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動物實驗證實:食用柑橘類可抗老化
2013/05/20
摘要 多吃柑橘類水果有助抗老化?日本果樹研究所與靜岡縣立大學研究發現,柑橘中含有的隱黃素β-CRP(β-cryptoxanthin)能讓白鼠壽命更長。β-CRP過去在流行病學統計中被發現可能具延緩老化的功效,如今透過動物實驗加以確認後,將成為柑橘水果促銷及相關商品開發之一大利點。 β-CRP為抗氧化劑的一種,由於DNA被氧化而受損是生物老化的主因,適當攝取富含β-CRP的柑橘類有助於延緩老化。研究團隊讓三組一個月大的白鼠分別飲用不同濃度的橘子汁(3.8%、11.3%、38.0%)、β-CRP溶液及水,觀察其壽命變化,結果發現喝水的白鼠過了4~5個月後開始出現死亡,存活超過9個月的只有75%;反觀飲用11.3%和38.0%橘子汁的白鼠直到8個月後才出現死亡,其中92%壽命超過9個月。這些飲用橘子汁的老鼠,大腦中DNA氧化受損的情形降低了30~40%,對於12個月大的「高齡」老鼠而言,有攝取橘子汁的組別也能抑制學習能力下降。靜岡縣立大學藥學部海野教授表示:「吃橘子或喝橘子汁有助健康並維護腦機能,以實驗鼠的劑量來換算,成年人一天攝取1個以上的橘子就能期待產生功效」。由於台灣亦盛產金桔、柳丁等等柑橘類作物,若也能進行相關比對研究來確認功效,或許可擴大宣導、促進國民消費,以助解決長年生產過剩、滯銷的問題。 關鍵字:     資料出處: ミカン老化遅らす-マイスで実証; 日本農業新聞 2011/7/7
以土壤洗淨法建立低成本的水田鎘汙染淨化技術
2013/04/25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10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日本農業環境技術研究所和長野縣農業試驗場等單位合作,以「土壤洗淨法」開發可實地處理的方法,為一種低成本的水田土壤鎘污染淨化技術。首先將受汙染水田注入含氯化鐵的水,使土壤呈酸性而溶出鎘,再進行排水即可將鎘去除。本技術可使水田土壤的鎘含量減少60-80%,所生產糙米的鎘含量則減少70-90%,標準費用為每公畝30萬元日幣。目前鎘污染田使用客土處理的作法,有高成本以及營養成份衰退使收成減少的問題。本技術除可降低成本,且對環境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影響較小外,今(2011)年日本的食品添加物規格基準中米的鎘含量須低於0.4mg/kg的標準,本技術亦可做為達成此標準之對策。
甘蔗多功能利用技術:砂糖/酒精複合生產流程已進入實用階段
2013/03/25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10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日本朝日啤酒株式會社(Asahi Breweries, Ltd.)與九州沖繩農業研究中心合作開發生質能源產量高的甘蔗新品種,相較於以往品種,新品種的生質能源產量高出50%,糖產量高出30%。且由於新品種使用多次發芽栽培技術,在採收後仍會從地下部發芽,故可增加產量,降低成本。此新品種搭配砂糖/酒精複合生產流程的最大特色,在於不減少砂糖的產量之下,同時能大量生產酒精,免除生質能源排擠糧食生產的疑慮。本技術若能廣泛實用化,除有助於解決糧食及能源問題之外,也可促進日本西南部農業的復興,並削減溫室氣體的排放。                                     發布日期: 2013/03/25 資料出處: 農林水産研究成果10大トピックス http://www.s.affrc.go.jp/docs/10topics.htm
百餘國農業首長承諾將審視農作物基因庫
2013/03/22
