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受體媒介-胞外多醣exopolysaccharide 可控制細菌感染
2015/08/17
摘要 根瘤菌感染豆科植物的根,它們會誘導固氮根瘤的形成。這種共生關係在農業上有重要意義,因為它們能減少植物對氮肥的需求。 但豆科植物在土壤中所碰到的數千種不同的土壤細菌裡,如何能識別出有益的共生夥伴呢?細菌表面上的胞外多醣 ( Exopolysaccharides , EPS)對於這些微生物與多細胞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很重要。 在這項研究中,Jens Stougaard及研究團隊從百脈根這種植物中分離出一種與感染相關類似受體激酶的epr3“胞外多醣受體”基因,可針對根瘤菌識別。EPR3的表現是在偵測到 “Nod因子”的細菌信號作用分子時誘導產生的,該受體能識別出可以相容的胞外多醣,從而控制共生性感染。   資料出處: Nature 關鍵字: 根瘤菌感染 胞外多醣
魚類往更深處去躲避酷熱
2015/08/17
摘要 一項由澳洲James Cook大學的Leanne Currey博士所進行的研究發現,魚類為了抵禦暖化的氣候,撤退到了更深的水域。 研究人員標記了60條Red Throat Emperor Fish,在這些魚身上裝設了電子信號設備,能夠發出信號,提供魚隻編號、深度以及位置等資訊,並在澳洲東側大堡礁(The Great Barrier Reef)南部的赫倫島邊釋放了這些魚。 通過長達一年的監測,研究人員們紀錄了溫度、氣壓、降雨、風力以及月球引力…等等可能對這些魚的定位產生影響的因素。但是,由數據顯示,僅僅只有溫度這一個因素與這些魚的信號出現存在相關性。研究人員發現,這些魚在珊瑚礁斜坡水溫較高的時間出現的機率很低,而在水溫低的天裡出現的比例很大。同時,也發現水溫變高的時候,這些魚會往更深的大洋活動的頻率增加。 這項研究為氣候變化對海洋生態的影響提供了直接證據。   資料出處: James Cook University 關鍵字: 氣候變遷  海洋生態
甲基化CpG結合蛋白限制甲基化及轉錄基因沉默
2015/08/12
摘要 DNA甲基化是植物和哺乳動物正常生長發育過程所必需以及主要的表觀遺傳修飾之一。作為基因組自然發生的共價修飾之一,DNA甲基化得過程是必需的,它廣泛參與轉錄抑制、轉位子靜默、細胞發育與分化調節…等過程。 在植物中,DNA主動進行去甲基化過程是通過ROS1家族主導的鹼基切除修復機制來完成的。研究人員發現阿拉伯芥MBD7和IDM3是阻止基因表現抑制和DNA高度甲基化的抗靜默因子。MBD7結合到CpG高度甲基化的區域,並與其他的抗靜默因子(包括組蛋白乙醯轉移酶IDM1以及α晶狀體結構域蛋白IDM2和IDM3)形成抗靜默複合體。 該研究揭示了甲基化CpG結合蛋白MBD7通過促進DNA主動去甲基化,限制了DNA高度甲基化以及轉錄的基因靜默(gene silencing),MBD7和IDM2、IDM3以及IDM1形成抗靜默蛋白複合體,在DNA的主動去甲基化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是近年來遺傳領域的一項重要突破。   資料出處: Molecular cell 關鍵字: 甲基化   基因靜默
Epoxyeicosatrienoic acids (EETs)強化胚胎造血和成人骨髓移植
2015/08/11
摘要 用成年斑馬魚人工培育出一個新穎、有競爭力可作為骨髓移植的系統。造血幹細胞和原始細胞 ( Ha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 ,HSPC ) 移植(通過骨髓或週邊血液原始細胞的輸入進行)在臨床上被用來治療血液和免疫系統的某些癌症和疾病,但目前我們對於HSPC如何轉移到移植對象上仍然所知甚少。 Leonard Zon及研究團隊通過成年斑馬魚建立了一個具競爭力的骨髓移植系統,在其中轉移情況通過對腎臟(成年造血點)的活體螢光成相進行測定。藉由利用這一系統模型來篩選轉移增強的活性,發現環氧二十碳三烯酸 ( Epoxyeicosatrienoic acids ,EETs) (其中包括11,12-EET和14,15-EET)是能夠通過一個由轉錄因子Runx1介導的表達程序的激活來增強移轉和HSPC分化的藥物。 研究團隊的研究建立一個新的方法來探索HSPC植入的分子機制,並發現了一個以前沒有的路徑,可進化保留調控造血的多個生合成和再生過程的路徑。說明了EETs可能具有促進骨髓移植的臨床潛力。   資料出處: Nature 關鍵字: 成年斑馬魚  骨髓移植
