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主題專區
要進行溫室氣體減量,首先需瞭解排放情形,包含排放源、排放係數,透過精準掌握農產業碳排資訊,針對熱點投入資源進行滅量工作,建立低碳的耕作與養殖模式,推動農機電動化與設施設設能效提升,建構低碳農業。
食農教育
英國垂直農場的重要性正持續上升
2022/05/09
根據數據提供商Dealroom的數據顯示,室內農業近期在全球掀起了一股投資熱潮,從2014 年至今,約有18億美元投入此行業。最近有許多引人注目的發展,包括丹麥建造歐洲最大的垂直農場,以及阿布達比計劃建造全世界最大的室內農場等。支持者認為這個行業擁有糧食生產的前景,理由是具有供應鏈短和集中生產的優勢。然而亦有意見認為它效率不高,因為運作成本高且生產規模相對較小。        垂直農場是在一系列層層堆疊的監控條件下,於室內種植植物的過程。許多城市農場不像溫室種植利用陽光,而是以LED燈作為光源,LED燈會根據生長階段和作物類型不同而進行調整。無土栽培這類技術通常用於垂直農場,因為栽培環境被嚴格地控制,如照明、灌溉、施肥和氣候都受到精準調控,所以很少使用化學農藥處理。垂直農場的愛好者設想本地生產的產品可以在附近社區被購買,不僅可追溯來源、大幅減少食品里程,還能減少我們對進口食品的依賴。他們還認為,垂直農場可以幫助解決某些行業在污染及用水方面所遇到的困難。堆疊型生產系統讓小空間就能生產食品,表示我們可以在需求食品的附近進行生產。這就是為什麼垂直農場主要適合種植高經濟價值的新鮮作物,例如生菜和藥草。        但許多重大的挑戰阻礙了垂直農場的實踐,特別是高昂的成本。由於照明和通風所使用的能源運行成本很高,加上需要大額投資才能使垂直農場啟動和運行。英國哈珀亞當斯大學(Harper Adams University)的作物科學教授Jim Monaghan認為,關鍵的挑戰是產出足夠高價的產品,且其銷售額能夠支持投資額。垂直農場可以吸引大眾目光,但與品質相當卻相對廉價的田間作物並列時,栽培者需要找到一些特別之處來證明較高的價格是合理的。另外,垂直農場還需面對病蟲害問題以及隨季節性波動的消費者需求,垂直農場整年的產量固定,不隨需求改變而變化,因此商業化垂直耕作設備不是發展額外的生產能力,就是得依靠田間作物來彌補不足的產能。        目前,技術已經發展到使用人工智慧來管理垂直耕作設備, Gaia Growth是一家新創公司,開發了垂直農場可以使用的軟體,將來自一系列不同感測器的數據彙整到一個樞紐中心,農民可以利用該軟體瞭解垂直耕作系統內部的即時情況。開發人員認為它具有超越垂直農場的農業潛力,並相信這種軟體在整個農業中有很大的應用空間。一個樣本可以收集到和環境、土壤及疾病有關的數據,來判斷執行某些任務(如農藥施用)的最佳時間。        垂直農場產業在未來十年預估將持續成長,2021年6月發佈的一份報告預測,全球垂直農場將成長25%以上。隨著技術的快速提升,室內農業的生產成本將大幅降低,另隨著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快速發展,全自動農業機器人也將逐漸增加。垂直農場可以為更適合大型耕作機械的作物留出戶外栽種空間,預計專業化產品和高度本地生產將會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延伸閱讀】-淺談猶他州垂直農場是如何因應氣候變遷
與水鹿的親密接觸 南投食農體驗養鹿大啖鹿茸餐
2022/05/05
南投縣國姓鄉是全台最大的水鹿畜養區,為讓民眾瞭解水鹿習性及養殖,並刺激鹿茸及相關加工產品行銷,當地農會近期結合食農教育辦理養鹿生態體驗,帶領深入鹿寮近距離與水鹿互動,搭配食補及其他農作DIY,多元呈現地方產業特色。        國姓鄉農會指出,全鄉豢養台灣水鹿逾4800頭,居全台之冠,是國內最大的水鹿畜養區,其年產值更逾2億元,但今年受疫情影響,無法辦活動,行銷難免受衝擊,看準目前正值鹿茸採收期,辦理「FUN漫遊山城-養鹿生態體驗活動」。        為讓民眾如實體驗鹿農日常,國姓鄉農會擇定當地「百鶴養鹿場」作為水鹿生態的介紹基地,帶領學員深入鹿寮,並餵食牧草與水鹿親近互動,近距離觀察水鹿樣貌,並說明其生態與特性,不少學員則驚呼「與水鹿是第一次的親密接觸」。        國姓農會表示,台灣水鹿為台灣特有種,眼下有明顯的眼下腺,生氣或興奮時會張開,而有「四目鹿」之稱,性情雖溫馴害羞,但對聲音敏銳度極高,當陌生人接近、遇險或警戒時會翻唇噴氣,且會磨牙、跺腳,因此一般不作為觀賞鹿。        而養鹿生態課程中,鹿農更說明飼養方式,強調是以天然有機不能有農藥殘留的牧草、玉米、大陸A菜等葉菜植物來餵鹿,之後更讓學員品嘗鹿茸大補湯、桂竹筍,還有DIY薑黃手工皂課程,從鹿茸到薑黃,多元呈現地方農特產特色。        農會表示,疫情當下,透過食農體驗鼓勵民眾走到戶外,因此除辦理青梅、水鹿等體驗活動,本周六(7日)還有精品咖啡教育課程,將帶民眾手沖咖啡、溫泉足湯、左手香膏DIY,走訪糯米橋及沿線風光、大啖風味餐,民眾有興趣可關注「國姓鄉農會」臉書粉絲專頁。【延伸閱讀】-水牛進校園 嘉義大林鎮農會推廣食農教育
食農教育法通過 嘉縣開發在地化課程、設教育資源中心
2022/04/28
