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火蔥粉加工及應用技術
2025/03/17
火蔥是具有花蓮縣壽豐鄉月眉地區之在地元素且為原鄉特色之作物,其強烈嗆辣味及蔥蒜氣味為其特色,在傳統食用方式多為直接食用或沾鹽巴食用,目前市面上尚無火蔥相關加工產品,具有發展為特色農產加工品之潛力。   「火蔥粉加工及應用技術」係將火蔥經由特殊處理製成粉末,保有適中的嗆辣味及濃厚蔥香,同時可延長原料保存性,因火蔥屬季節性作物,可透過本技術進行原物料的保存,以便保存後續加工產品開發或生產所需之原料。此外,為增加粉末素材之應用性,將其應用於調味粉產品開發,市面上雖有性質類似的蔥粉等調味粉末產品,但火蔥調味粉之蔥香味更加濃郁,且仍能嘗到些微火蔥嗆辣味,保有火蔥特色,亦可應用於烹飪料理、烘焙、休閒食品等用途,增加粉末素材之應用性,加工利用方式多元,消費者接受度高,針對小家庭、小資族、業者等喜愛火蔥或喜愛嘗鮮的受眾,可望讓火蔥特色素材能有更多的應用,並在市場上成為吸睛的產品。【延伸閱讀】鳳梨雪酪蔭鳳梨醬多樣加工加值新產品 農試所鳳梨加工成果發表
減少農藥、改有機肥 南投農民保育石虎還多領「生態薪水」
2025/03/13
南投縣2019年加入保育石虎,推動生態服務給付方案,社區和農民參與踴躍,範圍從最開始的集集、中寮,擴大到10個鄉鎮市,今年度生態給付方案從10日起至31日受理申請,透過巡守棲地、友善農作不僅可保育石虎,民眾還能領到「生態薪水」。 中寮鄉廖姓農民分享保育經驗,他參與生態服務給付後,減少農藥使用,改用有機肥料和人工除草,避免農藥透過食物鏈危害石虎;也保留田埂邊的灌木叢與雜草地,為石虎提供隱蔽的棲息環境,農地維持自然狀態,也成了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的樂園。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表示,石虎曾廣泛活動在台灣淺山地區,因為石虎棲地與人類居住、耕作範圍重疊,衍生石虎與居民間衝突,導致石虎數量銳減,如今主要分布苗栗、台中與南投。 為了鼓勵居民參與石虎保護,南投縣從2019年推動生態給付計畫,社區和農民參與踴躍。   今年度給付方案包括三部分:   一、友善農地:只要全期農作不使用除草劑、毒鼠藥、毒餌、非友善之防治網,農作物符合農藥安全檢出規範,每公頃核發2萬元獎勵金;配合架設自動相機監測,並在3個月內拍攝到石虎出沒,再核發1萬元獎勵金。實施地區為南投市、集集鎮、名間鄉、中寮鄉。   二、家禽危害通報:南投縣全縣,若發現石虎入侵放養家禽場域,保留相關事證或拍照,通報縣府勘查確有動物活動或危害事證,先發3千元獎勵金;配合架設自動相機監測,並在3個月內拍攝到石虎,再核發1萬元獎勵金。   三、巡護監測部分,由社區發展協會或民間團體成立巡守隊,巡守石虎棲地、通報及拆除違法獵具、及參與其他石虎保育工作等,每年核發最高6萬元獎勵金;配合架設自動相機拍到石虎影像,再加發5萬元,最多可領取2次,實施地區為南投、草屯、竹山、集集、名間、鹿谷、中寮、國姓、水里、信義等10鄉鎮。 南投分署長李政賢說,參與生態服務給付,讓保育石虎的努力能變成現金,還能創造友善的環境,讓石虎能代代繁衍。民眾可至南投縣政府農業處網頁查詢相關資訊【延伸閱讀】-減少農藥使用將如何影響生態系統
麻省理工學院如何開發農業的未來
2025/03/12
隨著氣候變遷加劇,乾旱逐漸變得頻繁、部分土地無法繼續耕作,且全球人口持續增長,減少使用肥料及農藥等並維持糧食供應有其困難性,因此,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正在開發創新的農業技術,如植物逆境感測、微生物肥料和保護性種子批衣等,以適應氣候變化並加強糧食安全。 1. 種子批衣   在乾旱或過度耕作的土壤中容易缺乏營養元素,研究人員以種子批衣技術克服發芽時面臨的逆境。在種子外包裹一層混合固氮細菌的聚合物,固氮細菌能由空氣中吸收氮氣、轉換為植物可吸收的形式,同時提供其他必要元素,使種子得以順利發芽。目前正與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理工大學(Mohammed VI Polytechnic University)合作,將批衣技術用於摩洛哥協助對抗乾旱逆境,並利用當地的廚餘製造生物聚合物塗層,以減少成本。 2. 