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茶及漿果的攝取可能會減緩阿茲海默症的發生機率
2021/10/06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數據統計,估計有580萬65歲或以上的美國人患有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預計到了2160年這數字將增加近三倍。幸運的是,由美國農業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USDA)所資助的研究可能已經找到了一種能減緩發病速度的方法。   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富含類黃酮(flavonoids)的飲食可以保護認知健康。類黃酮是一種植物營養素,存在於茶、漿果、黑巧克力等食物中,因其抗氧化、抗病毒及抗癌等特性而聞名,而蔬菜、水果、堅果及種子等也是優良類黃酮的重要來源。在位於美國波士頓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美國農業部Jean Mayer人類營養抗衰老研究中心(Jean Mayer USDA Human Nutrition Research Center on Aging,HNRCA)中工作的營養流行病學家表示,阿茲海默症是一項相當重大的公共衛生挑戰,鑑於其缺乏藥物治療方法,故考量透過建立健康飲食來預防阿茲海默症的可能性相當重要。   這個研究針對2,809人進行了近20年的追蹤調查,想知道富含水果及蔬菜的飲食模式是否能抑制阿茲海默症發生。實驗數據顯示,類黃酮攝入量最高之受試者罹患阿茲海默症比率,與攝入量最低的相比要少上50%,顯示出富含類黃酮的飲食模式有助於減緩阿茲海默症及相關失智症的發生。研究員也表示,建立健康的飲食模式有著許多益處,像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及某些癌症的罹患風險,而現在透過嚴謹的實驗數據證實,我們也可以將保護認知健康及預防阿茲海默症添加到其優點列表中。【延伸閱讀】喝咖啡可能減緩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疾病風險
日本佐賀市驗證藻類多功能性、為再生循環再添新契機
2021/10/05
藻類在自然界裡無所不在,只需要陽光、水、以及足夠營養源即可快速生長,面對這樣情形讓垃圾場與污水廠對於藻類的清除深感困擾。然而,藻類的存在看似不討喜,卻在日本佐藤市發生不同變化,佐藤市與當地農民合作,利用藻類作為養雞飼料和蔬菜種植肥料,進行相關試驗。   其試驗證實,混合了藻類的雨生紅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的飼料養雞,所產出的雞蛋含有提高免疫力作用的紅色色素「蝦紅素」,其抗氧化成分比平時高250倍。   同樣利用藻類所使用案例還有,混合裸藻(眼蟲;Euglena)的肥料,作為蔬菜栽培所使用,發現能讓作物採收後可延長保鮮時間。從驗證結果來看,採收後小松菜低溫保管放置一週後,相較一般慣行肥料,利用混合裸藻的肥料的小松菜水分僅降三成。   為加速藻類循環再利用,佐藤市大量收購垃圾掩埋場所排出CO2,讓雨生紅球藻光合作用下大量繁殖。同時也利用該市廢水處理廠的汙水,讓汙水中所含的氮磷,作為裸藻營養來源。由於過去廢水處理無法直接提供農業所使用,透過裸藻吸收廢水成份後,同時減輕廢水處理場的負荷。   藻類多功能性,除為農業生產如虎添翼之外,結合廢棄物資源再利用,也為環境自然再生循環添加新契機。【延伸閱讀】科學家利用綠藻去除污水中有害的環境賀爾蒙
WTO會員對農業談判主席文本草案的立場明顯分歧
2021/10/04
由澳洲、美國、歐盟和瑞士帶領凱恩斯集團農業出口會員(Cairns Group of farm exporting countries)代表農業保護國於今(2021)年9月7日召開的農業談判特別會議(special sessions of the Agriculture Committee, COASS)支持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農業談判主席哥斯大黎加大使佩拉爾塔(Gloria Abraham Peralta)提出的第一版共27頁具爭議的農業談判主席文本草案(Draft Chair Text on Agriculture)(以下簡稱「主席文本」)(Job/AG/215)。   熟悉討論內容的與會人士表示,奈及利亞代表非洲集團(African Group, AG)、牙買加代表非洲、加勒比海及太平洋國家集團(Africa, Caribbean and Pacific group, ACP)、印度、南非和印尼等多數開發中國家嚴厲批評「主席文本」,並表示其內容不僅不公平且偏袒某些國家的利益。   不願具名的與會人士表示,凱恩斯集團成員國、美國、歐盟和瑞士代表十國集團(Group of ten, G10)農業保護國家與多數開發中國家和低度開發國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y, LDCs)在會中對「主席文本」的立場存在嚴重的分歧。   佩拉爾塔主席在會中表示,其「主席文本」只是一項刻正進行的工作,目標是開始討論將於今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第12屆WTO部長會議(12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2)可被會員們接受的「著陸區」(landing zones)。   不願具名的與會人士表示,佩拉爾塔主席顯然授意會員們可依據其優先事項來修改「主席文本」。 澳洲爭取支持   不願具名的與會人士表示,澳洲代表凱恩斯集團農業出口會員精心策劃爭取美國、歐盟和G10支持「主席文本」,以作為後續啟動談判和拯救進程的基礎。   澳洲代表凱恩斯集團的聲明中表示,「其強烈支持佩拉爾塔主席轉向以文本為基礎的談判進程,並努力為MC12農業套案提供「主席文本」以作為後續談判的起點。」   凱恩斯集團表示,「「主席文本」應被視為一種工具和一份有生命力的文件,用來共同努力尋求共識,並協助確認在MC12農業套案制定時可能存在的妥協和權衡之處。」然而,在未來幾週和幾個月內還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完成。 「主席文本」並不完美   澳洲表示,「「主席文本」並不完美,暗指其多數議題皆缺乏共識。然而,「主席文本」是會員們在MC12前嘗試達成共識的起點。」「主席文本」是MC12一系列農業成果進行談判的良好基礎。   澳洲還將於10月5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年會期間舉辦凱恩斯集團部長會議。 一位不願具名的與會人士表示,美國承認會員們對「主席文本」的意見分歧仍然很大。