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20/04/13
脫碳(decarbonization)為應對氣候變遷的關鍵因素——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李奧納多(美國籍電影演員)曾於2014年於聯合國總部進行氣候變遷主題演講,其中提及到:「除非我們離開石化燃料,否則無法拯救我們的星球。」   脫碳對於全球主要排碳國家,需依照每一行業、每一工作流程,進行全面性的改變與調整。對於脫碳議題,經常會提及各項可再生能源,例如:風力發電機、太陽能電板設備、電動汽車等,除此之外,水泥、鋼鐵、農業也是關鍵領域,是我們必須關注的環節,這三個部分占全世界的碳排放量將近40%(水泥為6.9%、鋼鐵為7%、農業為25%)。   那麼改變這一切需要做甚麼?水泥為目前最廣泛應用的人造材料,在建築上已被運用數千年,水泥主要成分為熟料(clinker),在生產過程中除了透過燃燒大量石化燃料進行高溫加熱,同時爐內也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佔每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7%,目前正在研發相關替代品,試圖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鋼鐵也與水泥同等重要,隨著城市發展、全球需求的潮流下,鋼鐵需求量預計在2019年至2050年間增加50%,鋼鐵的製程涉及鐵礦的提煉,這也跟水泥一樣,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歐洲的鋼鐵業者正進行運用氫氣做為生產製造的替代方案,或是宣導鋼鐵回收利用,以降低碳排放;農業的碳排量佔了全球四分之一,也是必須關注的面向,稻米收割後的燒稻、化學肥料的施用、砍伐森林供牧場飼養畜禽所用、牛隻瘤胃運作過程等,均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目前美國對於牛肉產品的需求逐年遞減,業者研發相關替代品(例如:漢堡王推出素食牛肉漢堡),科學家正在研究可產生較少甲烷的消化系統、及耐熱的乳牛品種。雖然歐美國家的素食人口增加,但對於開發中國家(例如:中國)對於肉品的需求量快速攀升,意味著全球畜產品的消費量仍持續上揚,估計2050年畜產品的消費量將增加60%。   各產業對於脫碳的因應措施,目前都仍在尋找其解決之道,或許他們最終都能是綠色利潤。
2020/04/10
數十年來全球檸檬產量增加,義大利與葡萄牙聯合研究團隊應用科技技術,毋須使用有機溶劑或鹼,將檸檬的高價值成分萃取出,並將檸檬皮用於香水提煉與抗菌材料之原料,將檸檬的價值從鮮食、初階加工更往上提升。
2020/04/09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蔓延所造成史無前例的破壞,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秘書長阿茲維多(Roberto Azevêdo)和總理事會主席沃克大使(David Walker)已於今(2020)3月25日提出一份有關舉辦第12屆部長會議(12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2)的新選擇方案文件,以向會員報告日前透過電話諮商所討論的3個可能的時間和地點之相關細節內容。   阿茲維多秘書長和沃克主席表示,「對於WTO會員體(WTO community)而言,MC12的議題是最重要且最緊迫的優先事項。」   但在與阿茲維多秘書長和沃克主席電話諮商後,數個貿易官員認為,在目前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所導致的健康風險以及會對人類社會造成日益高昂的經濟成本皆存在不確定性下,現在就要討論MC12的新時間選項是不適當且不明智的。一位不願具名的貿易官員表示,「COVID-19疫情全球大流行首先最需要的是制定一套全球的解決方案,至於其他議題則必須暫時擱置。」   另一位貿易官員表示,在今年3月25日WTD報導WTO舉辦MC12的3個可能選項後,阿茲維多秘書長和沃克主席認為儘速在一份兩頁報告中闡明其諮商要點有其迫切性。   