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首次發現對於水稻的稻熱病等多數病害發揮強力防禦機能的基因
2013/02/19
摘要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07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農業生物資源所發現水稻的「WRKY45」基因對於稻熱病等多數病害有極強的抵抗性,未來有機會將其導入水稻系統中,育成對水稻多數病害有抵抗性的品種,並且可期待將其應用至小麥等其他的稻科植物,廣泛應用至食材、飼料或生質燃料的生產,大幅減少農藥的使用,對作物的安定生產與減少環境汙染等面向發揮很大的貢獻。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陳郁文整理) 關鍵字:防檢疫 發布日期: 2013/02/19 資料出處: 農林水産研究成果10大トピックス http://www.s.affrc.go.jp/docs/10topics.htm
世界首次成功地僅將必要的基因精準地(pinpoint)進行改造、育成耐受特定除草劑的水稻
2013/02/19
摘要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07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草劑的水稻,以此改變方法成功育成作物為世界的先例。以往雖有以基因標靶(Gene Targeting)技術破壞水稻基因的成功案例,但本研究則是成功的根據需求將突變導入水稻的基因當中,顯示了以基因標靶技術精準地改良作物的基因的可行性。如此以基因標靶技術改良型的基因完全置換原來的基因,是以往形質轉換技術無法達到的,未來可望應用此技術依照設計設計進行品種改良。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陳郁文整理) 關鍵字:農糧 發布日期: 2013/02/19 資料出處: 農林水産研究成果10大トピックス http://www.s.affrc.go.jp/docs/10topics.htm
解開可以辨識白蟻卵的化學物質---卵辨識費洛蒙的真相
2013/02/19
摘要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07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卵辨識費洛蒙被認為是白蟻強力控制其社會行動的重要費洛蒙,因而大受矚目,岡山大學環境學研究科挑戰鑑定該費洛蒙成功,於世界首次明確提出卵辨識費洛蒙即為可將細菌的細胞壁分解的蛋白質---溶菌脢(Lysozyme),同時在卵尚在蟻后卵巢內的階段即發現溶菌脢的基因、發現溶菌脢的生產。由於卵辨識費洛蒙--溶菌脢強力誘發卵的搬運行動,若將其塗於人工假卵上,投予白蟻,白蟻有可能將其搬運至巢的生殖中樞;因此期待未來能在人工假卵中加入殺蟲劑,再塗上溶菌脢,以在白蟻巢的生殖中樞有效地導入殺蟲劑,開發新一代以微量的藥劑就可以有效的驅除白蟻的系統。目前正在開發將殺蟲劑包入假卵的技術,並檢討其應用於世界上各種白蟻的適用性,期望朝向具體產品化的方向開發。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陳郁文整理) 發布日期: 2013/02/19 資料出處: 農林水産研究成果10大トピックス http://www.s.affrc.go.jp/docs/10topics.htm
水稻基因數推定約有32,000個,已決定其中29,550個基因的位置,並將資訊公開
2013/02/19
發布日期: 2013/02/19 資料出處: 農林水産研究成果10大トピックス http://www.s.affrc.go.jp/docs/10topics.htm 摘要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07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以農業資源研究、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及資訊・系統研究機構國粒遺傳學研究所3機關為核心之國際合作計畫Rice Annotation Project (又稱RAP)決定單子葉植物---水稻的基因體全鹽基序列上所存在的29,550個基因的位置,並基於此結果推定水稻的基因數約有32,000個。此數目遠比預想的少約50,000個,與基因體大小約為水稻的三分之一的阿拉伯芥(Arabidopsis,雙子葉植物)相比(基因數約26,000~27,000個),並沒有大很多。該研究亦指出水稻基因體上約有28,540個基因之功能可能為蛋白質的製造,將這些蛋白質的機能透過電腦進行資訊分析,並請專家進行資料的精查,推定的結果可說明其中19,969(約70%)個基因的機能。這些情報已以資料庫的形式公開(http://rapdb.dna.affrc.go.jp/ 或http://rapdb.lab.nig.ac.jp/)。2004年12月雖已完全解讀水稻的基因體全鹽基序列,然而僅解讀出四種鹽基ATCG之排列,為使未來的研究得以順利進行,有必要解明基因體鹽基排列上哪裡有怎樣的基因等生物學資訊,此回的成果期待為促進未來水稻育種等研究帶來很大的貢獻。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陳郁文整理) 關鍵字:農糧
