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19/01/07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新研究採用在海中種植的多細胞海藻作為原料,研究人員利用以海藻為食的微生物—Haloferax mediterranei生產生物可分解性塑膠PHA,適合淡水資源稀少或短缺的國家生產。
2019/01/04
未來可運用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運算,結合地景生態學,運用網絡運算方法規劃蜜蜂最佳的訪蜜途徑,經濟效益高且管理方便的地區為植樹主要地點,除提供蜜蜂棲息與覓食的景觀環境,同時也讓透過蜜蜂傳粉的植物成功授粉、繁衍後代。
2019/01/03
新興基因編輯是現代生物科學上最大的突破,德拉瓦大學之thgRNA調控機制已在大腸桿菌的模式中受到證實,研究可望應用於未來基因表現調控上,使人們精準控制基因表現的強弱。
2019/01/02
公豬臭為公豬的成熟睪丸生產的雄烯酮與腸道中酪胺酸分解產生的氣味物質混合而成。荷蘭飼料公司採用甜菜渣(beet pulp)作為飼料添加物,降低公豬在運送至市場前肉品發臭的比率,瘦肉率和腸道健康狀況也有所改善。
2018/12/28
椰棗做為材料所開發之生物複合材料,具可生物分解、高材料強度特性,有效減低環境衝擊,可用來取代難分解且高價的傳統玻璃纖維及碳纖維,期盼未來能成為船隻與汽機車輕量化的首選材料。
2018/12/27
碳粉可吸附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氣體分子,能有效改善溫室效應帶來的衝擊;且生產碳粉的材料多元,原料與產物皆為環境友善的物質,具備經濟與環保效益。
2018/12/26
美國能源部開發出以木質素作為3D列印的新興材料,木質素具備穩定熔融態,該特性適合作為3D列印的射出材料,混入木質素的新興複合材料似乎較光滑且可塑性提升,將具有更順暢的3D列印速度及造出結構更堅固的3D列印產物。
2018/12/25
發動機燃油為原油精煉後的產物,也是現今大多數汽機車使用的燃料之一。原油屬於非再生能源,終將有開採完的一天,因此其他能源的開發或再生能源的研究是刻不容緩的議題。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與美國麻州大學(University of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的研發團隊將濕生物性廢棄物(wet biological waste)變成可添加在柴油中的再生性資源,使能源研究邁進一步。   部分生物性廢棄物來自食品加工處理及動物飼養生產過程,由於未經處理的生物性廢棄物含水量高,因此在脫水乾燥的過程中會耗費大量的能源,不符合經濟效益。研究團隊利用現有的水熱液化(hydrothermal liquefaction, HTL)技術,以生物性廢棄物中的水作為反應媒介,將非脂質生物廢棄物轉化為可用之生質原油。此外,研究人員在生質原油分餾的過程中加入酯化反應,將生質原油提煉,提煉後的生質燃料可以10-20%的比例混入柴油,作為燃油使用。【延伸閱讀】科學家找出微藻生合成生質燃料前驅物的關鍵蛋白   添加生質燃料的柴油,在能源使用效率與排放組成上均與純柴油的性質相仿,可望在不久的將來應用在消費市場上。生質柴油的開發將有助於解決如豬隻排泄物、等農業廢棄物,及處理食品製造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並減少燃燒化石燃料造成的碳排問題。   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Nature Sustainability>。
2018/12/24
氣候智慧型農業為解決氣候變遷造成農業生產方面之衝擊,而在農業經營管理上做出之調整與建議,發展適地適種的方法,將可視種植作物種類與適當的栽培管理方式,在短時間便可獲得較佳的收入。
2018/12/24
