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增匯】沃旭能源計劃重建台灣海域的珊瑚礁
2022/12/02
沃旭能源正計劃以世界首創的技術,透過在海上的離岸風電機來復育珊瑚礁。今年夏天,該公司將與行政院農業委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合作,一起在台灣的熱帶水域測試,目的是確定珊瑚是否可以在海上的離岸風電機成功生長,並評估擴大該計劃對生物多樣性的潛在影響。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的數據,全球有 32% 海洋物種以珊瑚作為棲地,更有 10 億人口直接或間接受惠於珊瑚創造的效益。        隨著全球暖化、海平面水溫上升導致珊瑚白化效應,威脅熱帶珊瑚礁生態系統的生存,加劇全球生物多樣性危機。氣候變化為喪失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因素,而海上風電的大幅擴張是解決這些相互關聯的危機的核心。各國政府正計劃在海上大力建設綠色能源基礎設施,如果做得好,因應氣候變化所需的海上風能擴張可以支持和增強海洋生物多樣性,全球能源公司-沃旭能源正在探索保護和增強生物多樣性的創新方法。        沃旭能源的珊瑚育生可行性研究(ReCoral),是保護和促進生物多樣性的創新方法的一個例子;實施一種非侵入性方法,蒐集澎湖群島岸邊收集原生珊瑚散溢的多餘受精卵,並在實驗室中孵育成能夠存活的珊瑚幼蟲,並佈放珊瑚幼蟲定著於風電機水下基礎上。沃旭能源表示,淺水區表面溫度升高會導致珊瑚白化。然而,在離岸更遠的海上風電場位置,由於水柱中的垂直混合,溫度更加穩定,防止了極端溫度升高。        ReCoral 背後的想法是,海上風電場位置相對穩定的水溫將限制珊瑚白化的風險,並允許健康的珊瑚在離岸風電機的基礎上生長。珊瑚將生長在靠近水面的地方,以確保充足的陽光。2020 年,沃旭能源的生物學家、海洋專家與珊瑚學家合作,以測試這一概念。2021 年,ReCoral 團隊首次在碼頭試驗設施的水下鋼和混凝土基質上成功培育幼珊瑚並確認珊瑚幼蟲能夠附著在金屬結構上。今年夏天將在台灣海峽大彰化離岸風電場開始,在開放水域的四支風機水下基礎上嘗試育生珊瑚。        沃旭能源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長 Mads Nipper 表示:“為了阻止氣候變化並為地球、生態系統和人類創造永續的未來,必須加快腳步轉型為再生能源;各國政府正在準備大規模擴展海上風能,如果做得好,離岸風電建置設施可以支持和增強海洋生物多樣性;如果我們在 ReCoral 上取得成功並且這個概念被證明是可擴展的,那麼沃旭能源的這項創新可能會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產生重大正面的影響。”【延伸閱讀】- 台灣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現况和挑戰
創新的運送箱設計以改善活魚的運輸方式
2022/11/28
國際活體海鮮運輸公司 (ILST)旗下的活魚運送箱為美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紐西蘭、香港和馬爾地夫提供服務,同時也用於澳洲境內的活海鮮運輸。澳洲活海鮮運輸最知名的方法是Fish Pac技術和ILST技術,Fish Pac為使用帶有瓶裝氧氣的絕緣箱,ILST則是以電池供電予增氧機的絕緣箱,然而增氧機會產生熱量,造成運送箱內的水溫升高,長途運輸可能會升高5°C,使得此種運送箱大多在澳洲境內使用,出口則會選用Fish Pac運送箱。        為改善此種現象,ILST 開發了 FINS-Radiator,這個設計的重點在於解決箱溫升高的問題,他們發現銅製的散熱器可以冷卻增氧機的輸出,並巧妙利用飛機貨艙中的冷空氣,當增氧機運行時,新鮮空氣必須通過 FINS-Radiator,在空氣進入水中之前冷卻空氣。FINS-Radiator 不消耗任何電池電量,只有增氧機會用到電,因此不需要特別的維修。新的運送箱非常容易使用,沒有昂貴的操作員培訓,也不需經過航空危險品認證,只需一些基礎的培訓,且營運成本低。在售價上,雖然裝有 FINS-Radiator 的新運送箱價格為 9,500 美元,但將 FINS-Radiator 添加到現有運送箱中只需 1,000 美元。        目前ILST公司正在努力升級增氧機,搭配使用新的 FINS- Radiator,希望能增加放養密度,達到每次裝運 300 公斤。改造後的運送箱適用於運輸大多數鹹水魚、甲殼類動物和軟體動物。根據測試,在運送花斑刺鰓鮨(俗稱石斑)時經25 小時後,溫度會從 18°C 升至 23-24°C,而使用 FINS- Radiator後,溫度僅會上升到 20 -21°C。目前該公司著重於研究新的方法來進一步改善運送箱的空氣輸出、增加裝載量及符合航空公司的規定。【延伸閱讀】- 利用太陽能智慧裝置維持養殖漁池水質的穩定
