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16/10/24
我們需解決氣候對農業造成的影響,如因農業生產所造成的溫室氣體。在2015巴黎氣候協議中,提出了糧食保障的議題,在此會議上大多數的國家表示將積極對農業採取行動。在全球氣候協議下,設定新方向希望幫助各國糧食和農業的未來。自2011年以來,聯合國技術機構(United Nations technical body, 又名 SBSTA) 已和許多政黨和提案的觀察員商議有關農業的議題,並將此類議題不斷在許多研討會中進行爭論。為了向各國提供制定決策的必要知識基礎,國際非政府組織CGIAR Research Program on Climate Change, Agriculture and Food Security (CCAFS)和各合作單位已經編譯了一份新的報告(10 options for agriculture at Marrakech climate talks)。
2016/10/12
• 負擔力–生物科技成本已在過去十年大幅降低。例如,過去只有大公司和資金充足的研發單位,能夠掌握診療設備資源,現在該資源已擴及到一般市場,供醫師和消費者使用。• 匯集和聯繫─人類對生物體的認知迅速擴展,包含了解從奈米分子結構到基因範圍,生物如何發展、反應以及產生作用等知識,才得以造就生物經濟。這些發現的過程,又能夠促進各經濟領域創新。能夠理解並發揮其中潛能,必須仰賴多學科整合,而各個學科能從自身或他科發展而受益。整合式週期打破各傳統學科界限,包含化學、生物、數學等。特定生物科技發展,實依賴奈米技術和訊息學等種種技術的進展。• 影響─從生命科學發展而來的科技應用,將對其他經濟領域帶來深遠影響。例如,農業和化工業一度因種植作物使用農藥而相互關聯,而新興技術將使生物化學品毒性降低,同時提升效果。奈米生物工具受廣泛應用,涵蓋醫學、安保和環境監測各方面。• 迅速、非連續變化─生物科學是現代科學中一大變化多端的產業。在遺傳學、代謝學、系統生物學、蛋白質體學的發現,帶來符合生態效益的創新產品,且成長速度遠高於過去。另外,投入生物科學的跨國人力資源及資金不斷增長,探索速度也隨之加速。1990 年時先進昂貴的科學研究工作,今日往往成為常規、高度自動化的過程。「撼動知識」成為生物科學的進步驅動力。• 人為因素─生物科技有別於許多其他技術,在開發、製造和消費環節中,多半涉及人。產品開發過程中,實驗室以及動物與人類實驗都應顧及安全,且產品常直接由人類食用。個人與社會價值觀,深深影響著探索和運用的技術項目。在此創新浪潮中,公共意見對決策的影響力大 (社會及個人安全、隱私、道德)。• 安全性─生物科技可能嚴重影響人體健康。改善人類福利的技術,也可能帶來危害,因此首重安全問題,才能充分發揮生物經濟的潛力。• 高知識密集度─一個相互作用佳例,是生命科學和資訊學之間創新的聯繫。時至今日,數據蒐集、儲存、檢索和分析的速度日益提升。知識快速提升,能大幅縮短探索的路程。• 資訊─生物科學資訊取得的方便程度更甚以往,但資訊複雜度和是否可靠的問題,成為研究人員和業者面臨的挑戰。• 高機會成本─生物科學創新需要政府和業界的共同支持。國家投注資源於研發、累積人力資本,並擬定政策因應新產品及製程帶來的挑戰,將能向前邁進、為社會創造財富,進而引領全球創新活動。如果無法跟上這些變化步調,恐怕喪失新興全球市場,侷限國內整體成長。• 綜合以上─生物科學結合各項因素,使這波革新浪潮不同於以往 (即資訊科技革新) 。政府需規劃這些未來發展方向,搭配社會及經濟需求,並調整政策作法,以獲取生物經濟的效益。
2016/10/12
至2020年的具體目標在2011 - 2015年期間:實現恢復性增長,提升農業生產效果;推進草根民主發展,動員共同力量開發農村;增加收入,降低貧窮比例,保護環境。農業穩定增長速度為3.3-3.8%。利用科學技術應用,顯著擴大每戶的平均生產規模。創造人力資源培訓的突破口。使農村勞動者增加農林漁業和非農業經營的知識,提升相應生產技能。在生產-加工-經營之間按行業使經濟合作發展、協會、一體化發展有著明顯轉變。農村農業得到發展。為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而建成基礎設施。集中保障食品安全衛生,預防農作物和牲畜疾病,預防天災,從而改善農村基本生態環境。農村居民共同積極開展新農村建設。目前20%農村居民已達到新農村標準。特別是貧困戶,50%以上的各縣都顯著減少了貧困比例。