根據會員在電話諮商中所表達之意見,阿茲維多秘書長和沃克主席就這三個選項說明其相關細節內容: 2020年12月:阿茲維多秘書長和沃克主席表示,「他們認為2020年12月是無法被選擇的,主要是因日內瓦缺乏可用於舉辦MC12的地點,且先前已有其他大型國際會議預定在同一時期召開。此外,直至今年年底在世界某些地區,COVID-19疫情可能仍在持續蔓延。他們並強調,不排除在今年稍晚完成談判的可能性,因為談判已經進行得足夠深入,或在部份有期限的議題上,例如漁業補貼,以及採行總理事會特別會議(Special General Council Meeting)所完成的任何成果。」他們並提醒各代表團,「總理事會有權在部長會議各個會議間行使部長會議的職能(依據《馬拉喀什協定》(Marrakesh Agreement)第4條第2項)。」 2021年6月:阿茲維多秘書長和沃克主席表示,「這個選項主要取決於哈薩克是否願意再次籌辦會議,我們刻正就此事與哈薩克當局進行諮商。由於準備時間很短,因此不太可能在該時段另行找到願意舉辦MC12的會員。」 2021年12月:阿茲維多秘書長和沃克主席表示,「這個選項意味著會員們將回到每2年年底定期舉行部長會議的周期(第7屆部長會議除外,隔了4年(2005~2009)才舉行)。因此,不排除每2年的某個時間點定期召開總理事會特別會議的可能性。」 會員們的意見   有關透過電話諮商會員的主要意見,阿茲維多秘書長和沃克主席表示,「大多數代表團強調,COVID-19疫情蔓延仍在初期階段,特別是在世界某些地區,因此,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要作出切確決定似乎過於草率。   「有鑑於這些不確定性因素以及已安排其他的國際會議(今年12月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roup of Twenty, G-20)領袖高峰會),一些代表團對要在今年年底舉行MC12的想法表達強烈的疑慮。」   阿茲維多秘書長和沃克主席表示,「然而,他們也聽到一個明確的訊息,即若今年年底沒有舉辦MC12並不意味著應暫停所有的WTO談判,尤其是重要優先事項如漁業補貼。部分代表團強調,需要儘快啟動談判,包括採行虛擬會議等替代方案。」   「大多數代表團表示支持在年底舉行總理事會特別會議,以解決有期限的議題,尤其是對漁業補貼採行任何必要的行動。數個代表團表示希望屆時能有更高階的政治參與。」   「有關在2021年6月舉辦MC12的可能性,數個代表團強調,重要的是盡快確定哈薩克是否仍願意在其首都努爾蘇丹舉辦MC12。」   「部分代表團還想知道是否會有其他會員自告奮勇提出舉辦MC12。部分代表團認為2021年6月將是可接受的妥協選項,因這個時點有助於維持談判動能和給予必要的政治壓力,以持續推進重要議題的談判工作。」   阿茲維多秘書長和沃克主席表示,「他們已通知各代表團團長,現階段2021年6月在日內瓦並沒有適合舉辦MC12的地點,而且另尋MC12主辦國仍是一項挑戰。」   最後,有關2021年12月召開MC12的第三個選項,阿茲維多秘書長和沃克主席表示,「數個代表團強調,回到每2年年底定期舉行部長會議可能是較理想的選項。此外,這將可預留必要的時間讓另一個會員自告奮勇並提出舉辦MC12。」   「代表團重申需要更高階的政治參與,包括透過召開總理事會特別會議以作為某種讓部長參與的方式。」   數個貿易官員表示,紐西蘭作為魚之友(Friends of Fish)集團的協調國刻正與其他主要工業國家努力爭取於後續召開的總理事會特別會議上完成禁止漁業補貼協議。 漁業補貼協議   貿易官員表示,開發中國家和低度開發國家仍然反對在沒有適當談判的情況下,就要在今年年底前完成一項新的漁業補貼協議。WTO杜哈回合規則談判小組主席威爾斯(Santiago Wills)大使所提出的「有關禁止過漁與產能過剩(overfishing and overcapacity, OFOC)之漁業補貼規範草案文件初稿」,傾向於主要的漁業補貼大國,例如中國、歐盟、美國、日本、韓國和台灣等,但卻無視數以百萬未從事大規模工業化漁業的家計型漁業漁民。   