發現花粉難以飛散、進行閉花受粉之水稻突變體及其原因基因
2013/02/19
摘要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07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中央農業綜合研究中心、東京大學與九州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了花粉難以向周圍飛散、進行閉花受粉的水稻突變體,並解開閉花受粉的機制與原因基因。九州大學育成突變族群、東京大學認定為閉花受粉的變異體、中央農業綜合研究中心與東京大學共同分析其分子機制。水稻的花瓣間有一稱為鱗被的器官,普通的水稻中,鱗被膨大後潁(日後會變成糠的部分)會被向外擠出,花瓣便打開了,花葯會向外露出,花粉便向四周飛散。所研究的突變種水稻在開花期無法向外伸出花葯,進行自花受粉後仍可正常的結實。由於其鱗被突變為扁平細長狀,無法正常膨大,因此無法擠開穎而開花。根據基因分析與水稻基因體資訊,造成閉花受粉的原因基因被認定為決定鱗被性狀的SUPERWOMAN 1 (SPW1)基因。本研究期望可發展為阻止基因改造作物花粉飛散、影響一般農作物的技術,開發基因改造水稻的實用品種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陳郁文整理) 關鍵字:農糧 發布日期: 2013/02/19 資料出處: 農林水産研究成果10大トピックス http://www.s.affrc.go.jp/docs/10topics.htm
棲息於稻科作物的葉表面的微生物,可有效分解生物可分解性塑膠
2013/02/19
摘要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08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農業環境技術研究所從稻科作物的葉表面,發現兩種對生物可分解性塑膠具有強力分解能力的微生物,期待將應用這些微生物以有效分解使用過後之生物可分解性塑膠的相關技術實用化。農業環境技術研究所發現,植物的葉表面的構造與生物可分解性塑膠的構造很相似,開始探索稻科植物葉表面的微生物,期望從中找出可強力分解生物可分解性塑膠的微生物,成功的發現兩種(酵母菌與絲狀菌)。透過實驗分析,發現這些微生物及其生成的生物可分解塑膠分解酵素,對於農業用多層膜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olybutylene succinate, PBS)與聚丁二酸/己二酸(Polybutylene succinate adipate, PBSA)的分解能力很低,但對於用作包裝容器的聚乳酸則有很高的分解效率。為了減少塑膠廢棄物的回收步驟與處理量,因而在農業資材中導入生物性可分解塑膠,然而生物性可分解性高的資材,強度會降低,反之強度越高的資材大多越難分解,因此同時亦應加強分解技術的開發。此次發現之微生物不僅可用於控制生物可分解塑膠的分解,亦開啟保有強度又容易分解的農用資材的技術實用化的開發道路,期望能簡化農用多層塑膠膜的廢棄處理程序。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陳郁文整理) 關鍵字:農環 發布日期: 2013/02/19 資料出處: 農林水産研究成果10大トピックス http://www.s.affrc.go.jp/docs/10topics.htm
世界首次成功採用基因改造蠶開發螢光色之高機能絲線?纖維
2013/02/19
摘要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08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東レ(股份有限公司)、東京農工大學、群馬縣蠶絲技術中心、群馬縣纖維工廠試驗場、理化學研究所及Amalgaam有限公司共同研究,成功開發以基因改造蠶生產高機能絲線・纖維。基於基因改造蠶育成技術的提升,為提高絲線的實用性,成功開發綠色、紅色、橘色等帶有螢光色的絲線、世界上最細的絲線、以及作為醫療素材用的絲線等利用可能性高的絲線。此次開發之絲線試作的織品於農業企業博覽會中展示,連媒體界都發出廣大迴響,期待利用此次開發之絲線製作前所未有的、時尚的、具特殊風格的產品,如高級織品、特殊用途織布等。再者,亦可開發細胞接著性高的絲線,作為人工血管或角膜培養的薄膜使用,其有用性與有效性都被賦予高度期待。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陳郁文整理) 關鍵字:農糧 發布日期: 2013/02/19 資料出處: 農林水産研究成果10大トピックス http://www.s.affrc.go.jp/docs/10topics.htm