在2016-2020年期間:農業發展應面向現代化、大規模商品生產以及可持續化;農村發展與工業化及國家的城市化密切相關,應增加農村居民收入,改善基本生活條件,同時保護生態環境。確保農業增長速度維持在年平均3.5-4%。在國際市場上形成越南的頂尖生產經營行業。農業生產機構和農村經濟按市場需求進行轉變。發展畜牧業、漁業和林業。使工業、服務業和城市經濟,與農業經營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實現有效的結合。把大多數農村勞動者從農業、農業勞動中轉移出來,剩下30%為社會勞動者。形成生產和管理技能的專業農民隊伍,將其安排在各類型的經濟合作中,與市場相結合。將建設新農村作為社會發展標準,使其中至少50%實現蓬勃發展。與現在相比,使農村居民收入提高2.5倍。將人口規劃、農村領土規劃與城市、工業發展相結合。發展林業,增加森林覆蓋率至43-45%,保護生物多樣性,確保內地和沿海地區水產捕魚業的再生和發展,減少農業生產中的污染現象,克服和減少自然災害、流行病和氣候變化所引起的損害。科學技術解決方法從科學管理題材轉向科學技術產品,施行有關政策和組織創新科學技術管理機制的突破性辦法。根據先進國家在該區域平均水準的相對比例,增加農業研究和科學技術交流的投資比重。在研究活動和科技應用中實現突破,將行業科技和管理比例提升至50%以上。計畫在河內市和胡志明市這兩個城市的研究院和農業大學內,成立兩個能夠有效地開展物質基礎和幹部隊伍集中研究培訓中心。使商品作物的發展保持較強的競爭力,並能高效滿足國內市場及出口需求繼續在果樹、蔬菜、花卉等方面進行科學技術研究,以擴大果蔬生產為突破口,進行科學研究,以形成系統化和集體化技術對策,獲得先進科學技術,生產越南及多個國際品種果蔬,在2015年提高蔬菜產量至1500萬噸,2020年提高至1800萬噸;在2015年提升輸出獲利,並在2020年出口1200萬噸。合理發展具有競爭力的中等或低等作物,替代進口作物發展作物替代進口的工作必須建立在適應生物分析的基礎上,明確各類作物在何等條件下生產最為有利,並提升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為加工行業完成部分生產,並提供部分原料。同時在自我平衡範圍內,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環境下堅決運用市場機制,用最低價格進口生產飼料的原材料,或者主動組織投資生產一些在越南沒有優勢的農業商品以出口國外。在合理計算經濟效果的基礎上,在當地專門領域規劃適合的土地面積來組織生產玉米、大豆、棉花、煙草、食用油等替代進口作物。
2016/10/12
2005 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國際未來學計畫 (IFP) 展開兩年企劃,為各國政府擬定生物經濟政策議程。 生物經濟 (bioeconomy) 是個新興概念,涵蓋眾多經濟活動,而每項活動都從新發現成果受益;生物經濟範圍亦包括生物科學衍伸的相關產品和服務。OECD 企劃小組與產官學各界專家合作,在生物知識快速成長的當下,評估生物科技應用將擴及哪些層面。本企劃也將檢視未來二、三十年進一步的生物經濟發展前景、其對社會與經濟方面的潛在影響,最重要的是:為實現高層次社會與經濟目標,在推動及運用新一波創新所需的政策。 背景及緣由 「生物經濟」一詞在各界有不同的解讀方式,OECD 企劃將之界定為社會中多項經濟作業的集合體,其利用生物產品及製程潛在價值,為國家及人民帶動經濟成長並提升福祉。這些效益來自於提高產品市場生產率 (農業、健康衛生) 、增強成效 (健康衛生、營養) 以及發揮替代效果 (環境和工業使用及能源)。其他效益來源包含重視生態、永續利用自然資源,為日益增長的全球人口提供商品和服務。近年科學知識及技術提升,進而強化生物製程實際應用,使得生物經濟應運而生。展望未來,可預見生物科技、基因體學、遺傳學和蛋白質體學等,各項新技術持續與其他科技結合,為今後三十年的全球經濟帶來大規模變化。由此可見,無論在 OECD 成員國及非成員國,生物科學策略利益都不斷增長。實際上,在中國、印度和新加坡等國,生物經濟成長速度更勝於許多 OECD 成員國,而 OECD 國家在多數領域所佔據的領先地位備受挑戰。 然而,除科技外,在商業化、知識產權和商業模式各方面,公私部門都面臨多項不確定因子。此外,生物經濟將對社會與經濟帶來影響 (例如,津貼供應、長期醫療照護、不斷變動的保險市場以及倫理問題) ,各個方面都必須納入考量。