在此背景下,威爾斯主席表示,他會儘速提出一份漁業補貼規範草案單一基本彙編文件初稿(first single basic consolidated text),內容將涵蓋三大支柱議題,包括:禁止非法、未報告及未受規範漁業(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 IUU)補貼、禁止過漁魚群資源(overfished stocks)補貼、禁止導致產能過剩和過漁補貼(含S&DT條款)。」   一位不願具名的貿易官員表示,漁業補貼談判必須消弭信任赤字(trust deficit)。   儘管如此,阿茲維多秘書長和沃克主席表示,「大多數代表團對這些不同選項展現了彈性,並準備達成共識。在目前情況下,很明顯要在今年年底召開MC12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可以根據適合舉辦MC12的地點來設想2021年6月或2021年12月的選項。這些選項應不會妨礙談判工作的進展以及總理事會在適當情況下可能達成的決議。」   阿茲維多秘書長和沃克主席在最後總結時表示,「他們要感謝所有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刻與我們進行諮商的代表團。他們刻正與所有會員分享這些對話的成果,並以可預測的和聚焦的方式勾勒出下一步,以便為下一次召開的總理事會特別會議作準備。」   阿茲維多秘書長和沃克主席並強調,「原訂在今年3月召開的總理事會會議上早就應該決議出舉辦MC12的新時間和地點。」「但因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影響,WTO目前已暫停所有會議至4月底」,因此他們也沒有要在此時決定後續召開總理事會的時間。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3/26)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0/04/08
美國賓州大學及溫州基恩大學聯合團隊開發以深度學習為系統主軸的農作物市場價值決策系統,藉由分析印度11年的農作物交易數量與價格,可預測未來印度農產品市場價格的交易情況,協助農民不再因市場供需波動而難以溫飽。
2020/04/07
中醫經常使用的直立百部之生成產物被發現具有新型天然農藥的應用潛力,研究團隊發現直立百部植株內的內共生菌為棒狀鏈黴菌,再經由純化找出10種新化合物,其構造類於吡咯類殺蟲劑,對於蚜蟲、紅蜘蛛具有毒性。
2020/04/06
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團隊自酸性森林土壤發現可分解天然氣、煤、石油所產生致癌化學物質之新土壤菌種,該菌可分解芳香烴並轉化為植物生物質與木質素,不僅能作為生物降解研究,也在土壤碳循環中扮演重要角色。
2020/04/06
據日經新聞報導,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衝擊中國,暴露了日本過度仰賴中國供應鏈的問題。為此日本考慮邀請更多亞洲經濟體包含泰國、臺灣、印尼以及菲律賓等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其中泰國可能會是日本最優先的邀請對象,因泰國是日本汽車製造商的一個重要生產基地。一般預期泰國最快將於今(2020)年4月宣布加入CPTPP的意願。   澳洲、汶萊、加拿大、智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祕魯、新加坡與越南等11個TPP成員國,預計於今年8月在墨西哥舉行部長級會議。   目前日本已派遣高級副談判代表前往泰國,以為泰國加入CPTPP乙事打下基礎,並期於2021年日本擔任CPTPP輪值主席國時,泰國能水到渠成地正式加入CPTPP。在COVID-19疫情衝擊中國供應鏈後,日本此舉係反映出其體認分散生產越來越重要。   日本希望在CPTPP成員國皆以相同貿易與投資規則治理貿易下,擴大CPTPP成員國應能作為日本企業向外分散中國生產線之跳板。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周庭羽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3/23)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0/04/06
