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研究探討 ATP 在水果採後耐寒性中之作用
2025/09/12
寒害會破壞細胞內的穩定狀態,誘發氧化損傷,並改變膜蛋白結構,進而影響電子傳遞與三磷酸腺苷(ATP)生成。儘管目前已有一些方法減輕採後寒害(PCI),但其機制仍未完全理解,需要進一步研究水果在寒害條件下的生化與生理反應,因此美國國家食品技術創業與管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園藝研究》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全面性的評論文章。   研究確定了幾條主要的代謝途徑,如醣解途徑、三羧酸循環及戊醣磷酸途徑,這些都是ATP生成的關鍵途徑,而ATP為能量代謝和壓力反應的必須成分;並強調γ-氨基丁酸旁路途徑和細胞色素途徑在ATP生成中的重要作用,而菸鹼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在減少PCI中具有潛力,以及細胞外ATP透過其受體DORN1在誘發抗氧化損傷的保護反應中的訊號作用,對PCI都相當重要;這些發現加深了我們對水果抗逆性的理解,並針對採後處理措施開闢了新方向,透過開發新型處理方法來增強抗寒耐性,這項研究有望減少食品浪費,延長水果的保存期限,並提升全球消費者的水果營養價值。【延伸閱讀】-基於RNA或DNA的新分子可保護植物免受病毒侵害
節水21%、甲烷減32%!水稻田「乾濕灌溉」革命新技術 稻米根系也更健康
2025/09/11
台灣近年經常乾旱缺水,台南區農業改良場發展出簡易可行的「稻田乾濕灌溉」技術,每公頃可省水高達2500公噸,大幅減少3成以上溫室氣體甲烷排放;不過仍僅零星農民使用,農改場表示要全力推廣,希望建立低碳栽培友善環境。   南農改場表示,因應氣候變遷與農業永續雙重挑戰,水稻栽培技術正逐步邁向「節水與減碳兼顧」新方向。場方因而發展出「稻田乾濕灌溉」技術,不僅可有效節約用水、提升根系健康,同時大幅減少甲排放。副場長王裕權指出,傳統水稻栽培仰賴長時間淹水灌溉,雖有助於防草控病,卻容易造成土壤缺氧,導致根系窒息、生長受阻,甚至引發「窒息病」,造成葉片黃化、稻穀品質與產量下降。   「稻田乾濕灌溉」技術改變了長期積水的灌溉方式,讓田區維持濕潤但非持續淹水狀態,有助於促進根系發展、植株生長健壯,並有效降低病害風險。   王裕權說,「稻田乾濕灌溉」技術操作簡易,農友僅需在田區設置簡便的水位管,將塑膠管埋入土下10公分,並挖空管內土壤、標示深度,當管內水面降至距管底5公分,代表水位即降至土面下5公分,或管內在土面高度處做記號,當水位降至距離記號處5公分時,這時再進行灌溉補水。農改場嘉義分場根據國際碳排模型(DNDC)模擬結果,採乾濕灌溉的稻田每公頃可節省約21%(約2,500公噸)灌溉水量,並可減少32.5%的甲烷排放,兼顧節能減碳與作物健康,且無論是傳統慣行或有機稻作皆可採用。   農改場表示,「稻田乾濕灌溉」是水稻栽培轉型升級的重要技術之一,不僅提升作物品質與產量,更可有效因應氣候變遷、水資源減少與環境保育等挑戰,未來將持續推廣此項友善耕作模式,期望能為農業生產帶來更多的效益。 【延伸閱讀】- 省34%灌溉水!農改場再生紙膜插秧技術 還可抑制雜草
部分玉米品系含有可殺死害蟲的高濃度黃酮類化合物
2025/09/09
