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氣候變遷調適八大領域
2015/04/03
・災害 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的統計數據顯示,雖然臺灣的總降雨量沒有因為氣候變遷而有劇烈變化,降雨形式卻呈現大雨越大、小雨越小的現象,導至洪水與乾旱等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機率提高;而自1980年之後,侵臺的颱風在其生命週期中達到強烈颱風的比例也明顯增加。 極端的降雨提升淹水的風險,加上台灣脆弱的地質條件,極易導致毀滅性的水土複合型災害;而更長的乾旱,會影響高度用水的產業,如半導體,和人民生活。洪災、旱災、坡地災害等災害在氣候變遷後將會變得更為嚴重。 這不僅衝擊防災體系之應變與復原能力,也因氣候變遷導致降雨豐枯期的差異增大,以致乾旱及洪水發生情況更加嚴重、用水調度更具困難。 ・維生基礎設施 氣候變遷不僅對人身安全直接造成衝擊,亦會影響維繫我們生活的各種基礎設施。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考量我國實務上相關維生設施間之重要性與脆弱性,將可能受衝擊的維生基礎設施分為四個部份: (1)能源供給:建築、煉油、發電設施的安全性與耐受性備受考驗,尤其是海岸地區的能源供給設施。 (2)供水及水利:水庫、攔河堰、淨水廠、自來水管網系統、水利系統等。極端降雨會對上述水利設施造成壓力,降雨時沖刷的泥沙更會使水質混濁,並降低日後的供水功能。另外,極端的氣溫上升可能會讓混凝土因熱漲冷縮的原理,造成壩體扭曲。 (3)交通:港口、鐵路、公路、橋梁、機場等。極端降雨和土石流會破壞公路和鐵路,堵塞港口和機場。而不穩定的氣候更會影響港口的進出與飛機起降。 (4)通訊:通訊品質降低、通信設備成本增加。 ・水資源 「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訂定水資源調適總目標為「在水資源永續經營與利用之前提下,確保水資源量供需平衡」。 豐愈豐枯愈枯,一語道盡氣候變遷對臺灣水資源部門的影響。 氣候變遷造成全球平均氣溫上升,連帶影響了水資源的型態。研究結果顯示,未來臺灣的降雨量、逕流量及蒸發散量皆呈現增加趨勢,且逕流量與蒸發散量增加幅度大於降雨量增加幅度,進而導致地下水入滲量呈漸減趨勢。降雨形態及分佈的改變,不僅衝擊了水文特性、河川流量、供水系統、灌溉及用水等,也因河川豐枯差異提高而造成豐水期的復合性災害風險提高,以及枯水期乾旱及河川汙染問題加劇。這不僅使河川水質受到影響外,也令水資源部門的調適更加困難。 ・土地使用 氣候變遷造成的極端氣候,使得環境脆弱度及敏感度相對提高,隨之而來的旱澇災害、地層下陷、土地鹽化、氣溫上升、海平面上升等課題,皆將大幅衝擊國土空間使用分布與城鎮維生機能等課題。 台灣超過八成人口聚集在都市地區,氣候變遷對都市地區帶來的危害勢必因此加劇。舉例來說,極端降雨所產生大量的地表逕流,能輕易使都市的排水系統失去作用;電氣設備也特別容易暴露於危險中,造成都市機能喪失或降低;由於熱島效應,高密度都市與周邊地區的溫差可能達到 10°C;都市地區也面臨空氣污染問題。因此,如何運用各種方式來增加因應能力,都是都市必須積極面對的嚴峻挑戰。 為規劃及管理臺灣地區及所有離島之土地,既有規劃體系及配套之管理機制亦應為土地使用領域之重點;換言之,規劃體系、計畫、法規、行政程序及規劃範型(paradigm)應如何因應氣候變遷之現象,調整規劃機制使我們的生存環境安全、並減低其脆弱度,均屬土地使用領域應討論之範疇。 ・海岸 氣候變遷將會使海岸部門面臨的衝擊有: (1)海平面上升:不僅直接造成海岸侵蝕、海岸線後退、海岸棲地喪失與海岸變遷,也因海平面上升,造成沿海地區淹水機率增加、海水倒灌導致地下水鹽化之虞。 (2)颱風暴潮:因低氣壓颱風使海水面上升的颱風暴潮,使海水倒灌的頻率增加、河川洪流宣洩不易、洪水位上升、土壤鹽化等問題。 (3)極端降雨事件:據推估,未來豐水期與枯水期之降雨量分布將更為懸殊。降雨集中趨勢使得排水、河川宣洩防洪、禦潮之困難度增高。枯水期也因時間變長,加上因農民種植翻土,使得河川揚塵現象影響加劇。 (4)海水水溫上升及酸化:因溫室效應,海水暖化與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改變了海洋的溫度及酸鹼值,影響眾多已碳酸鈣作為外骨骼的海洋生物,其中包括了使珊瑚變得非常脆弱的白化現象,甚至可能導致珊瑚礁崩解,減低珊瑚礁等海洋生態系緩衝自然災害的能力。 (5)海岸地區不當使用與人工化:海岸地區受氣候變遷影響所面臨的災害程度,隨著經濟發展向海爭陸之開發導向模式更為加劇。自然海岸的減少,可能造成沿岸地區自發性調適能力的喪失,而海岸趨於人工化,災害帶來的損失將隨之逐漸增大。 臺灣沿海地區除了因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外,隨著經濟發展與海爭地之開發導向模式更為加劇,這不僅阻礙物種與棲地與其分布範圍,也大大降低了臺灣沿岸環境的調適能力。 ・能源供給及產業 極端氣候/天氣事件對能源供給設施的衝擊最為直接明顯。未來熱浪(日最高溫≧35℃)在夏季出現的情形將愈趨頻繁,故配電系統運作將面臨更大的壓力。因為氣候的變化,直接與間接地影響了各產業之能源成本、供應、企業的投資損失、裝置成本的增加等,這可能引發能源需求的變化,使得無法滿足能源的尖峰負載需求。影響範圍大致可分為四個方面: (1)降雨量變化所導致的旱澇災害之產業損失。 (2)都市熱島效應所導致之空調系統裝置成本、操作成本及節約能源投資增加。 (3)地質災害敏感地區、洪泛區及海岸地區的電力、油氣供應設施之安全威脅。 (4)整體能源供需平衡的影響。 ・健康 氣候變遷勢必改變氣溫與降雨,而氣溫與降雨正是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 研究資料顯示臺灣地區整體溫度變化對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的影響,發現低溫的衝擊比高溫的危害大;而在極端高溫或低溫下,造成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風險相對於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的風險高;而倘若臺灣地區未來平均增溫1℃時,登革熱發生之高風險鄉鎮區將增加為86個,約七百萬餘人受到影響,另中度風險地區亦增加為203個,而未來的增溫狀態會使登革熱在台灣地區之流行範圍明顯提升。 此外,臺灣地區溫度的上升亦將可能使相關傳染性疾病發生風險提高,而雨量變化對傳染性疾病之影響,則在“日極端降雨”大於200mm時較為顯著。面對氣候變遷衝擊公共衛生範疇所必須考慮與準備的調適,至少可歸為傳染性疾病、慢性非傳染病及緊急醫療三大面向。而主要的調適政策基本上則可由強化及預防兩種角度思考。 ・農業生產及生物多樣性 農業生產是高度依賴水、土、生物多樣性物種等自然資源的生物性產業。氣候變遷造成全球溫度升高、降雨量不均等,不僅打亂作物生長、影響生態系原有棲息地,也影響農產品產量、品質,危及糧食安全及生產力,並造成生物多樣性流失。 1.農業生產的衝擊:包括農業、林業、漁業、畜牧等方面。 (1)農業:全球暖化不僅會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如夜間氣溫若超過35℃,則會導致稻米無法授粉;還會使病蟲害的影響加劇,影響農作物的收成;高溫多雨會使得土壤無法保持養分,也降低農作物產量與提高生產成本。 (2)漁業:海水暖化與酸化會嚴重影響海洋生態系,如使甲殼類生物的殼軟化甚至分解、珊瑚礁白化等,皆會導致漁獲量降低。 2.生物多樣性的衝擊:分為生態系、物種與基因、保護區、外來入侵種與病蟲害等。 (1)生態系:包含森林生態系、河川與淡水溼地生態系、海岸與鹹水溼地生態系、海洋生態系等都會受到影響。 (2)物種與基因:影響生物的分布範圍、生態需求、播遷能力,以及現有分布範圍邊緣等。此外,遷移性動物也可能改變遷移棲地、渡冬地或繁殖地,影響了物種的生殖與存活。除了個別物種的存活與否外,物種間的互動或相互依存的關係,亦可能連帶引發更多的連鎖反應。 (3)保護區:因高溫、乾旱、水患、颱風、野火等極端天氣與災變發生頻率、強度的增加,使得病蟲害、外來種入侵或擴大範圍的情況更加嚴重,保護區將面臨更多經營管理的挑戰。 (4)外來入侵種與病蟲害:雖然許多物種可能因為受到衝擊而數量下降或分布縮減,但另一些物種卻可能反而擴大分布範圍,尤其是一些適應性廣、遷移性強、入侵能力強的物種。   資料出處: 共築方舟 關鍵字: 氣候變遷  領域
解救未來水資源短缺的八種驚人科技
2015/04/02
摘要 據估計,人們每年消耗約9兆立方公尺的水,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水資源正日益成為寶貴的資源,目前已有數百萬人每天必須步行超過1英哩,才能蒐集到他們所需的日常用水。以下所揭露的創新技術,未來將有希望能解決全球缺水的危機。 ・人造冰河 ・不需要水的沐浴(乾洗澡) ・強效節水蓮蓬頭 ・救命水壺 ・雷射人造雨 ・折疊式馬桶 ・防漏水監測系統 ・太陽能淨水器   資料出處: The Guardian 關鍵字: 氣候變遷  水資源
你必須瞭解永續農業的十大趨勢
2015/03/27
在英國衛報在一個近期的報導中提到,面對氣候轉變與愈趨激烈的糧食競爭,一群專家提出了關於永續農業的未來發展,我們一定要知道的十件事。 1.積極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占整體排放量的四分之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的合夥人表示:若能維持現有農耕地並保護現存的森林,同時試圖解決產生溫室氣體的主要環節(例如養牛、使用肥料等),將能有效減少農業溫室氣體的排放。 2.人口暴增?情況沒那麼悲觀     雖然世界人口總數不斷增加,但過去幾十年來,生育率隨著女性受教育與生育計畫的推行而驟降。以非洲政府為例,他們便將教育視為對抗人口壓力與食物需求的首要投資。 3.變更作物種類是未來趨勢     面對氣候變遷,短期來說氣候智慧型農業(climate smart agriculture)是解決之道,但長期來說,改變種植作物的種類才是治本之法。 4.需要更多的農業研究資金     若想針對氣候變遷研發出適合的作物,勢必還須更多的資金投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預測,未來全球每年至少需要450至500億美金投注於農業研究。 5.在農場種樹可增加作物產量     某些樹的樹根(例如相思樹)可固氮,同時保護土壤免於自然災害侵擾,與一般農田相比,農林並存地區的作物產量可增至兩倍。 6.小規模農戶對國內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過去20年來,英國的國內糧食自給率從87%降為68%,其最重要的大宗糧食─小麥的生產量在過去15年來並未增加。