然而,這對談判來說仍是正向的,係因佩拉爾塔主席強調提案透明化以及在境內支持(Domestic Support, DS)下考量市場進入(Market access, MA)。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提供超過700億美元的最大琥珀色措施(Amber box policies)且尚未將所有從量稅(specific duty/specific tariff)和不透明關稅(opaque tariffs)換算從價稅等值(ad valorem equivalents, AVEs),但也對「主席文本」保持積極態度,並建議「主席文本」不應造成會員負擔過重。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印度、印尼(凱恩斯集團成員國,同時也是三十三國集團(G-33 Group)協調國)、斯里蘭卡、非洲集團、ACP集團和南非反對「主席文本」,係因其包含DS和其他領域的提案,包括MA直接援引凱恩斯集團提案。   印度表示,「主席文本」依賴於執行關稅(applied tariffs),但這並非烏拉圭回合(Uruguay Round)談判之慣例。印度和斯里蘭卡向佩拉爾塔主席提問其是採行何種標準,係因這存在偏見且無法接受。   奈及利亞代表非洲集團指責「主席文本」,稱其「集中在少數會員和一個集團(凱恩斯集團)的提案,完全沒有考慮非洲集團和其他志同道合的開發中國家之提案。」 因此,非洲集團認為,佩拉爾塔主席目前採行的方法無法在MC12達成平衡和公平的農業成果。」 「主席文本」的不平衡   奈及利亞還明確表示,「儘管佩拉爾塔主席表示「主席文本」只是一種工具,且會隨著未來的投入和談判而不斷修正,但非洲集團認為,在其同意將「主席文本」作為談判基礎前,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並將其他集團和會員提案納入考量。」   非洲集團在評論「主席文本」關於DS時表示,佩拉爾塔主席遵循凱恩斯集團提案的方法,即「基於《農業協定》(Agreement on Agriculture, AoA)第6條規定之所有形式具貿易和生產扭曲效果之境內支持措施的錯誤觀念,並至少在2030年前,削減一半的具貿易和生產扭曲效果之境內支持措施總金額。」 會議至今仍在進行。   一位熟悉談判進展的與會人士表示,凱恩斯集團召開一次會議,要求所有會員支持「主席文本」。 佩拉爾塔主席對其「主席文本」的辯護   與此同時,佩拉爾塔主席於9月2日承認,其「主席文本」「不是一個理想的解決方案,僅是為達成共識和著陸區而列出所有可能的選項。」   她並表示,其「主席文本」「反映並建立在迄今為止展開的工作基礎上,包含協調人在各自談判議題的心血,以及會員在不同談判會議所提交的許多意見、評論和反思。」   她並未詳細說明其「主席文本」的核心特徵,但她承認,「會員對「主席文本」的意見歧異,並反映所涉議題的複雜性和意義,特別是其涵蓋DS和以糧食安全為目的之公共儲糧(Public stockholding for food security purposes, PSH)的議題。」   佩拉爾塔主席表示,其已「充分意識到前揭所述關切議題和敏感性」,且並未低估這些議題,「係因與糧食安全、扶貧或經濟發展等重要挑戰直接相關,現在所面臨的議題至關重要,因此不應維持現狀,必須為此作出改變。」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李沅融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09/08)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運用物聯網及雲端技術來洞察農場
2021/10/04
新創農業企業Smart Paddock 利用物聯網(IoT)和雲端技術來幫助酪農關注牛群。該公司透過Bluebell 標籤、項圈以及物聯網感測器等搭配收集生物資訊。因此,酪農不再需要等到乳牛回家,而可以使用存儲在 Microsoft 雲端中的 GPS 數據來隨時定位其牛隻。   Smart Paddock創始人兼首席執行長Darren Wolchyn表示:”因為他們是非常社會化的動物,我們可以利用所獲得之數據來提高農場效率和永續性,以及提高動物的健康和福利”另外,還透過溫度感測器、加速器和GPS等數據為酪農監測其乳牛是否正在產犢。“藉設備收集而來隻數將能提醒酪農其乳牛確切之產犢時間。”此外,這些數據對於降低小牛死亡率、改善農民的財務狀況和牲畜的健康至關重要。 Smart Paddock 關注的另一個問題是生物安全,該公司聲稱應用其設備來測量牛群之行為和互動,可檢測疾病並將其設備視為”預警系統”。【延伸閱讀】運用新的AI工具進行精準畜群管理了解牛隻生活的舒適程度   為了將這項技術連接到偏遠的農場,Smart Paddock 正在利用 LoRaWAN網連接到網路或尋求低軌道衛星協助。Darren Wolchyn表示:“目前公司真正關注的是,是否可以將這些類型的入口放在農場上,並且藉由太陽能供電並連接衛星,這樣就能在世界各地使用。所以公司開始考慮使用低軌道衛星進行回程連接。”    最後,這些數據還可以讓農民更好地了解他們的牛所面臨的風險,包括野狗襲擊。透過GPS 技術,或許還可以確切地知道誰家的狗出去襲擊牛隻。
細胞培養人造海鮮肉品的潛力
2021/10/01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20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統計報告,過去六十多年間,全球食用魚類表面消費量的增長率一直顯著高於人口增長率,而2018年全球捕撈漁業總產量達到歷史最高的9640萬噸,比前三年的平均值高出5.4%,然而,在海洋資源有限的狀況下,永續的漁業資源管理一直是FAO致力推動的重要目標。   雖然水產養殖被視為應對過度捕撈的一種可能解決方案,2018年世界水產養殖產量亦再次創下歷史新高,鮮重達到1.145億噸。但集約化的養殖方式除了動物福利問題的考量外,抗生素的使用也會增加水污染。另外,並非所有魚類都適合養殖,而由沙丁魚等磨碎的飼料魚組成的魚粉以及魚油都是養殖魚類的飼料來源,因這些原料還是需從野外獲得,所以水產養殖業對環境的影響仍然不小。   隨著實驗室培養的人造肉類產業迅速發展,海鮮和魚類的細胞培養產業正努力跟上其發展速度。目前魚類細胞農業(cell-ag)的發展較不活躍,部分原因是魚類在部分國家的人們飲食中並非主要的角色,在歐盟地區由於內陸國家的消費者食用魚類和海鮮的頻率較義大利和西班牙等沿海國家低,因此對相關產品的偏好會因國家而有差異。   Bluu Bioscience是歐洲一間專門開發魚細胞養殖海產品的公司,這間德國新創公司專注於擴大魚細胞株的生產規模,以生產鮭魚、鱒魚和鯉魚等海鮮產品,另一間美國Finless Foods公司亦投入生產細胞培養的鮪魚,並計畫未來繼續生產一系列其他相關海鮮產品。主要的目標是利用細胞培養的方式生產永續來源的魚肉,以確保在不傷害動物的狀況下獲得優良海鮮肉品,減少對海洋資源的損害。【延伸閱讀】美國有關當局已公告規範以細胞培養之人造肉
