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世界上首款由蜘蛛絲製造合成的大衣
2015/11/24
摘要 蜘蛛絲是地表上最強韌的材料之一,但你有想過蜘蛛絲可以做衣服嗎? The North Face和日本Spiber生物材料公司合作開發的「月球大衣」,據說將是全球第一件利用人工合成蜘蛛絲材料放上生產線的成衣。這個特別的蜘蛛絲纖維被稱為「QMONOS」,是從日文“kumonosu”一詞而來,意思是“蜘蛛網”。 「QMONOS」是將蜘蛛所吐出之蜘蛛絲解碼出絲蛋白的基因,再以重組DNA技術改造細菌使之產生蜘蛛絲蛋白,再合成為人工絲。除了衣服,這種強韌的材料還有許多可能的用途,如手術材料、人工血管與韌帶、自動零件和防彈衣等。 「月球大衣」,這種生物材料的環境友善特性,遠超過傳統織物。例如,棉花其實是全世界最毒的作物,種植過程的殺蟲劑用量超過全世界總用量的25%,農藥用量則佔總用量的12%。此外,相對於聚酯纖維或尼龍等石油材料,防水、耐髒卻有害人體和環境的氟碳材料或是多氟材料(PFC),「QMONOS」則是可生物分解的環境友善材料。   資料出處: EcoWatch 關鍵字: 蜘蛛絲纖維
SONY企業用IT技術推進農業革命
2015/11/23
內容索尼的子公司——索尼電腦科學研究所(SONY CSL)正在推進一項會給農業帶來變革的研究。該研究所認為現有的耕作方法會給地球環境造成過大的負擔,無法持續養活人類,希望能向世界推廣可持續的新型耕作方法。SONY CSL提倡採用“協生農法”的農業。協生農法就是通過讓多樣性植物利用各自的特性共存,來優化生態系統的栽培方法。在栽培過程中,不使用農藥,也不施肥,不耕地。協生農法利用鳥糞提供磷、氮等養分,用來培育果樹。作物的害蟲通過植物的組合來抑制。比如,香草類和蔥等不容易招害蟲,充分利用自然界本身具有的動植物共存的機制。該研究所的研究員舩橋真俊在研究所公開時的研討會(2015年10月14日舉行)上,指出利用協生農法,多種動植物可以共存,能抵抗較大的氣候變化。比如,即使在某年平均氣溫異常升高、大半植物都不生長的環境下,仍有部分植物可能會結出果實。舩橋真俊等人已在三重縣伊勢市某農場的協助下,試行這種耕作法,在1000平方公尺的圃場上栽培了200個品種。研究協生農法是研究所作為自己的使命為解決社會課題(農業問題)而推進,但作為一家電子企業的研究所,應更易於利用軟體技術來革新耕作法。該研究所開始著眼於耕作法與動植物及環境的關係,利用軟體技術整理它們之間的關係。比如,當植物A和植物B在附近栽種得多時,可以共存;如果還將日照、土壤濕度等環境也作為參數納入,便可以找出適合環境的植物群。根據巨大數據的關係找出新知識是大數據分析所擅長的。如果將來將植物的基因資訊等也做成資料庫,也許可以預測通過實驗發現不了的有效植物組合。另外,借助電腦的力量還可以找出能夠提高農戶的收益和工作效率的植物群。將來,或許可以根據每個圃場的氣候環境和土壤成分來提供最合適的植物種子等。 資料出處:Nikkei Business Publications 關鍵字:協生農法  IT技術
2014年日本特許廳農業技術動向分析
2015/11/19
摘要 本技術動向調查的目標對象為栽培與育種中的關鍵技術和應用技術。 栽培技術方面:智慧型農業(運用機器人自動化技術與ICT、GPS等新型先進技術,達到節省人力與高品質生產的新型農業),以及包含植物工廠中運用微氣泡與LED光源,控制營養成分技術。育種技術方面:基因編輯技術等,且涵括了New Plant Breeding Techniques(NBT),分子標識選拔等,以基因育種為主的新型育種技術。 ・第一章 農業關連技術概要 ・第二章 市場環境調查概要 ・第三章 農業關連政策動向調查概要 ・第四章 專利動向調查概要 ・第五章 農業關連技術研發動向調查 ・第六章 綜合分析及摘要   資料出處: 日本 特許庁 關鍵字: 農業技術  報告檔案: 2014年日本特許廳農業技術動向分析
生質能源:植物的適地適種
2015/11/16
