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主題專區
要進行溫室氣體減量,首先需瞭解排放情形,包含排放源、排放係數,透過精準掌握農產業碳排資訊,針對熱點投入資源進行滅量工作,建立低碳的耕作與養殖模式,推動農機電動化與設施設設能效提升,建構低碳農業。
淨零-循環
世界先進聯手台大 推動在地負碳技術研究計畫
2023/12/28
世界先進(5347)公司今(20)日宣布和國立台灣大學合作,以第一階段三年為期,推動「應用資源循環概念於土壤碳匯提升」研究計畫,為全台首家運用資源循環概念投入研析土壤碳匯技術,且會進行現地土壤改質試驗的半導體企業。         該研究將生物炭等農業廢棄物再利用產品,結合有機肥、新式奈米二氧化碳氣泡,用於土壤改良,促進微生物生長,以提升土壤生物的固碳能力。待技術開發完成,將進一步於世界先進公司長期認養的千甲公園進行土壤改質試驗。         透過現地試驗,不僅能持續觀察、優化本土土壤固碳效益,由於將在地氣候及土壤特性納入考量,亦可藉此評估此技術應用於其他相似亞熱帶氣候地區現地施作的預期效益,為增強土壤有機碳碳匯的重要工具。         世界先進董事長方略表示,透過與台大水科技與低碳永續創新研發中心合作,以資源循環的概念推動環境友善的創新研究計畫,不僅符合國際間的土壤千分之四倡議,後續並規畫將其導入公司長期認養千甲公園進行現地研究,別具意義。         台大校長陳文章表示,世界先進與台大的合作案是一個研究應用的開端,將台大的研發能量向外拓展,將資源循環的理念、生物固碳的技術從理論推展至現地應用。此合作案不僅代表台大善盡環境和社會責任,透過和世界先進合作,亦為台大與產業界攜手,為環境永續共盡心力的具體體現。         世界先進積極實踐綠色行動,系統性執行低碳轉型計畫,持續推動與輔導供應鏈的低碳轉型,不僅是台灣半導體產業中首家承諾於2040年達到RE100目標的企業,亦規畫淨零排放路徑,以節電、減排、減量為主,輔以使用綠電及負碳技術,設定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此次和台大合作推動此研究計畫,便為世界先進公司對淨零目標承諾的積極實踐,更為研析、強化負碳技術的研究盡一份心力。【延伸閱讀】- 【增匯】城市樹木和土壤的碳匯比我們想像的多
以藻類為原料的混凝土空心磚
2023/12/06
混凝土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其中,混凝土空心磚(又名煤渣磚或微風花格磚)構成了其中的一大重要部分。美國SOM建築設計事務所(Skidmore, Owings & Merrill)與普羅米修斯材料公司(Prometheus Materials)合作的一項新計畫展示了一種更有利環境的替代品—以藻類為原料的混凝土空心磚。其採用由生物磚組成的簡單結構,由普羅米修斯材料公司開發,該公司為源於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計畫的新創公司。   這些磚塊是利用自然生長且可固碳的微型藻類製成。微藻類與水、陽光和二氧化碳結合後生成一種物質,類似珊瑚礁中產生的碳酸鈣,當與粒料混合時可形成一種淨零碳排建築材料,該材料的物理和熱性能與以標準波特蘭水泥為原料的混凝土相似,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表現得更好。   SOM建築設計事務所於新聞稿中表示,材料公司透過正在申請專利的光合生物膠結技術,採用天然固碳微藻類製造生物磚,為混凝土提供一種永續的替代品,如果能大規模使用該生物磚,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可以減少8%。事務所正在持續測試生物磚的性能,如果一切順利,生物磚最終能用於建造實際的建築物。該藻類空心磚的原型目前正於2023年芝加哥建築雙年展展出,取名為The Spiral(螺旋)。【延伸閱讀】- 森林碳匯 淨零目標的關鍵
【循環】新的乙醇?沼氣生產商正在推動牲畜糞便作為再生能源
2023/10/30
電動車的銷售市場不斷打破銷售紀錄,電動車製造商正在建造生產工廠也同時建造充電站。隨著電動車席捲街頭,一個看似不可能的行業也想要在市場上分一杯羹。貿易協會、燃料生產商與兩黨議員正在提出一項法案,允許由動物、食物廢棄物製成的沼氣發電有資格獲得美國生物燃料混合計畫的信用額度。根據該法案的規劃,利用可再生天然氣發電用於為電動車充電的生產商將有資格根據美國可再生燃料標準獲得利潤豐厚的信貸。   沼氣產業領導者表示,推動以沼氣作為動力的電動車將為能源產業帶來福音。然而,環保組織與研究人員表示,這種燃料尚未證明自己是真正的清潔能源。農業產生的沼氣與水道污染、公共衛生問題的增加有關,這些問題使低收入社區與有色人種社區過度暴露於動物糞便的有毒副產品中。   由於國家需要更多方式為特斯拉和雪佛蘭提供動力,因此使用牲畜糞便為電動車提供動力仍處於懸而未決的狀態。   對沼氣來說,用於生產燃料的廢棄物有3種來源包括人類廢棄物、動物廢棄物與食物廢棄物。這種燃料來自廢水處理廠、農場與垃圾掩埋場。在這些地方,有機廢物缺乏氧氣,細菌消耗廢棄物並最終釋放出甲烷,這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   用動物糞便製造燃料並不是一個新概念。