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英國科學家運用DNA採樣技術對抗養殖淡菜上的生物附著現象
2021/08/30
生物附著每年影響多達10%的英國蘇格蘭淡菜供貨,雖然對消費者無害,但管蟲(tube worms)的附著會使淡菜於外觀上產生變化,輕則損壞運送使用的包裝,嚴重可能導致整個生產過程出現問題,更有研究數據顯示其會對貝類的生長及重量產生影響。然而現有的檢測方法是透過顯微鏡觀察水體樣本,但管蟲本身容易與其他生物混淆,且採樣大都只能反應部分的水體狀態。貝殼上的附著物雖可以用水來清洗,但清洗的時間安排上必須謹慎,因為在清潔貝殼後水中仍可能有幼蟲存在,會使得生物附著再度發生,因此建立一個有效的辨別工具對於協助養殖業者在生物附著發生時做出明智決策來說相當重要。   研究計畫由英國蘇格蘭史特靈水產養殖研究所(Stirling’s Institute of Aquaculture)領軍,在Shetland Mussels養殖漁場和永續水產養殖創新中心 ( Sustainable Aquaculture Innovation Centre,SAIC) 的共同協助下,研究人員計畫運用DNA採樣(DNA sampling)技術來辨別水中是否存在管蟲,作為現有不可靠測試方法的替代方案,這種診斷工具將使貝類養殖業者能夠做出明智、即時的決定來處理生物附著,進行環境管理和清潔制度建立,而類似的分子診斷技術在有鰭魚領域中很常見,但將其應用於雙殼類養殖為世界首例。   初步試驗於Shetland Mussels的養殖漁場進行,研究團隊希望透過從水體樣本及從淡菜外殼取樣的DNA來確定管蟲存在於否,透過數據收集使得科學家能監測生物附著的發生模式及季節性變化,並為制定清理時程表和篩選潛在好發位置提供相關訊息,以防止未來經濟上的損失。SAIC的首席執行官表示,這種以數據主導DNA診斷技術可以推動整體產業發展,並能為生態環境、養殖企業及終端消費者皆帶來益處。【延伸閱讀】藉探索海洋DNA一窺海底環境的奧秘
主席版農業談判草案文件與透明化
2021/08/30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杜哈農業談判機構新任主席哥斯大黎加籍佩拉爾塔(Gloria Abraham Peralta)大使於今(2021)年7月29日召開的農業談判特別會議(special sessions of the Agriculture Committee, COASS)發布一份27頁的主席版農業談判草案文件(Job/AG/215)(簡稱該草案文件),包含9項部長決定,其中似乎包含了大量透明化條款,包括美國和歐盟提出的有關透明化和通知的具體決定。   該等9項部長決定包括(1)境內支持(Domestic Support, DS),(2)第12屆WTO部長會議(the 12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2)後持續市場進入(Market Access, MA)工作的要素,(3)出口競爭,(4)出口禁止和限制,(5)棉花議題,(6)開發中國家特別防衛措施(Special Safeguard, SSG),(7)以糧食安全為目的之公共儲糧(Public stockholding for food security purposes, PSH),(8)另一項有關PSH的部長決定草案和(9)透明化和通知。   所有這些決定預計將在MC12上由貿易部長審議。熟悉草案文件的貿易談判人員表示,綜觀這些決定,諸如有關DS、MA和PSH的擬議規範,似乎主要是為了給開發中國家造成沉重負擔。   有關DS,主席似乎採納阿根廷、澳洲等凱恩斯集團(Cairns Group, CG)於7月15日發佈的部長聲明草案文件(Job/AG/177),題目為境內支持談判架構。   佩拉爾塔主席在方括號中提議「應給予開發中國家特殊和差別待遇(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S&DT),包括依據《農業協定》(Agreement on Agriculture, AoA)第6.2條諸如低所得或資源貧乏的農民提供DS。」   該草案文件有關第6.2條的模糊之處在於,在投資補貼或投入補貼方面免於削减承諾,是否只是指資源貧乏的低所得農民,但卻省略第6.2條的第三個要素,即開發中國家鼓勵生產者不去「種植非法麻醉性作物之境內支持。」   熟悉談判進展的與會人士表示,多數開發中國家一致反對修正第6.2條,理由是投資和投入補貼皆是其發展計畫的核心。 該草案文件之境內支持決定 該草案文件有關DS的部長決定包含以下原則: 1.會員承諾到2030年,將目前全球農業貿易和生產具扭曲效果之DS措施總金額至少削減一半(或者:會員承諾大幅削減對農業生產和貿易具扭曲效果之DS),具體削減模式有待談判。 2.為此,這些談判應考量AoA第6條規定之所有形式的對農業生產和貿易具扭曲效果之DS[考量每一種扭曲生產和貿易的不同潛在性]。[應給予開發中國家S&DT,包括根據第6.2條向低所得或資源貧乏之農民提供DS]。[會員同意解決超過微量措施比例的AMS,以減少補貼集中度,並創造公平競爭條件。] 3.考量各會員個別情况和發展需要,在對DS進行削減時,各會員的削減量和目前的支持規模及其對全球市場的潛在影響須成比例,[以確保到2030年實現全球目標]。 4.不應要求低度開發國家作出任何新的削減承諾。 5.會員注意到根據AoA第18條履行現有通知義務的重要性,並承諾提供所有未完成的通知文件(DS:1)作出必要努力,以提高現有DS承諾的透明化。[會員承諾在其DS:1通知中提供產值資料] 6.[會員應考量在必要時審查和闡明附件2所適用之標準和相關透明化要求,以確保相關的DS措施對生產或貿易不產生或產生最小的扭曲效果。] 7.[會員還承諾簡化和更新G/AG/2中當前的透明化要求,同時適當考量部分會員的能力限制。] 澳洲、阿根廷、巴西等CG成員國提交的部長決定(Job/AG/177)包含以下內容,這些內容是DS新規範談判的基礎: 1.會員應承諾到2030年,將目前全球農業貿易和生產具扭曲效果之DS措施總金額至少削減一半。 2.為此,會員應談判以達成一項限制和減少貿易和生產具扭曲效果之DS措施的協議,在談判時應將AoA第6條規定之所有形式的對生產和貿易具扭曲效果之DS納入考量。 3.在對境內支持進行削減時,各會員的削減量和其目前的支持規模及其對全球市場的潛在影響須成比例,同時考量會員個別情況和發展需求,以確保實現2030年的全球目標。 4.會員應履行AoA第18條承諾執行檢討規定之現有通知義務,進而加強現行DS承諾的透明化,必須盡最大努力提供所有未完成的DS:1通知。   熟悉草案文件的與會人士表示,與此類似,有關MA的決定草案過於關注透明化和通知,同時解決基於從價稅等值(Ad Valorem Equivalents, AVEs)關稅化的關鍵議題,但歐盟和G10等農業保護國家對此深感痛恨。   