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日本超級農機提升飛驒牛生產力
2020/09/04
名古屋畜牧業克服COVID-19危機,逆勢成長   日本岐阜縣(ぎふけん)的下呂市(げろし)飼養了日本高檔肉牛品種飛驒牛,而此地的佐古牧場飼養約莫350頭肉牛,其肉品也多次榮獲日本和牛最高的A5評價,是下呂市有名的飼養戶之一,牧場除了3公頃的飛驒牛飼養用地,另外也規劃了栽植肉牛飼料的玉米、稻米之23公頃田區,牧場係以循環農業的概念進行永續經營。 四倍的工作效率   佐古牧場為了達成上述的循環農業目標,引進了位於大阪與名古屋間的高北農機(TAKAKITA)所製造的壓捆機,操作時,壓捆機駕駛座的前方有個嘴型的設計,倘若在玉米田收割,壓捆機也會將玉米吸入並且將這些植株自動捆壓成桶狀,就會像母雞下蛋般地將捆好的筒狀玉米牧草推綑在田間。   以往餵食牛隻的飼料的需半人工處理,牧草切碎後須裝運至大貨車,再運送至倉庫進行壓縮,光是搬運的工作項目,就會耗去許多工作時間與勞力成本;而高北農機的壓捆機一台約莫2,000萬日幣,造價不斐,對於牧場主人工作效率提高了整整四倍,長遠來看,也壓低了其他人事與時間成本,更重要的一點,可以自行製造牧草餵食肉牛,也可確實保障食安控管。   高北農機成立於1912年,初期公司專產牛隻於農田中耕出槽溝利於播種的犁器具,後續因應工業化,開啟了農機專業研究。日本國內有兩家壓捆機的製造商,高北農機即是其一,但在農機領域,高北農機雖然也有自動行駛機的產線,但在銷售比例上,以曳引機搭配客戶所需的作業機台為主。因此,高北農機與日本國內其他的曳引機製造大廠,例如:久保田(KUBOTA)、洋馬(YANMAR)彼此間的合作關係更為密切,與久保田、洋馬間的經銷金額佔了四成營業收入(revenue),兩間業者同時也是高北農機的股東之一。 回歸本業創最大收益   高北農機於1980年代業績不佳而致使年度營收出現赤字,為解決財務危機,於1986年與製造錄放音機的TANASHIN電機展開合作,進行相關零件組裝與經銷販售,但因為錄放音機逐漸被新的研發機械取代,兩間公司於2009年結束業務合作,高北農機的下一步,即決定了回到農機本業,在農機上創造更多新的價值與生產力。這個決定也讓高北農機有了正向的轉變,2015年完成了東京證券交易所市場第一部(即為日本大型公司股票上市的分部,為主板)的上市、2018年3月的會計年度統計,稅後淨利有6億2千4百萬日幣。   隨著世界關注著循環農業,日本從農人數較以往減少且邁入高齡行業,對於提高農業效能又可兼顧農業循環減少資源浪費的想法已然在農業界發酵,農民之間的合作規模也逐漸擴大,佐古牧場所採用的「耕畜共生」也是日本國內的成功案例,為循環農業挹注一股能量。【延伸閱讀】自動式噴霧機於大面積果園的應用   此外,日本米食消費力衰退的跡象未見銳減,日本政府也從糧食自給率著手,對於供為飼料用的稻米給予補助申請。但是稻田管理需耗時費力,因此壓捆機的問世所帶來的省工省時效益,倍受市場關注。 但2020年3月的會計年度統計,因2019年遭受颱風侵襲與消費稅上漲的緣由,使得農民對於新型農機的投資意願降低,但日本政府決議於2021年3月的會計年度統計延長農民農機具補助,預估使得新型農機的銷售能有所增長,預計達成近三年的首次獲利目標。   高北農機事業多角化經營,善用公司獨步優勢與積極開發綠能相關業務,也從捷太格特(JTEKT)公司承接風力發電的大型軸程製造的相關業務,這項業務為公司銷售收入10%,對於公司的擴展也有部分益處;事業版圖也試圖在中國、韓國、荷蘭等海外市場擴充與爭取,希望公司中長期可成長至營收淨利達100億日幣。 穩健的財務、積極求才與擴大投資   高北農機社長表示,日本農業面臨勞動力短缺以及從農人口高齡化的嚴峻情勢,日本政府為了確保國內糧食自給率的觀點出發,推動單一農民擴大耕種面積;也為了吸引農民投入,政府促進農業機械自動化、智慧化以替代農民欠缺的人力與節省時間,高北農機所製造產品也能補上這部分的欠缺,而高北農機推出以果園機械為新主打的自走式施肥機也為公司帶來不少營業額,在日本農業逐漸式微的同時,高北農機的業績也能於這幾年呈現上升趨勢。   高北農機的自有資本率已經超過80%,顯示公司體系健全,近年來在人才培訓、設備研發投資,也持續積極進行著。面對2020年的COVID-19疫情,對於高北農機的業績也帶來不小的震盪,與外食產業合作的農民因出貨量漸少,收入銳減,對於新農機設備的投資意願就會降低;也減少了國外參展爭取曝光的機會,但在這樣的逆境下,高北農機仍具信心可以克服,完成年度獲利目標。
利用新型細胞株快速診斷非洲豬瘟
2020/08/20
美國農業部(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的農業研究局(Agriculture Research Service, ARS)的研究人員研發出可檢測非洲豬瘟活體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的新方法,該方法可以讓獸醫診斷實驗室更加便利,減少動物活體的血液細胞檢測樣本的需求與檢體汙染,進而進行快速診斷。   ARS研究員Douglas Gladue博士表述:目前並未研發出以效防範非洲豬瘟的疫苗,對於疫情控制需仰賴隔離與清除被感染的豬隻,若要進行有效活體的ASFV檢測,診斷時均須從豬隻活體蒐集血液細胞,但每批細胞僅供一次檢測;但ARS所研發的新技術具備非洲豬瘟檢疫突破性,ARS所鑑定的細胞可以持續複製與冷凍保存以供未來使用,大大減少活體動物的供給數量,未來上市也可供先前無法取得血液細胞的實驗室進行診斷工作,擴大檢驗能量及加速疫情管控。【延伸閱讀】英國皮布賴特研究所的新型非洲豬瘟疫苗研究顯示出有成功的希望   2019年中國開始爆發非洲豬瘟,疫情迅速蔓延至東南亞國家,全球高度警戒。美國雖無病例,但為防範疫情帶來經濟層面的重大損失,與加拿大和墨西哥通力合作,防堵高度傳染性的病毒入侵。ARS的研究獲得美國國土安全部科技處、能源部與農業部等支持,研發成果於2020年4月提出美國專利臨時申請案*(provisional patent)並開放技轉。ARS 位於紐約州梅島(Plum Island)的動物疾病中心研究人員將持續致力於開發管控非洲豬瘟的工具。 備註:Provisional Application 讓申請人可在沒有提交申請專利範圍、宣誓書以及資訊揭露書等即先取得一個有效的專利申請日,獲取暫時性的權利保護。
