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16/12/01
快速城市化下 「氣候智慧型糧食供應鏈體系」日趨重要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 張靜貞教授   根據國際糧農組織(UN FAO, 2009)的推估,至2050年全球人口將由現在的73億人增加到97億人,而這增加的24億人並不是平均地散布在農村各地,絕大多數都因工作需求而往城市地區集中,導致快速的城市化( Rapid Urbanization)。而這快速城市化的現象在亞太地區特別嚴重,屆時全球的22個超級城市有13個在亞太地區,印度孟買市人口將達四千兩百萬,為世界第一。我們鄰國菲律賓的馬尼拉市人口將增加到二千四百萬,比整個台灣人口還多,排名世界第十二位(Global Cities Institute, 2014)。   在自然資源有限、極端氣候衝擊、城市居民飲食嗜好與習慣急遽改變下,如何養活這些聚集在城市的龐大人口,特別受到APEC 糧食安全部長們的關切。甫於秘魯落幕的APEC 糧食安全部長會議通過「皮烏拉糧食安全部長宣言」,當中特別強調解決糧食安全的問題,光靠糧食增產是不夠的,還需一個公平且有效率的糧食供應鏈體系(APEC Food System)。   歐盟「展望2020計畫」(HORIZON 2020)有關糧食與營養安全議題的研究重點,已經由過去強調生產型農業(Production Agriculture)的框架,延伸擴大為包括生產、批發、加工、倉儲、物流、量販、超市及消費的「永續糧食供應鏈體系」(Sustainable Food System),其所涉及資源與環保議題均非勢單力薄的農民所能獨力解決,必須引進創新的供應鏈軟硬體科技,也必須進行跨部會的整合,排除現有法規的限制,才能找到最佳的解決途徑。   另外,這糧食供應鏈體系中有多少農業從業人員(包括農漁民、加工運銷業者、檢驗檢疫等)及相關利益關係者(Stakeholders)的小心呵護,而這種綿密鏈結關係是建立在彼此互信的基礎上,但也很容易受極端氣候變遷,甚或政客所謂「菜蟲」的挑撥而造成斷鏈。   居住在城市的消費者是否清楚了解,農產品運銷過程(包括集貨、分級、儲藏、加工、包裝、運輸、買賣、運銷金融、風險負擔等)比工業產品更為複雜、冗長,且風險更高?每天凌散於全台各產地小農的果菜,如何透過公開、公正、確保食品安全的糧食供應鏈體系,全年無休地滿足居住在台灣六都眾多消費人口的需求?這的確是個龐大工程,但同樣也潛藏著無窮的商機,更提供居住在都市週遭眾多人口就業與創業的機會。   為對抗全球變遷與氣候異常,政府除了確保糧食供應無虞外,也要正視城市居民飲食嗜好與習慣的改變,施政重點應由偏重上游的「氣候智慧型農業」(Climate-smart Agriculture)擴大至跨部會「氣候智慧型糧食供應鏈體系」(Climate-smart Food Supply Chain System)。上游生產端的氣候智慧型農業(例如智慧農業4.0所強調的精準農業、設施農業、耐旱耐淹耐雨的育種等)固然重要,但中下游與供應鏈端的科技研發、食品安全檢測設備之投資與大數據資料整合與管理也不容忽視。   台灣美夏秋颱風過境,往往造成主要產地農損與蔬果價格暴漲,地方農業氣象失準、果菜倉儲管理失靈、果菜進口商比中央氣象局的預測還利害等謠言滿天飛,連果菜批發市場也不能倖免,被貶抑成菜蟲、菜商大賺災難財,讓小農的血汗錢賠光光,好像是「市場失靈」,煞有介事。其實,在快速都市化、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我們應多觀察並學習歐盟的經驗,揚棄過去過度強調生產型農業的思維,應強化跨部會「氣候智慧型糧食供應鏈體系」的建立與有效管理,研擬更開放且包容性的農產品貿易政策,並透過APEC的平台與各會員體結盟,共同來降低氣候風險造成的衝擊,才是因應氣候變遷、福國利民的上策。
2016/12/01
可持續農業發展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畜牧業起何作用? 台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  林俊臣  執行長  2014年10月,聯合國轄下的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UN Committee on World Food Security)要求其糧食安全和營養高級別專家組(The High Level Panel of Experts on Food Security and Nutrition)就可持續農業發展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編寫一份報告,提交該委員會於2016年10月召開的第四十三屆全體會議,內容主要針對畜牧業可以發揮的作用加以探討。這篇名為《可持續農業發展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畜牧業起何作用?》的報告,係就如何加強畜牧部門對可持續農業發展、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的貢獻提出建議,因其考量點遍及國家、政府間組織、私有部門及民間社會組織等不同層面,涵括的範圍非常完整,因此是ㄧ篇值得各界ㄧ讀的報告。  本報告將能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的可持續農業發展界定為:「可持續農業發展指有助於提高農業和糧食系統的資源利用效率、加強抵禦能力、保障社會公平/責任的農業發展,以保證每個人都能在當前和未來實現糧食安全和營養」。由於畜牧部門是農業和糧食系統發展的有利推動力,能在全球引發重大經濟、社會和環境變革,是瞭解整體可持續農業發展相關問題的一個切入點。正如本報告標題所示,其內容側重於畜牧業,因為它發揮著重要而複雜的作用,為可持續農業發展做出貢獻,從而實現糧食安全和營養。茲將報告中所提之各項建議,值得國內參考的部分臚列如下: ㄧ、各國應因地制宜提出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的具體途徑,此則有賴於加強各利益相關團體之間的對話、協商與協力合作。