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17/06/08
為期五天的聯合國森林論壇第十二屆會議5月1日在紐約總部開幕。第71屆聯大主席湯姆森(Peter Thomson)在開幕致辭中強調,世界森林的健康是人類在地球上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然而,每年有近1,300萬公頃的森林主要由於人類活動而遭到破壞和消失,相當於希臘或尼加拉瓜的國土面積。聯大早些時候通過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2017—2030年“聯合國森林戰略計畫”。他呼籲各國以此為指導,通過建立創新夥伴關係,努力保護和可持續管理森林資源。   聯大主席湯姆森1日在森林論壇第十二屆會議開幕式上發表講話指出,此次會議召開的時機非常關鍵,因為保護森林健康的全球努力目前迫在眉睫。   湯姆森說,“森林是超過80%的所有陸地物種、包括動物、植物和昆蟲的家園。它們能夠調節氣候、防止土地退化、減少洪水、山體滑坡和雪崩的風險,並保護我們免受乾旱和沙塵暴的影響。森林在減緩氣候變化最惡劣影響方面也發揮著關鍵作用,是世界第二大碳庫。此外,約16億人、相當於全球總人口的四分之一依賴森林來確保糧食安全和營養、收入和生計,並將其作為能源、燃料和其他自然資源的來源,其中包括7000萬世代守護在山林地區的土著居民……”   湯姆森強調,儘管森林對於平衡全球生態系統、維護人類福祉和實現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但幾十年來不可持續地使用和管理方式造成地球上數量驚人的天然森林嚴重破壞、退化和消失。他表示,聯合國大會在上個星期通過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2017-2030年“聯合國森林戰略計畫”,為可持續管理所有類型的森林和森林外樹木、制止和扭轉毀林和森林退化以及增加森林面積提供了一個全球框架。     他呼籲廣大聯合國會員國積極落實執行這一戰略計畫並採取五大專項行動。第一,在地方、國家、區域和國際層面加大力度,支持可持續利用和保護森林,包括投資於宣傳教育行動,以提高公眾對森林重要性的認識,説明人們改變破壞性行為;第二,必須確保將可持續的森林和土地管理納入國家發展規劃和預算進程之中;第三,加強現有夥伴關係並建立新的創新合作機制,將政府、國際組織、民間社會、土地所有者、私營部門、地方社區以及環境、科學和學術機構團結起來,共同制定促進可持續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有效政策計畫;第四,作為全面保護森林戰略的一部分,幫助森林依賴型社區擴大不基於森林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機會,並為其提供支援生計的替代來源;最後,積極尋求利用科學、創新和技術的力量來推動解決毀林的根源性問題。【延伸閱讀】俄羅斯資助330萬美元以協助糧農組織防範抗生素抗藥性   2010年10月,聯合國經濟和社會理事會建立了“聯合國森林問題論壇”這個擁有全球會員的高級別政府間組織,將其作為所有同森林問題相關事項的聯合國協調中心,以促進森林的管理、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監督會員國政府的長期政策效力。論壇每年召開會議,旨在加強對森林問題的長期優先關注,促進就森林問題的合作和協調對話,並為森林問題的有效應對提供包含經濟、社會和環境視角的全面整合建議。
2017/06/08