玉米螟幼蟲每年在美國導致超過76,000蒲式耳(大約 1930 公噸)的玉米損失,並且越來越極端的天氣事件和溫度變化將進一步加劇害蟲對農業產量的影響。為應對這一威脅,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發現,部分玉米品系含有高濃度的黃酮類化合物(flavonoids),這些天然物質具有殺蟲作用,可抑制玉米螟幼蟲的生長並提高其死亡率,並將研究發表於《植物壓力》(Plant Stress)期刊。   玉米螟幼蟲在攝食高濃度黃酮類化合物的玉米時不僅體重減輕、死亡率增加,還出現類似「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 LGS)的現象,這代表其腸道微生物以及腸道健康相關的基因表現發生了變化。研究團隊也比較了基因相同但黃酮類化合物含量不同的玉米品系以及經過基因改造之玉米品系對玉米螟幼蟲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基因改造品系還是傳統育種培育出的品系,均能有效影響玉米螟幼蟲的存活率。此發現對有機農業和永續農業發展尤為重要,但仍需進一步研究黃酮類化合物對昆蟲腸道的具體影響機制,並探討對其他害蟲的防禦能力。 【延伸閱讀】- 於農田間採用間作及適當雜草保留,可有效防治害蟲
食用柑橘類水果有助於增加有益腸道微生物群並降低憂鬱症風險
2025/09/08
據統計,全球有超過2.8億人受到憂鬱症的影響。目前罹患憂鬱症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並且許多治療方法效果有限,70%的憂鬱症患者對抗憂鬱藥物的初步治療無反應,或產生無法忍受的藥物副作用,但飲食作為預防和管理憂鬱症的方向,相當具有潛力。   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及麻省總醫院的研究團隊將基於長期的護理師健康研究II (NHS2)數據集,並結合DNA定序分析腸道微生物與罹患憂鬱症風險之間的關聯。研究結果顯示,每天食用一顆柑橘類水果可能使罹患憂鬱症的風險降低約20%,並且研究也發現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在未罹患憂鬱症的人群中較為豐富,並且與柑橘類食物的攝取量呈正相關,因此研究團隊推測這些細菌可能透過影響神經傳遞物質的代謝來改善情緒,進而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這項研究強調了飲食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聯繫,並希望能鼓勵更多相關研究進一步探討柑橘類食物在預防憂鬱症中的潛力。 【延伸閱讀】- 降低心臟病等疾病風險:科學家發現吃草莓的新好處
麴粉產品有望作為巧克力食品中的可可原料替代品
2025/09/05
可可是許多受歡迎產品的重要成分,包括巧克力及烘焙食品等。然而,因為氣候變化對全球農業和食品生產系統造成影響,導致可可產量降低。因此,英國亞伯泰丹地大學 (University of Abertay Dundee) 的研究團隊與食品生技公司合作,開發出一種名為「麴粉」的新產品,這種產品能增加巧克力風味並減少可可的使用量,除了能減少對進口可可的依賴外,亦有助於提高食品生產的永續性。   麴粉是透過當地釀酒廠和蒸餾廠的廢棄穀物,以酒糟發酵技術製作而成,因此製造過程不需使用大量的農業用地。目前研究團隊已成功將巧克力產品中的可可使用量減少30%,並預計在今年減少50%的可可用量。麴粉的碳足跡比可可低98%,因此食品生產者能有效節省成本,並促進循環經濟。這項創新方法展現了如何透過天然發酵技術與循環經濟模式,應對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挑戰,對環境、商業和健康都帶來了良好的影響。 【延伸閱讀】- 臺灣豬場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以隆盛牧場為例