可以從空氣中製造出飲用水的機器
2015/08/11
摘要 水在地球上幾乎無所不在的存在空氣中,即使是在最炎熱的沙漠也不例外。但是,當你口渴時,這種情況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因為大部分H20是以蒸汽的形式存在空氣中,而不是以方便飲用的液體狀態存在。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以色列錫安這個地方已經開發出便利攜帶式的水分產生器,它通過抽取空氣冷卻的過程中分離水分,類似冷氣機由空氣中提取水分的原理,但卻更有效率。   資料出處: Time 關鍵字: 水資源
利用櫻鮭成功繁育虹鱒
2015/08/06
摘要 日本是鮪魚全球最大的消費國,但由於自然資源正面臨枯竭,國際間嚴格管制捕撈。為因應於此,進行自然資源保護相關研發技術,如培養稚魚至可自行覓食為止才施行流放計畫等。 東京海洋大學海洋科學部的吉崎悟朗教授,主要研究如何將大型魚中難以飼養的親魚,借近親緣種的小型魚「借腹養殖」之技術。 吉崎悟朗教授今後的目標,預計將此技術應用在鮪魚等大型魚。結合此技術,同時也可應用於保護瀕危的魚類。 ・目標與背景  目前鮪魚增加產量面臨最大挑戰 ・內容與特徵  利用櫻鮭產下虹鱒的精子並順利受精 ・展望  拯救瀕危物種   資料出處: 東京海洋大学海洋科学部海洋生物資源学科 關鍵字: 海洋資源  借腹養殖  報告檔案: 利用櫻鮭成功繁育虹鱒
日本實驗小豬的使用現況與課題
2015/08/04
摘要 自古至今豬在形態學與生理學上,與人類的器官相似度極高已眾所皆知。為此,廣為應用於醫學、生物學、免疫學、藥理學、再生醫療等領域。尤其是,1950年後半,由於醫藥品非常欠缺安全檢測,使得實驗動物受到高度的注目。但介於這些動物並非專供於實驗使用,因此,歐美針對實驗動物的取得,飼養管理的簡易度,以及遺傳基因和微生物學調控等,大幅推動研發和改良計畫。 這不僅成為國際間議題,連同我國(日本)現況來看,已有部分民間企業展開研發和改良。由於相較於其他先進國家,我國(日本)對於實驗小豬的生產管理模式及各種條件的建立明顯地落後。因此,農林水產省家畜改良中心,自1991年,以茨城牧場為主要施行單位,並與日本實驗動物協會(社)合作,以研究萬用型小豬為目標,從國內持有實驗小豬的各單位引進第6模型小豬,展開性能調查。1996年,透過地方賽馬全國協會的協助下,從墨西哥猶卡坦引進墨西哥無毛小豬作為新育種材料。並在茨城牧場著手展開第7模型性能調查和新模型的形成。2002年,在獨立行政法人農畜產業振興機構的協助下,以小豬的繁殖和普及化為目標,編製飼養操作手冊,並將實驗手法拍攝製成DVD,發布在全國各動物實驗相關單位。未來預計推出茨城牧場正開發第2模型小豬(墨西哥無毛豬、三元交雜種)特徵、體重推測、其他等介紹: ・實驗小豬的使用動向 ・實驗小豬的使用與課題   資料出處: 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 關鍵字: 實驗小豬  報告檔案: 日本實驗小豬的使用現況與課題
全臺第一個「有機農業研究中心」將落腳花蓮
2015/08/03