立法院昨天三讀通過「食農教育法」,賦予食農教育法源依據和預算,嘉義縣府教育處、嘉縣農會總幹事黃貞瑜及青農都開心法案通過,縣府已超前部署,開發食農在地化課程及教材,去年成立食農教育資源中心。   教育處說,106學年度整合各項資源推動食農教育,透過辦理教師增能研習、開發全縣食農在地化課程及教材,補助學校依在地特產設置食材園圃及建置示範學校、引進青農到校教學、辦理食農教育博覽會等計畫,達成嘉縣食農教育「感恩土地、感謝農民、謝謝食物」的三大推動目標。   因應食農教育法通過,縣內目前已有超過70%的國中小校園設置農作體驗園圃,因應農委會推行食農教育學習體驗和實作活動場域,另外,相關各項成果及教學設計,公告在嘉縣食農教育網,可以提供各校推動在地化食農教育概念架構,以利教師融入各領域教學參考。   去年5月1日,嘉縣食農教育資源中心在鹿草國小揭牌,建立教學分享平台、彙整各校成果,整合各方資源,發揮資源提供、計畫整合、成果分享功能,扎根學生食農教育,讓民眾看見農民不斷創新能量,實現農工大縣。【延伸閱讀】水牛進校園 嘉義大林鎮農會推廣食農教育   縣長翁章梁說,嘉縣農業大縣,種植物產豐富,許多國中小結合非營利組織、農會、社區組織、農業生產者團體等,整合各界資源推動食農教育,在校內建置園圃種植在地特產作物,讓孩子體會土地孕育萬物重要及作物生長不易,養成食農教育「感恩土地」及「謝謝食物」的素養。
食農大探索 用食魚教育翻轉老漁村
2022/04/22
股份魚鄉串聯青農並改造閒置空間進行食魚教育,透過食魚教育的體驗活動,讓都市小孩知道魚、蝦是如何長大?如何從魚塭變成餐桌上的食物?進一步讓都市小孩瞭解我們這塊土地可透過無抗養殖(不使用抗生素的養殖方式)保護土地,讓這塊土地可以世世代代繁衍下去,達到環境永續經營的目標。   股份魚鄉企圖將七股七寶,包含虱目魚、文蛤、白蝦、烏魚、吳郭魚、石斑和牡蠣,透過魚食教育向大眾傳遞七股低密度、純海水生態養殖的特色。   食魚教育的重點在於讓更多人關心養殖漁業,當養殖漁民知道有更多人在關心時,漁民可反過來思考自己的養殖方式是否能夠間接保護環境資源,運用友善養殖方式達到環境永續的目標,更可以拉近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距離。   取之於地方,回饋於地方是兩位青春女孩透過食魚教育給予老漁村的最大回饋,未來也希望透過企業社會模式,串聯各方資源,讓食魚教育成為引擎,為漁村鋪設更美好的願景。
食農教育法三讀 政府學校等機關優先採用在地農產品
2022/04/21
立法院會今天三讀通過「食農教育法」,明定政府學校等機關應優先採用在地生產的農產品或以在地農產為主要原料的食品。主管機關應邀集相關機關代表、專家、學者及團體代表組成食農教育推動會,每年至少召開二次會議;另外附帶決議也指出,農委會於法案通過後 3 個月內,提出食農教育專業人員應具備資格。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去年初審通過食農教育法草案,不須交由黨團協商,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當時指出,「法案初審通過很感動」,期望三讀通過食農教育法草案,不僅政府機關、公營事業機構、行政法人等會優先使用在地生產農產,也至少編列10億元辦食農教育。   條文明定,食農教育是指運用教育方法,培育國民瞭解國民基本農業生產、農產加工、友善環境、友善生產育養及畜牧、動物福利、食物選擇、餐飲製備知能及實踐、剩食處理,增進飲食、環境與農業連結,促使國民重視自身健康與農漁村、農業及環境之永續發展,並採取行動之教育過程。   條文明定,政府機關、公營事業機構、行政法人、學校、幼兒園及政府捐助的財團法人,應優先採用在地生產的農產品或以在地農產為主要原料的食品。農委會應致力於民眾取得價格穩定、安全、營養且足夠的糧食;農委會也應輔導相關機關研發製造在地農產為主要原料的食品、鼓勵標示原產地、減少食物浪費。   另外,主管機關為推動食農教育,應邀集相關機關代表、專家、學者及團體代表組成食農教育推動會,每年至少召開二次會議,必要時得召開臨時會議。   並通過附帶決議三項,第一、主管機關擬定食農教育推動方針,應訂立原住民族部落具體可行之指標與計畫;其中,食農教育專業人員之培訓及在職訓練,應保障一定比例之原住民,訓練場域並以產地為優先考量。第二、請政府加強宣導食品中可能致癌物的正確飲食觀念。第三、農委會法案通過後3個月內,提出食農教育專業人員應具備之資格與其認可、廢止、遴聘、培訓、在職訓練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並會同相關組織與專業人員召開研商會議。【延伸閱讀】美國農業部撥款共計224,000美元的資金給愛荷華州的「農場到學校」計畫
都市農耕聰明管理好辦法
2022/04/15
想在都會生活享受田園之樂,卻總是當植物殺手?現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推出「都市農耕適栽作物檢索表」、「遠距澆水管理模組」、「LINE病蟲害診斷」三大服務,幫助民眾解決都市農耕的各種難題,讓你輕鬆享受都會園藝。   根據WTO資料顯示2008年全球已有50%人口居住在城市,預估2050年全球將達到70%人口居住在城市,面對越來越擁擠及高密度的居住環境,如何多元利用都會空間、強化食農教育已是全球趨勢。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近年來積極推廣都會農業,期望透過聰明管理的方式,解決民眾在種植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提供相關解決方法。
水牛進校園 嘉義大林鎮農會推廣食農教育
2022/04/07