以藻類為原料的海鮮替代品
2022/11/16
在世界各地,人們正在消費越來越多的魚類和海鮮,雖然許多海鮮可以養殖,但大多數水產仍然是以拖網漁船捕獲的。因此,與其他類型的商業捕魚一樣,存在過度捕撈和非目標物種意外捕獲的可能性。使用魚粉作為飼料的養魚場和蝦養殖場,亦加劇了過度捕撈的問題。為了複製真正蝦的味道和營養價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已將努力轉向開發由微藻製成的海鮮替代品,將微藻與其他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如大豆和豌豆粉)結合,其混合物以專門的噴嘴擠出成形,以複製實際蝦的形狀。目前版本的模擬蝦被描述為看起來和嘗起來像是果凍狀、鹹味的小熊軟糖,如何製作出仿真的蝦肉口感對研究團隊來說仍是一個挑戰。        微藻富含蛋白質、不飽和脂肪和微量營養素,長期以來被公認為超級食物。在某些藻類中,蛋白質含量佔乾物質的70%,更重要的是,它們幾乎提供了人類健康所必需的所有氨基酸,構成了許多海洋食物鏈的基礎。研究人員相信,透過試驗其他加工技術,他們很快就能複製真正蝦肉的風味和質地。由於肉類替代品(植物肉)的蓬勃發展,海鮮替代品亦已經有了市場。未來研究團隊計劃增加更多類似產品,如以微藻為原料的仿蟹和扇貝肉等,希望能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可上市銷售的產品。【延伸閱讀】- 蛋白質行業如何創新以滿足需求
超過100個國家承諾在2030年保護至少30%陸地與海洋
2022/11/15
在6月於葡萄牙里斯本舉行的聯合國 (UN) 海洋會議上,自然與人類雄心聯盟(HAC) 宣布,目前有超過100 個國家現已承諾履行到 2030 年保護地球上至少 30% 的陸地和海洋,也稱為「30x30」。保護至少30%地球的全球目標是 2020 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基礎之一,該框架預計將於 2022 年 12 月 5 日至 17 日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 (CBD) 第 15 次締約方會議 (COP15) 上達到共識。       HAC 是由 100 多個國家共同主持的政府間小組,由哥斯大黎加和法國共同主持,並由英國擔任海洋聯合主席。東帝汶、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美國、愛沙尼亞、聖露西亞、巴林、蒙特內哥羅和布吉納法索是最新簽署 HAC 的國家,HAC 成員國合計擁有58% 以上世界陸地生物多樣性和38% 以上的世界陸地碳儲量,並擁有專屬經濟海域(EEZ) 內 54% 以上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事項和54% 以上的海底碳。        除了有科學依據的全球 30x30 目標之外,框架中必須包含的其他關鍵優先事項包含應對自然危機的重大財政承諾、對權利和貢獻的充分認知,以及原住民與當地社區的自由、事先和知情同意,因為這些人是大自然最好的管家和守護者。【延伸閱讀】- 日本如何通過科學和新創企業促進海洋可持續發展
瑞士將建造最先進的鮭魚循環水產養殖系統(RAS)
2022/09/07
Swiss Blue Salmon公司的陸上鮭魚養殖場將採用最先進的循環水產養殖系統(RAS)和頂尖技術,包括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數位化和自動化。 最初動機為解決瑞士海產品貿易逆差的問題,因瑞士所有的魚以進口為居多。希望透過此系統設施內的導覽,為鄰近社區的人們(不論是大人或小孩)以公開和透明方式來參觀,使大眾對於陸上鮭魚養殖的過程更為了解,同時也展示動物福利和衛生標準的高水平。除此之外,該公司也加強與當地大學聯繫,聘請專家為該項目及其未來的運營模式盡一份力。透過低耗能、加工副產品的升級循環、減少運輸以及更長的保存期限等方式,進而減少食物浪費,使水產養殖業朝向可持續發展方向前進。        瑞士主要依靠水力發電,而該公司也投資多項節能技術。例如:使用6-8°C的湖水進行被動冷卻,並同時使用高效率的熱回收系統;在屋頂上安裝太陽能電板,使電力的消耗量減少15-25%。另外,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污泥也將被轉化為肥料或用於當地的沼氣廠。        整體而言,使用循環水產養殖系統(RAS)與多項節能技術,除了可以促進瑞士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也減少該國海鮮所產生的碳足跡。【延伸閱讀】- 法羅群島的鮭魚養殖業者獲得2021年永續發展獎殊榮
【減量】藉由海洋移除二氧化碳能否實現我們的氣候目標?