適用於現場的攜帶式設備能預防豬隻傳染病的傳播
2020/08/17
豬隻和其他種類家畜疾病的暴發會造成許多動物生病或死亡,在這高度相互聯結的世界中,其影響的範圍會不斷擴大,形成嚴重的問題。病原性傳染病的診斷在實驗室中通常需要耗費數週,甚至是數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因此,開發快速準確的診斷方法,對於有效控制傳染病傳播和抑制其對社會經濟產生嚴重影響來說非常重要。   由歐盟資助的SWINOSTICS(豬隻疾病現場診斷工具箱)計劃開發了一種攜帶式設備,使用先進的生物感測和光子技術,能用短短幾分鐘來檢測豬隻的病毒性疾病,這個工具主要針對六種豬隻病毒,分別是非洲豬瘟病毒、豬繁殖和呼吸障礙綜合症病毒、豬流感病毒H1N1株、豬小病毒、豬環狀病毒和古典型豬瘟病毒。根據該計畫的網站介紹,設備雖然使用豬的口腔液體作為檢測樣品,但也同時兼容其他類型,諸如糞便、血液或鼻腔分泌物等樣品。使用口腔液體作為主要檢測物的優點是可以簡化樣品的收集流程,並減少分析所需的時間,更甚者還能於野豬身上取樣檢測。SWINOSTICS原型機由許多不同模組建構而成,包含樣品傳輸和液體處理模組,負責輸送樣品經過感測器,最後到達廢棄物蒐集桶,通訊模組則負責利用光學分析組件讀取感測器輸出的數據,而溫度調節模組能使設備關鍵零件的溫度維持恆定。此外他們還開發了一個Android應用程式,可以透過平板電腦或手機上的用戶界面來操作整個設備。攜帶式的設備能在養殖場即時進行威脅評估,有能力在15分鐘內提供4至5個樣本的檢測結果,而設備模組的設計還允許在未來有升級的空間,在兼顧專業實驗室分析質量的同時,還非常適合應用於現場。【延伸閱讀】研發檢測雞蛋芬普尼農藥殘留的新型檢測法   據新聞報導指出,SWINOSTICS團隊利用兩年的時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測試,這樣做的目的是要檢驗設備模組是否可以完美地結合使用,並解決可能影響設備功能的各種問題。目前正在利用第一階段測試的成果對所有設備模組進行升級改良,升級後的模組在轉移到野外場域應用前,將在實驗室作進一步的實測驗證。
豬隻的益生菌研究有新的突破
2020/08/06
最近限制牲畜使用抗生素的法規制定,為飼料業者帶來了相當大的挑戰。美國伊利諾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表示,抗生素使用上的限制,會讓益生菌或微生物製劑(Direct feeding of microorganisms,DFM)更廣泛的被使用。他們最新的研究顯示,益生菌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 )可以達到與抗生素相同促進豬隻生長的效果。   研究人員分別餵飼豬隻五種不同飼料,沒有添加抗生素和丁酸梭菌的飼料和一種只添加抗生素的飼料作為對照組,實驗組為每公斤分別添加了1,250、2,500和3,500 cfu(colony-forming unit,是一種計算活細菌數量的方式)丁酸梭菌的飼料。與沒有添加抗生素和丁酸梭菌的對照組相比,當在飼料中添加丁酸梭菌時,豬的生長性能更好,而實驗組飼料和抗生素對照組飼料所產生的生長性能增長效果相同。研究小組還注意到,隨著丁酸梭菌含量增加,其生長效益下降,得出的結論是添加每公斤1,250 cfu的劑量就足以使斷奶小豬增加生長性能。這些結果顯示,從斷奶小豬的飼料中去除抗生素生長促進劑後,丁酸梭菌的添加可被拿來部分或完全恢復失去的生長性能。【延伸閱讀】【飼料添加物產學研聯盟】動物保健產品試驗與市場評估服務   至於為什麼餵飼這種細菌會有利於豬隻生長,科學家提出了幾種可能性,其中一種為豬的腸道形態被改變。研究員表示,丁酸梭狀芽孢桿菌能讓腸壁上的微小手指狀絨毛更長,絨毛越長即增加了小腸的表面積,吸收的營養就越多,意味著更好的生長表現。儘管研究人員沒有在這項研究中探討絨毛高度對養分消化率的影響,但在先前的研究中就已經證明了其與DFM相關的作用。此外他們還評估了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一些DFM會促進「好細菌」生長,進而帶來二次助益,儘管發現了一些細微的差異,但這些改變並不能說是實驗所引起。這些DFMs包含丁酸梭菌在內,在幼豬的飼料中似乎起了相當一致的正面效用,如果將它們添加到豬隻飲食中,將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英國皮布賴特研究所的新型非洲豬瘟疫苗研究顯示出有成功的希望
2020/08/04
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遍及東歐和亞洲,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r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OIE)警告可能會殺死世界上四分之一豬隻的一種疾病,在2019年造成全球超過700萬頭豬死亡,並破壞了整個與豬肉產業交織在一起的貿易體系,由於缺乏商業疫苗的緣故,想讓ASF得到控制,制定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和對易感染動物的全面撲殺成了唯一的可行方法。   英國皮布賴特研究所(Pirbright Institute)的科學家們在距離開發出一種對抗非洲豬瘟來說相當重要的疫苗又更近了一步,研究團隊透過將八個戰略性選擇過後的ASF病毒基因插入作為載體的無害病毒中,建立了所謂的載體疫苗。載體用於將目標基因傳遞到豬細胞,並在豬細胞中產生病毒蛋白,而這些蛋白可以激發豬的免疫系統對ASF的感染做出快速的反應,生成保護性抗體。這八種病毒基因的組合可以保護豬隻,免於遭受其他致命ASF病毒株攻擊時產生的嚴重病症侵害,儘管確實出現了一些疾病的臨床跡象,但這是病毒載體疫苗首次在豬身上顯現出針對ASF攻擊的保護作用。