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花蓮縣力推咖啡產業 原民處邀專家指導部落飄咖啡香
2021/12/09
花蓮縣府近年力推咖啡產業,邀請專家從田間管理開始逐步指導,讓花蓮咖啡品質大幅精進,價格隨之提升,目前縣內咖啡農有7成是原住民,縣府原住民行政處近日舉辦咖啡體驗,邀農友、學者專家分享花蓮咖啡的成長故事。   「認識花蓮縣原住民咖啡產業現況」體驗活動,邀請到原民咖啡農林菁川、咖啡達人台東大學副教授張博成、浸淫咖啡香超過30年的洄嵐咖負責人林景川,講述近年推廣,讓花蓮咖啡品質躍進的過程。   在玉里鎮半山腰經營古林咖啡的林菁川,海軍陸戰隊退伍後回鄉承接父親的咖啡園。他說,自己本來是上網、看書學書相關知識,參與縣府推廣、扶植課程、接觸原民處提供的各類師資,讓他大開眼界,增廣對咖啡的知識,自家咖啡品質提高,價格跟著從每公斤500元,分等級的成長200元。   除此之外,他在原民處輔導下積極投入從產地到餐桌、再到產地旅遊的綠色消費模式,有信心在縣府協助下打出花蓮咖啡品牌。   張博成提到,花蓮縣府前年舉辦「2019花蓮縣原住民好評系列活動~洄瀾好咖、啡你莫屬」等活動,竟能請來全球知名的巴拿馬精品咖啡協會會長維佛.拉馬斯特斯分享,提供非常多創新想法,讓花蓮咖啡可以和國際接軌,非常難得。   經常參與花蓮咖啡行銷、包裝和推廣活動的林景川,將花蓮咖啡品牌定位為「洄瀾好咖」。他認為,花蓮咖啡先天種植的條件雖然不是第一,但在文化面、咖啡農用心和對未來咖啡產業提升的自信心下,絕對能培養出特色第一。   花蓮縣政府原民處處長陳建村說,這幾年原民處從原住民咖啡農出發,邀請專家指導,重新盤點、包裝,以「洄瀾好咖」做行銷已有不錯成果,縣內原住民咖啡農有25戶,占全縣7成,近年在縣內咖啡賽事成績亮眼,今年農業處主辦的第5屆花蓮精品咖啡評鑑活動,花蓮咖啡組原住民咖啡農囊括特等、頭等、金質、銀質等全部6個獎項,有機咖啡組中也抱走半數以上獎項。   陳建村說,目前全縣咖啡產業由農業處來主導,原民處仍然全力支持,也鼓勵咖啡農除了做出好咖啡,還可將產業「莊園化、旅遊化」,相信花蓮咖啡的產業前景看好,值得期待。【延伸閱讀】帶有堅果及梅子味 台灣第一個咖啡品種「台農1號」問世
最新日本養殖產業綜合戰略-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促進產業發展
2021/12/08
日本擁有得天獨厚的海域環境,富有多樣性的漁獲資源,自古至今,隨四季更迭都可享受不同季節性海鮮產品。然而,受到全球氣候的變化、生態環境意識的抬頭、水產資源銳減、消費模式等外在條件的改變,促使漁獲捕撈方式備受挑戰,然而,消費者對於海鮮產品需求卻絲毫不受影響。   在危機就是轉機之時,日本政府於2018年修訂「農林水產業 地域活力創造計畫」,同時明定「水產改革政策」具體內容,主要利用科學洞見的評價手法與新技術,共同促進水產資源管理與產業化成長,除維持與穩定原有水產資源獲取外,並進一步尋求擴大資源,促進漁業整體產業的發展。   其中,針對養殖與沿岸漁業部分,日本水產廳在這波改革期間,召集由生產、加工、銷售到出口、金融相關事業團體與NGO、學識專家所組成的「養殖產業促進會」,共同召開產官學討論會議,聽取各方建議參考,並藉此鏈結相關產業與凝聚共識,於去年(2020)制定「養殖業產業綜合戰略」。該戰略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設定主要的魚類養殖戰略項目,以及從生產、加工、銷售到出口,整體價值鏈擬定相關因應戰略,並於今年修訂追加貝類與藻類相關戰略論述,戰略內容概略如下: 水產養殖業發展趨勢要點 1.    日本水產養殖業到頂停滯這20年間(1990年代至今),全球養殖生產量擴大約4倍,全球養殖業急速成長當中。 2.    由於日本國內人口減少,預計未來國內水產物需求隨之遞減,因此,單依賴國內需求的養殖業者將縮小生產,並朝向國際市場等均衡方向發展。 3.    依據漁業法修正,積極促進有效漁場管理應用,以利於擴大產業規模與新加入者。此外,大規模近海養殖與陸上養殖技術正在持續進展當中。 4.    關於貝類與藻類養殖方面,難以透過魚類飼養的方式,進行生產管理,提升品質,且受到養分濃度與水溫等漁場環境影響較大。 5.    貝類與藻類養殖雖不需特別飼養,牡蠣去殼、紫菜與昆布的乾燥作業需要機器設備成本較高,難以達到省人化。 戰略概述 1.    戰略措施區分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兩方向執行,並根據實際需求面從過去以「產品出口」導向,轉換為「市場需求」導向。 2.    鏈結整合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物流等各階段相關業者與產業能量,發揮水產養殖價值鏈中的附加價值,進而實現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水產養殖進展。 3.    參照魚類養殖的實際措施案例,揭示養殖經營體的基本五大類型(如下備註所述)。 4.    由於貝類與藻類養殖方面尚未有實際經營體類型可對應,目標區分生產者、產地、生產者型企業合作等三種類型經營體。 5.    預計未來將擴大其需求,除日本國內養殖業強勢五大魚種(鰤魚、鯛魚、黑鮪魚、鮭魚與鱒魚、石斑魚)外,將再增列扇貝與真珠等品項,並設定其相關KPI戰略目標。 備註:五大類型經營體: 1.    生產者合作:與兩者以上較小規模養殖業者合作。 2.    產地業者合作:與養殖業者、漁會、產地飼料供給、加工、流通業者合作。 3.    生產者型企業:繼承養殖業者的業務或新漁場使用,擴大當地企業規模。 4.    一家綜合企業:養殖價值鏈一條龍或大部分由一家企業統包。 5.    流通型企業:取得養殖業者共同策劃,負責從養殖到銷售的流通企業。
2021年挪威水產養殖技術展覽會AquaNor公佈其創新獎項的入圍名單
2021/12/07
