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21/05/24
新型態高壓加工技術-蔬果產品加值應用之新契機 國立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 吳思節 副教授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劉育姍 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 徐源泰 教授 一、高壓加工技術發展現況   傳統食品加工中多採用高溫滅菌、乾燥、巴斯德殺菌(HTST)、超高溫瞬間滅菌、蒸煮、醃藏或使用食品添加物等加工方式,以進行殺菌或抑制微生物生長,延長食品保存期限,或賦予加工食品不同的風味與型態;然熱加工亦可能導致食品原料的顏色、香氣風味、質地、營養、功能發生不良變化。為使食品可以保有更好的品質、營養與功能性,全球食品產業積極探索不同的加工技術,並從傳統「熱加工」的方式轉向「非熱加工」進行創新。   非熱加工技術的範疇相當廣泛,其包括冷凍冷藏、輻射照射技術、脈衝強光照射、低溫電漿、臭氧,以及近年來廣受關注的高壓加工(High Pressure Processing, HPP)技術。高壓加工技術包括動態高壓加工(High Dynamic Pressure Processing,HDPP)與高靜水壓加工(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 processing,HSPP)技術。其中動態高壓加工如高壓均質技術(High-pressure Homogenization),是運用衝擊波(shockwave)使加工原料更為均勻細碎化;而高靜水壓加工則是以水作壓力介質對原料進行加壓作用。而採用高壓加工技術的食品,其風味並未受到高溫破壞,因此與新鮮原料較為相近。將其運用在對新鮮風味有高度要求的果汁產品,或是質地較為特別的調理食品,於消費者端都有較好的品質評價。   由於目前高壓加工的成本仍遠高於熱加工技術,因此縱然許多實驗已證實高壓加工技術於殺菌或風味口感改善具有良好效果,但在商業化應用的進展仍較為緩慢;直至近二十年,消費市場上才有較多的高壓加工產品推出。如全球連鎖咖啡店業者星巴克亦於2011年買下連鎖果汁公司Evolution Fresh,利用高壓加工技術開發果汁產品,跨足高壓殺菌果汁市場。   此外,若要降低高壓加工的成本,首要之務是發展更低價的設備,或是提高設備的批次處理量。高壓加工量產化的設備最早於1990年由日本公司開始採用,之後法國、美國、瑞典等國之公司亦成功發展商業量產技術,並應用於果汁、蔬果製品、水產品、肉品等。目前產業界所使用之高壓加工設備處理容量已經達到450公升,對運作效率及成本降低都有大幅改良。加上多家設備業者開始投入該市場,可期未來高壓殺菌的成本會持續下降。   在高壓加工設備發展及相關技術日趨成熟下,全球已開發應用的 HPP產品包括肉製品、果汁和飲料、蔬菜製品、水產品等種類。其中在肉製品主要為抑制微生物或增加醃製效果與風味;蔬果產品則是可維持其新鮮風味或形態;水產品除可用以延長保存期限外,亦可維持其新鮮口感;而其他如沾醬或泡菜等產品則可延長保存期限且不破壞既有風味。除此之外,臺灣也將高壓加工技術運用於開發軟化蔬果產品,其不但可維持蔬果特有的清新纖細風味,亦可與酵素共同作用,將較為脆硬的質地軟化,成為咀嚼力較弱的族群可食用的產品。 二、高壓加工技術於蔬果產品之應用情形   HPP若以殺滅致病原微生物或延長保存期限為目的而應用於蔬果加工,通常會結合巴斯德滅菌法,以延長產品貨架時間。其在果醬、蜜餞、果汁、蔬菜、牛奶、肉類和海鮮加工已廣泛運用,尤其用於水果保存可以延長保存期限至94天。如果以高壓加工技術運用於保留原態成份或增益為目的時,其可能用在抑制蔬果酵素反應,保留生鮮蔬果抗氧化物質,或是保留原食品中的熱敏感成份(乳製品免疫球蛋白、蔬果維生素B1、B2、C等)。此外也能夠保存外加機能性成分(如益生菌)避免熱破壞,或以高壓提升機能成分(如茄紅素、人蔘皂甘)萃取率,或用於改變食品澱粉組成、降低水果加工品的餐後GI而控制血糖、提高麩胺酸轉換為GABA神經傳導物質、調節心血管機能等。   日本過去一直是亞洲地區研究與採用高壓加工技術的領先國,其在高壓食品的開發相當多元化,如日本越後製果株式會社結合高溫與高壓技術,生產即食米和穀類加工品 ,可在常溫下儲藏七個月。並應用同樣的原理發展另一項即食糙米飯產品,由於高壓處理破壞糙米內部的組織,促進麩胺酸脫羧酶(Glutamate decarboxylase, GAD)對麩胺酸(Glutamic acid)作用,產生γ-胺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並在糙米內累積,使高壓糙米的GABA含量為一般糙米的3倍,此項技術原理亦可應用到其他具機能性成分的食品原料(如毛豆),如此一來不需額外添加,即可提升食品本身的營養價值 。   