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利用亞洲發酵技術,將廢棄的麵包外皮轉化為營養食品
2025/07/29
小麥種植佔麵包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約40%,被浪費的麵包外皮則進一步加劇環境負擔。英國雪菲爾大學的研究團隊透過固態發酵技術,將麵包外皮與草蛋白結合,來轉化麵包廢棄物,以生產出素食替代蛋白質,不僅提升營養價值,還能減少食物浪費,這項技術與亞洲傳統發酵食品天貝相似。   由於種植苜蓿等飼料作物,每公頃土地可產出1.8至3噸蛋白質,能提高蛋白質生產效率,遠超過傳統飼養之肉類蛋白質。目前,研究團隊正與相關產業合作,計劃擴大商業化生產,並且優化產品的風味與質地。隨著全球人口持續增長,糧食資源的有效利用將成為關鍵議題。這項研究展現了創新科技在提升糧食安全與環境永續發展中的潛力,未來若能成功商業化,將有助於解決糧食供應的挑戰,並推動綠色、低碳的食品產業模式,邁向永續飲食。 【延伸閱讀】- 發酵豆粕作為魚飼料替代物的潛力
永續的奈米纖維塗層可以延長水果的保存期限
2025/07/28
水果與蔬菜於採收後容易腐敗,傳統的冷藏與塑膠包裝雖能減少浪費,但卻不環保。印度喀拉拉邦科拉姆Sree Narayana女子學院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可食用奈米纖維塗層 (CNFs),由洋蔥皮萃取的纖維素奈米纖維 (cellulose nanofibers, CNF) 、可生物降解的聚乙烯醇 (PVA) 和抗菌奈米薑黃素所製成。   研究團隊將橘子浸泡於CNFs 2分鐘後晾乾,並進行2週的儲存試驗,監測水果的各種變化。研究結果顯示,未經處理的橘子在儲存至第13 天時開始腐敗;經過處理的CNFs組則顯著顯增加了水果的新鮮度及可食用性,其重量、酸度和總可溶固形物 (TSS) 變化幅度也較小,使橘子保有更好的狀態。   這項技術採用農業廢棄物洋蔥皮作為原料,符合環保與永續發展的理念,並且能降低食品包裝材料中塑膠對健康與環境的影響。因此,該塗層技術有望成為現有塑膠食品包裝的綠色替代方案,推動農產品儲存方式的革新。 【延伸閱讀】- 受蠶啟發的新型奈米纖維製造方法
鷹嘴豆和豌豆天貝作為植物性蛋白質食品之潛力
2025/07/25
天貝 (tempeh) 是一種源自印尼的真菌發酵食品,因其作為植物性蛋白食品的優勢,在全球越來越受歡迎。然而,目前天貝的發酵過程需依賴製造人員的經驗,對其影響營養、感官特性及健康益處的分子機制缺乏科學理解,限制了開發最佳功能性之天貝肉類替代品的能力,因此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的研究團隊進一步研究了天貝的物化性質與變化。   研究團隊將天貝進行化學分析,以確定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氨基酸、類黃酮等化合物。結果顯示,天貝具有高纖維、低脂肪的營養特性,實驗並邀請消費者評估天貝的味道、氣味和口感,以及將天貝餵飼給高脂高糖飲食誘導的肥胖小鼠,模擬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測試天貝對肥胖小鼠的健康影響。試驗結果發現,餵飼鷹嘴豆天貝的肥胖小鼠,體重增加較少,脂肪肝的形成受到抑制,腸道微生物群的負面變化也有所改善。   研究不僅提升了天貝作為植物性肉類替代品的潛力,還為未來發酵食品的開發提供了科學依據。若能進一步優化風味與質地,新型天貝有望成為市場上美味、營養且永續的植物性蛋白選擇,推動更健康的飲食習慣。 【延伸閱讀】- 素食界的天菜「天貝」你吃過嗎? { "@context": "https://schema.org", "@type": "FAQPage", "mainEntity": [{ "@type": "Question", "name": "鷹嘴豆天貝餵飼對高脂高糖飲食誘導的肥胖小鼠有哪些影響?", "acceptedAnswer": { "@type": "Answer", "text": "鷹嘴豆天貝餵飼可使肥胖小鼠體重增加減少、抑制脂肪肝形成,並改善其腸道微生物群的負面變化。" } }] }
新育成之高產水稻品種有效減少70%甲烷排放量
2025/07/22
/* 隱藏容器,使用者看不到,爬蟲仍解析 itemprop */ .sr-only { position: absolute !important; width: 1px; height: 1px; padding: 0; margin: -1px; overflow: hidden; clip: rect(0,0,0,0); border: 0; }   水稻及作物生長時期,根系會分泌物質提供土壤中微生物養分,而土壤微生物亦會幫助作物吸收養分,此過程中會釋放出甲烷,然而尚不清楚何種根系分泌之化合物與甲烷產生相關。由瑞典農業科學大學(Swedis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與中國研究團隊合作,探討植物基因及製造甲烷間的關係,並育成高產、低甲烷的水稻品種。   