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20/05/25
您可能不是素食主義者,但有可能這週喝了杯杏仁拿鐵,或是拉麵內加了塊豆腐,即使少數,但純素主義者的族群以及消費端對於素食食品的需求已然擴大,素食產品在超市貨架上的類型、項目琳瑯滿目,許多人在其中尋求肉類與奶製品的替代品,或是採買植物性食品(plant-based foods),這會是一波「植物性食品市場趨勢熱潮」嗎?   西元1944年11月的英國,有一群人為了討論非乳製品(non-dairy)、蔬食(vegetarian diets)與生活風格(lifestyles),成立了完全素食協會(vegan society),迄今它仍是一個小眾社群,但動物替代產業(animal alternative industry)預估未來十年市場將成長至1,400億美金,目前為止僅有6%的美國人自詡為純素食主義者(vegan),但在日常飲食中想找尋可替代奶酪或優格的非動物性食品的消費人數眾多,他們認為大量食用肉製品會傷害動物、也是在傷害地球,畜牧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約莫佔全球排放量的14.5%,而乳牛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產生來源;飼養動物、開闢農場會致使森林遭受砍伐,反而減少地球的碳匯。   英國牛津大學研究指出,純素食的飲食方法也許是地球上可降低溫室氣體影響力的最佳方案,關注地球是一種動機,但一半以上的美國成年人選擇食用植物性蛋白質之主因源於飲食影響動物保護、環境與健康的擔憂,「素食」不再被視為怪異、需要躲在保健食品櫃子後乏人問津的小包裝產品,它們正被輸往麥當勞、漢堡王這樣的主流餐飲業,純素啤酒(資訊指出有釀酒商使用魚腸做為過濾器)問世、美國的燕麥奶熱潮。素食所帶來的巨大商機也使得投資者採取行動,Beyond Meat公司(BYND)的股票在3個月內飆升600%,Impossible Foods公司(以植物作為漢堡肉原料的公司)1個月內集資3億美金。   營養學家對於植物加工肉提出質疑,漢堡王號稱0%牛肉的不可能華堡(100% Whopper)營養標示包含35克脂肪、1,080毫克的鈉,也有其他警語說明其基因工程需要更多研究來確保食品安全性,儘管有疑慮風險,但素食風潮仍有看漲跡象,一些傳統肉品加工、奶製品公司已開始研發植物性食品。假設飲食習慣轉為純素食(vegan)或蔬食(vegetarian),預估一年可節省1兆美元的醫療費用。   您覺得純素食主義只是一個過去的趨勢,還是整個新產業與時代的開始?
2020/05/25
42個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會員們於今(2020)年5月5日承諾,其將取消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採取的任何貿易限制措施,並表示,其將不會為因應COVID-19疫情蔓延而對農產品和食品實施出口限制或「不合理的」貿易障礙。   「我們強調,若有必要,針對保護人民健康所採取的貿易限制性緊急措施應具有針對性、適當性、透明度和臨時性,以及不會造成不必要的貿易障礙或全球食品供應鏈中斷,並應符合WTO規則。」   WTO會員們強調維持供應鏈良好運作的重要性,並呼籲WTO和其他國際組織應加強合作,以支持對當前和未來的健康危機採取一致的應對措施。「我們鼓勵WTO就旨在促進重要醫療用品以及其他必需品和服務的跨境流通的具體行動開展工作,包括透過採用最佳作法和簡化程序以及進一步開放貿易來實現。」   WTO會員們還重申支持WTO,並希望儘快恢復所有WTO活動。「我們將加強努力制定新的WTO規範、改善現有的WTO規範,並找到與WTO上訴機構(Appellate Body, AB)有關情況的持久解決方案,以支持長期、永續的經濟成長。」「我們還將持續努力改革WTO,以使其盡可能有效運作。」   簽署聲明的WTO會員包括阿富汗、澳洲、巴貝多、貝南、柬埔寨、加拿大、智利、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厄瓜多,薩爾瓦多、瓜地馬拉、蓋亞那、香港、冰島、以色列、牙買加、日本、肯亞、韓國、科威特、列支敦斯登、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墨西哥、摩爾多瓦、蒙特內哥羅、尼泊爾、紐西蘭、奈及利亞、北馬其頓、挪威、秘魯、聖露西亞、沙烏地阿拉伯、新加坡、索羅門群島、瑞士、烏克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和烏拉圭。 廢除WTO   共和黨聯邦參議員霍利(Josh Hawley)(R-Mo)於5月5日在紐約時報發表的一篇評論中,呼籲廢除WTO,並指出,「我們所知道的全球經濟體系是一個遺產(relic),它需要由上而下進行改革。我們應從其領先的機構之一WTO開始,並應廢除它。」   霍利參議員指控,WTO成立的目的是促進自由貿易,但卻允許中國等國維持貿易障礙。   霍利參議員指出,「美國必須與其他自由國家一起制定新的安排和新規則,以恢復美國的經濟主權,並允許再次實踐使之強大的資本主義。」「這意味著美國將重回生產,以確保其重要的供應鏈並鼓勵國內創新和製造。再者,應達成真正互惠且互利的貿易協議,而退出對美國不利的貿易協議。此外,應建立一個朋友和合作夥伴信賴的新網絡,以抵制中國的經濟帝國主義。」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5/06)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0/05/25