2021年入圍挪威水產養殖技術展覽會AquaNor創新獎項決賽的三名參加者,是由挪威海產研究基金會(Norwegian Seafood Research Fund,FHF)水產養殖研發總監Kjell Maroni、漁民協會(The Fishermen's Association)高級顧問Jan Henrik Sandberg以及創新挪威(Innovation Norway)財務顧問Oddvar Staulen三位評審在評估了21份申請案件後挑選出的優秀參賽者,最終的獲獎者將於8月24日Aqua Nor 2021開幕期間公佈,而優勝者將獲得100,000挪威克朗的獎金,頒獎典禮也將同步於數位交易平台上轉播,入圍名單表列如下。 1. SeaRAS的Aquasense系統:這是一種用來監測養殖漁場及運輸井船中硫化氫 (hydrogen sulphide,H2S)等水質參數的新方法,硫化氫是水產養殖過程中自然生成的有毒代謝產物,僅0.5ppm就足以使魚隻急性中毒死亡,系統大多安裝於循環水產養殖設施(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RAS)或運輸井船的水箱中,來進行H2S含量的監測及調控,當水中H2S含量達到設置的臨界閾值時,警報會即刻響起,以確保魚群在運輸或養殖過程中的安全。 2. 挪威Noras Global的U-Safe救生圈:救生圈需拋入海中才能運行,可以使用操縱桿進行遠程操作,具有兩個對稱的高效渦輪馬達,用來確保無論怎麼降落水面都能有效的發揮功用,迅速到達救援位置並且將傷亡人員拖到安全的場所。 3. Vaki的SmartFlow系統內含之可自動監測及調控魚類密度的密度控制元件:可確保魚隻數量及水的比例在運輸處理過程中維持一致,意味著如果運輸軟管中的魚隻超過一定的密度,其調節器就會啟動並稀釋魚的流量,除了能加強魚隻分級、疫苗接種及計數的效益外,還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生動物的福利。【延伸閱讀】水產養殖業的人工智慧使用指南
日本最新研發可即時觀測地底下生物動向「Fiber-RADGET」裝置
2021/12/06
利用光纖高感技術觀測根部,應用於現場監測   由日本國立研究開發法人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與農研機構(NARO)共同研發出一款可即時掌握地底下生物動向的觀測裝置「Fiber-RADGET」(Fiber-radicle gadget)。這項研發主要利用光纖感測技術(Fiber-Optic Sensing Technology)建立可即時掌握作物根部生長情況之方法。突破以往深不可測的地底下領域疆界,完全可即時觀測植物根部的生長情況、細微小生物活動,微生物複合構造形成等生物動向。目前這項研發成果正在專利申請中。   由於地球環境持續變動,糧食確保在環境壓力下,以積極開發抗逆境作物為解決方式之一。而對於植物抗逆境的作用來說,最具深遠影響是植物根部的水養分吸收。因此,近年來,植物根部改善成為各相關單位注目的研究焦點。然而,植物根部並無法浮在檯面上進行觀測與掌握,對於地底下的觀測方式至今更是困難重重。   對此,以「因應環境變動闡明植物抗逆境與基礎應用技術」作為研究議題的國立研究開發法人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與農研機構「虛實整合系統(CPS)強化作物強韌性,實現糧食零風險計畫」相互合作,共同研究開發一款可即時掌握地底下生物動向的觀測裝置「Fiber-RADGET」(Fiber-radicle gadget)。【延伸閱讀】植物如何改變根系模式以競爭地下資源 研發歸納要點如下:  研發出以非破壞性,可輕鬆檢視地底下生物的微小運作裝置。 可即時觀測到過去難以檢視的地底下植物根系等生物動態。 利用高感度的光纖感測裝置獲取數據,利於虛實資訊系統整合與建置,進而為智慧農業所應用。 研究方法與未來展望:   在建立即時觀測根部生長的方法之時,研究團隊特別關注根部堅韌度,發現有時根部強勢的力道甚至會穿透混凝土。除此,也檢視根部對土壤施加的壓力來識別根系的大小和位置。發現當根部推動土壤之時,地面下也會隨之變化。因此,研發團隊,利用分布型光纖感測器(Distributed fiber sensors),測量變化情況,並從測量出數據反推根部生長。依據這項理論驗證下,闡明根部是可被觀測。研究團隊藉此進而研發了高感應度的光纖感測裝置,除可檢測出細根引起的微弱應力(stress)外,讓原本連光都無法滲透的領域,透過這裝置,可觀測到植物根部生長。   其研究結果,將此裝置加工成柔軟耐用的圓柱體(請參照圖1:裝置製作過程說明),事先設置在看不見的範圍內,明確顯示可檢視出微小的動態(請參照圖2:電線檢測案例說明、圖3:根部觀測案例說明)。   期盼未來能此研發成果應用於農業根菜類或松露等地下作物生長判斷,同時也有助於掌握採收時間。此外,可依據這項裝置所獲取的地面下數據,提供虛實數位系統之整合與建置(請參照圖4說明)。除上述可達自動偵測與診斷外,在未來促進糧食更加穩定生產。                      圖1-可即時掌握地底下生物動向的可視化裝置「Fiber-RADGET」製作過程。將在軟氟樹脂薄膜(Fluororesin film)上裝置光纖感測器(展開後為光纖感測)以螺旋式組裝而成(組裝後/僅本體)安裝於地底下(組裝後/安裝於地底下時),利用X光電腦斷層掃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X-CT)確認實際上在地底下配置情況(組裝後,X光電腦斷層掃描圖)。                     圖2-利用「Fiber-RADGET」電線檢測案例。設備裝置地面下後,將直徑1mm電線直接插置,從中間往右50mm的地底下,與光纖反應產生的位置相吻合(如圖2左)。應證電線的粗細與介質的硬度是否改變,發現電線較粗的那一方,光纖應變數據也較高(如圖2右)。除此,發現介質越牢固,光纖反應值越高。故,介質的穩固性需要更大的應力(stress),光纖反應值則與應力成正比。                     圖3-利用「Fiber-RADGET」觀測根部生長。將螺旋狀的光纖感測裝置設置於地底下,在中間附近播種櫻桃蘿蔔種子(Raphanus sativus var. sativus)。利用X光電腦斷層掃描確認植物根部位置,並以紅色標註位置所在。結果發現根部生長至地面下50mm時較粗壯,同時也產生光纖反應。                     圖4-利用「Fiber-RADGET」建構虛實整合系統(CPS)。利用光纖信號傳輸到遠端,再利用伺服空間顯現出地底下狀態,未來目標實現自動遠端操作掌握作物生長情況。
【減量】有機農業救地球 封碳200億噸
