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22/01/17
在聯合國發表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後,永續發展觀念已然成為世界各國努力的方向及準則。根據荷蘭瓦赫寧恩大學暨研究中心及萊頓大學合作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黑水虻的幼蟲可以替代大豆粕作為豬隻飼料的蛋白質來源。
2022/01/14
農委會舉辦「111年食農教育推廣計畫」徵案活動,鼓勵申請單位或其合作單位運用國產農漁畜產品教材、食農教育教學知能手冊,進行食農教育推廣。計畫補助金額最高為台幣50萬元,有意舉辦食農教育各級學校、農民團體及社區、農業相關企業111年2月21日前提案。
2022/01/14
隨著世界人口持續增長、可耕地減少、全球氣候變遷,在追求永續農業之際,多元化的育種目標是很重要的課題,因此科學家/育種家致力於使用新的生物技術來協助提升育種效率及增加育種的標的性狀。隨著SNP分子標誌的開發,美國HudsonAlpha生技研究中心團隊在多年的花生SNP識別過程中,開發了新的計算工具Khufu,相較SNP陣列分析,Khufu以極低的覆蓋率就可進行基因測序,並可以在短時間內提供精確度高達99.9%的SNP識別結果,且只需花費正常價格的一小部分。
2022/01/13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AIoT智慧化養殖團隊,在屏東、新北貢寮進行智慧化養殖試驗成功。海大舉辦「AIoT智慧化水產養殖座談會」,出席的嘉義縣長翁章梁說,嘉義縣海域有全國最大的牡蠣生產基地,未來可結合海大導入智慧養殖技術,使智慧農業的發展更加完善。
2022/01/12
什麼!不用「灑」水就能澆花?   由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研發推出的底部灌溉栽培端盤,專為國內小品盆栽(9cm盆徑)量身訂做,在盆栽端盤底部串接管線,並供給盆栽水份,穩定控制出水量,讓盆栽底部土壤能直接吸收水份,同時避免花朵葉片潮濕。除此之外,使用底部灌溉栽培端盤相較於人工澆水,可節省68%澆水工時並可節省75%灌溉水量。   底部灌溉栽培系統一個端盤有24格,分為6區灌溉單元管理,還能依照栽培空間彈性配置,可避免病害大規模傳染。藉由集水槽高度控制定量給水,減少溢流,與自動滴管系統相較可減省75%人力安裝,適合國內盆花少量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可廣泛使用於開花類盆栽、觀葉植物以及多肉植物的栽培生產,具有操作簡便、節省成本優點又能栽培出高品質盆花。
2022/01/12
全球氣候變遷,加劇如乾旱或昆蟲攻擊等極端事件,將對全球森林健康構成威脅。樹木無法移動來逃避環境的變化,只能透過調整代謝途徑來面對威脅,但對樹木如何調配的機制了解仍然有限,因此研究團隊利用極低CO2濃度(模擬限制光合作用的極端環境)對雲杉樹進行飢餓處理,找出在碳源減少的情況下,樹木如何做資源分配。結果發現和過去的理解截然不同,植物會降低生長速度而加速儲存,說明樹木會以犧牲生長為代價,策略性地將碳優先分配給儲備。
2022/01/11
茶,一草一木連結人的身心健康,同時也串起人與人之間生活的媒介與交流。這次嚴選20篇來自不同產學研界,由日本茶業體制強化促進協會彙整的『20種飲茶健康成效報告』,針對喝茶帶來身心健康之機能性功效所作研究報告,以下分別就報告內容進行各篇簡扼說明。
2022/01/10
永續發展一詞自聯合國發表了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後已然成世界各國的共識,而藍色經濟的發展更是其中備受矚目的一環。日前加拿大漁業部透過英屬哥倫比亞省鮭魚復原及創新基金(British Columbia Salmon Restoration and Innovation Fund,BCSRIF)資助了5項水產養殖創新計劃,期望加拿大的水產養殖及沿海經濟產業鏈能朝永續發展邁進。
2022/01/07
地球正在發燒,世界各地數千萬人受到熱浪威脅,台灣的高溫警報也快變成生活日常。而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捕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碳儲存在土壤裡,所以植物根長的越多、扎得愈深,碳就能更穩定地被「種」在土壤裡,進而減緩二氧化碳所帶來的溫室效應。但是根系生長在土壤中無法直接觀察和研究,因此最新研究使用DIRT/3D來自動捕捉植物根系的3D成像,並利用大數據平台做更有效地識別作物中新的根系特徵,找出能適應未來更多的乾旱、更高的溫度、低土壤肥沃度的植物,進而育種出具更深更廣根系的作物,滿足未來人類的糧食需求。
2022/01/06
茶業改良總廠近日推出「茶葉DNA」檢測法,用土壤中稀有元素,精準檢測茶葉產地,讓越南和中國大陸混充茶無所遁形,此次嘉義縣冬季茶葉首次使用,茶農對此政策均表達肯定,認為有助推廣阿里山高山茶。
2022/01/05
國內甘藷年產量近25萬公噸,以24%的格外品來估算,每年甘藷格外品量近6萬公噸,造成業界對甘藷格外品去化的極大壓力。畜試所利用甘藷取代玉米粉,經由青貯調製技術轉變為泌乳牛可食用的飼料原料,作為甘藷格外品的循環利用。   利用飼料化技術將甘藷格外品製成乳牛可食用的飼料原料,試驗之後一樣能維持牛隻的健康與產能,不僅可減輕環境壓力,還能降低生產成本!透過生產循環農業飼料,不僅同時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業競爭力,也可減輕環境負擔,達到產業與農業永續循環的目標。
2022/01/05
一般認為有機農業因為不使用農藥及化學合成品,所以比起傳統農業更能促進生物的多樣性,但德國哥廷根大學研究團隊對此提出疑問,認為不管是有機或傳統農業,促進生物多樣性的原因應該是小面積耕地、種植多樣化作物及周邊為自然棲息地所造成的,因此未來在規劃生物多樣性策略中,不應該只考慮到有機農業,而是將傳統農業也納入範疇中。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