微生物肥料   大部分氮肥皆由哈伯法製備,在高溫高壓下將氮轉換為氨,然而此製備方式造成大量碳排,於是農民嘗試將固氮菌直接用於作物根系並取得初步成效,但微生物難以儲存或運輸,因此研究人員開發塗層保護微生物,塗層主要由兩種成分組成,鐵、錳、鋅等金屬及多酚類化合物,將微生物與種子共同施用,可減少生育中期肥料需求。研究人員成立Seia Bio公司,將此微生物商業化,目前正在巴西農場進行測試,同時調整塗層成分,將用於能轉換大氣中二氧化碳成為石灰的微生物,協助提高土壤pH值。 3. 逆境感測器   在美國農業部(USDA)支援下,與新加坡合作Disruptive and Sustainable Technologies for Agricultural Precision(DiSTAP)計畫中,研究人員利用單壁奈米碳管包裹聚合物,當奈米碳管感應植物逆境分子如水楊酸及過氧化氫後會釋放螢光,將此感測器嵌入葉背並以紅外線相機讀取,可辨識植物是否處於逆境狀態、及時提供農民資訊以因應環境變化,現階段正在新加坡進行測試。 4. 農藥用量監測工具及奈米農藥   鑒於農藥利用效率不彰,多數農藥並未維持在目標範圍內,因此研究人員開發帶電荷的聚合物包裹農藥粒子,使農藥對葉片黏附性增加,此項技術已技轉至AgZen公司。此外,開發過程中,研究人員意識到缺乏測量農藥黏附於植物情形的工具,因此研發RealCoverage,將影像識別機器連接在農藥噴霧器上,提供即時資訊以監測農藥液滴附著在葉片上的比例。該技術已應用於美國 65,000 英畝的大豆、棉花田,協助農民減少30%-50%的農藥使用。 【延伸閱讀】-讓種子穿「機能衣」 農委會催生種子工業
透過新簡單互動小物豐富乳牛生活環境,減少飼養負面壓力
2025/03/10
英國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近期一項研究顯示,在乳牛的生活環境中加入簡單的新物品,為室內飼養乳牛的行為觀察提供新的方向。 研究團隊觀察71頭荷蘭牛(Holstein-Friesian),觀察三個主要行為指標,分別是:怠惰行為(靜止不動、缺乏互動的狀態)、擠乳機拒絕行為(乳牛在產乳量已達標或未到擠乳時間,仍為尋求刺激而進入擠乳機的狀態)以及自我修飾行為(舔舐、咀嚼或搔癢行為)。這些乳牛原本就配備一個自動刷毛設備,研究人員額外在其活動區域懸掛了一個高度與牛肩一樣高的充氣航海浮標,作為一個安全且耐用,並可為乳牛生長中提供全新互動體驗的小物。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乳牛主動且重複地與浮標互動,整體互動程度與原有的自動刷毛設備相同,此外,當環境中有浮標存在時,乳牛的怠惰行為和擠乳機拒絕行為都明顯性地減少,這些都表示環境豐富化工具可確實讓居住環境變得更具刺激性且豐富。其中也有結果顯示當環境中有浮標出現時,乳牛的自我修飾行為反而增加。儘管對於自我修飾行為,學術文獻中有不同解讀,可能代表壓力或興奮度的改變,但研究團隊則認為因乳牛為積極的主動與浮標互動,這些行為較可能是反應正面情緒,而非負面壓力。   這項研究可為乳牛行為科學開啟新的思維,未來仍須更多研究探討這類豐富化設施可帶來的長期效益,以及找出最適合乳牛的設施類型。這些發現都為畜牧業帶來新的觀點,開啟了透過簡單的環境改善就能提升動物福祉的更多可能性。不僅填補了乳牛行為研究的空白處,也為改善室內飼養乳牛的環境品質提供更多實際方向,期待能激發更多飼養意見,創造更優質的飼養乳牛動物福利。【延伸閱讀】-建置自動化3D電腦模型,提供農場主人客觀了解牛隻行為的途徑
探討雜草稻產生抗性的原因,避免過度依賴單一防治手法
2025/03/07
雜草稻(Weedy rice)是田中栽培稻的近親,近年來長期一直是全球種植稻米的重大威脅。為了解決這個農業困擾,美國東南部的稻農在2000年代初期開始種植經改良的抗除草劑水稻品種,但這個解決方案很快又有了新的挑戰。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近期新研究顯示,在美國東南部稻米種植區域中,超過半數的雜草稻已經產生了除草劑抗性。研究團隊在密蘇里州、阿肯色州及路易斯安納州的9個縣區採集了201個雜草稻樣本,發現其中57%對咪唑啉酮類(IMI)除草劑產生了抗性,且已有3.5%對2018年才開始使用的新型除草劑也出現了抗性。   這種抗性的可能主要原因於雜草稻與作物間的基因相互影響所致。