研究團隊比較甲烷排放量不同的兩品種,發現甲烷排放量與根系分泌的延胡索酸(fumarate)及乙醇含量高度相關,當根系分泌較多延胡索酸濃度時,土壤中甲烷菌族群量隨之增加,使甲烷排放量增加,乙醇則反之。為驗證此發現,研究人員在水稻盆栽人工添加延胡索酸後,甲烷濃度增加,若添加適量乙醇或干擾延胡索酸生合成之化合物oxantel,則可有效降低甲烷排放量。進一步將高產之優良品種與低甲烷排放量品種雜交,選育出兼具兩優良特性的品系,這些品系平均甲烷排放量減少70%且產量提升至每公頃8.96噸。此外,研究團隊在中國兩地區進行為期兩年的田間試驗,結果顯示施用兩化合物能大幅減少甲烷排放量約60%且不影響產量。   藉由探討根系分泌物質與甲烷排放間的交互作用,協助選育兼具高產與低甲烷排放的優良品系,新品系目前正在申請品種權,同時,研究團隊與肥料公司合作,探討將oxantel添加於商業肥料中的可行性,期望未來能將相關品種及商品實際落地應用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朝向淨零碳排的目標邁進。 【延伸閱讀】 - 改善灌溉技術,減少用水過度耗費及溫室氣體排放 { "@context": "https://schema.org", "@type": "FAQPage", "mainEntity": [{ "@type": "Question", "name": "根系分泌的哪些化合物與水稻甲烷排放量高度相關?", "acceptedAnswer": { "@type": "Answer", "text": "研究顯示,水稻根系分泌的延胡索酸(fumarate)濃度與土壤中甲烷菌數量呈正相關,延胡索酸增加時甲烷排放量明顯上升;而根系分泌的乙醇則與甲烷排放呈負相關,可抑制甲烷產生並降低排放量。" } }] }
奈米感應器協助即時偵測植物中鐵含量
2025/07/21
/* 隱藏容器,使用者看不到,爬蟲仍解析 itemprop */ .sr-only { position: absolute !important; width: 1px; height: 1px; padding: 0; margin: -1px; overflow: hidden; clip: rect(0,0,0,0); border: 0; }   鐵是植物的必要營養元素之一,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酵素功能、氧化還原反應的重要因子,主要以二價鐵Fe(II)、三價鐵Fe(III)兩種形式存在,而植物僅能利用Fe(II),測量兩種形式的鐵含量可以了解鐵的吸收效率,有助於營養診斷以達到精準的施肥策略,避免資源浪費及環境影響,同時提高作物生產力,然而傳統方式僅能測量植物的總鐵含量。由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研究與技術聯盟(Singapore-MIT Alliance for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SMART)旗下研究團隊開發的一種近紅外光螢光奈米感測器,能夠在活體植株中即時監測並分辨兩種型態的鐵含量。   研究人員利用電暈相分子識別平臺(Corona Phase Molecular Recognition, CoPhMoRe)開發高選擇性的螢光反應,隨後將單壁碳奈米管(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SWNT)包裹於帶負電之螢光聚合物中,製成靈敏度佳、透明的新型奈米感測器,盡可能減低對於植物體的影響干擾,置入植物組織後感測器與Fe(II)、Fe(III)作用並發出不同近紅外光螢光訊號,以便即時追蹤兩種鐵離子的動態及化學變化。奈米碳管感測器為研究植物代謝、養分運輸、逆境反應等領域提供強大的工具,有助於優化肥料使用、降低栽培成本及過度使用化肥造成的環境影響,研究人員正致力於將該技術整合至水耕或慣行農業的肥培管理系統中,並擴展其功能以檢測其他必要元素,旨在提升肥培管理的精準度及效率,促進農業永續發展。 【延伸閱讀】- 奈米感測器將能應用於檢測區分植物激素激勃素(gibberellin) { "@context": "https://schema.org", "@type": "FAQPage", "mainEntity": [{ "@type": "Question", "name": "SMART奈米感測器如何在活體植株中同時分辨Fe(II)和Fe(III)?", "acceptedAnswer": { "@type": "Answer", "text": "研究團隊利用Corona Phase Molecular Recognition (CoPhMoRe)技術,將單壁碳奈米管(SWNT)包裹於帶負電螢光聚合物中,製成新型近紅外螢光感測器;當感測器分別與Fe(II)或Fe(III)作用時,會發出不同波長的近紅外螢光信號,即時區分並定量兩種鐵形態。" } }] }
探討玉米根系尋找水源能力之品種間差異
2025/07/18