農業科技前瞻策略規劃成果-生技領域
2013/02/18
摘要 探究現況生技領域的發展瓶頸,包括以傳統育種方式選拔優良品種畜禽、國內外消費者對GMO作物仍存有疑慮、動植物病害仍大多依賴化學藥物,國內現有品種無法充分受到保護、植物生產為機能性食品之原料來源具土地依賴性等。經農業科技前瞻四年運作、結集產官學研人士專業智慧提出18項科技前瞻議題,並對生技領域型塑2025年共同願景,生產方面應普及生物技術提升農畜育種效率和生長發育調控,並有助於農畜產物對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在生活方面探索生物體及其延伸產品之基因圖譜,推動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及細胞工程技術,精密調控細胞代謝路徑,增進農產品對人體的安全性、附加價值與機能性間接使消費者對GMO之認識與接受度普及。生態方面則是開發生物性農用資材,取代農、畜、水產業對化學藥劑的依賴,兼顧農產品的安全與環境生態的保護。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副研究員 陳亭安整理) 檔案下載: 生技領域策略規劃成果簡介 發布日期: 2013/02/18 資料出處: 農委員會科技計畫  100農科-1.1.10-科-a1
基因轉殖作物對經濟與環境的效益評估-烏克蘭
2013/02/08
摘要 2012年烏克蘭一份報告中指出,現有的基因改造作物為經濟與環境帶來許多的助益。該份報告的共同筆者強調「基改作物能讓農民使用較溫和的農藥及除草劑,對自然環境有所幫助。」而英國顧問公司PG Economic也表示「如果被允許使用基改作物,對經濟及環境的利益非常大,並可提高農民收入和減少風險。」 研究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1)目前每年烏克蘭有關基因改造作物的利益高達5.25億美元;(2)基改技術能提高四種主要作物的生產量90萬公噸至320萬公噸,等於增加1.5%至9.5%的年生產總量;(3)更密集的生產及產量的提高有助於成本的降低;(4)四種主要作物總除草劑的使用量,可能會因此下降4.4%和7.8%之間(約0.24萬至0.42萬公斤)。其將有效減少對環境的影響;(5)每年約種植面積約10萬公頃的玉米,將不再需要使用殺蟲劑,有助於進一步降低約23,000公斤的農藥使用;(6)減少除草劑和殺蟲劑的使用,每年節省78萬公升和156公升的石油使用,進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73萬公斤和535萬公斤。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副研究員 黃旭平整理) 關鍵字:基因改造作物 農藥 除草劑 發布日期: 2013/01/22 新聞來源: The potent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using current GM traits in Ukraine arable crop production; http://www.pgeconomics.co.uk/page/34/crop-biotechnology-gm-crops-ukraine
以微細藻類生產生質燃料─以作為次世代能源的來源而備受矚目
2013/02/07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11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 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各研究機關相繼投入作為次世代能源來源而備受矚目的藻類的生物燃料技術開發,筑波生物技術研究所發現可高效率生產油脂的新種綠藻,筑波大學亦在沖繩的紅樹林發現不行光合成作用、增殖速度很高、同樣具高油生產率之新種藻類。 此外,農林水產省委託中央大學進行低成本、生產油脂高效率的藻類育成、選拔、油脂回收等技術的開發,期望透過新種藻類的發現與相關技術的開發,以藻類生產的油脂替代石油燃料,同時可利用作為化妝品或食品原料,榨油後藻類殘體,尚可作為家畜或魚類的飼料。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