儘管需要進一步的開發,但是如果成功,這種疫苗將能夠把野外染病動物與接種疫苗之動物(differentiate infected from vaccinated animal, DIVA)區分開來,這有助於在不犧牲商業貿易機會的同時,建立疫苗接種計劃。ASF疫苗小組負責人表示,證明我們的疫苗具有保護豬隻免受ASF侵擾的潛力,是整個疫苗開發計劃中相當重要的一個步驟,目前已經開始著手改進疫苗中所包含的基因,期望能提高效力並提供更多的保護。其研究成果發表於《疫苗》期刊上,實驗結果顯示在接種新型載體疫苗後,有100%的豬在遭受致命劑量的ASF病毒攻擊時受到了疫苗的保護。【延伸閱讀】針對特定非洲豬瘟病毒株研發的口服疫苗可望防治逐漸失控的疫情   英國首席獸醫官員表示,這是相當令人鼓舞的突破,意味著我們在保護豬隻健康以及阻止非洲豬瘟在全球食品供應鏈中肆虐所扮演的角色又往前邁出了一大步。儘管英國從未爆發過非洲豬瘟,但我們並不以此自滿,目前已經採取了許多強而有力的措施來防止動物疾病爆發,之後我們還會繼續與英國養豬業進行密切合作,藉以提高業者對風險的認識並提供有助於維持高生物安全標準的建議。
豬的自然需求是新型養豬場的設計核心
2020/07/21
豬在能沙子上漫步,到廁所洗個澡,尋找從天上掉下來的食物,並在柔和的光線下生長茁壯,這聽起來像是生活在瓦爾哈拉(Valhalla,北歐神話中的天堂)的豬,然而這剛好是家庭豬圈(Family Pigsty)計畫的靈感來源,荷蘭瓦赫寧恩大學暨研究中心(Wageningen Universiteit en Research centrum, WUR)的研究讓這一全新豬舍概念成為可能。   在這個新型豬舍設計中,豬的自然需求至關重要,瓦赫寧恩大學暨研究中心副教授表示這個計畫獨一無二之處,是在這裡我們可以使養殖系統適應動物,而不是讓動物去適應系統。研究人員將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衡量理論是否能確實實踐。例如,新的豬舍設計裡包含一個豬廁所,這個月的實驗將開始測試分離豬隻的糞便和尿液,因為當尿液中的氮與糞便混合時會形成氨氣,從而產生難聞的氣味並對豬隻造成壓力,而分離這些廢棄物還可以順便將氮排放量降低。另外,豬舍地板鋪設沙子提供了豬隻挖坑或洗泥浴的機會,而在屋頂的下方有一個特殊的餵食設備,可以每天投擲食物到沙子上,使豬隻可以像在自然棲息地中一樣覓食。它們一生都待在同一個豬圈中,透過滿足他們的行為需求來避免突然遷移所造成的影響,母豬可以在小豬出生之前自己築巢,同時與同伴保持聯繫,在小豬出生不久後便可以與母親生活並結識其他豬隻,從而逐漸變得獨立。這些豬在類似自然的環境下生長有望不易生病,因此不需要施打抗生素。【延伸閱讀】了解動物肢體語言將有助於提升動物動物福祉   對於計畫發起人和研究人員來說,有機會觀察豬隻對新系統做出什麼反應,是相當令人興奮的一件事。科學家表示他們其實並不了解動物的運動與社交互動模式,或是在一起進食的當下豬隻是否會產生侵略性行為,食物什麼時候投放比較合適,為了回答以上問題,他們將進行全方位的剖析研究。除了透過觀察豬圈中的動物來做到這一點之外,研究員們還透過追踪器來記錄豬隻的移動路徑,而這些數據輸入電腦後,會拿來繪製豬的運動模式和位置資訊圖。
研究測試雞對曲狀桿菌的抵抗力
2020/07/15
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 )是造成人類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遭感染後可能會導致腹瀉和嚴重的併發症,通常能在雞肉中發現它們的蹤跡。據統計英國每年有超過五十萬人感染曲狀桿菌,預估造成損失達5,000萬英鎊,其中多達80%的病例是由於消費者處理和食用受污染的雞肉所引起。調查數據顯示,新鮮零售雞肉中有很大一部分被曲狀桿菌所污染,因此需要採取對策來解決這個問題。   來自愛丁堡大學羅斯林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為了確定存在於雞腸道中微生物的類型和數量,利用羅斯林研究所國家禽類研究設施所擁有的獨特家禽品系,分析了對曲狀桿菌具有不同抗性品系的雞腸道微生物群的遺傳組成。鑑於之前小鼠實驗的研究成果,科學家認為透過移植具有曲狀桿菌抗性雞群的腸道微生物到易感染品系身上,可以轉移雞對腸道病原體抗性的遺傳差異,但卻驚訝地發現,儘管易感雞對曲狀桿菌的敏感性更高,所移植的腸道微生物卻僅能在其中存活有限的時間,無法提高對曲狀桿菌的抗性。【延伸閱讀】最新研究發現現今抗生素抗藥性發生率是2000年時的三倍   雖然雞品系間對曲狀桿菌的抵抗能力存在著遺傳差異,但腸道菌群的顯著差異似乎並不能解釋這些區別。這個由蘇格蘭政府與生物技術和生物科學研究委員會透過“農村與環境科學分析服務”計劃資助的研究成果將發表於《應用與環境微生物學》雜誌上。
在飼料中添加氨基酸補充劑可提高斷奶小豬對抗疾病的能力
2020/07/03
日前加拿大薩克其萬大學、大草原養豬中心與新創豬肉公司合作,在感染沙門氏菌(Salmonella, 屬於革蘭氏陰性腸道桿菌,在食用遭受其汙染的食物後會發生腸胃炎等症狀,能感染家畜、禽類甚至人類等動物)的豬隻飼料中添加甲硫氨酸、蘇氨酸和色氨酸這三種氨基酸補充劑,評估其是否能有效改善豬隻對抗疾病的能力。   這項研究的目標主要是嘗試為豬隻,特別是斷奶小豬制定有效率的飼養策略。而制定這些策略的目的是期望能大幅提高生產者的利潤,同時減少抗生素於飼料使用上的依賴,在提高養殖豬隻對抗疾病能力的同時,還能維持飼料投資的成本效益。目前已經完成了三種胺基酸補充劑對豬隻影響第一階段的研究,結果顯示當豬隻健康時,很難發現氨基酸補充劑發揮任何顯著效用,然而一旦暴露於腸道病原體的威脅下,便能從腸道受損程度的改善、整體健康狀況以及後續生長情形中感受到氨基酸補充劑對其正面的影響。【延伸閱讀】預測乳牛甲烷排放的新方法   更甚者還得提高現有胺基酸補充劑的建議添加量來改善豬隻的生長情況和體內蛋白質沉積(此狀況通常和蛋白質的突變或細胞環境變化所引起的蛋白質折疊、組裝和運輸功能異常有關)等情形。另外,營養學家期望能將這些發現應用於商業牛群飼料上的配製,尤其是幫助那些原本就有腸道病原菌問題的牛群,增強其應對疾病的抗性。
精密生物製劑:減少家畜抗生素使用的關鍵?