/* 隱藏容器,使用者看不到,爬蟲仍解析 itemprop */ .sr-only { position: absolute !important; width: 1px; height: 1px; padding: 0; margin: -1px; overflow: hidden; clip: rect(0,0,0,0); border: 0; }   農業部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協助蜂農改善蜂種弱化及病蟲害致產量下降問題,經過5年,培育出高耐病力與高產量的蜂種,將技術移轉給民間,促進養蜂產業永續發展。   苗栗農改場上午在農業部舉行記者會,介紹蜂種改良新突破技術。   苗栗農改場場長呂秀英說,國內蜂群多仰賴蜂農自行繁殖自交留種,導致蜂種逐年弱化,加上氣候變遷下,病蟲害防治愈來愈困難,造成蜜蜂產蜜量下降,苗栗農改場以5年時間,經過5代雜交,成功育出高耐病且產蜜量高的蜂種,同時,開發「雜交性狀保留技術」,希協助養蜂產業改良蜂種,克服氣候變遷對蜜蜂生存帶來的衝擊。   苗栗農改場蠶蜂科長吳姿嫻介紹優良蜂種的育種過程,她說,以耐病、高產蜜量的蜂種為育種目標,分別以清潔力強的蜂群為父本、採蜜力強的蜂群為母本,兩者雜交並經過5代的篩選,選育出同時具備耐病及高產蜜量的優選蜂種。   吳姿嫻說,清潔力指標是蜜蜂愛乾淨的能力,蜜蜂會定期清除巢內的垃圾或是死蜂,是蜂群抵抗病害的重要行為,而越愛乾淨的蜜蜂越不容易生病,苗栗農改場利用液態氮凍蛹法,24小時後,評估清潔比例;另外,事先標記蜂群內固定數量的幼蟲,將會危害蜜蜂幼蟲或蛹的白堊病病原接種於蜂群上,1週後觀察標記幼蟲存活率,評估蜂群耐病能力。   吳姿嫻說,除了耐病力外,為培育出產蜜量高的蜂種,在龍眼開花期時,將蜂群移至龍眼樹附近,採蜜時將蜜片從蜂箱內取出,蜜片先秤重後再搖蜜,搖完蜜的空片再次秤重,前後相差重量即為蜂群採蜜量。   吳姿嫻說,經過5代雜交選育結果,培育出的優良蜂種清潔力70%提升至90%,蜂群幼蟲存活率提高40%,採蜜力提升30%。   呂秀英說,目前這項技術已公告非專屬授權,可望強化蜂農自主育種能力,改善國內蜜蜂種原與穩定蜂產品生產。苗栗農改場期望透過這項技術,培育台灣專業蜜蜂育王場,提供養蜂產業生產優質種原,協助蜂農面對氣候變遷及病蟲害挑戰,促進養蜂產業永續發展。   根據苗栗改良場的公告,這項「蜜蜂雜交性狀保留技術」技轉金新台幣13萬元,授權對象為一般國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授權內容包括:選育蜂王種原30隻、選育雄蜂種原片6片及蜜蜂雜交性狀保留技術文件。 【延伸閱讀】-蜜蜂如何協助加拿大更全面的監測環境汙染 { "@context": "https://schema.org", "@type": "FAQPage", "mainEntity": [{ "@type": "Question", "name": "苗栗農改場培育出的優良蜂種採用了哪些核心技術?", "acceptedAnswer": { "@type": "Answer", "text": "透過連續5代的雜交選育,並運用「雜交性狀保留技術」篩選,同時結合液態氮凍蛹憑證清潔力與白堊病病原接種測試幼蟲存活率,最終得到高耐病且高產蜜的蜂群品系。" } }] }
蜜蜂優生 苗栗農改場育成高產蜜耐病蜂種
2025/07/17
/* 隱藏容器,使用者看不到,爬蟲仍解析 itemprop */ .sr-only { position: absolute !important; width: 1px; height: 1px; padding: 0; margin: -1px; overflow: hidden; clip: rect(0,0,0,0); border: 0; }   農業部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協助蜂農改善蜂種弱化及病蟲害致產量下降問題,經過5年,培育出高耐病力與高產量的蜂種,將技術移轉給民間,促進養蜂產業永續發展。   苗栗農改場上午在農業部舉行記者會,介紹蜂種改良新突破技術。   苗栗農改場場長呂秀英說,國內蜂群多仰賴蜂農自行繁殖自交留種,導致蜂種逐年弱化,加上氣候變遷下,病蟲害防治愈來愈困難,造成蜜蜂產蜜量下降,苗栗農改場以5年時間,經過5代雜交,成功育出高耐病且產蜜量高的蜂種,同時,開發「雜交性狀保留技術」,希協助養蜂產業改良蜂種,克服氣候變遷對蜜蜂生存帶來的衝擊。   苗栗農改場蠶蜂科長吳姿嫻介紹優良蜂種的育種過程,她說,以耐病、高產蜜量的蜂種為育種目標,分別以清潔力強的蜂群為父本、採蜜力強的蜂群為母本,兩者雜交並經過5代的篩選,選育出同時具備耐病及高產蜜量的優選蜂種。   吳姿嫻說,清潔力指標是蜜蜂愛乾淨的能力,蜜蜂會定期清除巢內的垃圾或是死蜂,是蜂群抵抗病害的重要行為,而越愛乾淨的蜜蜂越不容易生病,苗栗農改場利用液態氮凍蛹法,24小時後,評估清潔比例;另外,事先標記蜂群內固定數量的幼蟲,將會危害蜜蜂幼蟲或蛹的白堊病病原接種於蜂群上,1週後觀察標記幼蟲存活率,評估蜂群耐病能力。   吳姿嫻說,除了耐病力外,為培育出產蜜量高的蜂種,在龍眼開花期時,將蜂群移至龍眼樹附近,採蜜時將蜜片從蜂箱內取出,蜜片先秤重後再搖蜜,搖完蜜的空片再次秤重,前後相差重量即為蜂群採蜜量。   吳姿嫻說,經過5代雜交選育結果,培育出的優良蜂種清潔力70%提升至90%,蜂群幼蟲存活率提高40%,採蜜力提升30%。   呂秀英說,目前這項技術已公告非專屬授權,可望強化蜂農自主育種能力,改善國內蜜蜂種原與穩定蜂產品生產。