嘉義縣大林鎮農會四健會與大林青農結合,推廣111年幸福農村計畫課程,於今天下午到大林三和國小及同濟中學推動食農教育「水牛入校園」體驗課程,讓學生與水牛近距離接觸,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此次課程由大林鎮農會四健會規劃學期食農教育課程,讓學生認識在地產業「稻米、蘭花、竹筍、鳳梨」,課程中除了有農業知識分享,也有進入場域實際場域體驗。   今日水稻課程中邀請來自彰化的牛耕文化傳承者高一鑫所飼養的水牛「小拉拉」,在課程中除了與學生分享水牛與農耕文化的關聯,更讓學生實際體驗餵牛吃草、與水牛互動等,也讓學生學習到許多課外新知識。   這次的課程更由飼養退役老牛的「回鄉米」林家良安排,他說,這次能與大林青農合作,將水牛教育課程推動至嘉義中小學,是透過水保局青年回鄉計畫的支持,而接下來也將持續推動食農教育至更多地方」。   大林鎮農會指導員林嘉振說,希望藉由此次課程,讓學生與農業更親近,也能實踐食農教育的意義。同濟中學主任許哲瑋說,透過四健會「身心手腦」精神,讓學生學習到課本學不到的知識外,也與新課綱有所搭配,未來會持續推動。   大林在地青年、文刊「大林好」編輯周仕昌說,在多元學習環境下,推廣食農教育至校園型態各不同,大林地區課程學齡層廣,從國小到高中都能參與,不僅實踐多元學習的精神,更讓學子能有不同的教育體驗生活。【延伸閱讀】花蓮推廣食農、食育 下月盛大舉辦食農博覽會
【增匯】城市樹木和土壤的碳匯比我們想像的多
2022/03/29
樹木和土壤雖然不像我們一樣有肺,但其實它們一直在「呼吸」。樹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透過光合作用釋放出氧氣,並將碳儲存在樹幹中,當其葉片落地時,土壤的微生物會分解葉子和其他有機物質,並釋放出二氧化碳至大氣中,形成碳循環。事實上,森林儲存的二氧化碳會多於釋放的量,而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碳排,約有30%是被森林所吸收,這種效應被稱為陸地碳匯註,因為有陸地碳匯,所以我們並沒有感受到氣候變化的真正影響。   森林是片很大的地質景觀,但實際上森林被道路、建築物、農業發展和太陽能農場等人為開發切割成更小的地塊,此過程稱為「森林破碎化」,因為森林破碎化而創造出更多的區域,這些區域稱為「森林邊緣」。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森林邊緣釋放和儲存碳的速度應與森林深處相似,但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 BU)的研究團隊卻有不同的發現:美國東北部溫帶森林邊緣的土壤和樹木,其表現與遠離人類的地方不同。森林邊緣的樹木生長速度快於森林深處的樹木;而且城市地區的土壤可以儲存更多的二氧化碳,城市森林不再被認為是僅供休閒娛樂的場所。   美國農業部的計畫監測與分析了全國各地森林的樹木大小、生長和土地利用情況,研究團隊利用這些數據研究了逾48,000個森林地塊,比較森林邊緣與森林其他部分的樹木生長速度,發現樹木在森林邊緣(距離邊緣約100英尺)的生長速度幾乎是森林深處的兩倍,這可能是因為森林邊緣的樹木與森林深處沒有競爭關係,所以它們獲得了更多的陽光,而樹木長得越多,所吸收儲存的碳就越多。   此結果並不表示森林破碎化是從大氣中吸收更多碳的解決方法,雖然森林邊緣的碳匯變多,但卻不能補償喪失森林的負面影響,像是無法將長期儲存在地下的碳釋放回大氣中。除此之外,還需要考慮森林邊緣樹木對氣候變化的敏感程度,雖然在更多的陽光下會生長得更快,但更高的溫度反而會導致生長速度大幅降低。   另外,研究人員發現森林邊緣的土壤也會受到森林破碎化的影響,一篇發表在《全球變化生物學》關於森林邊緣土壤的論文提到: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細菌、真菌、根和微生物,它們在工作和活動時也會吸收和排出二氧化碳。森林邊緣的土壤不僅比森林深處釋放更多的碳,而且土壤在農村和城市森林中扮演的角色也大不相同。研究團隊利用一年半的時間調查美國麻州(Massachusetts)已開發和未開發地區的八個地點,除冬季外,每隔兩週測量森林邊緣與森林深處土壤的溫度、濕度及從土壤中釋放的碳含量。   結果發現,在人口和建築物較少的農村地區,森林邊緣因較高的溫度導致葉子和有機物分解得更快,比起森林深處陰涼區域,森林邊緣的土壤微生物會釋放更多的二氧化碳;而在地面更熱、更乾燥的城市森林中,這些土壤卻停止釋放出更多的碳,但長期影響仍不確定。由研究結果推論,城市土壤可能具有比預期更多的碳儲存能力。   雖然發現城市樹木和土壤能儲存更多的碳,但農村或城市地區森林邊緣的樹木可能更易受到極端高溫和乾旱的影響,而且目前尚不清楚隨著地球暖化,這種碳匯的增加是否會持續下去。加上氣候變化可能會加速土壤流失碳匯,而森林將近一半的碳都儲存在地下,因此隨著城市和國家承諾種植更多樹木以遏止氣候變遷的影響時,還需要考量森林邊緣種植新樹的地點,使儲存的碳含量增加。【延伸閱讀】生物多樣性高的森林更能長期穩定固碳 註:碳匯(carbon sink)-自然界的碳被固定在海洋、土壤、岩石與生物體中,即為碳匯。海洋、土壤與森林是地球上主要的碳匯。
手搖飲茶葉渣再利用 化身社區開心農場有機肥
2022/03/17
