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20/05/14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研究團隊將豬隻的日糧分為兩組,其中一組多添加羥基氯化銅,試驗結果顯示有添加羥基氯化銅的日糧可幫助豬隻飼料轉換率升高;此外,在生理結構上,豬隻的肝臟、脂肪組織等處發現脂質高代謝的基因,也可佐證日糧中的銅可影響脂質代謝之關聯性。
2020/05/14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總裁喬治維娃(Kristalina Georgieva)和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秘書長阿茲維多(Roberto Azevêdo)於今(2020)年4月24日在一份聲明中呼籲,各國為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應避免對重要醫療用品和食品實施出口和其他貿易限制,並自今年起儘速解除這些限制 。   喬治維娃總裁和阿茲維多秘書長警告說,「在各國封鎖的緊急情況下,對重要醫療用品和食品實施出口和其他貿易限制可能會在全球危機中造成嚴重損害。」「這些措施會中斷供應鏈、抑制生產,並誤導稀少且重要產品和勞工遠離最需要他們的地方。結果是延長並加劇健康和經濟危機,亦即對較貧窮和較脆弱的國家可能產生最嚴重的影響。」   喬治維娃總裁和阿茲維多秘書長表示,官員們指出,部份政府已採取措施便捷化醫療產品進口,例如削減進口關稅、限制通關程序以及簡化許可證和批准要求,並應關注重要品項的出口,例如藥品、防護設備和呼吸器。   喬治維娃總裁和阿茲維多秘書長也對貿易融資供給減少表達關切,這確保食品和基本醫療設備的進口能達到經濟體所需。此外,儘管供給強勁,但對部分食品品項的出口限制也刻正開始實施。   以下是IMF和WTO聯合聲明的文件:   正值我們的會員們努力因應全球健康和經濟危機之際,我們呼籲應更關注開放貿易政策在戰勝病毒、恢復工作和振興經濟成長所發揮的作用。尤其是我們關注實施出口限制的國家日益增加以及採取其他有關重要醫療用品和食品貿易限制的行動所導致的供給中斷。   貿易已使尖端醫療用品可在全世界以競爭價格來獲得。去(2019)年全球因應COVID-19疫情所需的重要產品進口總值近3,000億美元,例如,面罩和手套、洗手液和消毒劑、防護設備、氧氣面罩、呼吸器和脈搏血氧感測器(pulse oximetry)。由於承認貿易的重要性,各國政府採取許多措施如削減進口關稅、限制通關程序以及簡化許可證和批准要求等,來促進COVID-19疫情相關醫療產品的進口。   我們贊同採取這些措施。促進重要醫療用品進口可轉化為挽救生命和生計,並應關注重要品項的出口,例如藥品、防護設備和呼吸器。預期各國政府需要解決其國內危機,依《1994年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第11條第2(a)款規定,允許會員們暫時實施出口禁止或限制之措施,以防止或緩和糧食或其他輸出締約國必需品之嚴重匱乏。我們要求各國政府在當前情況下採取此類措施時要謹慎行事。 這次不一樣(This time is different)   總體而言,實施出口限制可能會適得其反。在各國封鎖的緊急情況下,對重要醫療用品和食品實施出口和其他貿易限制可能會在全球危機中造成嚴重損害。這些措施會中斷供應鏈、抑制生產,並誤導稀少且重要產品和勞工遠離最需要他們的地方。結果是延長並加劇健康和經濟危機,亦即對較貧窮和較脆弱的國家可能產生最嚴重的影響。   為加速醫療用品的生產,建立現有的跨境生產和配銷網絡是很重要的。 貿易融資和食品(Trade finance and items)   我們也關注貿易融資供給減少。適當的貿易融資是很重要的,這確保食品和必要的醫療設備進口能達到經濟體所需。我們的機構正在追踪發展,並與貿易融資的主要供應商接觸。   除了對醫療產品的限制外,儘管供給強勁,但對部分食品品項的出口限制也刻正開始實施。全球金融危機的經驗顯示,各國採行之糧食出口限制成倍快速增加,並導致更大的不確定性和價格上漲。我們還擔心,如果重要的農業勞工不能移動到收成的地方,作物可能會腐爛。在新的種植季節開始的地方,種植可能會受到阻礙,從而減少國內和國際供給,並加劇糧食不安全。我們要求各國政府應以安全和適當的方式來因應這些挑戰。 需要相互合作(Cooperative effort needed)   在全球金融危機不斷發展下,全球經濟領導人在2008年共同承諾,1年內將不再實施新的進口、出口和投資限制措施。