2022/09/06
Brad Ack (CIO of Ocean Visions) 於近期世界海洋峰會上對各代表們說:「歸根結底,二氧化碳的移除就是保護海。」Ack 解釋說,儘管全球正在進行一場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的競賽,但氣候的巨大改變已遠遠超越我們。過剩的二氧化碳高度集中在上層的海洋,這些額外的二氧化碳會伴隨著過多的熱量,從而導致海洋熱浪、洋流變化、物種遷徙以及海水酸化。Ack告訴與會代表,這些熱量相當於每秒向海洋流入5枚原子彈的熱量,海洋生物圈已因過量的二氧化碳而產生非常嚴重的破壞,若放任這樣的情況發生而不加以控制,海洋環境的改變可能造成生態與經濟浩劫,此意味著從事水產養殖的人著需在日益惡化的環境中生產魚類、甲殼類動物、軟體動物和大型藻類。        Ack表示海氧是氣候的重要主成分之一,海洋危機與氣候危機是一體兩面的,人類已將大約30% 的過量碳排入海洋中,而排入量只會隨著溫室氣體 (greenhouse gas, GHG) 濃度持續上升而繼續。因此降低GHG總體濃度至關重要,而了解海洋如何協助降低大氣中的碳則是下一個較實際的步驟。 海洋移除二氧化碳是什麼樣子的?        當被問及海洋具體的脫碳方法時,Ack則將海洋比喻為制酸劑,我們已經將這些酸注入海洋 (二氧化碳),促使海洋變的更酸,因此制酸劑可能有助於扭轉酸化的問題。此說法可能會讓人聯想到船隻將生石灰倒入海洋中的畫面,但Ack向大家保證,這並非他的想法。Ocean Visions目前致力於制定改變海洋酸化的技術路線圖,其中包含海洋脫酸和脫碳的關鍵技術與戰略。在提高海洋鹼度方面,大型海藻種植正成為一種可行的策略,但Ack強調在全力支持此項策略前還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發。【延伸閱讀】- 為何我們要走向脫碳?        Ocean Visions 正向全球招募技術、海洋健康和海洋政策方面的專家,以評估當前可行的脫碳方法並概述要執行的優先項目,在理想的情況下,可從中形成一個可靠去除碳的治理架構。作為其中的一員,Ack 呼籲制定可信、可驗證以及受監管的碳去除標準,並以超越世界各地看到的自願性碳市場 (voluntary carbon market) 為目標。        Ack將迅速擴大的研發工作比作2020年全球應對Covid-19大流行的方法。在疫苗研究、新療法和藥物治療方面的巨大推動和全球合作是這場危機的一個關鍵亮點。以Ack看來,全球目前正在和氣候危機進行競賽,也將受益於類似的緊迫性。 重新評估道德風險 (moral hazard) 論點        海洋儲存和潛在封存碳的能力提供了大量機會,但也伴隨著令人不安的事實,鑑於其儲存碳和調節氣候的能力,不肖行為者是否利用海洋這種潛力為藉口,藉此繞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此較為困難工作的手段? Ack表示他曾經很擔心,但經過他幾十年的觀察,這樣的手段沒有那麼容易達成,但人們還是持續向大氣排放碳。        他認為在過去的 40 年裡,倡導者一直在推動達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政治協議,但全球碳排放量卻在不斷增加。在必要的議程中不去談論氣候的衝擊以及我們可以為此做些什麼,似乎是少去很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Ack告訴利益相關者應將道德風險的論點顛倒過來,危機在於沒有採取行動來扭轉我們對地球造成的嚴重破壞。若只談論移除碳不會讓汙染者受益,他只會在我們有機會採取行時出現阻止我們。 海洋利益相關者現在可以做什麼?        Ack認為迅速擴大研發力度是必要的第一步。Ocean Visions目前正接受有關提高海洋鹼度的科學提案,這是一樣1000萬美元的融資案,期望能確保安全、永久且高經濟效益地大規模封存大氣碳的方法。Ack強調,Ocean Visions 目前並不提倡任何具體的脫碳策略,因為還欠缺足夠的知識來展它們,但他希望召集最優秀的人才在這個問題上集思廣益並能取得進展。        Ack還承認,若海洋二氧化碳清除工作獲得關注,可能需要重新評估現有國際水域館的治理結構 (governance structure)。水產養殖等海洋產業對於測試和驗證脫碳策略的貢獻會是非常重要的,而倫敦公約可能需要增加與研究相關內容,以利在該領域上取得進展。 Ack與Morton (經濟學人簡報編輯) 都認同該領域是極具潛力的,如果能夠有效利用海洋移除二氧化碳,人們就可以共同受益於更健康的海洋環境,同時糧食安全也得到維持。然而解鎖海洋潛力的最佳策略尚未明瞭,離海藻種植者和藍碳 (blue carbon) 倡導者被安排成為緩解氣候解決方案,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最後Ack相信在汙染地球這件事上沒有白吃的午餐,當人們製造出一種又一種廢棄物並將它傾倒到生物圈中的同時,地球也正被我們往災難的邊緣推,現在她將採取有意識的干預和有意識的操縱來讓我們擺脫這種現況。
【增匯】人工智慧有助於藻類生產生質能源
2022/08/30