法國麵粉製造商Axiane Meunerie與新創公司Connecting Food一同開發麵粉溯源系統,應用區塊鏈技術,讓消費者可輕易地從QRCODE知道手中的麵粉自小麥栽植、加工、倉儲等階段所有歷經之生產過程,拉升產銷履歷的可信度。
2020/05/22
日本大阪大學研究團隊連袂日本食品化工業者,採用澱粉與纖維素作為素材,以特殊技術將澱粉的耐水性提升,進而開發具備高強度及耐水性之海洋生物可降解塑膠,期望此項新產品能運用至各產業,減少全球海洋垃圾的沉積數量,實踐循環農業的永續目標。
2020/05/21
垃圾掩埋場有三分之一的垃圾為廚餘,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研究團隊對於這巨量的城市垃圾找出解決之道,運用黑水虻、蠕蟲、真菌等進行生物轉化,將廢棄物變成用途廣泛的幾丁質與纖維素,也啟動了社會與經濟間的永續發展。
2020/05/21
雖然美國和肯亞每年的雙邊農業貿易總值相對較小,美國農業團體仍有意簽署擬議的美肯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係因美肯FTA可能會打開撒哈拉以南更大的非洲市場。   美國政府已表示,美肯FTA將取代美國的《非洲成長與機會法案 》(African Growth and Opportunity Act, AGOA)貿易優惠計畫,並作為與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達成更多貿易協定的典範,該FTA將可與美國建立互惠的貿易關係。   美國農業事務聯合會(American Farm Bureau Federation)副主席史利格爾(Paul Schlegel)表示,「肯亞可能是一個具成長性的美國農產品出口市場,而美肯FTA也將成為該地區貿易成長機會的重要範本(template)。」   史利格爾副主席並表示,即使美國與肯亞的雙邊貿易規模不大,但「與肯亞和該地區其他國家的經濟和商業聯繫的成長潛力很大。」   農業事務聯合會希望簽署美肯FTA,並以《美墨加協定》(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SPS)條款為典範,削減或取消農產品和食品關稅,以及提升SPS標準。再者,還必須包括USMCA有關通用食品名稱和地理標示(geographic indications, GI)的規定。此外,肯亞需要取消貿易障礙,並承諾履行透明化、可預測的科學和基於風險的系統,以便及時審查農業生物科技產品。   美國全國農業廳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Departments of Agriculture, NASDA)在其評論中強調「迫切需要使美國出口市場多元化。」   美國與肯亞達成一項全面性和高品質的貿易協定,將為美國擴大進入非洲最大市場之一提供絕佳的機會。此外,美肯FTA不但解決關稅和非關稅貿易障礙,而且可作為與其他非洲國家簽署貿易協定的範本。   NASDA表示,美國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長期出口成長潛力是「不可否認的」,而肯亞目前對多項農產品維持高關稅,其中玉米、稻米、乳製品、水果、蔬菜和糖的關稅皆超過20%。美肯FTA應調降這些產品的關稅,並還應包括以科學為基礎的SPS措施、減少技術性貿易障礙(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TBT)、強有力的智慧財產權保護以及對美國農業生物科技產品的公平待遇。   美國稻米聯盟(USA Rice Federation)表示,肯亞可能是一個美國稻米出口的大市場,並打開非洲其他地區市場。但因高從價關稅,美國稻米目前在肯亞不具競爭力。因此,美國稻米聯盟要求其政府應將所有種類和形式的美國稻米免稅和免配額,作為美肯FTA談判的目標。   其他對擬議的美肯FTA發表評論的美國農業團體包括美國糖業聯盟(American Sugar Alliance)、西北園藝委員會(Northwest Horticultural Council)、美國蔓越莓學會(Cranberry Institute)、加州加州水蜜桃和加州罐裝桃協會(California Cling Peach and California Canning Peach Association)、美國馬鈴薯貿易聯盟(American Potato Trade Alliance, APTA)、北美藍莓協會(North American Blueberry Council)、美國小麥協會(US Wheat Associates)、美國大豆協會(American Soybean Association) 和美國黃豆出口協會(US Soybean Export Council)、全國玉米種植者協會(National Corn Growers Association)、玉米加工協會(Corn Refiners Association)、美國穀物協會(US Grains Council)、加州櫻桃協會(California Cherry Board)、全國牛奶生產者協會(National Milk Producers Federation, NMPF)、美國乳製品出口委員會(National Dairy Export Council)。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4/29)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0/05/20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研究團隊進行30種化學式驗與生物試驗,得知實驗泥土的含氮量與培養14天的土壤微生物所釋放之含氮量,並運用電腦演算法進行試驗組合,預測對玉米最佳的氮肥施用量與微生物組合,實質改善氮肥過量的逕流汙染。
