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印度智慧型耕作技術將幫助農民擴展農業經濟規模
2017/11/10
在現代化的科技社會,發達的網際網路提供了一種新的、開放的、快速的資訊交流與溝通模式,同時將此技術應用於農業中,農民可利用網路迅速的分享經驗,達到技術互助與資源共享的效果,進而促使現今的全球農業朝向精緻化與大數據發展。當使用土地感知器、物聯網、無人機和平板等設備,立即上傳各種資料到雲端後經過整理,能夠化零為整,建立大範圍內的區域土地狀況資料庫,並藉由雲端技術將人工智慧結合農地管理,可使農戶得到即時農地資訊,個體農戶的智慧與經驗法則也可以利用網路分享給其他人,更能增進農地工作效率。   以印度而言,雖然過往其農業價值鏈低落且分散,但因智慧型手機和網路在農村中的興起,其通訊系統在過去兩年已有了驚人的轉變。憑藉網路生態系統結合農業生產組織經營之管理系統(farm ERP)、數據科學、精準農業和農場AI系統等技術,積極推動共享平台之應用,而結合後的生態系統經由串連許多硬體裝置,包括物聯網連結之農場感應器、實驗室的土壤測試數據、無人機的多光譜成像儀器以及智慧型手機所收集之數據和圖像,可將數據從物理空間全面地映射到網際空間並建構出立體圖形,當個體農戶加入群體之共享平台後,將可節省許多資源、時間、設備等投資成本。【延伸閱讀】美國開發智慧型農業專用組合貨櫃解決糧食短缺困境   印度作為小農國家,在經過工業革命1.0(蒸汽機)、2.0(內燃機)、3.0(網際網路)等時期,皆無法實行於農業改革,這是由於這些技術之推動需要工廠或大型農場等大規模設施才得以實施;而工業革命4.0則沒有規模上的限制,其關鍵在於利用網際網路連接遠端設備,並導入AI與雲端之技術支援,促成新的技術平台產生;將這樣的概念應用於農業,可協助小型農戶達到集體資源共享與生產的效果,使其在某種程度可達到仿效西方國家大型智慧農場之概念,並將產量提高了30-50%,形成與大型農場相等之經濟規模,除了使產量提升外,更能夠讓農產品有更好的市場價格。   現在是服務經濟的時代,農業4.0開闢了一系列新工作機會的大門,如農業數據科學家、機器學習設計師、農場分析師以及技術支持、設備操作、感測器和測量等現場工作人員,將「農場管理即時服務」全面的擴展到作物選擇、風險管理、供需計劃以及智能供應鏈,以獲得最大化提高投資收益,同時透過集中管理而擴大經濟規模,促使生產力躍進,將小型農業轉變為智慧型農業。
日本2017最新研發成果(14/30) 薩利赫線蟲和根結線蟲的多種同時診斷技術
2017/11/09
一、研究成果內容相同農作物頻繁栽培的話,有害線蟲會增殖而造成重大損害,在利用於非寄主農作物等預測整體線蟲的防治上,有需要明確所發生的線蟲種類,但由於線蟲種類的判定需要高度的知識和技術,因此尋求即使專業知識也能簡單判定種類的可能技術。1. 即使沒有專業知識,只要遵從手冊的方法操作即可判定有害線蟲種類的技術2. 可同時多種判斷由土壤分離後的線蟲群落只1回的PCR和電泳,依觸撃的位置可判斷10種類。3. 簡單診斷工程(1)診斷工程不需要顯微鏡觀察,只要按照手冊操作,大約9小時即可判斷線蟲的種類。(2)防治的方法除了農藥以外,也擴展成有其它的對應方法。(3)可成為防治後線蟲密度復原的防止對策等,並在防治線蟲上可以綜合性的抑制農藥的使用量。二、未來規劃與展望1. 因線蟲的診斷任誰也能簡單實施,可有助於對損害實施早期且確切的因應對策。2. 可提供防止線蟲方法的選擇的方案擴展,可變成綜合對策。研發機關:農業研究機構北海道農業研究中心本文摘錄自日本農林水產省-2017年農業最新技術與品種報告一書
日本2017最新研發成果(13/30) 節省栽培勞力、縮短節距性的南瓜品種
2017/11/07
一、研究成果內容        由於生產者面臨高齡化、體力不足、大規模化等問題,南瓜的栽培管理比較不花勞力和時間的農作物,但大規模栽培上,剪枝、引誘、採收作業體力是一大負擔,期望栽培能更省力化,提升勞動產值。1. 果實品質高,實現栽培的省力、輕鬆作業化品種      (1) 在生長初期縮小節距顯示縮短節距性、分枝的數量較少。不需摘心、剪枝、引誘。。      (2) 因果實株靠近根株,而能容易採收。      (3)「TC2A」(商品名:Hottoke kuritan)是澱粉質高、高糖度,且鬆脆口感佳、味道好的品種,外觀底部突起為其          特徴。      (4)「JUJEJ」是澱粉質高、糖度高且儲存後也能縮短節距性品種普通品種,維持高品質用於青黃不接時期的品種。      (5)「Kri hikari」介於粉質與粘質中間,可適用於糊狀和蒸煮等的加工、業務用食品品種,表皮顏色黑綠帶有光澤。2. 產量提升、栽培省力、可一次全部採收      (1) 只要普通品種一半左右的壟寛即可栽培。      (2) 透過一根特製主蔓能使結果時期一致、品質穏定、可一次全部採收。      (3) 移植後可放任栽培。3. 移植後的作業時間約減少20%二、未來規劃與展望1. 助於擴大種植面積規模、改善管理。2. 有助於滿足消費者,維持國產南瓜的週年供給、以及加工、業務用之需求。研發機關:農業研究機構北海道農業研究中心、渡邊採種場有限公司本文摘錄自日本農林水產省-2017年農業最新技術與品種報告一書
