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31
示意圖
你能夠想像我們餐桌上的蕈菇是怎麼來的嗎?臺灣的菇蕈已有業者將鏟業導入自動化的生產程序,過往傳統的蕈菇是利用壓包機,由4名人員進行套袋,1人負責扎洞,另1名人員負責上架,共需6名人員,但自從導入自動化設備,6台的壓包機僅需要3名人員,大大減低80%至90%的人力需求;然而以往在菇包上架的工作項目中,是由人工手動執行,每小時至多可完成2,000包的菇包上架,然自動化的所帶來的場區工作效率提升至每小時可上架10,000包至15,000包。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近年來積極推動智慧農業,襄助業者加速自動化、智慧化程序,智能化蕈菇栽培可分為3個階段:菌種研究中心、蕈菇智能科技製造模組、蕈菇智能科技生產模組,設備的生產資訊及器械狀態均數據化並且登載至名為戰情室的資訊系統之中,積累為數據分析資料庫,後續進行大數據分析,瞭解廠區的每日營運情況,能掌控環控栽培庫的環境參數,經過分析,可協助改善生產流程。廠區的另一區塊是智慧化栽培庫房,新的菇種都會放置於此,庫房內的藍光會依照不同菇種生長所需的光波進行生長環境參數試驗,輔以大數據庫分析後找出新菇種的最佳栽培模式,爾後再移至供廠內執行大量化栽培。
臺灣蕈菇的智慧化與過往傳統栽植相差甚遠,以往需依靠大量人力去支持生產流程,然而改採用自動化設備後,導入防污染固定式液態培養與自動接種機,接種的穩定性與環境均獲得改善,以至於生產良率高達99.7%以上,改善了傳統人工接踵因汙染導致綠黴等接觸性感染。
目前農業試驗所也推廣液態菌種,有別於傳統固態菌種,能縮短菌種的製作時程,並且菇類在太空包或生產瓶長成之際,可加速菌絲生產速度、品質更加穩定。臺灣菇類產值每年約莫130億,外銷的部分為1億,仍有發展空間,倘若加速蕈菇生產設備全自動化的更新,在外銷、整廠輸出上,臺灣在國際蕈菇市場上會更具有競爭優勢。
資料來源
文章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