起初當農民開始大量種植抗除草劑的雜交水稻時,這些作物容易散落種子在田間,經歷冬天後在來年春天發芽後,它的開花期較長,增加了與雜草稻雜交的機會,導致抗性基因從作物逐漸轉移到雜草中。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當一種除草劑的抗性變得普遍時,農民就會轉向使用另一種除草劑」的現象,反應了農業防治方法的生命週期性。然而,研究也發現每個田地都有其獨特的雜草稻組成和抗性特徵,使得管理更加困難。這些發現再次證明了雜草稻驚人的適應能力,可從人類培育的高產量水稻品種中獲得抗性能力。 雜草稻帶來的危害不容小覷,美國每年為此產生約4500美元的經濟損失,全球範圍的損失更是難以估計。這項研究凸顯了農業防治的困難與複雜,也提醒我們需要更多元及永續的管理方案,不可一味過度依賴單一的防治方法。在農業科技不斷進步的時代,如何在提高作物產量的同時有效控制雜草危害,仍是我們需再思考並解決的課題。【延伸閱讀】-使用除草劑嘉磷塞會降低土壤中的生物多樣性
玉米穗蟲對蘇力菌基轉作物抗藥性之遺傳背景探勘
2025/03/04
基因工程改造作物藉由基因轉殖技術將殺死害蟲的關鍵蛋白基因轉入農作物中,此蛋白對人類及野生動物無害,可有效降低作物對農藥的需求。然而,大量種植基轉作物同時,害蟲也正快速演化以適應該蛋白。一篇關於美國最重要的農作物害蟲玉米穗蟲(corn earworm,又稱棉鈴蟲)的最新研究,探討了基轉作物抗性的遺傳背景,相關文獻發表於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期刊。   蘇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產生的蛋白質對於玉米穗蟲及其他毛毛蟲或甲蟲等害蟲具神經毒性,與一般廣效殺蟲劑不同,Bt蛋白僅對特定物種昆蟲具活性,在食用後產生毒性,對於非目標生物並沒有毒性。為了獲得抗性,科學家將該基因轉入農作物中,由於其有效性及安全性,Bt基轉作物用於數十個國家,每年種植面積超過25億英畝,在美國,2024年Bt基轉玉米及棉花分別佔總量86%、90%。然而,玉米穗蟲的快速演化,使其對基轉作物產生抗性。   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於2002-2020年間於美國南部7個州的17個地點,共採樣937隻玉米穗蟲,藉由生物檢測評估蟲體是否具抗藥性,隨後送至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萃取DNA並定序,用以探勘基因體中與抗病相關的基因,對照前人研究中,於實驗室內篩選出抗Bt蛋白的20個候選基因,結果顯示,由田間演化而成的抗性基因與這20個因基並無關聯,而是與一些重複的基因群相關,其中機制尚不清楚,有待更多的研究。   此研究雖未將抗藥性縮小至單基因,但提醒了研究者,田間及實驗室內的抗藥性遺傳背景可能有所不同,提供開發田間抗藥性監測工具的關鍵警訊。此外,本研究展示了結合生物檢測及基因體分析的可行性,期望藉由了解抗藥性的遺傳背景,協助田間抗藥性監測及促進管理決策。【延伸閱讀】- 農業藥物試驗所技轉蟎靈光驚艷國外,無害蜜蜂只殺農民大敵
來自土壤真菌之天然產物有望取代化學殺蟲劑
2025/03/03
土壤不僅是一個複雜的棲息地,也是線蟲、真菌及植物根系間的戰場,線蟲感染植物根系會導致減產,因此慣行農法中利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然而此舉因對於土壤及水質汙染而備受爭議,科學家正積極尋找替代方案,發現土壤中被孢黴屬(Mortierella alpina)真菌分泌的天然界面活性物質malpinins,能保護植物根系免於線蟲的破壞,提供更環保且永續的防治方式。   德國萊布尼茨科學協會(Leibniz Institute)研究團隊將malpinins用於模式線蟲並藉由螢光顯微鏡及拉曼光譜等成項技術觀察其影響,結果顯示,malpinins在線蟲腸胃中累積,導致線蟲停止進食而逐漸死亡,其功效並非速效性,然而仍能有效控制線蟲族群。Malpinins結構具有特殊的氨基酸脫氫丁酸(amino acid dehydrobutyrine),此結構中的雙鍵可與線蟲腸道中的重要分子結合並發生反應,此類反應可能破壞消化道中涉及酵素的重要生合成路徑或損壞細胞膜結構,若將該結構取代則malpinins變異體完全沒有作用,顯示此結構的重要性,顯示相關文獻發表於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期刊中。   被孢黴菌長期以來應用於生物技術如生產嬰兒食品,然而農業領域相關研究尚不透徹,研究人員藉由探討其中機制及結構,期望未來能開發作為天然資材以替代化學殺蟲劑,減少環境污染的同時達到永續農業的目的。【延伸閱讀】-向日葵廢棄物的萃取物可防止水果發黴