【循環】麥桿廢棄物未來將可作為新的生物性化學物(品)原料來源之一
2017/11/06
麥稈是歐洲農業最主要的農業殘餘物,每年約累積1.44億噸的量,同時這些歐洲各農場所產生的大量麥稈一直仍未被善加利用,因此在歐盟的聯合生物工業企業計畫(BBI Undertaking Programme)資助下,成立了一項OPTISOCHEM的專案,希望能加以利用這些廢棄物,將這些多餘的素材轉化為更有用的東西—生物性異丁烯氣體,作為發展更環保生物性化學物的原料。   首先,麥稈中的糖分會先經過發酵,並在生物精煉中被轉化為氣體,再從中萃取出生物性異丁烯,進而被用來製成各式生物性化學物,這些生物性化學物可減少我們對化石燃料化學物之依賴性,因此麥稈也提供了作為新的碳中和生質能源之潛力素材之一,不但能透過植物吸收大氣中的碳,燃燒時亦不會像碳、石油、或天然氣排放額外氣體。   且利用麥稈作為生質能源之原料,不僅能夠顧及環境並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也不會有與糧食作物競爭土地問題,若以每年產出1.44億萬噸之麥稈計算,當其中4,800萬噸被製成2,100萬噸的糖,將足以供應100間商業生物精煉廠穩定生產生物性化學物,等同於每年3,500萬桶化石燃料之生產量,而這些生物性化學物可用於多種產業上,同時這些生物精煉場可建在歐洲小麥農場密集地區,並在建造和營運過程中為農村帶來就業機會,而其餘麥稈殘餘物則繼續保留在農田土地以避免其遭受侵蝕,同時保護土壤中的有機碳與養分,以符合永續農業原則。【延伸閱讀】將寶特瓶轉換成多孔性氣凝膠材料   此外麥稈還有助於營造業轉型為更環保的產業,在另一個REHAP專案中其計畫正試著將麥稈廢棄物轉變成環保的建築材料,如:木頭樹酯或製成水泥的生物性化學物,目前在木條、木板的製造過程中,經常需要用到化石燃料製成的人造化學物,故研究團隊一方面之目標是以麥稈製成生物性樹酯,以減少我們對化石燃料製品的需求量,且這些生物性化學物亦可當作水泥中的黏著劑,有助於減少工程中使用的水量,另一方面則是從林地廢棄物萃取糖份與單寧,並製成木板及永續性聚氨酯—一種用於傢俱、墊料等家用聚合物,期望藉由麥稈和木頭廢棄物所提取之生物性化學物應用於建築中,以提升碳捕捉能力,同時減少營造產業化石燃料的氣體排放量。
日美合作共同開發自動化之大豆品質管理與監控系統
2017/11/02
作為美國與巴西的重要經濟作物,大豆蛋白質成為了牛奶之外的新選擇,且需求量正急速上升,在大豆收穫的過程中,品質管控一直是一件苦差事,農民在收割作業進行到一半時,必須停下手邊的工作,爬出收割機外親自檢查收成的大豆品質,以挑選出完整且無散雜外殼的大豆。   因此京都大學與伊利諾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期開發了一種可即時自動評估豆類品質的機器,使農夫能在收穫期間不間斷地進行收割作業,該計畫首席科學家米表示:「我們計畫目標主要希望開發一種有效、輕巧、機上的監測系統,讓收割機駕駛在收割大豆時能獲得即時的品質資訊」,該機器安裝在收割機的糧箱內,利用配置的高速攝影機拍攝通過的大豆,藉由它的雙重影像系統,搭配前後照明燈,使相機捕捉大豆之完整影像,並用電腦程式進行即時分析,而得以精準判斷大豆是否保持完整,而這機器不僅僅是只能用於農作物收穫之用,未來相關加工產業亦可藉由搭配約100美金之網路攝影鏡頭後也能使用相同的系統。【延伸閱讀】新的試驗方法可以更準確地測量玉米的氮需求量   該計畫是由一家業者日本岡山市洋馬有限公司提供財務支援與農地實驗設備所開發,並已取得技術專利以及完成實際田間之測試,目前該公司之原型機已交予一家開發快速攝影系統之業者手上,並將進入大量生產階段,期望能在大豆收穫時期間藉由此項新技術之使用,協助農民改善農產品送至加工廠前的分類與清潔程序效率。
日本2017最新研發成果(12/30) 方便管理且省力的高麗菜穴盤苗底部灌溉技術
2017/11/01