研商之主題應聚焦於如何將畜牧系統對實現糧食安全和營養做出的貢獻,並納入本國的可持續農業發展戰略。各項政策、戰略和計畫都應考慮到不同飼養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繫以及這些系統的動態變化特性。同時應提高可持續農業發展、糧食系統、衛生、社會保護、教育和營養相關政策和計畫之間的一致性,以及相關機構和部會之間的一致性。 二、將農業,包括畜牧業、飼料和相關技術問題,納入區域和多邊貿易規範和政策,以推動可持續農業發展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各國政府、生產者組織、私有部門和民間社團應制定合理的國家、國際食品安全和品質標準,在動物源性食品和畜牧飼料相關標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應將可持續農業發展納入考量,並提供必要的資源加以執行。 三、針對保護、保存家畜禽遺傳資源和推動資源分享各國、政府間組織、糧食生產者、私有部門和研究機構提出建議,採取行動減少原生境和基因庫中剩餘生物多樣性的遺傳遭受侵蝕,促進承認和保護小規模經營者和土著人民的家畜禽遺傳資源以及與這些資源相關的知識,包括他們對誰應獲取這些資源以及誰能公平分享到利用資源所產生的利益的決定權;進一步創造條件改善家畜禽遺傳資源獲取及家畜禽遺傳資源相關利益的公平分享。 四、在加強家畜疾病監測和防治方面,本報告建議各國政府組織應落實「同一個健康」的相關措施,以加強畜牧系統中的疾病監測和應對;開展各種合作關係,對跨界疾病和新型人畜共通疾病進行透明的早期預警報告;為確保遵守國際和國家法規、改善動物衛生和福利提供充分的資金和技術支援。 五、畜牧生產可在多種多樣不同的農業系統中開展,包括粗放型(如反芻動物的放牧或家禽和豬的放養);集約型(在圈欄中使用精飼料飼養幾千頭牲畜);或介於二者之間的各種中間型。為評價和應對飼養系統的多樣性及其相關挑戰,本報告共討論小規模混合系統、放牧系統、商業化放牧系統、集約化畜牧系統等四大類畜牧飼養類型,其中在台灣最普遍採用的是集約化畜牧系統。針對該系統面臨的特殊挑戰,本報告建議採行的措施中,值得我們參採的包括: (1)在整個食物鏈中開展生命週期評估,以確定增產方案,同時最大限度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和對能源、水、氮和其它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 (2)通過對畜群和家畜個體表現進行監測,提高技術效率; (3)利用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的準則和私營部門相關措施,通過對集約化系統中不同物種推廣良好生產規範,改善動物衛生,並確立嚴格的實施標準; (4)在畜牧生產中減少抗生素的使用; (5)在不同層面和農民組織共同開發創新性方法,包括通過技術創新,推廣將糞便作為有機肥料,將作物副產品或殘餘物和廢料作為飼料。    國內很少關注「可持續農業發展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這項議題,希望這篇報告能引發政府機關、生產者組織、私有部門和民間社團的重視,將與生活、生產、生態有密切關係的農業,尤其是畜牧業,導向可持續發展的健康方向。
2016/12/01
放下草蝦王國的口號,面對臺灣蝦類養殖產業的未來 國立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  陳秀男 終身職特聘教授   正當提筆寫本文前接到臺南市就業服務實施計劃分享交流會的通告,內容提到重返草蝦王國的標題,對我們長期關心臺灣水產養殖產業的人來說,實在感到太不可思議;因此就先從“草蝦王國”的議題,來開啟本文有關蝦類養蝦的各項論點。臺灣的草蝦養殖曾經在1980年代在量產及技術冠於全世界,而曾被稱為“草蝦王國”,是有其歷史淵源的;臺灣在1980年代領先全世界的研發草蝦的人工繁殖及養殖技術,帶動全世界蝦類養殖的這幾十年的風起雲湧,至1987年臺灣草蝦養殖的年產量高達約8萬公噸,在當時估計佔全世界養殖草蝦一年產量尚不到20萬公噸,以小小面積的臺灣年生產量佔全世界養殖草蝦幾乎一半的氛圍下,不但震驚全世界,不被稱“草蝦王國”都困難,但是在當時臺灣是集所有的鹹水或半鹹水養殖池約1萬餘公頃的面積來養蝦,根據我們過去的觀察紀錄顯示:在當時所有運用來養蝦的蝦池,都是非常適合草蝦成長的“新環境”,所以在1984至1987幾年內草蝦的養殖成績幾乎只要蝦苗進入養殖池,就沒有不以6至7成甚至8成以上的存活率至收獲期的,在當時養蝦被喻為“黃金產業”實有因由。但好景不長,這些養蝦池經4至5年的使用後,水質及底質環境逐漸的優養化,竟造成1987至1988年一年之間草蝦產量突然下降至原產量的五分之一,幾乎嚇壞包括臺灣在內的全世界養蝦人。其實這個現象也非只臺灣的獨發事件,往後我們透過在各國輔導養蝦及進行調查的機會,逐漸了解自從高密度養殖蝦技術發展開來後,在東南亞諸國甚至中南美洲的養蝦國到最近新興養蝦國的印度,幾乎歷經3至4年使用的養蝦池,若不設法處理養殖環境的優養情況、改善除污及加置增氧設備,幾乎是1987至1988年臺灣養殖蝦大量死亡事件,會在世界各地不停翻版、複製;這個現象在在的說明了蝦類養殖的成功與環境的經營努力程度絕對成正比。   1985至1986 年正當農委會在進行大幅規劃,擬將宜蘭建立成為臺灣最大的養蝦專區,即將完成大型進排水門及供水道建設的當兒,卻逢1987年的養殖蝦大量死亡事件突然發生,在農委會召集專家研究後,不得不忍痛把所有計劃擱置,雖然當時包括我本人在內的參與規劃的人員皆覺可惜,但現在看來卻也不失明智之舉。   2000年後,全球蝦類養殖產業急速起飛,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2014年全球漁業與水產養殖統計資料顯示:全球養蝦產量在2014年突破458萬公噸產量,產值高達235億美金,到2016年更達約500萬公噸,產值達300億美金。南美白蝦的產量更在2014年首度突破全球養殖蝦類產量的80%,但草蝦產量卻由2008年全球養殖蝦類總產量的21%衰減到只剩13%。