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開發高含油量之高粱品系,有望成為可再生燃料原料
2025/06/24
全球生質燃料如生質柴油、永續航空燃料(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等,以油棕及大豆等作為主要來源,萃取其三酸甘油脂(triacylglycerols ,TAG)製成生質燃料,為因應日益增長的需求,科學家致力於開發新的生質燃料來源,禾本科植物因光合作用效率高、生物量大、耐候等特性,是極佳的候選者,因此科學家嘗試改良高粱等禾本科作物、提高其產油量。美國先進生物能源和生物製品創新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Bioenergy and Bioproducts Innovation, CABBI)發布一新品種高粱,產油量優於大豆,有望成為新興生質能源的原料。 顯著提升高粱三酸甘油脂產量   相較於油棕、大豆等種子含油量高的作物,大多植物僅在逆境導致細胞膜受損時才會在營養器官中累積TAG,為了增加營養器官含油量,研究團隊利用「推-拉-保護」策略(push-pull-protect strategy)對高粱進行基因改造,使更多的碳從光合作用「推」入酯質生合成中,並將脂肪酸「拉」入TAG分子,最終「保護」儲存的酯質不被分解,成功使高粱營養器官含油量提高。研究人員隨後進行田間試驗,結果顯示改良高粱之葉片及莖中,TAG乾重含量分別為5.5%、3.5%,相較於未改良品種提高78、58倍,若量產基改高粱,每公頃產油量約為大豆的1.4倍,為極具潛力的生質燃料原料,相關文獻發表於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期刊中。 以促進生質能源發展   改良高粱試種表現優異且穩定,繁殖數代後依然保持穩定的產油量及生物量,然而目前雖能提升高粱植株產油量,其降解速度亦加快,研究團隊將進一步探討如何阻斷油酯降解以提高含油量,設定目標含油量達乾重10%。藉由調控酯質生合成及代謝等基因提高高粱含油量,期望未來能減少對傳統油料作物的依賴並滿足生質能源日益增長的需求量,同時帶動高粱生物加工產業。 【延伸閱讀】-咖啡渣可用於餵食生產生物柴油的藻類
2024年日本愛知縣農業試驗改良場十大研發成果
2025/06/23
為增進民眾更加瞭解愛知縣農業試驗改良場的新品種與新技術研發進展,邀請各領域評審委員評選出研究卓越度與社會關注度的十大農業研發成果。   1 比原品種早一個月收成的紫蘇新品種 -促進新品種種植於丘陵地帶-   愛知縣研發紫蘇新品種七號比原生種「名倉」採收期更早,除可避開受到早霜影響,採收期的分散有助於擴大種植面積。此外,由於新品種植株較低矮、根莖較纖細的特性,讓採收作業更加輕鬆。 2 首創!名古屋交趾雞羽毛可辨識雌雄 -名古屋交趾雞(Nagoya Cochin)新蛋雞NGY6品種之研發-   名古屋交趾雞(Nagoya Cochin)新蛋雞NGY6品種具有兩大特性。其一,讓羽毛生長的速度較慢(遲羽性)母雞,與羽毛生長比較快(速羽性)公雞進行交配,即可根據所長出的羽毛形狀分辨出雌雄。另外,由於提升了該品種雞蛋標誌性的櫻花雪花狀「白點」蛋殼表面出現白斑點的機率,蛋殼外觀呈現較為鮮豔的櫻花色,並且在產蛋能力上亦得到改善。 3 適應高溫溫室下的溫州蜜柑新品種 -溫州蜜柑新品種促進產地發展-   適應高溫溫室生長的溫州蜜柑新品種「C系統」,相較現有品種「宮川早生」,著色度快約10天,且果皮顏色更佳。此外,糖度和酸度皆略高於「宮川早生」,口感絕佳,預計未來能為農民帶來更高收益。 4 高品質且高產量的茄子新品種「試交17-22」栽培技術 -建構茄子新品種「試交17-22」的栽培技術-   適合製作醃漬物及高產量的「試交17-22」茄子新品種研發後,由於受到產地氣候暖化的影響,造成茄子表面缺乏光澤,以及2月採收期面臨產量欠收等問題,農試團隊發現徹底修剪、澆水採用少量多次,並延遲採摘葉子等措施可有效改善。相關管理方法和品種特性,目前已記載於栽培指導手冊。 5 氰氮化鈣助於減少福壽螺與肥料使用! -建構水稻的氰氮化鈣全量基肥施用體系-   研究顯示氰氮化鈣可有效防治福壽螺,又可作為水稻的全量基肥使用。培養實驗發現,氰氮化鈣經由施用土壤兩周內會快速釋放出氮氣。另外,栽培實驗中也發現水稻生長初期若將氮肥與氰氮化鈣兩者併用成效最好。 6 維持無花果的產量又低成本的新施肥模式 -應用新有機質肥料的新施肥模式-   新研發露天種植無花果專用的「無花果有機質肥料8-2-2」(L型元肥),能夠減少土壤中過度積累的磷酸和鉀,同時減少環境負擔。相較於原本的「無花果有機質肥料(6-5-5)」,新的施肥資材可維持同樣產量與生長成效,又可降低40kg/10a施肥量,減輕生產者的作業負擔。 7 蝴蝶蘭枯萎之原因探究與因應對策︕ -建立運送時避免枯萎現象之模式-   蝴蝶蘭運輸時容易造成花蕾枯萎,研究團隊在模擬運送實驗中發現,原因主要是隔絕光源與運輸時產生震動所引起,其次是受到溫度的影響。研究過程中也發現施用乙烯生合成抑制劑可以有效避免枯萎現象。 