摘要 來自超過一百個不同國家的農業部門官方首長,於2011年3月14至18日齊聚印尼峇里島展開會議,共同承諾在「國際糧食及農業基因資源條約 (International Treaty on Genetic Resources for Food and Agriculture)」的架構之下,對於農作物基因庫重新進行審視,並公開督促尚未簽署條約的國家能儘速加入,以維護生物多樣性資源、因應未來潛在的氣候變遷及糧食危機。 (註:國際糧食及農業基因資源條約目前共有127個會員國,我國尚未加入) 「國際糧食及農業基因資源條約」主要目的在於建立國際性的多邊系統,使各國得以分享64種重要農作物的種原及基因資源,這些作物佔全球糧食供給總量80%以上。本條約書記官Shakeel Bhatti表示:「若國際糧食及農業基因資源條約能更有效率地保護作物資源,人類將能有效面對未來糧食危機的挑戰;以全球生物多樣性重要據點─印尼為例,印尼持續在條約中扮演領導者的角色,並且向各國展現農業可以和環境保護共存共榮。」 今日這項基因資源系統擁有超過130萬項獨特的作物樣本;此外,西班牙、義大利、挪威、澳洲等國也在條約架構下提供「利益共享基金(Benefit-sharing Fund, BSF)」給予願意配合的農民,使他們在自家的農田保育生態和基因多樣性、調適傳統農作物以因應氣候變遷。 在這次會議中,各國農業首長已宣示認同氣候變遷對農作物基因資源產生的風險,並主張基因資源的保存無論在農民選種、傳統育種乃至於先端生物科技等面向,均具有關鍵影響力,同時也蘊藏未來市場商機。預期會員國將宣佈更多新投資與保育計劃,使行動擴及全球,讓更多人能藉此受益。 關鍵字:基因庫 國際糧食及農業基因資源條約     發布日期:   資料出處: Ministers commit to review the world crop gene pool; Website of FAO 2011/3/11 http://www.fao.org/news/story/en/item/52635/icode/ 相關連結:
中國農業生技法規—兼論出口與進口
2013/03/15
摘要 中國基改作物進口申請流程,平均耗時兩、三年,申請項目必須先通過原產國的審核,甫獲申請資格,所以中國和外國的審核程序無法同步進行。中國研究報告也指出,中國面對低度殘留(LLP)採取零容忍政策,這會干擾貿易活動,波及出口市場。 本報告也指出,中國已經核准幾種基改作物,並有多種基改作物等著審核,但目前為止,中國尚未替國內基改作物,在國外申請上市許可。儘管中國稻米出口量持續降低,影響不大,但中國米製品出口量不斷增加,不可掉以輕心。   作  者: 陳郁文 副研究員 資料出處: Huang J. and J. Yang. 2011. China’s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Regulations—Export and Import Considerations. International Food & Agricultural Trade Policy Council (IPC) 相關連結: http://www.agritrade.org/Publications/documents/LLPChina.pdf 關鍵字: 農業生技 生技法規 報告檔案: 0822-中國農業生技法規—兼論出口與進口
世界首見藍玫瑰新上市
2013/03/13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09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日本三得利公司(Suntory Holdings Limited.)利用基改技術開發的藍玫瑰, 定名為"喝采"(Applause),自2009 年11 月起在日本首都圈、京阪神、愛知縣內銷售。炙手可熱的藍玫瑰,身價一朵2000-3000 日圓,為其他玫瑰售價的十倍。藍玫瑰的研發在二十年前就已開始,來自三色堇的藍色基因,使玫瑰可合成飛燕草素(delphinidin) 而呈現藍紫色。此品種在2004 年培育成功,在確認雜交無不良影響後,2008 年取得農林水產省和環境省的許可,並開始商業栽培,成為日本基改作物上市的首例。基因轉殖將有助未來新花色品種的開發,並激起民眾購買花卉的需求。
基因改造作物發展現況
2013/03/13
