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17/02/13
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與國立中山大學團隊共同研發「高解析度即時水下攝影機」,讓養殖戶在混濁的漁塭裡,就能即時掌握魚蝦的生長狀況。漁民再也不需土法煉鋼,定期將魚蝦打撈起來觀察其生長狀況。透過高解析度的即時水下攝影技術,可以了解魚蝦的進食狀況,進而調整餵食量及餵食頻率,避免殘餌造成浪費並使水質變差;也可檢查池底狀況,避免糞便顆粒及過多的有機物質腐爛,造成病原體濃度增加,使魚蝦生病;亦可觀察魚蝦的體型及行為,觀察其體型可作為打撈時間的參考,觀察其行為則可以成為水質的指標,並了解魚蝦是否受到病原體感染,幫助養殖戶提早發現,避免整池感染造成巨大損失。
2017/02/13
目前全球現行各離岸風電場域中,台灣海峽得天獨厚最為溫暖,魚類養成周期短,若風機基座與銅合金箱網共構來養殖漁業,可望創造龐大商機。此外,基座與箱網共構所需之銅合金網、鋼構體、結構設計與養殖人才,台灣均能自給,增進了我國工業、漁業產值與船舶設計及自動化養殖技術與人才發展。
2017/02/13
由美國舊金山開發的「Farm from a Box」,此智慧型農業專用組合貨櫃內含了3KW(千瓦)太陽光板、灌溉系統、LED照明、WiFi、遠端監控、育苗溫室、農具等工具。涵蓋大約2英畝(大約0.8公頃)的農地,一年約可以種植150人分的糧食。「Farm from a Box」特色是透過太陽能發電,即使無法連結送電線的離網區域,仍可確保作物栽培的電力。此外導入精密農業技術,隨時可以遠程操控土地與土壤的狀態,充分利用水份與能源,達到農業生產力之提升,並解決未來糧食短缺之困境。【延伸閱讀】加州大學發明便於預測及防範藻華之可攜裝置
2017/02/09
隨著這幾年氣候劇變,環境被破壞,水資源枯竭,讓養殖漁業也開始面臨考驗。研究環境工程的學者劉新校,多年前開始研究一種新型態的養殖方法,透過控制水質,增加養殖效率,1噸水從2公斤的魚產量,增加到40、50公斤,足足增加20倍。隨時監控池水酸鹼值、含氧量,就是要了解水中藻類生長與汙染程度,教授以砂濾塔的「水處理技術」,每天過濾水中的汙染,並結合魚草共生的「生態循環-養殖概念」保持水質與水中含氧量,要用最少的水,養出最多的魚。
2017/02/09
蠅蛆家蠅的幼蟲蠅蛆一向給人骯髒感,這次日本愛媛大學利用牠作為養殖魚飼料之研究。過程中發現利用家畜的排泄物增加幼蟲量,除了可減少魚粉的消費量,幼蟲還可分解排泄物作為替代肥料使用。魚粉價格持續上漲,短期時間內大量增加蠅蛆,可取代魚粉富含動物性蛋白質,蠅蛆功能之多或許可以解決糧食短缺與環境問題。【延伸閱讀】以藻油取代魚油於蝦養殖業上的應用
2017/02/06
日本NTT DOKOMO電信公司與NEC合作,運用智慧型手機的圖像識別技術能正確掌握養殖漁池與水槽魚苗的數量,以及精準計算出飼料量與銷售策略。預計未來三年後可導入100間公司。   由於養殖成本其中有七成為飼料費用,且魚粉價格居高不下且有上升之趨勢,但成本又無法轉嫁至末端消費者,倘若可正確使用系統掌握魚苗數量,可避免飼料浪費。此次藉由日本農林水產省「提升農林水產ICT效率」計畫補助與NTT DOKOMO投入”利潤豐益水產業”,以提升養殖業者之生產效率。【延伸閱讀】歐盟將投入數百萬歐元之經費以提升鱸魚和鯛魚養殖市場
2017/02/06
全球養殖漁業正蓬勃發展,特別以亞洲發展特別顯著,全球水產消費量約有50%為養殖,其中有88%來自亞洲生產。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所指出2014年全球養殖魚類以及海草與海藻植物約有1億噸以上,同年養殖業投資額排名大多為亞洲國家,其他分別為挪威、智利、埃及及巴西,美國在此排名則是落後於16個國家。   其發展較緩慢可能來自幾個原因,其一是美國漁業對於於創新水產養殖技術的研發,更著重於如何維持捕撈漁業的永續發展,雖然美國的水產養殖產量占整體漁業產量不到1%,但水產養殖產品的消費比例卻占整體漁業的一半以上,因此其現今大多仍依賴進口的方式以達到自足。其二是美國消費者對水產養殖是否造成環境損害存有負面的刻板印象,推廣上稍有阻礙。【延伸閱讀】日本NTT與NEC合作智慧水產養殖系統   最後則是缺乏政府機關的補助與投資,在美國其遠洋漁業隸屬美國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陸地農業則隸屬美國農業部(USDA),因此水產養殖業之定位上既不屬於遠洋漁業亦不屬於陸地農業,較難直接取得政府機關補助與投資。為此NOAA則開始致力於向聯邦政府提出「美國國內發展養殖的必要性」,期望能維持水產品永續提供,發揮養殖重要性功能,同時專家也指出未來如能透過相關技術的開發以及增加水產養殖業的投資,將可改善民眾對於養殖業的認識與促進產業的成長。
2017/02/06
由於全球航空需求增加導致廢氣排放量多,各國紛紛致力於生物燃料研究,如何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為目前主要課題之一。英國石油公司BP利用都市廢棄物所製成生物燃料,長達十年來每年提供美國航空5000萬加侖燃油作為航空生物燃料。
2017/01/24