有關開發中國家PSH永久解決方案的關鍵議題,佩拉爾塔主席提出2個方案。第一個方案是被美國封鎖的2017年12月召開的第11屆部長會議(the 11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MC11)分發的部長決定草案文件。 第二個方案 主席提出讓CG集團成員國、美國和歐盟皆能接受的第二個方案幾乎使第一個方案顯得多餘,而第二個方案強調工作計畫,即: 1.根據奈洛比部長會議決議(WT/MIN(15)/44-WT/L/979),會員應持續進行談判,並同心協力在COASS商定並通過一項PSH議題的永久解決方案。 2.[在此期間,會員同意將2013年12月7日部長會議決議(WT/MIN(13)/38-WT/L/913)和2014年11月27日總理事會決議(WT/L/939)制定的過渡機制(interim solution) 擴展至2013年12月7日之後頒佈的低度開發國家之PSH。] 3.總理事會應定期審查這些談判的進展情况。 幾位談判代表表示,主席對CG、美國和歐盟的偏袒明顯暴露出來。   在第8項部長決定中提出透明化和通知要求後,主席制定一項有關透明化的部長決定,這似乎是因應美國和歐盟的要求。 有關透明化的部長決定草案提出以下規範: 1.根據AoA第18條和1995年6月30日文件(G/AG/2)有關「通知要求和格式」之規定,會員承諾應提高透明化,以改善農業所有議題之監督工作。 2.WTO秘書處應定期向農業委員會提供現有技術援助相關資訊,包括最近合作的實例,以協助會員根據文件(G/AG/2)準備通知,並履行其他相關透明化和監督要求。 3.歡迎會員透過農業資訊管理系統(Agriculture Inform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Ag-IMS)開發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工具進行資料處理和線上資料繳交,以便會員履行文件(G/AG/2)規定之通知義務和其他相關透明化和監督要求。 4.[會員同意在農業委員會的主導下制定一項工作計畫,在MC12於[日期]舉行前,會員同意探討其他已通過的部長決議以作為MC12的農業成果,並以此工作計畫執行對文件(G/AG/2)的所有修訂和補充。] 5.一位不願具名的貿易官員表示,總而言之,主席似乎推翻杜哈農業談判前任主席福爾科納(Crawford Falconer)大使設定的高標準,後者在其提案中建立信任和誠信,從而使得工業化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很大程度上皆可接受。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07/30)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大數據物聯網助攻 水利署:智慧監測避免地層下陷危機
2021/08/27
避免地層下陷危機也有賴大數據物聯網來助攻。經濟部水利署今(20)日指出,透過智慧管理監測技術可即時掌握地下水水位及使用量,避免地層下陷危機。   為有效管理及合理使用地下水資源,水利署於2017年發展大數據物聯網應用,啟動地下水智慧管理相關計畫,其中委託宜蘭縣政府、桃園市政府及高雄市政府代辦建置共759口地下水井智慧監測設備,逐時監測地下水動態資訊50,000筆以上,並建置動態地下水水權管理監測系統計五套,在宜蘭縣可掌握總核發水權量的14.50%,在桃園市可掌握30%,在高雄市則可掌握57%。   水利署表示,除委託地方政府針對地下水工業大用水戶推動智慧管理外,更有鑑於數量龐大農業灌溉水井抽水量資訊實不可忽略,水利署亦於2019~2020年間針對雲林縣灌溉水井安裝300組智慧量水設備,水井所有人可使用手機遙控或預約抽水馬達開關,提供便民服務。   水利署進一步指出,目前地下水智慧管理推動,透過智慧管理監測技術可即時掌握地下水水位及使用量,可節省水權查核與管理費用約480萬元;另運用監測大數據結合地下水水文分析,地方政府已核減每月1,000度以上用水戶水權量2%,合計約131萬噸,水權人抗旱期間因而得以穩定取水,不受限水影響。若以2020~2021年抗旱限水期間為例,桃園及高雄兩市經濟效益即達6.9億元。【延伸閱讀】藉分析農業大數據發展智慧灌溉技術以節省水資源   水利署表示,未來將逐步建構地下水用水即時自動監控管理系統,以避免過度抽取地下水造成環境災害,進一步供未來地表地下水聯合運用工作規劃參考。
什麽 !鳳梨葉也可以?日本沖繩鳳梨葉纖維的循環再利用
2021/08/27
日本有98%的鳳梨是由沖繩生產,一旦鳳梨採收後,要面臨恐怕是量比果實多出三倍的鳳梨葉,即使要丟棄都相當麻煩。對此,一家位於日本沖繩的以打造循環友善環境為主的Food  Reborn公司,為了有效解決這項問題,替它們創造新價值,利用鳳梨葉萃取出纖維,開發並製造成生物降解吸管與衣服用材質(絲綢),目前產品已於日本全國展開販售。   由於鳳梨葉可萃取出的纖維素,以及含有PLA聚乳酸,作為天然素材,替代過去龐大不易分解的塑膠吸管,並對於減少對環境危害來說是一項新選擇。加上,自然還原的循環素材CP值相當高,產品在市場上的接受度與反應良好,相對價格也相當親民。為持續能穩定量產,大量推展此項事業,該公司已與其他鳳梨產地國締結合作,例如:菲律賓、臺灣、印度、中國等。   除了鳳梨吸管外,鳳梨纖維製成的絲質也比一般絲質細緻度更好,吸水透氣更佳,關於鳳梨絲質的部分,目前也已取得國產棉製產業合作。在促進友善環境的永續經營議題之外,也期盼能改善棉花栽培所造成土壤與健康危害,以及落後國家濫用兒童勞工等社會問題。全力支持聯合國永續開發目標(SDGs)推動,與世界接軌,一同並進。【延伸閱讀】咖啡渣有望成為生產纖維素奈米纖維的木材替代品
菌力發威循環農業添新兵 廢棄菇包、羽毛變商品
2021/08/26
為推展循環農業,台中區農改場今天說,台灣每年產生15.6萬公噸廢菇包、2.8萬公噸廢棄羽毛,經木黴菌、羽毛分解菌處理,可產出園藝、設施作物適用的介質,生產成本還可降低。   為讓台灣每年產生500萬公噸的農業剩餘資材再利用,推進台灣循環農業發展,農委會台中區農業改良場今天召開「廢菇包與羽毛遇上功能微生物 多元產業應用之本土介質孕育而生」記者會,公布研發成果。   因應氣候暖化,各類產業莫不朝永續、循環發展。台中區農改場場長李虹曦說,台灣每年產生15.6萬公噸的廢菇包、2.8萬公噸的廢棄羽毛,已可再利用產出農業副產品銷售,促進台灣農業朝減廢零廢邁進。   她說明,使用篩選出的木黴菌處理菇類廢棄木屑,就能產出本土蔬菜播種及草花專用的介質,並可取代50%進口泥炭介質使用,對比進口泥炭每公升新台幣4.3元,使用這款介質每公升僅2.6元,生產成本可節省40%。   另外,也是應用菇類廢棄木屑,經由添加雞或鴨的羽毛及羽毛分解菌後,則成功開發羽毛生物堆肥及緩效供肥介質,每公升約2.1元,栽培作物時只需澆水或施用市售即溶肥料,就能生產出優質農產品,對使用泥炭介質,生產成本可省50%,對比使用椰纖介質則省19%。   台中區農改場補充,以上研發成果適合設施栽種花卉、蔬菜使用,目前正在辦理技轉,已有廠商洽詢,希望儘速完成技轉量產上市,而廠商也能申請將產品登記為有機資材,吸引獲得有機資材補助的有機農購買使用,開發有機農業商機。【延伸閱讀】開發綠色廢棄物再利用成為生產人造土壤的永續原料