褒忠新湖農場魚塭型魚塭共生 成功培育無毒草莓質量俱佳
2025/02/27
雲林縣褒忠新湖合作農場成功開發國內唯一魚塭型的魚菜共生,取用魚塭水種植美生菜,更進一步成功種植草莓,近日開始採收,農場表示,魚菜共生栽種草莓,每株都以獨立盆栽種,不像一般土耕草莓容易相互感染病菌,且以植物燈補光,育成率佳,未來將可上架各大超商,建立新里程碑。褒忠鄉新湖合作農場生產美生菜,不僅供應麥當勞及統一超商等通路,更行銷國際,響應SDGS,兩年前和褒忠鄉公所合作推動魚塭型「魚菜共生」,在魚塭池岸建造溫室,利用魚塭肥水栽種美生菜,再利用截切的菜養魚,透過與魚塭水循環利用,魚菜互蒙其利,產出優質有機美生菜,贏得農糧署肯定。   新湖農場進一步試種草莓有成,目前進入採收期。農場表示,預計可產1萬5000顆有機莓,透過水溫調節器與植物燈補光,預估可延長採收至5月,已有包括缺水的金門及口湖等沿海逾10單位來取經,帶給農民多樣性種植環境。目前魚塭型魚菜共生面積約0.4公頃,可產超過3公噸美生菜,這套新型魚菜共生系統還躍上全球知名循環經濟案例平台 Knowledge Hub的資料庫,去年12月農場再透過此模式,成功種出品質極佳的草莓。   新湖農場行銷經理賴逸恆表示,農場從苗栗大湖購買苗株以魚菜共生系統試種,今年1月即長出漂亮草莓,目前開始陸續採收,尚未對外銷售,僅讓農場員工認購即獲不少好評。 他說,魚菜培育法有別一般種植模式,每株草莓都以獨立盆種植,可避免發生病菌傳染,每株開出3至4朵花,每朵能結出約7顆草莓,每顆都頭好壯壯,甜美好吃,尤其附加水溫調節器及植物燈補光,可延長採收至5月,由於種植過程不用藥,目前除少部分果實授粉不足出現裂果問題待克服之外,整個生產大致穩定且品極佳,值得一提的是可自行培育種苗。 改良魚菜共生有顯著成果後,最近陸續有許多縣市及生產合作社來取經。賴逸恆表示,草莓未來如量產後,將可與通路商合作上架,讓國人吃到好吃又安全的草莓。【延伸閱讀】-以魚菜共生的水產養殖廢物製造沼氣並生產能源
了解外來入侵種危害情形,可供各地進行評估並即時採取有效防治措施
2025/02/26
近年來,日本各地陸續出現了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macularia (Thomson))的危害,該物種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列入世界100種最嚴重的外來入侵種之一。截至2024年9月為止,已在日本14個都道府縣造成損害,並於2023年9月被日本政府指定為特定外來生物。 這種害蟲主要危害街道和公園中的植物如:連香樹科、榆科、七葉樹科和楊柳科等樹種,它的幼蟲會在樹皮下取食時,嚴重時可能會導致寄主植物死亡。由於國外曾有危害蘋果樹的相關報告,研究團隊由此進行了一連串的室內實驗,評估此種害蟲對日本重要果樹的威脅程度。 研究人員選擇了五種薔薇科果樹-蘋果樹、梨樹、桃樹、杏樹及櫻桃,從三個方面進行實驗評估: 1. 氣味引誘性:雄蟲對櫻桃和梨枝條表現出與連香樹有相同程度的引誘性,但雌蟲對所有果樹枝條均無明顯反應。 2. 取食偏好性:所有果樹枝條的取食量都顯著低於連香樹。 3. 產卵偏好性:雖然害蟲對梨樹枝條的產卵偏好性與連香樹相當,但其他果樹品種的產卵率明顯較低,特別是杏樹完全沒有產卵現象。   整體綜合分析顯示,即使某些果樹對害蟲具有較高的產卵偏好性,但因為其氣味引誘性較低與害蟲取食偏好性不同,光肩星天牛對日本果樹整體危害風險相對較低,不過研究人員仍建議在受害區域與鄰近的果園需保持警惕,密切關注可能危害的所有跡象。這項研究提供了評估外來入侵種對重要經濟作物潛在威脅的有效方法,可供各地方用於預測樹木受害風險,並即時採取防治措施。但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寄主來源的天牛可能對寄主選擇性具有差異,這點在進行威脅評估時需要特別納入考量。【延伸閱讀】-智慧蟲害防治監測系統,有望減輕勞動力負擔
伴隨著氣溫升高,非致死劑量農藥對於昆蟲的影響
2025/02/24