藻類具有作為生質能源來源的潛力,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在研究它作為永續能源,甚至用藻類製造了3D 列印的人造葉子,為火星的研究提供氧氣。        來自美國德州 A&M AgriLife Research 的科學家們利用人工智慧(AI)打破藻類生產生質能源的新世界紀錄,為交通工具提供更環保、更經濟的燃料來源。該研究項目由美國能源部化石能源辦公室贊助。        藻類由於容易互相遮蔽以及收穫成本高昂因而限制生長,研究團隊利用機器學習來幫助細胞生長並阻止相互遮蔽。除此之外,還設計了一種聚集的沉降方法,以具經濟效益的半連續藻類培養 (SAC)以收穫低成本的生質能源:通過室外池塘系統,生質能源產量達每天每平方公尺 43.3 克,超過能源部的每天每平方公尺 25 克目標範圍,該系統將最低生質能源銷售價格降低到每噸 281 美元左右。        玉米作為乙醇的低成本生質能源原料,每噸成本約為 260 美元。但是需要先磨碎,並且必須在發酵前將糊狀物煮熟。另一方面,本項技術在發酵前不需要任何昂貴的預處理。        儘管在藻類在商業化方面存在著障礙,但這種技術具有成本效益,並有助於藻類作為一種可行的替代能源的發展。此外,永續生產的藻類生質能源將能夠減少碳排放,緩解對石油的依賴以及氣候變化的影響。【延伸閱讀】- 史丹佛的科學家利用藻類行光合作用來收集電力
嘉大AI智能養殖 減輕人力提高效能
2022/08/25
嘉義大學水生生物學系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412萬餘元經費補助,預計年底完成嘉大智能養殖展示中心的設置,未來將結合該校智慧農業戰情中心大數據資料,研發更符合養殖監測與設計的智能養殖設施;嘉大水生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陳哲俊表示,未來可減少管理作業時間,降低人工需求,有效提高養殖業的產能。        副教授陳哲俊表示,智慧水產養殖系統是利用物聯網系統管理平台,建構養殖池管理、數據彙整呈現、系統化智慧管控、專家系統建立及優化養殖管理等4個模組。系統監測具有水溫、鹽度、溶解氧、氧化還原電位和pH傳感器,透過物聯網技術,蒐集並自動紀錄各場域養殖環境及水質數據,隨時掌控養殖池狀況。        他表示,結合智能分析技術和專家系統建立,進行相關設施自動控制機制、遠端調整作業與精準投餵,操作者可在現場以外的區域對養殖池進行環境監測和控制,預期未來可減少管理作業時間,降低人工需求,有效提高養殖業的產量、產值並減少意外發生。        嘉大水生生物科學系主任陳淑美表示,AI智能管理是透過各種人工智慧檢測裝置,監測環境與生物狀況,可以解決目前水產養殖人力減少與老化問題,及時提供養殖池現況與精準投餵,讓漁民可以即時接收現場資訊、適時進行水質或生物處理、減少飼料浪費節省開支。        嘉大校長林翰謙表示,雲嘉南是台灣重要水產養殖生產區,養殖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65%以上,嘉大地處雲嘉南中樞,水生生物學系教師秉持專業協助雲嘉南養殖業之發展責無旁貸,包括水產品溯源管理制度推廣及輔導、各類水產品產業調查、文蛤養殖環境科學化管理技術的建立等,近幾年更與雲林縣政府合作,執行漁電共生輔導與規劃,為農業地方創生盡心力。【延伸閱讀】- 經濟部AI助攻農漁產品取得國際認證 預計增2.4億元產值        智能養殖展示中心未來也將針對雲嘉南養殖問題,舉辦教育訓練與輔導,提供南台灣養殖業者新觀念,改善養殖環境問題,提升養殖技術與品質,作為培育智能養殖人才的實習場域。
以藻類塗層輔助益生菌通過腸胃道
2022/08/24
益生菌的功效包含了預防泌尿與消化道感染,維持健康腸道菌相,減少肥胖風險及促進整體健康等,常以保健食品及營養補充品等形式攝入。然而,諸如營養補充劑與乳製品形式的益生菌並無法保證活菌在人類的胃中能存活並有足夠的量到達目的地-腸道,許多研究顯示益生菌在胃酸環境中約30分鐘便會死亡。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研究團隊開發以來自褐藻的藻酸鹽(alginate)噴塗乳酸桿菌屬菌種Lacticaseibacillus的技術,可以提供益生菌在胃中強酸環境下的保護。該成分為天然來源,食用安全且成本較低,對酸類亦有緩衝作用。試驗結果顯示,帶有包覆塗層的益生菌成功到達小腸,外層被小腸中的磷酸鹽離子分解後將益生菌釋放到腸道中。此塗層除了能有效運輸益生菌至目的地之外,也能延長其儲存壽命,益生菌在冷藏時可以存活長達八週。相較之下,現有的益生菌飲料通常必須在大約七週內飲用。        研究人員表示現正進一步測試該技術於其他類型的益生菌上,這項技術用途廣泛,因為經包埋的益生菌可以融入許多不同的產品類型,包括膳食補充劑、藥物、食品飲料,甚至動物飼料等,作為農業及食品業的應用有相當潛力。本研究已發表於Carbohydrate Polymers期刊,並已遞交相關專利申請。【延伸閱讀】- 首款農漁牧適用益生菌 技轉民企
藻類製造棕櫚油替代品
2022/08/23