嘉義市手搖飲料店林立,每日產出之廢棄物當中,尤以茶葉為最大宗,單去年就產生9萬8千餘公斤的茶葉渣,茶葉含水率高,不但拉高垃圾清運量,也影響焚化爐壽命;嘉義市環保局推行茶葉回收政策,讓原本要送進垃圾焚化廠處理的茶葉渣,搖身一變成為富含養分的「茶葉渣培養土」;頂庄里長莊天基說,社區開心農場利用培養土種植出來的作物營養又漂亮。   市環保局從2012年就開始辦理飲料店茶葉回收政策,2020年茶葉渣的清運量為8萬1435公斤;去年再創新高,清運量高達 9萬8445公斤,思考透過回收茶葉渣再製成培養土,循環利用滋養作物。目前共有32家飲料業者和市府合作茶葉渣回收。   環保局表示,自2019年起便由清潔隊派車協助清運,並由店家於固定時段(每週三、四下午1時30分至4時30分時段)自行將茶葉渣回收桶搬運至門口,再由清潔隊人員協助倒入垃圾車內,載運至頂庄里開心農場再利用堆肥處理,提供給有需要民眾取用。   頂庄里長莊天基說,早期農民使用化肥、農藥造成土壤酸性、鈣化,利用這些茶葉渣再加以酸鹼中和,土壤變成鹼性會讓土壤鬆弛,鬆弛後昆蟲爬蟲類等會鑽進土裡幫忙鬆土,一來土壤不再酸化、二來植物的根可以深入土壤,作物就會成長漂亮,不但花長得好看、菜好吃,也曾經栽培出重達15台斤的高麗菜。   莊天基說,環保局每月送過來的茶葉渣集中在社區個人1800坪土地,處理成「茶葉渣培養土」再分送到5、6塊農地使用,種出來的作物營養又漂亮。【延伸閱讀】連喵星人也愛!茶渣加菌醱酵變墊料 可抑菌除臭
聯合國最新報告畫重點:都市基礎建設能救氣候變遷
2022/03/10
由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第二工作小組(Working Group 2)所進行之AR6第二冊報告(下稱AR6第二冊),主題聚焦於「影響、調適與脆弱度」(Impacts, Adaption and Vulnerability),於2022年2月28日正式發布。本文摘譯整理報告資訊重點,以提供讀者進一步了解報告數據含意,進而思考永續策略制定方向。   第二冊報告專注於區域性及跨部門的數據,強化整合環境、社會以及經濟層次,在全球暖化議題外,同時提供關於級聯(cascading)、複合以及跨界的相關風險數據,並提升在地多元知識以及社會正義的重要性。另外也強調都市的角色,雖然會因為都市人口增加提升脆弱度,但都市也可以就聚落、關鍵基礎建設等做出氣候適應/氣候緩和的相關行動。【延伸閱讀】荷蘭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日本共同設立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研究中心 生態多樣性:證實與氣候變遷高度相關   氣候變遷已經對全球深海、陸地、淡水系統產生影響,包含在地生態流失、疾病,以及大量的動、植物死亡,均與氣候變遷有著高度或非常高度的關係(high confidence – very high confidence)。極端氣候亦影響顯著,特別是對於氣候敏感性(climate sensitivity)高的物種,而特有種受影響的程度又比其他的原生物種更高。當氣溫自1.5度提升至3度時,相較於前工業社會,物種滅絕的數字預計將提升10倍。   未來面對氣溫逐步升高,即便是0.1度的變化,都將造成全球性的危機,特別是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biodiversity hotspots,編按:生物多樣性熱點意指,某一區域的物種具有顯著多樣性,但同時棲地又面臨干擾的威脅)。而生物多樣性的流失,將會威脅到糧食安全以及人類的生活。當全球氣溫升高達到1.2度時,由於大量森林死亡、珊瑚白化、熱浪以及多數依附海冰生存的物種,將處於高度的威脅中。   若能針對30 – 50%的陸地/淡水/海洋生態進行有效保育,不僅能保護生物多樣性,更能建立氣候韌性,同時確保這些生態依舊能夠支撐人類的生活所需,於是乎永續是不可或缺的必要之舉。 人與氣候變遷:都市的關鍵角色   在2015至2020間,全球都市人口成長超過3.97億,而其中超過90%的成長來自於低度開發國家,而這樣未經都市計劃,且未有相應措施配合的人口快速成長,特別是在中低收入國家,在在使得都市脆弱性持續提升。全球更有高達4成的人口在氣候變遷議題上屬於極度脆弱。   而氣候變遷造成的熱浪,都市熱島效應的加乘,異常降雨及風暴,再加上快速的都市化,且未有氣候敏感性的相關計畫,造成都市人口以及關鍵基礎建設的邊緣化。另外,新冠疫情使得經濟及社會差異更加明顯,也使得已被邊緣化的人們,在健康、生活水平上更顯差距。於2010至2020的十年之間,非洲、南亞及中南美洲死於洪水、乾旱以及暴風雨的人數,提升了15倍。這樣的威脅並不只是生理上的,報告也指出,因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文化、生活品質的損失,可能會引發心理疾病。   然而,都市的基礎建設仍可能作為改變關鍵。以自然為本(nature-based),並揉合社會文化的基礎建設,像是降低高風險地區的開發,並解決現存的社會脆弱性(social vulnerabilities);或是像在海堤、濕地強化保護措施等等。而綠建築、都市水循環管理等,也都能夠強化經濟性以及環境可行性。於此,政府機關的相應政策、金融機構的相關策略,也跟都市基礎建設發展息息相關。 提升氣候韌性成關鍵政策   AR6提供與政策決策者的建議(SPM,the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上,「提升氣候韌性」(climate resilient development)成為焦點。 (從氣候危機發展氣候韌性的三大元素包含:氣候、生態系以及人類社會。)   由於AR6第二冊在氣候、生態系以及人類社會找出許多密切交集,而這些交集也成為了改善氣候變遷的關鍵所在。而在SPM中,也針對目前的影響/風險危機、適應策略與情形,以及氣候韌性發展給出結論與做法。   其中提升氣候韌性,係為減低溫室氣體排放並且發展強化永續作為的適應策略過程。其重點著眼於每一個社會決策,以及針對這些決策的行為所累積的結果。而這些累積,有賴於政府、私人企業以及公民社會共同完成。 