幾十年來,美國全國各地的農場一直在利用沼氣獲利,在《減少通貨膨脹法案》納入厭氧消化池建設資金後,預計厭氧消化池生產設施將蓬勃發展。   今(2023)年六月底,美國環保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最終確定了可再生燃料標準(Renewable Fuel Standard, RFS),該標準描述了可再生燃料(如玉米乙醇、糞便沼氣與木質顆粒等產品)用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數量,以及減少石油基運輸燃料、暖氣油或噴射燃料的使用。RFS下的可再生識別號碼(Renewable Identification Numbers, RIN)也是RFS計畫的「貨幣」。根據 EPA 的說法,一個RIN相當於一加侖乙醇的能量,積分的價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波動,就像天然氣價格一樣。   目前,沼氣產業僅在燃料來源與乙醇或特定類型的柴油燃料混合時才能使用其RIN積分。在聯邦計劃之外,沼氣生產商一直在加州和奧勒岡州的低碳燃料計劃中獲利。隨著再生電力需求的激增,沼氣生產商希望有更多機會出售其廢棄物燃料。   在最近的RFS談判中,沼氣產業敦促EPA為eRINs創造新的途徑,這條途徑將使沼氣與生質產業能夠直接為國家的電動車提供動力。eRIN計畫將允許農民透過將捕獲的沼氣發電,並將此為電動車提供動力,從而從糞便中賺錢。除了農場之外,利用食物廢棄物與城市污水處理廠生產沼氣也可以從eRIN計畫中獲利。EPA將繼續研究eRIN計畫的潛在發展路徑,並尋求利益相關者的意見。   儘管如此,還是有學者持反對意見,希望EPA不要批准將沼氣發電用於電動車的電力,因為他認為對於大規模動物養殖產生的沼氣的有效性,目前尚無定論;希望進行更多獨立研究,以確定eRIN計劃下不斷成長的沼氣行業對周圍的農村地區與有色人種社區的影響。
水資源再生循環!日本沖繩農業應用複合式發酵技術的節水循環系統
2023/10/06
以建立循環型社會、維護生物多樣性保全   全球50億人口預計到2050年將面臨缺水問題,建構節水循環系統將是解決這項議題至關重要任務之一。另一方面,由於農藥與化學物質的使用,導致土壤和海洋污染,生態破壞與造成健康危害,如何維護與保全生物多樣性也正是當前挑戰。   對此,由倡議「2030環境宣言」實現零碳.循環型社會的日本知名大集團東急公司為首,與開發「複合發酵技術」的長大公司,以及管理東急集團既有淨化槽設備的東建產業三方共同攜手合作,以降低水資源使用、建立循環型社會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為目標,共同致力於東急集團旗下位於日本沖繩宮古島的熱帶果樹園「MaiPari」為示範園區,導入應用複合式發酵技術的節水循環系統於現場進行相關試驗。期盼這項研究有助於在2030年前達成整體企業包括子公司在內全面減少10%用水的願景。同時幫助解決宮古島用水問題。   關於本研究計畫,主要將熱帶果樹園MaiPari所排放的污水、污泥等「下水」,經由發酵設備的相關技術處理之後,產出符合環境標準的再生水。再將再生水作為「中水」用於園區內的廁所沖洗用水,這項措施預計能減少園區25%上水資源使用,有效實現水資源再生循環之效益。   其他,關於水凈化,在過去傳統方式是在既有的淨化槽處理後,進行氯消毒後浸透到地下。本研究計畫則不需使用氯消毒,而是利用複合發酵技術,將污水處理到再生水的標準。再生水的運用成效包括:在農業耕作上,可以製作成加速作物生長的液體肥料,畜牧業上,不僅可用於提升生長效率及除臭功能,更能達到改善海洋、河流和土壤等環境面的相關目標。   此外,蒐集檢測數據,確認再生水用於水質改善效果的同時,也逐步針對MaiPari周邊地區的植物進行灑水,調查農作物的生長情況,確認再生水是否能有中水以外的應用可能性。   期待透過本次水資源應用計畫,不僅對於宮古島,而是作為一個起始點,未來將逐步沿著日本鐵道東急線一步一步建構水資源循環平台,以解決日益嚴重的環境議題,邁向永續社會的願景。另外,從SDGs「不遺漏任何一個人」的觀點出發,東急集團表示也期待能夠經由污水排放問題的檢討,提供更有效的淨化系統,為解決全球水資源問題貢獻一份心力。【延伸閱讀】- 都市廢水回收再利用應用於農業作物生產
中興大學攜手台灣先進酒精 投入循環農業研究
2023/08/10
台灣先進酒精股份有限公司與國立中興大學攜手,共同投入農業生產碳資源整合規劃,建立台灣先進農業生產負碳製程、循環農業及策略規劃技術,創造農業剩餘物資能源價值。   中興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國內規模最大藥用酒精生產企業台灣先進酒精股份有限公司,7日與中興大學簽約合作備忘錄,由興大校長詹富智與台灣先進酒精董事長劉健誼代表簽約,產學合作新台幣1000萬元,投入農業生產碳資源整合規劃工作。   詹富智表示,與台灣先進酒精合作,擴大興大產學研究能力,針對農業廢棄物能源化、硬質玉米田間廢棄物利用開發、捕抓二氧化碳排放、玉米酒粕(DDGS)再利用等領域進行技術研發,開創多元再生能源發展與推動淨零碳排,強化台灣能源自主與科技創新。   