2021/12/03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本月十二日在蘇格蘭結束。會後受肯定者,為確認各國在減排溫室氣體方面之承諾,以及減少燃煤使用及甲烷排放之決定;美中不足的是,討論仍然集中在石化工業方面;針對農業排放溫室氣體方面的責任,則鮮少受到重視。   去年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網路主席沙吉士教授等人發表,農業排放溫室氣體量約占全球總排放量之廿七%;二○二一年版「全球氣候行動」(Climate Action Edition 2021)中的報告,則提及農業排放之溫室氣體已占全球總排放量之卅七%,已達必須高度重視的程度。   工業革命時期的二氧化碳濃度是二七八ppm,二○二○年時已上升至四一七ppm。根據美國夏威夷冒納羅亞山上天文台,今年測得的二氧化碳濃度已高達四二一點二一ppm,因此造成近年迭創高溫、乾旱、森林大火、水澇、颶風、冰川融解、季節變化,以及生物物種滅絕等災難之世界紀錄。如今的氣溫已較工業革命時期增加攝氏一度,其後果便已令全球小麥、水稻、玉米及大豆的產量,依序分別減少六、三點二、七點四及三點一%。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農業及生物工程系理查教授,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行動」所發表的二○二一年版「全球氣候行動」中報告,每年植物從空氣吸收的二氧化碳數量,是工業所排放量的十倍之多;在該年度報告中,芬蘭前總統哈羅黎也報導歐盟地區的森林,吸收了其他各排放溫室氣體領域所共同排放的二氧化碳之十%,由此均可見,植物在調節氣候變遷方面的地位。   而採取有機耕種方式種植作物,更可減緩溫室氣體的排放。因為根據羅德爾研究所連續四十年的田間耕作系統的比較試驗,已證實有機農業可以減少使用百分之四十五的能源消耗,而且比慣行農業少排放百分之四十的溫室氣體。若全球農田均採用有機農業生產方式,農業則可封住一百到二百億噸的碳;並且土壤中之有機質含量增加,如此不但直接地作用在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而且可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保水能力,增加土壤中的生物種類及數量,以及增進作物抗病蟲害的能力。相對而言,慣行農業則呈現恰好相反的作用,所以目前全球的耕地已經有約百分之卅以上,遭到慣行農業的破壞。   況且全球碳匯的數量,以海洋、土壤、森林為最重要場域,依序所含碳的數量(億噸),為三兆四千五百、一兆七千四百、六千七百二十,而空氣中所含二氧化碳的數量為七千二百。所以要愛護地球,在可及的範圍內,應當顧及土壤的健康,不可使用化學肥料、農藥、及重農械耕耘等措施,而應以有機農業生產方式挽救之。   為減少農業在溫室氣體方面的責任,肩負農業行政、教育及產銷之相關人員,均應從根本著眼解決問題,而非創造些新奇炫耀的名稱,便以為就可根除農業所擔負減緩溫室氣體的問題。政府若擬落實有機農業,就應該輔導並補助農漁牧業者合格資優的動植物之營養原料,及病蟲害防治材料及方法,此乃方為正途,並且持之以恆,必可減緩溫室氣體、增加產量及營養價值、確保食品安全之效! 【延伸閱讀】-【減量】英國刮「再生農業」風-打造高儲碳農田,王室支持
豆腐副產品於水產養殖飼料上顯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
2021/12/03
豆腐渣(soy pulp)是以大豆生產豆腐及豆漿時過濾後會產生的副產品,經濟價值不高但富含營養,並有著大量的纖維及蛋白質,2017年《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的一篇報導寫到,新加坡當地每天會有近30噸的豆渣被丟棄,因此若能找到一種全新用途不論是對於水產養殖業及循環經濟來說都是好消息。   來自新加坡共和理工學院(Republic Polytechnic,RP)的研究團隊為了解決問題,在顆粒飼料中添加豆渣作為魚粉的替代品,降低了飼料成本約30%,並對幼鮑進行了餵飼試驗。根據《海峽時報》報導,研究人員發現以含有豆渣的飼料為食的幼鮑比那些以商業飼料為食的鮑魚重約25%,而它們的外殼會呈現鮮豔的紫色,其充滿活力的外殼顏色可以增加它們的銷售潛力,相較之下,以商業飼料餵飼的鮑魚外觀相對來說較不那麼引人注目。   研究團隊相信這是第一個運用鮑魚來做實驗的案例,目前團隊正積極與東南亞各地的鮑魚養殖場聯繫,以便於商業環境試驗這種豆渣添加飼料,另外,研究人員也認為若能減少纖維含量,豆渣也可應用於如蝦子及尖吻鱸等雜食及肉食性養殖物種。
載運好幫手高雄農改場研發電動智能跟隨農地搬運機
2021/12/02
促進農業機械化並提升農業工作環境,農業委員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與郡野實業有限公司共同研發出無人操控,且可自動跟隨操作人員的「電動智能跟隨農地搬運機」,盼能有效減輕農民工作負擔,且能免除傳統農機引擎排放廢氣與碳排放的困擾,今天在農改場舉行田間作業示範觀摩會,農民朋友對於能「自動跟隨」都感到新奇。   開啟「跟隨模式」,操作人員按下手中的辨識器後,在田間走著,後方的電動智能跟隨農地搬運機就隨即跟著後面走動,還搭配音樂,讓田間工作不枯燥。   高雄場場長戴順發說,農委會為減少農作物因天然災害受損、提高農產品質及穩定供應,自2017年起推動設施型農業計畫,輔導農友設置結構加強型溫網室,使得溫網室栽培面積劇增,但是傳統引擎動力搬運車(機)在溫室作業時所產生的廢氣及高分貝噪音,不利於工作人員身體健康,高雄場與業界著手研發本項機具。   高雄區農改場助理研究員潘光月說,「電動智能跟隨農地搬運機」研發歷時兩年,結構簡單、輕巧,無需人為操控,可自動跟隨,保持適當距離,機械操作及維護容易,操作時可依作業型態,選擇自動跟隨或人為遙控模式,最重要的是作業時不會產生有害廢氣及噪音,正是時下最需要的省工、省力兼具環保的機械。   今天田間作業示範觀摩會,高雄燕巢區農會推廣部主任陳繼安說,電動智能跟隨農地搬運機減少人員勞力,增加工作效率,但要克服有些田間不是那麼平坦地形問題。   潘光月說,電動智能跟隨農地搬運機,重量250公斤,可以載重300公斤。農改場指出,已申請專利,為了儘快讓此機械量產供農民使用,也正積極與業界洽商技術移轉中。
阿根廷Beeflow新創公司的作物授粉技術掀起投資熱潮
2021/12/01