摘要 臺灣有機農業發展20年,面積卻不到全國農地1%,農委會編列1億4千萬預算,預計利用退輔會在花蓮壽豐的9公頃土地,由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成立全台第一個「有機農業研究中心」,研發有機種苗、資材、天敵防治等,將花蓮打造成台灣有機農業重鎮。 目前退輔會已經允諾,撥用壽豐9公頃農地給花蓮改良場,作為有機農業研究中心基地。花蓮改良場副場長范美玲表示,這塊農地面積很大,而且十分集中完整,空間獨立,「是很好的有機示範場地」,不過因為前身是河床地,土壤比較貧瘠,也沒有灌溉水利設施,必須先將基礎設施整理好,再逐步開發,還沒決定要種什麼作物,未來研究將朝向有機作物栽培技術、有機資材、土壤肥力改良等多方並進,開設更多相關課程,成果也會分享到全台,不會只侷限在東部。 花蓮改良場近年積極推動「天敵防治」,在田埂種草設綠籬,營造生物棲地,之後也打算運用在研究中心,協助改良環境。   資料出處: 上下游 關鍵字: 有機農業研究中心
城市農業的面積和整個歐盟一樣大
2015/08/03
內容 目前人們印象中多半存在兩種型態的農業;一種是寬闊的鄉間農場,以及散佈於高樓屋頂或建築物附近的城市農場。一般認為鄉間農場生產較多的糧食作物,但事實並不盡然,尤其多位於開發中國家。 根據NASA的衛星圖顯示,在城市及其近郊有約4.45億公頃的土地用於種植食物,這大概就像歐盟一般大的城市農場。而在市中心,約有0.67億公頃的土地用於栽種農作。 由國際水資源管理學會(International Water Management Institute)、美國柏克萊大學和史丹佛大學合作調查城市農業及水資源運用之研究指出,世界上多數的城市農場仰賴雨水滋養,也有一部分經由灌溉耕作培育,使農夫能在旱季時持續栽種蔬菜,不過也有汙染附近居民飲用水的可能性。 非洲迦納的首都阿克拉(Accra, Ghana),約有80萬居民的飲食作物是由當地約2,000位城市農夫所生產,而灌溉水則來自於家庭廢水回收處理再利用。但這些再生之水其實都有汙染風險,城市農業須找出有效且安全的回收方式,以避免農作物及水資源發生雙重汙染。   資料出處: Fast Company 關鍵字: 城市農業  家庭廢水
稻穗上的穀粒將守住減少溫室氣體、作為生質能源的承諾
2015/07/31
摘要 水稻是一半以上的世界人口的主食,但水稻生長時所排放的甲烷含量達到全球的17%(每年約100萬噸)。 大部分甲烷的產生是由田土內的微生物所產生(為消化根系內的糖份)。因此,科學家加入一個單一基因,使糖份可以貯存在莖部與穀粒內,使得稻田內的甲烷排放量大量的被降低,且可以使穀粒中的澱粉含量提高。 一直到2002年科學家才發現,稻穗上的穀粒數量愈多,該塊農田所排放的甲烷量就愈少。   資料出處: 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 關鍵字: 甲烷  澱粉含量
藻類生理與發育調控研究
2015/07/30
摘要 以海洋矽藻三角褐藻為研究物件,發現在高碳條件下不僅其生長速度加快,油脂含量也顯著升高。通過生理生化測定以及基因表達分析,發現氧化型磷酸戊糖途徑(OPPP)的活性顯著上升,表明三角褐藻在高碳條件下可以利用該途徑產生的NADPH,並通過脂肪酸碳鏈的延長來配置細胞產生的還原力。研究結果解釋了藻類在高速生長和油脂快速累積過程中NADPH的來源及分配。 海藻可以利用無機碳源(如HCO3-、CO2等)進行光合自養和利用有機碳源進行兼養和異養的特點,從甘油、葡萄糖、甘氨酸等有機物中篩選了可供三角褐藻生長利用的有機碳源,利用穩定同位素標記技術,研究了有機碳源在細胞中的代謝過程及其路徑。 研究結果顯示,在碳源存在的條件下光照可以顯著提高三角褐藻的生長速度,且其生長速度與光強呈正相關。通過代謝組分析,發現光呼吸過程參與了三角褐藻的有機物代謝過程。   資料出處: 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關鍵字: 三角褐藻  油脂累積
日本科學家嘗試在豬體內生產人體器官
2015/07/30
摘要 日本東京大學中內啟光教授計劃於今年8月與美國史丹福大學合作在美啟動一項於豬體內培育人類器官的實驗。將利用人類的iPS細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在豬體內培育胰臟和肝臟。目標為在5到10年內實現實用化,以此領先世界的其他研究者。 實驗首先通過基因技術培育不會長出胰臟的豬的受精卵,不進行人為干預的話可培育出沒有胰臟的小豬。實驗的第2步為中途向受精卵中植入人類iPS細胞後,再將受精卵放回母豬的子宮內,期待在小豬的體內可培育出人類iPS細胞生成的胰臟。在此之前,中內教授已成功在老鼠的體內培育出小白鼠的胰臟。   資料出處: Mathrubhumi 關鍵字: iPS細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span>