劉健誼指出,台灣藥用酒精原料幾乎完全依賴國外進口,為確保國內穩定的醫療需求,國內在地自主生產更顯重要,台灣先進酒精結合政府推動的大糧倉計畫及農業剩餘資源淨零的大循環計畫,可確保平時解決農作物生產過剩,並穩定國家醫療物資自主生產。   雙方合作有四大面向,農業廢棄物能源化,將投入肉雞雞糞產電,替代台灣先進酒 精公司天然氣使用,預估可減少5萬5000噸二氧化碳排放,燃燒後提供1萬2000噸高質量磷鉀肥,提供循環種植使用,減少進口高碳排磷鉀肥。   大糧倉計畫硬質玉米田間廢棄物利用開發方面,則發展玉米芯及結桿與蛋雞糞作成廢棄物固形燃料,預計可解決200萬噸以上的田間廢棄物作為能源使用。   捕抓二氧化碳排放方面,藥用酒精發酵過程回收2萬噸以上植物基二氧化碳,透過生質能源發電,建立回收二氧化碳系統。玉米酒粕(DDGS)再利用方面,則開發玉米酒粕再發酵技術,降低禽畜產甲烷。【延伸閱讀】- 將甘蔗副產物做為第二代生質酒精以外的另一種利用
丹麥新創公司將養殖魚蝦剩餘養分和二氧化碳轉換成海藻生產所需
2023/07/24
丹麥的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奧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 將和企業一起開發結合養殖魚、蝦和海藻的永續聯合生產,該計畫稱為 SeaFree,由丹麥創新基金資助1440萬丹麥克朗(約190萬歐元)。計畫旨在利用海藻生產吸收陸地水產養殖的排放物並將其轉化為高價值產品。他們將進一步開發一個封閉且永續的陸地循環,利用養蝦和養魚的殘留養分和二氧化碳,為食品和醫療保健產業種植高價值的海藻。   這項技術利用一個40英尺長的貨櫃裝置,配置了八個1000公升的水箱,透過將鹽水、二氧化碳和營養物質與LED燈結合,該裝置可以在一星期內生產出一整批海藻。除了收穫期極短外,這樣的隨插即用技術(Plug’n’Play)亦具有發展出口市場的潛力。另外,該系統還將工廠的餘熱再循環,利用餘熱烘乾海藻,有助於實現更永續、更高效率的生產過程。最終生產的產品包含了氣候友善型的魚、蝦和石蓴(sea lettuce),石蓴是一種健康且富含纖維和蛋白質的海藻,除了用於製作各種保健品外,亦可以搭配海鮮作為食用佐料。該計畫還進行了食譜開發,以提高人們對海藻作為美味家常菜食材的認識。   研究人員表示,按照 SeaFree 的模式養殖水產和海藻具有巨大的減碳潛力,如果世界上所有的陸上魚蝦養殖場都採用這種方法,將可以顯著減少全球糧食系統的二氧化碳足跡。【延伸閱讀】- 【增匯】新的水產養殖技術可以通過大量海藻幫助緩解全球糧食危機
2050淨零排放 環保署:資源循環零廢棄關鍵戰略
2023/07/06
環保署今天舉辦資源循環論壇,產業界分享案例,包括台泥低碳水泥、福壽實業糧農循環、聯華電子減廢等。署長張子敬說,2050淨零排放12項戰略中,「資源循環零廢棄」是關鍵。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舉辦「資源轉型 邁向永續」資源循環論壇,由前環保署長、成功大學名譽教授張祖恩主持。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暨資源循環辦公室主任賴瑩瑩簡報時表示,為推動「資源循環零廢棄」關鍵戰略願景與落實各項目標,且環境部資源循環署8月將成立,目前已啟動「資源循環促進法」訂定作業,透過修法翻轉廢棄物管理觀念,以提升資源再利用,並健全管理。   她說,依序由減少廢棄物產生、再使用(不改變型態)、再利用(改變型態)、能源回收(如固體再生燃料)、妥善處理等5個階段,搭配綠色設計源頭減量、能資源化再利用、暢通循環網絡、創新技術與制度、加值化處理廢棄物等5大推動策略進行。   會中,產業界陸續分享實作案例。台灣水泥分享「水泥業資源循環再利用」作為,以低碳水泥與新種建材、廢棄物處理、新能源永續發展3大核心業務。   福壽實業分享「糧農循環體系建立與運作」,從利用榨油後植物渣粕做畜產飼料起,擴展至有機肥料、寵物食品、食用油脂、禽畜肉品等4大循環。   永豐餘投控分享以農業、全紙、能源、水、碳循環,促使資源可有效循環的商業模式。   聯華電子則藉由製程技術改善、原物料減量等源頭管理措施,以及透過減少廢棄物產出、廢溶劑純化、污泥再生、廢溶劑熱裂解、創造再生產品等循環技術,朝零廢棄目標邁進。   豐譽聯合工程則以重視建築的節能與精準結構設計,臨時設施與系統模板的重複利用,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開發耐久型、可循環及再生料建材,來達到減廢、減量及減碳的營建轉型目標。   華碩電腦分享透過延長產品壽命、循環供應鏈、裝置即服務、回收再利用、共享平台,以循環經濟促進能源效率提升,並已成功推出碳中和電腦,且基於整新服務的經驗,進行電池與鍵盤模組化的設計。   張子敬表示,2050淨零排放12項戰略中,「資源循環零廢棄」是重要關鍵,就是要追求「資源極大化及廢棄物極小化」,讓所有可用資源都視為資源來循環利用。【延伸閱讀】- 生物基塑膠循環再利用成肥料
將稻草變成燃料棒 關山農與虎科大教授推示範點
2023/06/08