加值農業—提升農業行銷能力 國立中興大學行銷學系 李皇照退休教授 壹、加值農業的背景與意義   提高農業附加價值,或稱加值農業(Value-added Agriculture),是發展農業創業與振興農村經濟的重要策略,它涉及農業經營者參與價值鏈活動的改變,以及管理組織型態的轉化。加值農業是建立消費者偏好與農場實踐間經濟聯繫的一套架構。傳統上,加值農業與初級農產品的加工、儲藏和運輸有關,農業生產者除投入農場生產管理外,延伸涉入採後處理、加工、運銷與銷售活動,因此轉變初級農產品的形式、時間、地域等效用。近年來,農業加值方式則已擴展為通過農產品的身份屬性,來擴增產品價值,這些身分屬性可能沒有具體的外顯性特徵,例如:訴求在地生產、可追溯性和有機農產品等。事實上,目前這些藉助創建農產品身份屬性,以提高銷售價值的活動,已成為加值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業生產者投入初級農產品加工、儲藏,以及運銷等供應鏈不同階段的加值活動,增加獲取價值的方式;與生產者改變生產作業管理實務,如投入有機農產品生產,藉創造產品身分認同,達成產品差異化,提高產品市場價值。上述兩種農業加值途徑是有些差異的。雖然農業生產者投入這兩種類型活動,皆可能達成農業加值目標,但兩者的運作方式和概念並不相同,前一種途徑為獲取價值 (capturing value),而後一種方式為創造價值(creating value )。然而,這兩種農業加值方式並非是互斥的,農民可以有效組合二種途徑的屬性,達成提高農業附加價值的目標,增進其農業收益。   近年來,提高農業附加價值一直是農業政策的重要方向,也是農業發展主軸之一,然而提高農業附加價值的定義和範疇是什麼?似乎仍未有明確的意涵說明,政策推動措施大多著重獎勵與補助,鼓勵農業生產者由目前經營初級農產品,延伸涉入二級農產加工業,或三級農產服務業,主要的想法是由提供價值的角度出發,藉投入更多供應鏈階段加值活動,期能增加農民收益;另一方面則運用改變農場作業實務,建立產品身份認同,訴求安全和友善環境生產,如採取有機生產、強調地產地消之食物里程、碳足跡,以及產銷履歷的可追溯紀錄等。   當前推動提高農業附加價值的相關措施,似乎未考量和納入消費者需求面的偏好因素。由於加值農業缺乏建立消費者偏好與農場實踐之間經濟聯繫的架構,因此,針對加值農業的政策和獎、補助方案,在評估消費者的消費傾向,農民目標和資源,以及農村經濟發展戰略方面,可能難有亮眼績效。同樣,農業生產者也可能因追趕潮流,而進行不符合其資源能力和競爭優勢的投入,而致失敗收場。   事實上,要提高農業附加價值,必須強調農民的競爭優勢,加值活動的實踐,以及掌握消費者農產食品喜好的動態變化,三者之間宜應有效聯結。提高農業附加價值乃是一種農業經營實踐活動的組合,農民通過將現有產品之形式,空間,時間,身份和品質屬性改變,使產品與消費者農產食品偏好一致,在市場更能贏獲消費者喜好,才能增加其經濟價值。價值增加的最終來源是消費者願意支付溢價,在市場上購買特定屬性農產食品。因此,要達成推動增值農業目標,必須農民能夠提供具有特定屬性和身份認定等特徵的產品,有效供應市場,而且消費者願意為這些具有特定屬性商品,支付較原一般農產食品較高的溢價,才能實現。 貳、加值農業的內涵與特點   加值農業的特點可以說是農民改變在供應價值鏈活動的角色和地位,在農民生產者和最終消費者間,建立更密切或直接的聯繫,或者藉改變生產過程來轉化,或保持農產品的某些固有特徵。依此,加值農業的科技內涵,主要包括:價值認知、價值獲取,以及價值創造和溝通。   (一)價值認知:     消費者購買農產食品的消費行為,購買前的資訊收集、購買時選擇行為,購買後消費使用與滿意度評價等,農產食品市場顧客行為研究等,以洞悉消費價值元素和形成過程。通過了解目標市場消費者農產食品之需求和變化脈動,掌握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中,重視的產品屬性偏好,以及價值評估之選擇機制。   (二)價值獲取:   分析農產食品供應鏈活動之價值提供和投入可行性,藉改變現有產品之形式,空間,時間等產品屬性,提供更佳的特定屬性商品,滿足目標顧客的需求。因此,農民不直接出售原始農產品,而是自行加工產品,例如:將新鮮蔬菜製作成即食沙拉盒;或是提供諸如包裝,運輸或儲存的服務,供應更容易消費的產品(優選的形式特徵),更貼近市場(優選的空間特徵),或在市場供應較少、價格較高的時期供應產品(優選時間特徵) ,服務目標市場消費者。當然上述價值獲取活動,農民必須評估擁有之資源和競爭優勢,確認擴展參與供應鏈不同階段活動的可行性,才能改變在供應價值鏈的角色和地位。   (三)價值創造與溝通:   在生產階段進行活動或採用生產實踐,改變原有初級產品的屬性,或品質特徵,讓消費者在市場上感受更高的商品價值。