在蔬果處理方面,日本在1990年代即運用高壓加工技術製作各類果醬,而歐美業者如 BluePrint、Suja Life、Cargill、Esteban Espuna 亦將高壓技術應用在即食肉品、沾醬(如酪梨醬、莎莎醬)、果汁等產品上 。以往濃縮還原果汁製造方法係將果汁經高溫殺菌處理以及濃縮萃取,加工過程中蔬果原料受到高溫殺菌影響,導致色澤及風味改變、酵素失去活性及維生素C流失等問題。而果泥及果餡等水果加工品,經加熱殺菌製程,也易引起色澤變化。至於蜜餞及醃漬蔬果等加工品,亦經常為了保持產品質地及風味,多使用高濃度鹽分或糖分進行水活性調整,或使用苯甲酸或己二烯酸等添加物延長保存期間,進而衍生食品添加物使用不當、含鈉量偏高等問題。相較之下,利用高壓低溫殺菌製成的冷壓鮮榨蔬果汁,或運用於醬菜、蜜餞、蔬菜米、蔬果乾、蔬果粉製作,可有效保存蔬果的營養價值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圖一、以高壓加工技術製成之營養強化蔬果粉(臺灣大學吳思節副教授提供) 三、高壓加工技術於臺灣蔬果產品加值之前景   近年來臺灣的食品公司已開發出多項高壓加工產品,其包括果汁、果塊、果泥等,並透過便利商店通路進行銷售。而高壓加工代工廠亦透過高壓加工專業服務的模式,與國內食品相關業者合作,提供各類食品高壓殺菌代工服務,產品涵蓋了水產、肉類、蔬果、調理食品;而各食品相關科研單位亦針對高壓加工技術於各類原料之應用也開始積極投入。   臺灣近年因氣候變遷之故,蔬果生產經常面臨產期變化、產銷失衡的問題,採用加工技術開發新型態蔬果產品,延長其保存期限與增加附加價值成為當前重要課題。如採用高壓均質技術於甘藍,可改變其粉體性質並增加生理效果,發展為具有多種功能性的膳食纖維原料;若以青花菜為原料進行高靜水壓加工,則發現其可維持蔬菜中黑芥子酶活性,進而提取出更多的異硫氰酸鹽;以毛豆為原料進行高壓加工,亦可發現有效提升GABA之含量,其皆為利用高壓加工提升蔬果產品機能性與附加價值之良好案例。                     圖二、利用高壓技術可提升青花菜中異硫氰酸鹽含量(臺灣大學吳思節副教授提供) 圖三、利用高壓均質微化技術可轉化甘藍中膳食纖維與提升生理功效(臺灣大學吳思節副教授提供) 圖四、以高壓加工技術提升GABA含量之毛豆加工產品(臺灣大學吳思節副教授提供)   此外,隨著臺灣高齡人口逐年增加,高齡消費者市場也快速擴大;在飲食方面,因年歲增長造成的咀嚼吞嚥障礙常導致高齡者有進食上的困難,從而引發營養不均或飲食限制而造成心理上進食負擔。若以高壓加工技術軟化堅硬蔬果(如蘋果、番石榴等),除可達到日本通用設計食品 (Universal Design Food, UDF)標準外,並保留蔬果色澤外觀及營養成分,發展適口性佳且色香味俱全之高齡食品。此外,對同樣有強化咀嚼吞嚥需求之頭頸疾病患者、嬰幼兒,亦可發展出貼近天然蔬果風味之產品,擴大我國蔬果加工產品之市場。                           圖五、以高壓加工技術製成的蔬果泥產品(臺灣大學吳思節副教授提供) 四、結語   隨氣候變遷加劇,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亦提高,其造成農產品產量的波動更為嚴重。而剩產除可能造成糧食浪費之外,亦造成農民收益下降。因此如何透過加工技術對剩產之農產品加值並延長其保存期限,穩定消費市場的供應,成為我國農政單位亟欲解決的課題。高壓加工技術除具有傳統熱加工之殺菌功效之外,對於熱敏感的蔬果產品亦有保存風味、提升口感、強化機能性之效果。隨技術發展穩定以及加工成本降低,其未來可透過發展機能性原料(如機能性蔬果粉)、高齡與幼兒食品等,對我國蔬果原料進行加值與替代進口原料,進而達到穩定蔬果產品市場價格與農民收入之效果。
2021/05/24
據悉,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會員們於今(2021)年2月25日召開的杜哈貿易談判委員會(Trade Negotiations Committee, TNC)非正式會議就今年稍晚舉行的第12屆WTO部長會議(The 12th WTO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2)的優先事項仍存在嚴重分歧,係因其對WTO改革的結構、範圍和目標皆抱持不同的意見。   數名參與整日會議之與會人士表示,除了恢復上訴機構(Appellate Body, AB)和達成漁業補貼談判外,工業化國家提出的MC12優先事項和絕大多數開發中國家及低度開發國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y, LDCs)提出的MC12優先事項幾乎沒有達成共識。   數名與會人士並在會後表示,重要的是美國在會中並未發表任何聲明。   