棕櫚油是一種應用相當廣泛的食用油脂,除了烹調及製作各式食品外,亦可作為食品添加劑,防止食品成分分離,而且可使加工食品具有光滑、奶油般的稠度。但其生產對環境有巨大影響,為了種植棕櫚樹,大面積的熱帶雨林被不斷砍伐,造成原始森林環境的破壞。        雖然棕櫚油不含膽固醇,但它含有約一半的飽和脂肪,可能會導致心血管和其他健康問題。為了解決這些缺點,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和馬來西亞馬拉亞大學(University of Malaya)的科學家們研究了一種名為Chromochloris zofingiensis的微藻,研究人員將丙酮酸(pyruvic acid)添加到由微藻和液體培養基組成的溶液中。然後將混合物照射紫外線以刺激光合作用,14天後去除藻類並進行純化,收穫的油具有與棕櫚油相似的品質,儘管含有少量的飽和脂肪酸,但被較大比例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所抵消。在目前的技術中,製造100克巧克力棒的油需要160克藻類來生產。        此外,科學家們現已開發出一種透過發酵大豆渣和果皮等有機廢物來生產丙酮酸的方法。在大型生產設施中,可以陽光取代人工紫外線,而隨著藻類的生長,藻類會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生物質。        研究人員表示,本技術是利用建立循環經濟的概念,尋找潛在廢物的用途並將它們重新注入食物鏈,不僅減少了我們對棕櫚油的依賴,而且還能減少碳排放。【延伸閱讀】- 瑞典科學家利用微藻來改善養殖魚場的水質
【增匯】日本如何通過科學和新創企業促進海洋可持續發展
2022/08/05
日本是一個擁有 6,800 多個島嶼的海洋國家,科學家和企業家正在應用尖端科學技術來改變人類與海洋的關係,並為子孫後代保護海洋和地球。The Japan Agency for Marine-Ear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AMSTEC)是世界領先的海洋科學組織之一。從北極到南極到海洋深處再到地球內部深處,JAMSTEC 的研究人員前往地球的極端環境,以了解更多關於海洋和地球科學的資訊並追求永續發展。JAMSTEC 的科學家正在監測日本各地的 289 個近海地點,以了解海洋吸收人類所產生的碳,是如何使海水變得更加酸性,同時這種現象也威脅著海洋生物和漁業。        JAMSTEC 全球變化研究與發展中心 (RIGC)在參加北極和南極的研究考察後對氣候變化產生了興趣,並正在海洋的各個深處進行研究,檢查海洋酸化、脫氧反應、暖化、生物多樣性減少及污染物的影響並試圖闡明環境變化,做出近幾年到一世紀的預測。        除了幫助瞭解和模擬地球氣候如何變化之外,日本科學家還在實地考察以近距離觀察這種變化。Arctic Challenge for Sustainability II (ArCS II) 是一個國家旗艦項目,為瞭解北極的現狀和北極快速的環境變化及對全球氣候和社會的影響,從 2020 年 6 月到 2025 年 3 月研究人員開始進行北極探險,研究因為融化的冰河使海水暴露在陽光下,北極冰河是如何比低緯度地區暖化更快的現象。研究人員發現除此之外,流入北極冰河的河流比過去更溫暖,水量更大。這也導致海洋和空氣暖化以及冰層融化。對人類的影響是可能與極地渦旋有關:北極空氣向南傾斜會給生活在遠低於北極圈的人們帶來危險的狀況。ArCS II 項目將說明北極地區的氣候和環境及北極冰河如何與全球氣候系統緊密相連,這是地球上海洋數據的空白區域。        JAMSTEC 透過科學研究商業化促進民營機構和公務部門的創新其中一個例子是:JAMSTEC 和京都大學開發的人工智慧(AI)模型"Ocean Eyes",可以預測漁業的最佳漁場,該項目由日本科學技術廳的 CREST 計畫贊助。為了確定最佳漁場,Ocean Eyes 使用來自衛星和海洋物聯網感測器的資訊,並通過深度學習模型進行估算。與聲納和無人機等其他方法相比,它的覆蓋範圍要廣泛得多,這些方法在漁場之外是無效的。該技術可以通過縮短漁船尋找漁場的時間來減少漁船的燃料和排放,並有助於可持續地管理海洋資源。Ocean Eyes 的聯合創始人Kasahara Hidekazu表示對於以鰹魚為目標的遠距離漁船,欲尋找良好漁場,燃料的消耗是一個主要因素,約佔運營成本的 20% 到 30%。如能將燃料成本降低約 10%,使捕魚船隊能夠降低搜索成本,低成本捕撈有助於實現漁業的捕撈配額和產業的永續發展。        Ocean Eyes 的商業服務稱為"Fishers Navi",是一種漁業深度學習和數值模型的預測工具,可在移動設備上使用。它將海面溫度數據與氣象衛星資訊相結合,每小時更新一次,以方便的地圖格式自動消除雲層覆蓋。Ocean Eyes 還與日本地方政府合作,以提高當地漁業的效率和永續性,目標是將服務從日本和太平洋擴展到美洲和歐洲。Ocean Eyes 總裁 Tanaka Yusuke認為,這項努力可使漁業數字化,如果漁民能夠維持低成本作業,就可以為實現捕撈限制和整體海洋的永續發展做出貢獻。透過科學研究和新創產業,以實現地球所依賴的海洋的永續性,日本將繼續追求永續發展的目標。【延伸閱讀】- 智慧魚網「Game of Trawls」之開發將拯救數百萬海洋生物
法羅群島的鮭魚養殖業者獲得2021年永續發展獎殊榮
2022/07/20