種田也種迷宮 法國新創公司為農民開發新收入
2021/09/30
經濟發達的國家,若要讓農民也能過一般中產階級的舒服日子,農產品又不能貴到中產階級變成實質窮困,除了想辦法提升農業自動化程度,只能想辦法讓農業有額外價值,台灣也有許多觀光農場賺取觀光收入,不過既然要賺觀光財,不如做徹底一點吧!法國新創公司爆米花迷宮(Pop Corn Labyrinthe)乾脆幫農民把作物種成探險迷宮。   爆米花迷宮每年與農民簽約,每年把農地種成迷宮,供觀光客探險,創辦人是 Guilbert 夫婦,丈夫 Frédéric 原本務農,太太 Marie 受訓於旅遊業,兩人結合專長,發展觀光農牧業,以增加務農的附加價值,之後更想到在農地種迷宮的點子。   2009 年時,他們在布列塔尼莫爾比昂省的 Rhuys 半島蓋了第一座農田迷宮,很快,隔年就於基伯龍灣蓋了第二座,之後快速開花散葉,進軍朗德省、大西洋羅亞爾省、旺代省、濱海夏朗德省,以及大城市附近,包括昂傑、波爾多、巴黎市郊。2021 年更一口氣增加 10 座,總數到 23 座。   丈夫 Frédéric 親自設計迷宮,先在紙上設計,之後根據不同農田的大小與地形調整,每個迷宮都獨一無二,且隔年重新種植時又要更新設計,同地點的迷宮也是年年不同,因此來客每年會回籠,挑戰每年的不同路線。   簽約的農民照常種植作物,早春作物剛萌芽時,爆米花迷宮的人員來到農田,照著迷宮路線移除路線的作物苗,到 7 月時,作物長高到比人還高,這時迷宮就成形了。Marie 表示,每年他們在作物只有幾公分高的時候設計迷宮,一旦作物長成,連她自己都跟遊客一樣很難找到路。爆米花迷宮的農田迷宮一般占地 4 公頃,迷宮路線達 5 公里長,平均約 1.5 小時能走出迷宮,但若有人迷路受困繞不出來,也有快速脫離的路線。   農田迷宮唯一的缺點是開放時間有限,每年可從 7 月開始開放營運到 8 月,部分可到 9 月。全球疫情來襲,讓爆米花迷宮很擔憂受衝擊,結果發現 2020 年來客跟過去一樣多,因疫情讓悶壞的法國人渴望戶外活動,使迷宮更受歡迎,而農田迷宮也可能是來玩家庭的法國小孩難得實地看到作物成長,對家長來說既有娛樂性又有教育性。   創辦人表示,許多農民積極尋求多元化營收來源以確保有好收入,因此深受農田迷宮吸引,爆米花迷宮總是在尋找開設新農田迷宮的地點,更希望走出法國,進軍西班牙與瑞士。【延伸閱讀】德國新創公司開發苔蘚外牆技術以改善城市環境
貨品貿易指標創下歷史新高,顯示貿易復甦力度強勁
2021/09/30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於今(2021)年8月18日公布的貨品貿易指標(Goods Trade Barometer),全球貨品貿易刻正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所帶來的經濟衝擊中強勁復甦,該指標更是創下歷史新高。   貨品貿易指標是一項綜合性領先指標,為傳統貿易量統計報告公布前,提供有關商品貿易軌跡近期趨勢的即時資訊。而最新的貨品貿易指標指數為110.4,相比過去同期增加20多點,是該指標自2016年7月首次發布以來的最高紀錄。該指標的上升一方面既反映了當前貿易復甦的力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2020年疫情蔓延所引起衝擊深度反彈。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該指數仍遠高於趨勢水準,但其成長速度已逐漸放緩,暗示著貿易正成長趨勢可能已達高峰。   在最近的一個月裡,所有成分指數皆高於趨勢水準,意味了貿易復甦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尤其是空運(114.0)、貨櫃運輸(110.8)以及原物料指數持續增加(104.7),表明高於平均貿易成長。儘管部分國家因半導體短缺,進而導致7月的汽車生產和銷售減少,但汽車產品指數仍上升(106.6),半導體短缺也反映在電子零組件指數小幅下降至112.4。   而具前瞻性質的新出口訂單指數(109.3)更明確地放緩,表明復甦的步調在短期內將放緩。   空運指數上升反映航空運輸的回升,主因是因部分國家(主要是已開發國家)鬆綁與疫情蔓延相關的旅行限制。若COVID-19變種病毒的擴散迫使再度實施旅行限制,則該指數很可能再度下降。   最新的貨品貿易指標與WTO於3月31日發布的貿易展望大致一致,該份報告預測世界貨品貿易量於2020年下降5.3%後,於2021年將成長8%。   全球貨品貿易量自2020年第二季因疫情蔓延,呈現急遽下降後,一直在穩定成長。2021年第一季全球貨品貿易量較同期成長5.7%,是自2011年第三季的5.8%成長率以來,成長率最高的一季。貨品貿易指標暗指,第二季的實際貿易量資料將較同期呈現更大幅度的成長。   全球貿易的前景持續受到下行風險影響,包括地區差異、服務貿易持續疲軟,以及疫苗接種時間表滯後等,尤其是貧窮國家,COVID-19疫情仍持續對貿易前景構成威脅,隨時可能因為新一波變種病毒感壤發生擴大情況,而破壞目前全球經濟復甦之發展趨勢。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日本茶葉與茶文化之振興基本方針
2021/09/29
一、提倡茶業與飲茶文化緣由與基本方向之相關事項 1.提倡茶業與飲茶文化緣由   日本的飲茶習慣在1200年前,自中國傳入後,經過漫長歲月演變至今形成當今獨有的茶道文化,至今仍舊是日本特有的傳統文化之一。提及日本當今的飲茶習慣,與江戶時代相仿,根深蒂固烙印在庶民間日常生活中,對於日本人來說更是生活與文化重要存在。特別是日本茶有一種獨特深層韻味,和日本和食的清淡佳餚相得益彰,此外也與日本以米飯和魚肉為主的飲食文化有一種密不可分連結。   日本飲茶習慣孕育出的傳統文化深入滲透人民的生活,兼具富有健康飲食生活的重要角色。尤其是日本綠茶更是世界特有品項,從製茶到飲茶方式無疑已成為日本重要文化資產。   在過去,茶為日本出口熱銷產業項目之一,主要以出口為導向,更勝於國內消費市場,特別是在明治時代有八成以上國內產量皆為出口所用。此後,陸續有玉綠茶的Guricha1的出現,以及搭配出口端的喜好而研發的茶種。    茶除了具備傳統文化功能外,對於大規模茶產地的靜岡縣、鹿兒島縣、三重縣、宮崎縣、熊本縣,以及產特色茶的京都府與福岡縣等產地,對地方來說,茶農聚集較多的地方也扮演農業重要角色之一。加上,日本從北到南栽培區域相當廣泛,對於栽培條件較為劣勢的丘陵地帶來說是更是重要核心作物。   茶葉從茶園送到品茶者手上,從採摘的「生葉」蒸製,經由攪拌、揉捻到成形與乾燥的「荒茶」2的加工過程,亦或是荒茶或經由各產地的荒茶品牌和加工製造「仕上茶」的銷售等,不管從加工、通路再到銷售,參與人力相當廣泛,因此,茶無疑也是確保地方性經濟和就業機會的重要產業。 2.茶業面臨的課題   近年來,由於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的改變,對於飲食要求越來越多樣化,加上工作型態、居家的時間逐漸別於過往,使用泡茶器具的飲茶機會隨之減少,特別是中青少年這一新世代。