利用立克次體控制農業害蟲繁殖之機制探討
2025/09/03
日本農研機構(NARO)與宮崎大學的合作研究團隊發現,立克次體這種共生細菌能顯著提升天敵昆蟲煙盲蝽的繁殖效率。研究顯示,許多昆蟲體內都存在共生細菌,這些細菌通常透過母子垂直傳播方式延續,並非是個體間水平傳播,某些共生細菌具有提供營養或影響昆蟲繁殖功能的特性,例如可能導致昆蟲不孕或性別比例失調,但目前對這些共生菌的實際功能了解仍相當有限。   煙盲椿作為捕食粉蝶和薊馬等害蟲的天敵昆蟲,已廣泛應用於生物防治。研究團隊在日本各地採集的煙盲椿樣本中發現,立克次體感染率因地區而異,範圍從21%-96%。研究團隊而後進行深入實驗,將感染和未感染立克次體的雌雄煙盲椿進行不同組合的交配。結果發現,雖然各組合產卵量相近,約每6天約20枚卵,但只有感染的雄性與未感染的雌性組合孵化率為0,其他組合則維持在60%-80%之間。這種現象被稱為細胞質不親和性,為首次發現立克次體具有該種特性。如後續深入調查野生煙盲椿種群中細胞質不親和性的發生頻率,有望可促進該技術在不同地域的應用,若可再進一步闡明立克次體造成細胞質不親和性的分子機制,將可開發出控制多種農業害蟲繁殖的防治技術。   未來研究團隊將著重於,在實際環境中驗證感染立克次體的煙盲椿的繁殖效率及抑制害蟲的能力。由於天敵昆蟲防治的效果取決於田間或栽培室中天敵種群的維持能力,了解共生細菌對繁殖效率的影響將為極其重要,這項研究可視為對害蟲防治具有深遠影響,為生物防治技術開創了嶄新視野。【延伸閱讀】-了解寄生蟲與特定細菌之間的複雜共生作用,促進養殖魚類健康管理
超音波技術有助於將可食用花卉加工為食品成分
2025/08/29
美國喬治亞大學(University of Georgia)的研究團隊探討如何將未售出的可食用裝飾花卉重新作為食品成分,以減少浪費、促進環境永續發展,並將研究發表於《食品加工工程期刊》(Journal of Food Process Engineering)。   超音波技術長期被用於食品加工,它能夠提升食品品質並延長保存期限,例如源自植物或其他食品成分的蛋白質。這些技術不僅可用於加工,還可以萃取維生素、蛋白質及其他對人體有益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因此,研究團隊將廢棄的裝飾花卉以超音波技術進行加工,希望找出花卉的二次利用價值。   研究結果顯示,超音波技術透過波動來產生熱能,有助於將花朵脫水後保持品質,並且不會顯著影響顏色。相較之下,傳統的自然風乾或熱風乾燥法更加耗時,並且可能降低花朵的品質。未來研究團隊將著重於萃取可食用裝飾花卉中的蛋白質、食品色素和維生素等,以作為天然的食品添加劑及食品原料,並將其應用於人類的食品中。 【延伸閱讀】- 淡水藻類可能成為下一種對環境影響極小的超級食品
研究顯示細菌纖維素有助於促進植物傷口癒合
2025/08/27
植物具有驚人的再生能力,可藉由植物賀爾蒙如生長激素及細胞分裂素的調控,促使植株形成癒傷組織(callus tissue),使得細胞得以增生,除了能夠修復傷口、發育新根系外,甚至能夠再生整個器官,然而再生通常局限於特定區域,如細胞分裂活躍的分生組織,非分生組織區域則難以再生。目前,關於植物修復的相關調控機制尚不明確。西班牙農業基因體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in Agricultural Genomics)研究人員利用細菌纖維素促進植物傷口癒合及組織再生,探討非分生組織區域的修復機制。   