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20/06/29
東協加三(ASEAN Plus Three)於今(2020)年6月4日舉行經濟部長特別會議虛擬會議,並於會後發表「東協加三經濟部長有關紓緩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對其經濟影響」的聯合聲明 ,內容如下: 東協成員國和中國、日本、韓國的經濟部長對持續影響本地區及世界人民生活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表示嚴重關切,對因COVID-19疫情而失去生命和遭受痛苦表示最深切的同情。他們希望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內阻止COVID-19疫情蔓延,並決心協同抗疫,以紓緩此次疫情對各國和地區經濟的衝擊。 部長們歡迎東協積極探討與外部夥伴及國際社會開展合作,以紓緩COVID-19疫情對其經濟之影響。部長們認為亟需加強協調,以應對COVID-19疫情蔓延對其人民帶來的負面衝擊,以及影響區域供應鏈、金融市場和人力資本的經濟中斷。 部長們對東協加三對抗COVID-19疫情高峰會特別會議發表的聯合聲明感到鼓舞,並同意採取必要措施,將領導人的指示轉化為具體行動。 部長們重申保持貿易和投資市場開放的重要性,以加強區域供應鏈韌性及永續性,並維持必需品和服務的流通。因此,部長們同意避免採取可能影響本地區食品、商品、藥品、醫療用品等基本必需品暢通的非必要措施,並將依據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現有規則通報所有貿易限制措施。部長們還表示將盡最大努力確保商品和服務,尤其是基本必需品和服務的持續流通。 部長們將繼續應對非關稅障礙,尤其是那些會阻礙商品和服務供應鏈自由流動的舉措。為對抗COVID-19疫情蔓延,其將確保限制商品和服務跨境移動的措施是公眾健康應急所必須的,應具針對性、適當性、透明性和臨時性,並應符合WTO規則,以避免對本地區貿易造成不必要的貿易障礙。他們鼓勵採取便捷化措施,以加快疫後經濟復甦。 部長們意識到促進商務人員必要跨境移動的重要性。因此,他們鼓勵 東協加三成員國政府以國家層級自願建立相關準則,在發生全球公眾健康危機的情況下,根據各國政策、法律和法規,在例外的情形下允許必要跨境移動,並且不影響疫情期間防止病毒傳播和保護公眾健康。 部長們歡迎各國有效利用東協加三稻米緊急儲備機制(ASEAN Plus Three Emergency Rice Reserve, APTERR),以克服可能的食物短缺,並在緊急狀態下幫助確保本地區的糧食安全。他們也將致力於交換有關醫療必需品生產和貿易相關資訊,並探討建立區域儲備的可能性。 部長們將支持企業,尤其是中小微型企業(medium,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MSMEs)和相對脆弱的經濟體,鼓勵其利用數位經濟和技術保持運作,並提升自身能力,應對COVID-19疫情期間的新需求。部長們還強調,在尊重各國和國際法律架構的同時,透過電子工具促進資訊和資料跨境傳輸,以發展數位經濟,並加強消費者和企業對數位經濟的信任至關重要。部長們也支持刻正進行的WTO電子商務談判。 部長們歡迎知識分享和政策及專案執行最佳實務交流,以管理COVID-19疫情對其經濟的負面影響。他們將進一步利用現有平臺,如東協加三資深經濟官員會議(SEOM Plus Three Consultations),以促進和加強本地區相關資訊、經驗和最佳實務的分享和交流,尤其是應對COVID-19疫情所需的預防、紓緩和糾正措施。部長們鼓勵各國資深經濟官員彼此分享已發佈政策,並通報這些政策後續效果,從而將一個經濟體的力量和知識推廣為本地區的最佳實務。上述政策包括提振企業信心的措施,如刺激或救助受疫情影響的企業,尤其是中小微型企業等。 部長們將鼓勵緊密合作,尤其是海關部門間的合作,並考量世界海關組織(World Customs Organization, WCO)的標準、建議和WTO《貿易便捷化協定》相關條款,持續推進尤其是陸路邊境的貿易便捷化措施。他們將持續與全球和地區供應鏈所有夥伴緊密合作,以便捷化邊境相關程序以及促進跨境貿易發展。 部長們指示官員們推動「加強東協加三供應鏈連結聯合研究」等現有東協加三經濟合作倡議,以加快地區疫後經濟復甦、穩定商品、服務生產和供應鏈、加強地區經濟穩定性和韌性,重塑發展和連結,使其更具韌性、永續、更不易受未來內外部危機影響。 部長們將共同努力,透過減少貿易障礙、促進貿易投資、拓展合作領域等舉措,加強區域經貿合作,以儘快恢復地區經濟成長。依據 2019 年《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領導人會議聯合聲明的指示,他們將致力於2020年簽署RCEP,以彼此滿意的方式共同解決印度的未決議題,以實現更高水準的區域經濟整合。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6/04)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0/06/24