2020/05/19
澳洲雪梨大學聯合團隊於昆士蘭州進行龍舌蘭的田間試驗,採用種植五年的龍舌蘭製成生質燃料,並與巴西甘蔗、美國玉米製成生質燃料之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其中生物酒精的產量龍舌蘭與甘蔗差異不大,而淡水優養化、海洋生態毒性、暖化影響與耗水量均遠低於玉米與甘蔗,為生質燃料新興植物。
2020/05/18
歐洲與美國農民普遍採用Sensoterra系統與感測器,目前荷蘭製造商正與澳洲國家窄頻網路公司洽談合作案,希望能將此項數位科技設備推進澳洲,除了可解決澳洲急需的農業用水精準化,也能進行各地農田數據蒐集。
2020/05/18
美國已於今(2020)年4月24日正式通知USMCA貿易夥伴已完成USMCA的國內批准程序,《美墨加協定》(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定於7月1日正式生效。   當USMCA正式生效時,它將取代已簽署26年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該協定常被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批評為是曾談判過的最糟糕的貿易協定。   美國貿易代表署(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鑒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對其經濟之影響,執行USMCA更為重要。   萊特希澤貿易代表表示,「從COVID-19疫情蔓延所導致的危機和經濟復甦顯示,美國現在應比過去更加努力地提升北美的製造能力和投資。USMCA生效就是此項努力成就的一個里程碑。」   眾議院籌款委員會主席尼爾(D-Mass)也表示,USMCA將協助此三個國家來因應COVID-19疫情蔓延。他並表示,「COVID-19疫情危機已顯示,及時獲得健康照護和買的起藥品將能挽救生命並支持經濟回升。」「將於7月1日生效的USMCA,納入及時獲得買的起的藥品的義務,還包括一系列的智慧財產權義務,以促進創新,包括新醫學療法的研發。」   USMCA還包含嚴格的工人保護環境標準。   尼爾主席表示,「很重要的是,美國必須從USMCA生效的第一天起就讓我們的貿易夥伴對自己應盡的義務負責,我們也必須對自己應盡的義務負責。」他補充說,他將密切監督後續的USMCA的執行和執法工作。   康乃狄克州眾議員德勞羅(D-Conn)表示,USMCA將為墨西哥勞工提供新工具,以確保其權利得到尊重。她並表示,「報導已指出,墨西哥勞工持續在工廠工作,甚至已出現COVID-19症狀並且生病。墨西哥政府因應此次危機已對其勞工們帶來不確定性,他們被遣送回國,並且不知道是否可領全薪。這是令人無法接受的。」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4/27)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0/05/18
自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人口快速激增,可耕地面積不變的情況下,糧食缺口該如何填補?提高效率的集約農業遂為解決選項。集約農業的主旨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以生產更多食物,進而壓低販售價格,滿足了糧食安全的需求,但集約農業對於環境的影響也引起了爭議,例如:動物福利、破壞自然棲息地、肥料汙染造成優養化 (eutrophication)、有毒農藥(toxic pesticides)進入食物鏈、抗生素濫用並引發抗生素抗藥性等等。   食物鏈間的能量傳遞,隨著每一層級的能量損耗,約莫剩餘10%的能量可移轉至高一層的食物鏈消費者之中,若限制食物鏈中的能量轉移即可提高產量,這也意味著人類能夠擁有更多的能源,例如:將畜禽飼養在室內,在有限的運動空間而減少肌肉運動,使得能量損耗降低,餵養高蛋白質的飼料、居住在恆溫裝置內減少能量損耗,但這樣的飼育方式也為人詬病,有一派認為動物擁有動物權利(animal rights),應該豢養在戶外並擁有足夠的活動空間,若限制生活空間將使得動物承受壓力,而飼育的環境狹小無法保持清潔,也容易導致傳染疾病發生。   此外,作物過度使用殺蟲劑、農藥與化學肥料,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在食物鏈中發生生物累積(bioaccumulation),對於頂端消費者體內累積過多的有毒物質;化學肥料被沖入河流、湖泊中導致優養化,致使水生生物死亡,人類過度開發土地對於陸地、海洋均有負面影響,有些國家/地區使用大型拖網漁船從海中擷取大量的漁業資源,再進行加工、包裝,導致漁業資源枯竭。   下次當您品嘗食物之際,請想想您的食物來自哪裡,其製作過程涉及那些非人道手段,對於環境又產生哪些影響。
2020/05/15
印度面臨氣候變遷、蝗蟲侵擾、農藥濫用、水資源過度開發等天災與人為,印度農業科技跨多方領域及產業,建立可預測氣候的數據驅動模組、執行節約資源的方案,以數位科技帶領農業減少碳足跡,朝向永續發展前行。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