摘要 2009年由PAS羅馬教皇科學院(Pontifical Academy of Sciences)贊助下舉行「基因改造作物發展現況」主題研究週。會議內容包括:調查新品種基因改造作物的應用情況、基因改造技術對農業的改善,以及對窮人和弱勢群體帶來的利益。未來五十年,因人口膨脹以及氣候變遷將導致更嚴重的糧食問題。現行的農業生產模式勢必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科學界應致力於農業生產力的研究與發展,並讓這樣的進步與利益能受惠於較貧困的未開發國家。 基因改造作物除了能克服環境因素增加產量、添加成分改善營養問題之外,還能減少農藥使用,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生物多樣性和保護環境。需讓大眾更了解基因改造作物,可透過各種會議、公眾辯論等,增強大眾理解科學的作用、專利權、各國政府部門的合作關係、國際組織和民間組織的作用,達成適當和符合成本效益的合理監管。 會議中也探討了信仰、科學與道德的議題。基督徒的著眼是維護神聖的起源,上帝賦予人類,讓人類成為上帝的管家,為追求生活和幸福,以科學干預自然世界不應該被看作是違背自然法則,應該被看作是一個物理或植物/動物性的發展。 會後建議: 1) 增強監管機制。 2) 以科學和風險控管為基礎原則,合理化的評估和批准新的作物品種。 3) 重新規劃預防原則的應用農業。 4) 重新評估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 5) 持續以基因改造作物提升營養價值與產量。 6) 利用公共政策協助小農戶。 7) 以改善貧窮的人生活為目的,持續性的推廣、宣傳以及實踐。 8) 呼籲各國政府、國際援助機構和慈善機構等相關組織,擴大這方面的投入,正視基因改良作物的安全性,以及糧食問題的急迫性與重要性。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副研究員 黃旭平整理) 關鍵字:基因改造作物 糧食問題     發布日期: 2013/03/13 資料出處: PAS Study Week, Vatican City, 15-19 May 2009 Transgenic Plants for Food Security in the Context of Development
微生物的休眠基因調控,可作為新藥開發的革新技術
2013/03/07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09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日本農研機構食品綜合研究所和AstellasPharma Inc. 的共同研究中,發現放線菌休眠狀態的基因,可經調控加以「喚醒」,並用於開發新型抗生素。土壤中的放線菌雖可產生抗生素,但其合成抗生素的基因多數處於休眠狀態,若把放線菌接種到含有鏈黴素的培養基上培養,約20% 的菌株的抗生素基因會解除休眠,開始合成前所未見的新型抗生素。該研究單位人員希望不透過基因改造而用較簡單的方式,來找出可應用在醫藥、農業領域的新抗生素。在現今新型抗生素開發日趨艱難的環境下,此技術將可帶來劃時代的貢獻。
世界首見藍玫瑰新上市
2013/03/06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09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日本三得利公司(Suntory Holdings Limited.)利用基改技術開發的藍玫瑰, 定名為"喝采"(Applause),自2009 年11 月起在日本首都圈、京阪神、愛知縣內銷售。炙手可熱的藍玫瑰,身價一朵2000-3000 日圓,為其他玫瑰售價的十倍。藍玫瑰的研發在二十年前就已開始,來自三色堇的藍色基因,使玫瑰可合成飛燕草素(delphinidin) 而呈現藍紫色。此品種在2004 年培育成功,在確認雜交無不良影響後,2008 年取得農林水產省和環境省的許可,並開始商業栽培,成為日本基改作物上市的首例。基因轉殖將有助未來新花色品種的開發,並激起民眾購買花卉的需求。
水稻直接播種技術改善,大幅提升成苗率
2013/03/05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10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對於高齡化且勞動力流失的農村,導入不育苗插秧而直接播種的稻作模式,可充份發揮省工、輕勞、低成本的優點;但以往水稻直接播種,常面臨成苗率低落、不穩定的問題,以致日本稻田採用直播法的比率尚不及1%。九州沖繩農研中心針對問題點加以研究後,發現稻苗成長所需的關鍵性元素:「鉬(Molybdenum)」,使用鉬化合物處理後的種子,不僅成苗率能大幅提升,相對於原本水稻直接播種常採用的過氧化鈣(CaO2)處理法,資材量只需要百分之一,成本則降為十分之一。由於若鉬化合物處理技術的相關數據尚在收集中,未來待安全性與化學品登錄能獲得認可後,可望有效減輕農家的負擔與辛勞。