台東縣關山鎮農民配合農委會,推動農業剩餘資源循環再利用,透過虎尾科技大學教授林世章指導,將關山稻米收成後稻草等農廢物,經壓碎處理製成燃料棒,可燃燒發電或氣化再運用、烘乾農糧,不僅解決農廢物、增加碳權,也達成零碳排循環經濟。   農委會委託林世章等專家學者,日前到關山舉辦「花東農業剩餘資源(稻草、竹木)循環再生工程培訓班」,透過課程分享,說明稻草、果樹修枝等農廢資材製成燃料棒再利用,與會農民驚訝農廢資材再利用價值,也認為公部門應協助推廣。   台東機耕協會理事長彭森勇表示,農民對此有相當興趣,目前有意在關山成立示範點,先找場地廠房、採購一套機械設備,但包括農機設備補助、製成燃料棒後銷售管道,都需要公部門協助專案推動。   林世章表示,台灣中小企業是全世界重要的B2B市場,為符合世界減碳門檻,非常需要碳權,台東農廢料只要善加利用即可轉化能源,就是碳權、就是寶,也能讓農村淨零再生。   林世章說明,農業生產過程產生許多剩餘資材,需思考如何去化,他率領研發團隊,投入農村廢棄物生質熱能利用研究,打造出多套機器設備,可將農廢資材攪碎製成燃料棒再利用。台灣缺少能源,透過循環再生將疏伐樹枝、稻草等變成優質生質能源,不僅可助農村解決農業廢棄物,還有綠能、碳權可用,是多贏做法。關山農地每公頃約產生6噸稻草,關山有將近1900公頃農地,若以每套機械設備、每年處理近2000噸稻草廢資材,可生成的燃料棒、提供的人力資源、增加農村就業率都相當可觀。【延伸閱讀】- 翻轉廢棄鳳梨莖葉 嘉義大學廢料再利用價值再提升
新型無熱植物生物質壓縮法可生產生物燃料和抗病毒藥物
2023/03/07
全球能源消耗的持續上升導致化石燃料資源迅速枯竭,由於化石燃料需要數千年才能補充,因此找出替代的可再生能源一直是科學家們努力的方向。生物質(biomass) 包含來自植物和動物的有機物質,在自然界中隨處可見,其有機成分使其成為環保能源的首選。但植物生物質中含有50%以上的水分,作為燃料使用時,需要透過機械方法或以加熱、自然風化等方式將水分降低至35%左右,以提高發電效率。目前的機械壓縮系統效率較低,因為它還需要後續的熱乾燥過程,以及成本高昂的大型設備。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日本岡山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有效的機械壓縮系統,用於壓縮植物生物質時無需再經過熱乾燥即可進行發電。該技術可應用於木本和草本植物,並在過程中生成一種含有水溶性木質素的壓縮液體,該液體對流感和豬流行性下痢病毒具有基礎的抗病毒特性。        研究人員使用雪松木板和木屑作為木質來源生物質,及以月桃(Alpinia zerumbet)作為草本生物質來測試新的機械滾動壓縮方法。壓縮後,研究人員將殘餘物壓碎並製成顆粒,以確定它們的燃燒性能,以及過濾壓縮的副產品液體,確定其木質素含量和結構,並使用細胞活力測試評估其抗病毒特性。研究顯示,雪松板顆粒有更高的燃燒熱值,符合 ISO 標準,證明其具有更高的能源性能,而月桃產生更多的水溶性木質素,但其燃燒熱值略低,為 ISO 標準的95%。另一方面,雪松板和月桃的壓縮液均能顯著抑制流感和豬流行性下痢病毒的感染。        研究人員表示,以這種方法獲得的非化學萃取水溶性木質素可以應用在醫藥、化妝品和畜牧業等領域,此外,高碳含量的水溶性木質素可用於碳奈米材料的生產,並有助於減少碳污染。此方法快速又不需要倉庫廠房或額外的熱乾燥過程,可以現場操作之外,亦可以應用於木材和草本植物,因此能夠促進使用當地種植的植物進行生物質發電,有利於促進當地的永續發展。        該研究已發表在材料循環和廢棄物管理雜誌(Journal of Material Cycles and Waste Management)上。【延伸閱讀】- 木質素加工再利用於燃料電池生產
【循環】環署淨零綠生活指引 研議納入蔬食、生鮮裸賣措施
2023/02/02
「低碳飲食」措施未規劃蔬食推廣 民間團體籲納入綠生活指引         國發會2022年12月28日公布「2050淨零12項關鍵戰略」,先前雖已針對各項戰略舉辦溝通會議,但民間多認為討論不足,環保署2023年1月17日再召開座談會,針對「淨零綠生活」及「資源循環零廢棄」兩項戰略邀請民間團體及政府部門展開討論。         其中「淨零綠生活」目標是針對各面向訂出「綠生活指引」,引導民眾行為改變。環保署管制考核及糾紛處理處(管考處)科長李奇樺指出,在六大推動面向中,飲食的改變最能立即見效,可大幅降低住商部門排放,並促進產業供給端改變。         1月17日會中,許多民間團體關注環保署「低碳飲食」相關措施。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研究員陳庭毓表示,環保署目前的規劃著重在減少浪費、降低運送里程、減用一次性餐具、有機低碳栽培等,卻忽略「植物性飲食」的推廣。他表示,生產蔬食的排碳量遠低於肉類已是明確事實,環保署卻「沒有從最關鍵角度思考」,呼籲後續納入綠生活指引。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代表則指出,環保署在去年(2022年)溝通會議上,曾提及將針對較易達到減碳效果的「熱點」進行盤查,但至今仍未公開相關期程。建議可從公家機關、校園、軍隊的膳食著手碳盤查,「馬上可以知道這些地方的飲食有沒有符合低碳要求」,後續也能快速制定出階段減碳目標。         低碳飲食相關措施也包括減少一次性餐具,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張凱婷認為,目前循環杯、循環餐盒的主責單位僅有環保署,「但這是一套新興商業模式」,應該有經濟部協助拓展產業規模。