一、研究成果內容由於秋冬季蔬菜在夏天高溫條件下,需要手灌漑費力,容易造成生長不均勻,因此開發減少因灌水少所造成生長不平均、省力供水且易於管理之灌溉技術。1. 從底部自動供水的穴盤苗灌溉技術(1)將水稻育苗箱做成腳架重疊在苗底座上方。(2)堆放防草遮布,在表面安裝點滴管。(3)將播種高麗菜穴盤苗直接放置,以計時器自動供水、可機械移栽穴盤苗能穩定生產。2. 可節省勞力,且灌水平均(1)可得到與之前手灌漑同等的苗質,且灌水平均可避免育苗失敗。(2)減少育苗灌水所需時間及勞動時間,且材料費、勞動費等育苗相關成本與手灌漑同等。二、未來規劃與展望(1)即使是稻田蔬菜缺乏經驗的初學者,也能育苗可機械移栽的高麗菜壓製成形苗。(2)可穏定的生產育苗,有助於擴大稻田蔬菜的規模及管理。研發機關:滋賀縣農業技術振興中心本文摘錄自日本農林水產省-2017年農業最新技術與品種報告一書
科學家發現橄欖油廢棄物將會是生物燃料產業與農業的理想材料之一
2017/10/31
橄欖油是全世界許多地區烹飪熱門菜餚所需使用的材料,地中海地區每年約生產可供應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七之橄欖油,製造八百萬加侖的橄欖油廢水,其製造過程中所產生的橄欖油廢水會對環境造成危害,並對飲用水、海洋生態造成潛在的汙染,因此非常難以處理,而為了妥善處理橄欖油廢棄物,許多科學家曾嘗試將橄欖油廢水與其固態廢棄物或廢木材混合後加以燃燒,但這個做法不僅成本費用高,還會製造不必要的空氣汙染。   在最新一期美國化學學會(ACS)發行之永續化學與工程期刊(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中則刊載了最新符合環境永續的橄欖油廢棄物處理方式,藉由找到安全且穩定轉換橄欖油廢棄物的方法,將生產橄欖油所製造的廢水,從汙染物質轉化為有實際效用的永續性產品,促使其廢棄物在轉換後可用於農作物灌溉、施肥和發電。【延伸閱讀】利用再生能源,打造離網發電的自動化溫室   科學家的第一步是將橄欖油廢水與另一種地中海常見的柏樹木屑廢料混合,將兩者混合後迅速乾燥,其所蒸發的水氣經過收集後可作為農作物安全的灌溉水資源,接著將蒸發過後剩餘的碎屑殘渣於沒有氧氣之情況下,經由高溫加熱使其分解為可燃的氣體與木炭,在經過熱分解後,則可製成永續生物燃料以供機器使用,最後科學家們也在報告中解釋熱分解後之木炭沉澱物中含有鉀、磷、氮與其他養分,發現將木炭沉澱物當成肥料能顯著改善植物的生長情況(與無施灑上述肥料之對照組進行比對),促進其葉片長得更大,可用於發展農作物永續有機肥料之用途。
新研究將木屑廢棄物轉換為可利用蛋白質
2017/10/30
根據估計,在2050年的地球需要餵飽的人口數比現在多出二十億,且糧食安全與營養缺乏問題將越來越普遍,人均可耕地甚至會減少至600平方公尺,而芬蘭鋸木廠每年都會製造3.3百萬立方公尺的木屑,雖然這些木屑廢棄物大多數會用來做紙漿或能源發電,但仍有相當大的數量未被利用、任其腐爛與堆棄,因此芬蘭自然資源研究院 Natural Resources Institute Finland (Luke)建立了一項「單細胞計畫 (MonoCell)」,以供做魚飼料原料的優質單細胞蛋白,藉由從木屑取出單細胞蛋白,然後再將蛋白轉換為魚飼料,將兩者看似毫無關聯的議題加以結合。   研究員Korpinen認為目前餵食養殖魚及野生魚吃大豆蛋白的做法是無法永續經營的,而且芬蘭大豆作物用於動物飼料亦面臨不少批評,這是由於種植大豆往往需要大量砍伐並佔據大量可耕地,而應該用於種植糧食之土地卻被拿來種植牲畜用或魚用飼料,因此他認為現行的魚飼料原料已不適宜,而要從木屑提取出蛋白質之過程是相當複雜的,其需要分為數個階段進行(詳可見原文圖示),藉由此流程所生產之蛋白質亦經由團隊中食品科學和營養學等專家進行試驗以及生命週期分析,以評估整個過程會耗費多少能源及化學物,確立了木屑蛋白質極具有相當潛能作為魚飼料之用途。【延伸閱讀】日本研發出帶有草莓風味的烘培茶   而這項技術也為芬蘭鋸木廠拓展了新事業契機,工廠可以直接在既有之設施上新增蛋白質生產線,進而從這些廢棄物中獲利,同時可解決目前芬蘭鋸木廠在現行能源政策複雜與木屑發電獲利不易之困境,目前該計畫已進行到成本評估與原料量產之階段,預計在計畫結束後其木屑蛋白質將持續尋找飼料產業方面之合作對象進行推廣。
【減量】COP21聯合國巴黎氣候協定大會後續追蹤(3/4) — 歐盟農業部門新任務及措施建議
2017/10/26