這項承諾有助於避免各國採行廣泛的貿易限制,而這些貿易限制會加劇並延長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   今日需要採取類似大膽的步驟。我們呼籲各國政府不要實施或加強出口和其他貿易限制,並自今年起儘快取消這些限制。WTO和二十國集團(Group of Twenty, G-20)就這些重要議題的全球政策協調舉行兩個論壇。   歷史告訴我們,保持市場開放可以幫助所有國家,尤其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讓我們根據已學到的經驗教訓來採取行動。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4/27)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0/05/13
巴西坎皮納斯州立大學聯合研究團隊在甘蔗微生物中發現特定微生物數量之豐,於是以玉米做為實驗對象,透過實驗室與田間試驗來檢測這些微生物對於作物生長是否有所助益,發現這些特定微生物可對抗玉米穗減產的疾病,並且促使玉米更具耐旱、抗逆境之成效。
2020/05/12
國立中興大學農藝學系王強生教授從事水稻育種研究超過數十年,在農委會生物經濟計畫的支持下開啟低升糖水稻的育種研究,建立稉稻與秈稻的突變庫,並以分子育種技術縮短育種時程以及創造具備不同性狀的新品種,目前已建立4,000個水稻品系;除了著手研發低糖、低GI的新稻米品種,王強生老師的米強生團隊也與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國立嘉義大學、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的專家學者協同合作開發,篩選抗性澱粉高的水稻品系、米粒理化性質分析,綜合各項分析數據進而挑選出符合市場需求的低糖、低GI水稻,再進行動物與人體試驗,以及植物品種權申請。   試圖從一片紅海市場中找出屬於低升糖稻米的生存之道,米強生團隊將持續研發更多優質水稻品種,致使台灣農業科研能量在國際間更加閃耀。 【相關資訊】 想更進一步了解此專案研發成果細節,請逕洽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陳小姐,電話:03-5185092,信箱:1032201@mail.atri.org.tw
2020/05/12
挪威科技大學聯合研究團隊為解決潛水員進行鮭魚飼育時所造成的緊迫,在鮭魚的箱網底部架設攝影機,並使用水下遠程操作機器人、小型仿生機器人替代潛水員進行鮭魚生態觀察,並發現鮭魚產生緊迫之緣由為潛入水中的機器人尺寸以及行進速度所致。
2020/05/11
食物要如何選擇呢?這部分往往與社會、農業、個人息息相關,我國農業部門近年來積極推動全民食農教育,希望協助建立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連結關係,何謂食農教育呢?農委會對於食農教育彙整出「三面六項」,成為食農教育的範疇。 我國食農教育之三面六項 三面 六項 農業生產與環境   1. 農業生產與安全   2. 農業與環境 飲食健康與消費   3. 飲食與健康   4. 飲食消費與生活型態 飲食生活與文化   5. 飲食習慣   6. 飲食文化   食農教育的概念是源自於日本,指的是「食育」和「農育」的結合—「食育」講求正確的飲食觀念,而「農育」論及身體力行的農業體驗活動,當小朋友實際下田體驗,從插秧到播種的過程中,完成稻米的種植端的體驗,相較於未曾接觸前的心理層級所映照出的理解與同理特性,對於日常飲食的白米會產生不同的感受,不單只是「吃飯」,而是能了解稻米背後所乘載之文化、糧食安全與土地生態的意涵,是食農教育具體落實的典範。   許多小學對於食農教育的重視度已經開啟,結合在地小農設計出一系列的體驗課程,讓學童了解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歷程,從栽種、植物成長過程的照料、採收、包裝販售,一系列的農事體驗,學童們也能夠體驗到農民耕種的樣態,進而產生珍惜食物的同理心。   食農教育的施行,對於學校採購的食材是當地農民生產,符合地產地消的核心價值;藉由學童接觸食農教育後,可能讓他們開始發想,有沒有甚麼能力可以讓農業更好、認同在地,也間接影響家庭教育以及父母互動,更甚至是未來的職涯規劃;農民來說,這樣的合作模式除了讓農民不再只是單純生產者的角色,更是環境教育者的其中一環,也讓農業賦予更多非經濟層面的意義。