荒野保護協會代表也認為,氣候緊急狀態下,繼續維持過往的「鼓勵」已經不夠,政府即便用不了「棍子」,也應帶頭建立經濟規模。   農產業者標示碳足跡意願低 農委會:擬透過獎勵增加誘因         針對民團提出的疑惑,李奇樺回應,環保署目前正在訂定綠生活指引,未來不排除將「植物性飲食」納入。而針對「熱點」盤查,管考處則並未回應是否會先從飲食開始、也未提及時程規劃,僅表示還在盤點較有減碳效益的行為,未來會「逐年針對重點優先做碳盤查」。         農委會代表則表示,未來會針對乳製品、農糧產品、肉製品,鼓勵業界揭露碳足跡,希望藉此促進國人對於食物消費的碳排認識,目前也正建立各項農產品的「產品類別規則」(PCR)供業者後續計算碳排放量。         不過乳製品目前只有兩筆有碳足跡標籤,參與廠商非常稀少,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柯乾庸質疑,「農委會要怎麼推動乳製品的碳足跡標籤,有沒有訂KPI(關鍵績效指標)?想要在多久之內推動多少公司?」         農委會代表則坦言,目前不只乳製品,其他農產品擁有碳足跡標籤的數量也很少,原因是市場誘因小、驗證成本高,「民眾如果沒有特別的認同或偏好,業者其實不會特別想做這方面(碳足跡)驗證。」農委會也表示,未來會訂定相關制度,包括補貼、獎勵業者認證,向民眾推廣碳足跡標籤。至於KPI則要等相關補貼、獎勵制度完備後才能確認。   環團籲一次性用品減量更積極 環保署將推生鮮裸賣         針對「資源循環零廢棄」戰略,環保署資源循環辦公室簡任技正陳俊融表示,廢棄物再利用目前有「再製成材料」及「轉廢為能」兩項主要措施。後者包括將無法做成再生粒料的可燃廢棄物破碎後做成固體再生燃料(SRF),以及透過厭氧消化使有機廢棄物產生沼氣,兩者都能用來發電。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這個措施是不符合永續的。」SRF來自廢塑膠、廢橡膠,燃燒碳排量和煤炭一樣很高,目前依照《再生能源條例》,若燃燒發電效率達25%以上,業者可以獲得一度電3.85元的躉購費率,等於變相鼓勵持續生產塑膠製品。         陳俊融則回應,目前焚化爐的能源效率多不到20%,製作SRF替代工業鍋爐燒煤,是希望垃圾被更妥善利用,不要再直接進入焚化爐。能源局未來也可能依照不同種類SRF料源(如一般廢棄物、農業廢棄物),訂定不同發電躉購費率。         此外,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和包裝多無法回收再利用,只能選擇焚化或做成SRF。張凱婷指出,歐盟去年11月發布立法提案,2030及2035年分別要較2018年減少5%及10%一次性包裝,且市場上的飲料、食物包裝須要有5~10%是可重複使用的。         相較而言,環保署對於一次性用品的減量目標還不夠積極,2025、2030年目標分別希望較2023年減少7500萬、2億個一次性產品,但光台北市去年底開始禁用一次性塑膠杯,就已宣布一年預計可減7600個塑膠杯。         陳俊融則表示,除了今年7月要開始施行網購包裝減量政策外,環保署今年也將與大型量販店、超市、便利商店討論生鮮裸賣的可行措施。【延伸閱讀】- 一場不只餐桌上的變革-食品科技重要性與未來趨勢
Anaergia公司將在日本建造沼氣發電廠
2022/11/18
總部位於加拿大的Anaergia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Anaergia公司)於7月18日宣布與為東洋能源解決方案株式會社(株式会社トーヨーエネルギーソリューション,以下簡稱東洋集團)合作的計畫,在日本岡山縣笠岡市建造沼氣發電廠。該沼氣發電廠將利用岡山縣畜牧場的牛糞在厭氧環境下將有機廢棄物轉化為沼氣,並利用沼氣進行發電。預計沼氣發電廠可以減少來自糞便與發電用化石燃料的排放量約1.3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這相當於一年可以減少約2,900輛汽車的使用量(以20年全球暖化潛勢值計)。        沼氣發電廠每日能夠處理約250公噸的牛糞,所產生的沼氣將透過熱電共生(Combined heat and power, CHP)機組進行發電。發電機組可以產生約1.2MW的可再生電力,相當於每年2,200個家庭用戶的電力使用量。在這個項目中,Anaergia公司負責發電廠的設計、策劃、安裝與調試,東洋集團則是作為工程總承包商(Engineering, Procurement, and Construction, EPC),負責工程、採購與施工等。        本次位於笠岡市的工程是Anaergia公司與東洋集團的第二個合作項目;先前兩公司也在日本兵庫縣養父市一同建造一個可以將農場廢棄物與剩餘食物轉化為可再生能源的沼氣發電廠,該廠使用Anaergia公司先進的厭氧消化技術和獨有的固體廢物處理和廢水處理設備。        東洋集團總裁岡田吉充表示「很高興能再次與Anaergia公司合作開發一座新的沼氣發電廠,因為我們認為他們是厭氧消化技術的全球領導者,期待未來能夠與Anaergia公司合作興建更多沼氣發電廠,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生產可再生能源並協助日本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        Anaergia公司的總裁與執行長則提到「動物的糞便、糞尿水與廚餘均是甲烷排放的主要來源,若以短期(20年為計算單位)升溫能力來看,甲烷對氣候的危害是二氧化碳的85倍。儘量減少來自廢棄物的甲烷排放是減緩全球暖化的核心策略。這些新能源發電廠不僅能減少來自畜牧業糞便的甲烷排放量,還能降低日本對液化天然氣的需求,並有助於日本實現碳中和目標。」【延伸閱讀】- 快速轉化污泥以生成沼氣的新技術
