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運用農業技術來提高農場的獲利能力
2021/11/17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農業產業之耕種方式已徹底改變。日新月異的機械工程改變既往之種植方式,如使用馬犁、手工播種等。在 1940 年代,拖拉機和機械設備取代了手工操作和馬匹。 曾經只能照料十多英畝土地的農民發現了管理數百英畝土地的新能力。 現在,隨著我們邁入新的千年,農民可以使用一種同樣具有革命性意義的工具-科技。 以下為將農業科技引入農業產業之優勢: (1)應用新穎科技提升作物及農田價值   農田價格居高不下之主要原因為人口遽增且連帶對其糧食需求量也跟著大增。使得農田的成本也在攀升,因為每一英畝都變得更加有利可圖。 由於使用農業科技,使得從土壤取樣和播種到灌溉的所有過程都變得更加有效。   勞動力成本可能佔作物價值的25%到75%。在減少損失方面,有時需要做出艱難的決定。例如,當新鮮水果收成價格比成本還低的時候,通常選擇不採收。而利用水果採摘機器來收成是一種解決方式。一些自動拖拉機已經能夠在特定應用中節省高達 80% 的勞動力。   借助科技,農民能夠減少體力勞動,甚至更少心力投資,但在年底仍能得到更高的作物產量。例如,透過以精確的方式進行分析、灌溉和施肥,提高同樣面積的生產量。有了科技,從牲畜到蔬菜的一切生產將會是一個數據驅動的科學過程,並帶來大量收益。 (2)農場規模及價值正在變遷   根據美國農業部2019年農場及農地土地統計報告顯示,在2018年至2019年期間農場數量有所下降,但其平均農場規模卻仍在擴大。且值得注意的是,40.8%的農地是由農場直接經營,其銷售額在50萬美元或以上。   從2006年到2020年,美國每英畝農田的平均房地產價值從1830美元上升到3160美元。加州生產了至少美國三分之一的蔬菜和三分之二的國內水果及堅果。而農田土地價格卻以驚人的每英畝20,000至40,000美元價格售出。 相信這些變化源自科技。曾被視為”貧瘠”或難以耕種的土地現在能透過科學技術發展成為一個健康且可營運的農場。當然有限的土地供應絕對是增加其價值和價格的一個因素。即使面臨新冠肺炎肆虐,人們對購買土地之興趣仍持續增加。 農業技術推動農業盈利 •  智慧灌溉系統   隨著氣候變遷及用水需求增長,農民可導入灌溉系統進行精耕細作,以確保農業水資源保育及永續利用。灌溉系統不僅僅是灌溉設備,這些先進的系統還能夠使用感測器來監測地面濕度程度,並精確提供最佳生長所需之水量。甚至可依據特地區域之需求,獨立調整供水量。對於因成本問題而面臨無法向所有耕地提供足夠水的問題之農民來說,將會是一個大優勢。 •  土壤品質監測技術   土壤肥沃程度將影響作物之生長,以往,農民如要獲得精確的土壤檢測,需採集土壤樣本並送至其專門的部門進行檢測,但等待檢驗結果極為耗時。而當改成使用使用地面探針從假定的”最佳”位置手動收集土壤樣本並非總是能準確了解土壤品質。   因此借助新穎之土壤監測技術將土壤採樣自動化。如由GPS導引的土壤採樣機,且可編程以特定時間間隔提取樣品,且能在收成期間收集數據以供後續分析,不僅能簡化其流程還能即時追蹤土壤品質。 • 自動化農業機械和機器人   雖然農民一直使用GPS技術於田間測繪和農場規劃等相關作業,但一些新穎的拖拉機可完全自主運行,使作業時間縮短,田地照料速度加快、效率更高,進而提高利潤。 新穎的農業科技對農民來說是雙贏的   農業科技不僅僅是簡化農業流程,且能促使農業產業發展加速邁進。藉由科技的技術運用,農民和土地投資者可以以更少的投入來獲取更高的報酬,同時農場價值也能超越以往。隨著農業科技技術成熟和更多的保守派農民的適應,農業和農地將變得更加有價值。【延伸閱讀】農業自動化機械國際產業概況與應用
【綠趨勢】從日本看與自然資源相連結的環境保全型農業
2021/11/16
農業在糧食供給肩負重責大任,卻也因為生產的過程,過度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導致土壤與河川汙染,破獲生態平衡,反本末倒置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與惡性循環。而近年來消費者對環境意識的抬頭,農業在發揮國土保育與環境維護等同時也兼具多元性且多功能的重要角色,促使環境保全型農業逐漸受到重視。以下針對日本推行環境保全型農業的相關措施與成功案例進行說明。 日本環境保全型農業沿革與政府採取措施   關於日本環境保全型農業沿革,日本政府於1999年制定《永續農業法》(日譯:持續農業法),在「農業高度永續生產方式」項目中明定「維持源自土壤的農地生產力,促進其他營農環境的經營為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於2006年制定《有機農業促進法》,訂定有機農產品標示規範與有機JAS等。於2010年《糧食、農業、農村基本計畫》促進永續農業生產措施中,明定「降低化學肥料與農藥使用,並致力於與農業用地所增加碳儲存量,改善土壤管理和水田生態系的品質,促進有效維護環境的營農活動之導入。」(圖1) 。為因應上述政策,各地方自治體具體訂定下列三大生產計畫內容項目,認列為生態農民標準,並提供農民改良資金借貸和農業機械課稅等特別專案措施。 1.應用有機資材等相關技術,提升土壤改良成效較高者; 2.應用有機肥相關技術,減少化學肥料施用者; 3.應用雜草病蟲害防治法,減少農藥使用者。                             圖1-日本環境保全型的沿革 日本推動成果與地方案例   環境保全型農業有各種形態,農畜再生循環是目前最常見模式,例如透過牛與豬雞等糞尿發酵成有機堆肥,再回歸於農地施肥使用的資源正向循環再利用。藉由畜牧飼養有效降低肥料成本,排放糞尿可再形成土壤外,同時有利於土壤改良,藉此衍伸出不少在地品牌等利處。其他尚有鴨稻共生與魚菜共生等模式。                             圖2-自然循環示意圖 • 全島型資源循環農業(鹿兒島縣奄美大島)   鹿兒島縣奄美大島的甘蔗和畜牧業相當蓬勃發展,地方的循環農業除充分應用製糖所產生的副產品外,同時連結畜牧養殖、林業(樹皮)加以應用,形成多元正向循環,是日本資源循環型農業成功案例之一。   這項模式主要從生產端栽種甘蔗,供應糖廠製糖,製糖過程中會產生如甘蔗葉片、蔗渣(Bagasse)、蔗渣灰,以及雜質等各種副產物,再提供當地有機農業支援中心,加入雞糞、牛糞與樹皮等材料加工處理後,再作為蔗田或是其他蔬果生產的堆肥,以及牛隻飼養敷料等用途。由於有機肥的使用大幅降低化學肥料成本,一併改善土壤狀況。除此,甘蔗的前端根莖等部分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糖廠與蔗田的所產生蔗尾甘蔗葉片、蔗尾,受到牛隻食用喜愛,因此作為畜牧飼料所用。(圖3)                        圖3- 奄美大島-甘蔗的地方資源循環 • 從澱粉到酪農的資源再利用(北海道)   北海道除是全日本馬鈴薯量產第一地區,由馬鈴薯製造而成的澱粉(片栗粉)也是地方重要經濟產業。農業從生產到加工製造,再應用於當地強盛的畜牧乳業,形成多項產業正向循環。   由於澱粉在精製過程中會排出廢水液,一般認為不適用於飼料所使用,北海道的JA小清水農會則是研發一種利用酸回收排放液體所含的蛋白質技術,成功與大豆粕一樣可作為家畜飼料蛋白質的來源,其營養價值勝於大豆粕之外,價格也較便宜。此外,JA小清水農會將回收廢水中的蛋白質與澱粉粕混合後,提供當地酪農戶所使用。 • 特殊農法栽培的櫛名田姬米(島根縣)   島根縣的櫛名田姬米,使用特殊農法栽培已45年以上,也是日本環境保全型農業成功案例之一。採用當地米糠、竹粉(竹子粉碎後發酵)、海藻作為種植肥料,以及土壤改良劑等。在食用香氣上有別於使用家畜糞尿的堆肥。致力於守護地方環境與自然資源再利用於水稻栽培,目前已認列為日本生態農場之一。【延伸閱讀】日本推動智慧農業、友善環境、生物技術綜合戰略