環境改變時植物種類的變化可預測
2015/07/29
摘要 最新的基因組標識研究有助於預測從農作物種類如何反應環境逆境。這是第一次對該議題進行研究,運用這些基因組標識可以協助確認這些植物在一些像是乾旱或有毒土壤的環境逆境下仍能生長良好。   資料出處: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關鍵字: 基因組標識
土壤有助於抵抗和適應氣候變化-- 在碳循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015/07/23
摘要 健康的土壤是陸地上最大的碳貯存庫。採用可持續方式管理的土壤可以通過貯存碳(碳封存)和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排放而發揮減緩氣候變化的重要作用。相反,若土壤管理不善或採用不可持續性的農耕方法,土壤中的碳量則會以二氧化碳(CO2)的形式釋放到大氣中,而導致氣候變化。 過去幾個世紀以來,草原和林地逐漸轉變為農田和牧場,導致土壤中的碳素大量流失。然而,通過恢復退化土壤,採用土壤保護措施,可以減少農業溫室氣體排放,促進碳封存,並加強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力。   資料出處: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關鍵字: 氣候變遷  碳封存
一個生產糧食及能源的新技術提案--通過光合作用生產糧食和能源的裸藻
2015/07/21
摘要 一種在5億年前出現的原始活體物質可能拯救地球人類,且這個希望愈來愈大了。它是一種裸藻,只有0.05cm,生活在池塘和稻田的淡水中。就像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以及將養分貯存在體內一樣,以及像一些生物一樣改藉由變細胞的形狀來進行移動。是一種具備了植物及動物特徵的微藻。 為什麼這種生物可以成為糧食? 答案就在它卓越的營養成分中。這種裸藻含有59種營養成分,其中包括18種氨基酸和所有的必需氨基酸,14種維生素和9種礦物質。 藉由該種裸藻解決世界的糧食問題的日子即將到來!   資料出處: Japan External Trade Organization(JETRO) 關鍵字: 光合作用  裸藻
【食安論壇】?畜牧產品生產與食安
2015/07/20
評析    董孟治(彰化縣政府動物防疫所所長)       在我們日常生活飲食當中,有大部份的人幾乎每天都會食用到畜牧產品,在這些畜牧產品中,我們將其歸類為三大類,分別是:乳類、肉類及蛋類。在乳類方面主要為牛乳及羊乳。在肉類方面又可分為二大類,分別為畜肉及禽肉。畜肉包括豬肉、牛肉及羊肉。禽肉主要為雞肉、鴨肉及鵝肉。蛋類以雞蛋最多,鴨蛋次之。依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02年農業統計年報指出,國人每人每日糧食供給量分別為豬肉99.69公克、牛肉13.27公克、羊肉2.85公克、禽肉83.92公克、蛋類46.59公克及鮮奶42.06公克。   健康的乳牛才能產出香醇健康的牛奶,健康的蛋雞才能每天產出健康營養的雞蛋,健康的畜禽,才能提供健康優質的肉品供人類食用,但是這些動物的飼養過程當中,免不了會生病,嚴重的死亡或被提早被淘汰,輕微的就以藥物進行治療。因此,藥物的使用如稍有不慎,畜禽產品就會有藥物殘留的問題。一般來說,在畜牧產品生產的過程當中,主要有三大環節與食品安全相關的,分別是藥物殘留、斃死畜禽的非法流用及病原菌的汙染。 ㄧ、藥物殘留  所謂藥物殘留即動物用藥品或含藥物飼料添加物投與動物後,在其可食組織(肉、內臟),或其生產品(乳、蛋),所殘存的藥物。