相關人士認為政府、銀行與企業應該多投注心力,提供小規模農戶在法律、政策、市場以及資金上的協助。 7.都市農耕適合栽種蔬果而非放牧     如果都市農耕能減少運輸、冷藏與包裝的成本,則可成為種植蔬果的永續替代方案。不過豢養家畜則較不適用這樣的做法。 8.把肉類從菜單中替除     達成生育率的遞補水準,減少食物的浪費及生物燃料的需求,並調整我們的飲食,將能縮小食物需求與供給之間的落差。同樣地,把生產過程中消耗過多糧食的動物食品移出菜單也是一項有意義的改變。 9.好飼主的定義因文化而異     一個好的標準對另個人來說可能是不好的,舉例而言,豢養密度在動物福利學中可能是一個負面指標,但從資源管理的角度來看卻是正面的。 10.貢獻一己之力     據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的報告指出,到2050年,我們需要比現在多70%的食物以養活96億人口,這是個很大的挑戰,但人人若都能盡一份心力,減少食物浪費、攝取對環境影響較低的餐食,或者是投資永續生產——不論是國家、企業及消費者,都能夠為農業的永續帶來改變。   資料出處: The Guardian 關鍵字: 永續農業  氣候變遷
藻類作為一種大有可為的新型動物用飼料
2015/03/26
摘要 藻類在未來將可以被發現在飼料槽裡? 藻類被作為動物用飼料是大有可為的,因為它們可持續生產含大量的蛋白質且產出比雞蛋及牛奶更多的Omega-3。 還有證據顯示,它們可以幫助年輕的牛隻成長得更好,這是目前正深入進行研究的課題。Wageningen大學的Nevedi、Natuur與Milieu將已分析完成和開發藻類機會圖附隨著明確列出海藻作為動物飼料的潛力報告進行發表。   資料出處: Wageningen UR 關鍵字: 藻類  動物用飼料
2015年之後 永續發展的核心:水資源
2015/03/23
摘要 水是永續發展的核心,並且對社會經濟發展、健康的生態系統和人類生存本身非常關鍵,對於減少全球疾病負擔、增進人民健康、福利和人口生產也都至關重要,同時,水資源是氣候系統及人類社會與環境間的關鍵環節,亦是氣候變遷調適的核心。 永續發展這個詞是由布倫特蘭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中明確被推廣且帶入文中的,永續發展的定義是,『在無需妥協或無損及未來世代滿足他們需求的能力下,去進行滿足人類現下需求的發展』,布倫特蘭委員會聚焦於人類福祉的三大支柱:經濟,社會與政治和生態環境條件。基本概念支持落實強有力的措施,來鞭策經濟和社會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人民,同時確保對未來世代和環境完整性是永續的。 水資源是有限且不可替代的資源,也是人類福祉的基礎,唯有管理得當,水才可再生循環使用。如今,超過17億人生活在河流流域,其中水資源的使用超過自然補給,帶來水源的消耗,直到2025年,這個趨勢將會造成三分之二的世界人口生活在缺水的國家。   資料出處: United Nations 關鍵字: 水資源  永續發展  氣候調適
法國發明清真食品試紙
2015/03/17
法國清真試紙檢驗食物中豬肉的存在 一個新的檢驗試紙已經在法國開賣,由法國新創公司Capital Biotech研發上市,可以在各種農產品中檢測豬肉或酒精的存在。該試紙主要銷售及應用在清真迅速檢測任何膳食中豬肉的存在。 豬肉及酒精是回教嚴格禁止的項目,該檢驗套組不僅可以用來檢測食品,也可用於飲料,化妝品和藥物的檢測。 該試紙為單次拋棄式使用,單張價格6.9歐元,每包25張價格為125歐元。目前全世界約有15.7億回教徒,占全球人口23%,試紙上市也為清真食品認證帶來更方便的確認方式。   資料出處: RT network 關鍵字: 清真食品
推動智慧型農業─ ICT與自動化裝置之應用─
2015/03/16
摘要 本篇介紹ICT(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與自動化裝置如何應用於「智慧型農業」。首先必須先闡明日本農業現況之上來探討智慧型農業的意義與議題。其次是說明智慧型農業相關產業與預算,並列舉日本獨立行政法人農業與食品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機構(以下略稱「農研機構」)之研究與開發案例,以及彙整智慧型農業在政策上之課題。 在此背景之下,列舉日本農業現況與技術發展現況: ・農業現況 (1)農民減少與高齡化 (2)推動農政改革 ・智慧型農業的定位與現狀 (1) AI農業 (2)精緻農業 (3)網際網路 (4)資訊末端 (5)雲端運算 (6)遙感探測 (7)自動化裝置 ・智慧型農業相關計畫與預算 ・推動智慧型農業面臨課題   資料出處: 農林水產省 立法と調査No.359 關鍵字: 智慧型農業  ICT  報告檔案: 推動智慧型農業― ICT與自動化裝置之應用―
友善的真菌:它們如何協助大麥種植者在沒有化學製品之下餵飽世界
2015/03/06
摘要 植物學家發現有2種真菌,可以防止能摧毀農作物的種子感染蔓延。 接種天然真菌的大麥植株比沒有接種的植株,在高風險環境中的倖存率約可達六倍。 田間試驗將會很快的進行,如果成功的話,將能夠鋪設一條大量減少使用對環境有害化學物質的道路。   資料出處: ScienceDaily 關鍵字: 真菌
利用抗生素毒性對抗鱒魚冷水病
2015/03/06