AR6第二冊:影響、調適與脆弱度   參考引述超過84,000份科學性研究報告,AR6第二冊分為3大部分,分別為:受氣候變遷影響之各類生態系統之風險、適應性及永續性(Risk, adaption and sustainability for systems impacted by climate change)、地域性檢視(Regions)及目標降低並整合提供永續發展路徑的跨域建議(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way: integrating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內含18個章節及5份附錄。   AR6第二冊原定於2021年9月發布,因疫情而有所推遲。發布前已數度歷經政府、學者間的多次交換討論及意見,並在2022年2月14日至25日間舉行的第55屆IPCC大會暨第12次第二工作小組會議上,由IPCC主導,再次與各國政府代表及參與報告撰寫的學者進行逐條討論,並進行科學化評估後,確保數據作為提供政府決策的精確性,才正式接受認可AR6第二冊內容。   IPCC主席Dr. Hoesung Lee 也在大會開幕式致詞時,除了特別感謝來自67個國家、270位科學家一同參與這次的AR6第二冊之外,也提及AR6作為IPCC成立以來最繁複的評估循環,自2017年確認大綱啟動以來,遭逢疫情肆虐全球,但仍如期完成報告評估。   參與AR6的作者Dr. Helen Adams提到,這份報告明確指出事態嚴重,然而實際上能夠決定這一切的,不是氣候變遷,而是我們自己。 關於IPCC AR6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於1988年成立,迄今擁有195個會員國。於1992年發布氣候變遷第一次評估報告,而後陸續於1995、2001、2007、2013/14發布評估報告,於2021/22年啟動第六次評估循環,為每5 – 7 年進行一次評估循環。每一循環並非由IPCC進行,而是由全球科學家自願性組成,從科學、技術、社會經濟等面向切入,揭露關鍵資訊,期待提供政府、企業組織等作為決策參考來源,以及全球氣候變遷議題協商上的重要依據。   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AR6),由第一工作小組(Working Group 1)於2021年8月9日所發布的第一冊,主題為「物理科學依據」(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在本文介紹之第二冊後,預計將陸續發布第三冊「氣候變遷減緩」(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以及統合上述三份報告的第四冊綜整報告(Synthesis Report)。   於第六次評估循環中,預計總共提供8份報告,分別為3份特別報告:Global Warming of 1.5°C、Climate Change and Land、The Ocean and Cryosphere in a Changing Climate;1份指南:溫室氣體含量指南相關更新;以及上敘4冊報告。有別於前五次的評估報告,AR6將特別專注於強調區域性氣候影響之於生態系、生物多樣性議題,以及跨產業的影響。而以上報告,預計將成為UNEA-5的討論主題資料;也會是2022年11月於埃及的COP27(第27屆聯合國氣候大會)的重要參考資料。
淺談猶他州垂直農場是如何因應氣候變遷
2022/02/22
在氣候變遷、水資源缺乏、溫室氣體導致的暖化效應威脅下,農業轉型成為趨勢。一家位於美國猶他州的科技公司Grōv Technologies宣稱,該公司的科技能應對氣候變遷和全球糧食問題的雙重危機。該公司在猶他州建造一座類矩陣且全自動式內生長系統之雙塔式農場,用於生產牧場所需之飼料。該農場透過兩層樓高的圓柱體並自動化地進行小麥或大麥草的栽種。   首先,該農場的機器人有效率地將種子栽種至兩英尺大的方塊中,後續該方塊將沿著農場地軌道爬上第一座圓柱體,並將其浸泡在淺水中,以提供養分並發芽成飼料墊。之後,該飼料墊繼續沿著軌道旋轉至第二座圓柱體,並以LED燈照射以促進其生長。最後,當飼料墊到達第二座圓柱體之底部時,輸送帶將該飼料墊運送至貨車中,待裝滿貨車後,將會運送至牧場,以供乳牛食用。另外,該系統能高效地應用及回收水分,且只使用傳統農業用水量的5%。   Grōv Technologies表示,此技術可全年的提供乳牛最新鮮飼料,且飼料不含農藥、用水和施肥量極少且不會流入河流或湖泊。該公司也運用數據來監控及確保有提供充足的營養給牲畜們,並與全球訊息龍頭亞馬遜網絡服務 (AWS) 合作進行監控。目前Grōv正在使用 AWS 的機器學習和電腦視覺技術,並利用感測器之數據結果來提高其塔式農場的營運效率。   全世界每年消耗 3.4 億噸肉類,如僅計算運輸肉類動物飼料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保守估計每年排放的溫室氣體相當於 52 億公噸—比歐洲特定年份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多大約10 億噸。猶他州有 110 萬頭牲畜,而運輸這些飼料所產生之溫室氣體排放量預估與該州所有車輛總合相同。因此,Grōv Technologies 想在全球建立數百個室內垂直農場,以縮短飼料運輸距離以減少碳排放量,甚至是建立自給自足之食品供應鏈,以確保食品安全及糧食供需平衡。   Grōv Technologies的目標是在其下一代種植設備中大幅提高糧食產量,同時將用水量減少到官方所設的目標5%以下,希望往後能變得越來越經濟實惠和更廣泛地被使用。另外,其系統不含殺蟲劑、化肥,甲烷排放量亦極低,很容易被用於有機農業。該公司還希望能填補農場到餐桌間的鴻溝,讓所有人都能享用到當地食材,讓消費者更貼近食材產地,亦能確保食品安全及糧食供需平衡。【延伸閱讀】奧林帕斯高塔農場-運用環控農業垂直耕種模式生產高營養價值麥草來飼餵牛群