供應鏈整合或協調,以便農民和消費者之間有更密切連結,而不是簡單地與供應鏈中的其他參與者,競爭消費者元(Consumers’ Dollar)。建立農民和消費者之間的緊密關係是一種互利互惠舉措,因為農民可獲取較多收益,而消費者也可能付出較少代價,購買他們認為具有更高品質的產品,滿足形式效用和身份偏好。這種方法仰賴生產者的價值傳遞與溝通行為,其重點是以實質區隔方式,培育、建立與消費者的信任關係,塑造產品的獨特表徵,以及產品身份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創造產品溢價之市場效益。 參、推動加值農業的科技研究面向   推動加值農業需要建置必要的基本設施,投入產業相關的技術研發和創新,以及塑造有利的政策環境條件。茲舉提高農業附加價值三大軸心構面:價值認知、價值獲取,以及價值創造與溝通,可優先列入科技研究項目之犖犖大者如下:   (一)價值認知領域:   市場目標顧客的農產食品消費行為和價值探索方面,兩項基礎工作必須逐步落實建立,其一是建置農產食品消費者行為資料庫,包括:收集零售銷售數據(含實體商店和電子商務)、規劃定期辦理農產食品消費者行為調查、整合不同部會/機構之相關農產食品消費資訊;其二是運用大數據、雲端計算和資料挖掘技術,藉資訊科技等新技術,分析和預測消費者農產食品消費行為,洞悉農產食品消費變化,掌握趨勢和消費價值取向。   (二)價值獲取領域:   支援有能力由農場生產管理階段,延伸涉入供應鏈後續階段加值活動的農民,他們能改變現有產品之形式,空間,時間等屬性,以利提供更佳品質商品,滿足市場顧客需求。因此,諸如:農產品供應鏈階段的採後保鮮處理、初級和精深加工的傳統食品工業關鍵技術升級與整合應用,以及生物製造技術研究與設備研發;農產品冷鏈流通系統的建置、智慧化物流體系的構建等,皆須逐步有序的規畫和落實執行。提供厚實強力的技術支援,讓具備資源、且有競爭優勢的農民,可參與實踐更多供應鏈的價值活動。   (三)價值創造與溝通領域:   推動農業價值創造措施,以及制定完善的相關法規,讓採取特定生產方式產出的身份表徵農產品,在市場上能達成具實質隔離的價值效益。此領域的科技研究項目,諸如:特定屬性農產品認驗證制度和標章/標示體系,地域農產品的地理標誌,建置特定生產方式農產品(如有機農產品、友善養殖畜禽產品,在地農產品等) 之區域配銷/流通中心;輔導培育有能力投入價值創造生產的農民,具備必要的生產技能和管理知識。進行價值創造的傳遞和溝通策略研究,俾助建立產品的獨特身份價值,並與市場消費者有效溝通,形塑生產者與消費者更直接聯繫和相互信任關係。 肆、加值農業的未來產業影響   我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型態,這些年來已有重大結構性變化,對農產食品的消費需求,由追求數量滿足,轉化為重視農產食品生產作業方式、產品品質、安全,和品牌農產品之需求。農產食品市場區隔化日益細分、市場不同族群分層愈見深化;農產食品消費趨勢明顯呈現便捷化、健康化、多樣化,而購買行為則朝往個性化、體驗化、高端化的方向。農產食品消費變化的型態與趨勢,為加值農業帶來契機與極大的發展空間。   推展農業加值策略,農業生產者除可專注於原有的生產領域,改變農場實務作業模式,創造產品獨特身份價值;農民亦可基於自身資源和競爭優勢,投入參與供應鏈階段不同的價值活動,轉化生產者角色為農企業經營者,獲取更大比率的消費者元。農民也可以透過供應鏈階段間的協調,或水平活動的價值整合,建立農民和消費者之間更密切關係,創造互利互惠效果。農民藉由實踐農業附加價值活動,不僅可擴大農場的客戶群,銷售農產品收入可分得更大消費元比例。積極推動加值農業,不僅惠及現有生產者和當地農村經濟,亦有助吸引青年人投入農產業行列,發揮他們創新農業價值潛力;並能振興繁榮農村,發展地域經濟。
2018/12/22
咖啡是全世界消費最廣泛的飲品之一,飲用咖啡似乎與降低阿茲海默症及帕金森氏症等疾病風險相關,但除了咖啡因以外,咖啡中還含有多種綠原酸、類黃酮、單寧和黑色素等物質,目前尚未清楚咖啡提供神經保護的機制。
2018/12/21
相較於傳統工業製氨法,以二氧化鈦作為光觸媒製氨是較乾淨、省能源的作法,二氧化鈦表面材料化學的發現,可望為將來的肥料生產帶來新的突破。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