2017年4月20日 聯合國糧農組織4月20日表示,該組織推出了新的開放資料庫,旨在對農業用水效率進行追蹤與測量。特別是水資源短缺國家,這一工具可以利用衛星資料説明農民獲得更可靠的農業產量並優化灌溉系統。   聯合國糧農組織20日表示,該組織的WaPOR開放資料庫已經上線,旨在利用衛星資料對耕作系統用水情況進行詳細分析,從而收集關於最有效用水方式的經驗證據。該資料庫在本周舉行的「糧農組織應對農業水資源短缺問題:氣候變化全球行動框架」高級別夥伴會議期間正式推出。   糧農組織資深土地與水資源官員霍格芬(Jippe Hoogeveen)表示,提高農業用水的效率是十分必要的,這也是可持續發展目標所要求的,這一工具著重測量農業灌溉的用水量;糧農組織主管氣候變化與自然資源的副總幹事塞梅多表示,隨著氣候的變化,乾旱和極端氣候日益頻繁,水資源的使用也持續增加,改變並減少了農業的水資源可用量,突顯充分利用每一滴水的必要性,強調提高效率來滿足不斷增長的糧食生產需求的重要性。     WaPOR資料庫對衛星資料進行篩選並利用「穀歌地球」的計算能力來生成地圖,可以顯示每立方米用水量所獲得的生物量和產量。這些地圖解析度可小至30到250米,每天到每十天更新一次。【延伸閱讀】全世界底拖網捕魚足跡估算   通過一項荷蘭政府資助的1,000萬美元的專案,糧農組織信息技術和水土專家小組設計開發了 WaPOR資料庫,將覆蓋整個非洲和近東區域,重點是正在或即將面臨物理性或基礎設施原因缺水的主要國家。洲一級的資料庫於今天上線,但具體國別資料將在6月準備就緒。10月份可獲得更為詳細的資料,以黎巴嫩、衣索比亞和馬里為首批試點地區。據估計,全球變暖每升高1攝氏度,全球7%人口的可再生水資源就會減少20%或更多。按照《巴黎氣候協定》,為履行承諾而提交的國家氣候變化適應和減緩計畫大多提及將改進水資源管理作為一項重要的干預領域。
2017/05/31
聯合國農糧組織在羅馬總部與國際水稻研究所簽署協議,一致同意更好地整合兩家機構的科學知識和技術專長,擴大和強化雙方在全球範圍開展的工作,以支持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稻米生產,在改善糧食安全和生計的同時,保護自然資源。
2017/05/31
大陸今年3月底研發首個農業全程機械化雲服務平台App已上線,未來農民坐在躺椅上,悠閒地點一下手機螢幕,幾個農業裝備就開進自家農田,作業數據則即時出現在手機上,還能編製不同階段農作計畫。科技日報、中國農機產業網報導,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苑嚴偉表示,在播種過程中,該平台可對玉米、大豆、棉花、馬鈴薯等播種機播種作業中下粒數、漏播數進行監測,對機械故障和缺種引起的斷播進行示警,並即時統計漏播率和播種面積。今年3月23日,由該院研發的大陸首個農業全程機械化雲服務平台暨希望田野App正式上線。該平台運用現代傳感、物聯網、信息化技術為農機裝上「千里眼」和「順風耳」,為大陸農機裝備的智慧化、信息化發展提供支撐。研究團隊成員張俊寧一邊展示一邊說,只要打開手機App,就能看到類似「滴滴打車」(叫車服務)的界面,附近可用的農機裝備一目了然,可以根據需求自由約「農機」,協助其他農田耕種。該平台最大特點是,針對農戶、機手、合作社、農機廠商和管理部門等五級用戶,開發不同類別的管理系統。農戶透過農機合作社可以通過雲服務完成機隊的管理調度、工作量計算等業務,管理部門則看到自己業務領域內農業生產情況。例如,選擇深鬆作業,機具位置、作業軌跡、機器工況、作業質量等數據會由安裝在機具上的智慧終端實時報送到這個雲服務平台進行存儲和自動統計,作業結束後,即可根據作業面積進行深鬆補貼電子結算。在植保環節,利用圖像識別準確識別雜草,通過變量控制系統,噴藥量精準控制,還能使用無人機進行噴藥作業,安全高效。該平台何以如此強大?張俊寧說,加裝在農機具上的智慧終端是關鍵。以深鬆作業為例,除了北斗定位模式、車載控制器、無線網路外,該平台還在農機上安裝作業深度傳感器、機具識別傳感器、姿態監測傳感器等,配合坡地補償、網路信號緩存續傳等專用算法,才能實現坡地、壟作、偏遠地塊等特殊環境要求。傳統農業正面臨資源、環境的重大壓力,貫穿人類文明發展的產業正發生巨變,傳感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的應用將打破粗放式的傳統生產模式,農機雲端化是必然趨勢。該平台已在吉林省試點,張俊寧表示,該平台曾用於全國多個省區使用,經過多輪改進和優化。特別是在吉林省,進行長達三年、橫跨十多個縣市的應用示範,嘗試平作和壟作模式、丘陵和中朝邊境等複雜條件。