研究人員以菸草及阿拉伯芥作為試驗材料,割傷其葉片並施用由木質醋酸菌(Komagataeibacter xylinus)萃取之細菌性纖維素,觀察7日內與對照組間細胞增生、澱粉累積及葉綠體活性的差異,同時分析受傷後各時間點的基因表達,期望找出與癒合相關的基因,並藉由基因差異表現分析(Differential Expression Gene Analysis)及分群技術確認與細胞分裂素訊息傳導、植物防禦反應、活性氧化物(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調控相關基因群。結果顯示細菌性纖維素可促進植物傷口癒合,其啟動的再生程序與典型的癒傷組織不同,主要誘導細胞分裂素相關反應、促使ROS含量增加,以誘導細胞分裂及分化,同時發現轉錄因子WRKY8在細菌性纖維素引起的一系列反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此外,除了生化上的影響,細菌性纖維素能夠提供植物傷口修復的物理性幫助,如保持水分及結構性的支持等,相關文獻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期刊。   由此研究得知,細菌性纖維素可透過細胞分裂素傳導路徑、ROS產生等路徑誘導細胞再生加速植物傷口癒合,期望未來能應用於農業中協助受到物理損傷後的植物恢復,往後的研究亦應深入探討其分子機制及更廣的應用領域,以優化植物組織再生策略。 【延伸閱讀】- 植物荷爾蒙促進根系進入更深的水層有助於提升作物耐旱潛力
歐洲商業溫室的綠色轉型
2025/08/25
氣候變遷使得環控溫室在歐洲快速擴張,據統計,2018年歐洲約有21萬公頃溫室,其中以西班牙(7萬公頃)、義大利(4萬公頃)、法國、荷蘭、中歐以及東歐溫室集中度最高,如西班牙東南部阿爾梅里亞(Almería)地區有溫室海洋之稱,綿延的溫室占地約4萬公頃,每年產出250-350萬噸的蔬果,使得歐洲大陸得以全年享受黃瓜、番茄、甜瓜等蔬果。然而維持大量的溫室十分耗能且耗水,因此由瑞士蘇黎世能源系統與流體工程研究所(Institute of Energy Systems and Fluid Engineering, IEFE)的研究人員帶領來自義大利、法國、德國等歐洲各國研究人員組成團隊執行TheGreefa專案,彙整歐洲各地溫室需求並致力於開發更節能、環保的溫室環控系統。   溫濕度的控制對於植物栽培過程十分重要,如中歐由於天氣寒冷,溫室通常配有加熱功能,而西班牙則反之,此外,溫室屬於較密閉空間,當植物行蒸散作用時會使得相對濕度提高,增加病害發生及傳播的風險。研究人員提出一方案,利用鹽溶液吸收植物蒸散產生的水分,並在此過程中產生熱量使溫室加溫,同時減少通風的需求以減少水分及熱量散失,當鹽溶液吸收大量水分後,透過太陽能使鹽、水分離,以便儲存再利用,脫水的過程得應用於乾燥香草植物、水果等農產品以延長保存期限。此技術已在瑞士及突尼西亞進行測試,瑞士方面著重於加溫及能源儲存的效果,突尼西亞則側重於能源利用效率及水資源回收,初步結果顯示,在瑞士的溫室中,可有效降低熱需求約50%。   此外,太陽能發電也有助於提升溫室的永續性,由希臘新創公司開發了一種塗有奈米材料的太陽能板,能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轉換為可見光中的紅光及藍光,穿過太陽能板產生電力的同時不影響植物行光合作用。此技術已於希臘、西班牙、美國、新加坡溫室及歐洲多國針對多種作物包括番茄、藍莓、梨等作物進行露地種植測試,結果顯示農民可以在栽培同時產生綠色能源。目前該團隊正在擴建工廠以自動化量產奈米塗層結合太陽能版,期望能推廣此綠色能源。   透過創新的環控系統和太陽能技術,有望減少資源消耗並提高產量,促進農業永續發展。 【延伸閱讀】- 氣候變遷訴訟簡介
Google衍生的新創公司將AI導入作物育種
2025/08/22