2020/06/03
動物健康投資歐洲創新展示會是藉由展示動物健康和營養健康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與各方討論了所有物種中動物保健行業的趨勢和市場動態以吸引投資機會,因此可為這些企業、全球38個國家的金融投資者和戰略合作夥伴建立起新關係。今年欲於倫敦舉辦的會議中,有一項令人注目的議題為精密生物製劑。   許多病原菌對全球公共衛生造成嚴重損害,並為食品供應鏈帶來衝擊。迄今為止,牲畜的疾病預防包含疫苗、抗生素和其他抗菌化學藥品的混用,然而過量使用有時會使得畜禽疾病的產量具潛在性增加,但也可能導致更多致病性病原產生,並可能產生更多致死病原菌。社會大眾擔心牲畜會產生對抗生素有抗性的超級細菌,因此消費者與監管機構要求去除或減少抗生素的使用。雖然現今已有許多食品公司公開承諾減少使用以抗生素飼養之肉品於其供應鏈中,但這會造成生產者需要尋找更好的方法處理這項艱鉅的任務,藉以保護畜群或家禽免受疾病危害。   因此,越來越多公司集資,例如:加拿大NovoBind公司,期望以更少的錢保護更多動物的健康,該公司正在開發一種精密的生物製劑平台,以保護牲畜免受病原細菌、病毒和寄生蟲侵害。精準性生物製劑是指將奈米膠囊技術(微型耐熱性藥物載體工程技術)與免疫學結合的新興科學技術。NovoBind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Hamlet Abnousi表示這樣的構想來自美洲駝的自然免疫力,他們從美洲駝找到最有效的抗體,易於重新編輯蛋白質以開發出新用途,因此研究團隊透過發酵以找出適應不同環境的抗體,並與影響不同物種的不同病原菌對抗,藉以專研出如何設計與如何改造這些蛋白質結構的知識,且同時創建了這些抗體片段的資料庫。基本上,該精密生物製劑的作用原理是透過保護性抗體的微小片段尋找並結合以解除病原菌的武器系統,簡言之研究團隊欲提供被動免疫,直到生物有機會建立自己的免疫力。近期,研究團隊聲稱其正在研擬一系列每年給家禽、蝦和伴侶動物部門造成總計220億美元損失的病原菌處理方法。雖然該公司尚未公告確切的數量紀錄,但可從2019年6月其首次與Lallemand Animal Nutrition共同開發並商業化先進的沙門氏菌生物製劑看出端倪,因此有助於NovoBind完成其A輪融資。除Lallemand外,其他一些戰略投資者也透露了他們的參與意向,包括加拿大天然產品公司、水產養殖技術中心和專門的金融投資者包括Seventure Partners、Mindset Venture Group、Lightheart Management Partners和Carpere Ventures。由於研究成果具有效益,因此比利時生物技術公司Ablynx、Argenx和Biotalys也使用Novobind創建的平台。加拿大天然產品公司首席執行官—Shelley King表示NovoBind了解市場需求,並明智地定位自己,可以滿足全球對安全且有效的解決方案的需求,這些解決方案可以替代抗生素和其他抗菌化學藥品。【延伸閱讀】13家公司的創新技術可用於改善畜牧業生產   此外,在動物健康投資歐洲創新展示會上,來自另一家加拿大生物技術公司Glysantis的團隊正在研究和開發自己的奈米顆粒平台技術NanoDendrix,顯著提高了先天免疫反應的能力,從而用於對抗潛在病毒和抗菌,其具有廣泛的生物醫學應用,而目前主要用於水產養殖和家禽業行業。另外,也有幾個生技公司開發出不同的精密生物製劑,如下: Armenta(以色列)使用聲脈衝技術(APT)開發了第一種用於牛乳腺炎的非抗生素治療方法。在美國和歐洲,乳腺炎每年造成的損失超過60億美元。經APT處理的感染母牛已顯示出70%的治癒率,因此牛奶產量增加了10%。實施APT可提高農民的盈利能力,改善畜群健康和母牛福利。 Nextbiotics(美國)的目標是利用尖端的合成生物學工具和噬菌體技術,為應對抗生素耐藥性危機提供獨特的解決方案。它提供了消除病原(壞)細菌的解決方案。它的第一個產品是用於動物飼養者的飼料添加劑,可增強動物營養並顯著減少抗生素的使用。 Simple Ag Solutions(美國)是一家以B2B的模式提供軟體服務的公司,在動物健康與生產之間架起了橋樑。它的平台是專為畜禽生產商設計的,用於管理抗生素的使用,優化生產並促進審核。以上的成果皆為新型健康的替代品建立起新的里程碑。
自動擠奶機器人的使用有助於乳牛繁殖時的育種選擇
2020/05/27
當乳牛面臨病原體侵襲抑或是熱浪等外在環境干擾時,會延伸出許多問題,為了提高動物的抵抗能力,育種改良是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法。尼德蘭(Netherlands,舊名:荷蘭)瓦赫寧恩大學暨研究中心(Weningen University&Research,WUR)和乳牛育種公司(CRV)的研究人員發現,透過擠奶機器人測得的牛奶產量波動可以用來繁殖具遺傳優勢的乳牛,該研究成果發表於《乳業科學雜誌》(Journal of Dairy Science)。研究人員表示,牛奶產量數據的波動之間存在遺傳差異,而擠奶機器人協助記錄的每日牛奶產量數據,提供了研究遺傳分析的大好機會。當乳牛面臨疾病與併發症的侵擾時,跟人類在生病時會放鬆休息相同,其牛奶的產量也會暫時下降,而短期的下降會導致牛奶產量數據上的波動,在具有良好抵禦能力的乳牛身上,這種數值波動較少。【延伸閱讀】大數據幫助改善豬隻健康狀況之商業應用   根據近20萬頭乳牛的每日牛奶產量記錄數據顯示,部分乳牛的每日牛奶產量波動很大,而其餘則保持穩定狀態,具有穩定牛奶產量遺傳優勢的乳牛通常具有健康的乳房,少有乳牛酮症(主要是由於牛體內碳水化合物及揮發性脂肪酸代謝紊亂,所引起全身性功能失調的代謝性疾病)等問題的發生,通常也更加長壽。與當前育種所使用的性狀相比,此研究更著重於牛奶產量波動指標所提供的附加價值,可以更好掌握乳牛應對壓力來源時的反應以及其恢復的速度,若以此為基準來做育種上的選擇,便能夠繁衍出對適應環境變化更有彈性,並具有良好抵禦能力的「無故障乳牛」。