倘若想要在2050年餵養全世界人口,在接續的40年期間,若以每年同樣的農作物產量,我們必須持續生產8,000年才能達標,這凸顯出目前全球食物系統正面臨著人口增長、消費習慣改變等壓力;面對氣候變遷的危機,如何確保糧食生產,而真正的解答是農業永續生產—精準投入資源,減少水資源、農藥、肥料的投入。   假設將人類對於飲食的需求量以美國人的數據作為計量水準,將所有居住土地都拿來生產作物,仍不足38%,如何在有限的農地上生產更多糧食?關於這個疑慮,尼德蘭(舊名:荷蘭)似乎已經找到解答。尼德蘭為世界第二大食品出口國家,政府與研究單位、業界間的合作非常密切,他們接受創新的思維與技術,並有著共同目標,這也使得效率達到最大化,在尼德蘭的溫室栽植的項目中,以番茄作為舉例,相同農耕面積相較,尼德蘭(每平方公尺生產80公斤)的番茄產量會是西班牙(每平方公尺生產4公斤)的20倍,然而尼德蘭番茄栽植的用水卻只有西班牙的四分之一,證實高科技為農業永續生產帶來了實質幫助,不僅番茄,連同辣椒、青椒、洋蔥、胡蘿蔔等作物皆是如此。   尼德蘭正將溫室栽培提高到另一種水平,他們在溫室中模擬作物生長環境並持續進行實驗測試,優化現有栽植方法—從基礎到色相分析,LED可提高作物抗蟲的能力並增加農作物營養價值、無人機偵測飛蛾並透過感應器了解飛蛾的飛行軌道蒐集資料,試圖找出撲滅飛蛾的方法,因為有無盡的創新動力,進而創造更有效的栽植技術。運用AI進行深度學習,同時也不斷調整溫室內的環境條件,利用感測器測量植物的生長狀態,根據溫室的調控狀態、電腦運算,創造溫室內的生長環境。   事實上,解決糧食需求不能只是依靠大型跨國食品供應商,尼德蘭的世界園藝中心(world horti center)正為糧食需求的問題研發新技術,在溫室內設定各種氣候環境,找出需要調整的栽植條件,以確保每個地區的氣候都能產出與尼德蘭相同產量的作物。尼德蘭正在規劃—成為世界各地的開發商,將知識出口以及於世界各地建造生產設施,建造連結網絡,農業方能永續。
2020/04/03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究團隊針對反芻動物產出的甲烷量進行研究試驗,其中選定精油、奧勒岡葉、海藻與3-NOP化合物添加至飼料中,但僅有3-NOP具有顯著降低牛的腸內甲烷生成之功能,並意外發現添加該化合物可提高牛隻泌乳量。
2020/04/02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總理事會主席沃克大使(David Walker)和WTO秘書長阿茲維多(Roberto Azevêdo)預計於今(2020)年3月23日透過電話諮商與WTO會員討論第12屆部長會議(12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2)「最適切的舉辦時間和地點」。   在哈薩克政府告知沃克主席和阿茲維多秘書長,其未能如先前約定於今年6月8日至11日主辦MC12後,在稍早的諮商中已有數個會員對舉辦MC12表達興趣。   今年3月19日沃克主席和阿茲維多秘書長在一封寄給會員們的電子郵件中指出,他們將於3月23日空出時間與有興趣的會員,個別進行10分鐘的電話諮商。熟悉諮商談判的人士表示,由於各國皆對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執行極端的防治措施,包括禁止來自受疫情影響國家的遊客以及前所未有的隔離措施,因此MC12要在何時、何地召開仍有待觀察。   同時,原訂於3月23日召開的有關凍結電子傳輸課徵關稅(the moratorium on customs duties on electronic transmissions)研討會已決定延期舉行。   在去(2019)年12月,會員們已通過一項重振電子商務工作計畫(Work Programme on Electronic Commerce)的決議,一方面將就凍結電子傳輸課徵關稅決議進行各個面向的檢視,一方面也會就所有與電子商務貿易相關議題進行結構式討論(structured discussions),包括有關凍結的範圍、定義和影響等。電子商務免稅法案修正案(e-commerce moratorium) 凍結電子商務   在凍結電子傳輸課徵關稅研討會召開日前,印度和南非已於3月11日分發一份詳細的文件,其中涵蓋議題包括「凍結的範圍」、「凍結的影響」、「若失去使用關稅作為重要貿易政策工具對工業化之影響」、「關稅收入損失」、「其他關稅和收費的損失」以及是否開發中國家同樣享有數位經濟所帶來的好處。   