苗栗農改場期望透過這項技術,培育台灣專業蜜蜂育王場,提供養蜂產業生產優質種原,協助蜂農面對氣候變遷及病蟲害挑戰,促進養蜂產業永續發展。   根據苗栗改良場的公告,這項「蜜蜂雜交性狀保留技術」技轉金新台幣13萬元,授權對象為一般國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授權內容包括:選育蜂王種原30隻、選育雄蜂種原片6片及蜜蜂雜交性狀保留技術文件。 【延伸閱讀】-蜜蜂如何協助加拿大更全面的監測環境汙染 { "@context": "https://schema.org", "@type": "FAQPage", "mainEntity": [{ "@type": "Question", "name": "苗栗農改場培育出的優良蜂種採用了哪些核心技術?", "acceptedAnswer": { "@type": "Answer", "text": "透過連續5代的雜交選育,並運用「雜交性狀保留技術」篩選,同時結合液態氮凍蛹憑證清潔力與白堊病病原接種測試幼蟲存活率,最終得到高耐病且高產蜜的蜂群品系。" } }] }
臺灣的農業勞動力發展政策與合作模式
2025/07/16
為應對近年來農業勞動力短缺和老齡化的問題,臺灣農業部推動了多項措施,如設立農業人力資源管理專責單位、發展多元化人力資源、改善農場就業環境,以提高年輕人從事農業的意願。多元化人力資源包括建立不同類型的農業人力團及開發不同的合作運作模式,以應對長期和季節性勞動力短缺。農業部還推動發展共享機械化和自動化農業模式作為長期目標,並逐步開發省力設備和機械化農業團隊。本報告除說明目前各類型農業人力團的發展現況外,亦深入探討其合作運作模式。 研究發現重點如下:   1.隨著農業人力團制度逐漸成熟,可進一步評估將部分團體之運作轉由民間機構承擔的可行性。   2.部分地區人口持續外流地區調度單位面臨經營困難,建議農業部於主要農業產區設立區域勞務派遣中心,協助現有成員轉型為農事服務個體戶,並納入勞保制度,以維持區域農事服務的穩定供給。   3.現行人力團的招募方式依據團體任務與目標規劃,但各地人口結構差異甚大,若實施更嚴格的招募標準,恐將導致部分地區無法補足人力,未來仍須就招募機制進行彈性調整。   4.儘管農業人力團多專注於特定作物或產業,但由於我國農作物種類繁多,農業師傅與農民實務工作間常有重疊,恐削弱人力團成員的專業認同感。   5.目前僅開放兼職人員以農保身分參與人力團,未來發展區域派遣中心時,應考量擴大納入其他保險類別之人員,以提升勞動供給效率並穩定從業者收入。   本研究期望透過上述分析,推動更具彈性與多元性的合作模式,以回應不同地區的實際需求、改善農業就業條件,進而穩定臺灣農業人力資源的永續發展。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楊雅婷編譯 【延伸閱讀】 -台東農改場精進播種移植設備 提升效率省人工
福壽螺隨灌溉計畫蔓延之研究-肯亞案例
2025/07/15
/* 隱藏容器,使用者看不到,爬蟲仍解析 itemprop */ .sr-only { position: absolute !important; width: 1px; height: 1px; padding: 0; margin: -1px; overflow: hidden; clip: rect(0,0,0,0); border: 0; }   福壽螺(Pomacea canaliculata)是世界上最嚴重的100種外來入侵種之一,原生於南美洲,由於其對於環境變化及壓力適應性強、繁殖率高、具有強大的防禦機制且多數地區並無天敵,導致傳播迅速並造成經濟與生態嚴重影響。此外,福壽螺作為寄生蟲的載體,可能加速寄生蟲傳播導致危害人體健康。近年來,福壽螺入侵肯亞地區造成水稻減產約14%、淨收入損失約60%,農民嘗試各種方法如化學農藥、人為移除等皆無法有效防治其危害。隨著肯亞灌溉計畫執行,福壽螺有擴大傳播的風險,由肯亞植物健康調查局(Kenya Plant Health Inspectorate Services, KEPHIS)與國際農業及生物科學中心(CABI)合作,探討福壽螺在灌溉計畫中傳播情形,並繪製入侵範圍與程度地圖,將有助於制定管理與防治措施。   肯亞灌溉計畫包含五個細項計畫,研究人員於2020-2022年間進行田野調查,在Kirinyaga縣的Mwea計畫中發現福壽螺族群,由族群密度最高的入侵地沿著水稻田、河流、運河等相互連接的水道逐漸蔓延,極端氣候造成的洪水、農機具共用皆加速害蟲傳播,鄰近的塔納河縣(Tana River)與基蘇木縣(Kisumu)雖然暫時未發現福壽螺,然而由於植物材料與機械的互助合作關係,使兩地面臨高風險。研究人員分析了非洲大陸受福壽螺入侵的潛在風險,指出肯亞西南部、塔納河沿岸和蒙巴薩附近的沿海地區非常適合福壽螺,馬拉威、馬達加斯加和烏干達等國也存在很高的入侵風險,莫三比克、坦尚尼亞和衣索比亞則有部分地區風險較高,相關文獻發表於CABI Agric Biosci期刊。   透過此研究了解並預測害蟲的分布與傳播,研究人員提出同步耕作、改善種植制度、水田管理等措施,期望有助於政府妥善分配資源、制定相關管理與隔離措施,有效控制福壽螺的傳播。 【延伸閱讀】- 剋星來了!3款「福壽螺清除機具」雛形機亮相   { "@context": "https://schema.org", "@type": "FAQPage", "mainEntity": [{ "@type": "Question", "name": "肯亞灌溉計畫中,福壽螺是如何透過灌溉網絡蔓延並威脅鄰近地區的?", "acceptedAnswer": { "@type": "Answer", "text": "研究發現,福壽螺在Mwea灌溉計畫區內,沿相互連通的水稻田溝渠、河流及運河擴散;極端氣候引發的洪水攜帶螺體與卵塊漂移,而共用農機具又助長螺卵附著運送,使其逐步進入塔納河縣與基蘇木縣,形成高風險傳播路徑。" } }] }