銅元素具有促進豬隻生長的潛力
2020/05/14
以往科學家在伊利諾州厄巴納的豬隻日糧中發現豬的飼料轉化率較高,但科學家仍不完全了解主要原因。過去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表明,銅不會改變飲食中的脂肪和能量吸收。然而,根據新的研究卻指出,這種元素似乎增強了豬吸收後利用脂肪的能力,從而提高了整個日糧的能量利用。   伊利諾州動物科學系的教授Hans H. Stein表示他們以兩種飲食分別餵不同的豬,但投餵的飲食量是相同的,控制組與對照組的飲食主要包含玉米、豆粕與含可溶物的酒粕,控制組與對照組的飲食中含有每千克僅20毫克氯化銅,而對照組則另外多含150毫克的羥基氯化銅。研究結果表明羥基氯化銅可促進脂肪的代謝,從而使豬獲得更多能量的方式。如此可以解釋投餵銅元素於日糧中,豬的飼料轉化率變得更高,這也為生產者帶來了更好的飼料轉化率和節省經濟的支出。Stein先前的研究發現脂肪和能量的消化率並沒有因為加入相同比例的羥基氯化銅而改變。因此,為了瞭解銅吸收後對脂肪代謝的影響,研究人員評估了豬組織樣品中的基因表達情況。其發現在肝臟、脂肪組織和少量的肌肉組織高度表達參與脂質代謝和脂質利用的基因,即表明飲食中的銅可能藉由改善脂肪酸的攝取、運輸和利用來影響與脂質代謝有關的信號傳導途徑。【延伸閱讀】黏土作為乳牛飼料添加物的利用潛力   這現新發現受到監管抗生素作為生長促進劑的機構的歡迎,然而銅並不一定是完美的解決方法,主要因素是銅的管制對環境影響重大,若可利用少量的銅或其他形式的方法來達到相同的目的,生產者與環境皆可受益。
英國政府擬定了對抗牛結核病的下一階段策略
2020/05/08
牛結核病(bovine tuberculosis, bTB)是目前英國所面臨最困難、棘手的動物健康疾病之一,每年因為感染bTB而宰殺的牛隻超過30,000頭,英國政府為對抗此疾病的擴散訂定了為期25年的作戰計畫,然而英國密集的家禽飼養範圍涵蓋了57%牛結核病病發高危險地區,所以必須採取預防措施,在過去政府提出了減少野生獾數量來控制bTB擴散的應對政策,研究數據顯示,獾的捕獵已經顯著降低bTB在牛群間的傳播率,在分析兩個重災區後發現分別減少了66%和37%的發病率。最近英國動植物衛生局(Animal and Plant Health Agency,APHA) 在牛用疫苗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經過測試確保其安全和有效性後,可能會成為抵抗bTB的有力工具,英國政府於今日記者會明確的表明將在未來五年內將加快部署牛用疫苗的使用,並改良牛隻檢測系統進行更敏感的測試,提早攔截疾病,希望能盡快將bTB從牛群中根除。   英國環境部長表示,牛結核病是一種移動緩慢且隱匿性強的疾病,會對農民生計造成巨大損害。根據過去的研究,雖然捕殺野生獾能大幅減少該疾病的傳播,但沒有人希望無限期持續獵捕這個物種,因此將加快其他戰略的佈署,包含改善診斷方法和接種牛用疫苗,政府打算開始在為期四年獵殺週期結束的地區實施獾用疫苗,並進行持續性的監控,透過大量獵殺減少野生獾的數量後,接著使用疫苗來處理種群之間的感染,將使其他防疫措施(例如牛用疫苗接種)的實行更有效率,但若是流行病學證據顯示替獾注射疫苗無法有效抑制疾病的擴散,將不排除增加捕獵區範圍。APHA所進行的這項開創性研究是在未來現場試驗和申請使用許可的第一步,雖然這種具破壞性且復雜的疾病目前沒有單一的解決方法,但牛用疫苗的研發能成為預防bTB多管齊下的一種新工具,成為農民們的強大後盾。【延伸閱讀】協助控制牛隻疾病的新型疫苗   根據英國最新數據統計,截至去年為止(至2019年11月)減少了9%的bTB牛群感染總數,有染病疑慮的牛群減少了約10%的數量,而因疾病被宰殺的動物總數則減少了4%。政府還制定了計劃與畜牧業合作,從今年的後半年度開始,於英國什羅普郡和斯塔福德郡兩個重災區強制實施對該疾病的監控測試,預計從2021年開始將擴展到其餘的高風險地區。
智慧攝影機的使用有助於確保肉雞維持健康活躍
2020/05/04
智慧肉雞倡議(SMART Broiler Initiative, SMART是Sensors, 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ies的縮寫)是美國食品與農業研究基金會(FFAR)和麥當勞所共同提出的提案,目的在開發自動化系統,以客觀角度全面評估全球肉雞的動物福利,而這些工具有可能提高全世界每年數十億隻鳥類的生活品質,該提案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給相關的技術開發和測試提供資金援助(約200萬美元),第二階段則是審核第一階段的計畫,挑選出在應用面上具有前途的技術,並持續提供金援完成開發。   肉雞容易出現腿部病變,影響動物福利的同時也不利於畜牧生產,當前評估農場裡肉雞健康的方法大多仰賴人工觀察,不但主觀且高度勞動密集,並可能因疏忽導致治療措施的延遲實行。