創新機制提升質量造就培養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解讀《“十三五”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近日,中國農業部印發《“十三五”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明確“十三五”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發展思路、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和具體措施。日前,記者採訪了中國農業部科技教育司負責人,就《規劃》進行進一步解讀。問:《“十三五”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出台的背景是什麼?答:中國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在當前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提出大力培育中國新型職業農民,主要有三方面考慮:第一點是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吸引大量農村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就業,迫切需要破解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婦女化、兼業化困境,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問題,吸引年輕人務農創業;第二點是中國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推進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生產,首先要確保地有人種、田有人耕,必須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第三點是中國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抓緊填平補齊農民素質這塊短板,讓廣大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問:“十二五”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主要成效有哪些?答:2012年以來,按照黨中國國務院的部署要求,中國農業部、財政部等部門啟動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各地加大組織實施力度,創新機制、建立制度、健全體系,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取得明顯進展。一是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格局與氛圍已經形成。連續5年中國中央一號文件部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國8個整省、30個整市、800整縣示範推進,覆蓋1800多個農業縣。二是中國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初步形成,正在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主導力量。到“十二五”期末,全國新型職業農民規模達到1272萬人,比2010年增長55%,大批中國新型職業農民活躍在農業生產經營一線,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骨幹力量,成為新產業新業態的踐行者,成為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引路人。三是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框架基本確立。確立了教育培訓、規範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專業服務型“三類協同”,初級、中級、高級“三級貫通”的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框架。四是“一主多元”的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初步形成。形成了黨委政府主導,中國農業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問:“十三五”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面臨的挑戰是什麼?答:從外部環境來看:中國城鄉發展差距仍然較大,農村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滯後,農業新老矛盾交織,生產成本上升,部分農產品價格持續走低,農業比較效益下降,農民持續增收壓力大,農村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留農務農的內生動力總體不足,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發展面臨基礎不牢、人員不穩等問題,農民要成為體面的職業任重道遠。從內部條件來看: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針對性、規範性、有效性亟待提高,高水平師資缺乏,實訓及創業孵化基地、信息化手段等基礎條件薄弱,社會資源廣泛參與的機制不活,培育精準程度總體不高,與現代農業建設加快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的需要不相適應。問:《“十三五”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是什麼?答:這個《規劃》是中國新型職業農民概念提出以來,中國製定的第一個專門規劃,對於推動“十三五”期間的新型職業農民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指導思想上,中國以提高農民、扶持農民、富裕農民為方向,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養職業農民為重點,建立專門政策機制,完善培育制度,強化培育體系,提升培育能力,通過培訓提高一批、吸引發展一批、培養儲備一批,加快構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的人力基礎和保障。