會員仍對最新版主席版漁業補貼規範草案文件部分議題仍有疑問
2021/08/26
今(2021)年7月15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漁業補貼部長會議,杜哈規則談判小組主席哥倫比亞大使威爾斯(Santiago Wills)對貿易部長們可能對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漁業談判最新版主席版漁業補貼彙編草案文件(簡稱該草案文件)作出不利反應感到震驚,就向貿易部長提出的兩個問題作出澄清,以解决擬議的漁業補貼規範。   一位不願具名的與會人士表示,根據主席就此兩個問題作出積極的澄清,正試圖影響今日將成為部長會議第一位發言的所羅門群島。   熟悉談判進展的與會人士表示,此澄清表明不會依據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第14.6條之要求以及2017年12月WTO第11屆部長會議(11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1)部長宣言之授權,向開發中國家和低度開發國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y, LDCs)提供有效且適當的特殊和差別待遇(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S&DT)的潛在意圖。   SDGs第14.6條已授權WTO會員,在2020年「禁止對非法、未報告及未受規範漁業(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 IUU)的補貼,並禁止某些會導致產能過剩和過漁的補貼,以及給予開發中國家和低度開發國家集團適當且有效的S&DT,應成為WTO漁業補貼談判的一部分。」 主席的澄清   威爾斯主席於今年7月13日已向會員寄送的一封電子郵件表示,「許多代表團提出一些共同議題,澄清這些問題可能有助於提高會議的成效和效率。」   「許多會員尋求在7月15日部長會議就部長們提出的兩個問題,以及6月25日貿易談判委員會(Trade Negotiation Committee, TNC)期間第3届部長會議討論的問題進一步闡述。」   WTO秘書長伊衞拉(Ngozi Okonjo-Iweala)和威爾斯主席於7月2日向貿易部長們寫了一封聯名信,尋求其批准該草案文件,作為達成漁業補貼談判和限縮只對最脆弱和最貧窮漁民提供S&DT的進一步基礎。 問題   有關部長們考量的兩個問題,威爾斯主席在其電子郵件作出的澄清內容如下:   「有關該草案文件的第一個問題,以及該草案文件是否包含必要著陸區的基本要素,並授權駐WTO代表團團長(Heads of Delegation, HoDs),肯定的回覆並不意味著建議或暗示各代表團應接受該草案文件或承認其國家立場。   這僅意味著各代表團同意將該草案文件作為其尋求修正、新增和/或删除時堅持其立場的共同基礎。   從這個意義上說,「充分授權」意味著HoDs將能與那些持反對意見的會員充分接觸,共同目標是找到所有會員都能接受的著陸區。   同樣,第二個有關家計型漁民的問題,肯定的回覆並不意味著接受該草案文件的具體文字。   部長們應不會解決如何依據該草案文件解决家計型漁民議題的技術性問題。它也不是要預先判斷各代表團在任何其他議題(包括S&DT 其他相關規定)的立場。   一個積極的步驟是部長們在概念上同意家計型漁民的待遇是開發中會員的一個關鍵問題,這將引導我們在此特定議題的工作。」   熟悉談判進展的與會人士表示,威爾斯主席的澄清引發更多問題,即當各國刻正與日益惡化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作艱苦鬥爭的時刻,會員質疑主辦此  次會議的真正意圖,以及伊衞拉秘書長和威爾斯主席是否試圖在此兩項議題試圖「掩飾」,而未解決該草案文件的基本議題。   熟悉談判進展的與會人士表示,威爾斯主席對第一個問題的澄清似乎自相矛盾,係因其要求會員同意該草案文件,作為達成談判的共同基礎,但同時希望部長們指示其官員依據該草案文件找到能達成共識的著陸區。   一位不願具名的與會人士表示,將該草案文件視為共同基礎與決定著陸區之間有何區別。   威爾斯主席要求會員對家計型漁民作出「肯定」的決定,似乎在逃避解決為開發中國家和LDCs發展其漁業部門提供有效且適當的S&DT此一關鍵議題。 伊衛拉秘書長和威爾斯主席今日發言   威爾斯主席承認,有關其與伊衛拉秘書長今日將在第三届部長會議作總結發言的問題,「許多會員表示,今日深夜在瑞士日內瓦參加會議會有實際困難,特別是在某些時區是次日凌晨。」   「鑒於這些觀點,並根據各代表團在諮商期間的對話」,威爾斯主席表示,「伊衛拉秘書長和我建議,最後一屆會議將是我自負其責針對部長們對此兩個問題的干預所作的簡短總結。」   隨後,伊衛拉秘書長將就其職責發表閉幕詞,並暗指「這些聲明將在部長會議結束後不久分發。」   然而,伊衛拉秘書長和威爾斯主席對包括美國、歐盟、中國、日本、韓國、臺灣和加拿大等主要補貼國提供特別豁免議題保持沉默,以持續其工業化規模漁業,但須遵守若干無法核實的海洋管理計畫。   伊衛拉秘書長和威爾斯主席在寄給貿易部長的信中再次指出,該草案文件擬議的規範是依據SDGs第14.6條和MC11部長宣言之授權,然而,此兩個問題甚至並未提及這些令人困擾之議題。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07/15)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利用微型機器人精準提取植物代謝物
2021/08/25
