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21/06/15
當你去商店購買牛奶時,會有很多令人眼花繚亂的產品可供選擇。有牛奶,也有植物性產品,如杏仁、大豆和燕麥奶。那麼到底該如何選擇奶類產品呢? 一起看看Jonathan J. O’Sullivan 和 Grace E. Cunningham 深入研究了一些最受歡迎的牛奶以找出答案。 哪種牛奶實際上最適合您呢?   若要把植物製成像奶類的產物,必須要將它浸泡、瀝乾、沖洗,再磨成黏稠的漿,或者乾燥後磨成粉末。接著將維生素及礦物質加入植物漿或粉中,增加營養價值,再調味,用水稀釋,結果就會產出大量的選擇,每種都有動物奶的特性。   250毫升的牛奶含有8克蛋白質、12克碳水化合物及2至8克脂肪,大約占一般成年人每天所需之蛋白質的15%,碳水化合物的10%,及脂肪的2%至15%。大部分植物奶所含的碳水化合物沒有乳製奶多,脂肪也比較少,但有較多所謂「好脂肪」。然而,天然植物奶並不含有乳製奶中的健康營養物,如維生素D和鈣。更深入來看看植物奶和乳製奶相比,杏仁奶和燕麥奶的蛋白質較少,四種奶類當中,杏仁奶的營養物最少,而燕麥奶富含一種健康的纖維-β-葡聚醣。和其他植物奶相比,燕麥奶的碳水化合物也相當多,有時甚至和乳製奶一樣多。至於豆奶,蛋白質含量和牛奶一樣多,也是很好的鉀來源。黃豆含有異黃酮,以前大家認為異黃酮會模仿雌激素的功能,因而造成荷爾蒙不平衡,但其實豆奶中的異黃酮含量非常少。   然而,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最適合的奶類產品也會不同,如果有乳糖不耐症者,那麼植物奶就會勝出,如果你對堅果過敏,杏仁奶就出局了,對於飲食沒有多樣化的人來說,選擇乳製奶會是取得這些營養最又效率的方式。但若在其他條件一樣的情況下,這四種奶都有足夠的營養,可以當作平衡飲食的一部份。 哪種奶類使用最少的資源,產生的污染最少?    生產一杯牛奶須用到接近4平方公里的土地,造成砍伐森林和棲息地破壞,這些土地大部分是給牛群居住用,一部分用來種牠們的飼料。許多牛會吃黃豆和燕麥,種植奶類用的燕麥或黃豆,就不像餵食乳牛需要那麼多土地,一杯奶只需要0.25平方公里的土地。杏仁奶的土地使用差不多,但要用哪裡的土地也很重要,黃豆農場是砍伐森林的主要原因之一,燕麥和杏仁則不是。   製造奶類的過程每一步都要用到水,但真正的差異在於農場階段,乳製奶要用的水最多,一杯奶就要用掉120公升的水,主要用在供奶牛飲用並種植牠們的食物。排名第二的是杏仁奶,一杯需要用到70公升的水,水主要用來種植杏仁樹,需要澆水多年之後杏仁樹才會開始產出杏仁,若沒有經常澆水,杏仁樹就會死亡,不像其他作物可在休耕時放著不管,後續還是會有生產力。總體來說,種植黃豆和燕麥需要的水較少,每杯奶只需要5到10公升。   製造奶類會產生出一些溫室氣體排放,每杯植物奶大約產生0.1到0.2公斤的溫室氣體。但就乳製奶來說,奶牛本身打嗝和放屁都會排出大量的氣體甲烷,總體來說每一杯乳製奶就會造成超過半公斤的溫室氣體排放,所以除了考量飲食需求,能對地球健康有益的也可以說是適合的奶類。
2021/06/11
歐盟和英國主要利用厭氧消化系統處理農業廢棄物,但同時也產生過量的厭氧消化物,而微藻能進行生物修復並利用營養廢棄物,並可作為多種商業應用的生物質來源。英國斯旺西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新的循環經濟模式,第一階段將微藻以自營培養將厭氧消化物的養分吸收,第二階段利用微過濾膜技術濃縮在自營培養後獲得的生物質,並以混合營養條件進一步促進藻類生長,提高生物質的品質和產量,此生物質具有豐富蛋白質與類胡蘿蔔素,適合作為動物飼料。
2021/06/10
為扭轉人類對生態系統的破壞,聯合國啟動「生態系統恢復十年」計畫,展開生態保育工作。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指出,將召集各國共同為恢復地球生態系統努力,進行造林、護林、清理河流和海洋汙染等行動,不僅能使地球資源永續,預估到2030年也能創造數百萬個工作機會。
2021/06/10
據悉,會員們於今(2021)年4月12至16日召開漁業補貼談判會議期間對遏止有害漁業補貼的規範仍持續存在歧見,尤其是最具爭議的第5.2條文句,該條旨在為從事工業化規模漁業的主要補貼國提供特殊和差別待遇(Special & Differential Treatment, S&DT)。   儘管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秘書長伊衞拉(Ngozi Okonjo-Iweala)呼籲會員們應在7月底前完成漁業補貼談判,但許多開發中國家和低度開發國家集團(the least-developed countries, LDCs)仍堅持其立場,即第5.2條對主要補貼國的特殊規範將破壞依據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第14.6條禁止有害補貼的協議。   