全球正面臨生物多樣性危機,自1970年以來,脊椎動物的野生族群數量下降73%,據估計,昆蟲數量正以平均每年 1-2% 持續下降,大量證據顯示農藥為主因之一,然而現行的農藥法規體系仍有許多缺陷及漏洞,曾被認為對人類和非目標生物安全的殺蟲劑,後續發現有害導致最終禁用的情況屢見不鮮,如DDT、巴拉松、巴拉刈、陶斯松等,而這些傷害通常需要數十年時間才會顯現出來,歷史中充斥的案例顯示法規並未良好地發揮作用。 英國及歐盟農藥法規體系仍有許多缺陷,包括農藥通常會添加增效劑,然而目前規定僅需評估農藥中的活性物質,而農藥毒性測試被視為公司機密大多不公開、僅聚焦暴露後的短期影響、或只針對單一農藥評估,並未考慮生物及人體暴露於混合農藥的影響等。並且測試往往僅關注生物是否死亡,忽略了”亞致死(sublethal)”的影響,例如僅以蜜蜂接觸農藥後48小時是否存活作為指標,其餘影響如無法飛行、導航、免疫系統受損等皆未被記錄。   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研究團隊以果蠅幼蟲作為試驗對象,測試1024種農藥包含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等,隨後測量其行為、生理機能、適應性、生存率隨時間的變化。結果顯示,57%的農藥對幼蟲行為有影響,顯示亞致死作用十分普遍,且除了殺蟲劑外,殺草劑及殺真菌劑皆會對昆蟲造成影響,許多非殺蟲劑在施用後16小時內對昆蟲影響不大,然而10天內造成昆蟲陸續死亡,因此非殺蟲劑農藥也須評估對昆蟲的影響且長時間評估。此外,研究人員發現,高溫下農藥對昆蟲影響加劇,如在25°C暴露1ppm以下的殺蟲劑lindane時死亡率為0%,但當溫度上升至29°C 時死亡率達79%。 此項研究顯示,非致死劑量下對於昆蟲及其幼蟲行為的影響,且隨著氣候變遷,日益頻繁的熱浪使農藥問題加劇,期望政府能正視農藥對於昆蟲族群的影響,修正現有法規以利維持生物多樣性。【延伸閱讀】-使用除草劑嘉磷塞會降低土壤中的生物多樣性
藉由對混農林業系統中遮陰樹木的認識,有望增加西非可可產業氣候韌性及永續性
2025/02/21
西非是世界重要的可可產地,約70%可可來自此地區,然而氣候變化引發的乾旱意味著調整栽培管理方法變得越來越重要,將樹木和灌木整合的混農林業系統(Agroforestry)則是西非實現永續可可生產的一大關鍵。德國哥廷根大學(University of Göttingen)與迦納研究單位組成團隊,藉由了解混農林系統中,遮陰樹木葉片物候期(phenology)的變化,有助於提高西非可可的氣候適應能力。研究團隊在迦納北邊的可可帶進行為期兩年的試驗,藉由監測遮陰樹木的葉片季節性變化(旱季落葉與否)、數冠高度及光擷取(light interception),將遮陰樹木區分為旱季完全落葉、旱季前、中、後期短暫落葉及高、低、密集樹冠常綠樹木,共7大類,並評估遮陰樹木類型在旱季及雨季對於周遭微氣候穩定性、土壤溼度、光合作用有效輻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及可可產量的影響。   結果顯示,旱季期間,以旱季完全落葉樹木對土壤水分影響最小且PAR最高,雨季則以旱季前短暫落葉樹木對微氣候緩衝效果最佳;對可可產量而言,雨季時以完全落葉樹木對可可產量有正面效果,旱季期間無論樹種皆會減產,但以完全落葉樹木影響最小,相關文獻發表於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研究人員表示,藉由對樹冠物候差異而非單個物種進行區分,能夠提供不同環境下適宜的遮陰樹木,如完全落葉樹木適用於乾旱地區,對於保持土壤水分、產量有益;短暫落葉樹木及常綠樹木則因旱季須水性較高,適合在旱季較短的地區種植。遮蔭樹木有助於維持可可生產力及增強環境穩定性,此研究為更有韌性及永續性的混農林業系統開闢新的思路。【延伸閱讀】-可可萃取物能促進飲食不良老年人的認知能力
台中農改場推園藝治療 與台中榮總合作幫病人重回職場
2025/02/20