植物特有的代謝物包括多種化學物質,如萜烯、酚類化合物和生物鹼等,許多這些天然產品具有重要的商業價值,可應用在製造香水、食用香料、藥物和生物燃料等多項領域。大多數植物代謝物存在於單獨的細胞內,因此提取會顯著破壞組織,所以選擇合適的提取方法至關重要,將會影響產品的純度和產量。現已有許多方法可用於提取和加工高純度的植物衍生產品:如研磨、離心、過濾等,但依然需去除其他細胞雜質污染問題且加工成本較高。非機械方法如酵素分解、超音波處理和凍融循環雖已被視為替代方案,但尚無法達到工業化的規模。   許多植物將特殊的代謝物儲存在特化的結構中,例如腺毛(glandular trichomes)或乳汁管(體)(laticifers)等,因此可將其作為直接收穫代謝物的目標,因為選擇性的破壞局部組織對植物的傷害有限,可不必採取整株植物或枝葉部位萃取,也能減少其他非目標細胞的參雜與複雜的加工過程導致的成分破壞,進而提高收穫純度。然而,腺毛和乳汁管細胞都相對較小(0.1 mm),需要較高的技術來識別正確細胞及取得細胞內容物。   該研究以草本植物迷迭香 ( Rosmarinus officinalis )為實驗對象,利用機器學習輔助的電腦視覺技術,識別特定細胞類型以找出目標細胞位置,並以安裝於自動顯微操縱器的精密微型探針刺進細胞提取細胞液,成功的將所需的液體抽出,自動抽取過程的產量為 0.48 ± 0.08 nL/腺體,收集速度則約為人工操作的4倍。   然因植物種類繁多,腺體細胞的型態各異,若目標為更微小的細胞,在針尖的大小及定位準確度等方面將會更有挑戰性,且本研究的植物葉面相對平坦,機器以平面式的移動為主,若要應用至不同的植物上將需要更多的研究與技術強化。未來,該技術預計將繼續挑戰進入韌皮部等內部組織,及以進行以單一細胞刺激來研究基因或蛋白質表現功能相關的應用。【延伸閱讀】以機器學習揭露植物功能性基因的秘辛
咖啡廢棄物促進森林復原
2021/08/24
在許多熱帶地區,咖啡果肉是一種常見的農業副產品。而生咖啡豆的加工過程會將種子分離出來,包括皮(外果皮)、果肉(中果皮)和粘質(薄壁組織)。殘留的咖啡果肉佔咖啡收穫物重量的50% 以上,通常被當作廢棄物處理並堆放在儲存區進行分解。   夏威夷大學的研究人員於2018年在哥斯達黎加南部一個正在進行土地復育的前咖啡農場利用咖啡果肉進行一項研究,在1950年代,該地區經歷了快速的森林砍伐及土地轉變為咖啡農業和牧場,到2014年時,當地的森林覆蓋率下降到了25%。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約35×40公尺大小的退化土地上散佈了30輛卡車(總共約 360 m3)的咖啡果肉,將咖啡果肉舖成約半公尺厚的層,並另以無咖啡果肉的區域作為對照。研究人員在施用咖啡果肉之前分析土壤樣品中的營養成分,於兩年後再次進行分析,另記錄了存在的物種、木質莖(woody stem)的大小、森林地面覆蓋的百分比,並使用無人機記錄了樹冠覆蓋情況。   結果顯示,用厚厚的咖啡果肉處理過的區域在短短兩年內就變成了一片小森林,而對照地塊仍然以非本地牧草為主,這些草通常是森林演替的障礙,咖啡果肉覆蓋抑制了它們的生長,使本地先鋒樹種(透過風和動物傳播以種子形式到達)迅速重新定居該地區。僅僅兩年後,咖啡果肉處理區域的樹冠覆蓋率為80%,而對照區域為20%。咖啡果肉區的樹冠也比對照區高四倍。研究人員還發現,與對照組相比,咖啡果肉處理區域的碳、氮和磷等營養素顯著升高。   由此研究看來,農業副產品可用於加速退化熱帶土地上的森林恢復。在加工這些副產品會給農業帶來額外成本的情況下,利用它們進行復育以滿足全球重新造林目標可以說是一個雙贏的局面。不過,這項研究目前僅在一個大型地點進行,且大量的農業有機廢棄物會引來許多昆蟲,以及有潛在的農藥殘留等風險,因此需要進行更多測試,並長期監測咖啡果肉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影響土壤和植被,額外的測試亦可以評估咖啡果肉的應用是否有任何不良影響,才能了解該策略是否適用於更廣泛的條件及地區。【延伸閱讀】咖啡渣有望成為生產纖維素奈米纖維的木材替代品
日本推動智慧農業邁向2025數位化轉型
2021/08/23
農業過去以來帶給人們的傳統印象,難以與數位化三個字有連結。然而,在近年來整體大環境變動、以及農民的高齡化與後繼傳承問題逐漸嚴重,更是促使這場農業變革關鍵因素。   從人口結構來看,日本戰後嬰兒潮團塊世代已到後期高齡階段(75歲以上),預計到2025年65歲以上高齡者,佔據日本國內人口數約三成以上,農業勞動力問題,在此更是無法倖免。根據農林水產省勞動力相關統計指出,截至2000年農業就業人口約有389.1萬人,到2019年減少到168.1萬人左右。勞動力的下降加上後繼與知識斷層,連同導致另一個層面問題產生-農地經營面積也會隨之減少。   為了因應這場農業變革,日本農林水產省藉由智慧農業投入,以及集結產業界與學界跨域研發能量,現階段已於國內主要示範實驗區全面展開試驗計畫。不管利用AI技術可分辨作物成熟度,病蟲害診斷、精準預測採收期,亦或是透過精準定位系統的無人駕駛自動化行駛高端農機,以及利用感測器遠距操作自動化灑水功能等等高端技術,期盼能加速落實應用。並在這些基礎應用上,邁向數位化轉型,藉此達到省力化與高端農業生產管理,以解決未來2025年農業即將面臨到的劇變影響性。【延伸閱讀】多國農業部長支持OIE動物數據系統的數位化
會員對漁業補貼規範具爭議議題仍有歧見
2021/08/23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於今(2021)年7月2日召開的貿易談判委員會(Trade Negotiations Committee, TNC)會議尋求各國貿易部長的批准,將杜哈規則談判小組主席哥倫比亞大使威爾斯(Santiago Wills)於6月30日發布帶有括號的主席版修正版漁業補貼規範彙編草案文件(簡稱該草案文件),作為後續談判的基礎,並限縮特殊和差別待遇(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S&DT)範圍,僅針對「開發中國家資源貧乏且脆弱的家計型漁業之漁民。   熟悉談判進展的與會人士表示,WTO在寄給貿易部長們長達2頁的信中,試圖保留產能過剩和過漁(overcapacity and overfishing, OFOC)特別豁免,允許主要補貼國持續提供導致全球漁業資源枯竭的工業化規模漁業。   熟悉該草案文件的與會人士表示,在解釋其對全球漁業補貼部門發展的評估以及過去20年來停滯不前的杜哈回合規則談判(漁業補貼是其中的一部分)後,該信並未說明為何向主要補貼國提供特別豁免,這會違反氣候變遷協定之S&DT條款或共同但差異化責任(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y)。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第14.6條授權的該草案文件第5.1.1條OFOC議題符合提高透明化和通知要求,但卻無視對主要補貼國的特別豁免,該信中表示,「會員採取措施的透明化是為確保補貼不鼓勵非法或非永續漁業,將作為漁業補貼規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為推進漁業補貼談判,並確保達成一項符合SDG第14.6條和WTO第11屆部長會議(11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1)決議授權之漁業補貼協議,我們將感激你對以下問題的回覆。」   