再來是保特瓶裝的綠茶飲料的崛起,因便利性和清爽的口感受到各年齡層消費者的喜愛,消費量有逐步增加的趨勢。從中可見,在年輕族群中,有偏好獨特商品和多樣性的消費的傾向。然而,生產茶葉的產區在銜接新型態的消費模式轉型相較緩慢,因此,導致茶葉消費低迷,價格持續下跌。【延伸閱讀】2021年茶行業趨勢預測   另一方面,若將視野放眼全球,可見國外對抹茶相關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也是近年來日本茶葉出口呈正成長原因之一。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預測,從2017年到2027年,預計這十年間全球綠茶貿易量將成長1.6倍,國外需求量值得借鑒。而在此情況下更須加以留意第三方出口國仿製註冊商標。在過去,已有對外出口的企業發現此項問題,造成日本國內的品牌價值受到影響。   此外,由於人口老齡化和旺季人力短缺,茶葉生產在未來恐面臨難以維持,再加上,因新投資的茶樹改種與新種,在幾年內短時間尚無法看見成效。另外,也有兩極化發展案例,例如:一方面以險陡坡為主的棄農產區增加,反之也有在平坦的農田上引進農業機械高效生產、積極擴大農地生產規模的情況發生。 再者,近來年自然災害頻頻發生、新型冠狀病毒等傳染病蔓延等突發情況對經濟造成影響隱憂,更需要借鏡準確掌握形勢,採取適當措施。 3.未來提倡茶業與茶葉文化的基本方向   茶長久以來受到人民的愛戴,在未來提倡茶業和飲茶文化當中,具日本飲食文化代表的傳統飲茶方式仍舊是非常需要重視。不僅僅致力於傳統的延伸,而是以嶄新概念下,更準確掌握國外消費的多樣化需求,並根據各產區的特點和實際情況,例如:茶葉的生產、銷售等,建構茶葉生產、加工、流通(通路與物流)體系,以更加發揮小規模產地所具有的歷史性和高品質之優勢。 為更加促進下列措施之應用、強化產地收益與銷售,提升茶葉永續經營,其相關措施如下列所述: (1)整合生產者、通路業者與消費者需求,明確國內外各階段性目標,從產品銷售轉換為市場需求導向,創造購買行為的顯化、潛在、高附加價值等消費者需求。 (2)建立生產與通路體制,並因應出口國的生活背景與習慣,挖掘飲茶需求的永續戰略,增進國外需求,促進擴大出口量。 (3)作為國內外需求的生產方向    生產促進產地與地方特色的優質茶產品,以及友善環境的有機茶等,以因應消費者對於本物志向3、健康、友善環境等多面向消費訴求。   促進大型批發型茶葉生產,提供罐裝茶葉飲料與出口所用。為促進上述措施發展,提升茶葉生產力與品質。依照產地特色,有計畫性進行茶葉改植、新植的栽培;轉換加工方法;加入茶園體驗式消費銷售巧思;導入智慧農業技術。   綜整上述措施,最重要是整合產地與個別生產者,從生產到消費,包含通路在內,以及茶葉相關研究開發成果、茶葉價格與供需趨勢等資訊,以利於整體價值鏈相關業者所使用。   二、因應未來茶業長期供應的產量之相關事項 1.國內茶葉需求的未來展望   推估茶葉的長期需求發展,未來每人的消費量,預估將減少一成。而為了因應未來消費者需求,建構生產、加工、流通(通路與物流)體制,藉由相關措施應用下若能發揮預期效益,預期2030年每人的消費量,可恢復與近幾年相同水準。若再納入預估人口減少因素,2030年的日本國內需求量預估是7.9萬公噸。 2.茶葉的生產量目標 (1)依據近年的輸出狀況,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預測,若已採取出口的相關措施,2030年的輸出量目標預計2.5萬公噸, (2)以近年來的趨勢作為基準,2030年的產量目標預計是0.5萬公噸。考慮到未來長期需求可能性,2030年的產量預計目標為9.9萬公噸。    三、茶業振興措施之相關事項 1.因應消費者需求,提升茶品質與附加價值,加工與流通的升級 (1) 因應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由於茶葉是我國在飲食文化方面的重要品項,同時也為代表生活品味的嗜好品之一,為更加符合消費者能具有多項選擇,以及滿足消費者對茶葉價值的期待,因此在茶葉生產、加工、流通(通路與物流)、銷售等各階段作業是極為重要。   在策略上,以精準掌握現代年輕人在內的消費者需求作為依據目標,進而推動明確的「行銷活動」等各項措施。 (2)提高附加價值之相關措施   為提高茶葉的附加價值,增進茶業相關人士的收益,以穩定茶業的經營。在策略上,滿足消費者對於簡便茶包商品需求,開發簡約風及純正品茶葉商品,以及促進不同品種茶葉栽培,例如:栽培具有產地優勢的玉露4、天茶4、炒茶5,或在被認定為農業遺產的地區所栽培的茶葉;代替進口品及以出口為目標的紅茶、烏龍茶等發酵茶等。另外,有關促進茶業品牌提升,在策略上並非完全著重於提升消費者購買意願為導向,而是針對產品、價格、銷售本身的整合。為此之故,致力於具市場概念的設計,獨特風格包裝,訂定具有戰略性的價格,開拓適合高附加價值產品的店鋪等市場導向為主。   此外,為了力求保護及善用生產地區名稱的品牌,致力於推動地區團體商標,和地理標誌(GI)6等智慧財產權之應用。 (3)推動生產者和流通(通路與物流)業者及消費者的鏈結   為了因應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充分應用外部專家的創新構想,整合各通路及實際消費者,與生產者相鏈結,從生產至消費,包含通路與物流等階段,形成完整的體系,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並挖掘消費者潛在需求,創造出新需求。   此外,有關茶農和初茶7加工廠作為單位的生產組織方面,除了茶葉生產之外,必須更進一步挖掘加工、銷售等各階段產生的附加價值,並能預先準確地掌握對自銷茶葉製品的需求。再者,以謀求提高茶農收入的觀點,須以促進與零售商的多角化及升級化的經營相結合。 (4)促進品質提升之相關措施   為符合現代消費者對於實在、健康、友善環境的需求,在具產地優勢的玉露和天茶,或是在地特色的優良茶葉產品;以及友善環境因素的有機茶葉等產地,導入相關因應栽培方式,並在加工、流通(通路與物流)階段加以改善,以提高茶葉的品質,創造出具有新價值的茶葉產品。   此外,為搭配現代消費者對於口味及香氣的喜好,培育並推廣具有優良加工性能的新品種,以及開發相關栽培與加工技術。除此,推動「農業生産工程管理(GAP)8」,並與當地畜牧業者合作使用堆肥,促進永續生產經營。 (5)促進加工設備之應用   為了因應國內外消費者和提供實際需求者之所需,提升茶業加工效率,依其各個產區的目標戰略,促進加工設施之應用。   有關加工設備的應用,為能不增加在短期間內集中收貨,以及大規模設備維護的整體成本,尚可多加留意在分散採收時期,與提高設備的運轉效率。 2.