蜜蜂負責為全球70%的作物進行授粉,並在食品供應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從歷史上來看,現行的農業生產模式對於昆蟲來說相當不利,而農藥濫用、氣候變遷及寄生蟲感染等諸多因素,使得地球上20,000種蜜蜂之中有許多物種瀕臨滅絕,我們迫切需要恢復昆蟲的生物多樣性,促使農業生產更具永續性。Beeflow於2016年由阿根廷人創立,總部位於美國加州洛杉磯,其ToBEE作物授粉技術於日前在Ospraie Ag Science風險投資機構所主導的A輪融資中獲得830萬美元的資金挹注。   ToBEE作物授粉技術是由一位在蜜蜂的大腦及溝通領域擁有20多年研究經驗的阿根廷研究員領導其科學試驗,根據其官方網站介紹,此技術能透過餵食蜜蜂Beeflow獨有的植物性有機分子配方來調節他們的記憶力,促使它們在不被其他花朵分散注意力的情況下,尋找基於某些原因對蜜蜂來說通常較不具吸引力的特定目標作物進行授粉,預期將大大改善目標作物的授粉效益,除此之外還可於氣溫較低的環境下降低蜜蜂死亡率及提高其生產力。Beeflow官方聲稱這種授粉技術可以幫助蜜蜂於較冷的氣溫下提高7倍的授粉效益,協助農民提高90%的藍莓及杏仁等作物產量,並降低70%蜜蜂死亡率,而這對於提升生物多樣性及發展永續農業來說相當重要。   Beeflow目前正與美國最大的漿果生產商Driscoll's等公司合作,期望有效運用此技術最大限度的提高單株果樹的漿果數量及大小。其首席執行官表示,蜜蜂授粉的重要性在過去很大程度上被農產業遺忘,但現在善待蜜蜂的觀念逐漸成為食品供應產業鏈的共識,而Beeflow期望能運用這個技術以更少的環境影響生產更多的食物。【延伸閱讀】自動授粉機能有效提升作物產量
荷蘭In Ovo開發的高通量篩選機器Ella有助於結束家禽產業的雄性雛雞撲殺問題
2021/11/30
雄性雛雞不會產卵,也並非受歡迎的肉類來源,對商業產蛋及家禽產業來說沒有任何經濟價值,為提高生產效益,大多數孵化場都在它們一出生時就將其撲殺,保留食物及空間等生產資源給雌性雛雞。從雞蛋中孵出公雞及母雞的比例約各占一半,估計全球每年有超過65億隻雄性雛雞一出生就被丟入機器絞碎,再加工為動物飼料,而這種做法對於那些重視動物福利及支持食品生產須合乎道德的人來說是個相當嚴重的問題,德國更立法禁止雞蛋生產業這種大規模撲殺雄性雛雞的行為,法國及美國也計畫依序跟進。   現有的辨別方法是待小雞從雞蛋中破殼而出後再由人工分辨其性別,但如果能在生產過程中更早確定其公母,則可以在道德及動物福利問題開始前就將雄性移除,荷蘭In Ovo公司的研究人員在過去10年裡致力於開發一種能在孵化早期過程辨別雞蛋性別的新系統,研發的高通量篩選儀器名為Ella,機器使用了SCIEX公司的Echo® MS分析系統,僅需要從雞蛋中取出一小部分樣本即可完成性別分析,而Echo MS系統所具備的突破性高速樣品流通功能,使得這台儀器能負荷夠商用雞蛋孵化場每日龐大的工作量,減少撲殺對產業來說沒有價值的雄性雛雞,讓其生產資源能更有效運用。【延伸閱讀】確定雞蛋性別的新方法
【循環】日本阿嬤的智慧發想!「從茶田到茶殼」的再生循環與高附加價值應用
2021/11/29
近年來,綠茶在健康觀念訴求下,深受消費者的愛戴。根據日本報導指出「國內綠茶飲品市場的銷售額從2009年38千億日圓,至2019年44.5千億日圓,約十年間成長約17%」。然而,隨著國內市場對於綠茶飲品需求的增加,可預見的兩大危機與挑戰也隨之而來。其一,日本國內茶葉生產農家逐漸減少,未來恐面臨高品質原物料的穩定調度問題。其二,隨著茶的罐裝飲料的生產製造工程產量增加,茶殼廢棄物妥善處置問題。因此,日本政府為了穩定茶葉市場供給機制,積極扶持國內茶葉產地育成計畫。而另一方面,稱霸日本綠茶市場-伊藤園則利用獨有茶殼再利用循環技術,開發各種茶相關產品,以提升高附加價值。 地方政府X伊藤園-茶葉產地育成計畫   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統計調查,全國茶葉農家從2005年5萬3千戶,至2015年急遽減少了約2萬戶左右,至今仍在持續減少當中。為了確保原料穩定供給,於2020年推動國內茶葉「區域型產茶育成計畫」。該計畫主要建構在食品安全、環境保全與農業永續性的基礎上,積極促進在地生產者雇用與茶葉產業發展為目標,並以當地企業為主體,藉由地方政府協助大規模茶園休耕地復甦,預計2021年度為止確保2000ha茶園穩定生產。   以稱霸日本綠茶市場-伊藤園為例,伊藤園提供當地生產者技術指導與祕訣Know How,最後再收購當地生產茶葉製茶。這項模式自1976年啟動至今已擴大日本全國六個縣八個產茶區域。 循環up!茶的高附加價值   消費者對茶飲的需求不斷增加情況下,大量使用完的茶殼又該何去何從?在過去大多應用於農業生產的堆肥與飼料之中。而日本中央研究所新素材研發佐藤課長卻提出另一項觀點,他認為「從農者在未來將持續遽減,同等堆肥與飼料需求性相對也會隨之減少,因此,需要再尋求其他循環運用方式的必要性」。然而就在此時,他回想起當年祖母秉著不浪費的精神,利用茶殼放置在塌塌米上,吸附灰塵的原理,發想出茶殼塌塌米創意點子,進而研發生產,取得環保標章認證。由於使用後茶殼,因含有水分為避免腐蝕,另研發出讓茶葉含有水分也不會變質的改良技術。   為不斷地發揮茶葉附加價值,伊藤園研發團隊利用茶殼生產出紙箱、信封袋、可控制溫度上升的人工草皮等多項循環再利用的產品。   目前,估計每年有6萬3200頓的茶殼產生,其中已有上千噸的作為開發新產品所運用,其中又以紙箱製成與應用為最大宗。   另外,為因應新冠性病毒所的嚴重疫情,研發出茶葉抗菌貼膜。這項產品已通過大腸桿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 (MRSA)、沙門氏菌、白癬菌等抗菌力測試,以及通過流感等抗病毒實驗,確定其成效。此外,尚有放置口罩收納袋與口罩支架等相關防疫周邊產品。   預計未來將以每年增加100t的茶殼使用量,持續致力於茶殼循環再利用,創造出比堆肥與飼料更具有價值的產品,藉由「從茶田到茶殼」價值鏈鏈結,為社會環境問題做出貢獻。【延伸閱讀】連喵星人也愛!茶渣加菌醱酵變墊料 可抑菌除臭
【循環】用科技處理廢棄物-可寧衛從清運到掩埋「全透明」
2021/11/26