從基本原則上,中國堅持政府主導,加強統籌協調,制定扶持政策,加大經費投入,改善培育條件,營造良好氛圍。堅持市場機制,調動農民參與培育的積極性,調動社會力量和市場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堅持立足產業。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主線,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標,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促進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堅持精準培育。著眼構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科學遴選培育對象,分產業、分類型、分層級、分模塊實施教育培訓,強化規範管理、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務,把職業農民培養成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從發展目標上,《規劃》提出到2020年中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量超過2000萬人的發展目標,並從文化素質、行業分佈、信息化手段、培育體系和培育制度等方面提出了7項約束性指標和三項預期性指標。問:《“十三五”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的主要任務是什麼?答:《規劃》以解決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針對性、規範性和有效性問題為出發點,著力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能力和培育工作的基礎保障能力,確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五大任務。一是選準對象、分類施策,提高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針對性,主要從遴選培育對象、科學設置培訓內容、分層分類開展培訓等方面,重點解決培育誰、培訓什麼的問題。二是創新機制、多措並舉,增強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有效性,主要是從創新培育機制、探索培育模式、運用信息化手段等方面,解決誰來培育、怎麼培育的問題。三是規範認定、科學管理,加強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規範性,主要從規範認定管理、規范培育管理、規範信息管理等方面,解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管理規範化、制度化、信息化的問題。四是跟踪服務、定向扶持,提升中國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能力,主要從加強跟踪指導服務、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交流合作等方面,解決新型職業農民後續發展的問題。五是鞏固基礎,改善條件,提升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保障能力,主要從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善培育基礎條件、優化教學培訓資源等方面,解決培育工作基礎支撐條件能力的問題。
2017/01/06
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實現漁業現代化——中國農業部副部長於康震就《中國漁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發布答記者問近日,中國農業部發布《中國漁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日前,中國農業部副部長於康震就《規劃》出台的背景、總體思路、發展目標、重點任務等問題,接受了記者專訪。記者:請問到“十二五”末中國漁業發展的大體狀況如何?於康震:中國是水產品生產、貿易和消費大國,漁業是中國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中國水產品產量連續26年世界第一,佔全球水產品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為城鄉居民膳食營養提供了四分之一的優質動物蛋白。漁業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漁民增收、建設海洋強國、生態文明建設、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等做出了突出貢獻。“十二五”期間,中國漁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漁業成為國家戰略產業,中國國務院出台《關於促進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召開中國現代漁業建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提出把現代漁業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使之走在農業現代化前列,努力建設現代化漁業強國。