2017/05/22
隨著傳統科技產業成長停滯,日本政府希望透過將高科技引進農業,帶動農產品外銷至亞洲其他地區,讓農業成為推動經濟成長的新動力。華爾街日報報導,日本希望在消費性電子產品等一些傳統科技產業出現頹勢之際,能透過高成本研發,讓農業成為推升日本經濟成長的動力。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表示,有意把年度貿易逆差達700億美元的食品產業,變成出口成長的產業。此外,若美國向日本施壓,要求該國降低農產品關稅,日本農產品出口的增幅也能緩解進口增加所帶來的衝擊。亞太研究協會智庫的農業政策研究人員布萊迪說:「有鑑於日本國內市場逐漸萎縮,而亞洲其他地區的中產階級消費者市場則正快速成長,日本農業需要變成更出口導向。」日本農業長久以來多半由年事已高、耕地面積小的小農主導,但這個產業現在已開始邁向高科技。其中一家公司Spread正在開發能完全交由機器人負責的農場,這些農場能在水和其他資源都最佳化的環境下種出萵苣。另一家蔬菜育種公司協和御門則專門研發出不同品種種子,讓農夫種出能順應不同市場需求的紅蘿蔔等蔬果。協和御門的生產流程與許多高科技產品大同小異,在日本和歐洲等國研發種子,再到勞力和其他成本較便宜的智利、阿根廷、澳洲等國大量生產產品。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紅蘿蔔生產國,該國富裕消費者正是日本農業的主要目標客群。日本種子生產商Takii表示,全球蔬果種子市場規模有36億美元,近40%是包含日本在內的亞洲市場。
2017/05/22
由日本東京大學農学部井澤毅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的新型水稻品種,在噴灑了保護水稻免受真菌病害的農藥之後,可在一定的時間開花,這種新的菌株可以有助於農民決定他們的收穫的時間,且可不受天氣溫度等條件影響。   井澤毅教授團隊首先創造了一種非開花株過表達基因(粒數、株高、抽穗期7,Ghd7)抑制開花基因(成花素基因)誘導開花。研究人員在茨城縣東京以北70公里的城市-筑波測試了和實驗室同條件的稻田,並在自然田間條件下測試了水稻品種,在兩年多的反覆的實驗中發現大概在噴灑農藥後約45天新株則會開花。研究人員面臨的下一個挑戰是,看看新的菌株是否在稻田和其他各種野外條件下開花,如此一來可以幫助農民決定何時採收水稻。【延伸閱讀】柬埔寨研究人員使用同位素技術協助農民增加產量和收入
2017/05/18
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NTIO)為荷蘭在台的正式代表,主要協助及推廣台灣與荷蘭在商務、科學、技術、文化、農業等的雙邊合作,所屬「農業及食品處」則提供荷蘭農業、食品相關資訊及政策,協助荷蘭農業及企業在台推廣,並研究台灣對荷蘭農業食品出口的需求,協助荷蘭出口商適用相關法規。NTIO農業處長史安東(Anthony Snellen)見識到台灣農業環境及技術的進步,也看見荷蘭式溫室在台設置日漸普遍,對雙方的交流合作倍感信心,尤其積極引進荷國自動化生產技術,可助台灣青農發展先進種植技術與農業經濟,可省去更多人力、水電,並讓農作物生長得更快更好。荷蘭之所以「發明」溫室園藝,目的是要改善作物管理方式,並減少天氣因素對園藝產業的影響,為此興建了多個大型溫室複合建築群。在這些「玻璃屋」裡都充分利用來自太陽的光和熱,另利用天然氣等燃料調節溫度,有的溫室甚至採用地熱作為能源。荷蘭累積了許多新型節能技術的相關知識,如利用較低價的同化光源 (生長光源) 促進作物成長;有些溫室不僅可種植作物,還能生產能源,溫室園藝公司一方面生產電能為植物提供照明,另一方面將剩餘熱能提供給其他企業或私人住宅使用。荷蘭的「園藝產業」包含所有與園藝相關的各類植物產品鏈。園藝產業範圍甚廣,產品鏈包括蔬果、觀賞植物、樹木,以及享譽全球的花卉和球根植物,當然包括象徵荷蘭的鬱金香。這個產業包括初級培育部門、育種材料部門,以及加工、供應、貿易和經銷公司,其中,育種材料公司是園藝產業中實力特別堅強的子產業,荷蘭業者培育的種子、播種技術和幼苗,可謂獨步全球、名聞遐邇。