促進海外出口 (1)促進海外市場擴展   由於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的發生,引發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導致農產品出口受到限制,有關輸入國/地區的農產品進口限制,依據《農林水產品和食品出口促進法》相關規定(2019年法律第57號),於2020年4月成農產品與食品出口總部,由日本政府統一窗口進行相關戰略實施,並依其科學洞見,以早日緩和與撤除相關輸入國的進口限制。 此外,與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日本食品海外推廣中心(JFOODO)相互合作,強化當地的批發商與零售業銷售,並向消費者推廣茶的機能性與價值訴求,促進擴大海外銷售管道。   另外,為保護日本國內茶葉品牌,在海外順利推廣,有關日本國內地方團體商標與產品地理標誌(GI),加以搜查國外仿冒商標申請,並善用產品地理標誌(GI)措施。 (2)建構生產與流通(通路與物流)體制,大幅擴展出口需求 國內需求的減少已是預知趨勢,為了確保產地生產力,因應未來擴展海外需求為重要措施之一。其採取措施如下: ①掌握各輸入國/地區的相關課題與嗜好。 ②建立能夠準確符合輸入國/地區的批次和品質要求的生產流通(通路與物流)體系。 ③為因應海外需求旺盛的抹茶原料,將綠茶轉為覆蓋種植,並為了生產有機茶轉換種植方式。 ④建構符合輸入國/地區對於農藥殘留標準要求,以出口為導向的茶園。 ⑤設置抹茶的加工廠,與GFP計畫合作(農產品食品輸出計畫),全力支援產地與個別生產者體制之建構,達成出口目標。 (3)符合輸入國與地區的進口條件   依據《農林水產品和食品出口促進法》相關規定,為有利於取得出口認證的企業在施行出口相關業務時能更加順利,日本政策金融公庫依其提供貸款、債務擔保等協助。另外,為促進茶葉出口時,符合輸入國/地區的農藥殘留標準,進行下列措施: ①因應輸入國/地區的農藥殘留標準,開發相關病蟲害防治方法和實際驗證等措施。 ②提供生產者和出口業者等相關人士,茶葉出口時留意事項,以及輸入國/地區的農藥殘留標準等共享資訊。   此外,制定合理性的農藥殘留標準,以利於在肯定列表制度9(positive list)下農藥殘留標準比日本更嚴格的輸入國/地區核准,並與相關業者繼續合作「進口容許(import tolerance)」認證申請。   除此,持續推廣輸入國/地區的放射性物質檢查和各項證明的發行,建立能迅速地檢查與發行體制。 3.促進生者者的穩定經營 (1)促進產地特色茶葉生產 生產可因應國內外消費者與市場需求茶葉,發揮各產地特色與優勢。 ①利用產地的調性與特色、地方優勢進行茶葉生產,滿足消費者的高級性、實在性、健康性、環保性等多樣性細緻需求。例如:具有特色且高附加價值的玉綠茶、發酵茶,海外需求高的碾茶、有機茶,或是搭配手工高級茶葉採摘體驗等。 ②促進大型茶葉批發地區的產值提升,達節省勞力化。另外,應用契作栽培,提升茶葉飲料市場茶葉或提供甜食加工原料生產之功用。(預設①以丘陵地帶為主,②以平坦地區為主) (2)促進茶樹的改種與新種植 為擴展未來國際市場,創造國內新需求,須加以改善老茶樹的品質與產量降低等問題,以及偏重同一茶種的栽培之情形,有策略性促進產地的茶樹改種與新種植。 (3)促進智慧農業技術的研究開發、實際驗證與導入 為改善高齡化與人力不足之挑戰,進而提升茶葉品質,因應地區的栽培條件,促進智慧農業技術的研究開發以及相關實際驗證。其要點如下: 利用先進的感測技術,以利於分散於各地的茶園的高品質茶葉生產。 利用自動化採茶機和田間伺服器,促進茶園聚集地和未來欲擴大茶葉生產區域,可穩定供給大批量的茶葉。 利用無人飛機的感測、病蟲害防治、自動除草等功能,促進位於傾斜地的大型茶園減少勞力作業。 (4)茶園的基礎設施應用 強化智慧農業的機械化技術,應用於小區域分散或未劃分茶園走道等地形條件相對較不具備優勢的茶園,以提升茶園產值。 (5)活絡丘陵地帶的特色 促進產地與地方特色的優質茶產品,友善環境的有機茶等生產,導入新型態茶葉栽培方式,改善加工與通路方法,以滿足消費者對於實在、健康、友善環境等多元化消費的茶葉需求。 (6)茶園的繼承、集結與休耕茶園的因應方式 伴隨未來可預見丘陵地帶茶葉生產者的高齡化與休耕之困境,從維持農村社區觀點來看,將持續保護優良的茶園,避免茶園面臨荒廢,並透過人與農地的實質化與農地中間管理機構(農地銀行)等應用,以提升新農繼承茶園的意願度和集結茶園核心價值, 另外,關於難以判斷是否可持續性生產的茶園,建議可改種植其他作物,避免成為荒廢休耕地。 (7)強化自然災害等風險防範 為避免茶葉在生產時,遭受凍霜、旱災、落灰等自然災害,導致價格下降,以及因燃油價格提升等風險存在。其相關風險因應採取措施如下: ①更新與維護防凍設施、夏季防旱澆水設施。 ②推廣減輕因火山所帶來火山灰造成茶園的影響措施。 ③關於偏重單一品種的茶葉種植產地,因應自然災害抵抗相對較弱,分散早晚特性不同的多品種組合風險。 ④增進加入收入保險和農業互助會,以避免因自然災害和價格降低造成收入減少。 ⑤促進茶產業轉換為節省能源型的生產體系,以避免受到石油漲價等價格波動影響。 4.擴大消費市場需求 (1)因應不同消費族群需求,推廣茶葉魅力 為持續向較少購買茶葉的年輕族群,以及近年來有回流趨勢的不同年齡層,推廣茶葉的魅力,與冷泡茶、餐後茶點心、日式和果子、西式甜點等不同產業合作,並促進相關業者針對茶葉所具有魅力,共同推出企劃提案與資訊推廣,積極推展對外相關活動。 (2)擴大國內外消費,促進茶葉健康機能性和新用途等研究開發與成果推廣 為掌握綠茶所含有的多樣機能性,擴大新用途,採取下列措施 : ①闡明綠茶含有成分與各項機能性之間因果關係和表達機制。 ②利用相關成分開發新功效和產品,有助於發展保健食品產業。 ③蒐集研發新產品和新用途相關資訊,提供至相關產地與機關等,促進產官學共同推展至國內外消費者進一步瞭解引用綠茶的功效。 (3)推展飲茶食農教育 為讓孩子們透過採茶體驗,瞭解飲茶緣由,如何享用美味的飲茶方式,增進茶葉飲食文化推展,並藉由整體社會的力量,持續讓飲茶文化延綿不斷傳承。 由於日本飲茶習慣已根深蒂固於生活習慣當中,可藉由多方團體的協力推廣下,向消費者和相關業者辦理具有一定效益的食農教育活動。 5.飲茶文化資訊整合與應用 整合茶葉優良品種、健康機能性、智慧農業技術等研究資訊,蒐集與盤點茶葉價格與供需趨勢、國內外消費趨勢等,並將相關資訊共享於相關業者,促進茶葉振興與應用。   四、茶的文化振興與相關措施事項 1.增進飲茶文化相關理解 為增進國民對茶道的飲茶文化能進一步瞭解,打造新飲茶文化的生活樣態,促進國民邁向健康富裕生活。以下為振興國內飲茶文化相關措施與觀點: ①派遣茶葉專家至中小學推展茶的相關食農教育,促進學生對茶葉有多一層的瞭解,以及增加接觸的機會。 ②展開全國性的飲茶相關文化藝術活動,增加交流場域,作為文化產業的後盾。 ③藉由飲茶文化相關的藝術家、文化人與研究者的文化介紹,將日本文化推展至海外。 2.茶葉相關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應用 保留飲茶文化中重要的茶道具、茶室、茶園等具有高度景觀性、歷史性、學術性的相關文化財,讓寶貴的文化資產傳承至下一新世代,並依據文化財產保護法加以保護。 備註1: Guricha:日本深烘培綠茶Japanese green tea similar to gunpowder tea. 備註2: 「荒茶」指未精製或粗茶。 備註3:購買意願以追求真品、自然、有質感的物品為導向 備註4:玉露、天茶、炒茶都是日式綠茶的一種。將天茶磨成細粉就是抹茶。 備註5:「炒茶」的日文名稱是「釜炒り茶」,依照字面的意義是「鍋炒茶」,是將生茶葉放入鐵鍋中炒熱,目的是防止其發酵。 備註6:地理標示( Geographical Indication),簡而言之是由商品原產地之名稱所構成。凡是「在地理標示」所指明的地方生產該產品者,皆可使用此一地理標示。 備註7:初茶,日語稱為荒茶,英語稱為Aracha,新採摘的生鮮茶葉經蒸熱、揉製、乾燥工程後的茶葉,是尚未精製的半成品茶葉,生茶葉100kg約可製成粗茶23kg。 備註8:GAP: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可直譯成「良好農業規範」,在日本農林水產省稱之為「農業生産工程管理」。 備註9:日本為加強食品(包括可食用農產品) 中農業化學品(包括農藥、獸藥和飼料添加劑) 殘留管理而制定的一項肯定列表(positive list)新制度。