WTO新任秘書長伊衞拉(Ngozi Okonjo-Iweala)顯然已看過美國的會議紀錄,但卻未在會中發表任何聲明。一位不願具名的與會人士表示,即將離任的WTO副祕書長沃爾夫(Alan Wolff)就伊衞拉秘書長在2月15日召開的WTO總理事會特別會議致辭時提出的MC12優先事項作詳細的說明。 新任秘書長的MC12優先事項   沃爾夫副秘書長並表示:「伊衞拉秘書長在致辭後,隨後將文件(JOB / GC / 250)分發給各代表團,並提出寶貴和具企圖心的議程。」   沃爾夫副秘書長支持伊衞拉秘書長所提出的MC12優先事項,並解釋其在此關頭為何如此重要,包括「亟需採取行動,透過貿易和公共衛生的連結來協助控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以及「藉由在多邊規則架構下促進技術移轉,擴大對新疫苗、新療法和新診斷方法的取得。」 而其他主要重要挑戰有七項包括: 1.儘快達成漁業補貼談判,從而通過對WTO多邊貿易體系信譽的關鍵考驗,同時為全球海洋永續發展作出貢獻; 2.透過聯合聲明倡議(joint statement initiatives, JSI)在多邊貿易體系建立新能源,以取得包括開發中國家在內更多會員的支持和興趣;  3.更廣泛地解決貿易與氣候變遷間的關聯議題,利用貿易創造綠色和循環經濟,並重啟和擴大有關環境商品和服務(Environmental Goods and Services, EGS)的談判,主動解決可能影響貿易的邊境調整碳稅(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CBA); 4.透過改善市場進入和解決扭曲貿易之境內支持,並免除世界糧食計畫(World Food Programme, WFP)因人道性質之糧食採購實施出口限制,以為農產品貿易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5.強化工業補貼規範,包括對國營事業(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Es)的支持; 6.化解會員對特殊和差別待遇(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S&DT)的意見分歧; 7.在MC12召開前制定一項恢復WTO爭端解決小組及AB雙軌制的工作計畫。 各談判機構主席報告   在會議期間,各談判機構主席說明其機構刻正進行的工作。而WTO杜哈規則談判小組主席哥倫比亞大使威爾斯(Santiago Wills)就刻正進行的漁業補貼談判若干議題當前陷入的僵局作長篇的說明,尤其是有關禁止導致過漁和產能過剩(overfishing and overcapacity, OFOC)之漁業補貼規範草案文件的提案。   一位不願具名的與會人士表示,威爾斯大使指出,這是一場國家間的「拉鋸戰」(tug of war),一方尋求禁止OFOC從而導致全球魚群資源枯竭的有害補貼,而另一方主要補貼國則希望透過採行適當的海洋保育措施而保留補貼。   威爾斯大使向會員們提出幾個問題,並要求其應明確表態是否接受提案文件的文句,否則必須提出其反對的理由。   杜哈貿易與發展談判主席哈桑(Kadra Ahmed Hassan)針對開發中國家和LDCs組成的90國集團(Group of Ninety, G-90)於今年2月8日提交的10項有關S&DT提案進行討論。   該10項提案包括:(1)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定;(2)1994年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1994, GATT 1994)第18條第一節和第三節關於防衛措施;(3)GATT第18條第二節關於國際收支;(4)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協定(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 SPS協定);(5)技術性貿易障礙協定(Agreement on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TBT協定);(6)補貼與平衡稅措施協定(Agreement on Subsidies and Countervailing Measures, ASCM);(7)關稅估價協定和最低價格決定(Agreement on customs valuation and decision on minimum values);(8)1979年關於開發中國家的差別待遇和較優惠待遇、互惠和更充分參與的決定,或所謂的授權條款(Enabling Clause);(9)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RIPS)第66.2條關於技術移轉和(10)入會(accession)。   