美國賓州大學研究團隊針對高隧道式栽培設施易產生土壤真菌病原、害蟲等問題提出解決措施,藉由於土壤中添加具糖分的有機物質餵養微生物,或是以覆蓋作物作為碳源與土壤混和並且使之發酵,將土壤環境轉為厭氧型態,進而產生有機酸等化合物,抑制土壤中產生的病原菌以及蟲害。
2020/06/23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團隊以奈米碳管作為感測器硬體設備素材,將此感測器以LEEP技術嵌入草莓植株、菠菜、芝麻菜、萵苣、水田芥和酸模等作物內,感測植物所釋放的過氧化氫,未來可擴展研究植物對於環境壓力以及病原的反應。
2020/06/22
經過推估,2050年的地球將會有100億的人口,所有的人都需要糧食才可生存,倘若我們不做任何糧食因應措施,將面臨糧食危機的挑戰。農業並非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根源,隨著氣候變遷與人口極端集中的城市化,人類生存所需要的水、空氣等資源將會難以找尋,這就是全世界科學家與農民正在找尋新的方法協助地球持續永續發展。   荷蘭瓦赫寧恩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eit en Research centrum, WUR)設立各種農業研究單位,聯合起業界的力量,試圖將研究主題聚焦於待解決的農業問題,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因應糧食需求的挑戰。瓦赫寧恩大學以農業矽谷為名,來自100多個國家/地區的學生與研究人員在這裡進行農業科學試驗。   20世紀的綠色革命由諾曼 ‧ 布勞格(Norman Ernest Borlaug)植物育種學家發起,育出新的矮稈高產抗病小麥品種,並提供可解決當時亞洲與非洲糧食飢荒的方案;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這些新品種小麥需要很多肥料、化學農藥,這就是為何我們需要進行的新一場綠色革命,我們需要單位面積可生產更多作物,但同時也需要節約水資源、使用更少的肥料、消耗更少能源,致力於「事半功倍」。無人駕駛拖拉機發展混林農業(agroforestry),下次的綠色革命將發源自大學的研究農場裡。研究團隊創造了內建照相機的機器人,在植物生長過程中進行成像,確認葉綠素的螢光進行光合作用,藉由檢查DNA階段的的光合作用,發現了自然界的遺傳變異(genetic variation),這些數據可用加速來作物培育速度的50%,不僅使得作物產量翻倍,而生產使用的水、養份等資源也能有效率地使用。綠色革命帶給我們甚麼改變?如何改變植物結構、可收穫更多的作物,這也能使人類免於更多麻煩,改變光合作用的幾個百分比,也可使得工廠提高生廠率。   中國找出可養活14億人口的糧食生產方法已然是具緊迫性的問題,中國是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認為飽食方可存活,中國的農作方式和其它國家還是有差異性,中國係傳統的小農經濟市場,目前絕大部分的農地都是農民生產,而小農經濟也意味著高成本、低產量,食品安全與永續性農業也是重大的挑戰,這也是中國的農產業的危機。李少華博士是中科三安(Sanan Sino-Science,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與福建省三安集團)合資企業的研究總監,以LED作為植物工廠之根本,專門種植藥用植物與蔬菜,佔地1英畝的土地每天可量產1.8公噸的農產品,生菜是植物工廠的主力作物,僅需20天就可採收,意味著一年內可收穫17、18次。應用模組栽植系統,內有LED照明設備與營養液設備,若設備損壞也可快速更新,可達到省工、便宜、快速供給市場,   解決糧食生產的過程會影響到整個地球,為了環境以及不斷增長的人口,這股責任感油然而生。
2020/06/22
美國太空總署與農業部等學術、事業單位合作,以Landsat衛星執行GRAPEX計劃並開發一系列遙測功能,衛星上的紅外線熱影像儀觀測葡萄園的氣溫變化與劃分種植地區,詳實紀錄水資源運用情況,並輔以蒸散作用工具包所提供的數據,協助團隊提高策略擬定的方向準確度;2021年預計將Landsat衛星系列計畫做一整併,推動農業開發整合開放平台,使得NASA科學技術實際應用於農業。