8 麝香葡萄生產栽培技術 -生長初期提前吉貝素GA處理-   隨著麝香葡萄生產需求增長,葡萄串的整理作業是一大挑戰。因此,在生長初級階段採用與其他品種相同模式,提前以吉貝素處理(GA),讓花穗長到一定的長度再開始作業,除了可縮短作業時間外,還能夠擴大種植面積之效益。 9 讓作物生長情況一目了然! -AgriLook愛知縣版的生長預測技術-   愛知縣版的生長預測技術「AgriLook」為JA愛知經濟聯合會、名古屋大學共同研發而成,主要是提供田間指導人員(非農民)使用的一套管理支援系統。使用者只需要智慧型手機操作即可清楚查看水稻、小麥、大豆的生產個別階段預測,以及顯示最佳栽培管理作業日期與生產資訊,有效減少農藥使用和提升作物品質。 10 使用Fulmet液劑加上捻枝處理產值UP! -防止番茄裂果之技術研發-   每年9至10月是番茄生產淡季,這段時間番茄單價雖高,但因為裂果現象頻頻發生,反造成市場供不應求。研究發現添加植物成長調節Fulmet,加上在番茄綠熟期時(變色前)用鉗子將番茄果梗部分輕輕捻枝處理,有助於番茄順利生長。相較於無處理狀態,裂果率下降了約40%,每10公畝增加了約46萬日圓產值。【延伸閱讀】- 嚴選2022日本最新農業技術與品種研發成果
新的監測模型有助於及時因應蝗災
2025/06/20
沙漠蝗蟲平時大多過著獨居生活,然而強降雨等因素會使他們變為群居且有遷徙的習性,其帶來的危害趨近於瘟疫的程度,覆蓋一平方公里的蝗蟲可在一天內消滅35,000人的糧食,導致大規模的饑荒甚至騷亂,且能夠跨越國界進行長途遷徙,是造成非洲和亞洲許多地區小農戶最大損失的遷徙害蟲,因此沙漠蝗蟲防治是糧食安全的重中之重。此外,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強降雨等處發事件頻率增加,未來蝗害發生將越來越頻繁。 蝗災預測模型   2019-2021年從肯亞蔓延到印度的大規模蝗害爆發期間,摧毀了甘蔗、高粱、玉米及塊根作物,由於需要大量收集資訊並整合,使得應對緩慢,為解決此問題,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研究團隊開發預測模型,此模型結合蝗蟲成長周期、族群行為學、地表植被的遙測數據、土壤結構以及英國氣象局提供的氣象資料,預測害蟲族群覓食及繁殖會往何處去,協助提前警示該地區噴施殺蟲劑,期望能將傷害降到最低,相關文獻發表於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期刊中。   此模型是首次能夠快速並準確的預測蝗蟲行為,且兼顧長距離及短距離的移動,經上一次大規模蝗災的測試已驗證其應用性,未來,將為各國政府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等國際組織提供沙漠蝗蟲監測、早期預警及管理等資訊,以確保糧食安全。【延伸閱讀】- 科學家借助科學技術來預防第二批沙漠蝗蟲過境
茶改場用破壁速萃技術 強化國產茶飲原料競爭力
2025/06/19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針對國產飲料作物產製過程,運用新型的破壁速萃技術,可提升萃取效率與品質,並降低生產成本,強化國產茶飲原料於市場競爭優勢。   茶改場今天舉行記者會,介紹透過破壁(破壞細胞壁)速萃技術,可去除傳統茶飲製程的不良雜異味及提升萃取效率與品質,同時降低生產成本,有效強化國產原料於市場競爭優勢。   茶改場場長蘇宗振說,為提升國產茶葉利用率,茶改場112年已推出速萃調飲茶新型加工技術及原料,於茶葉加工流程中導入「濕裁切技術」,可有效提高茶胺酸、還原糖等成分萃取率,且茶湯顏色穩定滋味甘甜,並能降低樣品乾式粉碎裁切所造成的損耗20%以上。   蘇宗振說,以「濕裁切技術」搭配新研發的「破壁技術」,除可應用於茶葉加工外,更可擴及薄荷、洛神葵等許多香草或水果的飲料作物,經由新型技術處理的原料,具有更高的成分萃取效率及更佳的感官品質,例如洛神花茶,以往在烘乾過程中,洛神花的顏色會變暗,破壁技術能讓洛神花保有天然的粉紅色,且花青素會比傳統製程提高3倍。   蘇宗振說,年輕族群飲茶多半以健康、特色、便利性等為主要訴求,目前大多數的茶飲原料都是進口,透過破壁速萃技術,將可開發出低成本、多樣化的國產茶飲原料,例如用白米就可做出玄米茶,蕎麥也可變成用喝的茶飲原料,無論是鎖定於精品的原葉茶樣,抑或是大眾化的商用茶樣,新型態的速萃茶飲原料,都可推廣至手搖飲或罐裝茶飲等業者,目前已將相關技術授權給國內6家業者。   茶改場說,新式茶飲原料加工技術屬於非專屬授權,有興趣的業者可與茶改場聯繫,了解更多技術細節與產品開發。 【延伸閱讀】- 茶改場「臺灣橙茶」新製程 散發獨特花果香
農業政策推導非洲豬瘟防疫之技術創新
2025/06/18