COP21對農業部門的影響 強調了農業用地與森林於實現長期氣候減緩目標方面的關鍵角色,而由於這些部門具有雙重作用,不僅製造溫室氣體排放,重要的是,因此扮演將碳由大氣中隔離上的重要角色。全球所有部門的排放減少速度因此對農業部門的長期減緩需求具有重要意義;排放減少速度越慢,在某些階段對於積極且雄心勃勃的碳封存政策之要求就越高,好讓增溫能保持在2°C或1.5°C的目標範圍內。從中期角度來看,巴黎協議納入了歐盟的2030年前排放量至少減少40%之承諾,包括非ETS部門減少30%的目標。巴黎協議商定的目標可能需要在2050年前後的所有部門都實現淨零排放。 由於農業和林業部門是能透過碳封存來消除大氣排放的關鍵部門,再加上其他移除性的科技,如碳捕捉和儲存所伴隨的不確定性和技術風險,會使得這些部門需要投入非常大的努力,以抵消來自本身活動的排放之外,還會抵消來自其他部門不可避免的持續性排放。Hogan委員(農業和農村發展)明確指出「農業必需完整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來應對氣候挑戰、尋求創新和智能的解決方案、及確保該部門世代更新之方法以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到2030年時,歐盟農業排放量預計將比2005年減少2.3%,原因為排放減少的一大部分是由於1990年起歐盟牲畜數量下降以及化肥投入減少(Baldock和Mottershead,即將出版)的結果。2014年的數據顯示,農地仍然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來源,而非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來源為腸發酵(43%)、農業土壤管理(38%)和糞肥管理(15%)。歐盟理事會在2014年10月的結論中強調了農業和土地利用部門的多重目標,強調了其較低的減緩潛力以及協調糧食安全與氣候變化問題的需要,並且明確指出關於2030年氣候與能源套案內的任何有關農業的建議都應平衡『鼓勵永續強化糧食生產的最佳手段,同時優化該部門對溫室氣體減緩和封存的貢獻』(歐洲理事會,2014年)。消費層面被當作農業生產與溫室氣體排放的驅動因素也是很重要,特別是在肉類和乳製品生產方面,透過採取措施以解決飲食中多餘的肉類和乳製品的消費(伴隨健康的影響),或者採取爭議較少的措施來解決食物的浪費。 土壤管理對氣候的影響是一個特別關鍵,因為土壤不只在有機質的碳封存上其扮演重要的角色,土壤也透過氧化與侵蝕釋出排放與透過氧化氮為短暫排放,最佳的土壤改善管理的努力之必要,用以防止不必要的排放與增加碳移除。新的研究建議氣溫升高可能刺激土壤排放到大氣的碳會淨減少,而驅使積極加速氣候變遷的土地碳-氣候回饋(Nature,2016)就是這種例子。另外,農民在經濟上有許多益行動可以採行,例如增加標把施肥可以提高產量與減少投入物成本,同時能將作物的氮極大化來吸取並減少一氧化二氮的排放,然而,其他的部分則需要技術發展或重大的預先投資(例如,新型機器)。因此,這些行動的共同點是對足夠的建議、訓練和知識交換的需求,以促進農民的領會程度,進而將他們整合至一個可接受的商業型態之農場經營。 CAP的未來發展採取鼓勵農業部門更多的氣候行動方式 關於CAP可能在2020年以後改革的討論已經開始,並將在歐盟委員會2017年春季計劃的公共諮詢中進一步推展,而對CAP的未來交流則預計是在2017年年底之前,時機主要是由訂定歐盟預算的多年度財政綱要(Multi-Annual Financial Framework, MFF)的時間框架所驅動。2016年9月對農村發展政策的未來的Cork 2.0宣言也凸顯出氣候行動作為未來的優先事項。 另有兩種方法可以改進CAP來加強氣候行動:首先,可以根據歐盟法規對CAP手段和措施之設計進行改變;其次,會員國可以採取行動改善這些措施在其領土上實施的方式,這包括了措施的內容、訂定目標的方式、以及向農民提供的支援,以鼓勵他們採用,例如透過提供諮詢、知識分享和訓練。後者對於鼓勵更多的利用氣候減緩行動,是在鼓勵在正確的地點採取適當行動來達到一個理想的狀態,並向受益者本身展現這些行動的好處是很重要的。CAP的變化也將必須與建立新能力、知識、數據以及其他工具的行動,例如確保一個嚴格的法令基準和支持減少廢物、生物能源、和影響消費的措施等行動之發展得同時發生。最近的一項研究總結說明對於2014-2020年的CAP中,重視氣候的措施往往是次於其他環境目標(主要是土壤和水質)或只是競爭力目標,而不被認為是措施的主要目標。 而在會員國採取具體的現行措施方面,如果農林業系統對氣候減緩(以及其他環境和生產效益)的利益能更廣泛地傳達的話,那麼管理當局有可能被說服為相關的RDP措施分配更高的資金,然後就可以看到農場上有更多的這些系統類型被採用。此外,雖然AECM目前在某種程度上被用於支持可能有利於氣候減緩目的的措施,儘管在不同地區的程度不同,但可以更加地關注該目的量身定作的措施,特別是關於復原富含碳的土壤(泥炭地和濕地),以及更普遍地增加土壤有機質,還可以制定投資援助措施來鼓勵能源效率,促進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生產方式轉型的投資。另外,作為因應永續農業而創,屬於歐洲創新夥伴關係的一部分而導入會員國的執行小組(Operational Groups),會在促進研究人員和農民之間的氣候智慧農業上有更加緊密的聯繫,此方面很有可能會被會員國採用,以期待鼓勵更多的創新方法與氣候減緩行動的採取。