一位不願具名的與會人士表示,哈桑主席已處理授權條款和入會2項議題。開發中國家鼓勵哈桑主席就其餘8項議題召開專責會議,但工業化國家仍不願參與該等10項提案討論。   WTO農業談判特別會議(Special Sessions of the Agriculture Committee, COASS)主席哥斯大黎加大使佩拉爾塔(Gloria Abraham Peralta)就杜哈農業議程各項議題刻正進行的談判工作提出一份混合式報告。 開發中國家   一位不願具名的與會人士表示,根據歐盟、瑞士和其他數個工業化國家的聲明,伊衞拉秘書長所提出的MC12議程已激發會員們的靈感,係因它為取得積極成果奠定了基礎。   不願具名的與會人士表示,最近公佈一項宏偉且具企圖心議程的歐盟談及建立包括WTO改革在內的全球規則。歐盟表示,其對MC12的企圖心包括取得漁業補貼、歐盟和渥太華集團(Ottawa Group)其他成員國共同發起的貿易與健康倡議、貿易與環境、恢復兩階段爭端解決機制(dispute settlement system)和複邊聯合聲明倡議(Joint Statement initiatives, JSI)等議題之成果。   一位不願具名的人士表示,歐盟並未點名印度和南非挑戰JSIs的法律地位和複邊談判的地位,但歐盟表示,其主張MC12應以複邊協定方式進行談判。   即將召開MC12的主辦國瑞士談及由其副總統兼經濟和貿易部長帕梅林(Guy Parmelin)於今年2月所召開的WTO非正式部長會議。瑞士表示,其對MC12的優先事項包括達成漁業補貼協議、全面恢復兩階段爭端解決機制,以及服務業貿易國內規章議題之JSI成果。   澳洲提交一份有關電子商務議題之JSI報告,並暗指已就垃圾郵件達成協議。它並提及包括原始碼和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內的10項協議將在夏季取得實質進展。   一位不願具名的與會人士表示,然而,JSI談判人員卻未能解決構成電子傳輸的範圍和定義此一關鍵議題。   烏拉圭提交一份中小微型企業(medium,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MSMEs)議題之JSI工作報告,而投資便捷化協調人也介紹了投資便捷化。 開發中國家   一位不願具名的與會人士表示,儘管開發中國家歡迎首位非洲裔女性出任WTO秘書長,但其各自所提的發展優先事項似乎與伊衞拉秘書長所提的貿易議程完全背道而馳。   與會人士表示,印度呼籲應就暫時豁免TRIPS義務達成緊急協議,並警告道,少了「大型製藥公司(Big Pharma)」數百億美元利潤,全世界可能會遭受數兆美元經濟成長的損失。   代表非洲聯盟(Africa Union)的模里西斯,其貿易官員卡納巴迪大使(Usha D Canabady)表示遺憾,「關於印度和南非發起的TRIPS豁免提案尚未達成協議,目前已有50多個共同提案國。」卡納巴迪大使強調,有必要「與其他提案一同正面應對」豁免,並且「作為MC 12平衡成果的一部分」。   印度還呼籲應取消對公衛相關專業的移動限制,並強調亟需解決AB癱瘓的問題。印度支持G90提出關於確保有效的S&DT有意義的成果提案,其並要求在糧食安全為目的之公共儲糧(Public Stockholding for Food Security Purpose, PSH)的永久解決方案、特別防衛機制(special safeguard mechanism, SSM)和棉花議題(Cotton)」取得成果。此外,亦呼籲應削減主要補貼國扭曲貿易之境內支持。   關於漁業補貼,印度和南非要求共同但差異化責任(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y)。南非呼籲禁止導致OFOC之補貼,並停止工業化規模漁業。   關於WTO改革,牙買加代表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國家集團(African, Caribbean, and Pacific Group of States, ACP)呼籲「應就WTO改革的結構、範圍和目標進行全面的討論。」   牙買加警告,「進行議題談判時所採取的逐一且單方面的作法加劇了彼此不信任的氛圍,並認為談判過程既不透明也不包容。」此外,其建議「WTO改革的過程和內容應加強國際貿易的發展層面,並加速實現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以公正、透明和公平的方式加以追求,並且重要的是,應加強《馬拉喀什協定》(Marrakesh Agreement)的核心發展原則。」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02/26)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1/05/21