荷蘭瓦赫寧恩大學的家畜研究中心和瑞典蘭特布魯克大學、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正在合作開發一種能自動分析肉雞行為的系統。 負責計畫的科學家表示,他們正在研究利用3D紅外線攝影機對肉雞進行持續性的監控並解釋其行為,希望能夠在肉雞出現問題時自動對農民提出預警,讓他們盡早介入並排除狀況。【延伸閱讀】電腦斷層掃描能檢驗小麥麥粒的抗逆境承受力   拍攝動物很容易,但要開發分析行為圖像的系統,尤其需要同時監控一大群動物,模擬分析小雞如何奔跑、行走和嬉戲,觀察他們如何與彼此和環境互動,這就是相當大的挑戰,通常這類系統的設置以大型、復雜而且價格昂貴為主流,但研究團隊反其道而行,運用大量精力去壓縮系統規模使其適用於任何情況,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簡單且價格合理的系統,用以支持家禽飼養者並提高其農場飼養動物的福利。此計畫從智慧肉雞提案中獲得了50萬美元的資助,並通過了第二階段的審查,而資金會於2021年下半年授予。同時從荷蘭Plukon食品集團、德國阿爾滕貝格的CLK GmbH軟體公司和荷蘭烏德勒支大學方面獲得金錢援助,該計畫目前的預算總額達到了61萬美元。
研究人員正在進行乳腺炎測試的相關研究,可望為牛奶生產商節省數百萬美元
2020/04/30
乳腺炎(mastitis)是由細菌感染牛乳腺所引起的乳房發炎症,據估計,在加拿大一例乳腺炎的發生將使農民平均多出660美元於藥物、人工和牛奶損失的支出,這種疾病會導致牛奶產量降低、上架期縮短的同時還造成牛奶質變,嚴重點還會有鮮血混雜其中,然而這種疾病的病徵通常不太明顯,根據數據,有90%的牛奶生產商會使用抗生素預防自己的乳牛群遭受乳腺炎感染,但實際上只有23%的比例需要施打抗生素,而乳腺發炎與否只能透過實驗室檢測牛奶中的細胞指數異常才能區別,若能即時分辨哪些動物需要治療,就能避免抗生素的過度使用,減低其乳牛及分泌乳汁中產生抗生素耐藥性的可能。【延伸閱讀】在飼料中添加氨基酸補充劑可提高斷奶小豬對抗疾病的能力   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農業、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正在開發一種簡便的筆狀檢測工具,可以檢測乳牛這種常見且花費高昂的疾病,並將結果發表於《獸醫學研究》(Research in Veterinary Science)上,該論文主要研究乳牛妊娠前後尿液中的代謝物變化,而代謝物是動物分解食物和其他物質時所產生的化學化合物。目前研究人員能夠鑑定出幾種在健康和典型乳腺炎患病乳牛之間產生的不同代謝物,能作為易染病動物的生物篩選標記,其運作原理是將尿液樣本與化學溶液混合,而溶液利用顏色強度顯示代謝物的濃度,尿液樣本可以以95%的準確度篩檢出可能罹患乳腺炎的乳牛。研究者表明,代謝產物的研究會拓寬我們對乳腺炎運作原理和罹病原因的認知,在了解疾病方面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而研發的手持式筆型設備可以讓農民自行進行尿液測試分析,最終能避免大量抗生素的使用,同時為牛奶生產商節省數百萬美元的支出。
餵食花生飼料可提高肉雞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
2020/04/15
豆粕和玉米餵食家禽動物的傳統主要成分,可滿足其對蛋白質和能量的需求,但菜籽餅、花生餅或其他動物蛋白成分,也能提供家禽不同的營養要素。過往的家禽飼養研究中已證實,普通花生(含有52%油酸和27%亞油酸)可以成為合適的家禽飼料原料,而關於高油酸花生(含有80%油酸和2%亞油酸)作為飼料的相關研究則較少。過去,美國農業研究局的研究顯示,使用高油酸花生和玉米作為蛋雞飼料,雞所生下的蛋中β-胡蘿蔔素含量提升1.35倍,蛋黃顏色也深2倍,並且單元不飽和油酸比一般餵食豆粕和玉米的雞隻所產的蛋高出許多,在肉雞飼養上則需進一步測試這種原料對肉雞產肉的影響。   此次實驗由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進行,孵化當天,將雄性小雞(品種為Ross 708)隨機分配於30個籠子中(各處理均10重複),每籠10隻雞,並分成三個處理組,從孵化後第15天到第42天給予相對應的飼料,包含使用常規性大豆和玉米飼料的對照組、含有10-12%高油酸花生和玉米飼料的處理組、含有6%油酸的對照組,並調整其熱量供給為3,190 kcal / kg(內含21%的蛋白質),以符合飼養肉雞的NRC營養素標準,共飼養6週,再針對雞肉中的氨基酸、蛋白質、脂肪等進行分析。【延伸閱讀】餵食飼料補充劑可減少產奶乳牛腸胃內的甲烷排放量約25%   結果顯示,高油酸花生飼料的處理組在第2、4、6週時的飼料轉換率較高,且比起另外兩組,能夠使肉雞產生較少的飽和脂肪酸和較少的反式脂肪,總膽固醇也最低。這項研究有助於驗證高油酸花生作為肉雞飼料的優勢,可來提升雞肉中不飽和脂肪酸,且不會改變蛋白質和氨基酸含量。相關研究發表於<Poultry Science>。
【減量】餵食飼料補充劑可減少產奶乳牛腸胃內的甲烷排放量約25%
2020/04/03