該信中並表示,「雖然有許多問題可以問,但希望您對此兩個問題之回覆將有助於我們共同達成協議。」 WTO向部長們提出的兩個問題 WTO向部長們提出的兩個問題如下: 1.WTO漁業補貼談判已進行20年,在此期間,部分會員已改革其漁業政策,並且部分魚群資源因此獲得改善。然而,整體情況令人沮喪,係因非永續漁業已增加,但學術研究卻表示全球補貼水準仍維持不變。   為遏止全球漁業資源及其所支持的經濟活動和生計持續惡化,部長們能否確認承諾在WTO第12屆部長會議(the 12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2)前儘快完成漁業補貼談判,並確認達成結論所需著陸區之基本要素皆包含在最新的草案文件中。   為此,您是否願意全面授權其駐日內瓦代表團團長為完成談判所需之彈性作出貢獻? 2.在許多方面,漁業補貼規範是獨一無二的,這是第一次從永續觀點來解決有害補貼。再者,相較其他經濟部門,漁業部門的許多面向皆是獨一無二的,包括魚群資源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當魚類從一個會員管轄海域游到另一個會員管轄海域或進出公海時,許多特定魚群資源是由兩個或更多會員共享。   此外,全球貧困的會員體皆依賴漁業作為其唯一就業來源,有時甚至是食物來源。   SDGs第14.6條和MC11決議之授權,懲罰那些採行損害永續性之補貼的會員,並確保為開發中國家及低度開發國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LDCs)會員提供適當且有效的S&DT是漁業補貼談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透明化則是履行此項授權的基本要素,基此,許多開發中國家和LDCs會員特別關切其脆弱的漁業社區。   本次談判之目的,在不影響任何會員在任何其他情況下對S&DT的立場,能否同意S&DT的關鍵組成部分是針對開發中國家和LDCs會員資源貧乏且脆弱的家計型漁業之漁民。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07/05)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新加坡科學家利用水產養殖廢棄物進行人體組織修復
2021/08/20
全球對於安全優質海鮮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水產養殖業被視為一重要解方,但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據統計每年新加坡本地青蛙肉及魚肉的消費量約有1 億公斤,這使得牛蛙皮和魚鱗兩種廢棄物成為了當地水產養殖業最大的難題。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NTU) 的科學家為解決此問題,開發了一種由廢棄牛蛙皮及魚鱗製成的創新生物材料,可以幫助修復骨骼,這種多孔生物材料含有許多於骨骼組成中占主導地位之相同化合物,可以充當成骨細胞黏附和增生的支架,促進骨頭的新生。科學家從廢棄美國牛蛙皮中萃取了第一型原膠原(Type 1 tropocollagen)和來自鱧魚(Snakehead fish)鱗片的氫氧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來製造這種生物材料,並透過實驗將人類成骨細胞接種到生物材料製成的支架上,發現細胞成功附著並開始增生,另外還觀察到這種生物材料引起發炎反應的風險很低,除支架可用於協助因疾病或外在損傷而丟失的骨骼組織再生外,還可以協助諸如牙科植入物周圍的骨骼生長。研究團隊認為這種生物材料是有望取代舊有方法的最佳替代品,可以省去使用病患自身組織的標準方法所需的額外骨骼提取手術。領導這項研究的助理教授表示,將多種漁業廢棄物整合為單一高附加價值的產品是水產養殖永續創新的一個最佳範例,同時這種生物材料的生產還解決了養殖廢棄物的問題。   研究團隊已經為這種生物材料應用於傷口癒合及骨骼組織工程申請了專利,目前正在進一步評估這種生物材料作為牙科醫療用品的長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未來還希望與臨床和產業界夥伴合作進行動物研究,藉以了解生物材料對人體組織長期的影響,以確認生物材料修復骨骼缺損和皮膚傷口的能力,促使此漁業廢棄物資源化技術更接近商業應用標準。 【延伸閱讀】提升白鮭廢棄物利用價值的新加工系統
疫情阻斷農村長者身心靈活動 農青推線上森林療癒課程
2021/08/20
疫情影響下,一些農村長輩無法到山邊田野間從事身心靈活動,新北石碇烏塗社區在地青年黃政漢,過去帶著所學返鄉推動農村再生計畫,最近更規劃向居民推廣線上教學,包含學習正念呼吸、坐禪和行禪以及合適的瑜珈肢體動作,加深社區高齡長者的對於新興事物的好奇與情感。   烏塗社區早期是黑金歲月的重要據點,有臺松、修記等煤礦公司,現在的居民則多以務農為主,主要農產有東方美人茶及文山包種茶、茶油等,也有許家麵線、福田居鄉土餐廳等,好山好水好人情是烏塗的標竿。   黃政漢自畢業後開設個人工作室,透過所學專長承接各種不同需求的行銷專案,從自由接案到專精網站數據分析等,而他也將過往獲得多樣生活經驗返鄉授藝傳承職人精神,近年推動農村再生計畫,期望凝聚社區共識。   黃政漢在防疫期間,也為打造社區成為深度自然體驗職人聚落及身心靈慢活小城的形象,結合自身經驗架設網站、創建線上教學,促進家鄉居民防疫也不忘學習,建構農村溫情,讓居民生活更好。   黃政漢表示,疫情影響下,許多家鄉長輩無法到山邊田野間從事身心靈活動,規劃於8月17日向里民宣導線上教學,透過簡單易操作的軟體點擊視訊連結即可上線,課程主要以森林療癒系列,學習正念呼吸、坐禪和行禪以及合適的瑜珈肢體動作,加深高年齡的社區夥伴們對於新興事物的好奇與情感,也歡迎有興趣民眾逕洽石碇烏塗社區粉絲團私訊報名。   農業局長李玟表示,每個農村都有其獨特文化,農村再生計畫除促進地方產業發展也重視文化傳承,農業局鼓勵青年回留農村,為此備有充足的資源與專業的輔導團隊,來協助每位提出農村創新計畫的青年,尤其現在正值疫情期間,許多居民生活方式因此改變,期盼青年透過創新觀點、以線上線下合作模式開創防疫與科技新意象,為社區營造溫馨歡樂的農村。【延伸閱讀】打造全方位自然體驗的療癒都市
【減量】全球氣溫再上升2°C-我們將與5種食物永別!