昆蟲具有卓越的飛行技能,可以幫助他們駕馭空中世界,包括面對各式生存挑戰,如狂風、障礙物、總體不確定性等。然而,以往因技術尚未健全,難以直接把這些特性運用於飛行機器,如今,麻省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克服了這些問題,已建立出一套近似昆蟲特性的系統,得以開發出可翻滾、彈跳、每秒翅膀拍動將近500次且不怕撞之高靈活性的無人機,為仿生無人機開創了新思路。
2021/05/20
二○一六年全國農業會議訂國產材自給率,十年內要達百分之五的目標,經林務局五年來的努力,透過導入國際森林驗證、資訊公開,加強社會溝通,降低伐木對環境的擾動,減輕民眾疑慮,同時從技術升級輔導到市場行銷,帶領人工林產業逐步復甦,讓國產材議題逐漸躍入媒體與民眾關注的焦點,也帶動一波國產材利用熱潮。
2021/05/20
美國商業和農業團體聯盟呼籲拜登政府取消川普政府依據貿易法第232條和第301條加徵的關稅。   關稅改革聯盟代表受關稅損害的部門。   美國國家對外貿易委員會(National Foreign Trade Council, NFTC)主席耶克薩(Rufus Yerxa)表示,「正當美國許多企業和工人刻正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之際,我們要求拜登政府重新考量依據貿易法第232條和第301條加徵的關稅,係因這些關稅已對其國內企業和工人造成嚴重損害。」   耶克薩主席接著說,「若我們想重新與貿易夥伴國貿易,振興美國的經濟,取消毫無根據、無效且適得其反的進口關稅則是關鍵。美國經濟相關部門皆受到加徵關稅的影響,製造商面臨交貨期長和投入品價格高的問題,農民和牧場主很難將其產品出口至已實施報復性關稅的國家,消費者刻正對日常用品支付更高的價格,並對新設施的投資重新考量。」   參加聯盟的37個協會對於解決加徵關稅造成的損害提出以下四項建議:        1.應取消對進口鋼鐵和鋁加徵關稅,並應考量使用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的其他貿易法來解決產能過剩議題;        2.拜登政府應重新評估依據貿易法第301條加徵的關稅,並考量其他解決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的方法;        3.國會議員們應安排公開聽證會,以聽取各利益方的意見,並監督貿易法第232條和第301條加徵關稅的目的,及其是否有達成目標;        4.雖然無法充分替代,但商務部和美國貿易代表應考慮修訂現行貿易法第232條和第301條的排除程序。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03/25)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1/05/19
許多研究表示經訓練的狗透過聞的方式檢測出多項疾病,如肺癌、乳腺癌、卵巢癌、膀胱癌和前列腺癌,其中尤以嗅探前列腺癌患者的尿液樣本,得以檢測出罹病成功率高。然而,訓練專業犬隻相當耗時,且服役時間有限,因此,麻省理工及其他研究機構的科學家構思出一套小型檢測系統,該系統可偵測空氣樣本中學與微生物含量,且靈敏度高於狗鼻子,並結合機器學習等人工智慧以辨別出具有疾病的樣本,檢測特異性70-76%,靈敏度71%,期將來技術邁進,將此檢測功能整合於手機中,相關研究發表於「PLoS ONE」國際期刊中。
2021/05/18
研究人員發現小型水生植物可深入探究遺傳訊息設計原理,得以幫助科學家了解植物如何在生長與其他功能做出取捨,如防禦天敵、紮根等,其對於植物特定功能的優化具有重要意義,從而開發特殊農作物,如增加碳儲存的含量,以協助因應氣候變遷,該研究發表於「Genome Research」。
2021/05/17
全球暖化日益嚴重,各行各業致力於減少碳排放,謂為英國最大的洋芋片製造商-沃克斯,與CCm Technologies合作將馬鈴薯皮加以回收利用,除原先用於生質燃料發電之外,還安裝CCm’s fertiliser production system,可將發電完的副產物將以轉化利用,製成有機肥料,回饋至馬鈴薯種植,促進土壤健康性,也大幅降低產品碳足跡,構築良好循環。