蝦類養殖技術經這二、三十年的衝擊,草蝦在臺灣目前並非不能養殖,卻因草蝦養殖量產成效不如白蝦,加上近幾年來收成蝦處理技術的進步,使白蝦的商品品質與草蝦相比並不遜色,在交易商場上等白蝦每尾25公克可售至每公斤25元美金,草蝦的底棲生長特性限制了它量產的目標,草蝦養殖目前在臺灣的生產量每年約在5至6百公噸之譜,以臺灣目前的量產技術,根本不需畫蛇添足的控制病毒感染,運用抗病毒蝦就可以做到,也就是說從養殖技術來評估,目前在臺灣養殖者是有草蝦單養的能力。從1988年來不斷研究與調查,我們的成果顯示:過去養殖蝦的大量死亡並非完全肇因於病毒或細菌感染,而是起因於蝦池長期的水域環境及餌料等有機物造成的優養而致。本人多年來的研究也認為養殖蝦沒有絕對病原(Definite Pathogen),而只有機會性病源(Opportunistic Pathogen),如弧菌只有在水底質惡化的時候才會引發所謂的“疾病”,當然連帶可能發生養殖蝦的死亡。但養殖池在水質、底質良好的狀態下沒有任何一種寄生或感染的病毒或細菌有使養殖蝦一刀斃命的能力。根據我國農政單位的統計,臺灣目前可供養蝦的養殖池面積最多不超過一仟五百公頃,若全數養殖草蝦成功(每公頃每年8公噸),一年的收成也不過是一萬二仟公噸;以目前全世界草蝦養蝦一年收成量是63萬餘噸來估算,臺灣全年草蝦若達最高產量也不過全世界伍拾分之一強,又如何奢望重返“草蝦王國”?重返“草蝦王國”這種不切實際的宣傳如屬商業宣傳,倒無傷大雅,但由學術界提出,深恐誤導效應的加深,不得不提出指正。目前養殖草蝦最多的國家是越南、印度、泰國及印尼,估計每年各有超過6至10萬公噸左右的生產量,但這些國家的執政者、研究者及養蝦者皆深深的體認蝦類生產是環境優養化代價所換來的,他們從來不提自己是“草蝦王國”;尤其印尼目前大幅利用天然紅樹林大潮差地區,以低密度養殖大型草蝦(每公斤可售達30元美金以上)創造更大的養蝦經濟效益,展現草蝦養殖的另一可行的方式,但臺灣卻無此天然環境,充分的運用自然環境的優勢,那是較可被鼓舞的養蝦技術。中國大陸目前養殖蝦產量估佔全世界產量的40%,但我們可曾聽到,聲稱自己是 “養蝦王國”?從環境保育的觀點來看“養蝦王國”也不是什麼光采的字眼,倒是體認環境污染與養蝦密切的關係的現實狀況,從而利用科技開發出適當的技術,減低環境污染,改善技術增加養殖蝦的經濟價值及量產才重要而實際,同時基於未來養蝦一定會成消耗更大量電力能源的產業,若能從降低人造能源的消耗(如火力、水力及核能發電等)那對養蝦事業才真會有莫大的幫助。   到底臺灣的蝦類養殖產業該何去何從?未來的發展方向究竟在哪裡?其實筆者認為真正的重點在重新面對產業真正的困境,也就是從養殖環境的營造、生產品質的提高,很重要的從生產能正常成長的健康蝦苗踏實的做起。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必須要重新檢視臺灣蝦類養殖產業的缺口,認真的面對全球化的挑戰,才能在未來創造永續發展的空間。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最重要的關鍵在於: 一、病原感染不是大量死亡唯一的答案   由於沒有絕對病原,加上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環境惡化所引起,過去只著眼在病原防疫的策略已證實完全失效,許多研究也發現:只要在養殖過程中建立有效的環境與生產管理模式,就可以大幅降低大量死亡的風險。未來漁政單位與學術單位應針對大量死亡的觀念,進行推廣輔導,協助產業建立正確觀念,使養殖者能在蝦池發生問題前做適切處理。 二、建立適合商業化生產的蝦類養殖環境   近年來由於環境污染,海洋資源萎縮,臺灣周邊海域的水質已大幅惡化。此外,由於臺灣地小人稠,養殖區域過度集中,養殖環境與水質彼此污染難以避免。如何導入科技化管理,有效穩定養殖環境成為當務之急,例如產業與學術研究已證實,利用多樣化有益微生物不但可以有效穩定水質,減低病原物質感染的風險,更可對養殖蝦類的生理機能提供協助,有效提高產量。另外,如近幾年養蝦科技已逐漸排除營造植物性浮游的“水色”的養蝦方式,取代是以充分的氧氣供應,及強化蝦池循環及排污體系,維持蝦的健康而正常的成長,而有不錯的成果,這種超高密度的養殖系統已漸成蝦養殖的主流技術之一,這是養蝦的一項革命性改進,值得留意。【延伸閱讀】Oceanus投資新加坡Universal Aquaculture室內白蝦立體養殖場 三、建構機能性免疫營養管理技術   高密度養殖環境中,環境惡變緊迫會嚴重影響生理與免疫機能,一旦免疫系統崩潰,任何輕微的感染都會導致生物死亡。目前全球蝦類養殖產業均著眼如何提高蝦類非特異性免疫能力,因此如何利用免疫調節物質提高蝦類免疫能力,進而提昇蝦苗的品質,生產健康蝦苗及提昇養殖蝦的品質是未來產業最重要的方向。 四、培育能適應臺灣環境的健康蝦苗   蝦類養殖產業鏈的基礎在蝦苗產量與品質,由於多數蝦苗業者缺乏遺傳育種的觀念,致使蝦苗品質日益低落,且產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近年來興起的無特定病原感染蝦苗生產,由於無法提高育成率,且難以降低大量死亡的風險,已逐漸被產業所淘汰。學術單位近年來雖然不斷提出利用基因選殖等分子生物遺傳育種技術作為未來發展的方向,但在技術尚未成熟與對生態環境影響疑慮的狀況下,亦難以被產業界所接受。未來農業科技發展規劃中,應以協助業者進行種原引入,篩選對氣候變遷,對養殖環境緊迫耐受度高的種蝦,並配合遺傳育種技術的輔導,生產符合產業期待的健康蝦苗。有鑒於近年臺灣生產蝦苗品質良莠不齊,政府與學界更應協助業者建立蝦苗品質規範,不再以是否感染病毒作為唯一篩選標準,建立蝦苗活力,對環境變異耐受度以及攝食能力等標準,輔導建立透明化蝦苗交易平台,利用市場機制提升蝦苗品質。此外整合營養、免疫、生理等不同領域科研成果,針對種蝦人工催熟與蝦苗培育機能性人工飼料進行研發,除將可提高種苗品質與產量外,更可降低整體產業鏈發展瓶頸。我們運用免疫調節物來提昇觀賞蝦及各類蝦苗的品質成果顯著,也已進一步做更大幅的現場測試。 五、建構符合食品安全、適應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的蝦類生產策略   近年來食品安全與氣候變遷等議題一直是國內農業發展的最重要議題,目前研究發現:良好的環境與健康的養殖生物,將可有效降低藥物使用,保障食品安全,而且對於溫度與環境的劇烈變化也能有較高的耐受度。