自2018年中國大陸爆發非洲豬瘟以來,農業部為防範疫病入侵國內畜牧場,修正發布「動物運送管理辦法」及「屠宰作業準則」,強制規定活豬與屠體、內臟及其分切物之運輸車輛必須裝置即時追蹤系統(GPS)。並發布「禁止指定家畜輸送至肉品市場或屠宰場之防疫措施」,規定欲上市屠宰之家畜,應依規定繳納「家畜健康聲明書」,從源頭控管確保上市之家畜未感染非洲豬瘟。   目前約有3,000台運輸車輛裝設GPS,資訊司藉由建置「家畜、屠體運輸車輛軌跡查核管理系統」管理所有運輸車輛每30秒回傳一筆GPS點位資料。惟裝設GPS車機廠商眾多且訊號品質不一,部分運輸車輛於行進間GPS訊號出現飄移、跳躍或斷訊等非常態情況,又因多數肉品市場設置於交通便利之處,運輸車輛過場而不入情況頻繁,造成部分肉品市場透過GPS軌跡紀錄做為唯一入場與否之判斷標準有誤判之虞。   為提升GPS訊號查核效能並於防疫運用上更加廣泛,2022年在全國28處肉品市場及化製場入口加裝監視器,透過車牌辨識技術分析串流影像獲取車牌資訊,並開發人工智慧(AI)車輛載運類別辨識功能,於運輸車輛進場時,即時偵測活豬運輸車輛進入肉品市場事件,並同步比對GPS訊號,檢出應裝設GPS而未裝設之運輸車輛,經由「運輸車輛查核行動應用程式(APP)」主動通知現場防疫人員攔檢該運輸車進行查核。   本系統之建置與相關服務開發,能有效掌控全台所有運輸車輛與畜牧場、肉品市場串聯之動向,建立視覺化之防疫地圖,並降低查核與監控之成本,有效守護台灣當前養豬產業產值年近800億,整體產業鏈產值逾1,500億之價值。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何信甫編譯   【延伸閱讀】- 揭開抵抗非洲豬瘟病毒的重要新線索,開發創新抗病技術
無需化學物質減緩食物變質:天然樹脂與光照延長水果保存期限
2025/06/17
澳洲昆士蘭大學(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以及昆士蘭農業與食品創新聯盟(QAAFI)的研究團隊使用由澳洲本土植物的萃取物,添加於阿拉伯膠或相思樹膠製成可食用塗層,以及利用從薑黃中所萃取的薑黃素(curcumin)配合光敏技術來去除食品中的真菌孢子活性,以抑制導致食品腐敗的微生物生長,並將文章發表於《食品控制》(Food Control)、《食品科學期刊》(Journal of Food Science)以及《國際生物大分子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光敏技術輔助抑菌   研究結果顯示,利用可食用塗層,截切後的辣椒可於冰箱中儲存10天,這是因為塔斯馬尼亞胡椒等植物含有有機酸和酚類化合物所造成;薑黃素光敏技術則可使草莓降低20%的腐敗發生率及嚴重程度,並且在感官品評分析上,蔬果的外觀及氣味分數更佳。由於食品防腐技術面臨化學抗性等問題,消費者對天然防腐技術的需求增加,但這些技術成本目前較高,需要進一步研究與資金投入,以推動商業化應用。【延伸閱讀】- 研究顯示薑黃素在治療消化不良症狀方面可能與藥物同樣有效
農藥混合物並非僅存在於施用期間,而是全年都持續存在於土壤和植物中
2025/06/16
德國凱澤斯勞滕-蘭道工業大學(RPTU)的研究團隊對耕地、蔬菜田和葡萄園的土壤及植被進行採樣,對農藥污染進行為期一年的監測。研究結果顯示,農藥不僅存在於噴灑期間,而是在全年均可檢測到其殘留,並且會擴散至鄰近草地,研究也發現每個土壤樣品中平均含有10種農藥,最多達28種,而植被中則最多檢測到25種。 農藥汙染被低估   雖然農藥為針對單一目標而設計,但依舊會影響生物的基本機能,對非目標物種造成傷害,例如:昆蟲和土壤生物等。然而,歐盟現行的農藥審批制度僅評估單一物質,並未考慮環境中實際存在的農藥混合物,導致風險評估不足。研究還發現,部分農藥的降解速度比預期更慢,並可經由風力傳播至遠處。 保護土壤與生態:呼籲轉向永續農業   研究團隊強調,農藥對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樣性產生負面影響,並呼籲政府加快落實《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目標,將農藥使用量和風險減少50%。目前,已有多種可行的替代農業模式,應該加強進行更廣泛的推廣和應用,以保護環境和未來糧食安全。【延伸閱讀】-糧食安全與環境永續之重要三項關鍵技術領域
具爆米花香氣 水稻新品種「台東36號」通過審查命名
2025/06/12
農業部台東區農業改良場稻作研究團隊歷經7年努力,成功選育具爆米花香氣、米質優、抗稻熱病及抗倒伏特性的水稻新品系東稉育1102098號,昨天經水稻新品種命名審查會議,獲得審查委員一致通過命名為「台東36號」。   台東農改場表示,水稻新品種「台東36號」係於2018年第1期作以台東30號為母本、台東35號為父本的雜交後代進行選拔,由第5世代選出東稉育1102098號品系,歷經產量比較試驗、區域試驗及各項檢定,表現優異。   審查委員首先至田間實地了解植株生育情形,並聽取新品種選育過程與品種特性簡報及檢視新品種稻穀、糙米、白米性狀與白米飯的口感,並品嘗新品種製成的米餅與玄米茶。依據田間生育狀況與農藝性狀的表現,一致肯定新品種具有良好株型、抗稻熱病、抗倒伏性、產量穩定及食味佳等優良特性。   「台東36號」屬中晚熟品種,於全國區域試驗第1期作、第2期作均具有穩定的產量表現,稻穀每公頃平均產量分別為5256公斤與3686公斤,與對照品種台稉9號產量接近,秧苗期耐寒性佳,並對稻熱病及褐飛蝨具有抗性;穀粒飽滿,米粒外觀品質良好,食用品質為A-B級,優於或等同於良質米推薦品種台稉9號。   近年來稻米市場消費趨勢以米質為導向,台灣香米品種目前的栽培面積約11000頃,占全年水稻種植面積5.5%,顯示香米品種深受消費市場喜愛。而在氣候變遷下,水稻病蟲害發生及植株倒伏風險也較以往增加,新品種「台東36號」兼具優良品質與良好栽培特性,預期推廣後可獲得消費者及稻米產銷契作集團產區歡迎,冀能為稻米產業發展有所貢獻 【延伸閱讀】- 開發水稻營養壓力的高光譜庫,以利分析水稻影像