印度和南非表示,「一視同仁的凍結電子傳輸課徵關稅等同讓先進數位國家(digitally-advanced countries)得以免稅進入開發中國家市場。」   正值開發中國家試圖趕上先進數位國家之際,不對稱的數位貿易、電子商務全面自由化可能會使許多開發中國家只能淪為消費者的角色。印度和南非表示,「這將對其經濟成長、就業和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造成災難性的影響。」   另一方面,有關禁止漁業補貼談判的進展,WTO杜哈規則談判小組主席哥倫比亞大使威爾斯(Santiago Wills)已向會員們保證,他會儘速提出漁業補貼規範草案單一基本彙編文件初稿(first single basic consolidated text),其內容將涵蓋三大支柱議題,包括:禁止非法、未報告及未受規範漁業(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 IUU)補貼、禁止過漁魚群資源(overfished stocks)補貼、禁止導致產能過剩和過漁補貼(含S&DT條款)。   威爾斯主席於今年3月9日已提出一份「有關禁止過漁與產能過剩(overfishing and overcapacity, OFOC)之漁業補貼規範草案文件初稿」,惟該文件對所有會員皆一視同仁,儘管多數開發中國家和低度開發中國家集團(the least-developed countries, LDCs)在其管轄海域外並未從事大規模工業化漁業活動。   威爾斯主席所提有關OFOC之漁業補貼規範草案文件原訂於3月11日至13日召開的代表團團長會議中討論,但因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影響,WTO已暫停所有會議。   隨後,在威爾斯主席於3月19日寄給會員的電子郵件中,他提出「透過書面程序以交換對印度和低度開發國家集團(the least-developed countries, LDCs)新提案之意見。」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3/23)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0/04/01
我國對於RNA病毒之動物疫苗開發與技術發展概況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 林俊宏資深正研究員兼副院長 一、RNA病毒簡介   病毒依遺傳物質之成份可分為DNA病毒與RNA病毒兩類。RNA病毒之中文全名為核糖核酸病毒;該類病毒之遺傳物質可能為正鏈單股RNA [(+)ss RNA]、反義單股RNA [(–)ss RNA] 或雙股RNA (dsRNA)。目前已知多種RNA病毒與人類或動物之疾病有關 (表一)。多數之RNA病毒只會感染特定種別動物之特定細胞,具宿主專一性。但少數病毒會感染多種宿主或經由跨宿主方式感染人類,並進一步出現人傳人病例。 表一、與人類或動物疾病相關之RNA病毒實例 病毒 遺傳物質 感染對象 外套 (envelope)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SARS-CoV) (+)ss RNA 人 + 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 (+)ss RNA 人 + 腸病毒71 型病毒 (enterovirus 71, EV71) (+)ss RNA 人 – 諾瓦克病毒 (Norwalk virus, NV) (+)ss RNA 人 – 人類愛滋病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1, HIV-1) (+)ss RNA 人 + 豬繁殖和呼吸障礙綜合症病毒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 (+)ss RNA 豬 + 口蹄疫病毒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FMDV) (+)ss