摘要 玉米、小麥和油菜籽是製作生質酒精或生質柴油等生質能源的重要原料。根據由環境科學家研究團隊的研究結果顯示:用來種植這些生物燃料作物的地理位置選擇,將決定此區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多寡。 研究人員以全球作為估算模型,評估以生質能源取代石化燃料時,新的能源系統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彌補原本環境系統中的碳氮排放量,這段期間稱為溫室氣體回收期間(GPBT)。利用這個模式,科學家估算,生質燃油取代石化燃料需要19年,才能弭補原始環境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研究團隊的觀察目標是全世界,並估算將石化燃料和生質燃料轉變為能源的過程中,總共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本研究為第一個針對全球能源作物的產地,開發可評估各產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模型。利用這個模型能夠讓科學家因地制宜的規劃作物的生產,可以適用在第一代的生質能源作物,包括生質酒精的原料:玉米、小麥和甘蔗,或製作生質柴油的原料:大豆與油菜籽。 能源作物的發展一直充滿爭議,特別是開墾野地作為農田使用、或是轉作能源作物這類的策略,新的評估模式帶來新的觀點。未來的能源作物研究計畫,科學家將更會專注於GPBT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資料出處: Science Daily 關鍵字: 生質能源  溫室氣體回收期間
生物質碳化技術及其在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中的應用
2015/11/10
摘要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包括農作物秸稈在內的各種農林廢棄物總量和種類顯著增加,農林廢棄物的高效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已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難題。 生物質碳化技術是近年來新興的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新技術。該技術主要通過將農林廢棄物生物質碳化並以穩定的碳形式固定形成新型的生物碳產品。 生物碳不僅在固碳減排、改良土壤與肥料增效方面具有良好作用,而且在土壤修復與水污染處理等一系列環境資源領域中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本文闡述了我國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現狀以及生物質碳化及生物碳物理化學性質特徵,重點探討生物炭產品在農業及環境資源領域的應用現狀與發展前景,並對生物碳技術領域及其在未來農業及環境中的應用進行展望,旨在為農林固體廢棄物高效資源化提供新的思路,為農林廢棄物的高效迴圈處理利用提供新的模式。   資料出處: 浙江農業科學 關鍵字: 生物碳  報告檔案: 生物質碳化技術及其在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中的應用
利用咖啡渣作為燃料貯存物質
2015/11/09
摘要 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簡單的方法來處理咖啡渣,讓它們成為可以儲存甲烷的利器。 只要透過簡易浸泡和加熱過程,就能讓咖啡渣回收再利用,並且成為捕捉碳的材料---活性碳,而能夠儲存甲烷。 甲烷的捕捉和儲存提供環境雙重的回饋,不僅能減少環境中的溫室氣體,同時被貯存的甲烷也可以作為乾淨的生質能源,代替傳統石化燃料。   資料出處: IOP Publishing 關鍵字: 咖啡渣  溫室氣體
日本獨立行政法人最新行政改革
2015/11/06
摘要 由於日本「獨立行政法人通則法」部分相關法規的修正案通過(2014年法律第67號),並於2015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同日,日本農研機構之名稱正式由「獨立行政法人農業與食品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機構」,變更為「國立研究開發法人農業與食品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機構」。   資料出處: 農研機構 關鍵字: 行政法人  報告檔案: 日本農研機構名稱變更沿革之說明