臺灣鵪鶉蛋產業的生產與出口現況及政府政策
2025/06/11
自2022年1月起,鵪鶉正式被臺灣農業部(MOA)指定為家禽,業界將之定為臺灣臺灣「鵪鶉元年」。自2021年9月22日正式申請加入CPTPP後,未來貿易將更加自由化。除了面臨如老齡化、缺乏後繼者、缺工、經營環境惡化、飼料和運輸成本上升、新冠疫情、俄烏戰爭、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氣候變遷等短長期風險與挑戰外,臺灣的鵪鶉蛋產業還面臨生產挑戰。在貿易方面,過去文獻並未探討和分析主要外銷市場的進口規定以及出口商遭遇之問題,以降低出口銷售的風險和損失。因此,本研究目的為持續分析臺灣鵪鶉蛋產業的出口現況,掌握並分析主要出口市場的進口法規,以及出口商遇到的出口問題。   此外,也針對產業鏈各階段提出相關建議,如在生產面提升飼養育成率和孵化率、鵪鶉場飼養環境、生物安全、智能化飼養管理、產量和產值、動物福祉、鵪鶉糞便製成有機質肥料之可行性等,並建立國內標準鵪鶉飼養手冊(肉用),以提升整體鵪鶉產業生產性能。在加工面,透過專家諮詢診斷,協助產品製程和產品品質以及產品多元化提升。在貿易面,掌握外銷市場之進口規定與遭遇之問題,以降低外銷受阻風險和損失,並提供既有業者拓展多元國際市場以及新進外銷業者開拓國際市場之參考。未來應持續強化生產、加工和外銷供應鏈體質、提高鵪鶉蛋加工產品品質及多元性,協助業者拓展國內外市場。此外,在鵪鶉蛋的安全性上將持續推動鵪鶉蛋的CAS、產銷履歷認驗證,提升品質及管理,以增進臺灣鵪鶉蛋產業未來的出口績效。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王惠正編譯 【延伸閱讀】- 花畜鬥雞肉雞飼養管理技術
了解ATP調控機制對水果採後品質管理的影響,提供保鮮技術更多發展基礎
2025/06/10
在園藝產業中,採後冷害(Postharvest chilling injury, PCI)一直是一個重大挑戰,會導致低溫儲存過程中大量損傷。根據過往的研究,冷害會破壞細胞,引發氧化損傷,並改變膜蛋白結構,進而影響電子傳導和腺苷三磷酸(ATP)的產生。儘管業界一直試圖努力減輕採收後冷害的影響,但整個作用機制仍尚未被完全理解。印度國家食品技術創業與管理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Food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NIFTEM)發布一篇研究,深入探討ATP在水果抗寒調控中的關鍵作用,了解水果在低溫條件下的生化及生理反應,並特別是聚焦於ATP在維持細胞膜完整性方面的調控,解決這個長期困擾產業的問題。   研究團隊確認了幾個會對ATP產生有重要貢獻的代謝途徑,包括醣解途徑(Embden–Meyerhof–Parnas pathway, EMP pathway)、三羧酸循環(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CA cycle)、五碳糖磷酸途徑(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PPP pathway)。這些途徑不僅可為水果提供能量代謝的所需的ATP,也在應對逆境脅迫時發揮關鍵作用。特別值得注意的是,γ-胺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分流途徑和細胞色素途徑在ATP生成過程也扮演重要角色。此外研究還發現,細胞內外的ATP透過相互作用進行冷害脅迫調節,尤其是細胞外ATP可透過受體DORN1觸發保護機制,防止氧化損傷,而菸鹼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在緩解後採收後冷害也展現潛力。這些發現加深了業界對水果耐受性的理解,也為開發針對性採後冷害處理方法奠定基礎。   這項研究在對於了解ATP調控機制對採後品質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透過開發創新的處理方法增強水果的耐寒性,有助於改善水果在冷藏過程中的品質,減少食品浪費,延長保存期限,提供消費者更有營養價值的水果,增進水果保鮮技術的長期正向發展,對全球貿易和食品安全帶來深具意義的發現。【延伸閱讀】-氣候變遷下,一種小番茄可能解開耐鹽的秘密
稻草製漿製程優化技術
2025/06/09