未來政府除了應針對環境管理進行深入輔導之外,也應鼓勵研究學者加強養殖環境控管科技的研發,不但可以協助業者提高生產,更可以提高周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收成蝦的品質深深影響產品的售價,因此養殖蝦在收成當下的處理技術(包括收成及後續處理)是非常重要的。未來不含藥物污染或有機蝦的供給,亦是產業重要的商機。 六、降低能源的成本是未來養蝦的趨勢   為了穩定養殖環境,養蝦產業對於水資源與能源需求往往高於其他水產養殖產業,如何友善應用水土資源與能源,將成為日後蝦類養殖產業最重要的議題。近年來室內工廠化蝦類養殖技術的進步,雖然降低了部份水資源的需求,但卻得付出更多的能源成本。2016年巴黎協定生效後對於溫室氣體排放與能源應用的限制益發嚴苛,綠色能源已成為未來全球能源產業的焦點。臺灣蝦類養殖產業長期以來,習慣了以廉價的能源、水土資源換取經濟效益,卻也失去了產業永續發展的空間。未來農業發展應導入太陽能、風力等綠能源的應用。結合工程、建築、環保等不同領域研發成果,建立能適應未來氣候變遷衝擊,同時節能減碳的生產模式。目前國內許多動物飼育產業以及植物工廠,再利用太陽能提供生產所需能源,以及發展綠色農業生產基地上都獲得良好成效。臺灣蝦類產業要能永續發展,建立綠色產業鏈更是未來必須努力的方向。   臺灣從不缺乏優秀的養蝦人才,在全球各地養蝦產業中也都可見臺灣人的身影,這是產業長期發展所累積最重要的資產,也是臺灣養蝦產業得以生存的最重要關鍵。這個產業今天需要的已經不是回復三十年前的榮光,也不是取得政府多少的補助,對臺灣養蝦產業而言,真正需要的是一條能永續走下去的方向。過去三十餘年產業發展的偏差起緣於學術界對大量死亡的錯誤理解與推廣。如今國內學術界,仍有不少的研究學者沈溺在自己建構的象牙塔裡,以為水族缸裡的研究可以帶動產業發展,總是拿著疾病的危害恐嚇政府與業者。殊不知由於其所創造的病毒引發大量死亡的理論,正是今日臺灣產業無法跟上國際發展的主因。今天的我們都在一個十字路口前,一個決定臺灣養蝦產業向下沈淪或是擺脫悲情的路口,在全球產業已逐漸認清大量死亡的主因在於管理而不在只限於病原感染,我們還要堅持只要沒有白點病毒感染,養蝦就會成功的謬論嗎?   臺灣該是把“草蝦王國”放下的時候了,未來的臺灣蝦類養殖產業再也不需要藉著破壞自然環境與資源去賺取貿易順差,破壞生態,竭澤而漁的產業只會讓全民蒙羞,子孫受累。在全球糧食危機一觸即發、食品安全議題沸騰與自然資源匱乏的未來,農業發展需要建立正確的方向,透過學術研究、產業參與以及科技發展,才能夠建立永續經營而且符合國人需求的蝦類養殖產業,亦能利用現有環境為全世界培育更多的養蝦人才,為國賺進更多“人力資源”的財富。期盼未來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能夠以更寬廣的態度去面對問題和解決它,蝦類養殖產業才能走出過往的陰影,再度成為國人引以為傲的“綠色產業”。
2016/10/28
糧食和農業很重要從消除貧困和饑餓到應對氣候變化以及維持自然資源,糧食和農業是《2030年 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核心。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目標 1 :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目標 2 :消除饑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和促進可持續農業目標 3 :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段人群的福 目標 4 :確保所有人享有包容的優質教育,促進終生學習 目標 5 :實現性別平等,為所有婦女、女童賦權 目標 6 :確保人人享有水和衛生設施 目標 7 :確保人人獲得可負擔、可靠和可持續的現代能源 目標 8 :促進包容、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實現就業,確保人人有體面工作 目標 9 :建設有風險抵禦能力的基礎設施,促進可持續工業化,推動創新 目標 10 :減少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不平等 目標 11 :建設包容、安全、有風險抵禦能力和可持續的城市 目標 12 :確保可持續消費和生產模式 目標 13 :採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 目標 14 :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及海洋資源 目標 15 :可持續管理森林、防治沙漠化、制止和扭轉土地退化現象、遏制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目標 16 :促進公正、和平與包容社會 目標 17 :重振可持續發展全球合作夥伴關係實現可持續糧食和農業的共同願景糧農組織已就實現農林漁業可持續性形成共同願景和整體途徑。這個統一的視角適用於所有農業領域,且考慮了社會、經濟和環境因素,能夠確保實地行動的有效性,且以目前最先進的科學知識為支撐,在社區和國家層面進行調整以確保本地關聯性和實用性。五項關鍵原則如下: 1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2保護、維護和加強自然生態系統3保護和改善農村生計和社會福 4加強人類、社區和生態系統的抵禦力 5促進自然和人類系統的良好治理糧農組織的戰略框架,支持“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施 “可持續發展目標”和糧農組織的戰略框架均旨在解決貧困和饑餓的根本原因,以建立一個更加公平的社會。五項戰略目標説明如下:1消除饑餓、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2提高農業、林業和漁業的生產率和可持續性3減少農村貧困4推動建立包容、高效的農業和糧食系統5提高生計對災害的抵禦能力
2016/10/28