紫外線(UV-C)可有效對抗特定水果表面上病原菌
2015/11/04
摘要 從事有機耕種的農夫,可能很快就會有一種新的方式,來確保新鮮水果的安全性。目前沒有有機的殺菌劑,防止農產品在加工後被細菌汙染的問題,但科學家已經證明紫外線C光可以有效對抗某些水果的表面上的食源性致病菌。 華盛頓大學食品專家Shyam Sablani 團隊注意到這項議題,便開始尋找殺菌劑的替代品,利用比UV-A和UV-B波長更短的UV-C,作為主要研究材料,希望能找到有別於化學性的殺菌方式。 UV-C存在於太陽光線中,具殺菌特性,能有效殺死細菌、黴菌與病毒。但當陽光通過大氣層時,UV-C很容易被大氣層、臭氧層完全吸收,以致於無法在生活中透過照射太陽光達有效殺菌的效果。不過也因為UV-C具另一項特性是無法穿透固體,但可藉由破壞微生物的核酸和DNA,達到表面殺菌的功能,而且不會對水果的品質造成影響。目前這項技術已被廣泛地應用在食物、飲用水以及受污染的空氣。   資料出處: Sciencedaily 關鍵字: 紫外線UV-C  食源性致病菌
生物時鐘LATE ELONGATED HYPOCOTYL基因可直接調控矮牽牛花香味散發時間
2015/11/02
摘要 開花植物從它們的花瓣部位散發出香味來吸引傳播花粉者。這種味道的傳送受到高度調控性,往往只侷限在每日特定的時間內。 儘管產生香味的生化途徑是具有專一性的,但目前所知的轉錄調控機制仍非常少。在報告中描述生物時鐘和花朵揮發性氣味傳遞之間的聯繫,並發現矮牽牛花香味散發時間的調節是由一個生物時鐘轉錄因子調節多個基因去參與的。 這項研究對氣味散發的複雜性以及未知的轉錄調節提供了重要的見解,同時也顯示植物在晝夜具規律性的生理時鐘內具有調控生理代謝的機制。   資料出處: PNAS 關鍵字: 生物時鐘  香味  轉錄調節
蘭花產業新利器 培養基微波消毒一貫化設備
2015/10/29
內容 蘭花產業是我國外銷重要品項之一,去年外銷產值達1億美元,總量亦突破一萬公噸。目前國內蘭苗培養基滅菌技術大多採用高溫高壓滅菌釜設備,然而現行的設備不僅操作上耗費人力,作業效率也比較低。為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成功研發「微波流體培養基消毒機」,以微波快速加熱流體滅菌,大幅減少設備體積,並且結合冷卻與充填系統,達到滅菌、冷卻、充填、封裝的一貫化作業,大大提昇作業效率並改善培養基的製造流程。 ・傳統滅菌設備與方法效率低 滅菌釜是生技產業最常見的滅菌設備,是以鍋爐或電熱器將水加熱成為熱蒸汽,透過熱蒸汽將熱傳導至培養基中,以高溫滅菌。由於熱傳導效率差,滅菌階段需要20至30分鐘,此外還需要額外的升溫與降溫時間。大規模配製培養基時,如採用臥式滅菌釜滅菌,係將培養基裝瓶後批次式推入滅菌釜消毒。以處理150公升培養基為例,整個作業流程需要2名人力操作2小時,不僅費力也費時。此外,因設備佔據空間大,大多只能存放室外,使得整個蘭苗生產程序與動線受到限制,增加不少時間或空間成本。 ・微波消毒效率高 微波加熱原理是利用極性分子在高頻輻射下產生旋轉磨擦生熱。培養基中的水分子是極性分子,也是微波加熱的主要對象。由於熱是產生自分子尺度,培養基的整體升溫是快速而且均勻,滅菌時間也因此縮短,效率提高。以本場研發的「微波流體培養基消毒機」為例,滅菌程序只需15秒鐘就可完成,除了效率提高,更可避免培養基內的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在長時間高溫下分解的風險。操作時,培養基先經由預熱、攪拌與過濾等程序,再導入微波裝置進行加熱滅菌。完成滅菌後立即經由冷凝器冷卻,進入充填儲存桶暫存,之後進行分注作業。 ・一貫化作業串聯生產線 由於「微波流體培養基消毒機」設備體積較小,再加上作業方式採連續式滅菌,培養基的配製可以和前後的作業程序串聯,達到滅菌、冷卻、充填、封裝的一貫化作業,節省許多時間成本,也提高生產效率。