位處法羅群島的鮭魚生產業者Hiddenfjord於去年將其養殖鮭魚運送方式從空運轉向了海運,顯著減少了運輸過程中94%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今年的SEAL(Sustainability, Environmental Achievement, and Leadership)企業永續發展獎將其評選為環境倡議類別的得獎者。        Hiddenfjord於2020年10月停止使用空運來進行鮭魚運輸,使其成為世界上第一家完全運用更加永續方式進行儲運的鮭魚養殖業者,在該公司為慶祝這一里程碑達成之週年紀念所發佈的一部影片中,介紹了其如何運用定期遠洋貨運輪船替客戶運送新鮮鮭魚及大幅減少碳足跡的諸多細節。此外,Hiddenfjord的環境領導力也獲得了英國傑出企業獎(UK’s Business Brilliance Awards)的認可,於環境與企業永續發展類別中獲得了金獎。而其執行長Atli Gregersen也獲得英國最負盛名的商業永續發展獎項之一的edie永續發展領袖獎(edie Sustainability Leaders Awards)的年度商業領袖提名,這份殊榮是基於他在過去30年間對於動物福利及永續發展上所付出的努力,像是其特別的無壓力捕撈系統、大量鮭魚苗飼養、縮短鮭魚於海洋中時程以及最大限度地降低海蝨感染風險。而Hiddenfjord一直以來也花費了相當多的時間與法羅群島當局合作提倡合理嚴謹的獸醫法案立法,並鼓勵其他農業國家跟進。【延伸閱讀】- 挪威千禧年鮭魚計畫目的在提高鮭魚飼料生產的永續性
日本農山漁村發展措施-永續發展目標
2022/07/15
為全球共同攜手解決農業面臨各項問題與創建永續社會,2015年聯合國共同訂定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poment Goals, SDGs)。SDGs包含17項的核心目標,其中涵蓋169項具體細項目標。        若將17 項核心目標加以「階層化 (Stratification)」,如下圖1所示可以很清楚瞭解在社會與經濟階層必須憑藉自然資本1和環境為基礎建構而成。換言之,須藉由自然資本和環境階層所創造產生的各種面向與事物,循序漸進形成社會層面結構發展。也因此在這基礎下,自然資本和環境的永續性發展極其重要。        農業和食品業的經濟效益(利潤泉源),大部分依賴自然資本和環境的發展,基於此,要實現永續發展目標,仍必須維持和改善自然資本和環境階層開始。然而,農業和食品業,面對環境維持與改善並非單在成本考量,對於產業所締造業績和整體發展也為不可或缺關鍵因素。簡而言之,未來農業和食品業,在社會發展與經濟成長外,同時應以環境及自然資本的管理和成長作為首要目標。 日本農山漁村發展與SDGs可發揮價值        日本的農林漁村擁有豐富的在地資源,例如:再生能源、生質能和原生作物等。皆有利於實現永續發展目標。藉由在地資源之應用,將有利於永續發展目標實現,其農山漁村發展可發揮價值整理如下: (一) 提升農山漁村之社會價值的認知度        農業和食品業藉由投入SDGs中積極宣傳優勢,能加以增進都市的消費族群更加認識農山漁村所發揮價值所在。除此,亦可透過購買活動給予支持回饋,並有利於提升地方與企業之形象。 (二)創造新的商機        藉由投入SDGs中所做的努力與貢獻,可鏈結跨域產業以及地方性的合作,與至今尚未合作的供應商建立新的伙伴關係,創造出新的商業機會。 (三) 回應商業夥伴要求        近年來,企業已將環境面措施納入經營理念中,並以各種方式宣傳對於SDGs其貢獻和致力於往「ESG投資」2等方向作大幅調整轉換。在農業和食品業方面,此舉不僅會影響融資,也有可能因未能滿足利益相關者的期望和要求而失去商機,供應鏈本身也將產生結構性變化,也可能因而不能進入市場。 因應SDGs 相關措施渠道 (一) 以環境為主的農山漁村X SDGs商業模式提示全集        為了提供開始進行這項新因應對策之參考,這本手冊集結改善農林漁村環境面和經濟面的相關因應措施、五種商業模式與可提升其可行性的各種提示(Hint)。此外,彙整實現SDGs之技巧和竅門。期望能透過手冊應用,進一步發揮日本農山漁村之價值。 (二) 農林水產 / 環境/技術 / SDGs手冊        農林水產 / 環境/技術 / SDGs手冊,主要從「環境」和「技術」兩個面向角度介紹在農山漁村發展SDGs各項因應措施。 ※註1:自然資本 (Natural Capital)是將自然環境視為支撐人們生活和企業經營基礎為重要資本之一的概念。由如森林、土壤、水、空氣和生物資源所自然形成的資本。 ※註2:ESG投資: ESG其意義為,重視並選擇已考慮到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和企業治理(Governance)的企業進行投資。 和社會責任投資 (SRI) 是一個類似的概念,但SRI 是基於道德價值理念,ESG 投資則是基於可以預期長期回報的經濟價值理念,對於考慮到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企業而言,可以帶來可持續的成長和中長期利潤。 【延伸閱讀】-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發展計畫
亞麻仁油可作為北極紅點鮭飼料的魚油替代品
2022/06/29