探討矽元素運輸蛋白對於氣候韌性及產量之影響
2025/07/14
/* 隱藏容器,使用者看不到,爬蟲仍解析 itemprop */ .sr-only { position: absolute !important; width: 1px; height: 1px; padding: 0; margin: -1px; overflow: hidden; clip: rect(0,0,0,0); border: 0; }   矽(Si)為地球上最豐富的元素之一,通常以二氧化矽(SiO2)的形式在植物葉片中累積,雖然對於陸生植物並非必要元素,但水稻及部分草本植物皆需要矽元素以抵禦各種環境壓力,如病原菌、草食動物、乾旱逆境等,了解其機制將有助於強化作物韌性及生產力。在一項突破性研究中,日本岡山大學研究團隊發現關鍵訊息蛋白Shoot-Silicon-Signal (SSS),此蛋白能夠調節矽的吸收、分布及累積。   由於水稻對矽的需求量高,缺乏矽元素嚴重影響植株健康及產量,研究團隊以水稻為材料,分析水稻節間之轉錄體,發現SSS與矽的訊息傳導有關,SSS為開花素(florigen)的同源基因,僅存在於禾本科植物中。試驗結果顯示SSS僅在莖細胞中轉錄,然而其蛋白質在根部及韌皮部汁液中被發現,推測可能隨韌皮部運輸。當施用矽元素後,SSS轉錄體表達量顯著下降,隨後蛋白消失,藉此調控矽的吸收。研究人員進一步以基因編輯、突變等生物技術建立SSS變異品系,無論添加多少劑量之矽元素,sss突變株根部吸收矽的效率及矽運輸蛋白的表達量皆下降至一基礎值,導致產量下降約1/3,由此可知SSS對於根部吸收及莖部累積矽元素的重要性,相關文獻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研究人員表示,透過SSS蛋白作為標記,將有助於更精確的估計作物的矽需求並優化施肥策略,以提升作物產量及面對生物與非生物逆境的韌性,促進農業生產力及永續性。 【延伸閱讀】- 未來餐桌上永續純素蛋白的新選擇 { "@context": "https://schema.org", "@type": "FAQPage", "mainEntity": [{ "@type": "Question", "name": "矽元素對陸生植物來說是必需元素嗎?", "acceptedAnswer": { "@type": "Answer", "text": "雖然矽對陸生植物並非必要元素,但部分植物仍需矽元素來抵抗環境壓力。" } }] }
2025 全球咖啡市場趨勢分析:價格飆升與供應風險雙重壓力
2025/07/11
2023年,全球咖啡產值估計為230億美元,而世界咖啡貿易額超過260億美元。整體而言,咖啡產業全球年收入估計超過 2,000 億美元。咖啡作為全球最受歡迎的飲品之一,不僅支撐著全球超過 2500 萬名農民的生計,也是多數低收  入國家出口創匯的關鍵來源。2023 年,非洲國家如衣索比亞、蒲隆地與烏干達的咖啡出口收入,分別佔其商品出口總額的 33.8%、22.6% 和 15.4%,反映出咖啡收入對糧食進口的補貼功能。然而,這條供應鏈如今正面臨空前壓力。2024 年,咖啡價格大幅飆升 38.8%,而若重要產區產量大幅下降,2025 年還有進一步上漲的風險。 全球供應結構與主導品種變化   巴西與越南作為全球兩大咖啡生產國,共同貢獻近五成的全球產量,在需求方面,歐盟和美國則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和進口市場。目前市場上主要流通的品種為阿拉比卡(Arabica)與羅布斯塔(Robusta)。阿拉比卡因品質與風味優勢佔據 60% 市場份額,主要用於研磨沖泡式咖啡(roast and ground)與高價位市場;羅布斯塔則主要用於即溶咖啡與混合調配。然而,近年來羅布斯塔逐步滲透至研磨咖啡市場,也讓其價格走勢更受矚目。 價格波動:長期不對稱與短期衝擊 咖啡市場的供需特性高度缺乏彈性,需求面即便價格上升也難以壓抑,供給面則因作物為多年生,難以在短期內調整生產規模,這種結構性因素使價格容易劇烈波動。1990 年代咖啡的價格長期低迷,反映產能過剩;而 2000 年代初起,興起於新興市場的消費潮及精品咖啡的崛起則帶動價格長期上揚。 然而,自 2011 年高點後,價格走勢大致向下,直到 2021 年因極端氣候打亂生產秩序而出現反彈。尤其是巴西與哥倫比亞的阿拉比卡減產,加上全球經濟自疫情復甦後帶動需求急升,雙重壓力讓價格在 2022 年一度年增 64%。 運輸與能源成本的推波助瀾   除了供需失衡,2021 年起的全球運輸成本飆升亦成助漲因素。