半數鄉村恐消滅 日本政府推動地方創生
2022/02/11
日本正面臨人口銳減、超高齡化與地方經濟衰退問題,北海道夕張市2006年宣告破產,京都市則傳出最快2028年可能破產。專家指出,政府若不盡快研擬活絡地方的政策,到2040年日本的地方自治體恐將減半。於是,日本政府在2014年提出推動「地方創生」的想法。 人口流失的限界集落 《 拿破崙之村》受關注   2014年,時任首相安倍晉三在臨時國會上表示必須重視地方創生,期盼藉由年輕人的力量,營造具有夢想及希望的地方,並指示相關單位成立「町.人.就業創生本部」,以因應少子高齡化,避免人口銳減,並矯正人口過度集中首都圈的情況。   2015年,國會及地方自治體在擬定人口願景及綜合戰略後,展開第一期「地方創生」工作;2020年12月提出「第二期町.人.就業創生綜合戰略」;2021年6月公布「町.人.就業創生的基本方針2021」。   「限界集落」(極限村落)的問題讓日本政府感到十分棘手。「限界集落」是社會學者大野晃1991年提出的概念,指因人口外流造成村落空洞化、邊緣化及高齡化的鄉鎮。   2015年改編自真人真事《獻米給教宗的男人》一書的日劇《拿破崙之村》與同年日劇《限界集落株式会社》都在探討此問題。前者主角是熱血輔導地方轉型的「超級公務員」高野誠鮮;後者則以當地農戶為主角。   原是和尚的高野誠鮮,以石川縣羽咋市公務員身分,引領以老農為主、人口僅約500人的「限界集落」神子原村發展,為當地開創觀光新局。他將這個村落生產的稻米獻給羅馬教宗,打響「神子原米」品牌,再成立產地直銷中心,將利潤回歸農戶及地方。 強化在地鼓勵鮭魚返鄉 吸引外籍客注觀光活水   地方創生的工作包括強化地方產業、鼓勵鄉村子弟「鮭魚返鄉」的U-TURN創業、招攬外籍觀光客、企業在地方設立衛星辦公室等。   產業衰退是地方人口外流到大城市的原因之一。地方產業面臨後繼無人的窘況,但若企業或工廠轉移他處,當地民眾就得面臨失業。中央與地方合作,加強既有產業,並在地方創立新產業。為鼓勵鄉村子弟返鄉創業,日本政府祭出補助金,2021年編列1,000億日圓的預算;另針對以在地方創業為目的遷居地方的人士,給予最多300萬日圓的補助金。   2008年日本政府成立觀光廳後,官民合力積極招攬外籍觀光客。例如,日本四國香川縣開闢來往台灣、中國、韓國等地的直飛班機,2019年外籍觀光客在香川縣的消費額高達146億日圓。COVID-19疫情發生後,地方則透過加強跨境電子商務販售管道、影片和社群網站等宣傳魅力。   2016年日本總務省實施鼓勵「鄉里遠距上班」措施,對於在地方設立衛星辦公室的企業(總社在東京、大阪等大城)給予補助金。這對企業而言,可在地方延攬優秀人才,員工上班地點選項增多。在疫情發生後,政府呼籲企業推動遠距上班,讓員工離開大城市上班的企業增多。 縮小城鄉差距政府出招 繳故鄉稅奉還地方特產   在日本,民眾除繳納所得稅外,還須繳住民稅給居住的都市,都市人口愈多,稅收就愈高。為縮小城鄉差距,日本實施「故鄉稅」措施,民眾可對自己所選的地方自治體捐款,助其發展。捐款後,扣除部分負擔金額,捐出的故鄉稅可抵扣該年度所得稅與下年度的住民稅,還可獲贈地方自治體的農特產品。   宮城縣氣仙沼市2021年4月至12月26日,獲民眾捐贈「故鄉稅」達約10.3億日圓,刷新2020年度約4.5億日圓的最高紀錄。   氣仙沼市回饋給捐款者的贈禮是該市的牡蠣、魚翅等海產。市長菅原茂表示,將把故鄉稅的捐款用於推動地方創生,振興產業、充實教育等。   日本藉2021年舉辦東京奧運為契機,創設了以體育力量協助地方創生的表揚自治體的制度,期待以此活絡地方。首屆表揚大會2021年12月14日在東京都舉辦,共30個自治體得獎,包括東京奧運台灣隊接待城的茨城縣笠間市、千葉縣銚子市等。   此外,還有企業版故鄉稅,企業可透過此制度活絡地方產業,獲得減稅優惠。2016年在福島縣磐城市四倉町開設的Wonder Farm綜合型農業主題樂園,就獲得JR東日本公司的支援,堪稱地方創生佳例。   Wonder Farm內設有販售蔬果、加工品的「森林市場」、烹煮當地農產品料理的「森林廚房」、製造番茄汁及番茄醬的「森林AGRI工坊」、栽培花卉蔬果的「花園與農園」等。   此外,由TOMATOLANDIWAKI與JR東日本合資成立的JR TOMATOLAND IWAKIFARM在此設置溫室栽培番茄,面積1.76公頃,種類約11種,年產量約600噸,被暱稱為「JR番茄」。除了提供遊客現摘、送至一旁的Wonder Farm製作加工品外,也出貨至當地市場、JR集團旗下的車站店鋪,有一部分則以JR鐵路運送到首都圈販售。【延伸閱讀】讓日本高知縣數位化轉型帶你看地方創生與農業
春節好去處/綠園道、熱博迪士尼稻田吸睛
2022/01/31
春節想賞花海不用大老遠,高屏都有好去處。高市公布鐵路地下化左營暨鼓山花海專區,水利局在園區種植近13萬株四季草花,供民眾走春賞花。屏東熱帶農業博覽會22日開幕,今年有迪士尼授權圖案,成最吸睛的巨型彩繪稻田,因應本土疫情升溫,熱博強化防疫措施人流管制、實聯制,園內設飲食專區不可邊走邊吃,全程戴口罩。   水利局在園區內種植近13萬株四季草花,包括一串紅、雞冠花、彩葉草、牽牛花、日日春、萬壽菊等,打造不同層次的花海景觀。王姓民眾每天傍晚都會到園道散步,他說,園道穿上花衣,看了心情愉快。   高雄鐵路地下化去年10月完工,闢建全長15.37公里綠園道,有左營、高雄、鳳山等三處園道,成為民眾休閒、騎車好去處。左營園道有「大地遊戲場」,可以讓孩童消耗精力,大人享受戶外體健組合、大轉輪和轉腰器等。   屏東熱帶農業博覽會是每年春節盛事,今年熱博推出九大農業主題,將農業精華多元呈現,最大賣點是巨型迪士尼彩繪稻田與夢幻繽紛花海。民眾可在1月22日開幕至2月28日(除夕休園),跟最喜歡的角色人物拍照打卡。   九大農業主題包括,屏東道之驛「農業物產館」啟動試營運,1樓販售地方農特產品,2樓設迪士尼快閃店及歷屆熱博回顧展,遊客可在館內2樓及3樓長廊觀賞迪士尼彩繪稻田。