應用即時熱壓力監測器於酪農管理上
2021/11/15
當溫度和濕度上升,將會對乳牛的生產和繁殖能力產生負面影響。為了幫助酪農識別和減輕乳牛的熱緊迫的跡象,Cargill將安裝自動化數據紀錄器並搭配雲端和網際網路等共同使用,來監控夏季牛舍之溫度和濕度的數據。且該設備還能提供過去24小時和過去一周的平均溫度。   Cargill反芻動物負責人Mark Scott表示,該公司從2020年開始就在探究溫度及濕度對乳牛性能之影響。現在正在採取下一步措施來建立一參考點,以提高夏季乳牛舍的認識,將有助於減輕英國乳牛熱緊迫的影響。Scott說:”研究顯示,溫度和濕度的增加,會影響乳牛的生產性能,而生育能力將是第一個‘受害者’。當一天的平均溫度超過 14°C時,生育率會下降,而當日平均溫度超過 22°C時,產量會受到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牛舍內的 THI 水平將比室外高至少 2 個 THI 點。” Cargill將使用 THI 信息以及牛群繁殖力和生產數據來確定英國牛舍的溫度和濕度對乳牛性能的實時影響。【延伸閱讀】智慧型感測器幫助及早發現羊跛腳 荷蘭和德國的試驗結果   2020 年 5 月至 9 月,Cargill位於荷蘭的反芻動物團隊在荷蘭的 30 個乳牛場和德國的 20 個乳牛場安裝了數據記錄器。他們記錄了 THI 並通過他們的專用網站進行了報告。   Cargill荷蘭顧問Nick van den Pol 表示,“我們在每個國家/地區定義了三個區域,此區域的記錄員每天記錄其THI數值,然後透過指定的網頁進行回傳”,“我們鼓勵酪農使用此工具,目前在每個國家都有 1,000 多名酪農定期登錄。該設備強調了溫度和濕度對乳牛性能的影響,該研究指出當夏季期間,THI數據在60以上-高於這閾值,生育率會下降。而許多酪農的報告中亦顯示在這幾個月裡的生育率較低。”
與惜食教育的距離:教室到超市-校園有間未來超市
2021/11/12
拿起架上的蔬果,前方面板會顯示出該產品的蔬果產物紀錄;依據臉部辨識系統推薦適合顧客營養需求的蔬果汁;展售人員掃描標籤及可得知產品的採收及進貨日期。種種功能不僅方便消費者選購,也有利於商家統計數據,進而減少食材浪費,這也許是將來科技帶領超市走向的經營樣態,也是致理科技大學珍食物團隊在2018年已實踐的「未來超市」。【延伸閱讀】世界自然基金會推出區塊鏈平台-OpenSC以增進供應鏈透明度 從教室到田野 珍惜原始農務   致理科大資訊管理系及商務科技管理系學生共組「珍食物團隊」,透過課堂走入田野、造訪農家,深度探索飲食文化,再將心中的感動帶回教室,學習以先進科技解決眼前的剩食問題,2016年創建的珍食物APP以及共同營運的未來超市皆是師生獻給土地的回禮。   珍食物團隊的成員紀宇庭分享一次課堂中的經驗,她實地到台中晉福田有機香料農場製作窯烤披薩。親自撿拾、砍伐用來生火的木材,將麵粉揉塑成團,並在等待麵團發酵的同時摘取點綴披薩的花朵及香草,最後以剛剛好的火候及耐心等待香氣十足的披薩出爐,紀宇庭親自體驗做出一道菜與大自然環環相扣,也真切地感受食物的誕生源於土地的溫度,令她既感動又感嘆,她說「這件事那麼棒,為什麼在城市裡做不到?」珍食物團隊的成員們藉由一次次的實地體驗,越加了解飲食與環境密不可分,卻眼見周遭的人對農夫們辛苦栽培的食材沒有半分感謝,而食物浪費的問題也遲遲沒有人關心、發現及解決,便決心扛起身為地球公民的責任,為永續食物盡一份心力。 與「食物永續」僅一間超市的距離   2017年珍食物團隊於校內創建「未來超市」,是學生們學習食物永續的另類教室,仿大自然原木的褐色擺設裝潢,以水草藤蔓式的燈具相稱大片落地窗透入的陽光,走入店內實在很難不被這生氣勃勃的清新氛圍感染,顯目的木刻二十四節氣表也時刻提醒著作物生長時節的重要性。有別於一般超市,細看架上陳列的商品會驚訝地發現他們其實是假蔬果,「超市沒人買的蔬果會造成大量的食物浪費」珍食物團隊的黃品榮表示。因為了解到蔬果得來不易,讓有需求的客人直接向店內人員訂購,並於貨物到達時通知客人至店內取貨,使需求和供應維持平衡,是未來超商減少剩食的方針之一。   未來超市的前身是「幸福農學市集」,那時珍食物團隊和許多台灣在地小農合作,除了在學校附近辦市集替小農販售商品外,也替農友架設及經營網站,黃品榮說:「一方面讓學生學到行銷上的知識跟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替小農建立他的品牌,是一舉雙得的方式。」超市成立後,珍食物團隊也延續初心持續向小農引進經過包裝後的農產於店內販售,結合學生研發的科技展現小農在地溫度。   資訊管理系學生開發超市店內智能系統,以物聯網設備感應開架式冰箱的溫度及濕度,維持冰箱內容物的品質,並開發手勢辨識系統,方便客人在拿起蔬果時,於前方面板的「產銷紀錄」影音,了解蔬果的來源、生長過程及採收時間;商業科技管理系學生則負責超市的品牌經營及行銷企劃,為小農拍攝宣傳影像,連結到店面的蔬果架上方及冰箱外的螢幕面板作呈現,讓消費者感受生產者的用心,進而珍惜現代人唾手可得的食物,將消費者與台灣各地優質農漁的距離縮短至一間超市。 消費者與小農的認知鴻溝   珍食物團隊自2016年研發「珍食物APP即期品銷售系統」,透過APP消費者能夠查看即期品的數量、價錢等資訊,並於確認預約付款及日期後至商家取貨,利用科技販售即期品減少食物浪費、消費者能用較低的價錢獲得好食物,試圖打造雙贏局面。   聽起來合理且誘人的企劃,實際執行卻沒想像中容易,儘管至今下載超過六千人次,仍遇商家不認同,認為他們「不會成功」。   有些商家擔心要承擔即期品可能帶來的食安問題而拒絕合作,有些商家雖然有意上架即期品販售但消費者不買單,珍食物團隊才發現這一切要歸咎於消費者購買有機食品的出發點大多與愛護環境無關。購買有機食品的消費者通常有較高的消費能力且十分在意商品品質,他們多半是因為自己及家人的健康而選購有機食品,因此有機食品消費者不見得認識或接受剩食議題,包括有機背後對於土地的價值,黃品榮說:「不認識生產者栽種,下一代也不會想去在意這件事情,久而久之人類跟土地距離越來越遙遠。」   另外珍食物團隊也發現下載APP的消費者遍佈全台,但接洽到的商家數量有限,且與消費者距離遙遠,如此一來造成「商家沒生意就不願意上架即期品販售、沒商品選購消費者就無法使用APP」的惡性循環,黃品榮表示:「這不只是學生作品,是『很認真想要來改變剩食』的成果」。   為解決眼下問題,團隊幾經思考後,珍食物團隊於今年十月一日構思新募資企劃「Just Do It! 『剩食,做就對了!』缺你不可計畫」,透過此群眾募資及在地贊助,了解認同「珍食物」想法的消費者的所在地,再去各所在地開發商家,達到APP的有效運用;也將推動「珍食幣」的功能,以虛擬貨幣回饋消費的民眾,也鼓勵民眾以此貨幣持續購買即期品,「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與珍食物團隊一同當善待土地的地球公民。 埋下心中「食農教育」的種子   「這麼大的東西到底要怎麼去做?也不斷地懷疑自己能夠成功嗎?」