談到近年來荷蘭在全球推廣的最新農業科技成果?史安東處長指出,藉著育種材料產業幾世紀以來所累積的大量知識,初級園藝產業才能夠蓬勃發展;種植者透過個人研究或小組合作的方式,不斷發明新的種植技術,並運用品種改良技術培育出新的植物品種,以提高產量、創造全新或更佳的口感、或培育特殊顏色及品種。而後以此種植技術為核心的一系列相關專門企業隨即誕生,包括專業公司、機構、研究中心、研究站、種子公司和育種公司。期間經過水土利用、肥料、氣候和農作物保護領域的專家集思廣益,共同打造理想的作物培育條件,並推動荷蘭園藝產業的發展。他強調,荷蘭對所有相關知識與技術從不藏私,且非常高興能與新興經濟體分享這些寶貴概念。
2017/05/18
英國“威爾斯海鮮發展策略”(Wales Seafood Strategy)。由“海.員”組織與海產業合作開發,透過創新發展和現有國內外市場的機會,確定了成長願景。該戰略的目標是到2020年海產品生產增加百分之三十,水產養殖產量倍數增加。此外,還規範如何提高漁民的安全。   英國環境和農村事務部部長,內閣官員Lesley Griffiths還強調了進入威爾斯的歐洲單一市場(包括海鮮),以及威爾斯如何根據英國退出歐盟的方式尋求發展新市場之重要性。【延伸閱讀】聯合國森林論壇關注2030年全球森林戰略計畫執行進展情況
2017/05/11
中研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謝明勳副研究團隊成功發現植物合成維生素B1路徑最後一塊拼圖,該研究成果結合現代遺傳工程技術,可望生產出維生素B1含量高的農作物,有助於提高植物本身生長效率與抵抗逆境能力,也可作為動物補充該營養素糧食來源。該研究成果已於5月6日刊登於國際知名《植物期刊》(The Plant Journal)。維生素B1對所有生物都是必須的營養素,細胞內醣類與胺基酸的代謝與合成都需要維生素B1的參與;動物不能合成維生素B1必需從食物中攝取,植物則可以自行合成維生素B1。直到最近科學家才對植物合成維生素B1的路徑有較清楚的解析。細胞內具有活性的維生素B1含有雙磷酸根,先前相關研究已發現植物會先在葉綠體內合成帶有單磷酸根的維生素B1,而這些在葉綠體內合成的單磷酸維生素B1,必須先經過去磷酸化,才能進一步在細胞質內合成具有活性的雙磷酸維生素B1。科學家普遍認為,可以將單磷酸維生素B1轉化成不帶磷酸根維生素B1的酵素應該也是位於葉綠體或細胞質內。中研院植微所研究成果不僅找到了可以將單磷酸維生素B1去磷酸化的酵素,更證實該酵素位於粒線體內;由此可知植物細胞內合成維生素B1的完整路徑其實橫跨了葉綠體、粒線體與細胞質,而非僅限於葉綠體或細胞質。找到植物合成維生素B1最後一塊拼圖後,科學家終於能充分掌握植物合成這個重要營養素的路徑,如今所有與維生素B1合成相關的基因都已被發掘,科學家可透過現代遺傳工程的技術,進一步研發出能合成高量維生素B1作物。一般穀類作物維生素B1含量都偏低。以水稻為例,稻穀維生素B1主要都貯存在米糠裡,我們常吃的白米飯反而沒什麼維生素B1,因此若想攝取到稻穀裡的維生素B1,必須吃糙米飯,但礙於口感,一般人比較習慣吃白米飯,對糙米飯的接受度普遍不高,若能透過對維生素B1合成基因的研究,結合新的農業科技,讓整顆稻穀都含有高量的維生素B1,不僅增加稻穀農業價值,之後更期望能應用於醫學與營養學。此研究經費由中央研究院支持,參與人員包括研究助理謝瑋育、廖若倩、王心慈、洪子桓、曾靜枝、鍾翠芸等。該論文已於美東時間 5 月 6 日刊載於《植物期刊》(The Plant Journal),文章標題為〈The Arabidopsis thiamin deficient mutant pale green1 lacks thiamin monophosphate phosphatase of the vitamin B1 biosynthesis pathway.〉。
2017/04/27