根據 HARPEX 航運指數與國際原油價格資料顯示,疫情解封後製造業快速復甦導致供應鏈壅塞,船期短缺、油價上漲使得咖啡進口成本上升。根據FAO分析顯示,航運成本每上升 1%,咖啡國際價格將於 10 個月內累計上升 0.44%,其中過半數價格變動在前三個月就發生,顯示衝擊傳遞速度驚人。 2023~2024 年價格再度上攻   雖然 2022 年中後價格短暫回落,但自 2023 年底起再次走升。背後主因包括: • 越南經歷嚴重乾旱,導致 2023/24 年度產量年減 20%,出口連續第二年下滑;與此同時,農民在國內價格上漲的情況下扣留農產品則進一步加劇了供應情形。 • 印尼咖啡因過度降雨致收成下滑 16.5%,出口大減 23%; • 巴西則因高溫乾旱天氣使得產量預測持續下修,從原先預期的增產 5.5%修正為年減 1.6%; 2024 年底,阿拉比卡價格比一年前上漲了 58%,羅布斯塔則上漲了70%。兩者價差縮小至 1990 年代中期以來最小,反映市場供應壓力集中在較低價品項上。 價格上漲對消費者與生產者的影響   根據初步資料,2024 年底美國與歐盟的零售咖啡價格年增率分別為 6.6% 與 3.8%。但由於咖啡為低單價、低占比消費品,在歐美家庭總支出中僅佔 1% 以下,需求彈性極低,因此消費量預期影響不大。 然而價格對農民的影響因地區而異。2024 年,衣索比亞與肯亞的生產者價格分別上漲 17.8% 與 12.3%;南美方面,巴西與哥倫比亞分別為 13.6% 與 11.7%;印尼與越南亦有 15.9% 與 5.8% 的增幅。但實際傳導效果仍受到內部行銷機制、邊境政策與運輸成本的影響。 穩定價格與提升附加價值為關鍵   展望未來,國際咖啡價格仍將受氣候風險與供應波動影響。FAO 建議強化市場透明度與資訊共享,特別是短、中期的生產、消費與貿易數據的預測,讓小農能提早做出應對,規劃合適的生產策略。此外,發展原產地的咖啡加工品、取消或降低加工品關稅,可減輕咖啡原料價格低且易波動的影響。 全球咖啡市場的穩定發展,不僅關乎飲品本身的流行與消費習慣,更牽動著數百萬小農的生計與發展。未來在面對氣候變遷與全球經濟震盪的背景下,建立更有韌性與永續的咖啡價值鏈,將是全球業界與政策制定者的共同課題。 【延伸閱讀】-咖啡化合物可改善與年齡相關的記憶力和學習能力下降
創新平台/AI神農氏 善用科技強化糧食鏈
2025/07/10
氣候變遷導致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病蟲害、土壤退化,或因藥肥造成的拮抗作用,正悄悄撼動著攸關糧食的議題。過去農民「看天吃飯」的無力感,已逐步成為全民需共同面對的韌性生產議題。同時也影響了跨農食產業鏈的永續發展。   在「數位孿生」結合「AI人工智慧」,搭配優質平價「AIoT」的軟硬整合思維下,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支持工研院發展了「智慧型ICM作物整合管理系統」提供含括病蟲害預警、生態防治資材、生產環境管理等多元服務解方,以具人工智慧的現代農務顧問來提供科技協作服務,強化糧食生產鏈的韌性。   智慧型ICM作物整合管理系統(Integrated Crop Management,ICM)的創新,在於AI發展過程的落地機制設定。應用病蟲害周期、習性與生理特徵等資訊建立風險預測功能後,再納入至少三年的田間驗證(如土肥或微環境下的病蟲害調研資訊),來修正精準預警的學習。   目前依據微環境特徵判別作物病蟲害的預測準確率已超過八成,能幫助農民做出準確預警,提供「預防勝於治療」的風險管理來減少損失。   工研院中分院副執行長李士畦指出,傳統農業生產多仰賴世代傳承與專家經驗,在面對環境變異挑戰下,經驗法則常面臨著被挑戰的風險。結合農工跨領域專家發展的人工智慧科技,有機會在協助農民「早知道」這件事情上,提供即時風險掌握與應對建議,化被動為主動。   ICM系統還提供透過專利技術生產如幾丁質、芽孢桿菌與小分子葉面肥等綠色資材資訊,再結合Line聊天機器人來提供農民資材選用建議。換言之,就像擁有人工智慧的顧問,從診斷、預警到防治,隨時提供具體、簡捷與有效的建議行動方案。   李士畦強調,「將傳統農業累積的大智慧灌輸給具有思考能力的農務協作系統,搭配生態資材可被精準使用的一站式服務,是我們的重要目標。」讓土壤維持健康,植物自然能更有韌性的抵抗環境變遷所造成的生存挑戰。   以埔里的百香果農為例,長期受到炭疽病或薊馬、斜紋夜蛾等威脅。導入智慧型ICM系統後,讓品質與獲利成長明顯,農民接受「科技協作服務」的信心也大增。「整合型科技農務服務」是未來農業生產的重要協作模式。而一站式解方服務也將成為智慧工具普及、提供農業生產協作的重要推手。 【延伸閱讀】- 卷積神經網路檢測農作物病蟲害
木屑堆肥化循環應用之方法
2025/07/07