本機器的滅菌溫度與時間均可調整,且整體作業都應用儀電控制系統與各式電磁閥控制,因此作業輕鬆省力,可謂完全自動化。 ・適用塑膠瓶大幅降低成本減輕重量 培養基在微波滅菌後,於管路中已先冷卻降溫再行暫存,因此充填容器不再受限於傳統玻璃瓶,可採用成本低廉且輕巧的塑膠瓶。不僅在容器方面可省下2/3 成本,減輕九成以上重量,在外銷上更具競爭優勢。每只外銷貨櫃以4萬瓶蘭苗計算,所需容器成本可由60萬減少至20萬元,容器重量由10噸減輕至1噸。 花蓮農改場成功研發國內第一台連續式蘭花培養基消毒機,並整合成「培養基微波消毒一貫化設備」,利用微波加熱原理快速且均勻的滅菌;並藉由一貫化作業節省大量的空間及時間成本。透過此項技術,可望對國內蘭花產業中的培養基滅菌程序,有突破性的貢獻,進而提升我國蘭花產業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   資料出處: 農民學院 關鍵字: 蘭花產業  微波流體
Boyan Slat與他的海洋淨化計畫
2015/10/26
摘要 由年僅20歲的Boyan Slat發起的海洋淨化計畫,將於2016年從日韓間對馬群島開始執行,透過飄浮在海平面的The Ocean Cleanup設施,阻斷與打撈海洋中的塑膠垃圾,比既有方法快上7900倍,而成本僅需以往的3%。 作為史上最長的漂浮設施,The Ocean Cleanup長度超過2000公尺,在2年的期間內會在水面不斷攔截漂浮垃圾,直到抵達對馬群島岸邊。截至目前為止,已有超過3萬立方公尺的海洋垃圾被攔截、沖刷到對馬群島岸邊,當地也已經開始考量將這些垃圾轉化為能源的新提案。 Boyan提及,「海洋汙染已是今日最大環保議題之一,透過這項設施,不僅能夠清潔地區海域與海岸,更為淨化太平洋。同時,我們也將持續觀察設施的堪用度及有效性。」 這項計畫將會持續進行5年,除了淨化海洋之外,相關團隊將會持續測試這項設施的可行性。預計5年計畫後,將於夏威夷與加州中間架設長達100公里的The Ocean Cleanup設施,並放置長達10年,初步估計可成功攔截太平洋垃圾帶(the 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將近一半的垃圾。根據環境學家推測,海洋中存在的漂浮垃圾,足以填滿600台波音747飛機。 Boyan更指出,目前的海洋漂流垃圾多屬大體積的漂浮物,隨著陽光的照射,長時間下來,這些漂浮物將會被分解成更小的碎屑,變得更加難以清除。清除海洋垃圾的行動,刻不容緩。這樣的設施也將同步於應用於河川,避免更多垃圾進入海洋。   資料出處: TECHTIMES 關鍵字: 海洋淨化  漂浮設備
行政院生產力4.0產業與技術發展策略-農業生產力推動策略
2015/10/22
摘要 臺灣近年農業生產力提升主要仰賴於農業生物科技的快速進展,以新品種、新技術帶動產業發展。 惟農村現正面臨勞動力缺乏與農民高齡化,期待藉由農業生產力4.0之推動,應用前瞻工程技術再次推升農業生產力,邁向效率/效能、安全與降低風險的新農業時代。 ・全球及臺灣農業發展趨勢觀察 ・重大發展課題研析 ・臺灣競爭力優勢分析 ・中長程願景目標(106-109、110-113年) ・主軸策略與具體行動措施(106-109年) ・績效指標與預期效益   資料出處: 行政院科技會報 關鍵字: 生產力4.0  農業生產力  報告檔案: 【生產力4.0產業與技術發展策略-農業生產力推動策略】
神奇保鮮紙Fenugreen FreshPaper
2015/10/22
摘要 常常為了食物還沒吃,就已經壞掉而感到困擾嗎?一位印度裔的美籍高中生Kavita Shukla發明了有專利的Fenugreen FreshPaper來解決這個問題。她將藥草與香料融入紙張中來達到天然防腐效果,讓人們免於食物的浪費。 在FreshPaper上所使用的藥草及香料混合液是專利,唯一透露的成分是種印度常見的烹飪香料「fenugreek」(葫蘆巴)。它不僅可以抑制細菌與黴菌的生長,也可以對造成水果過熟的酵素有相同的抑制作用。 Kavita Shukla並非一開始就有解決食物浪費問題的靈感。有一次她回印度探望奶奶,卻不小心在刷牙時喝到一些自來水,Shukla說:「我當時嚇壞了,以為自己會生病。」後來奶奶把一些藥草及香料混成一個配方溶液,對她說:「把這喝了吧,妳會沒事的。」Shukla很懷疑,但還是喝了,結果真的沒出問題。Shukla開始對這件事感到好奇,並將時間花在研究「開始腐爛」的水果跟蔬菜上,最後想出方法將預防食物腐爛的混合液融入紙張中。 Shukla說:「我們的顧客稱它為農產品的保鮮紙。只要你放一張FreshPaper到抽屜、紙箱、或水果盤,就可以達到延長食物保存期限的效果。每張有機、可生物分解的FreshPaper可以維持兩到三周,直到它獨特的楓木氣味開始消失,以此判斷它是否還有效。」     資料出處: Fast 關鍵字: 藥草混和液  保鮮