不同的藥品有制定不同的殘留容許量MRL (Maximal Residue Level)。當經濟動物生病時,其治療的方式可分為群體治療及個體治療兩種方式。  在家禽方面,大都是以全面性(整棟或整批)的投藥方式來治療,很少針對個體動物來單獨治療。當產蛋中的蛋禽進行投藥治療時,其所生產的蛋品是含有藥物的,所以集蛋的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  在豬隻方面,除了全面投藥治療外,也有部分進行個別治療,或是將生病的豬隻併欄一起治療,原則上個別治療的動物是可以被區分開來的。  在牛隻方面,除非是傳染病的流行,才會進行全面性的投藥,否則生病的牛隻,大部分都是個別治療。因此,當動物生病並給予投藥治療時,每天產出的乳品或蛋品就會有藥物殘留的發生,若畜主沒有特別將這些產品區分開來處理,這些含藥物的乳品或蛋品就可能會流向市場,造成食安的問題。  在畜牧法第九條規定,畜牧場應置獸醫師或有特約獸醫師,負責畜牧場之畜禽衛生管理。所以當牧場中的動物發生疾病時,應請獸醫師前往診治,並開立藥品處方箋,囑咐畜主依規定用藥並遵守停藥期的規定。在現場的實務中,造成畜產品藥物殘留的態樣主要可分為三大類型:分別是藥品的使用對象錯誤、畜主未遵守停藥期之規定及交叉汙染。  藥品使用對象錯誤包括有不可用於產食動物的藥品而用於產食動物,或是不能用在產蛋雞的藥品,卻用在產蛋雞,使得雞蛋中含有藥物。在現場也有許多畜主,在動物生病時,並未請獸醫師診治,而憑著自己的經驗法則判斷,隨意購買藥品私自添加或打電話請飼料廠直接添加藥品(如客戶自備藥),這些錯誤的用藥行為,也造成了畜產品藥物殘留的發生。由於藥品取得容易,除了藥品的濫用外,也可能造成部份畜主使用到原料藥或偽、禁藥,而這些藥品的殘留對健康的影響更大。  停藥期是指動物於上巿屠宰(榨乳)供人食用(飲用)之前,應該停止投藥,以確保肉中、乳品及蛋中藥物殘留合乎法定之濃度(殘留容許標準),此所應該停止投藥之期間稱為停藥期。停藥期的計算錯誤也是發生藥物殘留常見的現象之一。因此,畜主需要特別注意停藥期的算法,也必須確實遵守停藥期的規定。舉例來說,同時併用二種藥品,是要以較長停藥期的藥品做為停藥天數,停藥期的算法是要以該批動物吃完該批添加藥物的飼料後開始起算,而不是從加藥或進料的那天算起。  在現場的個案中,也有一些案例是飼料廠及飼料車輛在生產或運送過程中不慎造成的交叉污染,這個部分如要解決,則需要飼料廠設置不同的生產線,分別生產空白飼料(不添加藥品的飼料)及添加藥品的飼料,以及將這些運載的車輛分開管理,以避免交叉污染的問題發生。當然畜牧場內的飼料貯存桶及輸送管線的管理也很重要,要避免不是治療對象的動物,吃到添加藥品的飼料。  另外,在生產肉類的畜禽方面,對於經過多次治療且健康狀況較差的病弱動物,在淘汰上市前需要停止治療並給予較長的停藥期,如果這些動物搶著上市,這些動物的肉品,就變成藥物殘留的高風險群。  因此,要改善這些錯誤的用藥行為,減少藥物殘留問題的發生,可加強下列三項措施:一、畜主遵守動物生病時,請獸醫師前往診治並依藥品標籤、仿單及處方箋所記載用法、用量,正確使用相關藥品。二、加強動物用藥品的原料取得、製造、販售及使用等各項管理工作。三、畜主的細心管理。  動物用藥品管理法第三十二條之三:禽畜及水產養殖業者,使用有停藥期間限制之動物用藥品,其於停藥期間屆滿前所生產之禽畜、水產類、乳、蛋及其他供食用之產品不得出售供屠宰、加工或食用。所以對於這些淘汰的動物及有藥物殘留蛋品的處理,變成一個重要的工作,政府應該思考如何去協助農民處理這些畜產品,而不是期待農民自己去找出路。當農民找不到適合的處理方式時,就會冒險上市,最後還是危害到國人食的安全。 二、斃死畜禽的非法流用  在動物的飼養過程中,動物的死亡是無可避免的。因此,每個畜牧場都必須與化製場簽訂委託化製的合約,當有動物死亡時就必須委託集運業者將屍體送到化製場處理,如果有人將這些屍體再利用變成食材,就會造成食安問題。幾年前,只要每逢肉品需求量大的傳統節日來臨前,就會看到檢調單位與政府管理單位查獲病死豬非法流用的新聞,造成民眾對肉類食品安全的疑慮,而導致肉品的銷售量減少及價格下跌。