有跡象表明,若該提案限於200平方海哩的專屬經濟區(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內,強烈反對第5.2條的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國家集團(African, Caribbean, and Pacific Group of States, ACP)可能願意考量該提案。一位不願具名的人士表示,ACP集團是否會提出自己的提案,或是考量採行混合法(hybrid approach),仍有待觀察。   為回應伊衞拉秘書長在漁業補貼談判會議期間提出的問題,即需對漁業補貼規範彙編草案文件(consolidated draft text)(簡稱該草案文件)第5.1條和第5.2條(RD/TN/RL/Rev.2)作出哪些具體修正,包括ACP集團成員國在內的許多開發中國家和低度開發國家集團(least-developed countries, LDCs)表示,第5.2條顯然是一個「漏洞」(loophole),儘管已將擬議的海洋管理措施納入WTO規範,但卻仍允許主要補貼國持續對工業化規模漁業補貼。   阿根廷、斯里蘭卡和其他部分南美國家,提及應證明其所採行措施可將魚群資源維持在生物永續水準(Biologically Sustainable Levels)的可行性。 與日俱增的會員關切該草案文件第5.2條   與日俱增的會員關切的是,在急於達成漁業補貼協議的過程中,正試圖達成一項在禁止有害補貼方面缺乏決心的協議,且「該草案文件並未反映任務授權的目標,並且WTO漁業管理將超出其職權範圍。」   數個會員表示,其認為該草案文件第5.2條清楚地允許主要補貼國持續維持現狀,並且無法看到其如何拯救魚群資源,以及如何保障小規模和自給型漁民的生計。部分會員還表示,目前第5.2條易於被濫用。   印度表示,其可考量對第5.1條和第5.2條以及第5.7條採行混合法,如下: (1)    第5.1條的禁止性補貼不適用於LDCs給予或維持從事漁業或漁業相關活動的漁船之補貼。 (2)    第5.1條禁止性補貼不適用於開發中國家會員給予或維持在其領海內從事海上漁業或漁業相關活動的漁船之補貼。 (a)    第5.1條禁止性補貼應適用於包括LDCs在內的開發中國家會員給予或維持其在EEZ和相關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協議(regional fisheries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arrangement, RFMO/A)管轄海域作業進行漁業或漁業相關活動的漁船之補貼,若符合以下3項標準: i.    其人均國民所得連續三個月超過5,000美元(基於2010年的固定價格); ii.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最新公佈資料,其占全球海洋捕撈漁業年捕撈量超過2%; iii.    其有從事遠洋漁業活動;並享有S&DT。   孟加拉在會中發表最強而有力的聲明之一,其表示「刻正以補貼國的角度來考量過漁與產能過剩(overfishing and overcapacity, OFOC)議題,補貼國必須承擔禁止有害補貼的義務。根據第5.1.1所指之補貼,特別是(a)、(b)和(c)項之補貼是有害補貼。為恢復永續性,需禁止那些已對海洋漁業60%的魚群資源造成損害的補貼國之補貼。」   孟加拉表示,「這是LDCs和ACP長期以來一直支持的方法。」並暗指,「我們必須謹記,一旦引入並執行該協議第5.2條將是一個嚴重的議題,因為它是WTO主要的職能之一。我們對第5.2條的理解是,WTO幾乎不可能執行第5.2條,從而確保海洋漁業的永續性。   伊衞拉秘書長將在4月21日發布一份關於上週整體審議的報告。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李沅融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04/20)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1/06/09
從各項國際研究趨勢指出人為因素的溫室氣體排放,不僅造成環境問題與災害發生,包含在農業領域在內也無法倖免這波衝擊。正當全球致力於實現2050年「淨零碳排放」目標之時,日本政府也提出藉由創新技術抑制溫室氣體排放攀升之策略。
2021/06/08
加拿大創新解決方案(ISC)提供共450萬加幣資金,投資發展農用塑料廢棄物管理與解決方案的公司及小型企業,包含塑料回收、再製及生質塑膠等相關研究,旨在推動環境友善農業及環境的永續發展。
2021/06/07
全球約有三分之一的作物依賴動物授粉,幾乎所有作物的生產都依靠花朵來吸引動物。因此,如果花消失了,人們將失去35% 的莊稼,相當於每人每天少吃一頓飯,可見花朵對於人們的食物供應具有連帶影響。本影片將著重介紹花朵的結構、形態與作用,以及花朵為何對我們如此重要。
2021/06/07
研究發現在牛隻的飼料中添加海藻能夠顯著減少其甲烷的排放量,且效力不會隨時間減低,此項發現讓畜牧業在生產足夠糧食與對抗全球暖化的兩難議題中露出一絲曙光。本研究於2021年3月17日發表於PLOS ONE期刊。
2021/06/07