全球對於糧食安全議題的關注逐漸提升,而作物育種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以197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諾曼·博洛格(Norman Borlaug)為例,透過20年的育種計畫提升小麥抗病力及產量,使得墨西哥小麥產量提升6倍並實現自給自足,隨後推廣至印度及巴基斯坦,糧食供應量大幅提升使得人口快速成長。然而,育種過程中,須擬定育種目標並將材料進行雜交,經過一系列的田間試驗以驗證是否符合育種目標,且作物基因體與天氣、土壤條件等環境因素間交感效應複雜,導致工作繁瑣且耗時,因此2024年12月,由Alphabet旗下X實驗室衍生建立的新創公司Heritable Agriculture,藉由人工智慧建立育種數位模型,加速育種效率,並提升作物產量、風味、營養價值、光合作用能力等優良性狀。   過去6年間,研究團隊採集了7種作物約14,000個樣本進行分析,探討不同環境下基因的表達及相關代謝物含量並建立預測模型,當輸入環境及目標性狀後,不同的模型能夠根據可用的種原推薦最快的育種策略。Heritable公司利用模型大幅縮短育種年限至1年,如精準預測玉米花期,並協助客戶培育目標性狀的作物,相較於其他生技公司專注於基因編輯、改善微生物相等方法,此技術能夠更宏觀的探討遺傳學與環境間的複雜關係,使育種者探索大量的遺傳組合。此外,該公司專注於莓果類、酪梨等工業化程度較低的作物,而非玉米、大豆等大規模糧食作物,期望開發此類作物最大的潛能。   透過此技術能降低育種成本,可促進開發中國家培育適合當地的品種,並加速選育效率以因應快速的氣候變遷。此外,Heritable希望能進一步應用於樹木的培育,旨在增加原生樹種的應用性,以減少林業對於森林多樣性的破壞。 【延伸閱讀】- 全球糧食供應現狀及臺灣的糧食安全政策
花蓮文旦全果變黃金! 加工設備每日處理8噸 農友收益再升級
2025/08/21
距離中秋節還有1個多月,花蓮文旦陸續採收,花蓮農改場完成文旦加工技術與設備研發,輔導瑞穗鄉農會建置加工場域。文旦從果皮到果肉全果皆可加工,設備每天可處理4至8噸文旦,可加工成生活用品、果乾、零食,甚至入菜等,提升農友收益。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今天在瑞穗鄉農會推廣大樓,舉辦「柚香柚美味-文旦加工素材應用成果發表會」,農改場長楊大吉、瑞穗鄉農會總幹事黃盛皇、玉溪農會總幹事蔡宗翰、名產業者劉瑞祺等人共襄盛舉。 在發表會現場,文旦被製成各式麵包、甜點,壽司、大蝦、雞肉、捲餅等美食也都有文旦的蹤跡,還有柚子茶喝起來十分清爽。   楊大吉表示,今天宣誓花蓮瑞穗文旦本走到另一個階段,上次加工廠開幕,農業部指示花蓮在文旦上投入三大方向,首先是早收技術,讓文旦品質提升;再來是加工設備的研發,讓取精油、取果肉、果皮的效率增加,第三部分是將文旦製成各樣加工產品,今年都已完成。現在消費者不管是要鮮果,還是要加工的材料,花蓮都可以提供。   楊大吉說,文旦加工品除做成生活用品、洗滌用品,果皮的部分也能做成烘焙果乾、零食;果肉的不管是做沾醬、入菜都很美味,尤其花蓮文旦的風味特別的足,做成任何加工產品,都可代表花蓮獨特的味道。加工場域都已經取得HACCP跟ISO認證,業者想要取得原料,都可到瑞穗農會接洽,讓在地產業在地農友收益提升。 楊大吉指出,一套設備每天可處理4到8噸文旦,包含取精油跟取果肉的部分,農會也相當有心,先保留一些空間擴建,如果外界需求量夠大的話,要擴建設備其實相對容易。 【延伸閱讀】- 火蔥粉加工及應用技術
研究發現,豌豆中的糖分會加速酸啤酒的釀造過程
2025/08/20