RNA 豬 – 豬瘟病毒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 (+)ss RNA 豬 + 豬水疱病毒 (swine vesicular disease virus, SVDV) (+)ss RNA 豬 – 牛病毒性下痢病毒 (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VDV) (+)ss RNA 牛 + 馬動脈炎病毒 (equine arteritis virus, EAV) (+)ss RNA 馬 + 豬流感病毒 (swine influenza virus, SIV) (–)ss RNA 豬 + 水泡性口炎 (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VSV) (–)ss RNA 牛、馬、豬 + 立百病毒 (Nipah virus, NV) (–)ss RNA 人、豬 + 牛流行熱病毒 (bovine ephemeral fever virus, BEFV) (–)ss RNA 牛 + 新城病病毒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 (–)ss RNA 雞 + 豬假性狂犬病病毒 (pseudorabies virus, PRV) dsRNA 豬 + 雞傳染性華氏囊病毒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 dsRNA 雞 –     於RNA病毒中,冠狀病毒  (coronavirus, CoV) 之基因體最大,總長約為26~32 kb。該類病毒是一群具雙層脂質封套之正鏈單股核糖核酸病毒。其封套上具有棒狀突起之結構蛋白質,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會呈現皇冠狀 (圖一),故被命名為冠狀病毒;其英文中之corona源自於拉丁文,意為皇冠。根據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 之病毒分類規範,冠狀病毒隸屬於巢氏病毒目 (Nidovirales)、冠狀病毒科(Coronaviridae)、正冠狀病毒亞科 (Orthocoronavirinae)。依據血清型與基因體特性,正冠狀病毒亞科又可細分為α、β、γ及δ四個屬。此類病毒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自然宿主如人類、家畜、禽類、鼠類及野生哺乳類動物 (如蝙蝠、果子狸及穿山甲)。目前已知之致病性冠狀病毒所引起之病徵如表二所示。 圖一、利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之型態 照片來源:https://phil.cdc.gov/Details.aspx?pid=15523 照片提供者為CDC/ Dr. Fred Murphy; Sylvia Whitfield 表二、致病性冠狀病毒 病毒 屬 宿主 病癥 人類冠狀病毒 (human coronavirus) 229E α 人 輕度呼吸道感染 人類冠狀病毒 (human coronavirus) NL63 α 人 輕度呼吸道感染 豬呼吸道冠狀病毒 (porcine respiratory coronavirus, PRCV) ISU‐1 α 豬 輕度呼吸道感染 傳染性胃腸炎病毒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TGEV) PUR46‐MAD α 豬 腹瀉,小於2週齡的仔豬死亡率為100% 豬流行性下痢病毒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 ZJU‐G1‐2013 α 豬 嚴重水樣下痢 新型豬腸道α冠狀病毒 (swine enteric alphacoronavirus, SeACoV) CH/GD‐01 α 豬 嚴重和急性腹瀉與 急性嘔吐 犬冠狀病毒 (canine coronavirus) NTU336/F/2008 α 犬 輕度的臨床症狀與腹瀉 駱駝α冠狀病毒 (camel alphacoronavirus) Riyadh