摘要 虹鱒魚是一件藝術品,但是當這種淡水魚罹患了冷水病(Coldwater Disease),它色彩絢麗的體色將會被侵蝕成斑駁潰瘍。 感染這種細菌可殺死30%以上的孵化魚苗,造成數百萬美元的損失。現在,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一種簡單且有效的方式,使用虹鱒魚自身腸道內的某些益生菌可以對抗這種冷水病。   資料出處: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關鍵字: 虹鱒魚  冷水病
香料提升你的記憶力
2015/03/05
對處於糖尿病初期階段和有認知障礙風險的人們來說,在早餐中加入僅僅1克的薑黃就能幫助改善記憶。 這個發現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全球人口的老齡化,意味著會有更多與健康相關的問題,導致人們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上升,而糖尿病又與老年癡呆症有著密切關係。蒙納許大學亞洲研究所(Monash University Asia Institute) 的名譽教授Mark Wahlqvist表示,無論是從阻止病情發展或是從降低病情影響的角度來看,早期的投入都能協助減輕負擔。 最近在臺灣由Mark Wahlqvist教授所帶領的ㄧ項研究,對近期被診斷出已進入糖尿病初期且未經治療,年齡不低於60歲的老年男性和女性的工作記憶進行測試。教授表示,工作記憶普遍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一個心智的、關鍵的認知能力,對於如規劃、解決問題和推理能力至關重要。對工作記憶進行評估既簡單又方便,但該項測驗在評估認知能力和預測未來認知障礙與老年癡呆方面非常有用。在安慰劑對照試驗中,受試者中的一組是獲得內含1克薑黃的白麵包早餐,另一組則獲得營養充足但無滋味的白麵包,而他們的工作記憶會在餐前和餐後數小時進行測試。結果發現,在早餐中加入些許薑黃,能夠為處於糖尿病前期的老人改善6個小時的工作記憶。 薑黃普遍被使用於烹飪中,尤其在亞洲。薑黃鮮明的黃色特徵是由於富含薑黃素,這種物質只佔薑黃的3% ~ 6%,且實驗研究已證實薑黃素能夠減低老年癡呆症的風險。Mark Wahlqvist教授表示,在薑黃上的研究發現和觀察到的結果是一致的,使用薑黃可以影響由能量代謝失調和胰島素抵抗現象所產生的認知功能問題。 上述的研究結果已經在亞太臨床營養學期刊(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發表,也包含臺灣的一些研究機構。   資料出處: Monash University 關鍵字: 老年癡呆症  糖尿病  薑黃素
未來能源願景下我國面臨的挑戰及因應對策
2015/03/04
摘要 氣候變遷對全球環境影響日益加劇,近年來世界各國受極端天候及氣候災害事件衝擊,熱浪、嚴寒、暴雨、暴雪、洪水或乾旱等災害規模不斷擴大、發生頻率也急遽攀升,各國受影響人數及蒙受的經濟損失亦非常可觀,特別是開發中國家。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 (IPCC, 2007)的評估,1970~2008年間,自然災害所導致的死亡有95%發生在開發中國家;2001~2006年間,中等收入國家蒙受的氣候災害損失占GDP達1%,至2050年可能高達某些高氣候風險國家GDP的10%。特別是台灣地處於太平洋西側的地震帶及西北太平洋地區颱風侵襲的主要路徑,屬於極易受到天然災害影響的區位。世界銀行發布之《天然災害熱點:全球風險分析》報告(World Bank, 2005)指出,台灣同時暴露於三項以上天然災害之土地面積與面臨災害威脅之人口為73%,而暴露於兩項以上天然災害之土地面積與面臨災害威脅之人口為99%,屬於全世界災害高風險的區域。因此若要建構一個永續發展的未來願景,除了推動完善的氣候變遷調適(adaptation)策略之外,如何透過降低溫室氣體排放(mitigation)、降低能源需求、擴大低碳能源使用等策略來控制碳排放以減緩暖化衝擊將會是關鍵性的課題。 近年來全球能源版圖正逐漸發生變化,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各國核能政策逐漸轉變、全球風力發電和太陽能技術被廣泛利用、美國頁岩氣及頁岩油的開發與產量急遽攀升等趨勢正在重新建構全球能源版圖。根據國際能源總署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預測的新政策情境(New Policies Scenario),到2035年全球的能源需求仍將較目前增加1/3以上,其中60%的需求成長來自中國、印度和中東等新興國家,2020年之後印度將可能取代中國成為主要的能源需求成長引擎(IEA, 2013a)。過去美國是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其中大約有20%的能源需透過進口來滿足需求。但在開發輕質緻密油藏(Light Tight Oil, LTO)和頁岩氣(shale gas)等新資源的技術推動下,這種情況在十年內就有可能發生根本性轉變。IEA預測2015年美國將超越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天然氣生產國,到2020年左右將超越沙烏地阿拉伯成為全球最大原油生產國,到2035年美國不但將實現能源自給自足,甚至還會成為天然氣的凈出口國。低燃料成本不僅正刺激著美國經濟復甦,也改變了北美地區在全球能源貿易中的角色,世界能源貿易重心將從大西洋盆地向亞太地區轉移,促使從中東到亞洲各市場的戰略通道安全成為各國政府關注焦點,化石燃料市場價格長期變化趨勢亦將影響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技術的成本競爭力。 