酸啤酒已成為精釀啤酒廠和商店貨架上的固定產品,其具有酸爽且層次豐富的風味,因此廣受大眾喜愛,但釀造過程漫長且複雜,因此挪威生命科學大學 (Norwegian University of Life Sciences) 的研究團隊嘗試添加糧用豌豆 (Field Peas) 中萃取的棉籽糖家族寡糖 (RFOs) 加速釀造酸啤酒的過程。   研究團隊使用三種不同的乳酸菌 (LAB) 釀造四組酸啤酒;兩組添加糧用豌豆 (Field Peas) 中萃取的棉籽糖家族寡糖 (RFOs),另外兩組則未添加,所有組別將與Brettanomyces clausennii酵母共同發酵19天後,進行感官品評及化學分析,並與市售之比利時酸啤酒進行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添加 RFOs 的酸啤酒相較於未添加的組別,使其釀造時間縮短至19天,且具有更高含量的乳酸、乙醇以及帶來果香的化合物,並提升酸度與風味濃郁度,同時消除豆腥味;RFOs酸啤酒的風味與市售比利時酸啤酒相似度極高。雖然發酵時間較短,乳酸菌仍能有效代謝可能引發腸胃不適的 RFOs,顯示其具備實際應用價值。此外,豆科植物生長容易、永續性高,這項技術有助於提升酸啤酒的生產效率,並推動更環保的釀造方式。未來,RFOs 有望成為啤酒產業的新興原料,為市場帶來更多創新選擇。 【延伸閱讀】- 提高食品飲料中豌豆蛋白溶解度的方法
木黴菌立大功!讓廢棄果木枝條現地分解 回饋土壤、葡萄增重15%
2025/08/14
農業部統計,台灣每年果樹產生的果木枝條高達25萬公噸,以往農民常在田間露天燃燒,衍生空污與公安問題。台中區農業改良場開發果木枝條循環利用技術,透過微生物菌株將果木枝條製成有機肥,創農業永續與環保雙贏。   台中農改場6日舉行記者會,介紹果木枝條循環利用技術,篩選能分解果木枝條微生物菌株,針對枝條可集中清運果園,建立果園枝條集運與破碎流程,並接種地衣芽孢桿菌TCLigB進行堆肥發酵,產製成有機質肥料及栽培介質。台中農改場將利用果木枝條製成的有機肥,應用於東方甜瓜與洋香瓜等作物栽培,較傳統泥炭介質可節省80%氮素、56%磷酐及56%氧化鉀等化肥施用,並提升東方甜瓜與洋香瓜單果重35%、27%。   台中農改場再針對枝條不易集中清運果園,建立枝條現地處理技術,並以木黴菌TCT-P001加速枝條分解速度,應用於葡萄園,分解枝條養分回饋土壤,可提升葡萄單果串重量15%,並提升土壤有機質0.27%及節省約33%肥料用量。台中農改場說,除果木枝條外,針對行道樹枝條處理,也輔導業者,將接種木黴菌TCT768菇包木屑混合行道樹粉碎枝條,發酵處理後再回施至行道樹下作為覆蓋資材,可降低雜草孳生。   台中農改場說,這項開發技術已授權業者完成商品化,並透過合作建立綠色循環、友善環境及永續生產模式。在果木枝條異地加值方面,目前每年可處理枝條約1萬公噸,產製有機質肥料2000公噸與覆蓋的有機質資材7000公噸;現地處理方面,開發的微生產品吸引企業與地方政府合作認購2萬1070包,推廣處理約3萬公噸果木枝條,成為具體且可量化之農業循環經濟與企業ESG行動方案。   另在行道樹枝條處理方面,台中農改場說,每年處理120公噸,並可產製168公噸有機質資材,達到資源有效循環利用。 【延伸閱讀】- 微生物肥料用貝萊斯芽孢桿菌JS菌株及增量培養技術
利用物聯網(IoT)技術監測環控系統下作物的生長
2025/08/12