漁業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現代漁業產業體系初步建立,強漁惠漁政策力度加大,漁業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明顯,漁業科技支撐不斷增強,依法治漁能力顯著提升,漁業安全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到“十二五”末,水產品總產量達到6700萬噸,中國漁業產值達到11329億元,養殖捕撈比例達到74:26,漁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595元,水產品人均佔有量49公斤,水產品進出口總額達到203億美元,貿易順差113.5億美元,漁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但也要看到,當前漁業發展還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雖然水產品供給總量充足,但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非常突出,實現漁業綠色發展、漁民持續增收的難度加大。漁業基礎設施薄弱,漁業安全生產隱患仍然存在,水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增多,電毒炸魚、涉漁“三無”船舶、“絕戶網”屢禁不止,涉外漁業風險加大等等,也是漁業發展的掣肘。記者:請問“十三五”漁業發展有什麼新的指導思想?於康震:《規劃》是指導“十三五”中國漁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規劃》提出,“十三五”漁業發展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為目標,以健康養殖、適度捕撈、保護資源、做強產業為方向,大力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漁業發展方式,提升漁業生產標準化、綠色化、產業化、組織化和可持續發展水平,提高漁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中國特色漁業現代化發展道路。《規劃》強調,要以漁業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妥善處理好生產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係;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統籌推進漁業各項改革;深入實施漁業“走出去”戰略,提高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兩類規則”的能力;將漁業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維護漁民權益與增進漁民福祉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漁民經營自主權和首創精神;完善漁業法律法規體系,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維護漁業生產秩序和公平正義。記者:《規劃》提出了“到2020年,中國漁業現代化水平邁上新台階”的目標。請您描述一下“十三五”期末中國漁業現代化總體願景?於康震:《規劃》緊扣“漁業現代化水平邁上新台階”的目標要求,提出到2020年,中國漁業現代化水平邁上新台階,漁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捕撈強度得到有效控制,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漁業信息化、裝備水平和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漁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顯著增強,漁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沿海地區、長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率先基本實現漁業現代化,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的漁業轉型升級目標基本實現,養殖業、捕撈業、加工流通業、增殖漁業、休閒漁業協調發展和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的現代漁業產業體系基本形成。《規劃》按漁業經濟、漁民收入、產品供給、資源養護和科技支撐分類細化了19項量化指標。這些指標,既有約束性的,也有預期性的。不管是哪一類指標,我們都希望到2020年要全面完成。記者:我們注意到,《規劃》提出中國水產品總產量目標為6600萬噸,比“十二五”末減少100萬噸,中國國內海洋捕撈產量控制在1000萬噸以內,比“十二五”末減少300多萬噸,請問採取什麼措施才能實現減量的目標?於康震:《規劃》提出的中國水產品總產量6600萬噸指標是一項預期性的指標,主要是體現減量增收的政策意圖。總的來講,中國水產捕撈產量將大幅度下降,減少量應在300萬噸以上。“十三五”期間,中國農業部將大力推進海洋捕撈漁民減船轉產,嚴格執行海洋伏季休漁制度,壓減近海捕撈強度,有效疏導近海過剩產能,同時積極推進內陸捕撈漁民退捕上岸,實現捕撈產量負增長。與減少海淡水捕撈相反,水產品總產量構成中的養殖產量是穩中有升,體現了結構優化。