台中農業改良場今天舉辦研發成果年度發表會,農改場除了育成切花及盆花兩用的文心蘭台中6號,也與台中榮總醫院合作,將園藝治療導入思覺失調症病友團體治療中,已協助2名病患重返職場,未來希望將園藝治療與醫界合作,推廣到精神科治療領域。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場長楊宏瑛表示,台中農改場去年完成蕎麥台中7號、文心蘭台中6號等4項新品種命名;並取得合生元組成物及其應用於治療代謝疾病與改善腸道菌群失衡的用途等5項專利;木黴菌TCT888製劑在禽舍墊料應用與農畜剩餘物質堆肥化技術等34項技術授權供國內農產業運用。   台中農改場去年更獲國家新創獎、國家新創精進獎等 14個獎項,共17人獲表揚,今天發表5項成果亮點,包括發表文心蘭台中6號「美夢」;「農業混合實境(MR)沉浸學習教材開發,打造智慧學習環境」;「芽孢桿菌與新型蟲生真菌芽孢桿菌可運用於防治荔枝椿象和茶角盲椿象、咖啡果小蠹及根瘤線蟲等病蟲害」;園藝治療,輔助病友重返職場生活;一日飲食智慧餐盤掌握均衡飲食調配等。 助理研究員許嘉錦表示,農改場育成文心蘭台中6號可做為切花及盆花兩用,全新豹紋花色,並帶有高貴紫紅裙擺,花朵鮮明,且明顯大於市場主流品種,對偏好大花的美洲市場極具潛力,新品種花梗長度約64.4公分,適合作為切花使用,切花瓶插壽命長達9天,若作為盆花觀賞期更可達30天,此品種已申請國內品種權,並與業者洽談授權,可望成為市場新秀。   楊宏瑛說,農改場也與台中榮民總醫院合作,將園藝治療導入思覺失調症病友團體治療中,在醫院營造1座百坪園藝療育庭園,讓病友進行創作與分享,訓練病友手部精細動作,庭園進行感官刺激,藉由分享創作理念,加強病友互動,例如鋪滿地面低矮的馬蹄金,心形葉片提供拓印活動材料,蔓性夏菫粉色和紫色品種四季常開,帶來好心情,近膝蓋高的鳳梨鼠尾草鮮豔的紅花也可觸碰感受迷人香氣。 透過12周的園藝治療課程,24名參與的病友在臨床症狀、自我照顧能力及精細動作均有顯著進步,更有2名病友順利重返職場。楊宏瑛說,未來也希望將園藝治療課程運用於精神科、身心科的治療中,幫助更多有身心症的民眾。【延伸閱讀】-「園藝治療」是農業也是高齡照顧綠健康產業
開發更具韌性的馬鈴薯品種,強化糧食生產效率
2025/02/19
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研究團隊近期針對氣候變遷,研發出一款更具韌性的馬鈴薯,相較未改良的品種,產量增加30%,這項研究對於依賴馬鈴薯維生的農家具有特殊重要意義,特別是針對已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農作收成的區域。研究團隊的重點強調在於改善光呼吸作用,在理想條件下,光呼吸約佔植物光合作用的25%,但在高溫環境下會將光呼吸的比例提升,光呼吸過程中會產生有毒的副產物-醛酸,植物為了代謝這些物質,必須消耗大量能量,也就順帶減少可用於生長的能量。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在馬鈴薯中添加兩個新基因-醛酸脫氫酶(glycolate dehydrogenase)和蘋果酸合酶(malate synthase),這兩個基因可直接在葉綠體中代謝有毒物質,不需要運送到細胞其他部位進行代謝,由此提高光合作用產能效率。   該項研究於2022年的田間試驗證實這項技術的效果,當時的馬鈴薯正處於早期營養生長階段,卻遭遇一波持續四天、超過35℃的高溫,其中兩天更突破38℃,在這種條件下,經改良的馬鈴薯反而比對照組產出多30%的塊莖。 這項基因工程改良不僅提升產量,更沒有影響馬鈴薯的營養價值,這點對於糧食安全特別重要。雖然整體研究成果還需要在不同環境,進行多地點田間試驗,驗證整體成效,但其應用前景應該相當廣泛,研究團隊認為該技術可能也適用於其他如木薯等根莖類作物,對於受到全球暖化嚴重影響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延伸閱讀】-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提升馬鈴薯抗逆性,以減少農藥使用並穩定供應
種苗場完成杏鮑菇碳足跡盤查 可望成為國產首例
2025/02/13