與此同時,在技術和商業層面,規範政策和框架不及生物科學進展速度。因此,政策制定者必須做出艱難決策、權衡利弊得失,並考量行動可能帶來的後果。當前亟需擬定長期國際政策議程,用以清楚解釋未來 20 至 30 年必須面對的問題。 涉及領域與範圍 本企劃將涵蓋下列領域的生物科技應用:農業食品、健康衛生、工業與環境、能源及社會安全。就地理觀點而言,涵蓋範圍將擴及全球。本企劃主要側重 OECD 國家,另外也視各市場優勢,列入巴西、中國、印度、俄羅斯、新加坡,以及部分低度發展國家。 主旨 本企劃的主要目的是號召公私部門專家,以期預備必要措施,實現所謂生物經濟的潛在效益。欲達此目標,必須正視科學、技術、經濟、工業、社會及治理等各項議題。政府政策能推進或限制發展,因此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生物革新爭取效益時,政府面臨的挑戰不一而足,如長期累積人力資本、審慎投資研發、持續調整監管制度、中長期投資新基礎設施。 OECD 生物經濟企劃,目的是評估生物科技和生物科學對經濟的潛在影響,並找出哪些領域中,可利用公共政策有效消除障礙、鼓勵創新,提升利益相關各方間的共識和合作。考量如何劃分生物經濟領域時,依照傳統領域界限為易,如健康衛生、農業食品、能源等。然而,此分類方式未能整合多項技術、研究領域、經濟基礎設施和政府作為。生物經濟的影響擴及整個社會,因此應重視跨領域議題,加以採用橫向及多學科方法,並提倡各界「跨足」生物科技。當然,視需求研究生物科學各方面的應用,能夠支應相關討論,但並非終極目的。 企劃的具體目標歸納如下: 1. 評估生物經濟未來 30 年的長期前景,以及影響其發展演進的關鍵因素 (趨勢、驅力) 。其中討論項目包括:在生物科學和新生物應用知識快速發展的同時,可能產生哪些範式移轉,以及對社會造成的影響。 2. 在現有成果的基礎上,加強監管生物經濟發展所需的指標和衡量標準。 3. 找出有哪些關鍵問題,可能影響生物經濟及子領域應用的中長期前景。 4. 探索價值鏈和新興的商業模式,以找出最佳可行方法,特別是在未來建造成功模式所需的條件,包括為各項應用與新興發展藍圖互相搭配。確定公私部門間的合作領域,促進利益相關各方共同合作。 5. 找出哪些政策和法規未能跟上生物科技的發展。在這方面整理出可行的實踐方法及措施,以鼓勵創新、提倡生物相關應用。就更廣泛的層面而言,加強法律、規範和制度等政策框架的合用度,可提升生物經濟發展,以及其對經濟和社會的整體貢獻。 6. 提升大眾對生物經濟的認識,並解析其未來數十年的潛力,並設法強化、鞏固生物經濟概念。尋求不同方法以促使生物科學成功交流。在 OECD 內外推動企劃提倡的內容。 此外,考量本企劃如何提供較長期的觀點,協助 OECD 擬定生物科技行動計畫。   企劃架構 企劃將分四個主要部分進行。第 1 部分中,考量生物經濟的當前狀態、審視目前產業和市場結構、各項指標以及規範框架。第 2 部分中,評估生物經濟發展趨勢、主要驅力和不確定因子,找出其中差距、挑戰和關鍵問題。第 3 部分中,分析價值鏈、新興商業模式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合作,劃定各項關係並審視體制、法律和規範政策的影響。第 4 部分中,在改善體制和規範框架方面,擬出企劃所得的總結論和建議。此外,一旦在第 1 部分奠定基礎,企劃期間將持續著手改進原指標和衡量標準。 預期成果 企劃有形成果含一系列技術報告和作業文件,以為最終綜合報告做預備,綜合報告將以 OECD 秘書長權責發表。本企劃主要無形貢獻: (a) 在全球生物應用開發、生物經濟的發展方面,針對其前景和面臨問題,提供原創的前瞻性及政策導向的評估; (b) 深入了解可用哪些方法,以發展具前景的商業模式,包括使用創新工具和路線圖; (c) 形成解決方案,有助於政府處理生物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 (d) 在生物經濟和商業發展方面,促進 OECD 成員國及非成員國政府間的國際合作。
2016/10/05