2021/05/17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ITC)於今(2021)年3月18日指出,2019年約11%的美國海鮮產品進口總值中超過13%來自非法、未報告及未受規範漁業(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 IUU)。   在眾議院歲計委員會(House Ways and Means Committee)準備的報告中,ITC表示,2019年美國自IUU漁業的海鮮產品進口值約24億美元。自IUU漁業的主要進口類別包括為石蟳(swimming crab)、野生溫水蝦(swimming crab)、黃鰭鮪(yellowfin tuna)和魷魚。   中國、俄羅斯、墨西哥、越南和印尼是進口至美國之IUU漁業產品的主要出口國。   ITC因而得出結論,美國若取消進口IUU漁業將對其商業漁民產生正向影響,估計美國價格、漁獲量和營業所得將增加約6,080萬美元。   眾議院歲計委員會主席尼爾(Richard Neal)表示,「越來越多的非法海鮮產品已進入美國的日常飲食餐桌,因此必須作出更多的努力。」「爭取將其納入美墨加協定(U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加強對海鮮產品供應鏈的追溯,並透過打擊IUU漁業作為,俾利更好地保護我們的海洋,並使美國人民安心食用安全以及合法的海鮮產品。」   在該報告發布之際,美國和其他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會員們刻正試圖達成一項協議,以終止非法漁業。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03/19)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1/05/14
帕金森氏症為重要之老年病害,會造成顫抖、肢體僵硬、運動功能衰竭等症狀,目前常以L-DOPA來治療延緩病症進程,L-DOPA為多巴胺的前驅物,經由酪胺酸酶作用可變為多巴胺。目前大多的L-DOPA為化學合成,少數由植物種子中萃取,為L-DOPA 藥物提供天然萃取新資源,約翰英納斯中心團隊將甜菜頭合成甜菜紅色素相關基因轉入番茄之中,增進L-DOPA的生成,可獲得每公斤150mg L-DOPA的產量,此項研究有助於L-DOPA 藥物生產,進一步降低藥物價格,讓更多人受惠。
2021/05/13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與中興大學、農委會台中及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從108年合作成立智慧水稻栽培團隊,應用水稻乾濕交替的灌溉模式,導入遠端遙控、即時監測與智慧調控感測器,在不影響原有產量水準下,可節省栽培用水20至30%,減少植株倒伏風險與稻米心腹白率、穩定米質。
2021/05/13
一位歐洲貿易官員於今(2021)年3月10日表示,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改革將需要時間來修正相關規範以適用於21世紀,故會員們應在今年稍晚召開的第12屆WTO部長會議(The 12th WTO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2)制定WTO改革路徑圖。   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貿易總署總署長(director general for external trade)魏恩德(Sabine Weyand)表示,在瑞士日內瓦開始討論WTO改革前,拜登政府需表明希望恢復兩階段的WTO爭端解決機制(dispute settlement system)。   魏恩德總署長在喬治城大學法律中心國際經濟法研究所贊助的線上節目演講時表示,「如果歐盟執委會收到美國的信號,那就可以開始討論WTO改革。」    魏恩德總署長建議,拜登政府似乎想制定現代化的WTO規則,但需提供更多有關WTO改革構想的細節。   但是,WTO改革不應僅是由美國和歐盟來設定議程。它應回到1995年《馬拉喀什設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Marrakesh Agreement Establishing the WTO),並將其修正以適用於21世紀。   魏恩德總署長建議,WTO會員們需要一個共同的目標,而永續發展可能成為此一共同目標。   魏恩德總署長表示,有關複邊協定議題,歐盟認為這對取得進展很重要,因為要取得WTO 164個會員的共識幾乎不可能。   印度和南非刻正向WTO提出質疑,即複邊協定是否符合WTO規則。   魏恩德總署長警告,若禁止複邊協定,各國將不會透過WTO來達成其協定,並將許多會員排除。   魏恩德總署長並指出,歐盟刻正提出一項競爭中立的新複邊協定,而中國最終應成為該協定的一部分,這非常重要,但不應過早將中國納入談判國家,因為中國將尋求更低標準的複邊協定。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03/11)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