基因改造菸草生產抗狂犬病抗體,嘉惠開發中國家患者
2013/03/05
摘要 未來菸草可能不會對人們的健康產生壞處,透過改變植物的基因可提供致死性狂犬病病毒的治療方法,且價格相對低廉。在最新的The FASEB Journal期刊中,科學家從轉基因菸草植物中生產單株抗體,可中和狂犬病病毒。新抗體可防止病毒接觸到被咬部位的神經末端,且防止病毒移動到腦部。 英國倫敦大學研究員Leonard Both表示:「狂犬病每年在開發中國家造成數以千計的人死亡並影響國際間往來的旅客」。「一旦遭受狂犬病感染卻未治療,其致死性幾乎達100%。以基因轉殖植物生產廉價抗體,對於開發中國家的低收入家庭而言,開啟適度預防狂犬病的可能性」。 進一步,研究團隊將抗體進行擬人化(humanized)以便人體可接受該抗體,之後再利用基因轉殖菸草植物當做廉價生產平台,該抗體可從植物葉片中純化出來並且根據其蛋白質和醣類組成確認其特性;抗體同時呈現對廣泛狂犬病病毒有中和活性,而此精準抗體在病毒外殼的接受位置是被確認使用部分嵌合狂犬病毒。 The FASEB Journal總編輯Gerald Weissmann醫師表示,「雖然抗體可及時治療狂犬病。但特別對開發中國家人們而言,更真實的是其製造成本將會導致治療的短缺,為了要安全的成長,基因改造菸草生產擬人化抗體應該降低成本讓治療更可行,拯救更多生命」。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李宜映整理) 關鍵字:基改菸草 狂犬病     發布日期: 2013/03/05 資料出處: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3-02/foas-gmt020113.php
嶄新的動物保健巨人-Zoetis
2013/03/05
摘要 Zoetis為全球製藥業龍頭Pfizer將其動物保健事業獨立分割出來之公司,已於今(2013)年1月31日初次公開發行 (IPO),以每股26元發行8610萬股,融資規模達到22億元,成為繼臉書 (Facebook)以來最大規模的IPO案。該公司上市時,其市值為130億美元,截至2月25日止,市值已高達160億美元,顯示投資人相當看好動物保健市場之發展。 2012年Zoetis的營收規模為43億美元,上市後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獨立動物保健公司,同時也是第一家完全以動物保健產品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的公司。Pfizer早於1952年起,經營動物保健產品之販售,歷經十個重大公司併購案後,成為全球最大的動物保健公司。由於Pfizer希望能聚焦在人用處方藥物的經營,於是決議將其動物保健業務分拆,Zoetis於焉成立。 Zoetis為全球動物保健藥和疫苗行業最大的公司之一,其直接競爭對手包括Merial (Sanofi-Aventis)、Intervet/SPAH (Merck)、Elanco(Eli Lilly)等大型製藥公司旗下的動物保健部門。估計目前Zoetis約占全球動物保健市場的19%,較強的競爭力也是輝瑞選擇將其分拆上市,而不是售予其他製藥企業的重要原因之一。展望未來,受惠於全球對於肉、乳、蛋類之蛋白質需求,其中又以巴西、印度、及中國等新興國家為主,將促使Zoetis營收持續增長。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李宜映整理) 關鍵字:動物用藥(Animal drugs) 殘留(Residue) 動物疫苗(Animal vaccine)   發布日期: 2013/03/05 資料出處: Pfizer’s Zoetis Surges in Trading After $2.24 Billion IPO, Bloomberg, 2013/2/3.