花蓮推廣食農、食育 下月盛大舉辦食農博覽會
2022/01/21
花蓮縣政府推動食農教育,下月將舉辦食農博覽會,除了邀集全台推動食農、食育單位參展,更請來英國、日本相關協會分享,也讓花蓮食農教育得以與國際接軌。   由縣府農業處策畫的花蓮食農博覽會,預計2月18日至20日在花蓮縣立體育館登場。農業處長吳昆儒今天說,屆時將設置主映像、教育知識、展示攤位、生活推廣及互動體驗共5個展區,3天展期,除了課程講座,有會有香草手栽、有機輕食料理、揉茶、製作有機米銅鑼燒等手作體驗。   吳昆儒說,為了強化花蓮與國際食農、食育單位的交流與鏈結,縣府舉辦食農博覽會,預計有農委會、農改場等公部門,及台灣好基金會等全國相關組織單位,分享落實推動歷程,也會邀請在地小農及農會在現場舉辦課程及體驗農事,藉由多元活動展現成果。   此外,更重要的是邀請到在英國推行學校膳食計畫(School Food Plan)的Henry Dimbleby,及在日本長期推動兒童食育的Kids Kitchen協會,透過博覽會讓食農、食育變成花蓮的亮點,也將花蓮推上國際食農教育的舞台。   縣長徐榛蔚表示,花蓮縣前年成立有機農業促進辦公室,有機栽培面積光是去年就增加280公頃,到去底累計高達2827公頃,占全台近4分之一。她說,縣府致力推動食農教育,2015年起正式進入校園,中小學每周一天吃有機蔬菜,2017年許多學校加入食農教育課程,讓孩子們從「吃當地、食當季、親手做」的體驗,增進對食物、土地與花蓮農業的認識,希望達到保障食安、傳承食農教育與環境永續的願景。【延伸閱讀】食育不僅是教育!日本的終極目標是讓鄉村活化、地方獲利
農委會徵食農教育推廣計畫 最高可補助50萬
2022/01/14
農委會舉辦「111年食農教育推廣計畫」徵案活動,鼓勵申請單位或其合作單位運用國產農漁畜產品教材、食農教育教學知能手冊,進行食農教育推廣。計畫補助金額最高為台幣50萬元,有意舉辦食農教育各級學校、農民團體及社區、農業相關企業111年2月21日前提案。   農委會表示,110年9至10月針對全台22個縣市18歲以上的民眾,以市話及手機進行進行「全國民眾飲食與農產消費」專題調查,發現在疫情下,近四成的民眾增加在家煮飯的次數,超過三成五的民眾會在網路上購買農產品,有超過兩成五的民眾比疫情前更關注飲食相關資訊,超過九成的民眾認同推展食農教育的必要性,且有興趣參與農業相關體驗。   農委會表示,為落實食農教育,曾委託台師大規劃食農教育教學知能手冊,以12年國教課程綱要精神,將食農教育定位為「議題」,依據國小、國中、高中(職)不同學習階段特性發展食農教育學習內涵及教學示例,提供各級學校作為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參考。   農委會說,為傳遞豐富且正確的農業資訊,農委會各試驗改良場所發展科普化的國產農漁畜產品的主題教材,提供生活中常見的國產農漁畜產品及相關蔬果知識等主題教材,已上線55篇,透過「食農教育教學資源平臺」(首頁/宣導專區/文宣與出版品),擴大教材的運用。   農委會表示,111年計畫補助金額最高50萬元,且新增樂農城市組,鼓勵申請單位或其合作單位運用該會國產農漁畜產品教材、食農教育教學知能手冊,將農業科技技術導入學校場域,實踐食農教育,提升學生對於飲食及農業理解。   有意推動食農教育單位,至農委會「食農教育教學資源平臺」(首頁/計畫申請/111年)下載該會111年食農教育推廣計畫徵案簡章,如有疑問可洽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農業經管組劉專員、紀專員(電話:02-2698-2989分機03185、80221,e-mail:03185@cpc.tw、80221@cpc.tw)詢問。   樂農城市組研提原則如有疑問可洽洪專員(電話:02-89791822,e-mail:1102143@mail.atri.org.tw)詢問。
盆花節水省工新利器 「底部灌溉栽培端盤」報你知
2022/01/12
什麼!不用「灑」水就能澆花?   由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研發推出的底部灌溉栽培端盤,專為國內小品盆栽(9cm盆徑)量身訂做,在盆栽端盤底部串接管線,並供給盆栽水份,穩定控制出水量,讓盆栽底部土壤能直接吸收水份,同時避免花朵葉片潮濕。除此之外,使用底部灌溉栽培端盤相較於人工澆水,可節省68%澆水工時並可節省75%灌溉水量。   底部灌溉栽培系統一個端盤有24格,分為6區灌溉單元管理,還能依照栽培空間彈性配置,可避免病害大規模傳染。藉由集水槽高度控制定量給水,減少溢流,與自動滴管系統相較可減省75%人力安裝,適合國內盆花少量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可廣泛使用於開花類盆栽、觀葉植物以及多肉植物的栽培生產,具有操作簡便、節省成本優點又能栽培出高品質盆花。
城市樹木透過土壤的微生物群落(SMC)來維持生態系統服務的能力
2022/01/04