2020/06/22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TAD)於今(2020)年6月2日發佈的研究報告指出,鑒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對中國的產品出口總值可能會急遽下降,但部分產品對中的出口值可能會上升。   據估計,2020年全球對中國的產品出口總值可能下降155億美元至331億美元,與COVID-19疫情蔓延前全球對中國的產品出口總值年成長率預測相較下降46%。   UNCTAD指出,全球對中國的產品出口總值下降將會損害仰賴初級產品出口的國家,例如能源產品、礦石和穀物。   約三分之二的開發中國家依賴產品出口。對於那些仰賴初級產品出口的開發中國家,其出口總值下降幅度將介於29億美元至79億美元間,且其出口總值年成長率將下降9%。   全球對中國的產品出口總值占全球出口總值比重為五分之一。 UNCTAD的研究報告指出,全球對中國的產品出口總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對能源產品、礦石和穀物的需求大幅下降。2020年中國對液化天然氣的進口值可能會下降10%,相較之下,在COVID-19疫情爆發前,中國對液化天然氣的進口值預計將成長10%。   中國對鐵的進口值仍可望增加,但其進口值成長率可能會下降三分之二,亦即從COVID-19疫情爆發前的年成長率預測19%降至僅6%。UNCTAD的研究報告指出,目前中國對小麥的進口值預計將下降25%,是COVID-19疫情危機發生前的2倍。   儘管COVID-19疫情蔓延,但中國對數項農產品的進口值可能會成長。例如,現在中國自開發中國家的大豆進口值將成長34%,這比先前對大豆進口值成長率預測高出10%。   同樣地,中國自開發中國家的銅進口值年成長率將成長2倍,亦即從COVID-19疫情爆發前所預測的年成長率5.4%增至11%。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6/03)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0/06/20
沙烏地阿拉伯阿布都拉國王科技大學研究團隊欲突破養殖魚場感測器監測系統的多功能電子設備的不易操作性與市場價格過於昂貴等缺失,應用多維積體電路與小型太陽能自動供應設備製成立方體型,每一面均有不同的感測用途,例如:養殖池pH值、含氨量、鹽度、溫度、數據傳輸等,盼可達到漁業養殖的預警成效。
2020/06/19
海鮮係人類蛋白質的主要補給來源,而養殖漁業的飼養大宗—白蝦需要大量的魚粉及魚油,進而衍伸出抗生素濫用、新興抗藥病原、海洋汙染、食物鏈失衡等諸多問題;美國與越南聯合研究團隊研發出可替代魚油與魚粉的天然海藻油脂、再生性蛋白,不僅可提升飼養蝦類免疫力,也可實際應用在其他養殖產業,未來將針對降低成本的效益深入研究。
2020/06/18
美國Marine BioEnergy公司與南加州大學合作海藻養殖試驗,在太平洋海域築造大型海藻養殖農場,並應用潛艇無人機、感測器、自動拖船等硬體設施,使農場白天、夜晚輪流停在海水面上與深海底處進行海藻養殖,期許此項研究能為生質能源研究開啟新的篇章。
2020/06/18
蓋亞那大使福特(John Deep Ford)於今(2020)年5月25日在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農業談判特別會議(special session of Committee on Agriculture, COASS)中宣布,其將於今年6月30日起卸任WTO農業委員會(Committee on Agriculture, COA)主席一職。   福特大使說,他將離開瑞士。在過去2年中,他曾擔任WTO COASS主席,並且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Latin America and Caribbean, LAC)地區第一位擔任此重要職務的大使。   福特大使宣布辭去該職務是緊接在現任WTO秘書長阿茲維多(RobertoAzevêdo)決定提前1年卸任之後,   福特大使表示,鑒於第12屆WTO部長會議(12th WTO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2)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而延遲至明(2021)年舉行,其想為WTO新的領導層做好準備。MC12原定於今年6月在哈薩克首都努爾蘇丹舉行。   福特大使表示,其承諾將主持COASS至今年6月,但因MC12至少會延後1年,並考量談判期間延長,故應儘快任命COA新任主席,俾利在MC12舉行前制訂一項新的工作計畫。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5/26)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0/06/17
荷蘭萊頓大學研究團隊運用阿拉伯芥證實AHL15基因可使一年生植物的生長點在花開之際,仍維持其可繁殖特性;若一年生水稻、小麥之糧食作物經由品種改良,生長點也保有AHL15基因,作物收成後仍持續生長,或許可維持土壤生態多樣性,農業朝向永續發展。
2020/06/16
德國飛機製造商Volocopter研發一款機型設計與材料為客機等級之農用貨運無人機VoloDrone,可藉由遠端操控或是設定為自動模式,用於噴灑農藥或是協助搬運田間收穫作物;此外,VoloDrone將於戶外地形陡峭的葡萄園進行測試,擴展無人機的應用面。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