日本2017最新研發成果(11/30) 鮮度不易退化可以製造啤酒的大麥新品種「新黃金幸穗」
2017/10/25
一、研究成果內容因黃金幸穗品質高、產量多,佔全國啤酒大麥種植的60%以上,期望能改良讓鮮度不易退化香味安定的啤酒,以滿足實際需求者需求。1. 缼乏LOX-1的黃金幸穗準同質基因系統新品種不影響鮮度退化的LOX-1活性,同時其他特性與黃金幸穗幾乎同等級,對大麥花葉病Ⅰ〜Ⅲ抗病性強且為早生產量多、麥芽品質(抽出物等)佳。2. 鮮度持久的美味啤酒(1)由於LOX活性低、啤酒製造中不易氧化分解、可降低啤酒退化時的臭氣原因物質,製造出鮮度持久的美味啤酒。(2)由於栽培特性類似於黃金幸穗,品種易於轉換,期待與黃金幸穗一樣有高收益性。二、未來規劃與展望預期能有助於應用於國產原料的商品開發,並隨之擴大國產啤酒大麥的需求及增加種植。研發機關:栃木縣農業試驗場本文摘錄自日本農林水產省-2017年農業最新技術與品種報告一書
日本2017最新研發成果(10/30) 健康機能性及精麥品質佳的六條糯性大麥新品種「東山皮糯109號(白纖維)」
2017/10/23
一、研究成果內容由於糯性大麥大部份由國外進口,期望在準高寒地帶開發可栽培功能性β-葡聚糖含量高、麥飯口感佳等高品質糯性大麥,以滿足實際者需求。1. 滿足實際需求者(消費者)的大麥供給(1)健康功能性高(β-葡聚糖含量高)(2)精麥白澤度高、玻璃率低2. 穩定高品質帶來所得安定透過玻璃率下降和精麥白澤度的改善,獲得高品質等級評價,進而提升生產者收益。二、未來規劃與展望由於β-葡聚糖含有量高且健康機能性及精麥品質佳,對實際需求者和生產者雙方有好處,有望擴大生產和提高生產者的收益性。研發機關:長野縣農業試驗場本文摘錄自日本農林水產省-2017年農業最新技術與品種報告一書
蜜蜂消失農藥僅是原因之一 學者:合理用藥才務實
2017/10/20
越來越多國內外的研究發現,農業使用的類尼古丁藥物與蜜蜂消失有相關,會造成蜜蜂慢性中毒。最新的科學期刊更顯示,全世界的蜂類,正暴露在類尼古丁藥劑的環境中,國外的研究團隊在蜂蜜中驗出類尼古丁藥物,雖然濃度低於危害人體健康,卻是重要的警訊;但學者認為,務實面並非要農民完全不用藥物,而是必須合理用藥,用藥管理也必須加強。台大昆蟲系教授楊恩誠表示,在今年最新的「科學」期刊中,由瑞士納沙泰爾大學及納沙泰爾市立植物園的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世界各地的198個蜂蜜樣品發現,有75%的樣品,至少含有所檢測的5種農藥(亞滅培、可尼丁、益達胺、賽果培、賽素安)中的1種,45%樣品中含有2種以上,10%的樣本含有4種或5種。他表示,這些類尼古丁的藥物對蜜蜂來說是慢性毒,檢驗出蜂蜜的殘留量非常少,少到低於危害人體健康的數值,但即使是非常低、非致死的劑量下,還是會對蜜蜂有影響,幼蜂在接觸這類藥劑後,會影響其基因的表現,造成昆蟲在行為、生理、生殖上的影響,不正常的生長發育,降低蜜蜂的免疫系統、神經、認知功能失調,逐漸弱化蜂群,失去對於逆境的抵抗能力,慢慢的,蜜蜂就消失不見了。他表示,人類使用的藥物,用在A處是好藥,能解決問題,但可能用到B處,就有問題;因此,醫師、藥劑師對藥物使用都非常小心;農藥也必須合理的使用,但我國農藥並沒有這一套管理制度,這是個非常大的危機。中興大學植病系教授曾德賜則認為,蜜蜂的消失有很多因素,比如病害、蟲害、天候異常,農藥只是其中一個因素,蜜蜂的消失,不能完全讓農要去承擔。類尼古丁藥物,是系統性、低毒的殺蟲劑,對於比較小型的如介殼蟲、粉蝨、有防治效果,也是全世界銷售冠軍的農藥,應用範圍非常廣泛普遍。曾德賜表示,以台灣為例,台灣氣候高溫多濕,這陣子大雨、雨後各種病蟲害都會來,對農民來說,若不合理使用藥物會造成農業損失;他認為,農民、主管機關的專業能力必須多加強,盡量推廣合理使用,若單純叫農民不要用,並不務實。
日本2017最新研發成果(9/30) 適用於製作麵包且高產量之小麥新品種「SETOKIRARA」
2017/10/19
一、研究成果內容由於目前製作麵包用的西日本小麥「西之香」和「南之香」品種,與日本麵條用小麥相比較其栽培性不足、製麵包性不及進口的小麥,因此添加日本麵用的小麥、國產用小麥為實際上的需求和消費者的期望。1. 與麵條用小麥相同栽培性、高產量、良好的容積及外觀品質(1)穗的出芽性和赤黴病抗性與日本麵條用小麥同等。(2)成熟期是與「西之香」相同程度的早生。(3)產量比「西之香」多40%、比「南之香」多20%。(4)容積重量稍高、外觀品質佳。2. 製麵包性高製麵包性的評價比「南之香」高,接近於進口小麥(1CW)。3. 品質與標準的麵粉同等級以上二、未來規劃與展望1. 藉由「SETOKIRARA」的引進,有助於提高採收量及製造者的收益。2. 有助於使用國產小麥的商品開發和六級產業化,透過學校午餐等的使用對自產自銷和飲食文化教育皆有所貢獻。研發機關:農業研究機構西日本農業研究中心本文摘錄自日本農林水產省-2017年農業最新技術與品種報告一書