溫室內環控系統結合無土栽培常用於週年生產高品質的特色作物,為了提高產能,需要監測系統頻繁觀測植物生長狀態,以利適時調整環境與養分參數,然而傳統監測系統較為耗時且需要培養專業人員。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研究團隊針對此問題,開發了一個自動化作物監測系統,整合電腦視覺系統、人工智慧、物聯網(IoT)以協助持續監測及分析植物生長狀態,有望實現精準農業。   此系統利用遞迴影像分割模型處理連續影像,使系統得以在固定時間間隔擷取高解析度影像並準確追蹤植物生長變化。試驗在環控溫室中進行測試,以無土栽培小白菜作為材料,機器視覺系統成功辨識單株小白菜植株,並頻繁擷取植株生長影像、追蹤整個生長週期中增加的葉面積,其遞迴模型性能穩定,能夠準確提供整個作物生長過程中的資訊,以IoU (intersection over union)評估其正確性達0.9以上,相關文獻發表於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期刊。   研究團隊表示,利用自動監測系統等物聯網技術監測養液及環境參數、收集作物生長數據,並結合人工智慧預測作物需求,將徹底改變作物管理的方式,最大程度提升效率及環控農業系統的競爭力,將有助於促進食品和營養安全。 【延伸閱讀】- 開發AI人工智慧輔助番茄之監測系統
施用茉莉酸甲酯有助於增加果樹產量
2025/08/08
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是一種植物激素,為調控細胞分裂、種子發芽、果實發育與成熟、啟動逆境防禦機制等植物生長發育的重要因子,以外施方式有助於促進蘋果、番茄、芒果、葡萄、石榴等果實呈色及成熟。澳洲是世界上重要的柿子產區之一,若能以品種改良或改善栽培管理手法提早產期,可使農民獲得更佳的經濟效益同時擴大市場,西澳現有的早熟品種於3月進入產量高峰,而伊迪斯科文大學(Edith Cowan University)研究團隊則由栽培管理角度切入,評估採收前施用茉莉酸甲酯對於果實成熟及品質的影響。   研究人員以西澳常見的兩個品種Yoho和Jiro為試驗材料,分別於採收前四週噴施不同濃度的茉莉酸甲酯,測量其果實顏色變化及果實品質是否受影響。研究結果顯示處理後1-2週,果皮及果肉皆轉色,且有助於提升總酚類、類黃酮、類胡蘿蔔素、抗氧化酵素含量,其中以噴施濃度6 mM茉莉酸甲酯效果最佳,顯著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且降低果實中葉綠素含量、可溶性及總單寧含量,有助於提升外觀與營養價值,相關文獻發表於Food Chemistry期刊。   採收前施用茉莉酸甲酯不僅能使果實呈色更鮮豔且營養成分提升,彙整前人研究發現亦有減輕凍傷的潛力,期望藉由此方法提早並延長柿子產期,以幫助農民提高收益。 【延伸閱讀】 - HSR201蛋白質對於增強植物抗病性之作用
花蓮農改場猛禽棲架記錄12種鳥 建立農田生態資料
2025/08/07
花蓮區農改場去年1月,在新成立有機農業研究中心田區設置猛禽棲架,1年多來陸續記錄到黑翅鳶、紅隼、棕背伯勞、黑喉鴝、夜鷹等12種鳥類,以利建立農田生態多樣性資料。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今天發布訊息表示,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技術協助下,設置了由屏科大設計的猛禽棲架,記錄到的第一隻猛禽是黑翅鳶,牠是過去少見但越來越普遍的留鳥。之後也陸續記錄到多種農田害鼠與昆蟲的天敵,包括紅隼、棕背伯勞、黑喉鴝、夜鷹等。   黑翅鳶與紅隼主要以田間鼠類為食,棕背伯勞則擅於捕捉昆蟲與小型爬行動物,夜鷹、麻雀與黑喉鴝也會啄食農田中的昆蟲。透過棲架記錄鳥類,雖然只能記錄到停棲的鳥類,有其侷限性,但卻可觀察到鳥類的食物種類及其處理食物的行為;透過牠們的自然獵食行為,能有效協助抑制農田中有害動物與昆蟲數量,並減少害蟲防治資材的使用需求。   花蓮區農改場指出,除鳥類生態觀察外,有機農業研究中心園區內另外設置10座獨居蜂旅館,吸引各式各樣獨居蜂入住,這些獨居蜂有些屬於肉食性,可捕食害蟲例如蜾臝,因此牠們扮演調節農田害蟲角色;有些獨居蜂則以花粉為食,例如切葉蜂,牠們可提供農作物授粉服務。   