黃品榮坦承,自己一開始接觸食農及剩食議題時其實內心感到很迷茫且絕望,但慢慢地往下鑽研,發覺行動確實能夠替農業帶來改變,肯定農作物對土地的價值的同時,也確信了自己對食農教育奉獻的決心。   因負責企劃的線下行銷活動,舉辦講座給校內師生,他仔細鑽研如何推廣食農教育才能使看起來索然無味的話題變得有趣且感人。黃品榮表示,超市初創時期成本只剛好與營收相抵銷,後來他透過食農講座、活動推廣及參與市集攤位擺設,為超市增加能見度。   珍食物團隊曾前往新竹綠市集擺設攤位販售即期品,他們讓消費者為即期品自由定價,藉此了解民眾對於即期品的價值認定,紀宇庭當時到處向市集的民眾介紹剩食議題及即期品背後對於土地的意義,大部分的民眾也都願意停下腳步認識他們,其中一位民眾讓她特別印象深刻。當她和一位媽媽介紹攤位的販售內容時,那位媽媽說:「可以請妳等一下嗎?我想叫我的小孩也來聽。」後來發現原來小孩還只是位小學生,可能連自己買東西都還不會的年紀,媽媽就積極機會教育讓他了解食物的難能可貴及珍惜土地辛勤的產物,就像小時候媽媽要我們要把碗裡的飯吃完一樣,從小將食物永續的概念植入我們的習慣裡,這讓紀宇庭非常感動,諸如此類的回應也是珍食物團隊繼續為土地燃燒熱情的最大動力。   活動提供民眾食農教育的機會、消耗過剩的即期品也為「未來超市」增加能見度,直至今年三月營業額已提升了百分之一八五。黃品榮表示食農教育需要身體力行,難以從成績上看見真正的教育成果,對此他有所感觸:「食農教育像在學生心中埋下一顆小小的種子,今天、明天不會馬上發芽,也許十、二十年後,看到類似的議題或自身發生了什麼事情,會突然想到有在這裡學過類似的課程,幫助我能夠在飲食上做改善的,而開始踏入這個領域,我們就覺得這是個很成功的成果。」 *採訪側記 不論是致理未來超市或是珍食物團隊都非常盡心盡力的推廣剩食及食農教育,和小農合作不但能夠替他們解決即期品,更能替他們提高曝光度。 在校園中有一處如此溫暖又有理念的角落,希望未來能看見未來超市的科技應用到業界,也希望珍食物APP能夠發展順利,擴展越來越多通路。
日本都市農業六大機能
2021/11/12
日本農林水產省為了更加瞭解國民對都市農業需求性與認知,以三大都市圈特定2000位市民為調查對象,實施「都市農業相關意向調查」。其綜整都市農業具有地產地銷、創造交流、防災空間、景観綠地、環境維護、食農教育等六大功能性,並分別就功能性說明相關調查結果。【延伸閱讀】打造全方位自然體驗的療癒都市                               圖1-都市農業六大功能性 一、 供應新鮮的農產品(地產地銷機能) 提供都市居民新鮮的農產品,促進在地自產自銷和城區振興相連結。 調查結果:約有5成的都市居民認為都市農業與都市農地,扮演提供新鮮農產品的重要角色。此外,有超過7成的人,想在日常生活之活動範圍內購買當地生產的蔬菜。                               圖2-新鮮農產品重要程度與當地蔬果的購買情形 二、 提供切身的農業體驗與交流活動之場所(創造交流機能) 透過切身的農業體驗等活動來增進交流,以達到社區的維護與形成。   調查結果:願考慮提供都市農地與農業,作為農業體驗及交流活動之場所的都市居民,大約在4成以下。                               圖3-農業體驗與交流活動的重要性 三、 確保災害時的防災空間(防災空間機能) 防止火災時延燒,並提供災害時之避難場所和開放空間的重要角色。地方政府可藉由農家和相關組織的合作,致力於「防災合作農地」1推展。 調查結果:都市居民有8成認為,「防災合作農地」有其必要。此外,也期盼「防災合作農地」更能扮演緊急避難場所,以及供應農作物等各式各樣的角色。                      圖4-作為災害避難場域與開放空間的重要性與防災協力農地的必要性 四、 提供寧靜與雅緻的綠地空間(景観綠地機能) 創造城市具有寧靜與雅緻感受的空間。 調查結果:約有5成的都市居民認為藉由都市農地可帶來「寧靜」與「雅緻」感受。                     圖5-作為災害避難場域與開放空間的重要性與防災協力農地的必要性 五、 國土、環境之維護(環境維護機能) 能降低城區的氣溫,帶來涼爽空氣感,藉以整治城區的環境也能維護生物的多樣性。 調查結果:約有5成都市居民認為都市農地可扮演水土保持、國土及環境等保護之重要角色。                       圖6-都市綠地的雨水保水性與地下水補給與生物保護之重要性 六、 培養城市居民對農業的理解 (食農教育機能) 作為農地與農產物的食農教育的場所。 調查結果:在附近有農地的都市居民認為須保留殘存的農地。因都市農業進而對農業及「農山漁村」2抱持興趣的人,其中約有八成的人希望透過前往「農山漁村」之訪問、停留與交流。此外,因新型冠狀病毒影響,都市居民中約有五成,認為都市農業和農產品直銷正在提升所帶來功能性。                    圖7-都市農地存留的必要性與因都市農業影響對農鄉的興趣比率                   圖8-新冠性病毒影響下都市農業與農產品直銷的重要性 【備註】 1.何謂防災合作農地?  平成七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以來,所謂都市農地之開放空間的防災機能,已被再認知。 2.所謂「農山漁村」(のうさんぎょそん),是農村,山村,漁村的總稱。是將農業和漁業等第一次產業作為主力的地區。日本政府透過定期選定「農山漁村之寶」的活動,以發掘農、山、漁村的潛力,來實現“最強的和最美麗的農山漁村”,以振興地區,增加收入。
台糖回收牡蠣殼再利用 獲資源循環績優企業一星級獎
2021/11/11
台糖公司落實循環經濟理念,投資興建牡蠣殼生技材料廠,回收廢蚵殼,萃取碳酸鈣製成產品再利用,嶄新的循環商業模式深獲肯定,並於今(5)日獲頒行政院環保署「資源循環績優企業」一星級獎殊榮。台糖會持續努力,引領產業追求資源永續循環。   台糖副總經理黃民生今日出席資源循環績優企業頒獎典禮,並自環保署副署長蔡鴻德手中接過「新創組」一星級獎獎座。台糖指出,「資源循環績優企業遴選」是環保署為鼓勵產業投入循環經濟政策而設置的競賽。今年台糖以「綠礦牡蠣殼回收再利用模式」參與新創組評選,創新的循環產品及服務理念獲得評審一致認可。   台糖生物科技事業部執行長孫鈴明說明,去年甫完工的牡蠣殼生技材料廠透過循環再生技術,從廢蚵殼萃取出優質的生物碳酸鈣,並升級製成產品出售,預計一年可回收5萬公噸的廢蚵殼,不僅有效解決養蚵業衍生而來的環境問題,更拓展其加工製成碳酸鈣的多元應用,為水產養殖業創造嶄新商機,增加蚵農收入。   台糖表示,有了牡蠣殼製成的碳酸鈣,就可減少傳統耗能,破壞山林水土採掘石灰岩而來的碳酸鈣,有助臺灣邁向低碳目標。台糖牡蠣殼生技材料廠是國內實踐「循環經濟」及「新農業」最佳詮釋的場域,未來台糖會持續投注心力與資源於綠色低碳能源、循環住宅、有機農業循環合作園區等與社會及民眾更貼近的計畫,讓資源持續再生循環利用,共創經濟與環保雙贏,以打造健康及綠色產業的標竿企業。【延伸閱讀】廢棄物變黃金! 台化打造再生尼龍原料廠
運用機器學習演算法於魚類疾病預測
2021/11/10