稻草為我國最大宗的農作生產剩餘資源,每年產量約160萬公噸,將稻草收集可提供不同產業多元利用,並可減少稻草掩埋後產生甲烷排放,減緩溫室效應。受限於集運成本,目前約80%多伴隨著水稻收割時截切就地耕犁掩埋,雖可有效減少露天燃燒稻草現象,改善空氣品質,但多未充分加值利用。另,稻草雖可作為作物栽培覆蓋、草繩、洋菇堆肥、飼料及燃料等再利用資材,但經濟效益較低。稻草富含植物纖維,適合作為造紙的原料。惟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傳統稻草纖維製漿過程伴隨大量廢液造成環境汙染,目前已鮮少採用。然紙與生活息息相關,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將稻草循環利用於造紙產業將可提升經濟效益。今日隨著科技進步,透過創新技術改善造紙製程,預期可有效解決傳統稻草纖維製漿造紙造成環境汙染的問題。    隨著經濟發展,全球石油資源日益匱乏,加上難以分解的塑料包材過度使用,造成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因而,近年來具生物可分解及友善環境特性之可替代塑料包材產品開發與應用已受到全球關注。目前國內外已有多種紙塑產品,如蛋盒、工業包材等,其生產原料多為回收之廢紙,而添加植物纖維不多見。稻草來源豐富充足,可提供紙塑產業穩定料源,應用於生物可分解產品之生產,將使產品更具新穎性,未來深具發展潛力。尤其,隨著全球關注淨零碳排議題之際,其應用蘊藏著潛在發展商機。   本所為促進稻草資源循環加值利用,開發以低汙染之鹼資材及機械處理優化改善稻草製漿技術,可有效降低環境汙染的問題,生產符合紙漿模塑產業需求之原料,提供生產替代塑料的可分解包材,其產品新穎具發展潛力,且具有資源循環及環境永續等效益。此外,稻草漿為未含有油墨污染的原生漿,可提供廣泛應用。本所將製備之稻草漿應用於生產可分解性鳳梨包材襯墊,可有效降低外銷果品擦壓傷及替代塑膠材質的蔬果套,減少塑膠類一次性包材使用。另還應用於生產友善環境的可分解性蛋盒。因此,隨著全球2050年淨零轉型浪潮,本項技術若能妥善運用,建立產業料源穩定供應鏈,提供可分解性產品生產所需料源,生產替代塑料產品,可提高稻草附加價值,促進稻草資源再利用。 【延伸閱讀】- 【循環】將海鮮廢料轉化為增值產品的環保方式   張明暉、李京縉、郭聆亦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
隨著樹木密度的改變,北方森林將面臨更嚴重的野火危機
2025/06/06
北半球寒帶地區如加拿大、阿拉斯加、西伯利亞等地被森林所環繞,森林中富含多種生物,能藉由樹木及土壤儲存大量的碳以調節全球氣候,且為數百萬人提供生計。然而數十年間,隨著氣候變得更乾燥溫暖,生物棲地往北方遷徙,使得北方森林的結構及功能逐漸發生改變,且由於北部天氣較寒冷、樹木生長緩慢,導致森林與氣候變化間發生遲滯現象,需要長時間的觀測才能了解其影響,因此荷蘭瓦赫寧根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 & Research)研究團隊藉由衛星影像探討過去20年間森林密度變化造成的影響並預測未來的變化。   研究人員藉由分析2000-2020年間森林覆蓋情形與溫度間的關係建立模型,預測2100年的森林結構,於2000年時林木密度主要分為兩群,樹木覆蓋率超過60%的茂密森林主要分布於北方森林的南部區域,而樹木覆蓋率5%-15%的稀疏森林主要位於北部地區,模型結果顯示在2100年時,兩極分布的情況改變,南、北兩區域樹木覆蓋率皆逐漸往30%-50%集中,使森林結構逐漸變得單一、轉為開闊的森林,相關文獻發表於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研究人員表示現況中茂密森林能創造微氣候防止森林野火發生,而稀疏森林因缺乏足夠的燃料不易發生野火,然而隨著森林密度逐漸適中且結構變得單一可能導致更多森林野火發生,進而導致大量森林碳匯釋放至大氣中。   此研究建立了創新的森林結構預測模型,並對於未來2100年森林結構逐漸變得單一的情境,提出相應野火發生率提高的警訊。【延伸閱讀】-美國與印度合作的NISAR衛星任務提供全球森林和濕地的動態監測
台灣牡蠣口感勝進口 人工附苗可望克服減產挑戰
2025/06/05
台灣牡蠣近幾年因氣候變遷與蟲害而減產,越南等進口牡蠣逐年增加。農業部水產試驗所透過科學儀器分析,證實台灣牡蠣口感比進口佳,未來可望透過人工附苗技轉,克服減產挑戰。   水試所今天發布新聞稿,為解析台灣在地蚵仔味,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合作,運用精密科學儀器,揭開本土牡蠣的美味密碼。水試所說,台灣西南沿海得天獨厚的水文條件適合牡蠣生長,其中以彰化、雲林、嘉義、台南等地區所養殖的牡蠣最具代表性。這些牡蠣在不同環境條件下孕育出獨特風味,口感肥美、鮮甜,與進口牡蠣相比,不僅碳足跡短、新鮮度佳,也更符合台灣消費者的飲食期待。   水試所與海洋大學透過氣相層析質譜儀(GC-MS)與液相層析儀(HPLC)等精密科學儀器,分析國產牡蠣的游離胺基酸、呈味核苷酸及肝醣等風味物質,發現牡蠣的鮮甜味與麩胺酸、天門冬酸、丙胺酸、甘胺酸等呈味胺基酸的含量密切相關,整體而言本土牡蠣在總呈味、鮮味及甜味胺基酸的表現多略高於進口境外牡蠣。