【循環】亨氏推出以木漿製作的紙瓶番茄醬包裝
2022/10/31
卡夫亨氏(Kraft Heinz)是世界第五大食品公司,擁有8個價值超過10億美元的品牌。它是最暢銷的調味品品牌之一,其中亨氏(Heinz)番茄醬位居榜首,每年在140多個國家銷售超過6.5億瓶,年銷售額超過15億美元。該品牌的永續發展目標是到2025年使其所有包裝可回收、可重複利用或可堆肥。        亨氏與木漿包裝製造商Pulpex合作,預計將推出以100%永續採購的木漿製作的包裝瓶。該公司表示,紙瓶包裝的開發也有助於實現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目標。目前醬料紙瓶仍處於原型階段,但公司希望新紙瓶能夠幫助品牌擺脫塑膠包裝。雖然其番茄醬仍然有玻璃瓶可供選擇,但塑膠瓶裝是其最暢銷的產品。塑膠是海洋污染的主要原因,其中的化學物質會對人類健康構成風險,而歐盟近期提出的化學品禁令亦增加許多限制。        卡夫亨氏表示,如果原型產品上市,紙質瓶子將可以與廢紙一同回收。不過,在進入市場之前需先進行上市前的性能評估。到目前為止,亨氏尚未透露紙瓶將使用哪種阻隔塗層,以及瓶蓋的材質。        在英國,永續葡萄酒品牌When in Rome推出在主流超市銷售的全球第一款紙瓶裝葡萄酒,雖然瓶子的外部是紙,但內部有一個可回收的塑膠袋以防止洩漏,這些瓶子由94%的再生紙製成,碳足跡約為一次性玻璃瓶的六分之一。根據該品牌的合作包裝商Frugalpac的說法,從玻璃瓶改用紙瓶亦能降低包裝成本,因玻璃生產涉及大量能源,因此玻璃瓶的成本正在飛漲,有時差異能達到兩三倍之多。【延伸閱讀】- 智慧及永續的抗菌包裝材
【循環】英國咖啡連鎖品牌推出以植物原料製作的環保咖啡杯
2022/10/26
英國大型連鎖咖啡品牌Costa Coffee 宣佈在其咖啡杯上推出100%植物纖維杯蓋的新試驗,這些杯蓋由植物材料製成且可回收再利用。今(2022)年稍早,該品牌承諾到2030年將每份咖啡的碳排放量減半,並在2040年實現淨零排放。        Costa Coffee的新杯蓋預計於今年夏天進行試用,並會記錄消費者和內部成員的回饋意見,如果試用成功,則將於2023年初在其所有商店和販賣站點永久提供新蓋子。該公司表示,新的纖維杯蓋的碳足跡比目前的聚苯乙烯塑膠製蓋子低了50%。而除了新的杯蓋外,Costa去年還改變了外帶杯內部的塑膠淋膜,使用植物塑膠成分製成,而不是常見的石油基塑膠。回收後,這些杯子的碳足跡比先前使用的外帶杯低26%。選擇外帶杯的消費者往後可以享用100%植物來源包裝的咖啡。        作為英國最受歡迎和最大的咖啡連鎖店,Costa Coffee在飲品的包裝上推動「再利用、減少及回收」等環保措施,並提供可重複使用的「租杯」計畫和忠實顧客計畫,獎勵選擇重複使用杯具的消費者,此舉可以透過減少一次性塑膠使用的數量降低石油基塑膠對環境的影響。該公司的咖啡杯重複利用方案「BURT」(借用Borrow、使用Use、重複使用Reuse、回收Takeback)允許消費者帶走可重複利用的不銹鋼杯子,並在下次來店時歸還。另外,在使用可重複使用的杯子時只需購買四次咖啡即可獲得獎勵的免費飲品,而使用一般外帶杯則為八次,品牌表示希望透過此種回饋機制使消費者更願意選擇較環保永續的購買方式,為環境貢獻一份心力。【延伸閱讀】- 翻轉廢棄鳳梨莖葉 嘉義大學廢料再利用價值再提升
【循環】加拿大政府投資將昆蟲應用於動物飼料的設施
2022/10/24
加拿大農業和農業食品部長 Marie-Claude Bibeau宣布提供高達 600 萬美元的資金,以幫助 Entosystem Inc. 在魁北克省德拉蒙市建立一個新的全面營運設施,該設施將使用昆蟲作為飼養動物來源,並可增加永續性產品的產量。Entosystem Inc.自 2016 年以來一直致力於培育昆蟲作為動物(包括寵物和牲畜)的食物來源,認為昆蟲在減少食物浪費和食物短缺可發揮關鍵作用,而黑水虻的營養豐富,該公司專注於培育黑水虻以解決食物浪費問題並為動物飼料提供新的蛋白質來源。        Entosystem Inc.開發了新技術,可減少黑水虻每個階段的生命週期,從而更快地轉化為最終產品,同時保持黑水虻的高營養和蛋白質水平。Entosystem Inc.回收魁北克省農業及食品業中的有機廢棄物,例如小型釀酒廠的穀物、水果和穀物殘留物,再透過技術將這些廢棄物轉化為昆蟲粉、油和肥料。黑水虻以有機廢棄物為食,生產出高質量、富含蛋白質的產品來飼養動物,在促進食品系統的永續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並建立該公司作為使用昆蟲為可靠性食物來源飼養動物領域的領導者聲譽。        加拿大政府正在幫助食物供應鏈上的參與者實現商業化,透過對 Entosystem Inc.