但是這幾年來經過行政機關及檢調單位的努力下,斃死畜禽遭到非法流用的情形持續減少,這些努力值得肯定,但也必須持續落實斃死畜禽處理的各項管理及加強查緝工作,以確保肉品的衛生安全。 三、病原菌的污染  乳品的製造過程中,都會經過殺菌處理的流程,只要操作及保存得當,一般較少發生病原菌汙染的情況。而蛋品的病原菌汙染以沙門氏菌及大腸桿菌的汙染較為常見,一般雞蛋所引起的細菌中毒,是以食用生雞蛋或未煮熟雞蛋或受細菌污染之蛋製品所造成。另外,今年這波的家禽流行性感冒疫情,大家也很關注禽肉及蛋品是否也會被禽流感病毒所污染,其實不管是禽肉或蛋品只要經過煮熟後食用,就沒有這方面的疑慮,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要生食雞蛋或食用未煮熟的雞蛋,當然碰觸到這些屠體或雞蛋後,對於手部及相關刀具的清洗消毒也是很重要的。  因此,在雞蛋的生產過程中,雞蛋的燻蒸消毒是減少病原菌汙染很重要的工作,根據屏東科技大學連一洋教授的研究指出,使用二氧化氯燻蒸消毒後的禽蛋,可以大量減少蛋品表面的細菌。依現行的法令規定,禽蛋運出畜牧場前必須完成燻蒸消毒並檢附獸醫師所開立的燻蒸證明書。因此,只要養禽戶落實禽蛋燻蒸消毒的工作,就可減少因病原菌汙染所產生的食安問題。   生產健康安全的畜牧產品是所有農民的責任,自己所生產的畜禽產品,自己敢食用是基本的要求。政府除了在各項畜產品的抽樣檢測,為國人的食品安全把關外,也要對農民提供各項輔導及適當的協助,讓農民能夠做得到,也願意做,相信這樣就能生產出健康安全的畜禽產品。 四、對於畜牧產品生產與食安的建議如下: (一)、將條碼管理系統應用於動物用藥品管理並落實獸醫師處方箋制度。應用條碼管理系統將所有的動物用藥品給予編碼,從原料取得、生產、成品、銷售及使用(獸醫師處方箋)均納入電腦管理,讓所有的藥品流向及使用清楚可查,阻斷農民不當取得藥品的管道,而達到不亂用藥,不濫用藥的目的,避免畜產品藥物殘留的發生。 (二)、建立蛋品溯源管理機制,以追蹤問題蛋品的來源,落實源頭管理工作。 (三)、對於有藥物殘留超標疑慮的蛋品,應建立適宜的處理方式,避免該類蛋品流入市場販售的機會。   資料出處: 民報 關鍵字: 畜牧產品  食品安全
開發潔淨易於使用的治療急救絆創型人工皮膚
2015/07/16
摘要 當皮膚受到大面積的燒燙傷時,人體就失去了抵抗外界微生物的屏障,容易併發嚴重的脫水和感染症而陷入生命危險。因此,治療燒燙傷最重要的莫過於恢復此屏障的功能性,因而需要大面積的皮膚組織。 目前,雖有治療傷燙傷的皮膚移植技術與皮膚再生移植,但礙於設備有限,且治療時間冗長,即使傷口的皮膚再生,仍會引發傷疤隆起等問題。 由佐賀大學、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佑德藥品工業與關東化學公司共同開發的救急絆創型人工皮膚。此人工皮膚的新型原料,是由塑化原料與生物相容性佳的「高密度膠原纖維(アテロコラーゲンビトリゲル*膜)」組成。透過此製品的黏貼,可修復傷口,並促進傷口的上皮形成,經實驗結果可使傷疤達到平坦癒合的作用。同時,此一人工皮膚具備了黏貼操作簡單、可長時間保存的優點,目前已廣為應用於臨床醫療上。   資料出處: 佐賀大學 關鍵字: 急救絆創型人工皮膚  高密度膠原纖維膜
【食安論壇】養殖漁業生產場所之環境與食安
2015/07/15
評析   郭金泉 (台灣國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 近年來台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爆發食品安全事件,從去年開始塑化劑、瘦肉精、毒澱粉,到延燒至今年的餿水地溝油風波,食安事件連環爆,問題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食品本來就是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現在居然連每天生活必須的食用油,國家認證的GMP標章產品都出問題,搞得人心惶惶讓民眾大嘆有還有甚麼可以吃。水產品不惶多讓,去年水產品除了爆發日本輻射區海產非法進入國內市場販售外,今年5月又查獲台灣打算外銷日本的養殖鰻魚含孔雀綠禁藥,被發現後業者還將之製成蒲燒鰻、白燒鰻打算轉售國內市場。 