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8 @國際
美國博伊斯湯普森研究所(Boyce Thompson Institute)的研究團隊研究了74個富士蘋果無性繁殖品種,探討高產量蘋果樹的遺傳機制。
示意圖
蘋果是全球最具價值的水果作物之一,遍及超過100個國家。某些蘋果樹自然發展成農民所稱的「短枝型」品種,這些樹木具有更密實的結構,產量較高且更易於維護。然而,此性狀背後的遺傳機制至今仍無法完全解密。美國博伊斯湯普森研究所(Boyce Thompson Institute)的研究團隊研究了74個富士蘋果無性繁殖品種,建立了富士蘋果第一個全階段基因組,可用於了解富士蘋果分枝型態的主要候選變異(variant)及調控機制。
這項研究的關鍵集中在一個名為MdTCP11的基因上,它像一個生長控制開關。研究人員發現,短枝型蘋果樹在這個基因附近的DNA中存在微小但顯著的缺失,這使基因更活躍,進而導致樹枝變短,樹木結構更為密實,密實型樹木只需較少的資源來維護,並且能在較小的空間內產生更多的果實;而DNA甲基化程度是一個能夠開關基因的過程,在短枝型品種中比標準型品種來的更低,這種較低的甲基化程度使MdTCP11基因更為活躍,進一步加強了短枝型特徵。了解這些遺傳特徵將有助於育種學家開發出將短枝性狀與其他有價值性狀(例如抗病性)結合的蘋果品種,提供蘋果育種重要的研究基礎。【延伸閱讀】-利用育種選擇來優化蘋果在貯藏後硬度及耐貯性的表現,提升蘋果採後品質
資料來源
文章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