2021/08/19
人類在面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巨變中,農業與糧食生產可謂是受災第一線,隨著氣溫逐年上升,海洋酸化與不尋常的極端氣候,已經對於人類飲食結構造成莫大的影響。   與人類飲食息息相關的動植物生態,目前正遭受溫度的上升所帶來的影響,遠比預想的還要大。 全球人類,正值地表氣溫最高年代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曾在2021年1月14日發表分析,表示2020年的地表氣溫與2016年同時並列歷史最高溫,更直指過去10年是歷史上氣溫最高的期間。   2020年,全球全年平均溫度,比1951~1980年的平均溫度上升超過1.02℃,而全球的溫度不斷在上升,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絕對的關係。   即使全球都有共識應該要試圖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根據NASA的分析顯示,即使2020年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工業、農產業等紛紛受到衝擊而降低生產量,空運與航運班次也大幅降低,照理來說在全球大停工的狀態下,二氧化碳的總濃度應該可以獲得有效的控制,但觀測結果卻顯示濃度仍持續增加,因此科學家大膽預測2021年的平均溫度也將持續攀升不減。   來自NASA的Aqua衛星上的大氣紅外測深儀(AIRS)儀器,表面溫度記錄證實了NASA過去7年的GISTEMP資料庫結果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影片來源:NASA youtube官方頻道) 持續攀升的溫度,將使5種食物滅跡   若是說到二氧化碳與食物之間有什麼關係,最直接的相關性就是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食品的碳足跡指的是食物生命週期總共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包含從原料開始、生產製程、運輸等。而以下這5種產品就是碳足跡相當高的食品種類: 1.小麥   小麥作為人類的重要主食來源,因氣候變遷在種植上面臨更多挑戰,包含逐年上升的氣溫、不斷減少的雨量以及不斷變種的植物病蟲害等,根據國際非營利組織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International Maize and Wheat Improvement Center)2019年的研究顯示,持續不斷的氣候變化與乾旱,將影響全球60%的小麥產地產量,未來將可能引發糧食不足與飢荒。 2.楓糖漿   楓糖漿是北美具代表性的農產物,近乎可以直接與加拿大劃上等號,而楓糖樹的生產,包括糖含量以及糖漿的流量,與溫度、降雨量之間有著絕對的相關性。根據2019年9月15日的相關研究直接指出,不斷上升的溫度直到2100年,整個楓糖的採收季節將會提前1個月,糖含量濃度將會下降0.7°Brix,以現階段來說,加拿大的楓糖產業已經面臨了產量下降的困境。 3.海鮮   由於全球二氧化碳含量的上升,海水的酸度正在不斷地增加,目前海水的酸度值相較於工業化之前,已高出25%,除此之外加上不斷上升的溫度,海洋生物也正面對生理結構的變異,目前有相關研究在2010年4月指出,長期暴露於酸化海水的海洋生物,已經出現了與生理相關的直接與間接影響,如骨骼變異、代謝變化等,研究同時也指出這樣的變異將會成為海洋生物的世代遺傳基因,且隨著溫度不斷再升高,海洋生物有可能因為適應不良,或是原本棲息的海域受到破壞而死亡,進而導致漁獲枯竭的現象。 【延伸閱讀】海洋暖化危機—食物網弱化 4.巧克力   雖然說,巧克力的原料「可可」,是耐旱的作物,由於其植物特性,對於節節高升的溫度還算是能夠承受,但是可可樹卻熬不過隨之而來的缺水現象。以目前的狀態下來說,到2050年,西非的平均溫度可能會提升2°C以上,在降雨量有限的的狀態下,可可樹為了維持生命,會將自身體內必要的水分排出,簡而言之,沒有穩定的水源,可可的產量將會隨之下降,未來巧克力的價格也就會隨之上漲。 5.葡萄酒   最直接影響葡萄生產量的因素,包含氣候、土壤以及葡萄的品種等,所有的因素綜合起來會構成一個完整的栽培體系,溫度與水量影響了葡萄的成熟程度、葡萄樹的產量與品質,葡萄產量與品質變化進而就有可能會波動到價格,根據2010年的研究顯示,到2100年溫度上升超過2°C,全球將會有56%的葡萄種植地遭到破壞。   這不是想像,而是正在發生的事。在2021年3月中旬,法國部分地區的溫度飆升到26°C高溫,突如其來的高溫現象,導致法國葡萄園中的葡萄開始提早開花,到4月初的時候,溫度突然驟降至-7°C,低溫隨之而來的是霜凍現象,法國80%的葡萄園都受到嚴重的衝擊,也因為這樣氣候的突變,今年法國葡萄的收穫量也許會創下歷史新低,法國農業聯盟(FNSEA)認為本次春季霜凍現象,不只對於葡萄樹栽培,也會在樹木栽培上造成威脅,而這兩者的影響將會帶來近30億歐元(新台幣1009億3545萬)的損失。 不只是糧食危機,更是全人類的生存挑戰   僅僅的升溫2°C,聽起來對於人體體溫的感受可能差別並不大,但背後隨之發生的是更大的問題及挑戰,環境的變化正在影響著全球的糧食生態體系。   而牽動這些事情發生的原因,與人類的生活習慣習習相關,碳排放量從大到整個供應鏈,小到汽機車的使用,都會對環境造成影響跟危害,全人類一同實行碳排放量減低的計畫,才有可能為地球目前所面臨的環境危機盡一份心力。
美臺重啟貿易談判
2021/08/19
美國和臺灣於今(2021)年6月30日不顧中國的反對,重啟沉寂5年之久的第11屆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rade and Investment Framework Agreement, TIFA)會議,美國呼籲應加強接觸,而臺灣盼最終能與美國達成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   TIFA於1994年簽署至今,雙方已5年未進行任何正式的討論。   雙方同意在TIFA下新增勞工議題,並宣布成立一個新的勞工工作小組。   根據美國貿易代表署(US Trade Representative’s Office, USTR)的聲明,「雙方非常歡迎恢復高層的貿易接觸,並表示希望密切合作,不僅深化美臺貿易和投資關係,也是支持以勞工為中心的貿易政策和尋求打擊全球供應鏈中強迫勞動的民主夥伴。」   美國和臺灣官員還討論各種雙邊貿易議題,同時承認臺灣在營業秘密保護執法方面取得進展以及將簡化醫療器材審核文件程序。 