【減量】COP21聯合國巴黎氣候協定大會後續追蹤(2/4) — 2020年氣候行動方案後之農業因應聚焦規畫與改善行動
2017/10/17
本文摘錄自2017年The consequences of climate change for EU agriculture: follow-up to the COP21 UN Pari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報告一書 共同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CAP)是歐盟農業決策的重要經濟驅動因素,其影響個別農戶如何選擇及管理土地、農作物和牲畜,以及如何使用投入物,包括能源、肥料和水,而因此具有相當大的潛力推動氣候減緩和適應。CAP也是歐盟提供激勵措施唯一資金來源,適用於環境造林以及在農用地上建立農林業系統。 2013年CAP改革:氣候是個跨領域的目標 2013年的CAP改革是進一步把氣候優先事項納入CAP,而將氣候行動加入CAP是三個核心目標之一,主要三個目標分別為:(1)可行的食品生產、(2)自然資源和氣候行動的永續管理、(3)平衡的領土發展,而這三個目標亦涵蓋整個CAP。 同時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也被強調為眾優先事項中必須處理的跨領域問題,此外,會員國被要求且也應被要求至少將其EAFRD預算的30%用於減緩氣候變化與適應以及環境問題,以及良好的農業與環境條件下遵循與氣候有關的一些標準,這些包括與土壤及碳貯存等相關,及其他與水管理與維護風景特徵有關的標準(例如符合灌溉用水授權程序)。 CAP目前影響農業之氣候減緩和適應措施 1. 良好農業和環境條件(GAEC)的交叉遵循標準 各會員國必須在歐盟層級定義的框架內界定其GAEC標準,並將有關地區的特殊特點納入考量,其包括土壤和氣候條件、現有耕作制度、土地利用、作物輪作、耕作方式和農場結構,並依據法定管理要求(Statutory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SMR),進行生物多樣性、動植物健康和動物福利領域之管理。 2. 綠色直接支付 除了主要的直接付款外,各會員國必須提供其國家最高支出之30%用作於農民每年度的支付,以遵守「有利於氣候和環境的農業實踐」,而其三個主要義務項目為:(1) 作物多樣化、(2) 維持永久性草原以及 (3) 生態重點領域(Ecological Focus Areas ,EFAs)。 3. 農場諮詢系統(Farm Advisory System ,FAS) 會員國需要建立農場諮詢系統,涵蓋交叉遵從第一支柱綠色要求。而歐盟的水和農藥立法以及RDP農場現代化措施、競爭力建設、部門整合、創新、市場導向、和促進企業家精神,除了強制性內容外,會員國還可以選擇透過FAS在更廣泛的範圍內提供建議,包括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保護水源和風險管理。 4. 農村發展計劃(RDP) EAFRD定義了歐盟六個優先事項,每個RDP必須處理其中至少四個以及創新,環境和氣候減緩與適應的跨領域目標。規定於第3.1節的優先事項5,其係促進資源效率和轉型低碳與氣候彈性經濟,有五個重點領域: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提高農業和食品加工能源使用效率、促進可再生能源供應和使用、減少農業的GH3和氨排放量、促進農業和林業的碳保存和封存。 5. 土地使用與管理行動 土地管理和其他農業行動可以幫助減少土壤中的一氧化二氮排放,而這些排放量佔了來自農業的非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半以上,並加上來自糞肥的甲烷排放量。而土地利用變化(例如從可耕地到永久性草原、種植林地或農林業)可以讓這個階段進一步發展,並在土地上產生額外的碳封存潛力。其他使農業系統更適應氣候變化的管理行動,包括調整農地作業的時間安排,如種植或播種日期和方式,以及選擇更好作物和品種,以適應預期的生長季節和水的供應量,及更能對抗新的溫度和濕度條件。 6. 