如果你是一棵樹,鄉村生活比城市生活容易得多。農村裡的樹木可能很長壽甚至能活到100多歲,依靠的是鄰近樹木群組成的廣大森林資源網。相對地,在城市地區相鄰樹木可能很少而且相距甚遠。都市熱島效應和養分的變化使城市的樹木更容易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導致生長緩慢和早逝。在樹木下方坐落著它的盟友-土壤,土壤是樹根很棒的靠山,提供了生長所需的養分和大量的土壤微生物。作為回報,樹木能改變土壤的微生物群落(SMC),為土壤中的關鍵生物-細菌和真菌建立環境和提供營養。   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的一篇研究文章中,Delaware大學的研究團隊探討了在城市化壓力的影響下,特定樹種和SMC之間的關聯性。研究團隊包括了大學教師Tara Trammell 和前博士後研究員Carl Rosier。因為美國山毛櫸和黃楊樹的樹冠和樹皮不同,加上它們在城市及鄉村的森林中皆居於主導地位,所以研究團隊選擇山毛櫸和黃楊樹作為研究對象,比較它們在城市、郊區和農村地區間的差異。為了描繪特定樹種下土壤微生物的特徵,Trammell和Rosier 使用了次世代高通量定序。這項技術使研究人員能夠同時對數百萬個DNA分子進行定序,進而對數百種細菌進行專一性鑑定。同時,研究團隊也調查了所有採樣樹種下,土壤內的碳濃度、氮濃度、金屬濃度和pH值。   該團隊的研究結果顯示,城市化壓力改變了土壤的特徵,取代了樹木維持特定SMC的能力。而在農村森林中,研究團隊發現各樹種間的SMC皆不同,說明了每個樹種的微生物都是獨一無二的。相對地,城市地區意味著更大的城市化壓力,無論是山毛櫸還是黃楊樹在城市生活下,其SMC都是相似的。Rosier 說明:「這樣的相似性不是因為失去了生物多樣性,而是由於重疊的共同生物越來越多。我們以為會在城市環境中失去一些敏感度高的微生物物種,但我們沒有看到。城市環境改變SMC的程度高到讓山毛櫸和黃楊樹具有相似的SMC組成。」隨著人口重心的擴大,此研究提供土地管理者和保護工作相關的信息,讓城市創建更具彈性的森林網絡。   此林業研究還闡明了對城市森林的作戰計畫,需要多大規模的森林才能對生態系統服務產生正面影響。樹木是土壤最好的朋友,樹木從空氣中獲取碳源並利用根和落葉傳遞,為土壤提供了豐富的有機養分來源。這些無私的行為有助於創造健康的SMC,進而提供有機物質分解、土壤結構形成和養分循環等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Rosier做為Material Matters 的首席資深研究科學家和Agroecology Solutions的聯合創始人,他說:「在我們思考氣候變化和土壤固碳能力的過程中,微生物是不容忽視的。如果沒有樹木提供必要的資源,土壤成分就會發生變化,進而對生態系統產生負面影響,導致樹木在根部周圍只會發展特定的微生物群落。有時候,樹木可以活上數百年,終其一生都在調控土壤中的水、養分和pH值。在特定樹種的根部,會有其獨特的土壤化學環境;但一公尺外的土壤化學環境卻可能會有很大的變化。」您可能認為農村和城市的土壤化學環境會大相逕庭。畢竟,城市森林面臨著很多人為的環境壓力。與之所想不同的是,這兩地的土壤化學環境都是非常堅韌的。在土壤與城市的對決中,隨便一個人來看都會覺得土壤沒佔什麼優勢。   儘管土壤負荷超過人造的環境條件,他們還是堅持著洛基精神(意即即使實力相差懸殊,仍然拼命戰鬥的精神)奮戰到底。Rosier說:「土壤向您展示了它的堅韌性,在流失過多有機物質和失去植物體生命前土壤會產生巨大的變化來保持其化學環境。但只要土壤流失有機物等重要成分過多,超越其臨界值,要使土壤恢復健康就會變得非常困難。因此作為土地管理者,我們必須注意臨界值的關鍵時刻。因為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中,土壤展現生態系統服務的能力是必不可缺的。」【延伸閱讀】超級細菌能幫助植物抵抗環境壓力
阿根廷羅薩里奧的都市農業計畫榮獲世界資源研究所羅斯永續城市獎首獎殊榮
2021/12/24
阿根廷羅薩里奧市(Rosario)以“具氣候變遷包容性城市”(inclusive cities for a changing climate)為主題的計畫從54個國家的262份申請中脫穎而出,獲得世界資源研究所羅斯永續城市獎(WRI Ross Prize for Cities)的首獎。該獎項的全球負責人表示,羅薩里奧的都市農業計畫之所以獲選,是因為其計畫觸及城市居民生活各個層面,並且在城市氣候調節及改善經濟不平等方面的表現相當引人注目。   阿根廷2001年時發生嚴重的經濟危機,導致羅薩里奧市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失業,一半以上的居民生活在貧窮門檻以下,為解決問題,羅薩里奧啟動了一項都市農業計畫,為城市居民提供栽種工具、作物種子及農業培訓,以便市民於當地種植糧食作物。2007年發生創紀錄暴雨迫使城市居民必須進行大規模疏散防災,在此之後,羅薩里奧也延用同一個計畫來強化城市的氣候適應能力,將廢棄的土地重新用於農業生產來提高土壤的水分吸收力,藉以減少洪水發生,並有助於城市氣溫降低。   在整個羅薩里奧市,現有75公頃的土地用於糧食生產及城市花園的建立,城市周圍區域另有800公頃的土地將保留給農業生產,有超過2,400個家庭開始建立自己的花園,並規劃了七個市集空間以供永久使用,而城市當地生產的食品與外來進口貨相比,已被證明可減少95%的碳排放。羅薩里奧市長表示,維持城市及周邊地區的糧食生產土地面積是我們城市氣候行動計畫的一項關鍵戰略,永續糧食生產不僅能創造許多就業機會,還能為我們的居民帶來社會凝聚力、城市環境的改善及健康的提升,同時使羅薩里奧市在應對氣候變遷時更具彈性。【延伸閱讀】以大數據分析都市農業未來潛能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