"Manolin是一家大數據軟體分析公司,致力於構建疾病檢測模型以提高水產養殖的永續性。該公司宣布其機器學習軟體取得突破性進展,該軟體可檢測水產養殖場的疾病風險,準確率超過 93%。   儘管已存在一些水產養殖預警系統模型,但挪威農民仍依舊倚靠視覺辨識或直覺的方式對養殖場下決策。與以往的預警系統模型相比,準確率超過 93%的Manolin軟體更能協助養殖業者做出更好的決策。彌合了研究和企業技術之間的差距,使養殖業者能夠在日常養殖場經營中使用它。   大自然保護協會水產養殖全球負責人羅伯特·瓊斯表示,“新技術的開發對於提高養殖作業的資源效率和減少對海洋野生動物的負面影響至關重要”。 病蟲害治療增加成本和環境問題   水產養殖是增長最快的食品生產部門,目前佔全球魚類消費量的一半以上。病蟲害治療是一個日益增長的成本和環境問題。挪威每年就花費大約10億美元來對抗養殖鮭魚的胰腺疾病。 Manolin 的預測技術旨在解決疾病,這對將來構建永續性食品系統至關重要。 在Covid-19疫情衝擊下,建立有彈性的海鮮供應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第三代大西洋鮭魚養殖場 Kvarøy Arctic 的所有者 Håvard Olsen 表示,水產養殖可以透過資源密集程度最低的食品生產形式,為更多社區帶來營養豐富的蛋白質”,“而Manolin 正在打破數據障礙以幫助我們實現這一目標。”   Manolin 的機器學習軟體正供挪威各地的養殖業者使用,該軟體是由數百萬個數據點提供支持,包含該國4億條活躍養殖鮭魚的健康狀況、50多個日常環境和農場生產因素、海洋感測器、衛星圖像、船隻交通、海洋學預測以及超過二十年的歷史數據。   目前,世界上一些最具創新性和永續性的養魚場已是Manolin的客戶,而這些客戶為美國各地的商店,例如Whole Foods Market (Kvarøy Arctic)、Costco 和 Sam's Club等供應漁貨。【延伸閱讀】研究顯示養殖漁場中的鮭魚由小型機器人監控將更健康
MC12將至,WTO 會員對漁業補貼、農業等議題之MC12可得成果仍存歧見
2021/11/09
距離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第十二屆部長會議(the 12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2)還有42天,會員們於今(2021)年9月30日召開的貿易談判委員會(Trade Negotiations Committee, TNC)和代表團團長會議中就WTO因應疫情蔓延、漁業津貼、農業以及90國集團(Group of Ninety, G-90)所尋求的特殊與差別待遇(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S&DT) 等議題之談判立場仍存在嚴重分歧。   WTO秘書長伊衞拉(Ngozi Okonjo-Iweala)在會中指控部分會員不希望MC12能有成果。   伊衞拉秘書長表示,漁業補貼談判已進行20年,但仍未達成共識。她並建議,若MC12不能獲致任何成果,會員可選擇其他貿易自由化的途徑。   伊衞拉秘書長首次明確表示,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IP)必須成為WTO因應疫情的其中一個議題。   伊衞拉秘書長在會議引言時就漁業津貼、農業、WTO因應疫情蔓延以及S&DT改善的談判進展,因會員的意見分歧而作出嚴肅的評價,但在會議總結時因會員發表的聲明而信心倍增。   據一個新聞通訊社報導,伊衞拉秘書長刻正計畫辭職,係因其有感於談判缺乏進展,而這是她在會議總結時已顯示出跡象。 主席的報告黯淡無光   杜哈規則談判小組主席哥倫比亞大使威爾斯(Santiago Wills)就漁業補貼、農業以及S&DT的具體改進等議題所提出的報告顯得暗淡無光。   與會人士表示,威爾斯主席談及部分提案可能會使談判停滯多年,而此番陳述引起會員的關注,並對談判的完整性表示關切。   一位不願具名的與會人士表示,印度對主席的聲明提出質疑,暗指主席並沒有保持中立,反而認為某些提案對談判不利,並傾向某些集團的立場。   40多個會員在會中表達各自的立場,而美國始終保持沉默,並未發表任何聲明。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於上週與伊衞拉秘書長會晤時表達美國對於此次會議的期望,尤其是就漁業補貼、WTO因應疫情蔓延和WTO改革取得有意義的成果。   與漁業補貼和其他議題相較,在會中發言的多數會員將《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RIPS)豁免提案視為應在MC12要達成的核心議題。   模里西斯貿易官員卡納巴迪(Usha Canabady)大使代表非洲集團(African Group, AG)表示,自印度與南非提出IP/C/W/669文件要求豁免某些TRIPS條款(著作權、工業設計、專利以及未被揭露的資訊),以預防、遏止以及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已經間隔一年之久。   她對會員在「正當人們垂死之際仍持續進行討論」表示關切,非洲的COVID-19疫苗接種率僅為5%,並且成為新變種病毒的溫床。   AG也警告,「任何曠日持久且不能獲致成果的爭辯只會讓情勢惡化,而無法解決疫苗短缺與分配不均的問題。」   卡納巴迪大使表示,「若WTO想向世界證明其刻正有效因應疫情蔓延作出貢獻,儘早達成TRIPS豁免提案成果將至關重要,亦即TRIPS「豁免」提案將是MC12可得成果之一。」   印度、南非等共同提案國明確表示,TRIPS豁免決議是MC12的必要條件。   中國貿易官員李成鋼(LI Chenggang)表示,「中國支持WTO因應疫情蔓延而作出的政治承諾,並在某些領域作出具體決議,包括COVID-19疫苗的TRIPS「豁免」提案。」   歐盟、加拿大等10個國家代表渥太華集團(Ottawa Group)呼籲WTO因應疫情蔓延以解決出口限制、貿易便捷化和市場進入提案應取得成果。   而總理事會(General Council, GC)任命的WTO因應疫情蔓延的協調人沃克(David Walker)大使將於下週提交因應疫情蔓延的相關報告。 會員對漁業補貼的談判立場分歧   會員對漁業補貼若干議題存在明顯且無法彌合的歧見,尤其是第5.1.1條對大型補貼國家持續進行工業化規模漁業享有反向S&DT待遇案和嚴重減少的S&DT。   不願具名的與會人士表示,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國家集團(African, Caribbean and Pacific Group of States, ACP)、AG與印度所提交強而有力的提案,正朝著平衡的方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以矯正修訂版主席版漁業補貼彙編草案文件(該草案文件)的不平衡和不對稱的問題。   南非貿易官員彼德(Xolelwa Mlumbi-Peter)對該草案文件的不平衡表示關切,特別是針對大規模工業化漁業對於海洋永續性所導致的莫大威脅。   雖然許多工業化國家和若干南美國家對該草案文件仍滿意,但中國表示,「其支持最終漁業補貼規範應達成公平和平衡的成果。」 會員對農業談判相關議題仍有歧見   在農業議題上,許多開發中國家,尤其是印度則呼籲,應針對糧食安全目的之公共儲糧(Public Stockholding Programs for Food Security Purposes, PSH)提出永久解決方案,並表示,PSH是MC12的首要優先事項,以及支持三十三國集團(G33 group, G33)與AG集團有關永久解決方案之提案。    南非表示,應改革具貿易扭曲效果之境內支持;棉花(Cotton)議題長期存在的不公平現象也是其關切的焦點;PSH永久解決方案也是必要的,而特別防衛機制(Special Safeguard Mechanism, SSM)的討論取得進展亦是一大關鍵。   相較之下,澳洲代表凱恩斯集團農業出口會員則呼籲,在2030年前就應削減50%具貿易扭曲效果之境內支持。若干南非國家也要求應進行市場進入(Market Access, MA)談判。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李沅融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10/01)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安全把關!全球食品可追溯市場規模2025年將成長至261億美元