生產出的食品有近三分之一都被浪費。在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研究員現在已證實一項令人震驚的預測,其研究中顯示人們浪費的食物量相當可觀,還包括生產時所產生的有害氣體排放量。為避免食品浪費造成對氣候的影響,主要作者塞倫希克表示,不要將食品當成垃圾處理的話,我們或許能減緩極端氣候和海平面不斷上升的趨勢。其中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有十分之一是農業造成,發現食品浪費主要是在本世紀中葉所導致。全球仍有許多發展中國家不斷與營養不良的問題奮鬥。若我們節約糧食,不僅能解決此問題,地球也會更安全,且更能持續維持糧食保障。共同作者的普加‧普拉丹表示,在2010年全球農業佔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0%以上。研究員分析了過去食品需求及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景。他們將人口結構的變化、需求與供應和相關的排放量等要素,加入分析做參考。而研究顯示,人的需求並沒有太大的改變,但糧食供應急劇增加。普拉丹表示,富裕國家需要更多的食物。在2050年與食物垃圾相關的排放量,將增加至18億噸二氧化碳。現今我們每年創造約0.5億噸。這些數字只包括農業產生的排放量,且是完全可以預防的。是共同作者也是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之研究領域氣候影響的副主席,爾根‧克洛普表示,每年有近13億噸糧食被扔掉。在發展中國家中所產生的食品損失,主要是因為無法有效利用農業基礎設施。克洛普表示,以中國和印度為例,預計將因生活方式的改變,產生更多的食物浪費。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的西化會影響到環境,也因其他國家開始生產同類的食品,使地球處於危險之中。現今人口逐漸增加,為提高世界糧食保障,必須採取行動。以大型動物為來源的產品比例有上升之趨勢,使溫室氣體排放量成長更多且更快。要讓消費者知道評估購買的物品與時機是非常重要的。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加,對食物的需求也增加,養活大量的人口並不容易,若我們不開始以聰明的方式飲食,將很難維護地球。
2016/10/05
劇烈的氣候變化,將造成糧食產量在未來十年呈現下降的趨勢。這是必然的現象,除非立即採取行動,能引進新品種並改良品種。專家們不斷發出警告,但並沒有明顯的改變。許多研究員表示若要預測未來氣候的狀況是很困難的。利茲大學做的研究結果其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的雜誌中,主要是關於非洲的玉米和所有造成跨熱帶作物的影響。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在英國利茲大學普裡斯特利國際氣候中心的安迪‧查利諾教授表示,非洲溫度已逐漸上升,且面臨許多由氣候變化引起的乾旱與熱浪。而這些變化將對玉米產生影響,且影響逐年增加。查利諾教授說,此計劃特別觀察溫度對作物產期的影響。作物產期影響到農作物種植及收穫的時間長短。較高的溫度將造成產期縮短,這表示累積生物量和產量的時間也將縮短。培育新的作物品種,可能需花10到30年的時間。而當新作物被開發出時,並將其種植在比生長時更溫暖的溫度下,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問題。研究關於養殖與監管政策、市場和技術等數據,除了研究出平均數值,也調查出作物育種系統最好及最壞的情況。研究員發現至2018年,某些地區的作物產期呈現明顯短少。而至2031年非洲的玉米種植範圍內將產生急遽的變化。研究表示,若養殖、政策、市場與技術一同運作時,在未來10年內能培養出新品種,作物將能適應至2050年之間的溫度。而為了跟上不斷變化的氣候,研究員必須想出新的方法來因應。此研究小組由農業、氣候、和社會科學專等家所組成,他們多種類型之研究,以確保作物能快速地開發並至實地種植。如改進生化篩選技術及社會為主的措施,例如政策上提高育種檢驗及農民得到市場的准入量。國際熱帶農業中心安迪•賈維斯博士表示,為了開發及推廣新種子技術的農業研究投資,是為能適應氣候變化的最佳的投資。氣候投資能幫助農民,且對全球糧食帶來保障。研究員希望運用全球氣候模型,確保未來的溫度,藉由提高溫室的溫度之實驗來幫助開發新作物品種。查利諾教授表示,須瞭解未來的排放量,以確保某些氣候模型能基於此排放,產生準確的未來溫度資訊。在普裡斯特利中心,研究員持續透過改善氣候模型來解決問題以面對挑戰。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