水平,以一般最基礎的維他命C、蝦紅素、茄紅素、乙烯半胱氨酸等就可說是一個相當好的抗氧化劑來源。在於魚隻感染發病時,添加抗氧化劑可以幫助魚體對抗疾病,獲得較好的存活率(如下圖所示)。 圖4. 龍膽石斑室外兩吋苗之黑網內養殖:飼料投餵 伍、未來展望   石斑魚產業具有高經濟價值,但相對的養殖條件也較為嚴苛,因此對於養殖者的技術及知識也是一大挑戰。但若能跨越養殖上的困難點,必能吸引更多業者投入。檢測石斑魚苗疾病、使用自然生態養殖環境、開發機能性飼料添加物,從魚體、環境、飼料三方面對於疾病控制著手,幫助魚體對抗疾病,提升種苗存活率。 陸、參考文獻 洪嘉鎂,海大與中研院聯手,從石斑魚腸道菌找出免疫力提升關鍵,農傳媒,2018。
2020/03/02
佛羅里達州參議院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於今(2020)年1月30日說,美國政府應在今年與臺灣就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展開談判。   魯比奧參議員在其發表的評論文章中指出:「這將增進臺、美兩個高度經濟間的商貿往來,且有助於擴大臺、美雙方的市場進入機會。」   他說:「近幾年來,臺灣在經濟上不斷受到中國的牽制,而與美國簽訂貿易協定將幫助臺灣拓展貿易疆土,並使其更加脫離對中國的依賴。」   就美國政府今年度預定進行的貿易談判規劃來看,英國應是美國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首要對象之一。此外,美國政府也希望今年能與歐盟簽署貿易協議,並計劃重啟與中國和日本的「第二階段」貿易協議談判。   美國政府也被預期會在今年宣布選擇肯亞作為其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第一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的夥伴。   除了佛羅里達州參議院外,美國國會有許多人支持臺灣,但爭論不休的美國牛肉安全問題,依舊是臺美貿易談判的主要障礙之一。   魯比奧說:「臺灣是美國強大的盟友,故應保護其免受中國的牽制。對美國政府而言,現在正是強化與臺灣關係的最好時機,以抗衡中國對於美國在印太地區(Indo-Pacific)國家安全利益的妨礙。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蔡梵志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1/31)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2020/03/02
亞馬遜雨林被喻為地球之肺,可減緩氣候變遷的速度,但是目前這片地球之肺卻逐漸消失中。巴西聖保羅大學Carlos Nobre教授指出,亞馬遜雨林已從原本的碳匯逐步轉變為碳源,亞馬遜雨林約莫50萬平方公里,而茂盛的植披覆蓋了這片廣闊的土地,過往的碳匯功能非常強大,但現今的碳匯功能減少幅度甚多,已不如以往,其主要原因是森林砍伐,其砍伐面積的成長幅度大大增加,2019年更是特別嚴重。亞馬遜森林的森林火災與叢林火災(因旱季而造成火災)的發生情況不同,大多是人為因素造成——砍伐森林或採礦。倘若我們持續在亞馬遜雨林砍伐森林,森林面積消失與地球暖化程度持續進行,而亞馬遜雨林則被困在一個惡性循環當中——更多數林的損失使得降雨變得更少,而乾旱季節也持續拉長,那麼就有更多的因旱季所造成的叢林火災發生。   關於亞馬遜森林,研究學者建議,五年內沒有發生森林火災、沒有森林砍伐,或許能延遲或是阻止亞馬遜雨林進入下一個轉折點,相關組織目前正在研究是否能扭轉這樣的劣勢,避免亞馬遜雨林的消失。
2020/02/27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萊茵衣藻的機能性功能,發現由萊茵衣藻製成的藻粉可協助胃腸道症狀患者改善腸道不適或腹瀉、腹脹的症狀,未來將進行服用藻粉對使用者之年齡、性別、體重和飲食差異影響關聯性進行探究。
2020/02/27
美國農業部長珀杜(Sonny Perdue)於今(2020)年1月29日對解決美國與歐盟間長期存在的農業貿易問題表示樂觀。   珀杜部長在結束本次歐洲訪問行程後受訪表示,在未來數週內,美歐應有望內達成一項貿易協議,藉此解決由食品安全檢驗及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SPS)與其他非關稅障礙造成的農業貿易障礙。   杜柏部長指出,在美歐的初始談判議題中不會涉及農產品關稅,僅針對SPS與其他非關稅障礙議題進行討論,以促使兩國貿易更加平等。他並表示,美國農業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已經向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提供一份議題清單,其認為該清單涵蓋議題皆為歐盟能夠提供,並有助於平衡雙方貿易關係,主要包括歐盟對美國含荷爾蒙牛肉、基因轉殖食品以及經化學洗劑沖洗雞肉(chemically-washed chicken)等禁令問題。   歐盟先前拒絕接受美國經化學洗劑沖洗雞肉為本次美歐談判達成協議前必須解決的關鍵SPS問題之一。所謂美國經化學洗劑沖洗雞肉,係指經過化學藥劑的抗菌沖洗處理以去除有害病原體的雞肉。目前大多數接受美國經化學洗劑沖洗雞肉的國家,係基於科學研究驗證,經過該處理後的雞肉是安全的。然而,儘管美國不再使用氯來清潔雞肉,而是改用過氧乙酸,其為一種本質上可視為醋酸的洗劑,主要用於清除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但歐盟仍拒絕接受美國經化學洗劑沖洗雞肉。   杜柏部長強調,倘若歐盟能接受美國經化學洗劑沖洗雞肉進口,作為回報,美國將願意滿足歐盟對梨、蘋果、綿羊和山羊肉等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的期待。珀杜部長補充說,只要歐盟對此議題能做出正面回應,則美歐貿易協議應指日可待。   此外,在英國成功脫歐後,開放經化學洗劑沖洗雞肉進口亦會是美國與英國後續進行貿易談判的主要爭議問題之一。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林厚和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1/29與2020/01/30)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2020/02/26
美國華盛頓大學等校之聯合團隊運用質譜儀及色層分析法,研究出吸引蚊子授粉之源由為蘭花所散發之氣味,其中壬醛與丁香醛為氣味的主要關鍵化學物質;若丁香醛的含量超標,進而刺激蚊子腦部運作模式而產生驅離作用。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