應用太陽能衛星追蹤器於畜牧業
2021/09/28
與地面上專用且昂貴的電信基礎設施不同,利用衛星跟蹤的新一代智能監控設備為牧場場主提供了一種輕鬆定位牛群、提高效率和改善動物福利的方法。   GSatSolar Rancher開發的衛星畜牧追蹤器,是採太陽能供電及耳標之形式。該設備是採用醫療級別的塑料混合而成,於戶外之表現極佳,能即時性監控牛隻的活動、健康狀況、進食量、定位等。且每天可透過衛星收集和發送位置數據至專用平台 GSatTrack。牧場管理者可透過該平台來查看和管理數據,藉此來了解牧場牛群之情形,進而從中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及改善動物福利。【延伸閱讀】利用微型追蹤器提高龍蝦在供應鏈中的生存率   GSE產品經理 Justin Vizaro 表示,該公司在北美各種規模的牧場上運行及測試該設備,測試結果顯示,該設備能在100% 離網和網路覆蓋範圍之外的自由放牧區能即時性追蹤大量牛群活動資訊,而宏觀的資訊結果將有助於牲畜管理及監控。同時,GSatTrack 的功能不僅能夠建立報告、設置有關某些活動的警報、對資產進行分組、繪製地理圍欄以及在地圖上查看資產移動歷史記錄,而且還允許畜牧業者在與資產相同的地圖界面中查看即實數據,如天氣狀況、地形圖像、土路和未標記的接入點等功能。 而這些功能在這個市場上前所未見,促使該設備填補市場的空缺。 從農場到餐桌的可追溯性和預防損失   GSat Solar Rancher 所獲取的數據不僅有助獸醫尋找和照顧動物,亦可根據動物的行為發送特定警報。 以及提供一天中某個特定時間動物來到水坑或飼料場的資訊給獸醫及牧場人員知道。   甚至消費者或零售商也可以利用位置數據來了解他們所吃或販賣的肉是在哪裡飼養的及其生活型態等。而這些詳細的資訊能協助消費者辨別牛肉產品為有機還是草飼的,進而有助於控制食品溢價,或者是成為建立新的食品標籤驗證標準。因此,GSE不僅將收集而來之資訊應用至牧場牲畜管理上,亦將其設備導入至食品供應鏈上,讓生產者和購買者可以即時地追蹤可用供應,從而實現滾動、即時的生產管理。   GSat Solar Rancher 所獲取的數據有助於構建更好的供應鏈,該設備有能力打破可能導致供過於求和短缺的行業慣例。例如:商店或餐廳會將他們的需求量反饋至加工商,並告訴加工商其店裡每月之用貨量。當這一切都用紙本、電話以手動訂單方式完成時,將可能產生計算失誤,以致後續必須更費心神地處理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並確保貨量不會用完。因此,GSat Solar Rancher所提供的數據可確保畜牧業者和加工商能夠監控、管理和最大化商店或餐廳的運營,從而更有效地滿足需求。而這種可追溯性添加到自由放養牲畜生產中可引入真正透明的供應鏈,生產者和購買者可以即時地追蹤可用供應,從而實現滾動、即時的生產管理。
美國科學家為釀酒後的夏多內葡萄果渣尋找新生命
2021/09/27
在許多植物及動物組織中存皆在著寡糖(Oligosaccharides),而人類母乳中也富含這種由少量單糖分子聚合而成的低聚醣,根據最新的研究顯示,寡糖在支持腸道健康方面存在著巨大的應用潛力,科學家發現糖分子並不會直接滋養嬰兒本身,反而會餵養嬰兒腸道內的細菌菌株,而這將有助於增強他們的免疫力,這個重大發現將有助於科學家開發新產品或方法來改善人類的健康。   加州每年生產近400萬噸世界一流的葡萄酒,但隨之而來的是數千噸葡萄皮、種子、莖及果肉等剩餘廢棄物的處置問題,但倘若科學家可以運用這些釀酒葡萄廢棄物來促進人類健康會怎樣?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UC Davis、UCD)食品科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發了許多從乳清、豆科植物及鷹嘴豆等農、工業廢棄物中回收有益健康化合物的創新技術。在過去的研究中,科學家在紅、白葡萄酒殘餘物中皆發現有微量寡糖,也曾在葡萄酒成品中檢測到寡糖的存在,但濃度並不高。本次的試驗,研究團隊分析了由Jackson Family Wines and Sonomaceuticals食品公司所提供的夏多內葡萄廢棄物樣品來進行分子組成研究,並對初步的分析結果感到相當滿意。葡萄果渣約占原始釀酒材料的30%,其中大部分會在陽光下進行分解,而實驗數據顯示,寡糖似乎在釀酒用的葡萄皮中含量特別豐富。除此之外,科學家還在果渣樣品中發現在蔬菜及水果中經常出現的健康化合物-類黃酮(flavonoids)。【延伸閱讀】農廢物變黃金 暨大竟用咖啡果皮研發蔗香果茶   研究團隊目前正在進一步研究寡糖與這些生物活性化合物支持腸道健康的作用機制,以及探究夏多內葡萄的栽培條件、生產年份及加工方式是否會影響剩餘廢棄物的寡糖含量,雖然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答,但初步的實驗結果顯示出夏多內葡萄果渣有潛力成為開發營養補充劑及健康食品的重要材料來源。
APEC預見今年的經濟成長和貿易成長
2021/09/27
根據亞太經濟合作(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政策支援小組(Policy Support Unit, PSU)於今(2021)8月17日發布的最新報告,亞太地區經濟成長自2020年第一季下降2%後,在今年第一季強勁反彈,並實現6.1%的經濟成長,而今年的經濟成長率預估為6.4%。   2021年第一季高的經濟成長是許多因素所導致的結果,包括去年經濟大幅衰退時的基期較低,以及疫情蔓延對經濟活動的持續影響導致政府支出增加,而國內消費卻在此期間大幅成長。   PSU表示,短期內政府仍將持續採取振興經濟措施,以推動該地區的經濟成長。個人消費支出也將增加,部分原因是現金移轉和政府對家庭的補貼導致消費者預支其存款。   PSU主任丘偉賢(Denis Hew)表示,「疫苗接種計畫和推廣仍將促進該地區的經濟成長和復甦期程,我們仍見APEC成員國在取得疫苗覆蓋率存在差異,越及時且持續提供財政支持的經濟體其經濟將越快且越強勁地復甦,而難以獲得疫苗且財政空間有限的經濟體將因這些不確定性而需要更多時間復甦。」   該報告指出,在貿易方面,APEC地區在2021年第一季商品進出口值表現良好,分別與去年同期緊縮4.1%和6.1%相較,今年分別以16.2%和16.8%高速成長,而導致貿易表現改善之主要部門除了藥品、辦公和通信設備外,尚有農糧產品、服飾、金屬和礦產等部門。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08/18)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日本宮崎大學利用AI與AR技術研發自動判斷豬重量的智慧眼鏡
