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17/03/06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院姜里文教授研究團隊在經過16年蛋白質傳輸機制與細胞器生物形成機制方面之研究終有突破性發展,該研究成果更發表於最新ㄧ期之美國科學院期刊研究論文上,其研究團隊已成為目前國際上公認植物細胞生物學領域之先驅。   研究指出植物中ATG9蛋白具有負責調控自噬體從內質網形成之獨特之功能,且ATG9蛋白廣泛存在於高等真核植物,如水稻、玉米以及大豆等重要作物,因此藉由此一植物自噬體分子機制之證實,將可為解決環境迫害或病原感染等提升農作物品質相關研究提供新的方向,以提高未來農業生產力。【延伸閱讀】植物激素於太空農業的未來應用
2017/03/02
去年新型小麥病害大幅侵襲了義大利西西島的麥類作物,該真菌菌株的胞子可能已傳播歐洲影響了全世界最大的小麥產區。從2月2日發布警報中,研究人員證實了TTTTF的存在,TTTTF是一種莖銹病,以其破壞小麥葉和莖的特徵棕色斑點而命名。研究人員指出最令人擔憂是全球鏽病研究中心(GRRC)測試顯示該病源可感染數十種實驗室培育的小麥品種,包括高耐抗病品種。該研究中心正研究其他經濟作物是否也會被感染。   另外,該研究中心表示引發的另一類麥類病害的黃銹病,一種在歐洲與北非,另一種在東非和中亞。黃銹真菌的潛在影響尚不清楚,但這些病原體似乎與之前在北美和阿富汗造成流行病的毒性菌株密切相關。【延伸閱讀】有關黃麴毒素之最新研究   位於羅馬的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FAO) 在2月3日發佈了關於以上三種病害的類似警告。英國諾維奇市約翰納斯研究中心植物病理學家James Brown表示,嚴重的小麥病害能夠影響歐洲的食物價格,導致通貨膨脹,甚至妨害地區的經濟穩定。
2017/03/02
聯合國農業相關機構於2017年1月19日對於農業土地缺水和水資源日益稀缺之議題召開一國際性論壇討論會,本次論壇是由糧農組織統籌,並與聯合國大學、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UNESCO)及萊布尼茲研究協會等共同協辦,會議中主要針對廢水回收之管理、如何應用於農作物生產以及後續民眾健康風險管理等方面進行討論。
2017/02/23
美國為全球最大糧食生產國之一,其最常見的重要農作物以小麥、黃豆與玉米為主,但近年來由於氣候變遷之問題而遭受嚴重災損,在德國波茨坦氣侯影響研究中心(PIK)與芝加哥共同發布之研究指出,隨著氣溫升高,若全球未能有效減碳,美國小麥之收成可能在本世紀末時銳減二成,而黃豆與玉米之產量更可能因此而分別暴減四成與五成。研究中亦指出,在氣溫高於攝氏30度(華氏86度)的情形,將影響玉米與黃豆之收成使其減少產量5%,導致收成大減,未來氣候變遷將不只是影響美國,更可能推升全球糧價,使較窮困的國家面臨糧食安全問題。
2017/02/23
大吉嶺茶出產於印度西孟加拉邦,那裡終年被雲霧所籠罩、雨水充沛,環境適合茶樹生長,但是近年來氣候變遷,嚴重乾旱讓茶樹乾渴,突如其來的大雨導致山泥傾瀉,土壤流失使得枝幹變得脆弱,想要種出好的大吉嶺茶,就快比登天還難!   雨水除了能灌溉茶樹,更是天然的除蟲劑,茶農說下雨少,惹來更多的害蟲,影響茶樹的健康,而且有些老茶樹明明該砍掉種新的,但現在種樹成本變高,大家根本沒有動力照料好一大片茶園。在全球享有100多年盛譽的大吉嶺茶,擄獲許多人的心,但不可逆的氣候變遷,卻讓這紅茶中的香檳,有天可能不復存在。
2017/02/23
阮春福總理於2月6日在越南湄公河三角洲金甌省所召開之會議(全國蝦業工作會議)上指出,未來將由農業農村發展部(MARD)進行國內蝦養殖產業發展規劃,期望能從原先2030年達到蝦出口產值100億美元之目標縮短至2025年完成。   會議上,由政府總理、副總理、農業農村發展部代表以及50間來自全國28個省市之蝦養殖/加工業者代表共同出席,以討論並提出未來有利於越南蝦種養殖發展之措施與政策。【延伸閱讀】泰國聯盟致力於鮪魚的永續性發展   在越南其主要的養殖蝦種為草蝦與白蝦兩種,且於2016年出口至90個國外市場,其出口產值獲利從2010年之21億美元增加為31.5億美元,未來將藉由此次會議之結論繼續至力於蝦養殖產業之發展,期望憑藉著其氣候環境與優勢條件及配以政府政策與配套措施,達成2025年越南蝦之出口產值達到100億美元。