種苗場今天表示,已完成400公克袋裝杏鮑菇碳足跡盤查,總排放量2.1245公斤二氧化碳當量,申請查證中,之後向環境部申請碳標籤,可望成為國產杏鮑菇首例,供消費者選購參考。 響應2040年農業淨零政策方針,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發布資訊指出,除了推展菇蕈介質多元循環利用,進一步與合作對象「天下第一菇農產行」就其生產的「400g袋裝杏鮑菇 」執行碳足跡盤查。 種苗場副研究員兼科長陳哲仁說,為了進行週年生產活動數據蒐集,也委託第三方輔導單位國立成功大學產業永續發展中心協助完成此產品的碳足跡盤查,總排放量為2.1245公斤二氧化碳當量(kg CO2e)。 各階段排放比例依序為製造占81.13%、原物料占16.55%、使用占2.32%、廢棄占0.01%。他說,配銷因採自行載運,車用柴油排放併入製造階段,不重複採計。    陳哲仁說,目前已向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申請第三方查證上述碳足跡盤查報告中,完成後將向環境部申請碳標籤,可望成為國產杏鮑菇有碳標籤的首例,提供民眾響應綠色消費時參考。 他並說,其次,產品進行碳足跡盤查,可以發現排放熱點,從中改善技術降低排放量,以此案件為例,杏鮑菇須經過20天、攝氏25度恆溫栽培,製造階段60.6%設備用電及6.15%冷媒逸散為最主要排放熱點,合作業者也說,未來會嘗試對這階段製程降低碳排。 此外,陳哲仁說明,一個產品的碳足跡盤查作業費用約新台幣50多萬元,委託一般機構協助執行約10萬元,加上第三方查證10多萬元,整體約須80萬元,未來申請量像有機驗證等逐步增加、規模化後,會有助於取得碳標籤整體費用降低。【延伸閱讀】-花1年做碳盤查 台灣首盒碳標籤草莓誕生
了解植物氣孔開關機制,為適應乾旱及高溫氣候提供更多對策
2025/02/12
在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峻的現在,極端氣候問題逐漸成為常態,不但影響自然生態系統,更威脅農作物栽培。最近由比利時法蘭德斯生物科技研究院(Vlaams Instituut voor Biotechnologie, VIB)所領導的研究團隊近年來致力於了解極端氣候對植物生產的影響,試圖從植物本身的防禦機制中尋找可提升抗逆境能力的方法。氣孔在調節植物應對與環境的反應中扮演重要關鍵角色,不僅負責調節氣體和水蒸氣的交換,為植物抵禦非生物脅迫的重要屏障,同時也是病原體的入侵點。經由研究發現植物可藉由調節葉片上的氣孔克服高溫氣候與乾旱,當面對高溫時,植物會透過打開氣孔降溫,而在乾旱時,則會關閉氣孔防止水分流失,但如果同時面對高溫及乾旱情形時,植物的反應機制則可能相互衝突,降低植物應對效率。為此研究團隊與各大專院校專家學者共同合作,深入研究整體機制。   研究人員認為,氣孔的開與關是一種快速生理反應,而經由研究發現開與關兩種反應變化需要藉由蛋白質網路之間的磷酸化反應進行,該反應具可逆性且速度更快,研究團隊深入研究磷酸化反應在氣孔開關中的作用,成功鑑定出一個新的磷酸化依賴性訊號軸,可在高溫和乾旱時調節氣孔開關。其中一種與高溫相關的蛋白質-TOT3,控制高溫時氣孔開啟,而另一種與乾旱相關的蛋白質為OST1,可藉由磷酸化使TOT3蛋白失去活性,遭遇乾旱時用以調節關閉氣孔。這種磷酸化控制機制,可作為一種開關,調節植物在高溫和乾旱時的氣孔反應。 這項發現不僅在學術上具有重要意義,更重要的是在全球氣候變遷下,理解這些機制,有機會可培育更多具氣候韌性作物,強化氣候變遷調適能力。【延伸閱讀】-極端氣候常態化!稻米、蔬果大受影響,日本農業如何因應?
非洲本土耐旱作物可作為因應氣候變遷發展方向,但須增強種原保存
2025/02/08
非洲的糧食安全在全球氣候變遷下挑戰變得更為嚴峻,預計到2050年,非洲可能會因氣候變遷使得小麥產量減少15%,玉米也受到乾旱、洪水和病蟲害的影響。然而在這樣的情形下,非洲豐富的本土作物,如:芋頭、anchote及象腿蕉(ensete)等耐旱根莖類作物則顯示出重要的發展潛力。這些已適應當地環境的作物不僅具有較強的氣候韌性,還富含營養價值。將這些根莖類作物整合至傳統以玉米為主的耕作系統中,可有效提升未來糧食供應穩定性和保障糧食安全。不過如要充分發揮這些作物的潛力,仍須面臨病蟲害與氣候適應等挑戰,需藉由育種進行更多改良,並保護珍貴的多元遺傳資源。   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遺傳資源,建立種原資料庫是當務之急。然而,根莖類作物的種原保存較為困難,傳統的試管保存方法需要一至兩年進行種原更新,田間保存則有更多複雜挑戰。超低溫保存技術為這些無性繁殖作物的長期保存提供新的因應對策,並已在國際馬鈴薯中心(CIP)的種原庫成功應用。目前在拉丁美洲已建立14個國家的合作網路,提升了種原資源的超低溫保存能力,這種區域性和國際性的合作模式,為非洲提供相當寶貴的借鑑。儘管多數非洲國家都設有國家級種原資料庫,但普遍面臨人員、基礎設施和預算不足的問題,導致作物遺傳資源收集有限,故目前非洲的種原資料庫大多尚未配備超低溫保存的設施。 為了可以確保未來農業能夠應對日益增加的氣候變遷及病蟲害等壓力,為後代子孫保存非洲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投資作物遺傳資源的收集與保護就顯得相當重要。與此同時,非洲也需要加強機構基礎建設,以提供政府制定農業政策時的專業學術科學基礎。建立一個資源充足的種原網路,將是未來保護非洲農業生物多樣性的關鍵之一。【延伸閱讀】-全球最大蔬菜種原庫就在臺灣 亞蔬世界蔬菜中心50週年