回顧台灣水產品食安事件,犖犖其大者有: 1.1986年綠牡蠣事件。「廢五金」處理的廢棄物(銅離子)造成台灣南部海域養殖牡蠣的大規模污染。2.2002年外銷中國白蝦藥物殘留、2003年台灣鯛銷歐盟氯黴素殘留、2004年台灣鰻魚輸日恩諾沙星殘留事件。3.2005年孔雀綠石斑魚事件。已經經過政府部門嚴格檢驗認證合格的石斑魚被檢測出含有"還原性孔雀石綠"殘留。負責認證的台灣養殖魚產運銷合作社在檢驗養殖場一至兩池養殖池之後,就先發給認證標章;但養殖業者魚目混珠,將未經查驗的石斑魚貼上認證標章,再和合格的魚貨一同出貨。4.2006年孔雀石綠風暴。香港媒體報導,來自台灣的石斑魚檢出孔雀石綠。5.2007年鱒魚養殖場使用禁藥。台北縣農業局抽檢養殖場飼養的鱒魚發現「Nitrofuran硝基呋喃」(Nitrofuran)、「氯黴素」等禁藥殘留。6.2008年養殖場以病死雞、實驗用白老鼠餵食土虱。7.2011年有漁民在明知淡水河水產有害(含砷)仍然捕撈,運往中央市場批售,由不知情的盤商購入,分售到全台各地的傳統市場。8.2013年調查局高雄站查獲屏東石斑魚養殖業者,涉嫌將工業用化學藥劑製作動物用偽藥,賣給高屏地區不知情的石斑魚養殖業者,謊稱藥物具有消炎和殺菌效果,獲取暴利上千萬元。9.2014年中國大閘蟹輸台源頭把關不嚴,中國認證大閘蟹經台灣食藥署驗出氯黴素、證實含動物用藥。 水產養殖池經過長年累月的使用後,養殖環境容易惡化,更由於放養密度過高、投餵飼料過量,及生物排泄物等有機物累積在池底,都會導致水質、底質惡化,病原菌叢生。因此養殖生物一旦遭受緊迫,例如颱風、連續乾旱等大規模氣候突變;或季節交替之際,容易罹病。雖然台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動各項水產用藥技術的精進:包括修訂水產動物用藥品使用規範及推動魚用疫苗研發上市;企圖建立國內重要水產動物病原資料庫並定期追蹤,致力有無特定病原感染之對象動物供試驗;瞭解對象動物在感染該種病原時的病理反應,並且建立該種病原在對象動物的攻毒模式;篩選抗原產量高又安全的病原體,設定疫苗生產的相關條件,如劑量及用法用量等,進入疫苗量產階段。希冀藉由疫苗的施打,能夠達到預防勝於治療,養殖業產值倍增的目的。但是往往緩不濟急、風評不佳。為了消滅病原(細菌、黴菌、寄生蟲及病毒等),業者多會便宜使用抗生素及其他化學藥物治療以求速效、立竿見影。 水產養殖用的抗生素通常添加在飼料中,或是由飼料生產者或養殖戶噴灑在顆粒飼料表面。然而一般台灣養殖業者對藥品知識所悉不多,認識不清。不法業者乃趁機在推銷飼料時,或遊說或誘騙、推銷加買某某配方,添加混合使用,可以預防疾病,魚、蝦會養得更漂亮有賣相,於是養殖業者在不明究理的狀況下:1、未遵守停藥期;2、未正確依照規範使用水產用藥;3、誤用禁藥或使用未核准的藥物;4、誤用不合格的加藥飼料;往往過量使用抗生素及化學藥物,發生藥物殘留現象。 其實藥物殘留會增加養殖生產的用藥量,藥效也變差,既增加成本又提高魚病防治的難度,同時對人類的公共衛生也造成威脅。經年累月藥物殘留不但破壞土壤和水中的微生物相、引起生態失衡與環境污染;而且危及養殖生物與終端消費者人體健康,例如出現抗藥性、過敏、中毒和致癌、畸形、突變等病變。等到養殖生物一上市,市場上販售業者為了吸引顧客的購買慾,多使用保鮮劑、保色劑、漂白劑、防腐劑使架上的漁產看起來新鮮、漂麗、也可保值。 2005年台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行優良水產養殖場認證(Good Aquaculture Practice,簡稱GAP認證),藉以提昇養殖水產品品質,保障消費者食用安全,促進產業永續發展。2014年起台灣也修訂一套新的食品衛生管理法,要求水產食品業者本身應做好自主管理,不得使用來路不明或違法之原物料,建立賣場與物流管理(GSP/GDP)以及生產工廠之作業管理(GMP/HACCP),更強調原料栽種的生產管理(GAP),原物料來源建立追溯追蹤系統,確實掌握食品來源及流向,構成一個完備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統。