另外,水試所發現,肝醣賦予牡蠣濃郁的口感,3至9月正值產季的本土蚵在肝醣的含量上也顯著高於進口境外牡蠣;而不同產地的牡蠣因為生長環境的差異,也反映在香氣上。透過蚵仔煎、蚵嗲等傳統飲食技藝加持,更可展現台灣牡蠣的多元魅力與獨特性。   農業部漁業署積極輔導國產牡蠣業者導入水產品溯源制度,讓消費者可以買到真正的國產牡蠣。 氣候變遷衝擊牡蠣產量,進口牡蠣競爭加劇   根據農業部統計,近幾年台灣牡蠣生產量下降,在民國107年前,每年都超過2萬公噸,最高曾達3.2萬公噸,112年降至約1.6萬公噸。水試所分析,台灣牡蠣減產與海水溫度上升等氣候變遷及蟲害、海洋環境受污染有關。 另外,便宜的進口牡蠣也構成競爭,109年進口量首度突破2000公噸,111年超過5000公噸,112年超過6000公噸,113年近7000公噸,進口牡蠣來源以越南最多,占進口量一半以上。 農業部長陳駿季日前在立法院答詢時說,台灣每年牡蠣消費需求約2萬至2.2萬噸,過去幾年因天然災害多,降低產量,才增加進口牡蠣。陳駿季提到,水試所已成功開發人工附苗,未來可有效降低養殖成本與穩定產量。 水試所說,人工附苗培育的牡蠣具較良好的抗病性,目前正試種中,並由漁民分析比較與天然苗的差異,之後也會由水試所將人工附苗技術移轉給民間。 【延伸閱讀】- 養殖漁業新突破!水試所成功培育世界首批人工養殖土魠魚 有望不用再靠捕撈
臺灣鵪鶉蛋產業的出口現況與市場機會研究
2025/06/04
自2022年1月起,鵪鶉正式被臺灣農業部(MOA)指定為家禽,業界將之定為臺灣臺灣「鵪鶉元年」。鵪鶉蛋為臺灣畜禽產品少數出口的產品之一,但過去文獻尚未分析臺灣鵪鶉蛋產業的出口情勢和市場機會。因此,本研究目的為探討臺灣鵪鶉蛋產業的出口情勢,分析臺灣鵪鶉蛋外銷市場的通路結構,並提出強化產業鏈建議如下。   如鵪鶉蛋出口的優勢在安全高品質和加工技術為佳;劣勢於產量供應不足、合法加工廠及其設備自動化不足、氣候變遷與疫病導致產蛋率下降、生產成本提高及育種問題導致鵪鶉蛋良率下降;機會在有政府政策支持、全球市場需求大、全球疫病發生、主力市場需求穩定、對手成本提高;威脅在外銷訂單轉單效應仍持續、日本市場進口低價競爭及高關稅競爭劣勢、外銷受阻風險提高。   生產面建議 應強化育種,避免近親繁殖,以穩定鵪鶉蛋品質和縮小規格(大小、重量)。 應做到精準營養,以穩定鵪鶉蛋品質和縮小規格。 應精進飼料原料比重,以降低生產成本。 養殖場規模化、設備自動化,以降低人事成本並提升產能。   加工面建議 加工廠設備應自動化,以提升產能效率和品質良率。 應提升加工製程技術,以延長保存期限與產品安全。 強化產品多元開發應用(鮮蛋、加工蛋、保健品等)並異業合作。   在外銷面建議應精準快速掌握各外銷市場之進口規定和特殊規定,並滿足進口商個別要求,若能建立臺灣品牌,順利加入CPTPP或洽簽雙邊FTA,將能協助既有外銷業者拓展多元國際市場,以及新進外銷業者開拓國際市場。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王惠正編譯 【延伸閱讀】- 世界銀行預測新型海藻市場將增長118億美元
開發生成式AI系統,整合大量專業知識及研究數據
2025/06/03
日本農研機構(NARO)聯合多方研究團隊開發出一款專門用於農業領域的AI系統,這項技術的特色不僅學習了農研機構中的大量數據,還整合了來自日本農林水產省、全國公營試驗研究機構與農業法人組織的專業知識,建立一個全面且精準的農業知識資料庫。    這款AI系統最初在三重縣的草莓栽培領域進行試運行,主要是為農業推廣指導員提供意見支援。這款系統在應對農戶常見問題的正確率上提升40%,能夠準確提供具體的數值和品種資料,避免一般AI常出現的模糊表述情形。研究團隊採用了創新的技術方案,結合最新的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及MoA(Mixture of Agents)等技術,即使在數據量較少時也能確保擁有高精度的學習效果。研究人員將系統在農研機構的超級電腦「紫峰」上進行訓練,顯著降低了「幻覺」現象的發生。考慮到各地的農業樣態不同,研究團隊特別設計了可按縣設置區域特定知識的機制,為未來全國推廣奠定基礎。   根據農林水產省的調查,目前推廣指導員在準備工作時往往需要大量預備時間,占用了總工作時間的37%。藉由這套AI系統,可望顯著提高指導員服務效率,使指導員在現場可為農民提供更充實的說明服務。未來,研究團隊希望可擴大到其他農作物試運行,開發適用於其他地區的版本,此外,還計畫提升超級電腦的運算能力,推動至農業經營、銷售和宣傳等領域的AI技術應用。這些發展符合目前日本政府的政策方向,可為未來的農業政策提供創新科技支持。 在現代農業從業者高齡化、氣候變化影響增加及國際局勢不穩定等挑戰下,這項AI技術的發展應用將可為新型農業從業者和現有農戶提供重要知識獲取和技術更新支援,推動農業往智慧化與高效化的持續成長。【延伸閱讀】-利用AI技術精準測量凝集劑用量,減少資源浪費,促進環境友善
烤栗子,回收核桃:將節日美食轉化為永續材料
2025/06/02