本文摘錄自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2016年糧食及農業狀況報告一書 一、漁業及水產養殖   氣候變化、氣候變異和極端天氣事件給海洋和淡水環境中捕撈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威脅(表1)。熱帶、不發達和貧困地區的小規模漁業面對氣候變化影響尤為脆弱(Porter等,2014)。漁業和水產養殖系統可能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水溫升高、缺氧、海平面上升和PH值下降、當前海洋生產率格局的變化、洪澇、乾旱,以及暴雨和其他極端天氣事件頻率和強度的增加。   很多魚類已經在向兩極方向遷移。基於環境條件、生境類型和浮游植物初級生產變化預期建立的模型表明,全球潛在海洋漁獲量將會出現大規模的重新分配,高緯度海域平均增加30%至70%,熱帶海域降幅可達40%(Cheung等,2010)。內陸漁業和水產養殖產量也受到多種因素威脅,包括降雨和水資源管理模式改變,淡水資源壓力加劇,以及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增加(Brander,2007;Porter等,2014)。   珊瑚礁系統生活著四分之一的海洋物種,也將因為溫度升高和海洋酸化的雙重壓力而面臨更大的風險。2002到2003年,海面溫度波動已造成吉里巴斯鳳凰島周邊大量珊瑚白化和死亡,導致珊瑚覆蓋率減少約60%(Alling等,2007;Obura和Mangubhai,2011)。2015年10月,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宣佈了第三次全球性珊瑚礁白化事件;前兩次分別發生在1998年和2010年。這些氣候變化造成的全球性衝擊加之厄爾尼諾現象等事件給全球範圍內珊瑚礁帶來了規模最大、最為普遍的威脅(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2015)。 二、林業   氣候變化和氣候變異給森林提供的諸多重要產品和環境服務帶來威脅(表2),包括清潔可靠的供水,防止土地滑坡、土壤侵蝕和土地退化,提供或加強水生和陸生動物的生境,提供各類家庭自用或出售用的木材和非木材產品,以及創造就業。【延伸閱讀】世界的糧倉可靠性之變動   近期研究表明,溫度升高和降雨變化帶來的高溫脅迫、乾旱脅迫和病蟲害暴發正在推高各類森林系統的樹木死亡率(Allen等2010)。很多針葉林地區都經歷過變暖導致乾旱所造成的生物質生產率下降(Williams等,2013)。變暖和乾旱,加之生產率下滑,昆蟲破壞及與之相關的樹木死亡,火災出現的風險就會更(Settele等,2014)。   在過去一段時間,溫帶森林的總體趨勢是生長速度加快,主要得益于生長季節延長、空氣中二氧化碳和氮素濃度升高,以及森林管理(Ciais等,2008)。模型預測結果表明,大部分樹種的潛在氣候空間將會轉移到更高緯度和海拔地區,且移動速度快于自然遷移。   對熱帶林而言,一個主要不確定性是二氧化碳對光合作用及蒸騰作用直接影響的後果。潮濕熱帶林中很多樹種都非常脆弱,易因乾旱和火災死亡。另外有證據表明,在包括亞馬遜森林在內的很多森林中,受到土地用途變化和乾旱的共同影響,森林火災發生頻率和強度都在不斷加劇。氣候變化、森林砍伐、碎片化、火災和人為壓力幾乎將所有乾燥熱帶林置於替代或退化的風險之中(Miles等,2006)。在東南亞,厄爾尼諾現象導致的乾旱頻發造成不同年份間森林火災變異性加劇,從而增加健康風險,加劇生物多樣型和生態系統服務的損失(Marlier等,2013)。
2017/04/17