2020/05/11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AgriLife團隊對於農作物遭受逆境產生抗氧化劑之議題進行試驗,試驗中選用採收前夕之草莓植株,以人為方式使葉片產生不同損傷,這也使得未遭受破壞的草莓果實基因表現產生變化,製造出多抗氧化物,證明昆蟲造成植物葉子受傷可產生更優質的有機蔬果。
2020/05/11
據了解,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總理事會主席沃克(David Walker)將於今(2020)年5月15日召開總理事會虛擬會議,討論近期各國為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所採行之貿易相關措施,他強調此次會議召開之目的,主要在於確保透明度和共享資訊。   沃克主席於今年5月1日寄給會員們的電子郵件中指出,在COVID-19疫情不斷惡化的情況下,召開總理事會虛擬會議有助於會員們「就此超乎預期的疫情發展對經濟和貿易所造成的影響,以及所採行貿易相關措施,交換彼此意見。」沃克主席明確表示,「總理事會不會在此次會議上作出任何決議」,並暗示其召開此會議,係因有許多代表團找他討論並「表達希望能就會員們針對COVID-19疫情所採行的貿易相關措施來分享相關資訊與交換意見。」   在沃克主席寄發此信前,9個南美國家於4月30日共同發布一份限閱文件,以作為在WTO關閉期間和重新開放後針對COVID-19疫情所應採取行動之討論基礎。   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烏拉圭、巴拉圭、瓜地馬拉、巴拿馬、哥斯大黎加和哥倫比亞等9個國家在其限閱文件中指出,WTO應扮演監督運用國際貿易規則「來使貨品和服務供應鏈有序運作之角色,並在COVID-19疫情危機緩和後,為經濟復甦進程作出實質的貢獻。」   支持者認為,WTO的透明化規則「已建立工具和方法,可供會員們取得迅速反應和預測貿易關係變化所需的資訊。」因此,WTO必須「對COVID-19疫情蔓延所導致的經濟和商業影響作出緊急、務實和透明地回應。」   當務之急,WTO會員們需討論「這些為因應COVID-19疫情蔓延卻可能會導致國際貿易流量和競爭條件發生改變之措施。」WTO是時候「以務實和漸進的方式提出解決這些緊急情況所需的措施。」   墨西哥等9個國家所提出的措施如下: 1. 「WTO關閉期間」的工作選項 (1)WTO應建立一個基於安全技術工具的遠距系統,在兼顧透明化和包容性原則下,使各代表團能持續進行WTO的工作。 (2)有許多技術導向的遠距系統可供選擇,包括: 視訊會議平臺:會員們可就需要透過視訊會議討論的各項主題進行非正式的對話、諮商、辯論和資訊交換。一般而言,除非會員們另有決定,否則不會在視訊會議上作出決策。然而,透過召開虛擬會議有助於會員們針對特定議題進行討論以取得進展。 書面程序:會員們可建立書面程序,以確保程序透明和包容,並在合理的時間內允許其與首都進行討論,以能適當地表達其國內意見。 書面程序可用於促進WTO各理事會及委員會(例如技術性貿易障礙委員會和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委員會)的工作,以解決特定貿易關切議題或解決與COVID-19疫情蔓延相關的緊急議題。同樣可透過書面程序或使用諸如農業委員會(Committee on Agriculture, CoA)的農業資訊管理系統(Agricultur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G-IMS)之類的平台來處理該等工作。 上述所提的技術、平台和程序皆為應急之用,且是配合特定會議的需求和目標而行,但實際上應逐步推動,並持續修正,尤其是應優先使用所有會員皆容易取得和使用的工具,並應提供必要的技術援助,以確保所有代表團皆能參與。 在上述所有情況下,會員們必須銘記需採取適當的網路安全預防措施,同時維護包容性和透明度,尤其是應確保過程的保密性和屬於政府對政府間的性質。 2. WTO重新開放,恢復面對面會議 (1)依據瑞士當局(WTO所在地主國)的指導方針,WTO秘書處已指出,WTO將保持關閉,直至有新的通知。然而,一旦WTO獲得授權重新開放,會員們和WTO秘書處便應開始準備恢復面對面的活動。 (2)逐步復工計畫的要素。這些要素必須符合瑞士衛生當局和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隨著COVID-19疫情蔓延和疾病知識的發展所提出的建議。 3. 