雖然OECD國家能源供應由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逐漸轉向天然氣和再生能源等低碳能源,但IEA預測到2050年,不論是依照現況發展的6DS情境(代表全球升溫6度)、各國依其意願採取減排及提升能源效率措施的4DS情境、或可為全球帶來永續能源系統願景的2DS情境 ,將來化石燃料依然主導全球能源供應結構,且值得注意的是為達積極的4DS和2DS減排情境目標,核能的占比必須顯著提升。然而,實際上化石燃料的主導地位乃透過對其高額的消費補貼來支撐,2012年全球GDP達83兆美金,但全球對消費化石燃料的補貼已高達5,540億美金,比對再生能源的補貼高近6倍,短期內這樣的情況不易改善。若要達成未來永續能源願景的目標,透過推動積極的政策措施來平衡能源、經濟及環境的需求,各國決策者必須審慎思考如何系統性整合多元能源來源、為潔淨能源建構公平的競爭環境、加速能源創新與公共研究開發與示範、有效利用低碳能源來源並釋放能源效率的潛能,來促使能源系統朝向低碳及高效率轉型,其中目標明確的政策推動及技術發展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資料出處: 科技政策觀點 關鍵字: 能源發展
種子追溯進入大數據時代
2015/02/25
種子好壞怎麼分辨?不看廣告,看産量? 在大數據時代,農民動動手點一下滑鼠或者打開手機,就可以上網查詢所購種子的品種情況、包裝資訊、制種基地、加工地等各種資訊。而以往農民選種,大都是根據前幾年小面積試種的經驗、查看示範田的産量以及經銷商的宣傳與承諾來判斷種子的品質及真偽。隨著農業部推出全國種子可追溯試點查詢平臺,農民不再需要惴惴不安的購種,不再需要用一年的時間驗證種子的真偽優劣了。 目前,中國已有11家種子企業的12個品種登陸了全國種子可追溯試點查詢平臺。 讓農民放心買、省心種 一方面讓老百姓放心購種,快捷方便了解種子的來龍去脈,另一方面也為公司進行定點售後服務技術指導提供了平臺。 近年來,隨著育種研發的不斷推進,種子品種數量越來越多,種子企業的數量雖然有所減少,但依然還有5000多家;各個種子企業經營的品種數量各自不一,而且單個品種也存在由多家種子企業經營的情況;此外,每家種子企業又有數量龐大的經銷商。綜合種種原因,目前種子銷售中存在未審先推、假冒套牌等不規範經營行為,增加了市場監管難度和農民用種風險。推行種子業全程可追溯管理成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平臺的搭建,開啟了種子全程可追溯的重要一頁。農民可以通過電腦和智慧手機輸入相關産品追溯代碼,辨別種子真偽。同時,種子企業通過收集農民對所購種子的反饋及評價,可以更合理地制定制種計畫、調整育種方向、維護智慧財産權,而且種植技術也能更快捷方便地傳播。查詢平臺在現階段雖然只登錄了12個品種,但在未來還會有更多好的品種。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市場監管處處長謝焱表示,為了更能保障農民與企業的權益,維護市場秩序,可追溯的品種當然是越多越好。 種子資訊的雙向追溯 現在已經做到了農民可以追溯種子,而企業追溯種子的去向,追溯誰購買了種子還沒有做到,購種者的資訊不好掌握,經銷商不會跟種子企業分享這些資訊。 農民追溯種子的生産、加工、包裝、銷售等一系列環節只是種子業全程可追溯管理的一部分,種子企業與農民之間的雙向追溯才是種業全程可追溯的目標。雙向追溯,首先保證農民購買到的是正牌種子,種子的資訊有處可查。一旦出現假冒、套牌或有品質問題等情況,種子企業可以根據農民的反饋資訊第一時間展開維護權利打擊假冒種子的工作,或追查制種環節解決品質問題。 除了把全程可追溯推廣到更多的品種和地區外,更吸引企業的還是對購種者的追溯。北大荒墾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行銷總監于才説,現在已經做到了農民可以追溯種子,而企業追溯種子的去向,追溯誰購買了種子還沒有做到,購種者的資訊不好掌握,經銷商不會跟種子企業分享這些資訊。銷售資訊可以算是種子企業的核心機密,如果説掌握好品種的企業才能在種業中立足,那麼掌握了銷售資訊、把握市場脈搏的企業才能在產業上走得更遠。通過數據的收集,建立種業全程可追溯系統不僅能優化種子市場秩序、維護農民與企業的合法權益,還能有效地交流市場資訊,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為推廣優秀品種、穩定市場價格做出貢獻。 目前要達成雙向追溯對企業而言難度還很大。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副巡視員吳曉玲表示,企業資訊化的成本很高,同時還存在一些技術壁壘,此外,經銷商也會有一些抵觸情緒。 平臺為種子業推行電子商務試水溫 通過電子商務的途徑可以有效解決雙向追溯收集購種者資訊的難題,農民的購種成本也可以降低三分之一到一半。 人們購買日常生活用品已經進入了電子商務時代,種子作為特殊的農資商品也將登陸電子商務平臺。通過電子商務的途徑可以有效解決雙向追溯收集購種者資訊的難題。吳曉玲説,搭建種子可追溯查詢平臺也是為種子業者進行電子商務試水溫。很多種子企業都在使用分地區下設各級經銷商代銷的模式,如今種子企業線上及線下直銷的模式,可以有效減少各級代理商的剝削,為讓利農民和增利企業留出了空間。行銷方式的變革為種子業全程可追溯創造了空間,也為農企間資訊的收集和交流製造了機會。 價格是套牌種子的主要優勢。吳曉玲説,隨著可追溯平臺的建立和種子業電子商務的形成,正規種子的銷售成本逐漸降低,哪個農民還會買套牌種子?企業育種研發的資金投入量巨大,為了保證品質,在制種環節也要投入很多的資金,而可追溯伴隨電子商務的模式可以有效的減少中間環節的成本。農民的購種成本可以降低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而企業的利潤也會有很大提高。更重要的是種子管理部門可以通過更先進的手段維持市場秩序、監管市場環境,防止套牌種子流通的難度也降低很多。   資料出處: 中國農民日報 關鍵字: 全國種子可追溯試點查詢平臺  大數據