了解大麥葉斑病的起因,發現意外增加葉斑病感染風險原因
2025/02/07
大麥作為全球重要糧食作物之一,每年產量高達1.55億噸,主要用於動物飼料,然而一種由壞死性真菌引起的葉斑病(leaf blotch disease),正威脅大麥的栽培生產。這種疾病的特徵是在葉片上形成褐色的斑塊,最終則會導致葉片乾枯。近期美國北達科塔大學(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與德國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特殊的胜肽,使得美國主要的大麥種植區對葉斑病更加敏感。根據研究顯示,該種致病的菌透過這種胜肽刺激植物的免疫蛋白,導致受感染的細胞死亡。   這項研究起因追溯至1990年代,當時美國的主要大麥種植區北達科他州出現了一種新型葉斑病毒株感染,造成農民嚴重損失。但奇怪的是,其中有些大麥品種卻對於這種新型病毒株特別敏感,而有些則較具抗病性。經過研究人員深入探討後,確定了一個Scs6的基因,這個基因屬於MLA家族免疫受體,專門抵抗活體營養型病原菌。但在抵抗的同時,反而增加植物對葉斑病的敏感。探究原因後發現,葉斑病病原體會產生一種非核醣體胜肽,這種分子可活化Scs6免疫蛋白,引發細胞死亡。這個發現揭發一種警示:隨著抗病品種的培育,育種人員需要格外謹慎,確保在增強作物對某種疾病的抵抗能力時,不會意外增加植物對其他病原體的敏感性。 這項研究解開了困擾學界三十年的謎題,也為未來育種工作提供重要指引,提醒著我們在植物免系系統研究中,看似保護機制的特性可能會被其他病原體巧妙利用,反而成為感染其他疾病的原因。【延伸閱讀】-新型可攜式DNA定序裝置可廣泛偵測早期小麥相關疾病
養牛飼料新口味 鳳梨檸檬果皮渣上菜
2025/02/06
響應循環農業,畜試所投入5年研究,將果皮渣摻入飼料,不僅鳳梨皮受到牛隻喜愛,檸檬皮也克服風味問題入飼料,使用的牧場擴展中,未來將挑戰採用水分高的水果製作飼料。農業部畜產試驗所組長林正斌告訴中央社記者,畜試所團隊投入使用農業副產物(農業廢棄物)製作飼料,約有5年時間,其中使用果皮渣部分,目前有鳳梨皮柳丁皮、檸檬皮渣已被牧場添入飼料飼餵使用,比例都不超過30%。   良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建良分享,他是自行前往牧場周邊的鮮果加工業者處載運果皮,絞碎成渣,青貯後製作成飼料添加物飼餵,可節省飼料成本近2成,有利於因應國際飼料漲價。林正斌透露,鳳梨皮甜甜的,牛隻原本就喜愛,甚至不用青貯,就願意直接食用;而果皮中最難用於製作飼料的是檸檬,因為又酸又苦澀,人都不愛,動物也一樣,幾乎都不吃、比較麻煩。   陳建良說,牛隻直接食用果皮時,他會控制食用量,因為水分比較高,藉此避免下痢;而他所使用的農業副產物還有柳丁皮、毛豆莢、玉米穗軸等。至於最難處理的檸檬皮,如何讓動物願意食用?林正斌說,先厭氧發酵1個月,苦味、酸澀味就會分解消失,現在嘉義縣養牛牧場業者楊鎵燡已在運用,由檸檬加工業者將果皮渣運到牧場,再製作使用。林正斌說,目前全國檸檬年產量約2萬多公噸,鳳梨約30幾萬到40萬公噸,果皮約占4到5成,鮮果直接銷售部分,果皮無法取得,必須跟進行去皮、榨汁處理的加工業者合作,才有果皮可使用。除了以上兩家牧場已有供應果皮來源,林正斌說,現在新增在台南麻豆找到1家食品加工業者,一年也約可穩定提供1000多公噸檸檬果皮,將提供台南柳營八翁酪農專業區的乳公牛、即將淘汰的母牛食用,目前要盡量將產業鏈串連起來,這樣才能落實循環農業。研發持續進行,林正斌說,正在挑戰採用水分高的蔬果,例如火龍果皮、高麗菜,需添加牧草或是穀物的麩皮,但成本會增加,持續找對策中。【延伸閱讀】-中興大學攜手台灣先進酒精 投入循環農業研究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