解決爭端議題   雙方還同意加緊努力解決懸而未決的貿易問題,包括美國牛肉和豬肉生產者面臨的市場進入障礙,以及美國在著作權立法、數位侵權、金融服務、投資和監管透明化等議題表示關切。   官員們宣布,其將成立數個TIFA工作小組,包含農業工作小組、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PR)工作小組、技術性貿易障礙(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TBT)工作小組、投資工作小組以及其他必要的工作層級會議。   臺灣希望政府將重點放在重新建立定期的TIFA談判,從而促成FTA談判。路透社於6月30日的一篇報導引述臺灣首席貿易談判代表鄧振中(John Deng)的話,他向美國表示,希望兩國能簽署FTA,以體現在面對中國越來越大的壓力時美國對臺灣的支持。   2020年美臺雙邊貿易總值達1,060億美元。   第11屆TIFA會議是由美國在臺協會和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主辦,並由美國助理貿易代表麥卡廷(Terry McCartin)和臺灣經貿談判辦公室副總談判代表楊珍妮(Jen-ni Yang)共同主持此次視訊會議的討論。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07/01)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智慧漁業-應用數位科技於水產養殖上
2021/08/18
陸地之人員利用 ROV 於遠端監測管理水產養殖場之計畫又向前邁進一步。   巨型漁網之維護和清潔對網欄養魚及防止魚群逃逸上尤其重要。因此,檢查漁網這過程就變得至關重要,以前則會派遣潛水員協助檢查漁網,不過此過程繁瑣且耗時。日前,配有攝影機和感測器的遙控車輛(ROV)協助完成大量檢查作業,其操作是由經驗十足的操作人員於水面上進行。操作人員全神專注再導航ROV上,且謹慎地控制其深度和航向,使ROV能準確地圍繞籠子進行檢測。   如果操作人員將更多時間花在檢查上而不是導航上的話,則可以更迅速且更有效地完成檢查作業。因此,挪威研究所STNTEF的科學家們有了通過開發具有高度自主導航之ROV檢測設備來優化檢查作業的想法。   STNTEF的科學家Walter Caharija表示:如果能讓ROV檢測設備自主地沿著網飛行,那麼操作人員就可以更專注於檢查網子之品質及部署操作更複雜之分析設備。   他領導了名為Artifex 的項目,該項目建立再之前STNTEF Per Rundtop 研究上。且該團隊在特隆赫姆附近的一個全面運營的商業養魚場進行研究,其場地被稱為 SINTEF ACE 全面實驗室。   該項目面臨的挑戰之一是讓ROV在網子內部運行時需與網子保持固定距離並同時地執行其檢查作業。這不僅需要知道 ROV 在水中的位置。且ROV還需要確切地知道它相對應之網子位置。而這些需要有能夠檢測網子並且能準確地測量 ROV 與其距離,以及計算車輛沿網速度的技術才行。   早期該研究團隊認為將都朴勒聲納安裝在ROV上可能是解決方案。但他們不太確定都朴勒聲納(DVL)是否可以鎖定難以定義之漁網表面。都朴勒聲納透過分析從堅硬表面反射回來的回波來測量相對速度。他們還能夠使用類似的技術準確地測量與其他類型表面的距離。然而,這些其他類型的表面往往是定義更明確的屏障,例如海床,而不是網。   研究人員與Nortek 取得了聯繫,想確認都朴勒聲納(DVL)是否能準確地測量與網的距離。而Nortek表示,有信心它的 DVL1000 儀器能夠“看到”網且能沿著網移動-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Caharija表示:都朴勒聲納(DVL)只是導航設備中的一部分,還包含超短基線水下定位系統(USBL)、羅盤讀數、激光系統和車載攝像機等都是導航及提供位置之導航設備。但就只有都朴勒聲納(DVL)能保持與網的距離。   Caharija說Nortek都朴勒聲納(DVL)做得很好,該團隊使用激光設備來驗證DVL 的測量結果,並確認了其準確性。另外,在海底偵測這方面,Nortek是最具創造性的公司,該公司開發了許多可靠的儀器。 在更深、波濤洶湧的水域中測試ROV   除了希冀Artifex項目可以為無人的漁業養殖場鋪路,讓陸地之人員利用 ROV 於遠端監測管理水產養殖場,而不是仰賴潛水員來檢測。另外,該項目還旨在ROV配備機械臂以進行維修,而項目合作夥伴正在開發一種可以將 ROV 拴在其上的無人水面艦艇 (USV),以及協助檢查的無人機。   水產養殖業者為了滿足全球對漁業之需求,越來越多業者將養魚場移至更遠的海域,因此,該研究團隊的下一步將會是在更深、波濤洶湧的水域中測試ROV。   在平穩的海域中,操作ROV較容易,但在海面波濤洶湧的海域上, ROV 的發射和回收等任務就極具挑戰性。而這些挑戰也意味著養魚場中的ROV容易因天氣驟變而有所影響,若有其設備能迅速地完成檢查作業,將能替水產養殖公司省下成本。因為對水產養殖公司來說,時間就是金錢—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的工作越多,成本就越低。   SINTEF仍持續在相關項目上,如CageReporter,其主要為開發感測器系統,使用自動化檢測設備於網內採集高品質數據,並將數據傳輸至陸地上。而這些項目及測試為水產養殖之革命奠定基礎。它們幫助了該行業擴大其其市場並滿足全球於類之需求,同時能以更快速地、低成本地獲取有關魚類健康、魚類福利、水質和網內之完整性訊息。【延伸閱讀】加利西亞的水產市場數位化計畫
應用基因編輯技術轉型農業科技
2021/08/17
農業生物技術的主要重點之一是以永續性的方式來解決世界飢餓之議題。當前許多耕種方式效率低下,乃源自耕種方式需要大量的水,肥料和殺蟲劑。農業生物技術正嘗試從種子開始解決這些問題。   Inari是一家專門從事種子編輯技術的公司,該公司利用基因編輯之方式來改變其糧食生產方式,從而提高糧食生產的永續性, Inari聲稱已從各方籌集了2.08億美元,預估可達到12億美元的估值。 永續糧食生產   Inari的SEEDesign平台主要致力於基因編輯之種子,且基因編輯過之種子可改變農作物的栽種方式。希冀藉由少量之水資源及肥料使用之方式來促進糧食生產之永續性。同時,亦能提高農作物之產量,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食物需求。   Inari希望基因編輯過之農作物只需要少量的水、肥料及土地即可種植,藉此增加糧食產量,同時減少其農業足跡。由於大豆和玉米是常見的食物來源和農作物,該公司以大豆和玉米作為首批作物,並種植在南北美洲之3億英畝大之土地上。   透過Inari的SEEDesign平台可提高可將大豆和玉米的產量提高20%,同時將用水量減少40%,並將玉米的氮需求減少40%。 