氣候行動的投資(能力建設、知識技術和動力) 對農場和其他SMEs 的投資支持可以是氣候行動重要的第一步,例如提供技術來從農場和森林廢棄物中產生可再生能源(例如糞肥的厭氧消化); 並鼓勵引進節水技術,如過濾廢水;而土地管理的一些變化則需要新的田園設備,例如鼓勵使用精確農業來減少化肥的使用,以及整地最小化來保護土壤碳,儘管改變可能需要預先投資,但藉由整地技術,精確耕作和作物殘留物堆肥或動物廢棄物的厭氧發酵都可說是在農場業務與氣候減緩上的「雙贏」。 7. CAP支持的氣候行動的規模和有效性 在考慮使用不同的CAP手段來支持氣候行動時,必須考慮到:(1) 不同類型CAP支持的「達到程度」;(2) 依照其所適用的歐盟農田與農民比例的特定減緩或適應行動的範圍,例如,濕泥炭地可以大幅減少單位面積的碳損失,但卻只能在相對小的地區實施;以及 (3) 每單位實施的減緩潛力單位效益。 2014-20年與氣候相關的CAP執行之選擇 所有會員國或地區都必須實施某些CAP措施,例如在第一支柱下,歐洲跨國棲息地保護(Natura 2000)地區指定ESPG;而在農業總面積和第二支柱下,是維持永久性草原的比例,全國並提供農業環境氣候措施,使得會員國可以自由定義農場層級的要求,例如:交叉遵循GAEC標準、第一支柱的EFAs和農場諮詢系統(FAS)。 而農民選擇接受CAP直接付款的人則必須遵循規範與要求,例如滿足EFA義務、支援農場諮詢系統、以及協助農業環境氣候計劃與其他RDP措施。
歐盟未來的網絡農場將利用蜂群演算法的無人機、機器人和感測器來幫助農事測量
2017/10/16
義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認知科學和技術研究所在透過觀察蜜蜂的行為來探討蜜蜂如何解決問題的模式,即便蜜蜂無法立即瞭解環境之全貌,但蜜蜂還是能藉由運行一個群體演算方法好協助他們尋找到一個最好的巢駐點,而建構於蜂群演算法之模式下,將有助於幫助大群無人機來找尋雜草,並且通過這種交互規則可以讓人知道自動除草機器人群如何進行共同合與分工作。   在歐盟資助的研究專案SAGA項目中,則是開始使用低成本的機器人與相機,並應用機器人群集體思考力量機制去進行農作物除草作業,這些機器人群一開始是在低解析度下進行巡視,雖然一開始可能會出現錯誤,但由於彼此間合作之關係,他們能逐漸產生厘米級之精確地圖,然後再由無人機群自行決定哪些區域需要進行更詳細的掃描。   通常這些無人機群沒有必要每天在區域上空飛行,而農場合作社甚至可以根據農場大小協助多個農民自行購買一群無人機,並為農民提供服務與分享之間的訊息,這些無人機重量約為1.5公斤,每次飛行約20-30分鐘,對於大區域其無人機群可藉由接力隊伍之方式進行操作,無人機著陸後換其他的繼續飛行探查,因此是非常適合現今大型農場之新技術,若同時能夠結合地面感測器與衛星數據之訊息,更可告訴農民他們的田地目前需要多少量的氮肥和水。【延伸閱讀】Ceres Imaging結合無人機及感測器於精準農業之應用   法國農業研究所的植物科學家更提到未來感測器之製造成本將越來越低,而農田需要添加的氮肥量則是越來越多,這不僅會使農民花費成本逐漸提高,更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造成污染,但未來若能透過感測器與衛星圖片顯示區域作物中的氮含量,農民可更精確的施用肥料與灌溉水,現階段已在小麥田進行第一次運作,以蒐集相關數據。   明(107)年春天,法國亦會有一批四旋翼無人機即將在甜菜田上開始實際運行,無人機會保持彼此間無線電聯繫,並使用蜂群演算法來分工合作以組合出一個區域間的雜草地圖,這將達到精準且具有目標地進行雜草劑噴灑或在有機農場使用機械去除雜草,協助農民節省金錢成本,並且降低農藥耐藥性之風險,同時噴灑較少的除草劑也將會帶來環境友善上的保護效益。
日本2017最新研發成果(8/30)-防稻螟蟲類派滅淨殺蟲劑感性檢測
2017/10/13
一、研究成果內容防稻螟蟲類派滅淨殺蟲劑感性檢測:由於長年使用高效殺蟲藥劑於水稻害蟲防治,而使得水稻螟蟲對這些藥劑具有其抗藥性,為此,派滅淨作為代替藥劑,殺蟲效果低但有抑制產卵效果之需求在亞州地區逐漸擴大。另外雖擔憂水稻螟蟲具抗藥性,但既有的檢測法上無法評估此藥劑的感受性,因此建立可由局部微量施藥法和新世代幼蟲數來評估的新型檢測法1. 依局部微量施藥法和幼蟲數的測量來檢測水稻螟蟲的方法(1)局部微量施藥法:以微型塗抹棒控制塗於蟲體的藥劑量,以相同基準,不管何時、何處、任誰即可測定藥劑效果的技術。(2)下世代幼蟲數抑制效果測量:測量從稻莖衍生出的孵化幼蟲,輕鬆評估抑制效果。(3)算出ED50數値:以劑量-幼蟲數的回歸分析算出劑量(ED50値)。2. 感受性的數據比較(1)和既有的檢測法比較(葉身浸漬法),試驗時間短、不需要特別的實驗設備。(2)只需基礎性的統計分析手法即可算出ED50値。3. 適用於其它藥劑:用於抑制其它殺蟲劑生長的感受性檢測法二、未來規劃與展望1. 可監控需留意的派滅淨殺蟲劑的耐藥性發展。2. 能迅速掌握抗性發展、貢獻於預防水稻螟蟲大發生的防治技術。研發機關:農研機構九州沖繩農業研究中心本文摘錄自日本農林水產省-2017年農業最新技術與品種報告一書