在台灣,廢棄物掩埋事業總讓人有種神秘感,而它,也可說是相當具爭議與話題的產業之一,最令人詬病無非危害環境、造成二次汙染,此外,封閉式的末端處理,更是留給人無限想像空間。   「可寧衛」一間立足台灣超過二十年的事業廢棄物處理公司,第二代七年級生楊永發接任總經理後,導入IT打破傳統的營運模式,讓廢棄物從離開工廠的那刻起,從清運到掩埋全程追蹤,公開透明。   「我們在清運廢棄物的貨車裝上四個攝影機,如果車子停下來過久,系統就會顯示異常。不過通常都是因為司機在買檳榔啦!」楊永發語畢,自己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業界首創「脫光式」揭露廢棄物處理流程雲端資訊一把抓   以詼諧方式舉例,道出可寧衛處理廢棄物走在時代尖端。台灣知名科技大廠,台積電、友達等都是可寧衛重要客戶,無非看上可寧衛一條龍、嚴謹的作業模式,且全程空開透明。   要其他廢棄物處理業者,把猶如自家客廳的掩埋場大剌剌公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可寧衛反其道,大膽地在所屬掩埋場都裝上攝影機,並使用AI技術讓客戶,隨時查閱廢棄物處理的狀況。   「沒有人有空一直盯著螢幕看,所以AI(去偵測)就很重要,有任何異常,像是廢棄物的量一直沒有變化,系統就會發出異常通知,這個時候就能即時處理。」透過楊永發信心十足的解說下,展現出可寧衛「脫光式」的做法,在業界相當前衛。 減碳目標第一步:盤查 可寧衛導入AI、攜手微軟提解方   從老牌廢棄事業起家,楊永發接手家族事業後,覺得公司採用高規格的國際處理標準還不夠,於是成立中衛環保科技,使用IT成為工具,發展新的企業經營模式,同時要對準永續目標。   而近年來,「減碳」成為國內外政府企業重大挑戰,練兵多年的可寧衛打下的數位基礎,正好能提供企業展開減碳行動前最需要的「碳數據」。   支持著可寧衛轉型的中衛環保科技,主推兩大服務:廢棄物管理即服務(WaaS)與企業永續管理解決方案(ESMS)。廢棄物管理即服務如同Netflix般推出「訂閱制」,從免費、不同等級方案,到客製化訂閱內容一應俱全;而企業永續管理解決方案也與微軟合作,使用雲、AI技術,讓中小型企業能用可負擔的價錢撰寫永續報告書。   微軟,是最早推動永續計畫的科技巨擘,而可寧衛是微軟唯一在亞洲的Green500夥伴,楊永發表示,中衛科技所有的數據資料建置於微軟的「雲」之上,客戶只要輸入帳號密碼,就可以即時觀看想要的資訊,企業永續長可免去耗費大量時間蒐集各部門的數據,省下時間去規劃永續策略;除此之外,微軟的公信力也能讓客戶放心,確保所有資料安全度與機密性。   中衛科技也善用微軟的AI工具,發展出屬於自己的OCR,單據如水單只要一掃描,即可將圖像轉化為文字,再透過其系統整合、分析,應用成可參考的數據,並寫成一份永續報告書。   過去一份永續報告書動輒百萬,而ESMS服務能讓中小型企業省去大筆開銷,即能迅速又精準的掌握永續相關數據,進而寫出永續報告書;即時的報告分析,更是可協助企業更快應對永續議題,展開行動。 以科技將豬屎尿轉換成電力 企業發跡地展開創意永續行動   在永續議題上,除了從舊有的事業經驗中找創新作法,可寧衛還盤點公司資產並考量國際發展趨勢與國內問題,計畫在內門區自有土地上建置「新農業循環園區」,一來能以地方創生的方式,替該地嚴重的人口流失問題找解方;二來是用科技解決內門因畜牧業造成的環境污染。   「廢棄物,其實只是被錯置的資源!」可寧衛永續長陳奇男表示,內門是養豬重鎮,但礙於養豬戶規模,環保設施往往不到位,豬屎尿就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污染河川、土地,當沼氣進入大氣就成了溫室氣體,「可寧衛使用先進的科技,讓沼氣轉換成電力,並使用現代化設備讓養豬場的異味不飄散。」他進一步解釋,主打動物福利的園區,也能提升豬肉品質讓疾病感染機率降低,在產銷履歷驗證方面,相關資訊及數據也將公開透明。   盡可能廢棄物再利用,但難免會有無法回收的溫室氣體,可寧衛永續發展部副理鄭曉蔓表示,示範園區亦保留15公傾土地作為自然碳匯區種植樹木,在該區域還會以適當的人為管理去除外來種,讓野生台灣原生植物能有更好的發展。   「我們嘗試加入RE100,但可寧衛不是製造業,用電量沒達到一億度的門檻。」楊永發解釋,RE100期待合作夥伴是用電量極高的企業,所以可寧衛無法如願加入,然而可寧衛依然與RE100的目標對齊,計畫在企業2025年全面使用綠電。   「現代人不喜歡一個公司只注重賺錢、利益,企業做事需要有公益性、替某群人去解決某些事。」想破除外界對環保事業是暴利的負面觀感,曾一度面對公司內部「你公司只做公益不賺錢」的聲音,但楊永發堅持對的事,要持續在創新中找平衡點,讓公益與獲利都能兼顧。【延伸閱讀】AuReus包覆層—蔬果廢棄物之發光化合物吸收紫外線並轉變為再生能源
日本農業經濟發展現況與成功案例
2021/11/26
日本自從放寬農業生產政策規範,大幅擴大農產品出口後,增進許多農業新進者的加入。加上,近年來國內消費者對於農產品安全意識的抬頭,農商工跨域合作與智慧農業的自動化與效率化等進展下,此時的農業有別於過去傳統的印象,猶如寶庫般充滿商機。 農企業的成長與多角化經營   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2018年所做的調查,自2009年後農地法修改後,有使用農地的一般農企業已達3,286間,至今仍維持持續成長的狀態。農企業增加與跨域合作,為農業經濟發展帶來眾多利處,例如:結合智慧化先端技術解決農業人力不足問題;藉由農企業大規模經營大幅減少休耕地;農作物與加工品的品牌化增進了收益等。   然而,在情勢一片看漲之時,農企業成本的投入與利益平衡卻面臨挑戰。根據日本政策金融公庫2018年所作調查數據顯示,農企業在三年內成功獲取盈餘不到三成,卻有接近五成以上農企業仍處於虧損中。如何穩定經營則是農企業當前面臨的現況,另一方面,提升業績,穩定收入則是更是需要多角化的經營模式。 跨域多元性合作,創造成功經營模式   農業經濟發展雖然前景看好,仍存在許多潛在問題點。尤其攸關穩定收益問題。特別是跨域產業投入農業初期之時需耗費較多成本費用,導致不少企業在收益還尚未穩定前,則面臨撤退或縮小規模的案例出現。大多案例主因在缺少計畫性的評估,例如農事作業勞力負擔與外在自然環境評估等,或是抱著理想化狀態下投入成為農業經營潛在的問題點。針對此,TANABA經營戰略綜合研究所奧村研究顧問認為「強化夥伴間鏈結」相當重要。除此,他也指出「未來農業,新鏈結(海外市場、開闊市場銷售、通路改革)與新技術(機械化、農業技術、IT應用)的創新元素是必須,然而,解決社會使命和長期的合作夥伴關係也是相當重要,創新農業與社會價值兩者之間應當是相甫相成」。   當今農業現況仍存在各種不穩定因素,可預見未來經濟模式將會產生巨大變化。除此,「智慧農業」、「賺錢農業」的實現,將會更加吸引對農作物有興趣的人投入,進而產生更具有商機的經濟模式出現。