圖:坦尚尼亞的農民利用乾草來提高覆蓋並防止水土流失。2016年10月17日,羅馬 - 糧農組織在今天發佈的一份最新報告中指出,消除饑餓和貧困的努力必須與農業和糧食系統快速轉型相結合以對應全球氣候變暖。根據《2016年糧食及農業狀況》,世界約有五分之一的溫室氣體來自農業,包括林業、漁業和畜牧生產。農業必須為抗擊氣候變化做出更大貢獻,同時努力克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毫無疑問,氣候變化威脅糧食安全,”糧農組織總幹事若澤•格拉濟阿諾•達席爾瓦在介紹該報告時說。“氣候變化使人類再次面臨其最初作為狩獵採集者時所遭遇的不確定性。我們再也不能保證耕種就能收穫。”這種不確定性也意味著糧食價格波動。“每個人都在為此付出代價,不僅僅是那些遭受乾旱的人,” 格拉濟阿諾•達席爾瓦說。糧農組織警告說,如採取“維持常態”的做法,相對無氣候變化的未來而言,遭受饑餓威脅的人口可能再增數百萬。受影響最嚴重的將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亞和東南亞貧困地區的人口,尤其是依靠農業為生的人口。如果今天不採取行動,許多國家未來的糧食安全將會惡化。由於利益相關者的數量眾多,糧食生產和加工系統的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的差異,改變農作方式和糧食系統將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然而,報告強調,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只會隨著時間而惡化,因此必須立即採取切實行動。“適應行動產生的效益遠大于不作為所付出的代價,”格拉濟阿諾•達席爾瓦強調。•將承諾付諸行動“2016年要做的就是化承諾為行動,”格拉濟阿諾•達席爾瓦敦促道並強調指出,國際社會去年對“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即將生效的《巴黎氣候變化協議》表示了贊同。農業將成為11月7日在摩洛哥開幕的締約方會議第二十二屆會議的重點議程。糧農組織的報告強調,糧食和農業系統轉型的成敗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能夠儘快採取措施,幫助小農適應氣候變化。發展中國家擁有約5億小農戶,他們在極為不同的農業生態和社會經濟條件下生產糧食和其他農產品。解決方案必須適應具體的條件;沒有一刀切的辦法。糧農組織的報告闡述了其他經濟可行的方法,幫助小農戶適應氣候變化,使農村人口(通常受氣候變化負面影響最大)的抗災能力得到加強。報告提供的證據表明,採用“氣候智慧”做法,比如使用氮高效和耐高溫的作物品種、免耕法及土壤肥力綜合管理等,將提高生產率和農民收入。報告估計,僅僅依靠廣泛採用氮高效方法就可以使面臨食物不足風險的人口數量減少一億以上。它還確定了降低農業排放強度的若干途徑。例如,水稻種植中用節水型方法替代水淹可以使甲烷排放減少45%,而通過採用更高效的做法,畜牧業的減排幅度可達41%。糧農組織的路線圖還確定了促進農業可持續集約化的政策和融資機遇。•前進的道路一些穀類作物產量已經受到全球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氣候變化可能會導致一些糧食營養成分的喪失,如主要穀物中鋅、鐵和蛋白質含量的下降,並引發新的健康問題  - 包括人類腹瀉和一系列跨界動物疾病。根據科學證據,2030年後世界各地都將越來越多地感受到對糧食生產形成的負面壓力。在此之前,溫度升高的不利影響將更多地集中在發展中國家,使其糧食自給自足的前景更為暗淡。幫助小農適應氣候變化風險對於全球減貧和糧食安全至關重要。根據報告,應該對消除他們可能面臨的障礙給予密切關注,並為個人、集體和聯合的行動營造有利環境。糧農組織敦促決策者確定並消除這類障礙。它們包括:不利於可持續農業的做法、不協調的激勵機制,以及缺少進入市場和獲得信貸的機會,推廣服務和社會保護計畫不足,占農業勞動力占43%婦女常常處於不利的地位等等。報告強調,有必要增加氣候融資,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提供資金。針對氣候變化適應和減緩行動的國際公共融資不斷增長,儘管幅度較小,但可發揮催化劑的作用,促進規模更大的公共和私營投資。更多的氣候融資需要流向可持續農業、漁業和林業,為大規模轉型和氣候智慧型糧食生產系統發展提供資金。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必須同時進行。若不採取行動,農業將繼續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貢獻者。但報告說,可以通過採用氣候智慧做法及增加土壤和森林的碳封存能力來減少排放,同時加強糧食生產以滿足世界不斷增長的人口。糧食系統可以通過最大限度地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以及推廣環境足跡少的更健康飲食來做出更多貢獻。
2016/10/25
在《可持續農業發展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畜牧業起何作用?》報告中提出建議,目的在於加大畜牧部門對可持續農業發展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的貢獻。建議針對不同類別的利益相關方,包括:國家、政府間組織、私有部門及民間社會組織等。具體如下:1.因地制宜確定可持續農業發展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的具體途徑各國和其它利益相關方應:a)採用本報告介紹的通用方法,在合適的層面因地制宜確定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的途徑。這些途徑應著眼于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抵禦能力和保障社會公平/責任,從而加強可持續性各方面之間的協力合作,減少權衡取捨;同時可借鑒包括“可持續畜牧業發展全球議程”以及“農業溫室氣體全球研究聯盟”等在內的各類舉措。為此圍繞可持續發展目標,各利益相關方應向涉及多利益相關方對話、協商和協作的各類舉措提供支援。2.進一步將畜牧業納入國家可持續農業發展戰略各國應:a)確保可持續農業發展戰略和計畫能採用糧安委提倡的糧食安全和營養綜合方法,並與可持續發展目標保持一致。