木屑堆肥化循環應用之方法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 藍玄錦 助理研究員   臺灣每年約產生500萬公噸農業生產剩餘物,其中果木枝條等生產剩餘物質,年產出量約25萬公噸,其體積大不易蒐集、運輸不符成本,大部分面臨隨意丟棄、就地掩埋及露天燃燒之問題,未有效再利用,造成污染。若能妥善處理,透過堆肥化或現地處理之方式回歸農地循環利用,應可有效減少上述提及之環境汙染問題。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以木黴菌進行高氮配方之發酵製成堆肥發酵接種劑,經實驗室瓶內及田區測試後,其能快速分解含纖維素及木質素等農業生產剩餘物質,可直接應用於果木枝條等高碳源農業生產剩餘物質之分解及堆肥製作,可製作腐熟完全之堆肥或粗發酵的堆肥調整資材,縮短後端發酵製程之時間,並可開發成堆肥產品。本技術具有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縮短製程、降低臭味等綜合效益,能有效減少農業生產剩餘物質任意丟棄、焚燒等問題,後續應用於田間種植更可還肥於田,達到農業循環之目的,具市場發展潛力。   【延伸閱讀】- 耐砷木黴菌可減緩土壤中的砷對鷹嘴豆植株之影響
好消息!種花生最怕染上「黑冇病」 中改場成功研發良方
2025/07/03
國內花生產量最大的雲林縣,今年氣候影響採收延後,但品質佳價格好,產地價每台斤逾50元,近來雨多農民擔憂引發果莢黑斑病影響收成;台中農業改良場與業界研發木黴菌改善土壤的肥料,今天在雲林舉辦觀摩會,吸引大批農民參加。農改場表示,新肥料可讓花生果莢健康率提升2成以上,實為花生種植佳音。   雲林縣府農業處指出,北港、元長、虎尾、土庫是雲林花生最大產地,年產量約3.7萬公噸,今年1期花生種植面積約3904公頃,受氣候影響採收延後,預估本月底進入盛產期。虎尾鎮農會總幹事蔡武吉說,年初鋒面影響花生成長,原本端午節前後採收,今年晚收約兩週,所以花生存貨量少需求多,價格漲至每台斤52至53元,預計未來一、兩週盛產價格才會趨於平穩。許姓農民表示,今年一期作花生品質佳價格又好,只是最近大雨連連,農民都擔心土壤潮濕引發「果莢黑斑病」病害,有人擔心大雨持續,紛紛搶收,因一旦染病損失可達5到8成,「這一季等於做白工」。   研發「特根生」木黴菌的中改場研究員陳俊位指出,該菌種使用方便適合以土壤混拌,可有效促進根系發展,增強吸收力與抗病力,提升植株健壯度,經試驗結果,可讓花生果莢良率提高兩成以上,節省成本,目前已由興農公司技轉量產。今天觀摩會帶領農民參觀實驗花生田,農民說,過去常受根系病害困擾,使用木黴菌,病害明顯減輕,今年生長優於往年,植株高度、根系粗壯度與果實結實率,有明顯差異「效果看得見」。興農公司也表示,木黴菌的研發成功有助於提升作物穩定性與產量,將會透過觀摩會持續推廣,搭起產官學合作平台,為國內花生產業注入新的發展動能。 【延伸閱讀】- 了解甘藷黑斑病的致病機制,進行抗病品種培養
全球糧食供應現狀及臺灣的糧食安全政策
2025/07/02
臺灣作為一個島嶼國家,嚴重依賴黃豆、小麥、玉米等穀物進口來滿足其飼料及糧食需求。儘管俄烏兩國與臺灣的農產品進出口總額佔比極低,但其為全球糧食、能源、化肥和其他必需品的主要出口國,因此戰爭以來國際糧食供應緊張與價格高漲,已間接對臺灣的糧食安全造成衝擊。本文闡述俄烏戰爭背景下重要國際糧食與原物料供情勢,並分析美國、歐盟、日本及韓國因應作法,以作為臺灣糧食安全政策的參考。美、歐、日、韓的政策大致上與臺灣相同,同樣採取加強對生產者的支持,鼓勵消費,並降低進口原物料關稅或營業稅等作法。例如美國針對部分農產品及物流設備可能面臨的供應短缺問題,成立專案小組並擬定戰略儲備方案來加強供應鏈管理;歐盟對於農業資材價格高漲問題,將市場價格資訊即時發布於線上系統,有效進行監測;日本除了近年積極推動的國產穀物策略外,在此波原物料高漲期間更強調減少糧損的作法,結合民間組織共同提高糧食利用率;韓國方面主要針對衝擊民生消費重要進口食品進行成本補貼及消費補貼,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其成立的「農糧供需情況檢查會議」是由農政部門主導,並召集民間業者共同參與,有助於資訊交流及政策討論。   綜觀各國作法多是以政策結合既有農業預算的方式,確保政策持續推行,以降低外部因素對糧食供應鏈的威脅。對臺灣而言,由於大宗穀物高度依賴進口,自國際糧價上漲以來,已執行各項因應措施,有效掌握國內外糧食生產情勢與風險。考量推升國際糧價上漲的風險仍未除,尤其全球氣候生產條件變化,後續可再關注臺灣重要穀物進口來源國之農業生產情勢、供應鏈動態及其他競爭買方的動態,並持續與業者溝通善改善進口來源單一問題,整合民間資源強化安全庫存機制,以降低進口供應中斷風險。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編譯 【延伸閱讀】- 糧食安全與環境永續之重要三項關鍵技術領域
改善玉米帶慣行輪作模式,可有效減緩溫室氣體排放
2025/06/30
各項產業中皆能藉助科技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然而農業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農業排放的主要溫室氣體為CH4、N2O,前者主因為畜牧業、N2O則是與土壤管理有關,兩者皆為栽培、養殖過程中的副產物,因此難以抑制。而肥料並非農業N2O唯一的來源,當微生物分解土壤中有機質時會將氮轉換成氣體形式,若沒有植物協助分解,裸露的土地會釋放大量的N2O,尤其春天氣溫的回升與濕度會促進微生物的活性,這也是美國愛荷華州農民慣行的玉米和大豆兩年輪作系統中N2O大量排放的主因。 