2021/09/24
對畜牧養豬業者來說測量豬隻的體重是相當重要一個環節,為了改善測量豬隻在搬運時所需耗費大量的勞力,日本宮崎大學的研發團隊,利用AI(人工智慧)與AR(擴張實境)技術,開發了一款自動判斷豬隻重量的智慧眼鏡。只需要戴上這款特殊新開發智慧眼鏡,即可立即偵測,立即反映豬隻重量。這項新技術的開發,不僅只需要一人作業即可輕鬆簡單正確計測,同時在銷售上也能為養豬業者獲取更高的收益。 智慧眼鏡的裝置與推測方法   屠體重量推測方式,如圖1所示,首先利用3D攝影機拍下豬隻影像,將取得的數據與豬隻體型相比對,搭配尺寸調整過後,推測出一套屠體重量樣版。接下來,利用電腦加工成型,將檢測出豬隻的體型標準化後,最後,再刪除豬隻頭部等部位,再一次加工處理,計算出更接近實際屠體重量(圖2)。透過上述方法,可直接偵測出屠體重量,即使豬隻體型有彎曲地方,也能高精準度自動判斷,並可進一步從標準產率(屠體重量/活體重量),自動偵測判斷活體重量。                                                                        圖1-屠體標準模式的影像                                                            圖2-加工處理後,更接近實際屠體重量生成圖   此外, 3D攝影機所拍攝的豬隻影像(圖3),可直接轉送至電腦內,並從數據顯示自動判斷出屠體重量。一旦確認重量後,則會立即再回傳顯示在智慧眼鏡內。由於裝置使用,完全無須耗費任何的體力,因此,可一邊監測,一邊進行其他作業。(圖4)除此,智慧眼鏡影像可同步反映在不同機台上,因此,也能兩人以上同步操作。                                                                   圖3-3D攝影機拍攝的豬隻影像                                                                           圖4-監測情況   關於智慧眼鏡本體,主要由透過測量用3D攝影機、顯示用智慧鏡片,以及傾斜式感測器所組成(圖5)。由於裝置在頭頂的感測器可偵測到作業人員的頭部方向,因此,作業員頭部任何移動,智慧眼鏡皆可從任何角度自動偵測到豬隻判斷體重。由於這一款智慧眼鏡搭配AR系統,擴增實境(AR) 技術可以像人一樣眼睛移動到豬隻身上,即可將電腦資訊直接匯入佩戴者的視野。完全發揮人與生俱來就可以利用眼睛快速準確掌握移動的物體的功能性,因此,對養豬業者來說,操作過程相當自然與輕鬆。而目前這項技術正於國內外申請專利中。【延伸閱讀】人工智慧秒測豬隻重量技術                                                           圖5-3D攝影機與傾斜式感測器加上智慧鏡片
解放防疫悶心情!雲林跨域特展 5感體驗療癒生活
2021/09/24
疫情影響民眾原有的生活型態,雲林創意設計中心結合農業品牌、療癒園區、特色可可產業及古坑咖啡等,藉視、嗅、味、聽、觸等5感體驗舉辦「雲林生活美學-疫情下的療癒生活」特展和體驗活動,民眾可在展場中滿足疫情下的未竟旅行。   「自由自在奔跑的日常,在今年成了奢侈的盼望」縣府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說,疫情下每個人的心中都需要被撫慰,此次特展以療癒生活概念出發,將展區分為療癒溫室、療癒實驗室及療癒超市。   陳璧君表示,療癒溫室以香氛為主軸,由澄霖沉香味道森林館展出香氛品;療癒實驗室則由土庫驛可可莊園、TGC台灣咖啡莊園,依實驗室嘗試不同做法,製造療癒食物;療癒超市由三小市集籌畫,呈現疫情下出門採購的小確幸,並擺放來自三小市集、糧莘庇護農場、月光下友善農場、何記日曬手工麵、御鼎興手工柴燒黑豆醬油,及雲林記憶cool虎尾糖等實體品。【延伸閱讀】疫情阻斷農村長者身心靈活動 農青推線上森林療癒課程   陳璧君說,希望藉美的小物,為民眾的家與生活增添樂趣,特展即日起至11月14日在文觀處一樓展出,相關訊息及體驗課程可至雲林創意設計中心官網或臉書、IG搜尋。
首款農漁牧適用益生菌 技轉民企
2021/09/23
中興大學、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合作開發益生菌,可同時用於作物、畜產與水產,經3年試驗,有助於防治植物病害,也可提升豬雞、虱目魚與白蝦養殖效率,昨天正式技轉給大統生技。   益生菌種多,常用於單一產業,中興副校長黃振文說,研究整合植物病理、農藥檢測、水產與畜禽養殖等專業,經實證可作為植物保護製劑,亦可添加在畜禽及水產飼料,可提升動植物生長、抗病性與改善養殖環境。【延伸閱讀】豬隻的益生菌研究有新的突破   他強調,枯草桿菌系列產品可防治胡瓜猝倒病、萎凋病、小黃瓜露菌病、百香果頸腐病與炭疽病等,提升植物抗病性,可促進胡瓜、小黃瓜、草莓及百香果等多種作物之生長,還能降解農業廢棄剩餘物潛在農藥殘留問題。   添加在畜產飼料,可預於離乳仔豬、白肉豬與肉雞養殖,縮短肉品上市時間,減少糞便臭味,並提高動物免疫能力;加入虱目魚、白蝦飼料時,可提升養殖效率25%,魚類飼養3個月重量約200克,添加益生菌可達250公克。   中興校長薛富盛表示,教育部補助設立前瞻植物生技研究中心、永續農業創新發展中心、鳥禽遺傳資源暨動物生技研究中心,歷年研究成果豐碩。   大統生技在澳洲、中國、泰國經營循環經濟產業多年,把農業廢棄物處理成高附加價值產品,讓循環經濟產業模式商業化,規劃在屏東生技園區,設置高科技農業資材生產工廠。
美國尋找新的農產品出口市場