而近年來「食品安全」、「地產地消」也備受關注,如何更加妥善應用將是農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三大成功案例 (1)  和民集團的和民農場 日本知名的連鎖居酒屋-和民集團,自2002年開始投入農業,以「提供安心安全的食材」為主,致力於有機農業的投入,逐步擴大其規模。2018年在日本全國已擁有11座農場與牧場(包含提攜農場在內)。致力於農業的生態環境與循環再生,形成和民特有的六級產業模式。 (2)  小田急電鐵-高甜度番茄生產與銷售 日本關東私鐵之一-小田急鐵路公司2016年利用自家位於在神奈川未使用農業用地上生產高甜度的番茄,並將生產的番茄沿著小田急鐵路自營超市販售。同時也提供合作的餐飲店所使用,成為跨域產業的成功案例之一。不僅創造新收益,同時也增進鐵路沿線商店的附加價值。 (3)  UR都市機構-市民農園 2014年UR都市機構(獨立行政法人都市再生機構)開始農地共享計畫。與市民農園不同的是由菜園顧問同時兼具農場工作,並透過農作物的照顧與採收等工作,促進與當地居民交流。隨著農地共享計畫受到青睞,也提升住宅區知名度。【延伸閱讀】日本推動智慧農業、友善環境、生物技術綜合戰略
疫後生態旅遊 林務局力推發展森林療癒
2021/11/25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長林華慶今天在一場生態旅遊研討會中,主講「後疫情時代森活旅遊規劃與發展趨勢」,提出軸帶式森林生態旅遊,並力推發展森林療癒。   台灣生態旅遊協會舉行「新視野2021台灣生態旅遊國際研討會」,邀請國內外生態旅遊專家,探討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影響下旅遊思維。   林華慶說,疫情影響下,2020年國內觀光據點遊客人數減少,國家森林遊樂區卻較2019年403萬人次增加38萬人次,創近5年新高,如何藉機創造兼具深度的旅遊體驗,是後疫情時代旅遊發展的重要議題,對森活旅遊而言,是危機也是轉機。   林華慶說,林務局在全台各地有18處國家森林遊樂區,總面積3萬5458.53公頃,未來將朝軸帶式擴大資源串聯,不再單點訴求,發展森林生態旅遊,期望國家森林遊樂區成為民眾參與山林活動最佳選擇場域。   林華慶提到生態旅遊應導入森林療癒,他說,所謂森林療癒,就是在專人引導下,體驗心靈與環境的結合,包括聽風聲、鳥鳴等,設計可讓身心靈放鬆與大自然接軌,讓民眾了解這種慢活式的小眾旅遊型態,不同於廉價式的蜻蜓點水,如果是3天2夜的環島旅遊,不但無法放鬆身心,還可能更疲累。【延伸閱讀】日本研究 森林浴可提升因應壓力能力   林華慶說,林務局自2019年輔導私有林發展森林療癒為林業經營的新模式,目前已輔導3處私有林發展森林療癒,獲參與民眾正面回應,呼應森林生態多元服務價值。   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透過遠距致詞,他說,全球氣候正急遽惡化,對人類生活帶來嚴峻挑戰,聯合國提出永續發展目標,讓人類與地球可以共存共榮,生態旅遊是一種具有責任感的永續旅遊方式,除讓參與者享受深度的自然人文知性感性之美,也兼顧保育自然生態及觀光資源的永續利用,還可提振地方經濟,維護當地文化、凝聚社區意識。   唐鳳說,疫情改變了全世界人類的生活,台灣今年5月進入全國3級警戒,讓觀光產業受到嚴重衝擊,隨疫情漸受控制,逐步降級解封,更需要考量爆發性的國內旅遊可能對生態環境產生怎樣的壓力,如何做好旅遊地承戴量的管控,是很重要的課題。   交通部長王國材也透過遠距致詞,他說,台灣四面環海、山巒起伏,地形錯綜複雜,海拔高度變化大,加上亞熱帶氣候性,孕育豐富的物種,呈現出生態環境多樣性的特質,不管是植物、動物、海岸地質環境、海洋生態等都值得遊客探訪。   王國材說,交通部致力提供民眾優質交建設及服務,也推動生態保育與建設的平衡,例如在規劃高鐵建設時,參與水雉保育至今20年,公路總局加強石虎保護措施,高速公路局建蝶道保護紫斑蝶,觀光局13個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也推出許多賞蝶、賞鳥、賞螢等多元旅遊遊程,疫情趨緩後,非常期盼歡迎各國來台旅遊。
應用AI以防止害蟲破壞印度農作物
2021/11/24
70%的印度家庭是以農業為生,其中有80%是擁有兩公頃或更少土地的小農。總計大約有 600 萬人種植經濟作物-棉花,而棉花則是印度僅次於稻米和小麥的第三大農產品。棉花特別容易受到害蟲的侵害:在2017 年時,印度人口第二大的城市-馬哈拉施特拉邦就曾發生過有一半的棉花作物被一種害蟲摧毀。   為了幫助農民預防此類災害,從而提高作物產量和利潤,印度非營利組織 Wadhwani AI 與Google慈善組織合作並於亞洲首次投資。他們共同努力改進了“以人工智慧來驅動農場決策支援系統”:這一個應用程式是使用人工智慧來識別哪些害蟲正在吃農作物,然後預測其侵擾的軌跡,並從農業專家那裡獲得可行的補救建議。他們希望這將有助於保護農民的生計,並遏制弊大於利的農藥濫用。   Wadhwani AI是一家非營利組織,其項目主要是應用人工智慧來造福社會。藉此項目來幫助棉花農收入能更穩定些。而造成棉花農收入不穩定之緣由則是粉紅棉鈴蟲(是一種蛾幼蟲)等害蟲,而這種害蟲平均每年會導致 20% 到 30% 的印度棉花作物死亡。害蟲將卵產在棉鈴或種子囊上,這些幼蟲會繼續吃種子並破壞纖維,降低產量和品質。它們很難以肉眼發現,倘若在它們進入棉鈴之前找到它們可能會改善農民的生活。   使用這款名為 CottonAce 的應用程式,小農可以簡單地拍攝包含害蟲於棉鈴或種子囊上的照片;該應用程式首先將驗證圖像是否真實,然後對害蟲進行分類和計算。    Wadhwani AI 的高級產品經理 Dhruvin Vora 透過電子郵件表示,該 AI 模型已在 30,000 張圖像上進行過訓練了。因此,可以預測“下一代卵和幼蟲之侵擾作物之軌跡”。該應用程式為用戶提供有關如何應對侵擾的即時性建議,而不用將圖像傳送至州政府的農業專家,然後再等他們傳回建議,此等待過程極費時。   Vora說:”每個社區往往都都有一兩個“帶頭人”,該帶頭人精通於技術且為受過教育的社區成員;只有該帶頭人需要此應用程式(它可以在沒有網際網路連接的情況下工作),並且可在村莊會議上將訊息傳遞給在他們所在地區的 10 到 40 名其他農民。通常,會議將討論是否噴灑殺蟲劑。