儘管產量很小,但北極紅點鮭在北美與歐洲地區,正慢慢成為淡水水產養殖的強大競爭者。加拿大的北極紅點鮭漁業,從 1980 年代中期開始生產,目前準備從每年7,000噸的產量持續擴大。此市場細分並瞄準高價市場,希望從其他養殖鮭魚產品中脫穎而出,即鱒魚和鮭魚。         由於鮭魚是肉食性的,增加產量將對魚油庫存造成額外壓力。紅點鮭魚和其他鮭科一樣,依賴魚油作為能量、脂質和不飽和脂肪酸(如:Omega-3)的主要來源。行業觀察人員指出,魚油需求正在增加,但漁業供應卻停滯不前。而這種不平衡將導致價格上漲,並可能破壞該行業的利潤。上漲的魚油價格也刺激該產業尋找更有環境永續性的替代脂質來源。         雖然植物油可以滿足魚類的脂質需求,但它們無法滿足紅點鮭魚對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需求,如:ARA、EPA和DHA。如果在飲食中沒有這些關鍵的脂肪酸來源,鮭魚經常會出現發炎以及其他健康與生殖缺陷,也會影響魚類的營養品質,並導致魚本身中Omega-3含量也降低。         最近的營養研究轉向將亞麻仁油作為水產飼料中Omega-3的潛在來源。亞麻仁油富含脂肪酸的前驅物,它被廣泛用作人類膳食補充劑。         研究人員比較了北極紅點鮭、河鱒及其雜交種在不同飲食下飼養時的生長性能、飼料效率和肌肉的脂肪酸譜,並研究亞麻仁油中的脂肪酸前驅物是如何被魚類代謝、以及它們是否被轉化為魚類需生存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ARA、EPA和DHA)。         該研究初步結果顯示,可以在紅點鮭魚的飼料中使用亞麻仁油以替代魚油,用魚油代替亞麻仁油不會影響鮭魚的最終體重、比生長速率(specific growth rate)、飼料轉換率、食物採食量、魚圓度以及生長表現。此結果也與大西洋鮭魚與鱒魚使用其他替代魚油飼料上有較高符合,並且也與其他類似研究的結果相呼應。         組織分析結果中,研究人員指出在亞麻仁油組中的一些紅點鮭魚具有較低的 EPA和DHA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其中,EPA比對照組低35%;DHA比對照組低30%,此結果具有顯著差異。         由於紅點鮭魚作為健康飲食的依據主要是基於其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如:Omega-3),如果不飽和脂肪酸減少,北極紅點鮭的營養競爭力可能會不如其他品種鮭魚。儘管最終分析發現這些魚的肌肉營養價值與對照組相似,但EPA和DHA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減少應該再深入研究。因此,目前結果說明魚油與亞麻仁油在商業環境中較難以等比例交換。         此外,更多研究集中在紅點鮭魚代謝魚油替代品對其肝功能的影響,這些代謝數據將使生產者能夠確定哪種鮭魚或雜交種在養殖環境中表現較好,還可以提供有關脂肪酸合成的寶貴訊息,使水產養殖營養學家能夠決定最佳的亞麻仁油含量,保證魚在生產過程中不會出現任何脂肪酸不足,確保養殖的紅點鮭能夠維持市場優勢。【延伸閱讀】- 挪威千禧年鮭魚計畫目的在提高鮭魚飼料生產的永續性
三創生活推「科技農業」展 魚菜共生在家打造開心農場
2022/06/23
疫情長期抗戰的氛圍下,讓民眾外食的需求相對減少,居家自煮的頻率大幅提升,也越來越注重健康飲食生活。三創生活從科技的角度思考,攜手台中專營魚菜共生專業技術的禾州科技,即日起至7月5日,首度於1樓「十二立方」打造了居家智慧農場「魚菜共生展」,讓處於都會區的消費者,透過科技養殖與栽種技術,結合能源再生,在家就能輕鬆享受健康的蔬菜。另外,三創生活也同步邀請匯集韓國美食的「韓味不二—韓國物產展」以及各種文創手作的「愛手創」同步進駐,讓消費者在學習科技農業知識外,可以順手帶走韓國道地美食及各色精緻手作商品,為防疫生活增添更多樂趣。         魚菜共生技術,是以健康無毒為主軸,開發設計出都市各式家庭客製化的大小型設備,可免除氣候因素,讓農業科技導入家庭生活,於家中體驗植物種植及養魚的樂趣。此次現場展出共有多款設備(2款戶外款、6款室內款,適合放置於玄關、客廳或廚房)包括立體菜多多植物架、圓形網孔立體植物架、桌上型魚菜共生系統,及壁掛水培機等,讓民眾實際近距離了解與感受。即日起至6月30日活動期間,於現場出示三創會員App會員畫面,並於三創生活FB、蔬果綠GreenFun—魚菜共生FB粉專及現場拍照打卡,即贈蔬菜乙把(數量有限、贈完為止);展覽期間的週末更推出小農夫土耕教學課程,讓國小一~三年級學童體驗農業種植的樂趣。【延伸閱讀】- 研究顯示能同時生產魚和蔬菜的魚菜共生系統可以於商業上獲利
廢棄蟹殼於農業利用
2022/05/30
螃蟹只有40%是可食用的肉,因此每年都會因為消費蝦子、螃蟹或是龍蝦等甲殼類動物產生大量的廢殼,現行處理廢殼主要多採取掩埋等低價值方式。事實上,這些廢殼內富含多種有用的化學物質,如蛋白質、幾丁質及碳酸鈣等,應多加利用發揮其潛在價值,進而建構循環經濟。 螃蟹只有40%是可食用的肉,因此每年都會因為消費蝦子、螃蟹或是龍蝦等甲殼類動物產生大量的廢殼,現行處理廢殼主要多採取掩埋等低價值方式。事實上,這些廢殼內富含多種有用的化學物質,如蛋白質、幾丁質及碳酸鈣等,應多加利用發揮其潛在價值,進而建構循環經濟。        來自華盛頓的新創公司Tidal Vision執行長Kevin Hammill說:「每當我們丟棄這些廢殼時,我們丟掉其中最有價值的部分」。Tidal Vision致力於利用廢殼中富含的殼聚糖 ( Chitosan ),殼聚醣當作生醫材料的骨架已被廣泛用於製藥產業,包含針對高血壓、腎臟疾病、血栓問題等藥物,但Kevin Hammill認為這只是殼聚糖用途的冰山一角,其具有無限的發展可能性,現階段就已有相關產品用於水淨化、紡織產業及食物保鮮等。其中,Kevin Hammill更重視殼聚糖於農業之應用可能性,Tidal Grow (殼聚糖衍伸性產) 作為土壤改良劑可發現在施用後植物能有更有效地吸收肥料,也能當作生物刺激素( Biostimulants ),提高作物抗病抗逆境能力,進而減少肥料、農藥的使用。【延伸閱讀】-以化學結合生物製程將甲殼廢棄物之幾丁質轉變為酪胺酸及L-DOPA