將非食用性生物質利用酵素法轉化纖維素為澱粉
2015/10/21
摘要 全球對糧食的需求,可能在下一個40年人口和食物消費將會增加一倍。為了滿足世界未來在糧食和可持續發展的生物燃料和可再生材料的需求,生產富含澱粉的穀物和富含纖維素的生物能源工廠必須大量增加,並同時儘量減少農業對環境的影響和保護生物多樣性。 維吉尼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成功將纖維素轉化為澱粉,這個技術過程將使人類從不曾被作為食用作物的植物中獲得營養物質。新研究成果將開啟“任何植物都可被製成糧食”的理想境界,並減少對那些必須種植在珍貴土地上,汲取肥料、大量水的農作物的需求。 研究人員利用了創新的方式將纖維素轉化為直鏈澱粉。新方法能從非食用植物材料(如玉米桿)中提取纖維素,並將其中約30%轉化為直鏈澱粉,而剩餘的纖維素水解為葡萄糖,利用於乙醇生產。這個過程對任何植物的纖維素都有效。它又被稱為“同步酶生物轉化和微生物發酵”,便利使用於工業性大規模生產,同時對生態環境無害,因為這個過程並不需要昂貴的設備、高溫或化學試劑,也不產生任何廢物。 研究團隊製造出來的澱粉是直鏈澱粉,它不會在消化過程中被破壞,能夠充當食用纖維的優質來源。之前已有研究證明直鏈澱粉能減少人們罹患肥胖症和糖尿病的風險。 除了充當食物來源的角色外,澱粉還能用於製造可食用的、生物能分解的食品包裝薄膜。此外,它還能用於儲存高密度氫,解決和氫儲存、配送等相關的問題。   資料出處: PNAS 關鍵字: 酵素轉化法
政府大力推動生物經濟 2020跨越3兆元規模
2015/10/19
新聞稿 行政院「2015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三天議程於9月9日順利結束,行政院院長毛治國在閉幕會議中表示,生物經濟將是繼電腦網路之後的重要世界競爭熱點,政府藉由「臺灣生物經濟產業發展方案」的推動,目標朝向2020年達到3兆元經濟規模,因應人口老化的健康福祉需求並追求平衡產業結構,聚焦「藥品及其服務、醫療器材及其服務、健康照護、食品及農業」五大領域的產業發展,精進產業化技術、充實人才、調適法規、完善資本環境,規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推動措施,立足臺灣,放眼世界,同時藉著健康照護的服務模式的建立,提升全民福祉,帶動多元化領域及產業的茁壯,將臺灣的經濟帶往另一高峰。 在製藥方面,將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加速技術開發與商品化,開拓國際市場,使臺灣成為全球新藥研發與加值重鎮。五年之內總產值超過一仟億,複合成長率6.5%,產業附加價值率達35%,並有超過3家具國際品牌的旗艦公司。在醫材領域方面,將結合ICT與精密機械及材料,並發展智慧健康服務的方式,推動高附加價值醫材,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五年之內總產值超過二仟億,複合成長率8.4%,並有超過2家具國際品牌的旗艦公司。在健康照護方面,將推動健康生活相關科技應用服務規模化,強化我國健康照護的產業規模達1.4兆元。也將藉助科技發展來整合健康照護服務,提供國民完善照顧,例如獨居老人之遠距照護量五年內提升至目前的十倍,各種創新服務模式更將帶動新一波的經濟成長。 另為推動食品產業的發展,朝向年產值超過8仟億元及複合成長率4.7%的目標邁進,將以科技提升食品防護,增強國人飲食健康,並加強國際連結。這包括透過食品管理及健康餐飲教育等方式,以優化食品產業供應鏈,強化科技創新與研發,帶動重點食品產業與產品發展,以提升食品之國際市場競爭力。