甲烷是反芻動物消化食物時的天然副產物,主要透過氣體排放被釋放到大氣中。在美國,牛所呼出的甲烷常被錯誤的描述為腸胃脹氣並被大肆的嘲諷其在氣候變化中的影響。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一系列物質研究的其中一份)指出,3-硝基氧丙醇(3-Nitrooxypropanol,3-NOP)這種化合物,能夠抑制牛的瘤胃(牛的第一個胃)中生成甲烷最後階段對於合成來說十分重要的酵素作用,所以餵食添加3-NOP的飼料,牛體內的甲烷生產量會受到抑制,與實驗對照組相比,攝食添加3-NOP飼料的母牛每天甲烷產量減少21%、排放量減少26%、排放強度降低25%。除了研究3-NOP對腸內甲烷排放量的影響外,科學家們還研究了3-NOP對乳牛的瘤胃發酵、分泌乳汁的能力、產出牛奶的風味和牛隻卵巢週期恢復的影響。在過去的實驗中已經嘗試了許多方法,包括精油、奧勒岡葉(Origanum vulgare,常撒在披薩上,又名披薩草)和海藻,這些添加物都沒辦法產生明顯的效用,而3-NOP是唯一一種能顯著降低牛的腸內甲烷生成並且對牛奶產量或品質沒有嚴重影響的物質,不但不影響乳牛的泌乳能力,實際上還提高了單位泌乳量的飼料使用效率,而用含3-NOP飼料所餵養的牛所產出的牛奶和加工製成起司的口感風味並不受添加物的影響而有明顯改變。這幾篇完成於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被認為是在美國或是世界上其他國家允許3-NOP作為飼料添加物最關鍵的因素。【延伸閱讀】豬隻的益生菌研究有新的突破   研究人員指出3-NOP化合物相當經濟實惠,因此農民可以負擔得起。而調查於美國、紐西蘭和荷蘭的消費者洞察研究報告顯示,民眾相當支持實施3-NOP作為牛隻飼料添加物。目前荷蘭帝斯曼公司(DSM)已獲得3-NOP的專利,並已經向歐洲監管機構申請授權出售該化合物作為牛隻飼料添加劑。該公司希望在2021年初在歐盟推出該產品,然後於巴西,澳洲,紐西蘭和加拿大等地註冊使用。
【飼料添加物產學研聯盟】動物保健產品試驗與市場評估服務
2020/03/31
畜牧產業為了維護家畜禽健康及發揮動物生長潛能,會在飼料中添加具有功能性的飼料添加物(例如益生菌及植生素),但只憑個人的經驗法則使用這些產品,往往只能說在飼料裡加了這些好料,「感覺上」能讓動物長得快、長得健康,卻無法得知怎麼使用是最佳配方,更無法了解使用之後的成本效益是否划算,因此,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簡稱農科院)在「飼料添加物產學研聯盟」的基礎下,訪查聯盟成員從產品開發到上市時可能遭遇的困難,建立「飼料添加物研發及試驗技術服務平台」,旨在協助學研單位及產業界解決飼料添加物產品效益評估的問題,促進研究成果轉化成具應用價值的商品。   此外,因應友善環境的趨勢,應用異臭味檢測技術,評估飼料添加物在畜牧場的降臭效果,以改善環境品質及促進鄰里和諧。 飼料添加物產學研聯盟協助業者及學研單位進行確效及田間試驗,找出效果最好的添加物配方 飼料添加物類型多 有賴科學驗證找最好   經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輔導,農科院結合產官學研於103年成立「飼料添加物產學研聯盟」,動物科技研究所副所長林傳順說明,加入聯盟的飼料、添加物及動物保健產品等相關業者,從103年的33家,成長到現在已有180餘家,其中半數是具有製造廠的業者,這些業者有開發產品的製造能力及行銷通路,但仍需要田間試驗及功效分析的檢測平台,以在國內外產品推陳出新時,評估產品效益與市場競爭力,有鑑於此,聯盟成立至今已協助產學研各界完成超過30件產品試驗案,並成功衍生為商品上市,實際應用於產業。   林傳順說明,聯盟協助業者及學研單位進行田間實驗,藉由追蹤家畜禽(例如肉雞、蛋雞、仔豬、肉豬及母豬)牧場的實測結果,檢測生長表現、健康指標、免疫生化等各功效項目,找出效果最好的添加物配方或劑型,最後由農科院的產業分析團隊評估經濟效益,提供產品上市的分析,業者只要視需求進行專案委託,即可透過一系列的科學化驗證來獲得目標產品的效益評估或市場分析報告。 飼料添加物的型態有粉狀或液體,可視飼料種類與添加方式選擇使用   市售飼料添加物的劑型通常有粉狀、液體,可依照飼料的種類與動物的攝食習慣選擇使用。林傳順以寵物飼料添加物的商品化為例,業者為提升寵物對添加物的接受度,將飼料添加物做成液體,噴塗在飼料顆粒上,讓飼料表面塗佈保健物質;或是利用可消化的微型晶球包覆營養物質,混入飼料中,讓寵物吃飼料時可直接吃進這些保健成分。 有效利用農業副產物 減低豬隻排泄物氣味顧環保   而農業副產物透過適當處理技術也能有效利用,林傳順舉例,像是茶園修剪枝的去化速度慢,但是裡面仍具有茶葉的機能成分,藉由茶葉改良場關鍵的加值技術,將其中的機能成分比例提高,把抗營養物質等會影響動物耐受性的成分盡量降低,作為飼料添加物加入飼料中,有利於動物的保健,並減低畜牧場的硫化氫含量。   由於商業化集約式養殖的氣味問題,可能不利於牧場設備保養與動物健康,且部分異臭味跟環境中的水分結合後會產生腐蝕性,減少畜舍設備的使用年限,如果比空氣重的異臭味分子,通常沉積高度約在人類的腰部以下,對於家畜禽而言,長期生活在濃度偏高的硫化氫環境下,刺激其呼吸道粘膜容易生病。學研單位及產業界也積極地開發降臭訴求的飼料添加物來幫助減低動物排泄物的異臭味濃度是畜牧產業的趨勢,「養殖技術再好他人可能都不知道,但異臭味問題就可能引起鄰里抗議」,也面臨罰則,當減少這些異臭味排放量(例如硫化氫或氨氣),畜牧場在改善生產效率時也能兼顧環保,有利於產業永續經營。 善用飼料添加物可幫助減低家畜禽排泄物異味濃度(致臭原因),在提高產能時也能顧及環保 替代抗生素 減低屠體藥物殘留   對畜牧業而言,家畜禽採食多少飼料可以增加多少體重將關係到飼養成本,因此飼料換肉率的改善也是為檢驗飼料添加物成效的指標之一。