2021/11/08
食品受到病原體的感染,導致食物中毒案例頻頻發生,同時也造成人體健康嚴峻危害。為了提昇了食品的品質與安全,近年來,食品可追溯的資訊系統服務需求趨勢也不斷增長。根據美國環球訊息公司(Global Information),日前所公布「全球2025食品可追溯」市場調查報告顯示,食品可追溯市場規模將以9.1%的年複合成長率,從2020年的168億美元,預計至2025年將成長至261億美元。其中,又以亞洲太平洋地區對於食品安全把關需求度最高,加上新冠性病毒疫情驅使下,預估中國市場正以急速成長當中。 全球驅動食品可追溯的原因   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及寄生蟲在內,以及黴菌往往是造成食物中毒兇手。食物中沙門氏菌和李斯特菌(Listeriosis)等病原體的存在會破壞微生物安全和食品品質,導致食物中毒。   在美國,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統計顯示,每年有 7,600萬件的食物中毒案例,其中 32.5 萬人需要住院治療,5千人因故死亡。然而,另一方面透過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顯示得知,以上述數據來說,美國在世衛組織區域卻已是食物中毒人數相對較少的地區。   另外,在英國,根據食品安全標準署(Food Standards Agency、FSA)調查顯示, 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是英國最常見的食物中毒形式。據估計,每年有28萬人受到雞肉曲狀桿菌感染的影響。 2014年,英國金融廳一項調查報告更是直接指出英國超市中的大部分雞肉都受到雞肉曲狀桿菌感染。   由於攸關人體健康安危,食品可追溯逐漸受到重視,需求度也逐漸增長,估計也是推動整體市場成長的原因之一。此外,連動相關的食品追溯的資訊服務與相關新技術應用於食品生產與流通價值鏈中,例如:RFID 無線射頻辨識技術、GPS、生物識別、ERP、LIMS、庫存管理等技術與服務。 食品可追溯共享的資安問題   食品可追溯性貫穿整體供應鏈,從原材料到最終消費者端,需仰賴先進技術與資通訊軟體得以掌握。然而,機台的本身除了提供產品溯源,同時也提供補充資訊、記錄、存儲、處理、遺傳學、供電、疾病追蹤溯源相關資訊共享,以及環境變數測量等。由於,在使用上由於有可能牽涉未經授權網路連結或竄改,產生個資洩露疑慮與堪憂。因此,在資訊共享之時,反阻礙食品可追溯性市場的成長因素之一。【延伸閱讀】IBM與雀巢、聯合利華等食品龍頭合作利用區塊鏈追蹤食物汙染源
高雄駁二「植爽相談吧」療癒創作展 走入自然秘境
2021/11/05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呼應後疫情時代人們渴望擁抱自然的心情,即日起至明年2月28日在大勇區C5倉庫當代館,推出「植爽相談吧Re:Plant-植感創作展」,打造了一處布滿綠意、以植物創作為主題的展覽。倉庫前打造成一處自然秘境的入口,邀請觀眾一探究竟。   高雄市文化局長王文翠表示,這一年多以來疫情造成的生活緊繃,讓人們花更多時間待在家裡,許多人也透過栽種植物來舒緩緊張。歷經疫情警戒降級,持續調整解封的階段,人們開始恢復看展生活,「植爽相談吧」用一整棟倉庫的植物與你心靈交流,打造兼具設計美學及多元情境的療癒型創作展。   觀眾一進入展場,撲鼻而來的是植物的各種氣味,約翰森林以「跟著植覺一起走」,帶領大家透過簡單的植物測驗搭配精油香氛,找到專屬自己的療癒指引;「植氧採集」設計師尹顯玲則採集山的智慧,以等高線的巧思分享不同海拔的植物辨識,及前所未聞的特殊用途。   藝術家許登栗身兼展場植栽設計,藉由創作「詩意—棲居」的植物裝置作品來敘說夢想中的住所;「永不枯萎的紙蕨」Wuba Yang以細膩的剪紙及立體塑型技巧,重現臺灣原生種蕨類的不同姿態,與真實植物的對照令觀者難辨真假;「家の日嚐料理」分享純植物料理食譜,從產地、選購至生活實踐,將純植物的「日嚐美學」打包成冊,完整感受料理人張又藺Janna的生活提案。   插畫家翁靖雅以植物構造為題,細細描繪植物無所不在的「偏植生活」;而質物霽畫所創作的「水晶陣—和平陣型」,以生活常見的物件及複合媒材模擬水晶與礦物的質地,帶領人們靜下心尋找內在的永恆與可能;島民集合的「叢心出花」精心打造光影體驗,認識21種臺灣特有種花;擅長玩特殊印刷技法的一步工作室,以「成為 光」系列海報展出與觀者的互動。【延伸閱讀】解放防疫悶心情!雲林跨域特展 5感體驗療癒生活
虛擬圍欄技術應用於畜牧業
2021/11/05
為了減少過度放牧對土地退化的影響,使用管理放牧(Managed grazing)在放牧時定期將牲畜轉移到新牧場,讓土地上的植物有時間休息恢復,除了能減少對飼料的依賴,同時也減少了過度放牧,及降低對碳封存的負面影響,提高農場健康和永續生產能力,但農民面臨的兩個最大障礙是獲得移動牲畜時的熟練勞動力和圍欄基礎設施。挪威Nofence公司針對此問題開發出一種虛擬圍欄技術,可應用於放牧牲畜的管理,該技術結合了GPS、行動數據網路、音頻訊號和太陽能板,以建立虛擬牧場的方式,透過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進行牲畜的監控和移動。   傳統圍欄主要依賴於動物的視覺,而電圍欄的作用在於動物看到圍欄並記住碰觸它會引起不適,此技術則專注於動物的聽覺,當動物越過虛擬的Nofence邊界時,配戴的項圈會發出逐漸變大的三級音頻警告。如果動物在第三階段的聲音提示下沒有轉身,它會收到相當於標準電子圍欄18%功率的電脈衝。動物會將項圈的聲音解釋為電脈衝即將到來的警告,所以在聽到聲音後會接著轉身回到牧場範圍內關閉音頻並避開脈衝。如果動物無視警告並繼續向邊界移動,則會產生半秒的電脈衝作為最後手段,以防止它們離開放牧區。項圈亦會立即透過應用程式向農民發送帶有動物位置的彈出式通知,如果動物繼續朝錯誤的方向移動,它將在被定義為逃跑之前最多接收三個電脈衝,程式會再次通知農民並以GPS追蹤動物的位置。該項圈以太陽能供電,以確保在整個放牧季節中皆能持續運作。   Nofence公司目前亦正在開發幾項新技術,其中包括一個自動牧場移動計時器,該計時器的運作是根據牧草覆蓋率、作物生長速度、土壤類型、天氣條件、牲畜年齡和體重等關鍵數據。未來將持續探索如何將動物的活動數據,例如放牧持續時間、休息和社交活動等資訊,作為改善動物健康、疾病的早期指標或發情檢測工具。最終目標則是成為可根據放牧需求和環境為用戶提供即時放牧建議的口袋型放牧管理工具。【延伸閱讀】13家公司的創新技術可用於改善畜牧業生產
高雄農業導入AI 木瓜熟不熟拍個照就曉得!