各國應更好地將畜牧系統對實現糧食安全和營養做出的貢獻納入本國的可持續農業發展戰略。各項政策、戰略和計畫都應考慮到不同飼養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繫以及這些系統的動態變化特性。各國應特別提倡在一定範圍內實現作物和畜牧一體化,所採用的手段應能適應系統的多樣化特徵。3.提高部門政策和計畫之間的一致性各國和各政府間組織應:a)提高可持續農業發展、糧食系統、衛生、社會保護、教育和營養相關政策和計畫之間的一致性以及相關機構和部委之間的一致性。4.制定性別敏感型畜牧業政策和干預措施各國、政府間組織和其它利益相關方應:a)收集有關婦女在畜牧生產中所發揮作用的性別分類資料,以瞭解畜牧部門哪些地方長期存在性別不平等現象;b)通過立法,並保證其有效執行,以便讓婦女在社區和家庭層面平等獲取和掌握土地和資源;c)確保婦女,特別是小規模經營者,能獲取信貸,同時針對婦女開發特殊金融產品,以説明她們實現經濟活動多樣化;d)改善畜牧部門婦女的勞動條件,包括加工環節的勞動條件;e)在考慮到婦女在生產和生育中所發揮作用的前提下,在地方層面採取措施,保證在畜牧業價值鏈所有環節中確保婦女的參與;f)採取措施,在推介新技術時通過包容性培訓和能力建設活動,增強婦女的技能和知識。5.更好地將可持續農業發展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相關問題納入貿易政策各國和各政府間組織利益相關方應:a)更好地將農業,包括畜牧業、飼料和相關技術問題,納入區域和多邊貿易規則和政策,以推動可持續農業發展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b)制定合理的國家、國際食品安全和品質標準,確保通過能力建設和必要的資源加以執行。各國政府、生產者組織、私有部門和民間社會應:c)在動物源性食品和畜牧飼料相關標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考慮到可持續農業發展的方方面面。6.限制和管理價格過度波動各國、生產者組織和其它利益相關方應:a)開發工具來限制和管理價格過度波動,包括通過採用糧食儲存設施、保險計畫和其它公共政策工具及私營部門舉措。這些工具應特別注重飼料市場中進口激增和波動性帶來的風險以及小規模經營者的特殊脆弱性。7.保護、保存家畜遺傳資源和推動資源分享各國、政府間組織、糧食生產者、私有部門和研究機構應:a)為支援可持續農業發展,加強合作,確保知識的傳播和創造以及適用技術的轉讓,以便對原生境和種質庫及相關設施中的家畜遺傳資源開展確定特性、養護和管理。b)採取行動最大限度減少原生境和基因庫中剩餘生物多樣性的遺傳侵蝕,同時承認和保護與家畜遺傳資源相關的傳統和土著知識;c)創造條件改善糧農家畜遺傳資源獲取及家畜遺傳資源相關利益的公平分享;d)考慮設立專項國際機制來實現這些目標;e)促進承認和保護小規模經營者和土著人民的家畜遺傳資源以及與這些資源相關的知識;f)承認和保護小規模經營者和土著人民對自身家畜遺傳資源獲取權的決定權,包括他們對誰應獲取這些資源以及誰能公平分享到資源利用所產生的利益的決定權。8.加強家畜疾病監測和防控各國和政府組織應:a)落實“同一個健康”相關舉措,以加強畜牧系統中的疾病監測和應對;b)開展合作,對跨界疾病和新型人畜共患病進行透明的早期預警報告;c)提供充足手段,確保遵守國際和國家法規;d)為改善動物衛生和福利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援,包括為能力建設計畫提供支援。9.推動研究和開發各國和政府間組織應:a)在制定研究和開發議程和劃撥資金時,應採用參與式方法,並側重於所需技術、措施、指標和體制,以便提高各類畜牧系統中的資源利用效率,加強抵禦能力,保障社會公平/責任。b)推動參與式研究,以促進有關家畜飼養(包括家畜育種)的多種知識體系的一體化;c)促進科研人員與農戶和其它利益相關方在創新進程和平臺中開展合作,確保傳播研究成果和分享良好規範。各國、政府間組織和私有部門應:d)充分利用資訊通訊技術的潛能,收集、分享和利用不同畜牧系統中的資訊,確保讓更多人獲取此類資訊,尤其是婦女和弱勢、邊緣化群體。10.對指標和方法進行審查和改進,找出資料空白糧農組織應與相關國際、國際機構及利益相關方合作:a)通過採用世界農業普查等工具和制定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標,對監測和評價可持續農業發展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時所需的資料組、指標和方法進行審查,並找出資料空白;b)改進對草地及其生物多樣性變化的監測,並就其全球狀況進行報告;c)將有助於推動可持續農業發展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的基於實證的政策措施以及生產者組織、私營部門和其它利益相關方所採取的行動相關資料公佈在網上。針對特定畜牧系統的建議各國、政府間組織和其它利益相關方應在所有農業、糧食安全和營養相關政策中考慮到不同畜牧系統所發揮的作用,推廣適應每一類型系統特點的、以可持續農業發展為導向的途徑來提升效率和可持續性,其中應特別:11.通過以下措施,承認和支援小規模混合系統在糧食安全和營養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a)加強經濟可行性和市場准入;重視市場公平,並採取措施克服各種障礙,尤其是參與小規模畜牧經營活動的婦女和邊緣化、弱勢群體所面臨的障礙;b)為集體組織和小規模經營者的行動營造有利環境;對市場訊息和基礎設施進行投資(包括非正式市場);c)按照糧安委《國家糧食安全範圍內土地、漁業及森林權屬負責任治理自願準則》以及國際法律框架中其他相關文書,加強傳統土地的安全性、權屬和權利以及公共自然資源的產權和治理;d)充分利用畜牧業在小規模混合系統中可持續生計方面所發揮的潛在作用。12.