據悉,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杜哈回合規則談判小組主席威爾斯(Santiago Wills)大使打算於今(2021)年4月8日討論關於過漁魚群資源(Overfished Stocks)議題的規範,該議題自2019年12月至今仍未開始討論。   威爾斯主席於上週在寫給會員們的電子郵件中表示,協調人於2019年12月發布關於已被納入第一份主席版漁業補貼規範彙編草案文件的過漁魚群資源規範需要進行討論。   威爾斯主席表示,第二份主席版漁業補貼規範彙編草案文件(簡稱該草案文件)關於過漁與產能過剩(overfishing and overcapacity, OFOC)規範已持續進行談判,「而該草案第4條關於過漁魚群資源規範卻仍與第一份主席版草案文件相同,係因去(2020)年12月發布的第二份草案文件(RD / TN / RL / 126 / Rev.2)除已刪除未評估魚群資源的保留項目之外,我們並未探討該項議題。」   威爾斯大使表示,其希冀會員們能聚焦於「該草案文件第5條有關OFOC規範的發展,會員們認為過漁魚群資源的妥適文字應作何修正才能實現其預期目的?」   但會員們對該草案文件第5條有關OFOC規範的立場差距仍無法縮小。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顯然地,WTO秘書長伊衞拉(Ngozi Okonjo-Iweala)和威爾斯大使刻正試圖找到該草案文件第5條陷入僵局的部分解決方案,尤其是第5.2條。 威爾斯主席的提案 第一份主席版漁業補貼規範彙編草案文件規範如下: 第4條:對過漁魚群資源的禁止性補貼 4.1若發生以下與魚群資源有關的任何情況時,任何會員均不得給予或維持從事導致過漁魚群資源漁業或漁業相關活動的漁船之補貼: (a)缺乏對魚群資源的恢復; (b)魚群資源水準持續減少。 4.2以下情況被認為是魚群資源過度捕撈:   [ALT1由從事漁業具有海域管轄權的沿岸國會員或由相關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協議(regional fisheries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arrangement, RFMO/A)根據其可獲得並認可的最佳科學證據認為是過漁。]   [ALT2捕撈死亡率需限制在較低水準,以使魚群資源得以恢復至會員根據其可獲得並認可的最佳科學證據之最大永續產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 MSY)或其他參考值(alternative reference points)水準 ] 4.3若補貼和/或其他適當措施的實施方式能確保將魚群資源恢復至由從事漁業具有海域管轄權的沿岸國會員及由相關RFMO/A認定的生物永續水準(biologically sustainable level),則該會員可以給予或維持該草案文件第4.1條的禁止性補貼。 4.4 [就第4.2條和第4.3條而言,若沿岸國的管轄海域及RFMO/A管理的區域重疊,則以沿岸國的決定為準。] 4.5 [保留項目–未評估魚群資源] 4.6(a)[第4.1條的禁止性補貼不適用在其領海內從事海上漁業或漁業相關活動之包括低度開發國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y, LDCs)在內的開發中國家會員。]     (b)[保留項目–對於過漁魚群資源的特殊與差別待遇(Special & Differential Treatment, S&DT)給予過渡期。]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李沅融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04/06)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1/06/04
研究人員在國際太空站(ISS)上發現3種屬於甲基桿菌科的新細菌,並命名為Methylobacterium ajmalii,由於該種細菌和植物生長及壓力耐受性有協助與促進的作用,對於未來在太空或類似的極端環境中作物的栽培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2021/06/03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表示,繼2018年推動認證蛋雞友善生產的「友善雞蛋聯盟標章」後,再度邀集專家學者、酪農、政府部門討論,參考國際動物福利規範及台灣產業在地性,耗時兩年推出「動物福利標章—乳牛篇」,制定台灣乳牛場動物福利評分制度稽核標準,包括11項指標、50個評分項目,希望透過公正嚴謹的標章標準制定與稽核提升經濟動物福利,未來將逐年提高標準,並擴展到豬、肉雞等畜禽產品。
2021/06/03
隨著健康意識逐漸抬頭,消費者愈來愈重視食安與環境保育,因此有機與自然耕種成為消費者選購食材的考量之一,而要如何挑選健康的食材呢?有一部分人則回歸到最根本的做法-自耕自食,透過自身雙手將餐桌上的綠意化無為有,原料來源皆能親自把關,這正是在全球各地漸漸成為的「農耕熱」風潮。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