2021/11/04
木瓜如何判定熟不熟?現在拍張照片,就能知道。高雄市農業局與AIFab開源智造團隊「愛.AI」合作,經由AI影像辨識的輔助,能從照片判定木瓜的熟度。農業局將導入「高雄農來訊」Line「@kh_agrinfo_bot」,農友、採購人員及消費者,都能輕鬆辨別。   一般人判定木瓜熟度是看色澤,農民則靠經驗,但木瓜色澤的認定有時容易因人而異,光從外觀選別,標準很難以統一,而成熟度的判斷會直接影響採收、運輸、上架展售等作業的判斷,進而決定商品價值的高低。   高雄市農業局經由經濟部工業局協助,在AIGO活動中以「利用影像辨識輔助木瓜成熟度判斷」提案,在54件提案中取得佳作。   與高市農業局合作的AIFab開源智造團隊「愛.AI」解題團隊,先以2步驟完成「木瓜成熟度判定AI模型」,第一步先把木瓜邊緣框選出,再利用神經網絡建立成熟度分類模型,農業局在解題團隊協助下,拍攝超過3800張不同熟度的木瓜正反面照片進行模型訓練,最後辨識準確度為 96.38%以上,可辨別1溝黃、2-3溝黃、4-5溝黃、催熟後及全黃不同成熟度。【延伸閱讀】新型態人工智慧系統將模仿人類想像與判別物件   農業局長張清榮說,高雄近年積極推動智慧農業,公私協力加速發展,讓AI走入生活。今年也與氣象局、農委會、中興植物醫院及安吉氣象決策資訊有限公司,以「智農知天」參加總統盃黑客松,持續尋求民間力量,為高雄的農業注入活水。
城市綠化區是生活的重要一環,因為存在土壤裡的微生物!
2021/11/03
城市綠化區雖然是一個人工的生態系統,但它在環境和我們的健康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首次發現城市綠化區內有微生物組存在。這項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發現,即使是馬路邊緣也會產生一系列重要的微生物群落,這些微生物群落對於維持生產性生態系統服務至關重要,像是它們能過濾污染物和隔離二氧化碳。   任職於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生物、地球和環境科學學院生態系統科學中心的共同研究者David Eldridge教授表示,綠化區並非我們認為的均質生態沙漠,相反地,它們是活的生態系統,可以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因為城市綠化區擁有重要的微生物,所以需要有大量的公園和綠地來維持一系列的生態系統服務。此研究採集了六大洲17個國家裡56個城市的土壤樣本,分別來自不同類型的城市綠化區和附近類似的自然生態系統。被作為研究的城市綠化區包含了北京的奧林匹克公園、布里斯本的昆士蘭大學校園、西班牙馬德里的雷提洛公園和瑞典烏普薩拉城堡周圍的公園。   在2050年,全球68%的人口將居住在城市,此研究顯示城市綠化區對於促進身心健康極為重要。例如公園和花園為城市的綠化區,構成了大部分休閒社交活動的開放空間,而且這些綠化區在控制污染、減輕噪音和降低氣溫方面皆有其重要性。此外,人類接觸土壤微生物後,能促進有效的免疫調節功能和減少過敏,有益人體健康。此研究發現綠化區供養著許多生長快速的微生物,而這些微生物透過肥料和灌溉用水,可以在裸露的土壤上繁殖。這些微生物包含了重要的菌絲型真菌病原體,像是鐮孢菌、能夠從污水中除氮的微生物及許多以細菌為食的變形蟲。   此研究更進一步發現,綠化區中還藏有更大比例的真菌寄生蟲和植物病原體,而它們通常是經濟上主要的害蟲。某些國家的綠化區還存在人類病原體,例如李斯特菌和白喉棒狀桿菌。Eldridge教授表示,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額跟導致人類疾病的微生物數量間存在高度相關性。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發展中國家更頻繁地使用抗生素,導致微生物對抗生素的抗性更強,加上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污水來澆灌綠化區。因此雖然綠化區對人體很好,但各個城市仍須注意,特別是在較貧窮的城市,綠化區中的部分土壤確實含有有毒微生物。【延伸閱讀】土壤微生物如何幫助植物抵抗疾病   這結果呼應了另一項研究,該研究發現紐約中央公園和全球的微生物多樣性相比是一樣的。原因是城市綠化區擁有一系列不同於自然生態系統的微生物群落。該研究還發現,即使是馬路邊緣也充滿了重要的微生物。我們認為路邊是應該相對貧瘠的,但卻在一些路邊發現了各式各樣的微生物,所以路邊根本不是貧瘠的荒地。一些歐洲城市如瑞士的伯爾尼,有政策來保護人行道和路邊的自然植被。藉由串聯這些路徑形成迷你綠化區,再連接成更大的綠化區。我們需要更多元的景觀,像是分隔地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等等,讓我們能擁有更多不同的微生物。   這份研究顯示世界各地的城市綠化區其實非常相似。他們通常有草坪和類似的管理措施,使得生活在全球不同城市的微生物均質化。團隊的下一項研究將探索苔蘚類在城市綠化區中的重要性,以提供健康的土壤和重要的微生物棲息地。
WTO秘書長為MC12可得成果遊說美國
2021/11/02
儘管會員們在各項議題仍缺乏共識,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秘書長伊衞拉(Ngozi Okonjo-Iweala)將訪問美國華盛頓和紐約,並努力遊說其重要官員,以期能於今(2021)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第12屆WTO部長會議(12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2)取得實際成果。   熟悉會議的與會人士表示,伊衞拉秘書長偕同WTO秘書處員工於今年9月17日召開的市政廳會議中,提及她即將訪問美國華盛頓與紐約的行程,但並未說明細節。   她還談及「麥肯錫報告」(McKinsey Report)有關WTO改革的建言,其中包括執行面的建議。   另一項進展是,伊衞拉秘書長在與三十三國集團(G33 Group, G33)貿易部長們於9月16日召開的G33集團部長會議視訊會議中表示,她不願見到MC12徹底失敗。因此,她要求部長們達成「B計畫」的協定。   一位不願具名的G33集團官員表示,由於會員對包括漁業補貼在內的許多議題缺乏共識,使得MC12失敗的可能性與日俱增,伊衞拉秘書長將想方設法在MC12取得成果。   伊衞拉秘書長懇求G33集團部長們在MC12達成任何成果時保持彈性,以確保WTO在當前動盪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和貿易環境中能繼續發揮作用。 實體會議的考量   不願具名的與會人士表示,因為會員反對以混合會議(實體會議與視訊會議並存)方式召開MC12,且若以視訊會議方式召開,將使得各貿易部長僅會照本宣科、單方面表達想法,不太可能取得任何共識或成果。因此伊衞拉秘書長目前傾向有條件式開放以實體會議方式召開MC12。   以實體會議方式召開的現實考量,係因COVID-19疫情使各國人民的健康和經濟危機惡化,且日內瓦當地的衛生條件也令人擔憂,導致許多部長不克參加MC12。   但這些不克參加的部長們也能以視訊會議方式參與MC12,暗指即使MC12沒有以混合方式召開,也能以此形式變通參與。   當許多貿易部長不克出席會議時,若干會員擔心實體會議會有許多限制。   會員們也害怕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召開會議,將會導致決議成果「被操縱」。   熟悉會議發展的與會人士表示,若COVID-19疫情在瑞士和歐洲持續惡化,將無法如期舉行MC12實體會議。   伊衞拉秘書長、哈薩克貿易部長蘇丹諾夫(Bakhyt Sultanov)以及總理事會(General Council, GC)宏都拉斯大使卡斯蒂約(Dacio Castillo)於9月6日寫信給各會員表示,由於MC12召開地點從哈薩克努爾蘇丹移至瑞士日內瓦,為遵守日內瓦的衛生法規,並降低疫情因會議召開而蔓延的風險,故需嚴格限制與會代表團的數量。   該信指出,「每個代表團最多只能派出4位代表進入會場,而會議的與會人士僅限於代表團團長加上1~2位代表。」   