α 駱駝 無症狀 貓傳染性腹膜炎病毒 (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virus, FIPV) α 貓 發燒、血管炎及 漿膜炎,有或沒有積液 人類冠狀病毒 (human coronavirus) HKU1 β 人 肺炎 人類冠狀病毒 (human coronavirus) OC43 β 人 輕度呼吸道感染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SARS-CoV) β 人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 死亡率為10% 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 β 人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 死亡率為37% 牛冠狀病毒 (bovine coronavirus) ENT β 牛 腹瀉 馬冠狀病毒 (equine coronavirus) Obihiro12‐1 β 馬 發燒、厭食及 白血球減少症 小鼠肝炎病毒 (Murine coronavirus mouse hepatitis virus, MHV) A59 β 鼠 急性肺炎與嚴重肺損傷 白鯨冠狀病毒 (beluga whale coronavirus) SW1 γ 白鯨 肺部疾病與 晚期急性肝衰竭 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 γ 雞 嚴重呼吸系統疾病 鵯冠狀病毒 (bulbul coronavirus) HKU11 δ 鵯 呼吸系統疾病 (從死亡野鳥呼吸道收集) 麻雀冠狀病毒 (sparrow coronavirus) HKU17 δ 麻雀 呼吸系統疾病 (從死亡野鳥呼吸道收集)   二、RNA病毒對我國畜牧產業影響   現代畜禽養殖產業面臨比過去更為複雜的疾病。業者必須針對不同之病原進行預防與控制,以避免疫情蔓延所造成之經濟損失。RNA病毒為影響產業經濟甚鉅之病原之一,如可感染豬隻之豬繁殖和呼吸障礙綜合症病毒 (PRRSV)、口蹄疫病毒 (FMDV) 及豬流行性下痢病毒 (PEDV);可感染雞隻之新城病病毒 (NDV) 與雞傳染性華氏囊病毒 (IBDV) 皆會造成嚴重之經濟損失。舉例來說,1997年豬隻口蹄疫情發生即造成高達1,700多億元之整體經濟損。對於畜禽養殖業者而言,良好之飼養管理為預防疾病發生之最根本方法。此外,疫苗之使用亦是疾病預防措施中不可或缺之一環。   目前全球產學研界已針對多數可感染人類或動物之RNA病毒開發不同類型之疫苗與治療方法。於疫苗技術開發過程中,早期以傳統不活化病毒疫苗為主。但隨著重組DNA技術之進步與病毒基因體之解序技術日漸純熟,許多新穎疫苗研製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利用生物技術來研製新型疫苗使產品更為安全、有效及便宜已成為重要發展趨勢。   三、防治動物RNA病毒危害之相關技術發展   目前可運用於防治RNA病毒感染人類之藥物與方法包括抗病毒藥物、疫苗、重組治療用抗體、抗血清及細胞療法。在預防RNA病毒感染家畜禽方面,則以疫苗為主。   疫苗係指可用於預防、改善或治療細菌性或病毒性感染之生物藥品,其中含有可誘發人體或動物產生保護性免疫反應之成分。研究顯示,可運用於防治病毒性感染之疫苗種類包括不活化病毒疫苗、活毒減毒疫苗、病毒載體疫苗、次單位疫苗、胜肽疫苗、DNA疫苗及RNA疫苗。以下將就該些疫苗進行簡要說明。 (1) 不活化病毒疫苗   將分離之病毒感染特定細胞獲得增殖之病毒後,以化學方法處理使其失去複製與繁殖能力,再混合佐劑可製成不活化病毒疫苗。該類疫苗之安全性高,無毒力回復與潛伏感染之疑慮,但其僅能誘發體液性免疫反應,且免疫次數需達2次以上,方能達到理想之免疫效果。目前市售之家畜禽RNA病毒不活化疫苗如豬繁殖和呼吸障礙綜合症病毒PRRSV不活化疫苗、口蹄疫不活化疫苗、新城病不活化疫苗及牛流行熱不活化疫苗。 (2) 活毒減毒疫苗   活毒減毒疫苗係利用低致病性之活病毒進行疫苗之製備;該活病毒可能為自然突變所產生,或利用化學突變與基因工程等人為方式所獲得。目前市售之家畜禽RNA病毒活毒減毒疫苗如PRRSV活毒疫苗、豬瘟活毒疫苗及雞傳染性華氏囊病毒活毒疫苗。 (3) 病毒載體疫苗   將特定抗原基因嵌入高安全性之病毒載體如不具複製能力之腺病毒 (adenovirus) 載體中並轉染至特定細胞後,以生成之重組腺病毒作為疫苗之主成分。將定量之重組病毒免疫動物後,病毒會進入細胞中並生產特定抗原,進而誘發細胞性與與體液性免疫反應。目前家畜禽RNA病毒載體疫苗仍處於研發階段,尚未有產品問世,如帶有豬假性狂犬病病毒PRV醣蛋白質gB、gC及gD基因之腺病毒可誘發豬隻產生抵禦PRV感染之效果。 (4) 次單位疫苗   次單位疫苗係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所生產之重組抗原與佐劑混合而成。該類疫苗之生產技術門檻較高,需利用微生物或哺乳類細胞建構蛋白質表現系統並建立微生物或細胞發酵製程與重組蛋白質純化製程。目前市售之家畜RNA病毒次單位疫苗如PRRSV次單位疫苗與豬瘟E2次單位疫苗。 (5) 胜肽疫苗   胜肽疫苗係以含有T細胞或B細胞抗原決定部位 (epitope) 之化學合成胜肽作為疫苗活性成分;常見之製法如將化學胜肽與核酸類佐劑或蛋白質佐劑混合後,再利用微脂粒包覆上述成分。該類之疫苗可誘發細胞性與體液性免疫反應,具有運用於治療病毒感染性疾病之潛力。目前家畜禽RNA病毒胜肽疫苗多處於研發階段,成功商品化之案例如豬口蹄疫合成胜肽疫苗。 (6) DNA疫苗   DNA疫苗係以含有真核啟動子與特定病毒基因之表現質體或PCR生產線性DNA作為疫苗活性成分。當質體或線性DNA傳送至體內後會進入細胞中並開始進行轉錄與轉譯,進而生產特定抗原。表現之抗原可進一步誘發細胞性與體液性免疫反應。目前可應用於對抗家畜禽RNA病毒之DNA疫苗仍處於研發階段,尚未有產品問世,如PRRSV與口蹄疫DNA疫苗。 (7) RNA疫苗   RNA疫苗係將可編碼特定抗原之mRNA以微脂粒包覆後所製成。將其注射至體內後,包覆mRNA之微脂粒會藉由胞吞作用進入細胞內,並釋放出mRNA。於細胞質中,mRNA會被核醣體所辨識,並開始進行轉譯作用產生抗原。之後,表現之抗原會被降解為抗原片段,再藉由第一型與第二型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將抗原片段呈現至細胞表面並被CD8+T與CD4+T細胞所辨識,進而誘發細胞性與體液性免疫反應。目前有關RNA疫苗之研發方向主要聚焦於人類相關疾病,未來亦可將相關技術應用於家畜禽RNA病毒疫苗之開發。   四、我國動物疫苗研發實力雄厚   根據 Fortune Business (2019) 研究指出,2018年全球動物疫苗市場規模約為97.5億美元,預估2026年將達到160.01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6.4%。於全球動物疫苗市場中,以家畜禽疫苗產品之市場規模占比最大;其中又以亞太地區之成長最為快速。家畜禽疫苗市場規模持續增長之主因包括養殖規模持續擴增、疾病之爆發、新產品之推出、政府支持計畫及農民之防疫知識日益提升。為抵禦不同家畜禽疾病之發生、提升舊有疫苗之效果及增進免疫之方便性,各國之產學研界仍積極開發符合市場需求之創新單/多價疫苗。   我國動物疫苗產業始於民國三十八年,迄今已有七十一年之歷史。於產業發展過程中,政府長期投入資源與研發經費,以持續深耕重點領域技術、促進產學合作、培育高階研發人才、整合運用研發資源、強化業者輔導及推動國際化等策略,積極協助產業技術創新與提升競爭優勢。相較於亞洲其他國家,我國具有充沛之疫苗研發人才,藉由既有之研發能量搭配合適病毒株、細胞模式及動物模式等工具將有助於開發安全有效之新型家畜禽RNA病毒疫苗。    五、結語   得益於科技與交通的發達,國際間交流越來越方便,面對未來「地球村」的發展型態,許多地區性疫病亦更加容易隨著運輸系統擴散至全世界,國內民生健康與農業整體經濟也將受到許多挑戰,因此,病毒創新防治需結合生物基礎研究與科技研發,再加上宏觀、靈活的分析能力及技術才能切實幫助產業與民生。
2020/04/01
澳洲與德國聯合團隊應用電腦斷層掃描技術,改變以往人工進行小麥脫粒與數據量測的曠日廢時,以自動化的方式大量篩檢具不同遺傳性狀之小麥,得以快速累積相關數據資料,加速抗逆境小麥品種的育種時程。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