最後在農業領域上,朝向年產值超過6仟億的目標邁進,要強化具全球競爭力的農業生物經濟科技能量,建構農業生物經濟產業化發展環境,培育產業導向的跨領域多元化人才,推動農業生物經濟產業國際化發展。 毛院長指出,電子資訊和生物經濟雙引擎的發展將成為驅動經濟成長的關鍵動能,有助於台灣產業多元化及驅動經濟的永續成長。生物經濟領域中的醫療器材、智慧醫療與照護均和電子資訊科技息息相關,藥品開發以及農業生技的產業化的發展,也與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來掌握消費者需求密不可分。臺灣可基於生技發展所累積的技術能量,加上ICT能力,優勢加值、跨域合作,發展生物經濟,創造出更大的技術優勢及產業多元化的能量。 毛院長指示,本次會議所達成的共識與結論,請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召集相關部會,在產業化技術、人才、法規、投資與資本環境、基礎建設與國際化各面向,設定具挑戰性的目標,以前瞻宏觀策略思維,儘速積極規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推動措施,並立即據以執行落實,以建構台灣發展生技產業的競爭優勢,讓生物經濟成為帶動我國整體產業快速發展的火車頭! 本次會議經由三天來委員專家、相關部會和產學研各界的熱烈交流,成果豐碩。今年BTC與會者有特別從國外回來的專家,包括Lin & Associates全球法規顧問公司總裁林秋雄、瑞華醫藥執行副總陳紹琛、Vivo創投創辦人孔繁建、美國The Vertical Group創投公司合夥人張有德、Aspen Sciences總裁楊育民等人;另外國內各界專家,包括中研院翁啟惠院長、上騰生技顧問公司張鴻仁董事長、健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陳正總經理、生技產業發展協會李鍾熙名譽理事長等人,還有相關部會首長、產學研各界代表,總計約150人共同與會。   資料出處: 行政院科技會報 關鍵字: 2015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
行政院生產力4.0科技發展策略會議總體說明
2015/10/19
摘要 行政院科技會報設置要點第二點第五項籌辦重大科技策略會議,以形成行政院推動科技發展策略。本年度擬辦理「生產力4.0科技發展策略會議」。 全球生產製造朝資訊化、智慧化發展下,量化生產進化為多元訂製量產服務模式。產業供應鏈加速垂直與水平數位化是競爭關鍵。 ・全球競逐智慧製造科技發展(拉力、推力) ・各國政策與產業競爭趨勢 ・我國產業發展前景、與重大挑戰課題 ・核心理念 ・議/子題規劃與部會署分工 ・議/子題規劃研析內容   資料出處: 行政院科技會報 關鍵字: 生產力4.0  報告檔案: 【行政院生產力科技發展策略會議總體說明】
陸上養殖
2015/10/13
摘要 由於全球海水漁業生產量已達到極限,為增加全球水產物需求。未來必須擴大養殖業發展,但礙於適宜養殖地的制約等因素,海水養殖已達到飽和。必須尋找可不需設限的設施地,比海水或內陸養殖可提高全球「陸上養殖」高產值。 「陸上養殖」為陸上人工型養殖方式,分別有「開放式」「閉鎖循環式」兩種方式。此特刊針對陸上養殖進行現況及未來發展之分析: ・何謂陸上養殖 ・陸上養殖的可能性與意見交換的實施 ・業界首創人工乳陸上養殖的優劣勢(與海面養殖比較) ・閉鎖循環式陸上養殖邁向事業化的課題與未來方向 ・國內(日本)陸上養殖之現況   資料出處: 農林水產省水產廳 關鍵字: 漁業養殖  報告檔案: 陸上養殖について
世界首間完全機器人農場將於2017年啟動
2015/10/12
摘要 機器人將是未來的耕種者。一間日本公司正在建設一個趨向由機器人和電腦完全控制的室內蔬菜農場。 該公司命名為Spread,預計在2017年正式營運,全自動化的栽培過程可以使作物在更好的環境生長且以更低的成本生產。 植物可以養液種植不消耗土壤資源,且高達98%的流動水將被回收,工廠將不必噴灑農藥,因為害蟲在戶外。利用人工照明裝置所生產的食物供應不必依賴天候,照明光源也可通過再生能源供應。   資料出處: POPULAR SCIENCE 關鍵字: 機器人農場  全自動化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