「此外,WTO秘書處將會實施一系列具體的措施,以確保MC12與會人士的安全,例如一旦與會人士要進入會場,必須測量體溫、強制配戴口罩和手部消毒、保持社交距離以及會場周遭皆會進行系統性的消毒。」   該信並指出,「有鑒於無法預見COVID-19疫情在MC12舉辦前會如何的演變,因此將被迫採行前揭所述措施,若真的發生,將會立即通知各代表團。」   信中表示,「今日,多邊貿易體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刻正面對全球貿易與多邊合作的重要時刻,亟需以政治決心、建設性作為和對話。我們誠摯希望MC12能取得成果,有助於恢復國際共同體對多邊貿易體系的信任。」   「我們深信應不遺餘力地確保MC12能獲致具體和有意義的成果。」  GC非正式會議   卡斯蒂約主席於9月16日召開GC非正式會議,討論MC12結束後正式發布的成果文件,他並表示,許多會員亟欲一份包括兩部分的成果文件。第一部分聚焦在多邊貿易體系在疫情蔓延下的當前現況,第二部分則涉及部長會議決議。   不願具名的與會人士表示,由於時間有限,部分會員建議跳過第一部分的討論,係因其他領域議題已密集召開會議討論,但目前成果文件尚不明確。   由GC任命的WTO因應疫情蔓延的協調人紐西蘭大使沃克(David Walker),報告其分別在9月的第一週和9月15日與會員們的諮商情形。   沃克大使在9月15日召開的會議中表示,其討論兩項議題,即WTO與其他政府間組織共同合作以應對COVID-19疫情蔓延,以及解決未來疫情蔓延的架構協議,但並未提供任何諮商的相關細節。   沃克大使在9月稍早召開的會議中曾討論出口限制議題,會員對此議題之談判立場仍歧異。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李沅融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09/20)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日本園藝療法的源起與研究效益
2021/11/01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受到防疫外出和店家經營多重限制下,造成人們應對外界內心壓力遽增,尤其是面臨防疫第一陣線的醫療與社福團體更是不可計量。而園藝療法作為替代療法(輔助醫學)的一種,利用庭院、陽台所種植的植物,正能藉由種植到應用過程,延伸至減緩壓力、認知功能、身體機能,語言交流,以及恢復社會適應性等功能。對於非疾病的從事醫療人員也能帶來相當利處,而本篇則介紹日本園藝療法的源起與實際輔助的效益。【延伸閱讀】打造全方位自然體驗的療癒都市 日本園藝療法的源起   相較於歐美國家,日本園藝療法起步較於緩慢,時間點可追溯至1990年代(約1986年至1991年)日本經濟泡沫化後,正巧在當時1990年那一年大阪舉辦了一場國際花與綠博覽會,促發人們對於心靈健康的訴求,庭園園藝受到熱烈迴響,而在此時,在美國已接受園藝療法學習的人進而藉此大幅推廣提倡這項療法。演變至今,目前在日本園藝療法的實踐已涵蓋了醫療、社會福利與教育等多重面向。   日本唯一公立園藝療法教育機關,位於兵庫縣淡路島的「淡路景觀園藝學校」,專門培育專業認證的園藝治療師。其學生領域來自四面八方,含括護士、職業治療師、護理人員、幼保師與相關從事教職人員,以及從事農業園藝、造園相關人員等,另一方面也有來自於非相關領域,純粹希望藉由學習可療癒自己也療癒他人。學習後出路於各領域皆相當活耀,不管是擔任專任園藝治療師,或是在醫院或社福團體擔任園藝療法講師。除此,也有成立法人,或在自宅經營認知障礙症的咖啡館,提供地方身障者、認知障礙症高齡者、以及其家人或母子等享有園藝療癒的場域。 園藝療法的實際應用所帶來利處 根據日本兵庫大學豐田正博教授,在最新研究資訊裡提出園藝療法作為替代(輔助)療法中具有多不面向作用,針對不同面向相關研究結果與效益說明如下: (1)綠色景觀的療癒力 ①放鬆紓壓   根據日本《造園雑誌》內容指出當人看著石圍牆和樹籬,樹籬一方可讓大腦呈現較放鬆狀態,容易產生更多的α波,另一項美國心理學會研究報告《Ulrich, R. et 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psychology.》指出給一個健康人看一段備感壓力的影片後,再播放一段樹木散落的自然景觀影片時,持續9分鐘後,得知血壓和心率在3分鐘內即開始下降。因此,可從上述研究中得知眼睛觀看綠色植物確實對於壓力大或容易感到不安全感人來說有放鬆作用。 ②補充維他命D   根據《Miyauchi, M. et al. Journal of Nutritional Science and Vitaminology. 2013.》這篇學術研究指出在日本筑波市晴天情況下,7月在外日曬3分鐘;12月曬22分鐘即可補足成人一天身體所需的維他命D含量。由於緯度的不同,每一個地區所需時間有差異性,然而,從上述研究中得知園藝療法中可藉由庭園散步、澆水、除草等行為獲取人體所需的維他命D含量。 ③改善老年人的睡眠品質   根據《Düzgün, G. and Durmaz, A. Holistic nursing practice. 2017. 》這篇學術研究指出連續五天從早上八點到十點讓安養院的老人曬日光浴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因此,從上述研究中得知待戶外時間增加有助於好的睡眠品質。 ④減緩疼痛   根據《View through a window may influence recovery from surgery》這篇學術研究指出患者術後待在病房可從窗外看到戶外自然樹木景象,相較於只看到紅色牆壁來說,患者較少要求強烈鎮痛劑,入院時間也較短。另一項研究指出除了自然風景若再加上自然聲音,有助於減緩激烈的疼痛。因此,可從上述研究得知,可透過庭院散步、遼望自然靜瑟、聽取自然鳥叫聲等有助於身心愉悅。 ⑤恢復專注力   根據《James, W.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15. 1985. 》這篇學術研究指出人一旦只要有特地目標就會產生自發性的專注力,然而不斷去除過度刺激,一定時間就會感到疲勞。而另一方面,非自願性的專注力則是透過庭院環境色調、動態、對比等偏向自然的外部感官刺激則不易產生疲勞,反而可以促進長時間高度自發性的專注力。因此,從上述研究中得知可透過外在綠地景觀,對於壓力大、阿兹海默症、因腦功能異常(Higher brain dysfunction)造成注意力低下等情況,倘若身旁能安置舒適綠地即可達到放鬆效果,進而增進誘發其他能力產生。 ⑥減輕跌倒風險或行動不便情形   根據《Mather, J. et al. Am J Alzheimer Dis. 》這篇學術研究指出將居住地無設置庭院設施的認知障礙的老人分成兩群,將其中一群安置在設置庭院的地方,觀察跌倒與用藥比例,其結果有設置比無設置的跌倒次數與跌倒重症度指數降低30%,抗精神疾病的用藥一同減少。 ⑦輔助醫療心理與行為   根據《Pati, D. et al. Health Environments Research and Design Journal》這篇學術研究指出長期在工作中能見自然景觀,有助於護士能減緩壓力,行為也敏捷。另外,減輕醫生和輔助醫療人員的壓力可以更好地照顧病人,減少醫療事故誤失與事故發生,降低離職率,同時也有利於管理層面。 (2)庭園園藝的療癒力 ①減緩阿兹海默症的風險   根據美國《Jedrziewski, M. et al. Alzheimers Dementia. 2010.》研究報告指出,有效的運動可降低阿兹海默症發生風險,其統計結果得知施行園藝療法過程更能有效預防。另外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園藝有預防老年癡呆的作用。 ②減緩生理性壓力 根據美國的《Detweiler, M. et al. Am J Alzheimers Dis Other Demen. 2009》研究報告指出,提供老年人戶外的園藝活動,在壓力指數方面有助於皮質醇會分泌較少。 ③改善注意力與恢復自信   根據日本《日本園芸療法学会誌Toyoda, M. et 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2016. 