根據 HACCP 管制系統,從飼養到最終產品的全過程產生的記錄包括:飼料管理記錄、防疫用藥記錄、漁政或獸醫部門的健康證明、養殖監管證明、疫病檢測報告、運輸車輛消毒證明等,可幫助養魚業健全「標識追溯系統」和「產品回收制度」。但因為沒有徹底落實執行,所以被媒體譏為「四不一沒有」:成效不彰、方向不對、執法不嚴、罰則不重,黑心商人才沒在怕。至今食安問題仍舊存在。舉今年4月剛發生的含孔雀綠禁藥毒鰻魚事件為例,台灣養殖鰻魚九成出口日本,依照我國現行的「外銷養殖鰻魚生產管理證明核發要點」,活鰻及加工鰻在外銷前,需經過出池前養殖戶自主檢驗,出口或販運商第2次檢驗,加工業者第3次檢驗合格後,才能外銷,把關相對較其他水產品嚴謹。但此次出事的加工廠,在未取得檢驗報告就先加工,在得知驗出禁藥,亦未依照規定通報,只退貨,而該廠負責人竟然是由政府官員擔任常務董事與理事的台灣區鰻魚發展基金會的董事長!孔雀綠產自雲林縣海氏生化科技公司;負責人竟是雲林縣消防局祕書蕭晏松!在在顯示政府把關不嚴謹、立刻查扣銷毀、與僅移動管制無須銷毀、兩套標準並行,現行法令顯有漏洞。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應該一如「生命權」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權,如果無法充分保障,那麼其它權利都是空中樓閣。台灣要想重新營造一個食安的環境,鑒於歷史共業你我都是共犯。論者以為唯有廠商、消費者、媒體「3管齊下」善盡其職,或可竟其功。 一、讓黑心廠商倒閉。台灣食品管理法要求業者要善盡「良善管理人」責任,其「自主管理」的內容包括強制實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強制食品業者登錄制度、追溯與追蹤系統、要求專長與專業證照、產品標示與來源揭露、進口產品具結放行與移動管制、刊登廣告需善盡查證責任、以及公布檢驗結果,應同時揭露檢驗相關資訊等。政府該做的是建立周全的食安制度和檢驗能力,規定訂清楚,抓到就嚴懲重罰。揪出魚目混珠、廣告不實的商品。譬如賣場使用「油魚」(圓鱈)冒充鱈魚,導致消費者腸胃發生不適,肛門排出油份。超市以較廉價的淡水養殖鯰魚冒稱魴魚販售。黑心廠商為了暴利而不惜危害消費者健康,當然必須付出慘痛代價,甚至迫其關廠、倒閉,才有遏止作用。 二、推動「生態標章」制度。消費者必須明智,不一味追求「便宜」,一分錢一分貨,消費者不要購買來路不明或沒有標示的食品,不要光看光鮮亮麗的外表,只注重其衛生及產銷履歷(過程),是否浪費食材;而且應從健康、安全,及關心吃的種類是否會瀕危、捕撈時是否符合永續及環保等的角度選取食材,讓己枯竭的資源有苛延殘喘的機會。大力支持守法廠商,讓良幣驅逐劣幣。抵制黑心廠商使之滅頂、倒閉關廠絕不姑息。 三、媒體充分發揮第四權監督力量。媒體要追蹤廠商的永續海鮮採購政策:排除瀕危物種(如黑鮪、大目鮪、歐洲與日本鰻等)、以破壞性漁法、非法漁業或剝削漁工、強迫勞動的漁船。督促其建立可追溯性:了解海鮮來源、捕撈地、漁船、漁法。要求資訊透明度:公開食材來源、在菜單或網站上標明魚種、來源或採購政策等。目前我們所購買的水產品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合乎永續理念,符合責任漁業指標的,但輿論壓力出現後情況應會逐漸改觀。 台灣一連串的食安問題不但引起社會恐慌,人民對於國家的信任完全破產,亦嚴重影響國際社會對台灣之觀感。尤其我國向來以擁有高規格食品安全標準及美食王國而自豪,如今接二連三出現食品安全危機,不但嚴重損害台灣美食王國形象,更致命打擊台灣外銷食品貿易。其次,鑒於野生魚類已經越來越少,吃食水產養殖品已是大勢所趨。全球水產養殖聯盟(GAA)制定了BAP標準,提倡水產養殖場地自願認證,強調水產養殖業者負環境和社會責任、重視動物福利、注意食品安全和提供原料可追溯性。這是台灣水產養殖食安應該努力的目標。   資料出處: 民報 關鍵字: 養殖漁業  食品安全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