2021/09/23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和美國農業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部長維爾薩克(Tom Vilsack)告訴農業貿易政策諮詢委員會(Agricultural Policy Advisory Committee for Trade, APAC)和農業貿易技術諮詢委員會(Agricultural Technical Advisory Committees for Trade, ATAC)成員,政府正在為美國農產品尋找新的出口市場和新海關。   在一次視訊會議上,戴琪貿易代表告訴委員會成員,美國貿易代表署(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刻正努力透過現行貿易和投資架構協議擴大美國進入國際市場的機會。   戴琪貿易代表還強調,應共同努力應對氣候變遷和環境退化給全球農業帶來的挑戰。   同時,維爾薩克部長還討論促進出口並尋找新海外市場的重要性。根據一份宣讀資料,維爾薩克部長概述美國與中國的貿易、美墨加協定(U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的實施以及美國與歐盟的貿易關係等優先工作事項。他並強調政府優先事項刻正進行的工作,其中包括氣候變遷、建立韌性的糧食系統並透過支持生產者、農民以及向飢餓的家庭提供糧食以更好地重建。   兩位官員表示,隨著政府持續制定貿易和農業政策,其將與委員會密切地合作。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李沅融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08/16)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應用廢棄羅望子殼於奈米碳片的製造
2021/09/22
羅望子(Tamarind)是一種熱帶水果,它的殼在生產過程中通常會被視為農業廢棄物丟棄。由於它們體積龐大,羅望子殼在垃圾掩埋場佔據了相當大的空間。然而,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 Singapore)領導的國際科學家團隊找到了解方,該團隊由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挪威西挪威應用科學大學(Western Norway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和印度阿拉加帕大學(Alagappa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組成。   奈米碳片(carbon nanosheets)由排列成六邊形的碳原子層組成,如同蜂巢一樣,其多孔結構讓它有著相當大的表面積,有助於材料儲存大量電荷,因此為儲存能量的良好材料。奈米碳片是超級電容器(supercapacitors)的關鍵組成部分,而超級電容器主要應用於汽車、巴士、電動汽車、火車和電梯的能量儲存設備。透過處理富含碳且具天然多孔性的羅望子殼,科學家團隊將廢棄羅望子殼轉化為奈米碳片,研究人員認為該技術在擴大規模後或許可以做為工業生產之同類產品的環保替代品,同時還能減少浪費。   在製造過程中,研究人員將羅望子果殼清洗後,於100°C下乾燥約6小時,然後將其研磨成粉末。接著在無氧狀態下,於700-900°C的爐中烘烤150分鐘,將它們轉化為超薄碳片,即為奈米碳片。相較之下,常見用於生產碳奈米碳片的工業大麻纖維首先需要在180°C以上加熱24小時,加熱溫度比羅望子殼要高,時間亦更長,後續再進一步以高溫將它們轉化為奈米碳片。   領導這項研究的南洋理工大學電機與電子工程學院助理教授 (Steve) Cuong Dang表示,藉由一系列分析發現,由羅望子殼製成的奈米碳片,其性能與工業製造的同類產品在多孔結構和電化學性能方面表現相當,羅望子殼衍生的奈米碳片還表現出良好的熱穩定性和導電性,使其成為有潛力的儲能選擇之一。   研究人員希望能與農業夥伴一起開發更大規模的奈米碳片生產,並致力於減少生產過程所需的能源,該團隊亦希望能再改善其奈米碳片的電化學性能,以及探索使用不同類型的果皮或果殼來生產奈米碳片的可能性。【延伸閱讀】麥桿廢棄物未來將可作為新的生物性化學物(品)原料來源之一
利用廢棄啤酒花製造纖維素奈米纖維
2021/09/17
啤酒花為一種大麻科植物「蛇麻」,又稱忽布(hops),為釀造啤酒過程中重要的原料之一,除了作為啤酒中的傳統防腐劑,啤酒花還能增添苦味,並賦予花香、草本或水果等豐富的香氣和風味。過去幾年中,精釀啤酒在世界各地大受歡迎,許多創新啤酒使用了多種不同品種或更大量的啤酒花來製造各式各樣的啤酒風味。因此,啤酒花產量在2019年創下歷史新高,然而啤酒花植物只有花才能用於啤酒釀造,根據研究人員表示,約有75%的莖和葉通常在收穫後被焚燒或掩埋。   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技術,使用啤酒花莖作為原料來提取纖維素奈米纖維(cellulose nanofibers, CNF)。自2000年以來,由於CNF的出色性能,包括輕量、高強度和優越的穩定性,相關應用研究逐漸開始蓬勃發展。   目前CNF已經成功地從木材和農業工業廢物中提取,如鳳梨葉、香蕉莖、葡萄柚皮及廢咖啡渣等,有望作為植物來源的替代品,減少各種工業應用中石油基塑膠的數量。研究人員分析後發現,啤酒花莖中含有的纖維素比例幾乎與木材的比例相等。鑒於大量的啤酒花植物最終被丟棄,該技術應可以減少啤酒行業不斷增長的廢棄物和土地足跡,同時減少石油原料的使用及代替木材作為CNF的原料來源。【延伸閱讀】咖啡渣有望成為生產纖維素奈米纖維的木材替代品
生態兼顧原民生活 農委會打造原鄉友善牛羊畜產模式
2021/09/17
原住民族地區畜禽養殖為傳統生活方式之一,依環境及傳統習慣,即具有自然友善操作之優勢。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透過參與原住民族委員會原民計畫「推動原鄉環境友善林畜產業多態模式」,協助原民部落社區透過友善飼養動物方式,增加原鄉經濟產值。   畜試所所長黃振芳表示,畜試所重視改善原住民生活品質,2020年畜試所恆春分所於屏東縣牡丹鄉大梅部落與新竹縣五峰鄉上大隘部落分別建立牛羊飼養示範點,大梅部落畜養台灣黃牛11頭、上大隘部落畜養波爾、努比亞雜交山羊50頭。在恆春分所的輔導下,大梅部落利用四公頃閒置農地,分六區利用電圍籬進行牛群輪牧管理;養牛結合部落的自然農業、生態導覽及原民活動體驗,為部落經濟增添特色與效益。   上大隘部落的羊隻則採用半圈養半放養方式飼養,經過導入專業飼養管理技術,在動物福利、降低飼料成本與死亡率,以及提高肥育公羊販售價格方面也獲得大幅改善。上大隘部落今年更加碼從恆春分所引進一公四母的本土黑山羊,與大梅部落一南一北同時進行本土牛隻與羊隻的保種與飼養,建構原鄉特色產業。【延伸閱讀】生態科技 打造永續新經濟   畜試所表示,兩地在牛羊飼養階段,同時也進行了生態調查與土壤成分檢測,結果並未發現因放牧而導致環境動植物物種組成之變化,土壤成分各項數據也皆未超過土壤汙染監測標準;牛隻糞尿回歸土壤循環利用,羊糞尿也全數成為栽種作物肥料,無廢棄物產出問題。   畜試所指出,利用小規模牛羊粗放經營管理模式,不僅可活化閒置農地,並於生態保護與部落經濟發展建構雙贏模式。該所除成功建立示範場域外,未來將進一步於通路、行銷部分予以協助,建立產品銷售模式,未來在計畫屆期後,讓部落自主營運並將示範效應擴散至周邊原鄉。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