如果需要噴灑殺蟲劑,該應用程式則會教導農民以科學方式來噴灑,相比之下,這比無差別性地廣泛使用殺蟲劑要好,因為無差別性地噴灑方式將會損害農民健康、土壤品質和環境且會減少利潤,而這會使已經在貧窮困境中的農民更加陷入絕境。”另外,對於不太嚴重的蟲害,則會推薦有機產品來使用,例如印楝油,一種源自印度楝樹的生物農藥且具有驅蟲特性。   去年,Google承諾投資 100 億美元幫助印度小企業實現數位化,包括運用人工智慧促進農業社會公益,首席執行長 Sundar Pichai 宣布這是一項“非常個人化”的計劃。Wadhwani AI是從數千家企業中脫穎而出並從Google獎學金計畫獲得200萬美元的第一批亞洲企業,並且還得到包含九名研究員的研究團隊協助。半年內,該研究團隊協助Wadhwani AI 的員工優化應用程式,如重新設計應用程式、更深入開發UX研究以及構建加速AI 學習模型的新基礎設施等,而這些將有助於Wadhwani 的其他社會公益項目,例如嬰兒體重秤等。【延伸閱讀】人工智慧將幫助農民提早發現作物疾病   去年 6 月至 9 月,在印度秋收期間,CottonAce被部署在馬哈拉施特拉邦、古吉拉特邦和特倫甘納邦三個州。根據獨立調查,遵循建議的小農戶利潤率提高了 26.5%,而農藥成本降低了 38%。該組織的目標是在2021年期間全面推出該應用程式,目標是2021年向 30萬名農民提供建議,到 2022 年擴增至 200 萬農民。
FAO呼籲茶產業鏈採取聯合行動以確保產業的永續發展
2021/11/23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 為慶祝首個”國際飲茶日”(International Tea Day,5月21日)的到來,舉辦了一場線上虛擬大會,活動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主要的茶葉出口及進口國,以及將茶葉種植視為重要就業及收入來源的生產國代表,與會國家包含阿根廷、中國、印度、印尼、肯亞及南韓,會議中強調確保永續的茶葉生產對於整個茶產業鏈來說相當重要,特別是在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經濟進入衰退及工人收入下降的期間。   糧農組織總幹事表示,茶產業作為一種就業及收入來源,可以幫助緩解當前經濟下滑所帶來的一些困難,其在戰勝飢餓、減少極端貧困、賦予婦女權力、保護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方面有許多的貢獻,鼓勵茶產業中所有利益關係者建立合作關係及擬定永續發展具體計畫,也強調需要在茶葉生產及加工方面制定更好的政策、加入更多的創新、增加投資規模及提供更大的產業包容性。   除了茶所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外,會議演講者還強調了茶葉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並探討其於人體健康及營養層面的影響,包含抗發炎、抗氧化及減肥效果。而為了提高茶產業的永續性,與會成員一致認為需制定因應及減緩氣候變遷的策略,增進茶產業鏈的市場透明度,並制定永續茶葉生產政策,首要目標是促使小農從中受益。【延伸閱讀】印度AgNext的AI技術將推動茶產業的復興
【綠趨勢】日本環境永續的「友善耕作」之發展現況
2021/11/22
日本政府自1999年頒布《永續農業法》,依其第四條規定採用「農業永續生產方式」之友善耕作者可向各地方政府提出認證申請,一旦申請通過即可取得政府提供的特別專案措施。   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所作統計調查,時至2020年3月為止,全國通過認證申請約接近84,000件,占全國農民總數約7%,大多耕作物為水稻。而新申請通過約有3成左右為水稻,其他3成為果菜類。 詳細整理要點如下:  2020年3月為止,全國通過申請83,767件,占全國農民總數約7%(2019年約有119萬經營體),新通過申請約1,912件,至2020年3月為止累積新申請件數為312,035 件。(表1) 申 請作物類別,以水稻比例占最高約34%,其次為果菜類28%。認證更新通過又以果樹的比例為最高31%,其次為果菜類24%。總括來看,水稻比例占半數以上。(表2) 農民新申請和更新的主因大多為對環境保全型農業的重視,反之,不申請或更新者主要原因為友善耕作的農民認為認證農產品價格並不具有優勢。 農林水產省針對環境保全型農業感興趣的農民積極推展這項措施,並透過各地方政府所推行的促銷活動實例促進這項措施的實施。                                表1. 友善耕作申請通過件數                                表2. 申請友善耕作通過的農作物占比例 友善耕作認證的優勢與成果   從上所述得知,申請通過認證可取得政府提供的特別專案措施,農民亦可享有改良資金借貸和農業機械課稅等補助。例如:農場所需導入的機械與資材購入的借貸資金可享有延長償還期限;可成為友善農業的計畫補助金資格;可獲取全國地方的友善環境的環保生態標章。   除了特別專案措施,政府為了鼓勵維持國家生態環境的友善耕作的農友,讓通過這項措施能另可獲取政府提供的環境保全型農業的直接支付補助,若再進一步取得有機JAS認證的話,估計價格相差一般慣行農作物約1.5倍左右。故,能善用此項專案補助項目,能減緩成本負擔外,對於友善環境的農業經營方式來說是一大優勢。   友善耕作制度目的強調環境與農業生產兩者之間調和,藉此提升國產農產品的支持與認可,再藉由認證制度的導入以鼓勵重視生態環境農事者。1999年制度剛導入時全國僅有13件通過認證,隔年突破有上千件通過此項認證。2005年日本農林水產省設定目標10萬件,隔年也順利達成目標。從中瞭解友善耕作認證深獲通路商與消費者好評。 環境保全型農業面臨課題   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調查友善耕作認證自1999年開始接受驗證後,每年一路持續增長,至2011年達最高峰後,隔年(2012年)首次面臨件數申請減少情況發生。(表3)其主要原因在農民雖重視友善環境栽培方式,但農產價格卻不具有優勢是造成認證申請減少原因。再加上為減少農藥與肥料使用,病蟲害發生風險相對提高,更加劇這項栽培方法比慣行農業產量較少。因此,即使賣價能比慣行價格還高,產量的減少在總體銷售額上也無法提升。                                                               表3.認證申請通過件數   此外,隨著未來人口數的銳減,每戶農產品消費預算連同受到影響下,未來農產品需求量預估大幅增加可能性也會減少。另一方面,對於小農來說繁雜的申請手續與認證成本,也是促使小農意願減少原因之一。故,採用友善環境的種植方式,未申請認證的也不在少數。   因此,不管站在友善耕作或環境保全型農業的觀點來看,長期性經營仍需在經濟性與環境友善兩者之間取得相對平衡。此外,除了加強制度推動,促進從農者加入申請認證之外,仍更須建構完善體制,讓農民更加瞭解農產品價格形成方法、補助金取得方式等。 【延伸閱讀】日本推動智慧農業、友善環境、生物技術綜合戰略