美科學家將甜菜轉換為生物可分解包材
2013/03/05
摘要 根據2013年1月發表在Agricultural Research magazine上一份研究報告,美國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ARS)科學家使用雙螺旋擠壓機(twin screw extruder)結合甜菜泥(sugar beet pulp)與聚乳酸(polylactic acid, PLA),製成塑膠。伴隨著水和甘油的輔助,其熱塑性組成上保留了機械特性,而與聚苯乙烯(polystyrene)和聚丙烯(polypropylene)相似,此兩種聚合物皆用於食品包裝。此項材料可隨後藉由擠壓或噴出成型等加工方式以生產為平整的甜菜泥產品。 研究者表示,此新熱塑性材料對目前常用的石化塑材有成本競爭力。研究團隊中的植物生理學家Arland Hotchkiss則認為,此項技術大有可為且提供食品包裝產業一項綠色材料。 研究團隊聲稱,此材料具有的機械特性與低密度聚乙烯(polyethylene)相似,其用於不透明的塑膠容器、袋子和膜蓋;新材料也可與PLA或其他生物可分解聚合物混合以加強防水性,並做為一種輕承重材料而其中超過98%為甜菜泥。未來可進一步開發的甜菜泥塑材包括有優酪乳杯、鬆軟的白乾酪盆或其他薄、不透明塑膠容器,將可嘉惠甜菜種植者和加工業者。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李宜映整理) 關鍵字:甜菜 聚乳酸     發布日期: 2013/03/05 資料出處: http://www.foodnavigator-usa.com/Science/Researchers-turn-sugar-beet-into-biodegradable-packaging?utm_source=copyright&utm_medium=OnSite&utm_campaign=copyright
微生物的休眠基因調控,可作為新藥開發的革新技術
2013/03/04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09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日本農研機構食品綜合研究所和AstellasPharma Inc. 的共同研究中,發現放線菌休眠狀態的基因,可經調控加以「喚醒」,並用於開發新型抗生素。土壤中的放線菌雖可產生抗生素,但其合成抗生素的基因多數處於休眠狀態,若把放線菌接種到含有鏈黴素的培養基上培養,約20% 的菌株的抗生素基因會解除休眠,開始合成前所未見的新型抗生素。該研究單位人員希望不透過基因改造而用較簡單的方式,來找出可應用在醫藥、農業領域的新抗生素。在現今新型抗生素開發日趨艱難的環境下,此技術將可帶來劃時代的貢獻。
微生物的休眠基因調控,可作為新藥開發的革新技術
2013/03/01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09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日本農研機構食品綜合研究所和AstellasPharma Inc. 的共同研究中,發現放線菌休眠狀態的基因,可經調控加以「喚醒」,並用於開發新型抗生素。土壤中的放線菌雖可產生抗生素,但其合成抗生素的基因多數處於休眠狀態,若把放線菌接種到含有鏈黴素的培養基上培養,約20% 的菌株的抗生素基因會解除休眠,開始合成前所未見的新型抗生素。該研究單位人員希望不透過基因改造而用較簡單的方式,來找出可應用在醫藥、農業領域的新抗生素。在現今新型抗生素開發日趨艱難的環境下,此技術將可帶來劃時代的貢獻。
諾貝爾醫學獎-萬能細胞勝出
2013/02/26
發布日期: 2013/02/26 資料出處: http://tw.news.yahoo.com/%E8%AB%BE%E8%B2%9D%E7%88%BE%E9%86%AB%E5%AD%B8%E7%8D%8E-%E8%90%AC%E8%83%BD%E7%B4%B0%E8%83%9E%E7%A0%94%E7%A9%B6%E5%8B%9D%E5%87%BA-191300732.html http://tw.news.yahoo.com/%E8%AB%BE%E8%B2%9D%E7%88%BE%E9%86%AB%E5%AD%B8%E7%8D%8E-%E5%B9%B9%E7%B4%B0%E8%83%9E%E7%A0%94%E7%A9%B6%E7%86%B1%E9%96%80-070504509.html   摘要 全球矚目的二○一二年諾貝爾六大獎項得主八日起陸續揭曉,首先出爐的是「生理學或醫學獎」,由日本的山中伸彌與英國的古爾登(John Gurdon)兩位,在幹細胞研究領域卓有貢獻的科學家同獲殊榮。 