本文摘錄自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2016年糧食及農業狀況報告一書 一、作物   氣候變化對主要作物產量的影響可能是研究最多的糧食安全問題。自Rosenzweig和Parry(1994)圍繞氣候變化對全球糧食供應潛在影響開展了全球性評估之後,對於產量影響的觀察和預測研究持續了20多年;其他一些重要研究包括Parry、Rosenzweig和Livermore(2005)、Cline(2007)、世界銀(2010),以及Rosenzweig等(2014)。多數研究局限於主要作物,而氣候變化對很多其他重要作物的影響目前所知較少。   過去數年氣候發展趨勢對作物單產的影響在全球很多區域已經體現得非常直觀(Porter等,2014),不利影響總體多於有利影響。有證據表明,氣候變化已經給小麥和玉米單產造成不利影響。廣泛引用的測算結果為,相對於氣候穩定條件下單產,1980到2008年間全球小麥單產下降5.5%,玉米單產下降3.8%(Lobell等、Schlenker和Costa-Roberts,2011)。   未來氣候變化對作物單產的準確影響很難預測,這要取決於很多因素。這些因素包括:溫度、降雨模式、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等物理因素;農業生態系統發生變化(例如因傳粉者喪失和病蟲害發生率增加);人類體系的適應性反應。“二氧化碳施肥”、農民的回應措施、市場條件和政策等。在作物生長最佳溫度範圍內,溫度變化的影響通常容易理解,但超出最佳溫度範圍後的影響則較難預知。近期研究結果表明對流層臭氧濃度升高已對單產帶來破壞性影響;據測算,2000年大豆、麥和玉米單產分別損失8.5%到14%,3.9%到15%,以及2.2%到5.5%(Porter等2014)。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功能的一些其他可能影響如作物與有害生物的平衡,以及對授粉者的影響— 很難評估,在作物單產預測模型中通常也不予考慮。   一定範圍內的氣候變化可對作物同時產生有利和不利影響。實際上,溫度和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可能對於某些地區的某些作物是有利因素。如在最佳溫度條件下,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會提高小麥和大豆單產。儘管由於採用的情景、模型和時間跨度都不一樣,對於未來單產的預測結果也有所差別,但主要預期變化方向卻是一致的:熱帶地區作物單產受到的不利影響大於高緯度地區,且隨著溫度升高,不利影響會更為嚴重(Porter等,2014)。   更為重要的是,IPPC《第五次評估報告》提供新證據表明,在已經面臨糧食不安全挑戰的地區,作物單產預計將進一步下滑。該報告對21世紀氣候變化導致作物單產的變化進行了預測(圖1)。所使用的資料包括了Challinor等2014年開展的91項研究及1,722項作物單產變化測算結果。這些研究採用的時間跨度、作物種類、作物和氣候模型以及排放水準各不相同。有些研究考慮了適應措施的影響,有些則沒有。研究規模和地區範圍也不盡相同,有些測算著眼於地區,其他則為國家、區域或全球層面。 圖1:氣候變化導致的世界範圍內作物單產變化預測   儘管這些研究差異顯著,但其長期預測結果都清晰表明不利影響將為主流。這些預測表明,從中期來看,2030年之前,對作物產生的有利和不利影響在全球層面上可以相互抵消;其後隨著氣候變化加劇,不利影響將會逐步增加。相關資料還表明,21世紀後半段氣候變化對玉米、小麥和稻米單產的預期影響對於熱帶地區比溫帶地區更為不利。但在很多溫帶地區,作物單產也有可能下滑(Porter等,2014和Challinor等,2014)。   糧農組織為本報告而對這些資料開展的深入分析表明,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受影響模式迥然不同。在發展中國家,對於作物單產影響的多數測算結果為不利影響,預測時間越遠,不利影響就越大(圖2)。與發展中國家相比,針對發達國家的測算結果顯示潛在的有利變化的比例要高得多(圖3)。註1 圖2:氣候變化導致的發展中區域作物單產變化預測 圖3:氣候變化導致的發達區域作物單產變化預測   近期一項運用農業模型比較與改進專案(AgMIP)以及部門間模型比較專案框架而開展的綜合研究就氣候變化對作物單產影響給出了其他的測算結果。這些結果都表明,與不發生氣候變化的世界相比,如不採取氣候變化減緩措施,則將產生劇烈的長期影響。