【綠趨勢】衝綠電、增漁獲!漁電共生專區1.2萬公頃 拚4.4GW
2022/05/12
我國已公布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以太陽光電為我國能源轉型推動主軸。經濟部今(7)日表示,除地面型光電外,規劃漁電共生4.4GW為推動目標,並在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已經公告12,533公頃漁電共生專區。        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日前參訪由雲豹能源與台鹽綠能於2020年聯手共同於台南北門區三寮灣打造「智慧漁電共生溫室大棚及養殖數位分身示範基地」,他表示,政府秉持著「漁業為本、綠能加值」之精神,以結合並維持農業經營為原則,推動太陽光電及協助導入智慧養殖技術,並透過訂定相關規範保障原有承租農漁民的權益,跨部會合作與地方政府共同推動漁電共生。        經濟部表示,政府主動劃設漁電共生專區,由農委會盤點無生態疑慮漁塭、經濟部完成環社檢核、內政部完成海管審查及台電布建饋線。將以兼顧養殖、生態、光電的理念,作為充分表現政府以漁業為本,並兼顧綠能發電的良好典範。在彰化、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已經公告12,533公頃漁電共生專區。        經濟部表示,能源轉型在世界各國正風起雲湧,我國日前公布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透過大力發展再生能源,提升國家與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其中又以太陽光電為我國能源轉型推動主軸。光電發展在屋頂型持續建置,在地面型光電則是以土地複合利用為主軸,優先推動具社會共識及無環境生態爭議場域,並規劃漁電共生4.4GW為推動目標。        經濟部指出,以台南北門區三寮灣「智慧漁電共生溫室大棚及養殖數位分身示範基地」為例,係由雲豹能源、臺鹽綠能串聯資策會等多家業者共同投入,並以室內養殖設施形式來量身打造,整體養殖場面積約390坪,屋頂架設太陽光電系統共179.8kW,目前年發電量可達28萬6,705度,發電量表現優於原先預估值,預計20年可發電約430萬度,約可減碳218.5噸。        根據農委會水試所試驗成果指出,室內養殖在導入自動化設施之後,與戶外傳統養殖相比,平均漁獲量約可達四倍以上。可見光電讓養殖再加值,漁電共生真正實現了「漁幫電、電幫漁」的經濟效益。【延伸閱讀】- 利用太陽能智慧裝置維持養殖漁池水質的穩定
智慧魚網「Game of Trawls」之開發將拯救數百萬海洋生物
2022/05/11
拖網捕魚 (Trawling) 是一種廣泛使用的漁船捕魚方式,將一張巨大的魚網固定在漁船後方拖曳,然而所有的拖網捕撈方式都會破壞環境,其中影響最大的方式為底拖網捕撈 (bottom trawling),將一個大約為足球場面積大又重的魚網,沿著海底拖曳捕撈,捕撈所有進入到漁網中的生物,最終造成大量且非預定目標的海洋物種死亡。        法國海洋學機構Ifremer與其他合作夥伴,包括南布列塔尼大學 (UBS)、漁業委員會Morbihan和專門研究高科技傳感器的公司Marport,正在進行一項名為「拖網遊戲」 (Game of Trawls) 的試驗,此名為引用電視劇「權力遊戲」(Games of Throne) 及拖網提供人工智慧控制的字首縮寫。團隊將人工智慧、水下圖像、聲學和分析軟體等最新技術應用於漁具,以傳感器和攝影鏡頭連結網路,並利用電腦視覺 (computer vision) 即時偵測與辨識漁網中的物種。先收集水下影像並進行標記,包括在魚類影像周圍繪製矩形框,並配對與物種名稱相對應的標籤,及訓練人工智慧辨識不同的物種。        團隊中的法國海洋學機構Ifremer致力於開發具選擇性的裝置;學術單位合作夥伴UBS 參與電腦科學、人工智慧、數學和材料設計研發項目;企業合作夥伴Marport公司將投入於環境測量、幾何和聲學成像儀器的研究與開發;最後,專業合作夥伴CDPMEM 56將提供其設計實際拖網捕魚活動的傳感器之專業知識。        目前研發試驗結果使用7個類別進行分類辨識,分別為海螯蜇蝦 (Nephrops)、刺鎧蝦 (Munida)、魚、蝦、海鰓 (Pennatulacea)、海葵 (Actiniaria)和海百合 (Crinoidea)。當物種經人工智慧檢測辨識後,若檢測到的物種為漁民的目標即駕駛拖網捕撈,否則將放行該物種。而拖網的人工智慧選擇性結果具二種情況,分別為拖網內和拖網前的選擇性,拖網內的選擇性指捕捉所有東西於拖網中,並對物種進行排序;拖網前的選擇性為只捕撈特定的物種,減少對海底的影響。拖網內的選擇性目前可使用5個類別,分別為鯖魚 (Mackerel)、竹筴魚 (Horse Mackerel)、鯷科 (Anchovy)、沙丁魚 (Sardine)和鱈魚 (Hake),而其他物種尚缺乏整合。        拖網遊戲提出一種新的方式,賦予漁民主動權可選擇捕撈預期之特定大小及數量的物種,長期目標為減少意外和不必要的捕獲並保護海洋生態系統。 【延伸閱讀】- 全世界底拖網捕魚足跡估算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