瑞典斯德哥爾摩卡洛林斯卡學院的諾貝爾委員會表示,兩位得主在幹細胞研究領域取得開創性成就,「發現成體細胞經重新編程,可成為誘導式多能性幹細胞(iPS細胞),具備胚胎幹細胞功能,可分化形成其他型態的細胞,革新了人類對細胞和生物如何發展的認識」,因而獲得殊榮。日本科學家上週才使用了山中的方法,成功將老鼠的皮膚細胞變為可以製造出小老鼠的卵細胞。 報導指出,諾貝爾獎評審認為,此兩位科學家研究成熟細胞可以重整為未成熟的細胞,並發育成人體中的組織。此項研究能徹底改變人類對於細胞與生物體發展的了解程度。幹細胞是人體的萬用細胞,腦部、心臟、骨頭、肌肉及皮膚等組織與細胞的根源,胚胎幹細胞來自剛成長的胚胎,幾乎能在身體內製造任何一種細胞。它們正式名稱為多功能性幹細胞,又稱「萬能細胞」。所謂的「誘導多能性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簡稱iPS細胞,本質上與胚胎幹細胞雷同,且有能力變成任何細胞。科學家希望控制幹細胞的轉化特性,以治療影響全球數百萬人的各種疾病,包括帕金森氏症的腦細胞、糖尿病的胰臟細胞,或是脊椎神經損傷的神經細胞。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李宜映整理) 關鍵字:生物技術
農業科技前瞻策略規劃成果-生技領域
2013/02/20
摘要 探究現況生技領域的發展瓶頸,包括以傳統育種方式選拔優良品種畜禽、國內外消費者對GMO作物仍存有疑慮、動植物病害仍大多依賴化學藥物、國內現有品種無法充分受到保護、植物生產為機能性食品之原料來源具土地依賴性等。經農業科技前瞻四年運作,結集產官學研人士專業智慧提出18項科技前瞻議題,並對生技領域型塑2025年共同願景,生產方面應普及生物技術提升農畜育種效率和生長發育調控,並有助於農畜產物對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在生活方面探索生物體及其延伸產品之基因圖譜,推動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及細胞工程技術,精密調控細胞代謝路徑,增進農產品對人體的安全性、附加價值與機能性間接使消費者對GMO之認識與接受度普及。生態方面則是開發生物性農用資材,取代農、畜、水產業對化學藥劑的依賴,兼顧農產品的安全與環境生態的保護。 資料來源:農委員會科技計畫 100農科-1.1.10-科-a1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副研究員 陳亭安整理) 檔案下載: 生技領域策略規劃成果簡介 生技最終版
先世界發現可以自由控制開花的夢想中的激素(開花激素florigen)~ 解開水稻基因研究70年以來的謎題~
2013/02/19
摘要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07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國立大學法人奈良先端科學技術研究所大學在水稻的實驗中發現與開花相關的Hd3a基因所生成的蛋白質為開花激素(florigen)。俄羅斯的植物學者在70年前曾提出開花激素存在的假說,但到目前為止一直無法成功萃取出來。奈良先端科學技術研究所大學證實此激素為水稻Hd3a基因所生成的蛋白質,使用分子生物學的技術在水稻中導入此基因,可使通常需要50-60日才能開花的水稻,在15-20日之內開花。在水稻中Hd3a基因在葉子中生成蛋白質,運送至莖的頂端,促使水稻開花。由於開花激素(florigen)被認為是可以控制多數植物開花的普遍性基本物質,因此本研究的成果預期可應用於開發開花期受改變的品種,或者製作控制開花期的藥劑,更可期待進一步應用於花或野菜的周年供應技術或水稻的冷害迴避技術。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陳郁文整理) 關鍵字:農糧 發布日期: 2013/02/19 資料出處: 農林水産研究成果10大トピックス http://www.s.affrc.go.jp/docs/10topics.htm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