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22/09/23
於農業栽培管理過程中,容易產生枝葉、稻殼等植物性廢棄物,植物性廢棄物可透過加工,轉化為生物炭,即使和土壤混合也不易微生物分解,碳可被長時間儲存,同時抑制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2022/09/23
天氣熱來盤涼涼的沙拉筍實在是一大享受,但挑綠竹筍最怕挑到有苦味的,這一次我們找來 #蔡季芳(阿芳老師)一起到綠竹筍的重要產地之一 #關廟,配合 #臺南改良場竹筍專家張為斌,一起來為大家破解挑選好吃綠竹筍的秘訣,除此之外,#關廟農會 為了延長綠竹筍的食用期,設立了加工場,將綠竹筍的美味都鎖在真空包裡,到底怎麼做到的!快點影片來看看。
2022/09/22
「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由國家提供「生態薪水」,聘僱農民生產之餘,照顧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上路至今初具成效。更重要的是,農民及農村社區夥伴巡守或田區拍攝紀錄的物種,也能透過手機保存時空資訊上傳資料庫,不但充實國家生物多樣性資料庫,更串連到全球、為保育貢獻心力。
2022/09/21
2021年全球風力發電新增裝置容量創下歷史次高紀錄,尤其離岸風電新增裝置容量成長力道強勁,但若要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仍需要許多挑戰需要克服,也就是說未來十年,全球風力發電每年新增的裝置容量需要超過370GW。
2022/09/20
為了將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或低於2度的狀況下,大規模運用二氧化碳去除(CDR)方法是重要的一種負碳排放技術,意旨從地球大氣中永久去除溫室氣體二氧化碳(CO2)。有多種方法可以從大氣中去除二氧化碳,例如:透過種植樹木和採用再生土壤以增加碳匯吸收量、將二氧化碳儲存在岩石中或使用工程過濾器從空氣中去除二氧化碳分子等方法以去除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2022/09/19
為減緩農作業時農業機械所產生的溫室排放,日本久保田農機著力於建構農民氫氣燃料供應鏈,預計在2025年推出全球第一台氫氣燃料電池車(FCV)。
2022/09/16
隨著碳排放量的上升,使全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認為太陽能、風能、減少森林砍伐以及恢復森林與其他生態系統能夠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其中又以太陽能與風能成本較低。
2022/09/16
茶改場運用數位教學 讓農民防疫不停學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茶改場)每年針對新進茶農、專業茶農及一般民眾辦理茶葉專業訓練,在COVID-19 疫情期間仍以貼心服務為宗旨,自去(110)年該場積極運用線上教學平台,開發兩門以茶葉為主題的遠距訓練課程及今年再推出新的數位化課程,讓喜愛茶的新進茶農及一般民眾,不受疫情、空間及學習途徑影響,擁有更多學習資源,並普及推廣茶葉知識。   本次的課程是關於茶樹合理化施肥的相關課程,歡迎一起來線上學習。
2022/09/15
高市農業局推出全台首創「大智莊稼」AI收益分析,提供91種蔬果收益決策輔助,農友輸入作物的產量、產期,這套系統就能演算收入並給予建議。
2022/09/14
在美國,森林及果園內種植的樹木為國家提供近 1140 億美元的「隱藏」價值,其中固碳後調節氣候所帶來的社會效益佔51%;藉由過濾空氣改善空氣品質,防止人類健康受損佔其37%;剩餘 12%為樹木相關產品的商業價值。這些「隱藏」價值遠遠超過了它們的商業價值。
2022/09/13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開發了一種以花粉為原料的紙,在印刷之後能消除列印內容並反覆印刷達8次而不損傷紙張,可作為傳統木漿紙的環保替代品。本研究於2022年4月5日發表於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期刊。
2022/09/12
隨著世界的人口不斷成長,糧食的需求增加,廚餘的處理問題日益受到重視,透過生物質氣化技術促使廚餘轉變為具有經濟價值的合成氣,可應用於發電、提供熱能以及進一步加工製成生物基化學品,而固體的生物炭則可作為土壤改良劑使用,為一種永續且符合碳中和的技術,並有望取代部分石化燃料。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