一方面,通過控制近海養殖規模,拓展外海養殖空間,合理確定湖泊、水庫養殖規模,穩定池塘養殖,發展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和深水網箱養殖,保持水產養殖總體穩定,並通過優化水產品供給結構,保障水產品的有效供給;另一方面,通過挖掘潛力,推動稻田、鹽鹼地和冷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提升漁業後發地區生產和供應水平。關於中國國內海洋捕撈產量控制在1000萬噸以內問題,中國農業部進行了專題研究,擬通過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理管理制度和健全完善海洋漁船“雙控”制度,實現這一減量目標。記者:《規劃》提出要聚焦中國六大重點任務、六大能力及十大重點工程,這三者之間如何銜接?如何保障六大任務的完成?於康震:《規劃》提出了轉型升級水產養殖業、調減控制捕撈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養護水生生物資源、規範有序發展遠洋漁業、提高漁業安全發展水平六項重點任務,還提出了提升水產品供給、創新驅動、風險保障、依法治漁、信息服務、共享富漁六大能力,以及現代漁業種業、水產養殖轉型升級、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水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漁政漁港基礎設施、漁業裝備現代化與安全保障、遠洋漁業綜合保障、漁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智慧漁業、一二三產業融合十大重點工程。六大任務是完成規劃目標的前提,六大能力和十大工程是完成任務的保障。要統籌好六大能力、十大工程與六大任務之間的關係,通過提升能力、加強工程建設,保障目標和任務的完成。轉型升級中國水產養殖業,就是要完善養殖水域灘塗規劃,轉變養殖發展方式,壓減低效、高污染產能,優化養殖品種結構,大力推進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提升水產養殖精準化、機械化生產水平。調減控制捕撈業,就是要優化捕撈空間佈局,調減近海和內陸捕撈,嚴格控制捕撈強度,執行海洋漁船“雙控”制度,嚴厲打擊“絕戶網”和涉漁“三無”船舶,積極推進海洋捕撈漁民減船轉產和內陸捕撈漁民“退捕上岸”。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就是要推進水產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快水產品品牌建設,發展新型營銷業態,積極發展休閒漁業,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大力養護水生生物資源,就是要強化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建立和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完善並嚴格執行休禁漁制度,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加強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發展增殖漁業,加強海洋牧場建設,推進以漁淨水。規範有序發展遠洋漁業,就是要優化產業佈局,控制遠洋漁船總體規模,加強遠洋漁業綜合基地建設,提升國際競爭力。提高漁業安全發展水平,就是要抓好漁業安全生產、水產品質量安全和水產養殖生物安全。記者:落實《規劃》的各項目標任務,“十三五”有哪些保障措施?於康震:為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實,《規劃》提出了四方面保障措施。一是中國加大支持保障力度。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圍繞關鍵環節和短板,盤活存量、爭取增量,加大投入,加快構建有利於現代漁業發展的政策扶持體系。二是中國創新金融投入方式。加強信貸支持,健全穩定的漁業風險保障機制,鼓勵政府投資和社會資本合作投入現代漁業建設,促進多元化、多渠道漁業投融資格局的形成。三是中國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科技和管理人才培養,加強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培育新型漁業經營主體,完善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四是中國強化法制保障。完善法律法規,加強《漁業法》及配套法規規章的製修訂,積極參與國際漁業條約、協定和標準規則的製修訂,同時,加強普法宣傳。五是中國加強規劃組織實施。各地要按照國家規劃的總體要求,制定本地區漁業發展規劃,並將漁業發展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成立規劃實施的領導機構,逐級落實責任制,建立協調機制。
2016/12/01