通過以下措施,認可和支援放牧系統的獨特作用:a)加強地方牧民組織在適應性土地管理和治理中發揮的作用,以提高放牧系統和家庭的抵禦能力,尤其是面對氣候變化、衝突和持續危機以及價格波動時的抵禦能力;b)考慮採用創新性融資機制,針對牧民的需求和生活方式,對基本服務的提供開展投資,包括提供合適的教育、衛生、通訊、飲用水和衛生設施服務以及可再生能源系統;c)探索途徑,幫助牧民更好地與當地、全國、國際市場建立聯繫;d)按照糧安委《國家糧食安全範圍內土地、漁業及森林權屬負責任治理自願準則》以及國際法律框架中其他相關文書,加強傳統土地的安全性、權屬和權利以及牧場資源的產權和治理;e)通過適當的基礎設施、制度、協定和規則,方便牧民的流動,包括跨界流動。13.通過以下措施,提高商業化放牧系統的可持續性:a)支持牲畜、草地和飼料的可持續管理,以最大限度減少對環境的損害,具體措施包括推廣有助於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生產模式;b)探索因地制宜的技術方案和政策措施,使動植物生產在不同範圍內實現一體化,如農林牧一體化系統;c)推廣能提高商業化放牧系統的資源利用效率和抵禦能力的做法。14.通過以下措施,應對集約化畜牧系統面臨的特殊挑戰:a)確保勞動者,尤其是婦女和其它弱勢群體,包括臨時和流動工人,在生產、加工和銷售所有環節中的勞動和生活條件能達到國際標準,並受到國內法律的保護;b)在整個食物鏈中開展生命週期評估,以確定增產方案,同時最大限度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和對能源、水、氮和其它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c)通過對畜群和家畜個體表現進行監測,提高技術效率;d)利用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的準則和私營部門相關舉措,通過對集約化系統中不同物種推廣良好規範以及確立和實施嚴格的標準,支持和改善動物衛生;e)尋求和實施相關方法,在畜牧生產中減少抗菌素的使用;f)在不同層面和農戶組織共同開發創新性方法,包括通過技術創新,推廣將糞便作為有機肥料,將作物副產品或殘餘物和廢料作為飼料。
2016/10/25
《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作為糧農組織漁業及水產養殖部的旗艦出版物,介紹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狀況,包括趨勢和統計資料。出版物突出全球範圍內各項熱點議題,並預測各種未來情景,為讀者提供有關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最新全球性觀點和看法。
2016/10/25
除非立即採取行動來提高農業的可持續性、生產率和抵禦能力,氣候變化影響將嚴重危害糧食安全問題本就十分嚴重的那些國家和區域的糧食生產。2015年12月通過的《巴黎協定》已成為全球力求儘早穩定氣候變化的新起點。《協定》認可糧食安全在全球氣候變化應對行動中的重要性,正如許多國家在其規劃的適應和減緩貢獻中,把農業部門作為突出重點。為有助於把計畫付諸實踐,本報告確定了相關策略、融資機會以及資料和資訊需求,同時還列出能夠克服實施障礙的變革政策和制度。本篇章節如下:第一章 饑餓、貧困與氣候變化:當前及未來挑戰第二章 氣候、農業和糧食安全:深入研究三者之間關係第三章 小農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第四章 減緩和適應並舉的技術潛力第五章 前進方向:調整政策,建設制度能力第六章 為未來工作融資
2016/10/24
《2016‑2025農業展望》由經合組織和國際糧農組織合作完成,結合了兩個組織的大宗商品、政策和國別專長,合作成員國亦有貢獻,以對各國、區域和全球農產品市場的中期前景進行評估。《展望》對四十一個國家和十二個地理區域的主要農產品的供給、需求、貿易和價格進行了估計。今年《展望》的特別專題章節主要關注撒哈拉以南非洲農業的前景與挑戰。2015年主要作物、畜產品和魚類產品的價格都下降了,表明在所有子行業中,高價的時代很有可能結束了。肉價從2014年的歷史新高下滑,奶產品價格從2013和2014年便開始下滑,現在仍在下降,而農作物價格則從2012年的最高值進一步下降。低價背後的主要原因有供給持續幾年的強勁增長,整體經濟放緩所導致的需求增長疲軟,較低的石油價格,以及已經非常充足的庫存還在進一步增加。在《展望》涵蓋的十年內,糧食需求增長預計將逐步放緩。全球人口增長是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但人口增長正在放緩,而新興經濟體的收入增長預計也將較為疲軟。與此同時,消費者漸漸不願意將增加的收入用於消費更為基本的食物,在人口較多的新興經濟體中尤為如此。尤其是由於需要粗糧和蛋白質食物,對肉、魚和乳製品的需求增長將相對強勁,催生對飼料的更多需求。將農產品用於生物燃料生產的需求預計將停滯不前,因為能源價格較低,且數國生物燃料政策都更為保守。發展中國家消費的增加預計將在接下來十年中將全球營養不良人口比例從11%降低至8%,營養不良人口總數則由7.88億降至不到6.5億。然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營養不良情況仍然非常嚴重,在接下來十年中,該區域的營養不良人口將占到全球此類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今天則是四分之一以上。很多國家都將面臨營養不良(卡路里過低),肥胖和微量營養素不足(膳食不平衡問題普遍)的複雜負擔。在發達和發展中國家中,糖、油和脂肪的攝入增長均將快於主食和蛋白質的攝入增長,主要是由於人們攝入了更多經過加工的食品。預計增長的食物需求將通過生產力的增長實現,而播種面積和畜群數量則變化不大。預計產量增長將占到作物產量增量的80%。大幅增加農業面積還有部分空間,主要是在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部分區域。非洲的大部分新播種面積都將用於生產穀物,而拉丁美洲增加的面積則主要用來種植大豆。產量增長在主要生產國預計將放緩,因為推進技術前沿逐漸變得更為艱難。但在很多發展中國家中,產量差距仍然很大,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尤為如此,彌補這些差距可以極大地增加全球供給。