舉例來說,原本豬隻吃2.5公斤的飼料會長1公斤的肉,但使用可促進營養分吸收利用的飼料添加物後,豬隻只需吃約2.3公斤的飼料便可長出1公斤的肉,可因此節省飼料費用以及縮短達到目標體重的時間,透過試驗可篩選出具改善飼料換肉率的產品,進一步減少飼養成本、創造利潤。儘管飼料添加物對於動物具有保健效果,但是在改變飼料口味後,畜牧業者會擔心影響家畜禽的採食意願。對此,林傳順說明在進行產品試驗,也必須測量家畜禽採食量,以便找出最佳的產品配方與添加量。【延伸閱讀】新飼料配方對於蝦類早期死亡綜合症有重大突破 飼料添加物產品功效檢測,圖中正在進行雞蛋品質分析   因應全球減用預防性含藥物飼料添加物的法規趨勢,畜牧業逐漸以機能性飼料添加物替代,冀望在發揮產能的同時亦可友善環境,並逐漸減少飼養過程中對藥物的依賴,降低細菌抗藥性的產生,對公共衛生與食品安全更具有正面意義,然而從研究發想到產品上市並不容易,需透過嚴謹的試驗設計與科學化評估程序,才能以數據分析成本效益,找出具動物保健效果又符合市場需求的潛力產品。
13家公司的創新技術可用於改善畜牧業生產
2020/02/25
2020年動物農業科技創新高峰會(Animal AgTech Innovation Summit)即將於3月16日在舊金山舉辦,為了增進動物福利和產業永續性,許多創新技術正不斷發展,使農民能夠即時監控動物健康、防止疾病爆發並強化各階段所需營養。此次有13家新創公司以突破性技術支持畜牧業永續和高效生產,提出技術涵蓋牛乳腺炎的非抗生素治療、噬菌體基因工程技術、人工智慧、機器視覺、禽舍機器人技術和自動畜牧監控系統,以下為簡要介紹。 1. Armenta(以色列)   Armenta使用聲波脈治療技術(Acoustic Pulse Therapy,APT)開發一種用於牛乳腺炎的非抗生素治療方法。在美國和歐洲,乳腺炎每年造成超過60億美元的損失。經APT處理的母牛顯現出70%的治癒率,牛奶產量增加10%,能有效提高農民的盈利能力,改善牛群健康和福利。 2. BinSentry(加拿大)   BinSentry是一家農業物聯網公司,透過IoT與感測器技術追蹤飼料庫存,感測器由太陽能供電,可將數據不間斷地上傳到雲端,幫助客戶(包含飼料加工商、垂直整合供應商與生產者)以軟體隨時掌控營運效率,節省大量成本。 3. CattleEye (愛爾蘭)   CattleEye提出了應用深度學習的自動化牛隻監控系統,此系統通過錄影鏡頭分析牛隻的視覺影像,藉由這些視覺數據可得出對動物行為變化的見解,幫助農民管理動物與改善動物福利。 4. Faromatics(西班牙)   Faromatics利用機器人技術、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在集約化生產中同時提高動物福利和農場生產力。產品ChickenBoy是世界上第一台可懸掛天花板的機器人,透過多種感測器可監控肉雞的環境條件、健康以及設備運行狀況,並配有警報器通知管理者或獸醫。 5. FarrPro(美國)   FarrPro的Haven平台通過為仔豬創造舒適的微氣候環境來維持仔豬健康,進而達成降低仔豬受到擠壓致死的死亡率、節約能源並改善母豬福利的效果。 6. General Probiotics(美國)   General Probiotics使用先進的生物工程技術,利用合成生物學和人工智慧對益生菌進行精確的設計,可消除對動物的有害病原,減少對抗生素用藥的依賴與生產安全食品。 7. H2Oalert(荷蘭)   H2Oalert是針對乳牛和肉牛的即時水質控制管理系統,可以即時監測動物飲用水品質,並將水質數據藉由無線連接裝置傳輸與儲存,並提供反饋給管理者,幫助檢查供水系統是否發生污染或故障。 8. Hencol(瑞典)   Hencol憑藉其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將畜牧業精準化推向新的高度,藉由RFID標籤掌握每隻牛的特殊資訊,配合自動秤重系統,每天都能幫管理者追蹤牛隻體重變化,管理者也會在動物生長產生偏差時收到警報,幫助優化農場管理決策,提早發現動物疾病、受傷或遺傳缺陷。 9. Jaguza Tech(烏干達)   Jaguza Tech使用IoT、感測器、數據科學和機器學習改善農場營運效率、生產力與永續性,可以用以檢測進食、飲水、休息、生育能力、溫度等數據,管理者無論到何處都能透過移動式裝置裡的應用程式追蹤飼養動物的狀況。 10. Moonsyst(匈牙利)   Moonsyst是針對乳牛智慧監控系統,藉由收集動物飲水、採食量、溫度、瘤胃pH值等參數,並透過雲端技術與機器學習運算幫助農民獲得掌握即時數據,以提高動物生產力並即時檢測疾病、壓力和體溫變化。 11. Nextbiotics(美國)   Nextbiotics正在開發一個生物技術平臺,目標是利用頂尖的合成生物學工具和噬菌體技術開發出只消滅病原細菌的方法,以應對抗生素耐藥性危機。公司的第一個產品是用於動物的飼料添加劑,可促進動物健康並顯著減少抗生素使用。 12. Roper(美國)   Roper通過太陽能耳標和GPS追蹤牛隻,能夠對牛隻的健康狀況與定位進行遠程監控,使生產者減少30%的管理時間,並提高動物的生產力和繁殖力,增進放牧的永續性,進行疾病預警和生育管理。【延伸閱讀】2019年後影響超市的六大趨勢 13. Simple Ag Solutions(美國)   Simple Ag Solutions是一家B2B的軟體服務公司,它的平台是專為畜禽生產商設計的,用於管理動物抗生素的使用,以優化動物福利並促進合乎法規的生產方式。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