IBM與雀巢、聯合利華等食品龍頭合作利用區塊鏈追蹤食物汙染源
2017/10/11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所顯示,每年有十分之ㄧ的人因食物汙染而死亡,而對於預防食物汙染一直是國際上極為重視的議題之一,甚至對於日前歐洲雞蛋被驗出含有殺蟲劑芬普尼汙染事件,歐洲食品安全專員甚至緊急召開首腦會議以解決此次事件。   區塊鏈(Blockchain)是由比特幣創始人Satoshi Nakamoto所建立的,屬於一種共享式公共總帳,採用分散式記帳技術,所有交易驗證全是透過區塊鏈網路計算,因此專家認為這項技術可以提供一個安全、透明化的網絡資訊,未來更可能將此技術從醫療保健轉向農業之應用,以預防食品汙染之發生機會。   對此IBM公司亦積極投入此項技術之運用,藉由交易過程中的透明化數據記錄,使食品供應商能夠詳細且有效提供、貯藏以及運輸狀況之所有信息,當食品發生問題時,可在幾秒內立即掌握受汙染之產品並發現問題所在,除了讓食品供應鏈之使用者均能輕鬆使用這項安全系統外,更能確保其供應來源安全以及保障消費者健康。【延伸閱讀】區塊鏈技術將改變現有農業產業架構   全球食品企業利用區塊鏈追蹤食品汙染源已成為趨勢,曾與IBM合作過的沃爾瑪食品安全副總裁透過新聞稿表示:「區塊鏈技術將為全球食品系統帶到透明化的新紀元,為食物生態系統注入一線生機,督促生產者更兼負責任感。」同時IBM未來將也將與食品龍頭雀巢、聯合利華、沃爾瑪等食品龍頭持續進行此項合作。
以色列五大農業創新技術使農場更加智慧化
2017/10/11
滴灌技術的發明為以色列的農業帶來莫大的效益,也為現代農業進展重要里程碑,以色列專家指出未來精準農業將以全自動化提升農場生產效率、提高產量和減少浪費為目標。   精密農業的發展必須採用感測器和衛星影像等技術收集數據,並對所有數據分析運算方式,方能實際應用,因此,目前已有多家新創公司以提供有效農業數據為主要目標。透過以色列眾籌平台OurCrowd投資人Stephane Itzigsohn表示以色列在水資源管理、數據科學、無人機和感測器在精準農業均有顯著的發展,而且現在許多農場都有連接互聯網,加上使用微型衛星、自動化無人駕駛機和具備長壽命電池的感測器,農場將掀起一場數字革命(The Digital Revolution),下列將對於五家以色列公司對於精準農業技術發展之投入情況進行說明。 (1) CropX   總部分別設在特拉維夫和舊金山的CropX公司,研發智慧灌溉系統目前受到美國大型農場關注,此項系統將所感測到的數據傳輸至手機App並自動更新土壤數據,同時可以設定特定時間通知農民所需的水、肥料和農藥量等訊息,甚至可以連結智慧灌溉系統自動進行灌溉。 (2) Taranis   Taranis公司特色可同時包辦利用感測器和衛星影像技術完成收集數據並進行數據實際分析兩項業務。此公司研發專門收集各種訊息來源App應用程式,另一個則是可以集中彙整所有傳輸的數據至智慧儀表版,透過這兩項技術可以協助現場偵察員在農場每個區域有效達到病蟲害防治決策。目前與美國、以色列、巴西、阿根廷和俄羅斯境內的客戶進行簽約。 (3) Tevatronic   Tevatronic公司的無線感測器從農場每個區域的土壤中收集精確的數據,然後藉由智慧控制器將雲端所儲數據轉換為精準灌溉和施肥周期,完全不需要人為操作,該系統根據作物需求可提升生產力15-31%,節省高達27-75%的水和肥料,此項由以色列農業部沃爾卡尼研究所所研發灌溉技術,實現了完全自動化灌溉與施肥。 (4) ATP Lab   作為物聯網數字傳輸帶的ATP Labs實驗室,利用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從大量種植者中收集數據,再加上基於雲端(cloud-based)的操作,以提供種植者最佳決策建議,同時即時數位化圖片可協助農民提高糧食生產力,提高產值,並達到永續性經營。【延伸閱讀】法國三項農業智慧化創新技術 (5) Saturas   位於特爾海(Tel Hai)的Satas研發出平價微型感測器和無線應答器,可嵌入果樹的樹幹中,精確測量水量。這項精密灌溉系統除了可為農民提高生產品質同時可達到節省15-20%的用水量。Satas已在西班牙和以色列的柑橘和杏仁農場開始進行測試,該產品將於2018年春季推出。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