新穎技術有望簡化海洋預測系統
2021/11/19
Scoot Science 正在簡化全球水產養殖公司的海洋觀測,並利用其 SeaState 儀表板來展現預測海洋事件的潛力。SeaState 應用程序軟體將環境、海洋和氣象數據匯整至以web為底之儀表板中並進行管理、預測和保險。   Scoot Science首席執行長Jonathan LaRiviere說: “養殖漁業的團體對不受限制的水上風險有很高的容忍度。他們在監測海洋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但仍然認為許多海洋風險—如低氧水域、溫度驟變和大量浮游生物繁殖—是不可預測的。”LaRiviere亦表示,“我們有工具能限制這些風險並正在與養殖場合作,以增加極端海洋事件的準備時間。我們正在對單個養殖場進行短期預測,並著眼於長期趨勢影響區域規模的水產養殖。”LaRiviere與擁有物理海洋學碩士學位的聯合創始人 Evan Goodwin 一起組建了一支團隊,其團隊內包含海洋學家、農業經濟學家、數據分析家和軟體工程師,並同時使用現代海洋學工具收集和提取稀有的專有數據並對其進行投放到一個平台,以幫助企業了解和適應不斷變化的海洋。   多樣化的數據集成和與硬件無關之海洋觀測方法為Scoot Science的 SeaState 平台奠定了基礎。 SeaState 將養殖場上的多個不同數據系統與周圍環境條件彙整起來,為農民提供了一個了解過去、現在和未來水面以下發生的情況的平台。且並在幕後,精簡其海洋數據系統,希望該系統能促使養殖業者能夠快速量化威脅海洋生物的海洋中可預測的風險。SeaState 的預測模型專注於提供極端海洋事件的早期預警。透過增加交貨時間,養殖場能夠實施緩解措施並顯著減少損失。事件發生後,養殖場使用 SeaState 進行法務審計,並能夠確定對魚類福利產生最佳結果的具體行動。 Scoot Science 每天即時處理來自每個農場的 250,000 多個數據點,並量化從表面到海底的海洋動態。LaRiviere說:“對於任何國家的海洋水產養殖公司來說,SeaState 都是一項資產。它將幫助這些企業減輕氣候變化和其他災難性事件(如藻華)的影響。最終,我們認為這是養殖場保護他們寶貴的資產—養殖魚和海產的機會。”【延伸閱讀】以衛星遙測技術即時監控水域中有害藻華現象
人造肉趨勢-不是科幻小說,企業公開「養肉」設備
2021/11/18
加州一家人工肉的企業最近揭幕大型的設備,未來年產量能超過18萬公斤。美國政府尚未核准動物細胞培育的人工肉銷售,這家公司表示,技術已到位,「這不是科幻小說」。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報導,位於加州柏克萊附近艾默利市(Emeryville)的Upside Foods造價5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4億元)、占地約1500坪的新廠區在本月4日揭幕。   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2021年報告預測,人工培育肉品到了2030年將成為250億美元(約新台幣6961億元)的市場。   致力於推動植物肉與人工肉的非營利機構好食研究所(Good Food Institute)表示,Upside Foods的前身Memphis Meats於2015年成立時是全世界第一家人工肉品公司,現在至少有80家,且還有成長空間。   這是美國新興且快速發展的行業,也就是從動物細胞培養出食用肉,不需要動刀屠宰。人工肉,或稱為培植肉、實驗室培育肉,主要仍以小型實驗室為主進行開發。   美國政府尚未批准培養肉品的銷售,Upside Foods營運長艾美.陳(Amy Chen,譯音)表示,新設施證明這項技術已經準備到位。   「這不是做夢…不是科幻小說而是事實。」艾美.陳今年6月離開百事可樂(PepsiCo)資深副總的職位,加入Upside Foods。   一旦取得美國政府的銷售核准,他們計畫先供應餐廳,包括舊金山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廳;第二步將進軍超市訴求一般消費者。   在Upside的工廠,有酷似啤酒廠的大型不鏽鋼桶,每年能生產5萬磅(約2.3萬公斤)人工肉,最終能擴大到40萬磅(約18萬公斤)的產能。   廠區裡大型的不銹鋼桶又名「生物反應器」(bioreactors)。由活體動物身上採集的細胞,浸泡在葡萄糖、維他命和氨基酸等養分中,在生物反應器中,為動物細胞創造了類似動物身體的成長環境與養分。   另一個更複雜的步驟會讓那些細胞長成牛排或雞胸肉應有的纖維與質地。這有別於其他類似的公司只能生產絞肉。   人工肉的倡導人士標榜這樣的過程能避免屠殺動物,所需的用水和土地較傳統畜牧業少,對環境友善。這類訴求沒有足夠多的研究支撐,但創投對人造肉業抱持高度興趣。   根據企業資料平台Crunchbase,Upside獲得超過2億美元的資金。舊金山另一家人工肉業者Eat Just募得逾4.5億美元資金,其肉品去年起銷售到核准開放這類產品的新加坡。   美國農業部、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Administration,FDA)於2019年同意共同監管人工肉的新行業,但尚未批准任何銷售。   Upside沒有透露一旦獲准之後的售價,僅表示製造的人工肉可與牧場飼養的高端雞肉價位相提並論。不過,要說服民眾購買尚有大挑戰,企業必須透過新成立的設備進行導覽,揭開製程的神秘面紗。【延伸閱讀】肉的終結,不可能與可能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