來自奧地利的研究團隊發現,像開心果和胡桃這樣的堅果殼含有3D拼圖細胞,這些細胞具有類似拼圖的碎片,使其擁有獨特的互鎖結構,這讓它們的強度和耐用性異常突出,並且這些拼圖細胞的特性使其特別適合轉化為可生物降解的塑膠,這些拼圖細胞的存在使堅果殼具有不同於麻類和木材等植物纖維的特性;研究團隊正在探索如何利用堅果殼製造新材料,並研究如何應用這些材料。   研究團隊將胡桃殼溶解在溶劑中,分離細胞並再生木質素;並且根據最終產品所需的柔韌性,從康普茶加工廢棄物或生物反應器中獲得的纖維素以不同的體積添加進去,目標是達成永續生產、能源高效、資源高效且可生物降解的堅果材料,特別針對包裝和紡織業設計。   目前研究已取得顯著進展,研究團隊已經能夠製造少數樣品,例如堅果皮革錢包。這些材料的優勢在於,無論最終是皮革還是塑膠材料,都可以回收或作為堆肥;通常,由兩種不同特性之材料所組成的複合材料,在回收時較為困難,因為需要加入其他化學物質來調整材料的功能。然而,這種方法避免了這個問題,使最終產品能夠再次溶解並重複使用,隨著進一步深入研究,這些創新材料有望在包裝、紡織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有助於減少塑膠廢物,實現環境保護與資源有效利用的雙重目標。【延伸閱讀】-由木質廢棄物製成的可生物分解吸管不會在飲料中變濕
東遠碾米廠善用AI 智慧生產展現市場硬實力
2025/05/29
清風掀起一波又一波稻浪,黃色儲米倉聳立田間,撐起這幅19世紀印象派畫面的東遠碾米工廠,藉AI(人工智慧)生產克服人口老化、人力缺乏和農業缺工等問題,展現市場硬實力。 被譽為「米界常勝軍」、服務農民半世紀的東遠碾米廠位於雲林縣二崙鄉,創業初期小型經營,30年前開始做B2B(企業對企業),邁入商業模式,與大型餐飲通路和連鎖品牌合作,走向精緻化、客製化,直到現在東遠倉儲量每年可達5萬公噸,占雲林20%。 為企業永續發展轉型 導入AI生產 如果只藉濁水溪流域優良水質及特有肥沃黑色沖積土,東遠不可能成為業界標竿,更重要的是面臨極端氣候、病蟲害與降雨不均等環境衝擊時,為企業永續發展開始轉型,導入AI生產,有效掌握監控數據。 「這件事10多年前就開始了」,從小在米廠長大的執行長李尚謙是東遠第3代,所學雖無關農業,但提起工作流程如數家珍。 他說,不同於其他米廠,東遠工作人員進廠房須除塵、穿防護衣,廠區內機械設備全靠電力,不容稻米沾染任何異味,近年生產系統也機械化,碾製好的白米送倉儲「吹冷氣」,每道防護只為堅守米的品質,在消費者手中呈現最好商品。 轉型道路上李尚謙與父親李元豪要克服諸多困難,除借鏡他國經驗,引進先進機械,也重視智慧科技,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李尚謙表示,生產過程中每個浪費都是削弱競爭力,要精準掌握所有數據,了解所有變因並解決。 田間微氣象站監測 在辦公室就能智慧管理 以田間監測為例,東遠在50個田區架設微氣象站,觀測空氣溫度濕度、土壤溫度濕度、葉面溫度濕度和太陽輻射等,李氏父子透過手機即時掌控水稻生長環境,降低人力巡田,還可適時補充、降低化肥使用,在辦公室就能智慧管理、產量調節。 碾米廠端也不馬虎,打造智慧化儲存及生產系統,透過物聯網設備改善儲米重量量測問題,自動化溫控設備減少儲存量耗損,也省人力、降低蟲害。 此外,後端包裝線採自動化設備及智能機械手系統,數據戰情室建置管理所有儲米設備和生產設備狀況,從入倉、製造、儲存、包裝與出貨等,掌握生產數據確保產品品質。 導入智慧堆棧系統 只需1/4人力 稻米生產最重人力部分在包裝,過去1條生產線最少要4名人力,導入智慧堆棧系統後,可減少到1人,且可同時負責多條生產線,看似工作量增加,但工作項目大減,只要除錯、抽驗,還不會有長期負重的職業傷害,有多餘時間協助其他業務,順利解決缺工問題。 李尚謙表示,產線導入AI要面對的不是資金或技術問題,而是人的操作,第一線從業人員每天修正、操作機械,進化到最佳數值,為企業營造最佳效益,持續擴大生產線,打開更多通路,提升競爭力。 這些努力讓東遠有ISO22000/HACCP雙驗證,並通過TAP產銷履歷驗證和CAS優良食品驗證,李尚謙說,靠的是做好所有田間管控,碾製出最好的米,再經加工完成優質商品。 另根據農業部資料顯示,國民食米量總量逐年下降,東遠為拯救食糧量開始轉型,開發各種米食文化商品,如米餅、米泡芙與即時沖泡米粥等,從0歲到99歲都可食用,為傳統米食文化注入新活力。 建設1200坪太陽能板 重視循環經濟 李尚謙表示,碾米廠用電量相當大,「每次收到電費都是7位數起跳」,當市場開始重視淨零排碳、ESG( 環境、社會及治理)及循環經濟,東遠已在屋頂建設1200坪太陽能板,而稻米收成後會產生稻殼、稻稈等農廢,運用科技轉廢為金,經再製、去化做到零廢料。 東遠雖已是業界佼佼者,但李元豪和李尚謙未停下腳步,已開始著手FSSC食品安全認證,用更高規格檢視廠區,將食安把關做到極致,拿出最佳商品賣給客戶,呈現在餐桌上,實踐對環境的承諾。 李尚謙說,東遠與農民站在同一陣線,在最完善風險管理控制下打出品牌,彰顯農民價值,提高農民認同感,也能增加農民收入,但近年來資材肥料價格居高不下,連帶影響白米售價,建議政府為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尋求解方,降低肥料生產成本,提倡精準施肥。 他舉例,1碗白飯成本價不到新台幣10元,但日本1碗售價相當於35元,民眾仍願掏錢買,關鍵在日本米品質好,如果政府輔導台灣稻農種植特殊品種,收購價更好,間接提升品質,就不用擔心沒市場,甚至可在國際市場競爭。 【延伸閱讀】- 台東農改場研發太陽能農機 節能減碳提升農民效率
