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7 @國際
示意圖
受到疾病或意外影響,部分醫療人口需要經由器官移植才有復原的希望;雖然目前已有器官捐贈推廣及人工製造器官的研發,器官移植需求仍然龐大。以美國為例,每年就有超過十萬顆的心臟需求,但只有約兩千人能接受心臟移植;為解決此一困境,各界研究人員正努力找尋再生醫學發展之相關出路,包含3D列印技術、人造機械器官等,另外還有科學家正在嘗試製造含有兩種不同物種的嵌合體(chimaera)—希望人類器官能成功長在親緣關係較相近的豬或綿羊身上。
然而此種想法需要克服不同物種間的免疫排斥問題,成為再生醫學研究發展上的重大障礙,因此使用不同來源之多能性幹細胞(pluripotent stem cell, PSC)為另一種新的選擇,且PSC需具有良好的自我更新能力、分化多能性並與細胞移植之個體相容,才適合作為發展標的。2017年時〈Cell〉期刊已發表了關於PSC衍生物—種間囊胚互補(Interspecies blastocyst complementation),提供了在動物身上產生人體器官的可能性發展研究。
首先分離一種動物的幹細胞,注入另一物種(宿主)的胚胎中,再利用CRISPR-Cas9編輯融合胚胎的基因組防止免疫排斥,通過此種方式,人體器官就能在其他動物體內生長。2017年時研究人員已在大鼠(rats)身上培養出小鼠(mouse)胰腺,且移植胰腺可以治療小鼠的糖尿病,也成功使注入人類幹細胞的豬胚胎存活28天;然而豬胚胎中的人類細胞數量約為十萬分之一,而目前預估成功的器官移植須至少達到百分之一的細胞比率,故此研究仍有突破空間。【延伸閱讀】利用DNA檢測食物中微量的花生成份
經過一年的改進與測試,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的研究人員Pablo Ross於2018年美國科學促進會上(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nual meeting)宣布創造了第二個成功的人—動物嵌合體:0.01%的人羊胚胎。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目前禁止公共資助人畜混合動物,且法規規定不得使此種胚胎發育超過28天,這些外在因素也限制了相關技術的發展。
雖然再生醫學中所使用的方法皆具有不同爭議,但都為面臨死亡的病人提供一線希望,直至真正廣泛應用到臨床醫療之前,仍需醫界、工程界及生物科學界共同努力。
資料來源
文章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