以色列利用蚯蚓分解垃圾創造綠色生活
2015/02/24
摘要 以色列農業科技公司Agrolan的蚯蚓能高效環保的處理剩飯剩菜和其他有機物質,消化後的排泄物能為花園提供肥料。 在戈蘭高地的農業科技公司Agrolan為以色列人民提供了一種新服務,他們相信這將使以色列民眾難以拒絕。那便是一箱子蚯蚓,直接交到你手上並幫你解決環境問題。這些蚯蚓只需一個盒子就能生存,客戶將剩飯剩菜倒進去,接下來交給這些蚯蚓就可以了。Agrolan公司發言人說,每到周日我們就把這些蚯蚓從養殖地取出,並郵寄到全國各地。我們在一星期之初就把它們郵寄出去,是為了保證牠們在週五前就能寄到客戶家,不至於週末被擱置在郵局。 Agrolan是一家有名的農業科技公司,公司在過去也參與了幾次農業創新專案,Agrolan出售各種各樣的農業科技設備,包括先進的滴灌系統、植物感測器、天氣監測設備等等。2012年,公司在全以色列建立了近70個“晴雨錶”,和google合作開辦了rain.org.il網站,收集發佈來自全國70個微氣象站的風速、晴雨、濕度、溫度等資訊,網站每小時都會進行更新,同時還會發佈未來7天的天氣預報,原本是為以色列的種植戶服務的,通過提供上述可靠的資料説明他們計畫播種、灌溉和收割時間,然而現在該網站在民眾生活中也很受歡迎。 現在Agrolan公司正開展首次「蚯蚓再利用」活動,但是同時公司也承認這項活動可能對沒有蟲類恐懼症的人更有吸引力。格里克曼說:這些蚯蚓可以放在屋子的任意角落,但是要記得牠們喜歡陰暗潮濕的環境,他同時提醒說,蚯蚓的排泄物除了固體的,還有液體,這些液體排泄物也是很好的肥料。為了這些液體不外流,可能要用一個密合的盒子來裝蚯蚓才行。如果盒子乾淨的話,你就能看見蚯蚓慢慢長大了。格里克曼說:“養蚯蚓也是一件具有教育意義的事,能夠給整個家庭帶來新的體驗,因為牠們能夠分解無用的家庭垃圾,同時產生肥料,對於環境是非常有幫助的。   資料出處: THE TIMES OF ISRAEL 關鍵字: 分解垃圾
以色列研發「魔幻菌」幫助植物生長
2015/02/13
菌根菌可提高作物產量,還能對抗土傳病原菌。以色列生物技術公司Groundwork將改變目前的栽培模式,把菌根菌運用到主要農作物的栽培上。 人類看來,「真菌」是一個可怕的名詞,但在植物的世界裡,真菌卻備受歡迎,特別是菌根菌,一種附著在植物根系助其生長的有益真菌。現代農業技術卻沒有對菌根菌手下留情:殺蟲劑及化學農藥對其趕盡殺絕;而且現代耕種和收割技術也將其連根拔起。 然而以色列生物農業初創公司Groundwork BioAg卻表示,這樣的現狀令人感到遺憾。該公司的研究人員表示,菌根菌能夠通過一種只能在顯微鏡下可見的菌絲有效延長植物根系,將根系表面積擴大至數千倍以上。該次根系可吸收普通根系無法吸收的豐富營養物質和水分。該公司表示,菌根菌可增加作物產量,恢復貧瘠的土壤,甚至還能減少殺蟲劑的使用。 Groundwork的上述結論源於以色列農業研究機構Volcani 中心過去二十年的研究結果和田地實驗。實驗顯示,多種作物如玉米、燈籠椒、向日葵和香蕉的產量都顯示了10位數的增長。該公司表示,菌根菌接種劑具有極高的濃度、純度和活性,因此足以達到主要農作物所需的功效。 該公司已經和Volcani中心簽署全球獨家授權協議,同意研發、生產以及銷售在該中心分離和培養的菌根菌株。該協議還包括獨家獲得Volcani中心近20年來開發的專利生產方法。該協定由創投公司ICV促成簽訂。該公司合夥人之一傑克列維(Jack Levy)說:Groundwork引發了大家濃厚的投資興趣,因為他們通過授權運用成熟技術生產出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獨特產品,成功避開了傳統生物農業技術公司的漫長緩慢發展歷程。 運用化肥、殺蟲劑以及灌溉等專業技術大量提高作物產量的做法,被譽為餵飽數億人口的法寶。但也有其弊端,大部分技術都被用於研究單一作物栽培,減少了多地的生物多樣性,導致用水短缺以及蟲害等諸多問題。雖然這些方法確實促進了大規模農業生產系統及其最大產量作物如大豆,但對於需要依靠菌根菌才能健康生長的各種需菌類蔬菜水果如橄欖、胡蘿蔔以及多種玉米品種來說,上述方法卻不是理想的栽培方式。 但研究顯示,並非每次向土壤接種菌根菌都能成功,而Volcani中心的大部分研究都能確定有效促進植物生長的營養物質的恰當比例,並能建立最有效的輸送系統將營養物質輸送至植物。Volcani中心成功研製出一種可自動附著在需菌類植物根系的專門設計的菌根菌,還研發出專利栽培方法確保接種進土壤的菌根能牢牢黏附在其中。Groundwork引發了大家濃厚的投資興趣,因為他們通過授權運用成熟技術生產出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獨特產品,成功避開了傳統生物農業技術公司的漫長緩慢發展歷程。該公司首席執行官約西•可夫曼博士(Yossi Kofman)說,多年來,大家都知道菌根菌可提高作物產量,還能對抗土傳病原菌,但通過Volcani中心的技術加值,Groundwork將會改變目前的栽培模式,將菌根菌運用到主要農作物的栽培上。   資料出處: The Times of Israel Gala 關鍵字: 菌根菌