等生產設施的投資採取行動,並採用新方法來消除、減少或重新利用食物,以減少食物浪費。        “利用昆蟲來加速食品廢棄物的堆肥過程是一種很有前景的環境解決方案,”Bibeau 說。“透過回收有機廢棄物,Entosystem Inc.創造了增值產品,產生了零廢物循環經濟,並有助於實現我們的氣候目標。加拿大政府對該公司新設施的投資將使其能夠增加用於動物飼料和肥料的替代蛋白質,這些蛋白質是農業的重要投入。”        Entosystem Inc.預計新設施到 2024 年,每天將轉化 250 噸有機廢棄物(與目前 6 噸/天的速度相比),並創造近 70 個新職位。最終,這項投資將使公司能夠通過轉移有機廢棄物來減少食物浪費、掩埋場的使用和溫室氣體的排放。        每年加拿大有超過一半以上的糧食供應被浪費,其中近 500 億美元的糧食浪費是可以被避免的,透過鼓勵更多解決食物浪費的方法,加強糧食系統並支持加拿大轉型為綠色經濟。【延伸閱讀】- 毛孩愛地球 改吃蟲蟲飼料
【循環】印尼棕櫚油廠將在日本幫助下將甲烷轉化為生質燃料
2022/10/21
烏克蘭是全球最大的葵花油出口國,在烏俄戰爭影響下,該國葵花油出口受阻,導致各國紛紛尋找替代品,作為植物油替代油品之一的棕櫚油也是生活中常見的食用油,棕櫚油的主要產地包括印尼、馬來西亞、奈及利亞等赤道附近國家。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國,同時也是最大的出口國,棕櫚油產業佔該國GDP的4.5%,是該國的重要產業之一。棕櫚油是從棕樹上的果實壓榨而成,在榨油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水;在印尼,棕櫚油製造廠通常會將生產棕櫚油過程中產生的棕櫚油廢液(Palm Oil Mill Effluent, POME)暫時儲存在戶外的潟湖中,它含有許多有機物質,會自行發酵並產生大量甲烷,甲烷對於地球暖化的影響是二氧化碳的28倍之多,倘若未加以控管,廢液所釋放出的甲烷將排放到大氣中。根據估計,印尼棕櫚油部門每年產生的碳排放量約有4,0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其中POME的碳排放量佔該國棕櫚油部門總排放量的三分之一,每年產生高達1,240萬噸(CO2e),透過處理POME將可能有機會實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目標。【延伸閱讀】- 利用棕櫚果串副產物製造生物可分解的塑膠薄膜        對此,日本的日揮控股株式會社(JGC Holdings)、帝石株式會社(INPEX)、大阪燃氣有限公司(Osaka Gas)等三家公司在今年已與印尼國家石油公司(Pertamina)達成合作協議,共同研究將廢液轉化為生質燃料的可能性。根據四家公司簽署的協議,Pertamina公司將提供位於蘇門答臘島與加里曼丹島的多個設施及地點,方便從兩個島嶼中的的大型棕櫚油工廠收集廢液,並進行發酵、提煉出生質燃料。        該項目預計從2025年開始生產生質燃料,年產量約1萬噸,並計畫在2030年前將年產量將提高到10萬噸。預計產出的生質燃料會透過Pertamina公司的管線輸送到印尼經濟中心-爪哇島,並優先賣給當地的日本企業,未來則考慮出口至日本或其他國家。這不僅可以滿足印尼當地工業與消費者對於天然氣的需求,同時能減少碳排放量,而且將進一步擴大Pertamina公司的天然氣網絡。        上述合作項目不僅有助於甲烷排放到大氣中,還可以將POME再利用生產再生能源,同時可以探討透過碳權制度與生物甲烷認證計畫確保實現碳中和的機會。
【循環】利用廚餘生成清潔能源
2022/09/12
全球人口預計於2050年增長至97億,人口的成長促使蔬菜、水果和穀物的需求提高,進而導致農業廢棄物的數量增加。據統計,加拿大每年有超過3500噸 (約占生產的60% ) 的食物最終被送至垃圾場掩埋。        食物廢棄物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包括溫室氣體的排放、難聞的氣味、害蟲滋生以及水源受汙染等。此外,政府設置的垃圾場每年都會佔用更多的土地,甚至已到達社區邊緣,這可能導致附近居民的健康問題。因此為了減緩越來越嚴重的廚餘處理問題,研究人員正致力於生物質氣化(Biomass gasification)的研究,以利發展使用廚餘產生清潔能源的新技術。【延伸閱讀】- 食品殘渣於沼氣發電之應用        生物質氣化是利用熱、氧氣和蒸氣將生物質 (食物、農業廢棄物或其他生物材料) 轉化成可作為燃料用的氣體混合物。混合氣體中含有氫氣、甲烷、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也稱為合成氣 (syngas),可應用於產生電力和熱。 農場、城市以及政府機關可以利用該技術以減少暖氣供應或電力的公用事業費用支出。此外,亦可顯著降低對垃圾掩埋場的依賴及執行固體廢棄物管理的預算,以加拿大多倫多這樣的城市規模為例,每年可省下3.8億美元。        傳統天然氣是以甲烷為主的化石燃料,雖然合成氣可像傳統天然氣一樣地使用,但合成氣中的一氧化碳和氫氣的成分更高,這些氣體可進一步轉換成高價值的生物基 (bio-based) 化學品,例如:甲醇和氨。此外,生物質氣化也會產出生物炭,可以被用來改善土壤肥力。