25 》研究報告指出由於採收蔬菜過程有助於鍛鍊專注力,在內容中也特別指出尤其是對於腦功能異常(Higher brain dysfunction)造成注意力低下等男性,在蔬菜採收、澆水等園藝行為皆有助於改善專注力與恢復自信作用。 ④活化前額葉皮質   根據行為與腦科學雜誌 (JBBS) 《Toyoda, M. et 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2017.》研究報告指出從播種和澆水重複相同的操作,測量執行任務的老年人額葉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血流量時,在重複相同操作後促進血流量更多。 ⑤促進輕中度活動量   為預防慢性病與阿茲海默症,園藝活動包含如播種、收割、澆水和除草等活動,有助於高齡者確保身體所需活動量。 ⑥提升QOL生活品質和減輕長期護理負擔   根據日本《日本認知症学会誌. 2010. 》指出,每週一天連續三個月進行園藝療法後有助於改善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評分,同時也可以減輕看護者的負擔。除此,可透過不同植物的大小和作業量,因應阿茲海默症情況不同設計不同難易度園藝活動,在歡樂時光下提升生活品質也控制狀況低下。
帶有堅果及梅子味 台灣第一個咖啡品種「台農1號」問世
2021/10/29
經過10多年育種,農委會農試所育成台灣第一個本土咖啡品種「台農1號」。「台農1號」可在中低海拔培育,品種強健,是台灣首度自行育成的咖啡品種;咖啡豆烘焙磨粉後經品評,分數達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杯測量表80分以上「精品咖啡」等級,風味獨特,目前已經種植中,預計兩年後可正式上市。   育種者、嘉義農業試驗分所園藝系副研究員張淑芬表示,農試所功不可沒,從日據時代農復會時代就進行咖啡相關研究,成切前輩育種的歷程,覺得要更努力把台灣咖啡發揚光大。   台灣咖啡年消費額約800億元,每年進口咖啡豆高達3.6萬公噸。目前全台咖啡栽培面積1153公頃,生豆產量約1000公噸,產值約10億元,相較咖啡市場的熱絡需求,台灣咖啡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台農1號」咖啡喝起來具堅果香氣,還有點熟梅的味道,口感溫潤、不苦,在一般精品咖啡類型中頗為罕見。   農委會農試所長林學詩表示,台灣咖啡種植較多處,包括南投、嘉義、屏東跟台東,「台農1號」咖啡在今年7月5日取得植物品種權,其葉片是比一般的咖啡葉小,咖啡豆採收後,咖啡粉喝起來有溫和的果酸,有堅果的香味,喝起來味道非常飽滿,喉韻非常的好,餘韻很長,口感很優秀。   林學詩表示,「台農1號」咖啡的品種優勢是生長非常強勢,因為育種在我們的比較低海拔的地方所培育出來的,因此蠻適合台灣這個氣候;且產量高,產量是1.2倍,且用美國精品咖啡協會標準評量,可達80分以上,達到精品咖啡等級。   農試所表示,所裡研究咖啡已有百年歷史,台農1號植株對環境適應性良好,栽培管理相對容易。富含綠原酸的葉片搭配農試所研發的「優質咖啡葉茶製造技術」與「咖啡葉綠原酸萃取技術」,可製成保健茶飲及提供機能性產品的素材原料,提升咖啡副產品的附加價值。【延伸閱讀】研究證實咖啡加工的副產物萃取物富含許多機能性成分
蔬果塗料結合AI成像技術優化農產品供應鏈之配銷,以減少食物浪費
2021/10/29
全球有將近25%的水果和蔬菜被損耗浪費,而北美是全球食物浪費量名列前茅的地區之一,根據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FAO)的數據,美國每年因食物浪費所造成的損失估計為2,180億美元,全球損失則接近9,400億美元。   食品科技公司Apeel Sciences開發了一種植物來源的天然可食用塗料粉末,其特徵為無色、無味,可以與水混合並噴灑到蔬果表面,協助調節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傳輸速率、防止水分流失,為蔬果創造最佳的微型氣候,使產品的壽命延長兩倍至三倍。該產品由植物萃取物的脂質(主要來自農業副產物,如番茄皮、種子)製成,雖含有脂質但不會造成油膩感或蠟狀殘留物,目前已知可應用於酪梨、蘋果和柑橘類水果等不同類型的蔬果。【延伸閱讀】農業新技術延長水果兩倍保鮮時間   新創公司ImpactVision是一家應用高光譜影像(hyperspectral image)的軟體公司,運用AI和機器學習技術來追蹤食品的化學成分在整個儲架期間內之變化,ImpactVision 的系統結合收集高光譜影像的相機硬體和機器學習軟體,將相機安裝在食品加工設備的傳輸帶上方,在產品通過時即時捕捉產品影像,再以軟體模型分析影像,預判食品內部的品質,如魚的新鮮度、酪梨的成熟度、植物營養素含量、異物以及其他品質指標等。   在酪梨收穫後熟成8-10天,使用Apeel塗料者與未使用者相比,前者酪梨內部具良好品質的比例比後者多39%;而ImpactVision的系統使供應商不需使用破壞性的測量技術,便可得知各蔬果確切的品質與成熟度,以進行相對應的分類和運輸,能幫助客戶管理蔬果在整個供應鏈中的生命週期,並提升品牌價值。目前在美國的Costco、Kroger 、Harps Food Stores和多家超市可以買到帶有Apeel塗料的產品,在Apeel收購ImpactVision後,預期未來全球每年浪費的農產品將大幅減少40%,朝向食物零浪費邁進。
推動循環經濟!他們把咖啡渣變隨行杯 吸引大企業採購
2021/10/28
為將循環經濟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環保署今天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循環經濟新創展覽」,有年輕團隊用咖啡渣加壓製成隨行杯、便當盒,獲得不少知名企業青睞大量採購,有人開發菱角殼做成除臭碳或精油,希望打造循環農業。展覽也找來「永續材質圖書館」,目前已經搜集國內400種永續材質,如牡蠣殼、甘蔗纖維等,讓設計師激發創作靈感。   「循環經濟新創展覽」今起至11月1日連續七天開展,超過70個循環經濟品牌參加,「厝內」產品管理業務王致翔表示,他們將咖啡渣、廢竹材熱壓成型,完全不加任何塑膠材料,打造出隨行杯、便當盒或盤子,讓原本要被丟掉的廢棄物重新循環利用,近年因為低碳議題盛行,吸引知名咖啡品牌合作共推商品,還有大企業上門採購當成員工或活動禮品,未來打算持續開發更多種新產品。   台南官田是台灣菱角產量最大的地方,在地人跟學者合作,思考利用菱角殼創造環保永續的循環經濟,歷經一年多時間開發,透過回收菱殼、炭化製程、清洗碳灰、自然曬乾、篩選良品等多重步驟,終於建立起菱殼碳生產系統,並將技術轉移給社區,製作除臭包、精油。   位於台南市將軍村的「吳村工作室」負責人吳婧溰說,村裡有很多廢棄漁網沒有回收利用,她發揮自己的編織專業,將原本粗獷的漁網結合溫柔的毛線製成提袋,堅固耐用又美觀,不過手工製作成本相當高昂,商品還難以量產,但現在也會舉辦活動讓親子體驗用漁網製成手工袋,將循環利用的概念傳下去。   「永續材質圖書館」由經濟部協助、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成立,許多品牌或設計師希望使用環保的永續材料,但不知道有哪些項目、也不知道該到哪裡採購,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永續設計組成員李盈蓁說,員工近年走訪全台各個角落、打聽情報,已搜集400種台灣製作的永續材質,分成塑膠、纖維、天然、橡膠、金屬、礦物、其他等七大類,讓設計師可以根據需求找到供貨廠商,現在有用甘蔗渣製成的杯盤餐具、漁網製成的手環配飾、牡蠣殼製成的筆外殼等,最為廣泛使用的則是回收塑膠。   環保署主秘葉俊宏表示,現在面臨氣候變遷、零廢棄、循環經濟等議題,希望透過展覽增加民間企業與跨部會合作,讓更多有想法的年輕創意家參與循環經濟,展覽包括漁網、浮球等海洋廢棄物變成包包,沿海養殖業的牡蠣殼製作為清潔劑等,讓居家生活有更多環保創意。【延伸閱讀】廢棄物變黃金! 台化打造再生尼龍原料廠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