日本岐阜大學利用微生物燃料電池成功從畜禽廢水回收磷
2015/02/11
摘要 岐阜大學於2014年12月2日,公開發表透過微生物燃料電池成功從畜禽廢水回收磷技術。 岐阜大流域圈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通過豬隻糞尿的畜禽廢水使微生物燃料電池運作,成功從正極回收磷技術。 磷為植動物代謝需要的元素,雖作為化學肥料來說是農業不可或缺的資源之一,但日本皆全依賴進口,再加上近年來磷礦石資源的枯竭,導致主要進口國中國關稅與國際價格的提升等各種不穩定風險因素。因此各企業與大學紛紛從含有洗滌劑的生活排泄水與含有排泄物的地下水,以及從各種產業廢水回收,推廣資源再利用化技術。 除此,釋放到自然環境中的禽畜廢物磷化合物河流和海洋的富營養化,如產生大量微生物的赤潮都是造成環境汙染的原因。透過微生物電池處理畜禽與生活廢水,對於磷的回收與廢水淨化是相當大優勢,並通過發電可達到廢水處理節省能源化,以岐阜大學目前實驗階段預計10~20年後即可達到普及化。   資料出處: 日本岐阜大學 關鍵字: 回收磷技術  微生物燃料
農業未來展望帶來政策變化之影響-歐美農業政策
2015/02/09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之全球經濟發展推測是以經濟成長率、人口、通貨膨脹率、貨幣水平以及能源價格作為前提條件。此前景大幅影響農業政策,即使日美歐盟深受影響卻僅反映在部分層面,因此關於各國農業政策修正必須簡要概括。 日本主要以「農林水產業、地域活力創造計畫」為基本政策,美國與歐盟則以2014年農業法與2014年CAP(共同農業政策)為基礎。關於歐美農業政策,概要如下: 1.美國新農業法 新農業法案自2014年施行,適用至2018年屆期。此農業法案大幅修改農作物計畫(Commodity Programs),如農業保險之新增、農地保全項目之效率化、營養補給協助計畫SNAP (Supplemental Nutrition Assistance Program,即食品券(Food Stamp)相關的資格給予,以及延長主要條項修正與特殊農作物、有機栽培農家、生質能燃料、農村開發、新從農者等措施。2014年至2018年推測農業法案相關支出額為4,890 億美元,其中預計有80%貧困者可分配到免費食品購買券。農作物計畫廢除過去維持15年以上以生產基礎品項的農家補貼,除此,新增乳製品的收入保障(棉花除外,註: 違反WTO規則)。 農作物計畫中直接給付部份,小麥、飼料作物、米、油糧種子、花生、豆類等的生產者可擇一選擇價格損失保險PLC (Price Loss Coverage)或農業風險給付ARC (Agriculture Risk Coverage)。為了此補助,生產者必須遵照農地保全條件(即減少種植)。關於農業貸款(Marketing Loan)部分,除了棉花以外皆無變更,棉花的貸款率則維持一定的波動幅度內。砂糖的價格制度則維持不變。 關於酪農方面則廢除當前的制度,取而代之以收入保障計畫(MPP:Margin Protection Program)與乳製品支援計畫(DPDP:Dairy Product Donation Program)。MPP方面當牛乳價格與飼料價格之差低於最低保障利潤時,則啟動利潤保障,DPDP方面當乳製品價格一旦低於目標值時,美國農業部(USDA)將以市場價格購買乳製品,支援低收入者。 2.歐盟共同農業政策 新共同農業政策CAP(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CAP)自2014年1月施行,直到2015年才全面實施。政策基本原則不變,但環境問題與政策預算則以各國調配為主,新政策主要內容如下: (1)加盟各國就各區域環境與氣候變遷,針對農村開發項目(第二支柱)至少分配30%預算,第一支柱的直接給付則須分配30%,以改善自然資源用。 (2)直接給付只限於積極參與農業活動者,各加盟國則可針對小規模農家採取特別制度、自然條件劣勢之農家補助、給予潛在性較弱國家特定支援。 (3)國家與農家之間直接給付差異,則以各國與各區域間著重於直接給付的層級然後再逐漸進行分配。再加上各加盟國就小規模農家的支付該如何取得平衡以及支付限額的容許度範圍。 (4)廢止計量的生產限制,以支持糧食支援計畫。   資料出處: OECD 關鍵字: 歐美農業政策
農業基因改造科技,秉承「積極研發,有效管理」之政策,迄今國內尚未核准基因改造作物推廣種植
2015/02/09
有關媒體報導「行政院領軍攻基改作物種植」一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表示,我國農業基因改造科技之發展,一直以來均秉持「以積極研發,並以確保國民健康及不影響環境生態安全為前提,對基因改造科技進行有效管理。」之政策立場,並未有所改變,國內基因改造科技之發展以非食用項目優先。該會表示,迄今尚未核准任何基因改造作物在國內推廣種植,惟為完備基因改造產品安全管理機制,刻正修訂農業基因改造科技相關法規,以兼顧國家整體利益、生態環境維護與產業發展。 國內尚未核准基因改造作物推廣種植 農委會指出,有關基因改造作物之管理,該會自94年以來,已陸續修訂植物品種及種苗法及其子法規,建立基因改造作物安全管理架構,所有基因改造作物均需依法通過生物安全評估,確認對國內生態與農業生產環境安全,方能取得種植許可,惟迄今尚未有任何基因改造作物在國內推廣種植。 