後勤考量 (1)WTO工作人員應分階段逐步返工,以確保WTO各處(Divisions)的工作運行,但應避免多於必要的人員大量湧進WTO總部。應隨疫情發展與衛生專家建議逐步增加WTO秘書處工作人員的人數。 (2)在召開面對面會議時,應較處理委員會和其他WTO機構的例行工作更為優先地去討論那些為因應COVID-19疫情蔓延所採取的可能會影響國際貿易流量和競爭條件的措施,並以務實和漸進的方式提出解決這些緊急情況所需的措施。 (3)為避免傳染風險並符合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的建議,應避免在WTO總部同時舉行多場面對面會議。為避免不必要地延遲WTO議程,應依順序安排會議,或在可行的情況下面對面會議和虛擬會議同時並行。 (4)為保持與會人員間適當的距離,面對面會議應在大會議室(CR room)舉行。 (5)在可行的情況下,並同時遵行社交距離建議,會員們應考量減少首都官員參與,並由派駐在日內瓦的官員代表出席。 (6)考量若有WTO會員們仍維持隔離措施,則應預留更多時間來確認會議的召開和文件分發,以便讓各代表團在面對其各自不同的限制下,能有充分時間做好與會準備。 4. 健康考量 (1)尊重WHO和瑞士當局所作出的健康和安全建議是很重要的。在這方面,WTO會員們和WTO秘書處皆應確保將其建議適當地通知所有工作人員並履行之。為此,應安排與會代表和WTO秘書處工作人員參加有關良好衛生作法(good health practices)的資訊會議。 (2)雖然這不包含在建議中,但會員們和WTO秘書處的工作人員應在互動過程中和/或無法確保2公尺距離時,應考慮戴口罩。 (3)WTO秘書處應考量在會議室和社交區域以及衛生設備、自助餐廳和餐廳入口處提供洗手液。 (4)為了減少觸摸和傳染風險,WTO秘書處應重新考量在WTO自助餐廳和餐廳提供「自助」食品的必要性。 (5)應透過其「衛生工作小組」(Health Task Force, HTF)向WTO秘書處提供有關建築物、通訊裝置(耳機和麥克風)、電梯等消毒的專業建議。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5/04)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0/05/08
英國政府為解決棘手的牛結核病,訂定為期25年的畜牧產業管理計畫,而英國動植物衛生局在牛用疫苗的研發也獲得進展;英國政府計畫於五年內佈署施打牛用疫苗以及改良現有牛隻檢測系統,自防疫端降低牛隻染病風險。
2020/05/07
位於德國的夫朗和斐應用研究促進協會環境安全和能源技術研究所,近期發表了新的廢棄物處理方法,運用熱催化重整技術將生物質殘渣進行轉化,後續再透過加氫脫氧與精煉,成功將廢水汙泥轉化成為可作為內燃機使用的柴油與汽油。
2020/05/07
哈薩克於今(2020)年4月27日通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其願意於2021(明)年6月在首都努爾蘇丹主辦第12屆部長會議(the 12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2)。   哈薩克原本預定於今年6月在首都努爾蘇丹主辦MC12,但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WTO已於3月12日宣布取消MC12。   哈薩克駐WTO貿易大使艾茲哈諾娃(Zhanar Aitzhanova)於4月27日寫給WTO的信中表示,哈薩克政府很樂意「通知WTO其仍準備在明年6月在首都努爾蘇丹主辦MC12。」   哈薩克要求WTO總理事會主席沃克大使(David Walker)就哈薩克提案與會員們諮商,她並表示,「我也要重申哈薩克對建立透明度、基於規則和包容性的多邊貿易體系原則的承諾。」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4/28)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0/05/06
蘇力菌以色列亞種(Bti)呈現晶體原子結構狀,而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研究團隊發現此蘇力菌具備可撲殺蚊蟲幼蟲的化合物,蚊蟲幼蟲的腸道酵素溶解晶體後致使腸道穿孔而死;研究團隊也運用計算系統進行數據蒐集與運算,解釋毒性差異。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