註2   在高排放氣候情景中,2100年對單產的影響為:玉米單產降低20到45%,小麥降低5%到50%,稻米降低20%到30% ,大豆降低30%到60%(Rosenzweig等,2013)。假設二氧化碳施肥的效果完全實現,氣候變化對作物單產的影響就會有所減少,具體為玉米降低10%到35%,小麥變為提高5%到降低15%,稻米降低5%到20%,大豆降低0%到30%。如果明確考慮氮獲取面臨的局限,則二氧化碳施肥對作物產生的有利影響就將有所削弱,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將會擴大(Müller和Elliott,2015)。 二、畜牧   氣候變化會以多種方式影響畜牧生產,包括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表1)。最重要的影響體現在動物生產率、動物健康和生物多樣性、飼料供應品質與數量以及草場載畜能力等方面。降雨量波動加劇會導致飲用水短缺,畜牧病蟲害多發,及其分佈和傳播的變化。另外還會影響草場的品種構成、草場單產以及牧草品質。 表1:氣候變化對各區域的若干潛在影響-種植業和畜牧業   溫度升高會給動物帶來高溫脅迫,產生一系列不利影響:飼料攝入量和生產率下降,繁殖率下降,死亡率提高。高溫脅迫還會削弱動物對病原體、寄生蟲和蟲媒的抗性(Thornton等,2009;Niang等,2014)。多個脅迫因數嚴重影響動物生產、繁殖和免疫狀況。印度研究發現,氣候相關脅迫的組合,例如過熱且營養物攝入量減少,均會嚴重影響綿羊的生理應對機制(Sejian等,2012)。   在牛、豬和雞等密集養殖場所,可通過溫度調節,使氣溫升高產生的影響減少(Thornton等,2009),但需有適當牛棚、豬舍、雞舍及能源。然而,南部非洲廣袤的草原預計將變得更為乾燥,這會加劇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到2050年,波札那鑽井泵水的成本將增加23%。在近東,半乾旱草原地區的牧草品質下滑、土壤侵蝕和水資源短缺問題極有可能加劇(Turral、Burke和Faurès,2011)。   氣候變化對動物健康的影響也有據可查,特別是蟲媒病問題,因為溫度升高有利於蟲媒和病原體在冬季存活。在歐洲,全球變暖可能會增加羊蜱在秋冬季節的活動,加劇蜱媒病的風險(Gray等,2009)。東非暴發的裂谷熱就與因厄爾尼諾-南方震盪引起的降雨增多和洪澇災害不無關聯(Lancelot、de La Rocque和Chevalier,2008;Rosenthal,2009;Porter等,2014)。【延伸閱讀】氣候、農業和糧食安全:深入研究三者之間係(3/3)   註1:在分析採用的資料集中,針對發展中國家開展的測算數量多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區域中測算研究數量最多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其次為東亞和太平洋,以及南亞。面向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北非及西亞等地開展的測算比例要小很多。從作物來看,開展測算最多的是玉米或小麥單產,隨後為稻米和大豆。在多數國家組別中,面向2090-2109年的預測數量都非常有限;此類預測針對發達國家的只有5個,發展中國家16個;所有針對這16個發展中國家的預測均涉及撒哈拉以南非洲,且都表明作物單產將下降10%以上。但這些結果僅來自於兩個研究。 註2:農業模型比較和改善專案框架將氣候、作物、畜牧與經濟聯繫到一起,提供了農場到區域範圍的分析,並包含了多項附加氣候敏感性測試和氣候變化情景的模擬實驗。得益於農業模型比較和改善專案的規範,不確定性範圍已經縮窄,對於建模結果差異和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影響預測差異的原因也有了更好的認識。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