修訂農業基因改造科技相關法規,完備安全管理機制 先進國家如美國、日本、歐盟、澳洲等,均積極發展基因改造科技,同時也制定相關法規進行管理,如澳洲於西元2000年通過基因科技法(Gene Technology Act 2000)、歐盟則於2001年訂有第2001/18號指令(Directive 2001/18/EC)、日本於西元2003年公布依基因改造生物等使用規範確保生物多樣性之相關法律(日本官方簡稱卡塔赫納法)等基因改造科技管理專法,以強化風險評估、風險管理、資訊公開及公眾溝通,使基因改造科技與相關產業能有秩序的發展。 我國基因改造科技之管理,自研發、農產品生產至食品流通,分別由相關部會管理。在農委會業務職掌方面,雖已於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漁業法、畜牧法及飼料管理法等法律,或農藥管理法、動物用藥品管理法及肥料管理法之子法規,訂有基因改造的管理規範,惟仍有不足之處,如生產者擅自種植基因改造作物可依法清除,卻無相關罰則適用等,該會現正參酌日、歐、美、澳等先進國家相關規範,檢視修正前揭法規,填補現行管理缺口,以兼顧產業發展、農業生產環境及農產品國際貿易,穩定國家經濟及國民生活福祉,並為國內生態環境安全嚴格把關。 農業基因改造科技發展以國家整體利益為主要考量,並強化公眾溝通 農委會強調,在農業基因改造科技發展上,與各國政府相同,均秉持公開透明之態度,進行政策規劃與管理。農委會立場與管理原則如下:一、基因改造科技政策,以國家整體利益及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為主要考量,審慎確立決策;二、選擇對生態環境危害風險小的非食用用途基因改造產品優先發展,如:花卉或螢光觀賞魚、動物用疫苗等;三、對於基因改造產品之發展,應提供客觀透明之科學證據,並強化與生產者、消費者之溝通協調。此外,為區隔國產與進口作物,國內目前亦正推廣契作非基因改造黃豆及飼料玉米等雜糧種植,以供應國人消費需求。   資料出處: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關鍵字: 基因改造  生物安全評估
105年度科技發展優先推動議題之建議
2015/02/03
摘要 105年度科技發展優先推動議題之建議分為「跨域整合」、「優質生產與創新加值」及「資源永續」三大面向,各面向之前10大推動議題如下: 「跨域整合」議題—top 10 ‧建構農業雲端資料庫基礎技術服務體系,協助產業檢測、分析、勞力替代等服務(E化)【國際趨勢、產業化利基】 ‧開發支援農業經營之資訊決策系統,及友善型人機介面軟、硬體設備(E化)【國際趨勢】 ‧健全農漁牧產品安全檢測、認證與履歷追蹤管理系統(E化、農糧、漁、食品、農政、牧)【社會關切】 ‧建立避免環境損害之農地開發影響評估機制與使用轉移準則(農環、農政)【社會關切】 ‧建構可應用於農產品開發之機能性生物及遺傳資源資料庫(食品、科產)【產業化利基】 ‧開發結合資訊、通訊、自動化等技術之農畜生產管理系統(E化、牧、農環)【國際趨勢、產業化利基】 ‧建立畜禽重要傳染病分子流行病學資料庫並推廣應用(防檢疫)【社會關切】 ‧發展互惠的兩岸農業交流模式(農政、國合)【社會關切】 ‧建構農林漁牧產品具市場需求價值的品質功能性資料庫,開發能於生產現場簡易快速評估其功能性之技術(食品、農糧、漁、牧、林)【產業化利基】 ‧開發食品安全資訊直接顯示系統及其相關檢測技術(食品、E化)【社會關切、產業化利基】 「優質生產與創新加值」議題—top 10 ‧加強開發具生醫功效之生物性材料及其保健產品(食品、科產)【產業化利基】 ‧開發新興技術,以去除食品原物料中天然存在的過敏原及毒性物質(食品、科產)【產業化利基】 ‧開發國產農林漁牧產品產地確認及品質快速量化分析檢測技術(食品)【產業化利基】 ‧作物之物質合成、生長、分化與環境適應機制研究(農糧)【產業化利基】 ‧監控可能受污染海域之水產品,確保漁貨為無毒水產品(防檢疫、漁)【社會關切】 ‧發展兼具生態、調節與灌溉功能之水路系統規劃及流域評估技術(農環)【社會關切】 ‧研發優質水產種原保存及觀賞魚、醫藥研究模式魚等經濟性新品種之繁養殖技術(漁、防檢疫)【產業化利基】 ‧依各地區條件研發適地的環保型農業生產技術(農環、農糧)【社會關切】 ‧加強能避免有害生物產生抗藥性株系與族群的管理技術(防檢疫)【產業化利基】 ‧闡明全球氣候變遷對我國生態系與農業災害的影響機制並提出因應對策(農環、科管、林、防檢疫)【國際趨勢】 「資源永續」議題—top 10 ‧開發廢休耕地再生活化,結合資訊與環境評估技術善用農地資源(農環、農政)【社會關切】 ‧開發具低耗能、低溫室氣體排放及水資源有效利用之作物生產體系(農糧、農環)【國際趨勢】 ‧有效蒐集、保存生物種原,並選育能因應氣候變遷之農業動植物種原(林、農糧、牧、漁、國合)【國際趨勢】 ‧建立配合國際養護措施的海洋資源監測管理系統(漁、國合)【國際趨勢】 ‧研發污染農地、廢棄魚塭、地下水超抽地區、河床與河岸、森林劣化地等生態環境復育技術(農環、漁、林)【社會關切】 ‧發展符合永續原則的循環型農業評鑑與認證制度(農政、農環、林)【社會關切】 ‧開發農業生態系環境資源之監測與災害預警技術(農環、E化、林、國合、防檢疫)【社會關切】 ‧開發森林資源與特有產物之永續經營及利用技術(林)【國際趨勢】 ‧建立台灣森林碳庫之估算與管理模式(林)【國際趨勢】 ‧建構動植物有害生物與外來入侵種之風險量化分析技術(防檢疫、林、國合) 【社會關切、國際趨勢】   關鍵字: 跨域整合  優質生產與創新加值  資源永續  報告檔案: 【105年度科技發展優先推動議題之建議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