使用CRISPR編輯種子的基因   基因改造生物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因為涉及的範圍從食品標籤至政府法規。基因改造農作物可包含除去不要的基因或修飾基因,例如減少對農藥的需求。或者以細菌為載體,人為地將基因插入農作物中以修飾其作物之基因。   將外部基因導入農作物是主要的爭議之一。但是,Inari並未將外部基因導入其農作物。相反,該公司通過基因編輯來改變植物中已經存在的基因。   Inari使用CRISPR技術來快速編輯基因,並將其應用於農作物研究。 CRISPR技術使該公司能夠改變植物中的基因序列並培育出更好的種子。   Inari的SEEDesign平台使用預測設計和人工智慧(AI)來了解植物的遺傳學,並為其基因編輯工具製作藍圖,該工具可以在單個基因組中進行多次編輯。基因編輯可以使農作物種子具有更高的產量和更低的農業足跡。   最終,目標是藉由農業生物技術來改善農業行業,並使其更具可持續性。此外,為了在不破壞地球的情況下並解決全球飢餓之議題,您需要更好的農作物,首先要有更好的種子。【延伸閱讀】專家們表示:新興植物育種技術將能解決未來糧食安全問題
研究發現類薄荷醇化合物能活化植物的免疫機制減少農作物損失
2021/08/16
儘管對於一般觀察者來說植物可能看起來相當"安靜",但經研究證實,植物之間可以相互傳遞生長環境中具有危險的訊息,這些訊號以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的形式於空氣中傳播,而一種稱為萜類化合物(Terpenoids)的化學物質被科學家證實在危險訊號傳播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過去的研究也顯示,大豆和皇帝豆都會釋放出萜類訊號,活化同物種鄰近植株的防禦相關基因,而這種化學誘導的基因活化可以幫助植物保護自己免受草食性害蟲等威脅。   日本東京理科大學 (Tokyo University of Science)的一位科學家意識到,這種透過化學訊號增強植物防禦機制的能力,可能使其成為農業及園藝產業有用的害蟲防治工具,並表示迄今為止,農業技術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這造成許多環境污染和生態系統的破壞,為此便開始研究從薄荷葉中衍生出來的萜類化合物-薄荷醇(menthol)以作為農藥的環保替代品,目的是開發出與薄荷醇於結構上類似但能提高其活化植物免疫系統能力的化合物,協助農民繼續栽種作物的同時降低環境生產成本。   研究人員透過連接氨基酸對薄荷醇進行化學修飾,總共合成了六種薄荷醇衍生物,並將薄荷醇做為控制組及其衍生物噴灑於大豆葉片上並暴露24小時後,觀察哪種衍生物在提高大豆防禦相關基因的表現可以超越薄荷醇本身,結果顯示僅有一種稱為纈氨酸薄荷酯(valine menthyl ester,ment-Val)的化合物優於薄荷醇的活化效果。研究人員也發現,用ment-Val溶液噴灑大豆葉片一次可以提高防禦相關基因表達三天,並於第四天噴灑第二次則可再次提高這些基因的表現,而在進一步試驗中ment-Val也增加了豌豆、煙草、生菜和玉米作物中相關防禦基因的表現,而其在各種條件下皆很穩定的特性,也代表著農民可能在作物儲存過程中不會因化合物的降解而損失其效用,相當具有作為化學農藥替代品的潛力,目前也已經申請了ment-Val作為農作物保護劑的專利,並且預測其商業化後將產生數十億日元的經濟效益。【延伸閱讀】藉由西班牙新研究技術之應用將可使種植葡萄時的農藥用量減半
主席發布一份新的主席版修正版漁業補貼規範彙編草案文件
2021/08/16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杜哈規則談判小組主席哥倫比亞大使威爾斯(Santiago Wills)於今(2021)年6月30日發布一份依其職責作「適度」修正的主席版修正版漁業補貼規範彙編草案文件(簡稱該草案文件),將作為7月15日召開的部長會議之談判基礎。   在一次非正式的代表團團長會議上,威爾斯主席和WTO秘書長伊衞拉(Ngozi Okonjo-Iweala)鼓吹修正後的彙編草案文件,相較今年5月11日發布的第三版主席版漁業補貼彙編草案文件僅作「適度」的修正,但伊衞拉秘書長表示,該草案文件反映威爾斯主席的「最佳判斷」。   威爾斯主席在會中表示,「該草案文件不是將我們討論過的所有內容作簡單的複製貼上的彙編,而且未納入該草案文件的內容並沒有被忽視或擱置。」   再者,會員們在幾週前開會時已就4項新提案進行富有成效的討論,包括(1)巴西的補貼金額上限(2)臺灣的爭端解決(3)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國家集團(African, Caribbean and Pacific Group of States, ACP)和非洲集團(Africa Group, AG)的特殊和差別待遇(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S&DT)(4)美國的強迫勞動。   此外,還收到印度、斯里蘭卡和臺灣提出的書面提案以及會議期間針對草案文件提出的建議,包括部長宣言草案,但「這些不能全部複製貼上到該草案文件中,係因尚未就這些提案或議題完成討論或將我們的想法具體化,因此隨著我們向前邁進,我們需要持續進行討論。」   威爾斯主席表示,「該草案文件不會影響任何會員的立場或觀點。這意味著,與先前三個主席版草案文件一樣,整份文件應放在括號內,故該草案文件所有議題未被解決前則無法達成協議。」威爾斯主席還提供一份17頁的註釋來解釋該草案文件。 開發中國家   一位不願具名的與會人士表示,該草案文件似乎與開發中國家的利益背道而馳,而且這些國家既未導致產能過剩和過漁(Overcapacity and Overfishing, OFOC)問題,也未導致全球魚群資源枯竭。   此外,該草案文件顯然既不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第14.6條規定的適當且有效的S&DT,也不符合必須禁止的有害補貼。   該草案文件持續對包括歐盟、美國及其他工業化國家在內的十大主要補貼國適用S&DT。   另一位不願具名的與會人士表示,該草案文件仍有若干具爭議之議題未被會員接受,包括開發中國家(第5.5條)、中國(第5.2條)、歐盟(第5.3條)以及美國和歐盟對燃料補貼的範圍(第1.2條)有異議等議題。   該草案文件若干條款的文字已導致漁業補貼規範的不對稱,因此在7月15日召開的部長會議取得會員共識的可能性很小。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07/01)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