玉米帶氮排放研究現況   愛荷華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正致力於減少美國玉米帶玉米和大豆兩年輪作系統的氮排放,提供愛荷華農民更精確的氮肥數據以利正確管理氮肥使用,目前玉米期氮排放及管理已有較完整的研究,然而輪作大豆期間,因不使用氮肥而尚未進行評估分析。研究團隊分析了16份輪作系統相關數據,結果顯示40% 的N2O排放量發生在輪作中間的空檔,有近半年的時間土表是裸露的,使得土壤中N2O大量釋放。為解決此問題,研究人員提出修正輪作模式,在玉米季末期,以空中灑播冬季覆蓋作物(如燕麥或黑麥等)至成熟的玉米田中,並於春天提早種植生育期較長的大豆品種,藉由兩種方式雙管齊下,使無植物覆蓋期間縮短、氮排放量減少33%,且隨著播種時間提前約 4 週,產量可提高16%,相關文獻發表於Nature Sustainability。   目前,研究人員正在進行為期三年的後續研究,評估玉米後期覆蓋作物與提早大豆種植對氮排放和產量影響,其他研究團隊也正進行提早種植玉米對氮排的影響、選育耐冷的玉米品種等相關研究。期望本研究所提供的方法,能夠有效協助農民減少氮排,減緩溫室效應對農業的影響。 【延伸閱讀】- 進一步理解影響全球農業土壤氧化亞氮排放因素
新興標籤「再生農業」含意究竟為何
2025/06/27
近期英國食品標籤及廣告中開始出現了「再生」(regenerative)一詞,然而再生農業目前並未有明確定義及檢測、驗證系統,且大多民眾並不清楚與有機之間的差異,許多農民及研究人員對此表示疑慮,同時擔心再生一詞成為食品行銷的手法而被濫用,甚至有漂綠的嫌疑。 相似理念下的規範差異   再生農業最初於40年前由美國羅伯特·羅代爾(Robert Rodale)創造,著重提倡土壤科學為植物、動物及土地間養分循環的關鍵,好的土壤有助於作物健康、提生產量並減少化學藥劑使用。再生農業及有機農法部分栽培理念相似,例如皆提倡輪作、多樣的覆蓋作物、減少或甚至不耕犁等,然而有機具備更嚴格的規範、認證標準及驗證機構,例如禁止使用化學合成農藥、肥料以及基轉種子,經認證後能提升其附加價值並給予消費者保障,確保並未使用化學物質,但並未提供生物多樣性或溫室氣體排放等相關資訊;而再生農業僅為一套廣泛的指導原則,可由農民因應情況調整,許多英國農民認為因地制宜的靈活性是必要的,但缺乏明確定義可能會降低其可信度使得難以藉此使產品加值,且使得消費者混淆或困惑,例如有機栽培胡蘿蔔可能在單一、缺乏生物多樣性的系統中種植,而再生種植的胡蘿蔔卻在多樣化的栽培系統中使用化學農藥等。 再生農業的減碳潛力   再生農業在減碳的政策下逐漸被重視,其提倡減少肥料使用、最低限度耕犁、使用覆蓋作物等栽培管理方法,有助於作物將大氣中的碳固定於土壤中,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儘管未有明確定義,仍鼓勵消費者藉由購買再生相關產品,使生產者、企業重視土壤健康及永續性,並藉由向供應商提問、求證相關資訊,例如是否具備再生農法的證據或報告、是否有減碳相關數據等,期望能進一步推動再生農業相關法規及認證的確立,改變現有的食品及農業系統。 【延伸閱讀】- 自然的力量!日本產學研投入再生農業之動向
無人機鳳梨田噴藥試驗 效果不打折還省逾半人力
2025/06/26
無人機用於農噴目前主要在稻田,其他農作仍待推廣。農業部農業藥物試驗所去年起在屏東縣南州鄉實施無人機施藥田間試驗,效果不但不打折,還節省至少一半以上人力。   農藥所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為強化鳳梨產業害蟲防治效能,推動智慧農業應用,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及農業藥物試驗所合作下,2024年起在屏東縣南州鄉,實施無人機施藥田間試驗,以核准藥劑及精準相關飛行操作參數防治鳳梨粉介殼蟲。   農藥所資材研發組組長謝奉家告訴媒體,結果證明,無人在鳳梨田噴藥,不但效果不輸傳統人力噴藥成效,還節省至少一半以上人力,將透過教育訓練與講習向農民推廣,除鳳梨外,未來也希望再推廣到香蕉等其他的農作物。   根據農藥所提供的資料,鳳梨田無人機於空中施藥試驗,採用已登記於鳳梨粉介殼蟲防治的大利松56%水基乳劑(EW)及馬拉松50%水基乳劑(EW),並搭配展著劑,透過無人機進行空中作業。   農藥所說,無人機飛行操作由農藥所專業團隊執行,飛行高度離植冠1.5公尺、飛行速度每秒3公尺,用水量每公頃80公升,採用Teejet XR110015-VS噴頭、壓力平方公分3公斤,確保藥劑均勻覆蓋鳳梨植株上、中、下層。   農藥所說,根據田間調查結果,使用大利松施藥21天,不論是否添加展著劑,平均果目與果實底部蟲口數皆低於1隻以下;馬拉松則於施藥兩次後14天,果目蟲口數低於1隻以下,果實底部蟲口數低於10隻,皆顯著優於對照組,且採收前1週調查顯示,單獨使用大利松及馬拉松加展著劑者,蟲口數並沒有上升,顯示效果良好。   另外,相較於傳統人工施藥需耗時費力,無人機每公頃施藥僅需0.5至1小時,節省至少一半以上人力,更減少農民長時間暴露於農藥環境下的風險。農民普遍反映作業效率明顯提升,且藥效均勻,有助於提升果品品質與產量。 【延伸閱讀】- 農業與灌溉領域的數位化與無人機應用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