2024年日本十大農業新技術
2025/05/28
本內容是根據 2024 年度民間企業、大學、公家研究機關與國立研究開發機構所發表的農林水產相關研發成果為基礎,並透過農業相關刊物等 30 個單位的加盟會員,以內容優質度與社會關注度為標準,嚴格篩選出的十大農業技術新聞。 〔一〕高效率縱橫雙向種植的「水道雙向正條種植技術」   -節省勞力的有機栽培除草模式-   農研機構研發「雙向正條」的水稻種植技術,讓稻苗能在田間以縱橫均等間距,棋盤格狀規律均勻排列。由於過去使用的乘坐式除草機只能單一方向的除草,因此藉由這項技術原理,除草機可以縱橫雙向行駛,提升機械化除草效率。 〔二〕輕鬆除草的機器人:「合鴨」   -削減水稻有機栽培6成以上的除草次數並增加一成產量-   合鴨機器人主要是透過機器攪動田間泥土,讓水混濁之後,降低雜草光合作用所需的日照度,來抑制其生長。這項研究經由農研機構、NEWGREEN株式會社、東京農工大學、井關農業機械株式會社共同在日本全國各地兩年實證。結果顯示,相比過去的有機農業,使用合鴨機器人在效益上,抑制雜草效果顯著,水稻產量平均提高一成,除草次數減少到六成之多。 〔三〕直立生長!蘋果新品種「紅劍」   -節省勞力的種植管理作業-   農研機構培育出蘋果新品種「紅劍」(紅つるぎ),主要特點是分枝緊密不會向外擴展,整體呈現直立形狀。這個新品種無論在管理或果實採收等程序上,皆能大幅改善作業效率,並節省大量人工勞動力。本研究為日本國內首次兼具直立型的樹姿、高甜度、優質口感的高品質蘋果新品種。 〔四〕日本首農業生成式人工智慧   -三重縣開始示範驗證,未來將提供全國農業資訊情報-   由農研機構、北海道大學、株式會社Softbuild、KEYWARE株式會社、farmalliance株式會社、三重縣農業研究所共同開發的農業知識學習專用的生成式AI, 已於2024年10月在三重縣進行現場實驗。這套生成式AI網羅全日本農業機關與生產現場的資訊情報,可提供高精準度的回答率,為日本首創的農業生成式人工智慧。 〔五〕小黑花椿象高搜尋能力   -培育行動特性高的天敵昆蟲-   農研機構培育小黑花椿象(Orius strigicollis)作為防治薊馬類的天敵。由於小黑花椿象在追逐薊馬時搜尋能力最好、捕食量也高,因此,透過培育這類的天敵昆蟲,有助於提高作物上的定著度,並可提升害蟲的防治效果。 〔六〕高產量的大豆品種Soramizuki和Soraminori   -穩定供應日本國產大豆與提升自給率-   農研機構培育「Soramizuki」(そらみずき)與「Soraminori」(そらみのり)兩大大豆新品種,比原本品種產量高三成以上。由於這兩項品種具有抗裂莢的特性,因此使用收割機採收時可大幅減少損失。另外,這兩項品種非常適合用於加工豆腐。種植區域方面,Soramizuki適合於關東至近畿地區,Soraminori則適合於東海至九州地區栽培。 〔七〕快速精準計算!酪農專用的飼料支援程式   -最具成本效益的飼料菜單與飼料作物種植計畫-   農研機構開發一套酪農專用程式,不僅精準迅速計算出最具成本效益的飼料菜單,還能設計出飼料作物的種植計畫,並已公開在Google Colaboratory。使用者只需輸入上傳目標產乳量、養殖頭數、購買飼料單價、自產飼料的生產成本以及耕地面積等資料,程式即會自動顯示試算結果。 〔八〕應用溫室魚絲線成功減少九成因烏鴉造成的損害   -低成本資材且可輕易施工-   農研機構利用烏鴉對看不見的障礙物具有強烈警覺的特性,在溫室上部以鋸齒狀安置魚線的方式,來有效防止烏鴉撕破塑膠薄膜。設置過程無需梯子,農民可以自行施工。經過測試,可有效減少烏鴉造成的破洞數量達九成。 〔九〕可預測霜凍與冰雹!高精度氣象預測系統開發   -氣象即時通報與警報通知-   氣象預報公司weathernews推出了一項「weathernews for business」新服務,專為農業領域提供霜害、冰雹等特別需要注意的氣象預測資訊。此服務提供農田或溫室周邊區域1公里網格的高解析度預報,並且每小時更新一次,有助於減少由頻繁的氣象災害所造成的農業損失。 〔十〕AnimaLooK遠距診療新形態   -集中管理「診療預約」、「診斷紀錄」、「視訊通話遠距診療」等服務-   SB科技公司推出遠端獸醫服務「Animalook」,可透過智慧手機對家畜提供線上診療。該服務將優先於北海道、沖繩推廣,主要提供結合視訊診療,診療預約、診斷記錄、錄影和死亡診斷等服務功能。在提升診療效率的同時,也有助於減少疫病傳播風險,緩解產業獸醫師不足的問題。 以上這十大技術涵蓋農業機械化、生物防治、新品種育種、智慧農業與遠端診療等領域,將為農業發展帶來更高效益、低成本的解決方案。 【延伸閱讀】-鼓勵農民採用智慧農業新技術的三大建議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