渝新歐國際鐵路的冷鏈物流運送生鮮食品 國立中興大學行銷系  李宗儒(濬紳) 教授/廖瑋慈 即便渝新歐國際鐵路的開發,使得中國到歐洲從海運的四十幾天大幅降低到十幾天,但對於生鮮這類易腐食品而言還是一段漫長的時間,必須做到完善的溫度控制,才能使陸路運輸的商機存在。面對這樣的技術革新,環境將會如何變化,有以下三點評論: 壹、海權時代到陸權時代 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是實現古代絲路的概念,因為是具有這樣的歷史背景及文化傳承,故快速獲得歐亞各國認同,運用先進的鐵路技術打造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工程,穿越無數國家,從西安出發,接河西走廊、天山兩麓,穿中亞五國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土庫曼,經西亞土耳其陸橋進入歐洲、繞道莫斯科、終點兵分二路,分別是西歐荷蘭鹿特丹,南歐義大利的威尼斯。「一帶一路」,東邊為亞洲市場和太平洋經濟區,西邊深入歐洲市場和大西洋,串連歐亞沿線各國的貿易,創造共同利益。而這樣的陸運模式興起,推翻了以往海權的時代,沿海地區一方獨霸的優勢,給中國內陸更多的發展機會。結合冷鏈技術的運送,在品質控管會更有保障,以歐洲外銷中國而言,陸運的方式較海運有效率。 貳、歐亞鐵路造成的供應鏈重組,台灣航運業可能需轉型 台灣為一小島國家,所有的無法自給自足的資源都必須倚賴海運及空運的方式輸入,再加上台灣島內河流東西向,以至於在古代台灣很多物流也是以海運的方式進行,也因此台灣的海運特別發達,臺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北亞、太平洋貿易區及東南亞此四處交界帶,優勢的地理位置,使我們成為貿易轉運的好據點,高雄港也曾為世界貨物吞吐量第三大港,近年來因為海運市場面不佳,加上航運業供過於求,導致台灣很多航運公司近年處於連年虧損的情況。這樣的航運生態,已重創台灣航運市場,而現在鐵路冷鏈物流運輸技術的出現,歐亞貿易改走陸上絲路,猶如台灣當年高速公路的興建,使得中南部的蔬果可以更有效率的運送至北部,如此的運輸技術革新,將使台灣航運業的處境更為險峻,台灣因應此環境可有何對策?航運業又該如轉型?既已知歐亞鐵路的新型運輸模式,台灣可以改變以往的物流模式,以陸運的方式進軍歐洲,此項政策將使供應鏈的物流生態將重新洗牌,以往台灣所熟悉的長、遠途的海運模式,將可能轉為短途海運或空運至對岸再陸運至歐洲,除了本島的物流模式改變,還有對於台商也是一大契機,有更便利的運輸工具可以進軍歐洲。 參、以均衡採購方式降低生鮮食品外銷所造成的價格起漲 因為生鮮產品講究品質跟新鮮度,擔心運送距離過於遙遠,中途物流對於溫度控制不佳,所造成的質變問題,所以產品採收後大多選擇在附近銷售,而現在有冷鏈物流運輸技術的出現,對生鮮食品外銷產生新契機,因為低溫物流技術的開發,使得產品配送不再被距離所限制。隨著生鮮食品的大量外銷將進一步影響內需價格,因國內市場供給量減少,將可能帶動國內生鮮產品的價格上漲。此時均衡採購將成為重要課題,當某一個區域對某項產品有大量需求時,此時進口商需引進其替代品,方可降低國際貿易下價格起漲的波及。 結語 中國目前約有13億人口,人口多集中於都市。鄉村生活大多以自給自足的方式,故生鮮產品市場需求量以都市人為主,舉凡蔬菜、水果、肉製品、乳製品,而且他們對於產品品質、新鮮度的要求相當重視,這使得產地及生鮮食品在運送的過程的溫度控制顯得格外重要,生鮮產品在儲藏、運送、銷售皆須全程嚴格的低溫監控下進行,以確保生鮮產品能保有最原始的品質與口感,這就是冷鏈物流的重要性。中國大陸對生鮮食品的需求上升,再加上歐亞鐵路的工程,結合冷鏈物流運送技術,將使歐亞的生鮮產品能有更多的交流與發展,即使不出國也能吃到遠方道地新鮮的食材。
2016/12/01
蔬果的散裝貨櫃物流技術 國立中興大學行銷系  李宗儒(濬紳) 教授/廖瑋慈 蔬果散裝貨櫃是推翻以往需大批輛進出貨的概念,可以以小包裝、有效率的方式運送。而台灣的環境屬於地狹人稠,農地屬零碎型,較少有持有大片土地的情況,所有的農作物單人產量皆不高,每位農人都是產量不大,以往在物流上面多是靠商人的整併,依照市場需求,向農民收購,統一的進、出口,才能符合貨櫃規模。台灣是中小企業為主的生態,大批量的進出貨對於這些小規模的公司常常是一種沉重財務負擔。在上述背景下,對蔬果的散裝貨櫃物流技的開發有以下四點評論:   壹、經營成本的下降: 以往物流的計價單位以較多全貨櫃方式,使得企業無法以小單位的方式進出口貨品,致使物流成本過高,如果以全貨櫃的方式進行進出口,則需須與別人合資進行拆櫃和併櫃,但在拆櫃與併櫃的過程中,將面臨不斷的貨品在貨櫃中進進出出,最常會發生冷氣外流的問題,以致無法做好溫度控管,對於蔬果產品而言即便是短暫的溫度變化,都會衍生產品質變的問題,進而造成產品品質不佳的情況。散裝貨櫃的物流技術出來後,無論是進貨或者是出貨皆可以少量方式,也無須與他人併櫃與拆櫃,更能確保在運送時產品品質穩定性。除此之外,對小規模公司而言,物流成本下降,在貿易資金上的運用會更有彈性。且農民將不在需要完成倚賴商人做銷售,可以自產自銷的方式販售,減少中間商剝削,能直接獲得更多的利潤。   貳、貨櫃重量下降,增加女性獨立創業的可能: 以往多以鐵製棧板與上蓋的貨櫃,物流包裝上的既定印象中的粗重工作,女性多無法獨擔重任,故公司皆須請男性代勞此方面的工作,過往的環境中,創業也大多是夫婦一起,極少單身女性獨立創業,此障礙是其中一個成為阻礙女性獨立創業的絆腳石。而現今的散裝貨櫃的棧板與貨上蓋材質以塑膠替代,使得物流包材的重量大幅下降,女性已有能力獨立勝任此工作,不再需要仰賴男性,將降低女性獨立創業的門檻,政府如果多加推行,有助於營造友善的女性創業環境。   參、輕巧且可重複使用的棧板對環境友善也降低成本: 以前會以瓦楞紙箱替代沉重的鐵製棧板,瓦楞紙箱的一個缺點是他不可重複利用,而塑膠棧板同時解決了棧板過重及不可重複使用的兩項缺點,不只環保,也能降低成本。而且棧板與上蓋運回也可將體積縮回原先的的七分之一,置放於倉庫時相較於瓦楞紙箱也能較不佔空間的收納,在運回成本上,也不會需要太高的費用。如此環保的運送方式可以使地球的資源使用的更有效率,瓦楞紙箱廠商看到如此的潛在商機,可思索自己的轉型之路。   肆、整櫃的需求下降,致使價格下降,消費者為最終贏家: 對於蔬果產品,大多都是小運量配送到各點,所以當廠商可以選擇散裝貨櫃時,大多都會採用散裝服務,蔬果業者對於全貨櫃的需求量將會下降,此時市場全貨櫃的供給者大於需求者,致使全貨櫃的均衡價格的下降,廠商的物流成本將可降低,可將費用花費在提升產品品質,或者直接反映在售價,消費者將成為直接受惠者。   結語 蔬果的散裝貨櫃物流技術發展對於世界是一大利多,站在商人的角度可以降低成本,進而提升品質或降的售價,消費者進而受惠。運送的方式既環保又輕巧,一來能給消費者正面形象,二來可營造友善的創業環境,使得女性創業的門檻大幅下降。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