2017/02/20
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今年度報告時表示,在開發中國家生產糧食的農民們,在氣候變遷中最容易直接受到影響,且氣候的改變可能作物與牲畜產量造成衝擊,導致糧食危機,使農作物價格震盪,進而使貧窮家庭陷入飢餓狀況的風險更高。目前全球農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了總數的 21%,若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阻止氣候變遷導致的貧窮發生,必須盡快協助農民改變耕作型態。   聯合國糧農組織預估,氣候變遷的影響將可能導致額外的 4,200 萬人在 2050 年面臨飢餓情況,且這個數字還不包含那些因極端氣候受到疾病或其他問題摧殘的人們,根據聯合國減災辦公室(U.N. Office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上週指出,受到短期天氣或長期氣候所導致的災害的影響人數,在最近 20 年為上一個 20 年的 2 倍多。   聖嬰現象是指東太平洋海水每隔數年就會異常升溫所導致的現象,雖然聖嬰現象主要發生在赤道太平洋附近,但對全球各地的氣候都會造成影響,每當聖嬰現象發生,便會改變全球的天氣型態,加劇了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而今年的聖嬰現象更是進而導致乾旱發生,造成東非與南非地區三分之二的人們,面臨糧食短缺的危機,影響人數多達逾 6,000 萬人。   此外,氣候變遷也會對食物的營養含量造成影響,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越高,如小麥這類糧食作物的營養含量便會越低,因此,FAO 社會與經濟發展部的 Kostas Stamoulis 表示,「不只是糧食作物產量減少,就連食物的營養價值也會降低」。
2017/02/20
越南的水產養殖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產養殖國家之一,根據Research and Markets最新預測顯示,該國家每人平均水產品消費量約為35.4公斤,且其總消費量在2015-2020年間每年仍會以5.37%持續增長,從2015年的71萬噸成長到2020年的94萬噸。   在隨著淡水養殖技術的提升,越南的水產種苗生產模式已從舊有的集約式養殖轉變為以節能與提升生產力為主,將農業灌溉系統與水產種苗生產過程進行整合,並藉由此種模式之優化而進一步拓展其商業潛力。此外越南亦推廣魚籠與網箱進行魚苗養殖之養殖模式,以提高其單位養殖用水的水產品生產量。【延伸閱讀】越南蝦的出口值預計2025年達到100億美元   也由於越南擁有長且豐富的海岸線,是非常適合水產養殖的地方之一,透過基礎設施之開發、民眾對水產品消費量之增加、消費者收入與消費意願之提高,促使越南在水產養殖產業與水產品的出口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並為亞太水產養殖產業帶來莫大的收益。
2017/02/20
依據聯合國農糧組織所提供的的數據顯示,當糧食或作物從農場採收後往往在原料貯藏、加工製程與運輸期間等過程伴隨著糧食或作物之損耗,導致每年約有1萬億美元的損失,即使在技術先進之歐洲各國亦平均有10%以上的損失,而此種情形若是在非洲及亞洲發展中之國家其情形則更為嚴重。
2017/02/16
台灣鯛養殖時會交配產生幼魚,魚量變多將影響大魚成長,增養殖成本,令業者困擾。為此,農委會水試所開發出「超雄性台灣鯛」,與雌魚交配能獲得近100%的雄性魚苗,且新種成長還比一般台灣鯛快30%,能縮短養殖期,有效降低成本。
2017/02/16
台南學甲區筏仔頭正在興建一座佔地三公頃的室內水產養殖場,屋頂要「種電」,安裝太陽能光電板,室內水產養殖場有如一座太陽能發電廠,投資金額超過四億元,預計三月底竣工,裝置的發電量高達3000KWA(千瓦)。電業法修法後,有助台灣推動再生能源(綠能)產業;天王能源科技在學甲區筏仔頭投資興建室內水產養殖場。這座室內水產養殖場將在室內養魚兼發電,公司將打造全亞洲最大一座水產養殖綠能示範場,完工後再來測試沒問題,將會和台電並聯。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