而在有機農業研究中心周邊的農田田埂,農改場營造了原生開花植物條帶供生物棲息,綠帶作為農田緩衝空間,瓢蟲與寄生蜂等農田有益天敵,便可獲取足夠棲息空間及花蜜營養來源,並回饋農田害蟲調節服務。花蓮區農改場說明,目前在花蓮玉里鎮織羅部落與瑞穗鄉屋拉力部落,皆有農友應用多樣原生開花植物,種植農田周邊,營造多元平衡生態環境。   花蓮場表示,有機農業與農田多元生態之間關係密不可分,有機農業生產系統重視生物多樣性與自然食物鏈循環,而藉由設置猛禽棲架等生態營造方式,建構有利於天敵棲息環境,未來將持續記錄田間豐富生態,建立永續與友善的農業生產體系。 【延伸閱讀】- 搶救保種文化!阿美族的採集文化 把種子保護在田裡
盧安達科學家開發在地酵母以協助香蕉釀酒
2025/08/05
香蕉酒(Urwagwa)是盧安達的傳統飲品,利用煙燻熟成增加香蕉中糖分含量,再將其搗碎、與水混合製成果汁,隨後加入酵母進行發酵並將混合物過濾製成香蕉酒。傳統製程過程中,並未使用特定的酵母菌株,無論烘焙用或葡萄酒用酵母皆不適宜用作香蕉酒釀造,酵母菌株的不確定性使得產品容易有食安風險且難以通過法規的審查,隨著盧安達香蕉酒消費市場逐漸擴大,業者面臨著採購適當酵母菌的挑戰,為解決此問題,盧安達國家工業研究與發展局(Rwanda National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gency)的研究人員開始探索利用在地原料作為發酵劑的可行性。   究團隊致力於開發新發酵劑,希望新酵母能夠在37℃環境下保持活性且最終酒精濃度達16%。研究人員針對在地的香蕉酒進行分析,從中萃取出三種成分具備製成發酵劑的潛力。這些成分不僅能將香蕉中糖分轉換為酒精,亦能在發酵過程中原料濃度下降時保持穩定的發酵能力,並具有長時間保存的特性,該酵母能維持休眠狀態一年以上,再藉由低溫刺激重啟活性。為確保使用新發酵劑的香蕉酒能保有傳統風味,研究團隊將發酵劑與高粱粉混合,以維持色澤與香氣。   此發酵劑已進行廣泛測試,並於2024年12月於盧安達取得專利,研究團隊預計在6個月內將其商品化並開發成粉末形式,期望能推動香蕉酒產業發展。 【延伸閱讀】- 利用生物工程轉殖的酵母菌,協助量產中草藥
AI精準育種 屏科大先進表型農業實驗室揭牌
2025/07/31
屏東科技大學先進表型農業實驗室昨揭牌,整合高光譜影像、3D重建、人工智慧分析與模擬環控系統,打造智慧農業研究平台,期建立大數據資料庫,助力業者快速找到適合育種的品種導入產業,成為台灣AI農業發展重要推手。屏科大農學院獲台灣海博特公司捐贈表型感測儀器與智慧農業設備,能建立大數據收集資料,強化智慧農業研究量能,讓業者從中分析,增加產品的競爭力。   屏科大農園生產系助理教授鍾興穎說,先進表型農業實驗室可達到多氣候模擬狀態,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觀察植物,之後透過高光譜影像了解植物生理;未來可以鏈結AI人工智慧或大數據,達到數位雙生、數位模型或是自主溫室、精準育種等目標。   「捐贈設備盼能回饋學校、培養人才」,海博特董事長張簡慶賓以蘭花為例,指蘭花業者希望種出雙梗,可透過相關儀器設備的技術調控分析,建立大數據資料庫,抓出最佳條件應用,以提高競爭力。   屏科大校長張金龍說,智慧農業的發展,需要跳脫傳統思維,這套先進的表型感測儀器與智慧農業設施,能透過高階設備精準掌握作物生理與環境條件,推動農業數據化與自動化,對屏科大農學院來說是重大助力,期許這間實驗室成為智慧農業的核心基地。 【延伸閱讀】- 藉由機器學習模型改善雞胸肉質檢測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