然而,合成氣的生成量取決於使用的生物質種類和技術,以加拿大Atikokan發電站為例,發電站可生產205兆瓦的乾凈電力,足以為大約7萬座住宅和商業建築供電。        芬蘭、巴西、義大利、丹麥和美國等國家致力於發展永續且符合成本效益的生物質氣化計畫,並供應國內熱能、電力和生物基化學品的生產。而加拿大有1.4% 的電力是來自生物質,且已有幾家公司利用城市廢棄物提供能源和生物基化學品。哥斯大黎加亦利用生物質氣化技術處理咖啡豆生產過程中大量的農業廢棄物 (咖啡果肉),並轉換為熱能與電能。小型和邊緣社區也可以充分利用生物質氣化的技術,以降低廚餘垃圾的累積,並生產自己的能源和電力,減少電費的支出。        生物質氣化是一種永續性的技術策略,它將廢棄物轉換成具有附加價值的產品,為零浪費的循環經濟邁出一步,還有助於滿足能源需求並取代化石燃料的使用,政策領導者和政府可透過經濟支援、補貼以及稅收優惠等措施來支持此類永續性計畫,鼓勵個人或公司投資生物質氣化技術,並朝向商業規模發展。
【循環】地產地消!日本埼玉縣畜產業之循環型農業(SDGs)
2022/08/19
為促進在地畜牧業的循環型農業科技技術發展,琦玉工業大學與尾熊木牧場集團共同締結「琦玉縣深谷市續產業之循環型農業產學聯盟」。       由於推動畜產業之循環型農業之際,常面臨牛糞製造堆肥時造成環境惡臭問題。為闡明造成臭味關鍵因子,目標著力在分析其成分定性與定量之元素,探索降低惡臭因素,並從農業廢棄物中製作成有效吸附惡臭成分的吸附劑。此外,分析沼氣發酵殘渣成分,尋找出適合牛糞堆肥的植物,利用成分調整(氮、磷酸P、鉀肥K),創造差異化與附加價值化。未來將利用牛糞,積極發揮沼氣產生能源發電與儲電之作用。       上述地方循環型農業計畫,由琦玉工業大學和尾熊牧場共同創立的產學聯盟進行研究試驗。尾熊牧場為琦玉縣內唯一飼養最多和牛品牌的畜牧場,主要負責牛糞發酵處理與堆肥化,建構牛舍與相關實驗場域,促進堆肥產品化。琦玉工業大學則由生命環境化學科(環境物質化學研究室)專以研究環境化學,因應氣候暖化,利用二氧化碳回收與儲存技術、以及利用生質能產生化學製品和能源團隊負責。藉由學術研究知識洞見,協助地方環境發展,加上產學共同研究、共同建立廢棄物再生的社會循環系統,促進SDGs循環型農業之推動。以下為該計畫研究內容與共同研究目標: 此產學聯盟以「埼玉縣深谷地產地消畜產業之循環型農業SDGs」為主,其共同研究目標:①降低製造堆肥時牛糞發酵所造成環境負荷、②藉由堆肥製造時特別註記氮磷鉀成分,以增加產品附加價值。       研究內容:造成臭味關鍵因子的定性與定量分析,探討可除去吸附因應方法。此外,建立可迅速檢測堆肥中的氮磷鉀成分,增進優化堆肥成分措施。【延伸閱讀】- 利用啤酒渣及牛糞製造有機農藥
生物精煉廠利用玉米秸稈轉製成可再生天然氣
2022/07/26
內華達州生物精煉工廠Verbio 正處於創立初期階段,計畫於未來幾個月內進行擴建,目標是提供足夠的可再生天然氣 (Renewable Natural Gas, RNG) 為5000戶家庭提供熱能,將切碎的玉米秸稈轉化成天然氣,利用厭氧消化方法 (anaerobic digestion) 將玉米秸稈與牲畜糞便中的細菌結合,並放置於八個大型消化器中,此時玉米殘渣會轉化為生物甲烷氣體,即為化石燃料中的天然氣。工廠正另外建造消化器,同時利用玉米生產乙醇。        「秸稈」是作物的地上部 (above-ground) 而非穀物,亦稱為玉米飼料 (corn fodder) 或作物殘留物 (crop residue),愛荷華州立大學推廣服務部田間農業工程師 Kapil Arora表示:「秸稈可依據需求裁切成不同大小,且容易捆綁。」愛荷華州是全美最大玉米產地,每年有超過1300萬英畝的土地和超過20億bushel (約5000萬公噸) 玉米收成。當玉米採收後,秸稈為留在原地分解的部分,秸稈營養豐富,卻也給農民帶來挑戰。Kapil Arora表示:「隨著產量提高,愛荷華州的農民需處理田間剩餘的秸稈,許多人進行耕犁是為了讓秸稈分解及降解,然而這些秸稈須藉由其他方法妥善利用。」Kapil Arora與愛荷華州立大學推廣服務部於生物精煉工廠Verbio創立初期階段即參與規劃,提供技術、主持農民會議並進行研究。        玉米收割後, Verbio工廠員工將剩餘秸稈壓縮綑成易於移動和堆放的方體,農民透過去除約50%玉米秸稈,以進行免耕種植減少耕作需求。秸稈草捆經錘磨機切成較小體積後,放入化糞池中經細菌利用分解後,將產生生物甲烷氣體經洗滌並濃厚成純度為99.9%甲烷氣體,加壓送入Alliant Energy管道,此項計畫使的能源。農民提供資金,設備及服務由Verbio工廠提供,作為可再生能源可為環境帶來正面影響。Verbio公司總裁表示:「此項行動針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碳降解處理,並提供家庭溫暖熱源。」        愛荷華州立大學工程師 Kapil Arora幫助Verbio公司進行物流研究並與當地農民和民眾接洽,接下來將舉辦農民會議。另協助學生研究人員完成玉米秸稈現地研究。Verbio工廠計畫每年加工約100,000噸玉米秸稈,除了製成天然氣外,過程中的副產物腐植質亦可用做土壤改良劑和有機肥。【延伸閱讀】- 利用榛果殼製造再生能源的發展潛力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