由於市場整體增長預計放緩,農產品貿易增速預計將為上一個十年增速的一半左右。然而,大部分大宗商品仍將保持其在世界市場上交易的比例。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相對較少,這意味著貿易對全球糧食安全將更為重要。但是,主食貿易受到一些國家的糧食自給政策,以及更多進行附加值產品貿易的結構性變化的限制。對於大部分農產品而言,全球出口僅僅集中於少數主要的供給國。對於《展望》覆蓋的所有產品而言,主要的五個出口國將占到總出口的至少70%,兩或三個國家便控制了某些大宗商品的供給。進口則不那麼集中,儘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下稱“中國”)是某些大宗商品的重要市場,尤其是大豆,也包括乳製品和除玉米外的粗糧。預計缺乏資源的地區,如北非和中東,對糧食進口的依賴還將加劇。由於供需增長總體大致相當,農產品實際價格預計將保持相對穩定。然而,還是會有一些價格的相對變化,這反映的是需求結構的調整,以及供給條件的差異,如拉丁美洲相對于亞洲,增加產量相對容易。總體而言,相對於作物價格,家畜的價格將會上升;相對於主食價格,粗糧和油籽的價格將會上升。由於現在所有大宗商品類別的價格均較低,這些結構性趨勢可能會更為明顯。《展望》也取決於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包括石油價格、產量和經濟增長的變化。如果這些因素的歷史變遷繼續,那麼在接下來十年中,至少出現一次價格巨大震盪的可能性很高。這種廣泛的年際價格變化可能掩蓋長期的趨勢。氣候變化可能會使不確定性加劇,若極端天氣事件更為頻繁則尤為如此。此外,還有一些政策上的不確定性。其中之一與中國最近宣佈改變其糧食政策相關,內容包括確定國內價格和管理倉儲。本《展望》認為這些變化會使中國實現國內保持玉米高自給率的目標,也不會嚴重擾亂國際市場。然而,去庫存的時機和規模是預測依據的主要不確定性之一。進一步的風險與俄羅斯進口禁令相關,預計這一禁令將於2017年底到期。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SSA)有9.5億多人,約占全球人口的13%。儘管這一區域正在進行經濟轉型,農業仍是為數百萬人提供生計的重要行業。農業結構和發展階段的區域差別反映了整個大陸農業生態、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巨大差異。營養不良是一個長期的挑戰,且區域內實現糧食安全仍進展不一。該區域的農業發展由人口的迅速增長,城市化和農村多元化,從農業向非農職業的相關結構改革,中產階級的崛起,以及對非洲大陸的耕地日益濃厚的興趣(國內和全球都是如此)所塑造。預計農業總產量將每年增長2.6%。過去產量的增長總體而言是由於種植面積擴大,與此相比,未來的產量增長將越來越多地來自於生產率的提高。需要包容性的增長以提高小規模且缺少資源農民的生產率,同時創造更廣泛的農業發展機會。假設該區域人口繼續迅速增長,加上收入增加,現有政策和市場結構保持不變,很多國家糧食作物的產量增速預計將低於需求的增速,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食品類大宗商品的淨進口預計將在下一個十年中增加,儘管能提高生產力的投資將緩和這一趨勢。很多國家是競爭性生產國,定期出口水果和飲料作物,以增加外匯儲備。這樣的產品可以為農民提供傳統糧食作物以外的其他機會。也可能成為這個大陸的年輕人的重要就業來源。糧食出口國數量有限,淨進口國則較多,開放的區域貿易對於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儘管撒哈拉以南非洲農業前景總體良好,若區域內政策更為穩定,進行戰略公共和私營投資,尤其是對基礎設施進行投資,進行適當調整過的研究和推廣,還將得到更大的改善。這樣的投資能改善市場准入,減少收穫後的損失,使人們能更多地獲得所需的投入。
2016/10/24
2016年5月31日在雅加達,由國家發展規劃署Bappenas和國際林業研究中心(CIFOR)共同組成一個聯合研討會。由德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署(BMZ)資助的「全球生物經濟下的森林:發展多層級的政策方案」中Bappenas對於「支持森林產業群的森林能源發展」的研究,這個利害關係人研討會是計畫的一部分。該研究成為國際農業研究諮商組織(CGIAR)對於森林、樹木和林業研究計畫的一部分。
2016/10/24
2015年國際農業研究諮商組織(CGIAR) 對於森林、樹木和林業(Forests, Trees and Agroforestry, FTA)之研究可說是非凡的一年。在剛發表的2015年年度報告中,回首他們最重要的成就。
2016/10/24
越南是東南亞第一個執行森林環境服務補償(payments for forest environmental services, PFES) 國家型計劃之國家。目的是為設計出使森林達到有效果且高效率成果之生態系統。 在越南奠邊省實施PFES之結果,其評估是透過PFES利益分享的過程在當地概念化,及影響當地對公平性的認知。我們發現當地對於公平性的認知會依據不同的PFES執行單位而有所不同。由於社會環境的差異如種族和地理環境,會影響PFES支付的費用及執行PFES的程度。雖然PFES政策包括公平分配的考量(是根據K-係數的公式來制定),由於其方式能頗有複雜度和缺乏數據之狀況下,而使其未能被適當的實施。在執行的過程發現此方式有所缺失。如資訊不流通、缺乏權利和責任的認知,及當地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 ES)之提供者未參與決策制定的過程,而導致其結果是不公平且消極的。本研究建議,需改善與當地生態系統服務之資訊共享和溝通模式,並將資訊建立雙向流通的申訴處理制度。使當地民眾能參與利益共享機制之決策制定過程,並能調整PFES的利益,來符合當地民眾的需求,其可能有助於激勵他們在森林管理的績效。政策制定者和計畫執行者就能根據當地情況加以檢視其觀點,能瞭解如何隨著時間而做調整,使他們能量身製訂PFES,來透過利益共享機制達到具效果且高效率之成果。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