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18/12/20
以菸草鑲嵌病毒做為表現載體,轉殖後的煙草鑲嵌病毒感染菸草,再將表現的蛋白質純化後獲得抗真菌蛋白。經實驗證實,該表現系統生產的蛋白質產物能成功抑制番茄灰黴病。
2018/12/19
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局國家沉降實驗室的研究團隊發現,稻米除了作為糧食外,還具有淨化水源及清除水中農藥殘留的能力。
2018/12/18
海洋捕撈量每年約減少120萬噸的捕撈量,顯示漁業資源以逐年耗盡,而非法勞動及非法捕撈在內的高奴役風險(slavery risk)勞動行為儼然成了破壞永續漁業的元兇。
2018/12/17
乾旱與缺水,將嚴重衝擊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各國政府一旦面臨區域性或全球性糧食危機,將直接或間接導致糧食安全問題,運用模式模擬的方法,預測特定農作物於將來短期內或長期間的產量變化,並提供必要之災害預防建議,亦是各個政策擬定者決策參考的依據及手段。
2018/12/14
推動對地綠色給付計畫之評析與政策建議 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  楊明憲教授 壹、    現況分析 一、    保價收購政策影響   我國自民國63年開始實施稻穀保價收購政策以來,實施迄今已逾40餘年,堪稱在所有農業政策中實施最久的政策之一。由於以保證價格鼓勵增產,並以優於市場價格水準收購,因此達成支持農民所得與確保安全存糧的目的;同時因政府持有大量公糧,故兼具有糧價平抑穩定的功能。然因保價收購一枝獨秀,也使得農業生產嚴重傾斜稻作,造成生產結構失衡與政府財政負擔沉重的問題;而且收購只重量不重質,影響稻米品質的提升。稻穀保價收購政策屬於境內支持措施,因扭曲市場機能及資源配置,是列為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農業協定要削減的範疇,日韓兩國早已相繼廢止保價收購,但我國仍不為所動。 二、    過去改革問題   保價收購所衍生的問題政府也早已注意到,故在民國73年起開始推動稻田休耕轉作政策,希望減少稻作生產、休養稻田,或轉作其他作物,以有效促進農地資源利用。不過,因為其他作物的產製儲銷技術與設施等配套不似稻米產業健全,因此轉作面積有限,同時產生更多的連續休耕或廢耕面積,也形成我國稻米生產過剩、大量閒置農地資源,卻又同時進口許多穀物雜糧之矛盾現象。如何提高我國糧食自給率及有效運用農地資源,也成為政府在農業政策上需要改革之處。因此,政府終於在102年為活化農地修正規定休耕給付只領一期,以杜絕連續休耕的問題,但卻也造成公糧收購暴增的問題;顯然的,稻穀保價收購與休耕轉作具有高度的政策連動關係,任一政策都不能只有片面改革。   「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實施期限原至105年底,為周全規劃下階段中程計畫及配合「稻作直接給付與保價收購雙軌併行制度」試辦結果同步檢討,該計畫業報經行政院同意執行期程展延至106年。為利107年接續計畫之推動,經擬具「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並提報農委會主管會報討論後據以修正。 三、    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   「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揭諸的願景目標為:調整稻米產業結構,平衡稻米供需;獎勵重點發展作物,維護糧食安全;轉型綠色環境給付,加乘友善耕作。未來因應策略方向為: (一)    調降稻作面積輔導潛力作物:1. 建立水旱輪作耕作制度;2. 加強適栽作物產銷輔導;3. 篩選具潛力作物納入契作補貼。 (二)    輔導優質稻米生產提升稻米品質:1. 擴大推廣水稻優良品種;2. 結合稻米產銷契作集團產區;3. 推動稻作直接給付與保價收購雙軌並行。 (三)    推動大糧倉計畫增加國產雜糧:1. 劃定雜糧生產區位與品項;2. 建立雜糧生產及採後處理技術環境給付;3. 建構產銷供應鏈及行銷策略。 (四)    獎勵友善耕作扶植有機農業:1. 獎勵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2. 推動有機農業環境補貼,擴及非基期年與友善耕作農地,促進有機產業發展。   該計畫所提出的條件式堆疊補貼概念,針對不同項目予以給付,且可個別加總,給付項目如下: (一)    稻作直接給付:若農民選擇不參加稻穀保價收購,則可請領直接給付,另鼓勵參加契作集團產區,可再額外獲得獎勵。 (二)    轉作獎勵:獎勵具競爭力轉(契)作作物、契作進口替代、契作外銷潛力,以及重點發展作物之生產。 (三)    生產環境維護獎勵:以獎勵生產環境維護名義取代過去的休耕給付。 (四)    友善環境補貼:對於有機轉型期、有機驗證,以及從事友善耕作者予以補貼。 (五)    耕作困難地:不適耕作農地無法配合調整生產,地主已領取連續休給付多年為避免流於長期福利津貼,並對於配合復耕農民有失公允,另訂落日期程。   基本上,「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係將稻穀保價收購與稻田休耕轉作之政策內容合併成單一計畫,將從107年起實施至110年,為期4年。計畫名稱強調「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肯定農業生產具有環境效益,但實際上獎勵或補貼方式仍不脫過去「對物給付」的概念,故現階段宜強化對環境效益之論述,強調是因該作物生產所帶來的環境效益,而非以往單純的補貼。若未來有更多作物納入在該計畫獲得獎勵或補貼,且與不生產的生產環境維護所獲待遇一致,則終將實現「對地給付」的理想。 貳、未來趨勢   基於稻穀保價收購政策實施已久,國內外情勢及時空環境已有顯著不同,國內時有改革保價收購之呼籲,且WTO農業協定要求持續削減境內支持之規範,故該政策有改革之必要性。為避免影響市場機能和資源配置,學界曾提出與所得分離之直接給付政策,是擺脫傳統的價格支持或補貼的根本之,107年起實施的「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即具有如此的政策涵義,但仍不足達成全面實施「對地給付」,部分原因是須與國土計畫法的農業生產區結合。國土計畫法雖已於105年底通過,六年內預計再以子法來訂定實施細節,其中涉及需要地方政府再劃設農業生產區之區位與面積,依時程換算,最快在112年起才有可能確認法定的農業發展區或農地,並以之與獎勵或補貼結合,始有可能推動「對地給付」。   然而,以美國推動對地直接給付,或韓國廢止稻穀保價收購改採固定給付的經驗,皆因大地主獲取鉅額給付,造成社會不佳觀感而有所調整,而且也造成政府更大的財務負擔,以及我國向來存在地主與承租人之利益分配問題,這些國外經驗或問題均有待後續推動時的考量。 參、策略項目與重點 一、持續實施並檢討「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   由於107年起實施的「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僅將稻穀保價收購調整為提供稻作直接給付之選擇,並將休耕給付改採生產環境維護獎勵名義,以及仍持續辦理轉作獎勵,與目前政策實施內容差異不大,可視為後續推動「對地給付」的先驅計畫,以期降低對於保價收購之依賴、正名休耕具有生產環境維護之功能,逐漸導入對地綠色直接給付之觀念。不過,因為有關轉作仍停留在「對物給付」的概念,且仍有許多作物(例如果樹、花卉)並未納入獎勵或補貼,顯然對於同樣利用土地種植的農作物有不同待遇,未來如何順利與「對地給付」接軌,仍存在著政策改革需加以考量之處。因此,在110年「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實施屆滿之前,有必要對於該計畫實施之成效,包括農民觀念及參與計畫情形、生產結構改變、政府財政負擔變化等進行分析,同時配合國土計畫法農業發展區之劃設,評估後續推動「對地給付」的可能性,並模擬設算不同給付條件及金額所造成之影響。 二、研擬規劃對地給付方案   我國農地法定耕地面積屬於農牧用地有76萬公頃,包括特定農業區、一般農業區、森林區,以及山坡地保育區,以使用類型而言,又有分為農糧作物、養殖漁塭、畜牧使用、林業使用、休閒農場、農村再生設施、農水路使用,以及潛在可供農業使用等類型,因此,農地可依分區與分類進行使用管理。若未來要推動對地給付,則有必要依分區與分類的農地使用條件進行評估,尤其著重於財務支出、糧食自給,及農業生產結構之影響。此評估結果,可作為對地給付方案研擬的依據與準備,進而提出符合對地給付的條件、範圍與金額,以有助於未來政策改革之順利施行。 三、研擬糧食安全與糧價穩定方案   雖然稻穀保價收購政策因扭曲市場機能,影響農業生產結構與發展,但政府藉由該政策持有公糧,可確保糧食安全及糧價穩定,亦有政策上的正面功能。惟在逐漸以對地給付取代保價收購之後,如何確保糧食安全及糧價穩定,實有必要同時考量可能措施,包括由政府以市價收購公糧、進口配額的分配機制,或是建立稻米交易市場等。同時,也有必要參考日韓廢止稻穀保價收購政策之後有關糧食政策操作的經驗,以避免顧此失彼的結果。 肆、產業影響與農業發展   從「對物給付」改為「對地給付」,作物生產將不再依賴政策獎勵或補貼之引導,而需回歸市場走向,將可真正發揮市場功能。依市場功能之價格訊息決定資源配置與作物生產,理論上,將可使資源配置效率提高,並增進農業生產力與競爭力。然而考量我國為小農經營,在開放經濟之下,將很難與進口農產品在價格上競爭,未來有可能發展成幾個面向:因缺乏價格競爭力,故努力於提升品質,或強調在地生產的新鮮與安全可靠;若非價格競爭策略不可行,則農業將往非生產面來發展,譬如休閒農業、生態旅遊,或單純的生產(生態)環境維護。這些發展面向都將因對地綠色環境給付(或對地給付)的支持,而使我國農業生產及生態呈現多元化的發展型態。
2018/12/14
新加坡國立大學以減緩環境損害為目的,找到獨特方法為PET氣凝膠添加額外功能,開發出將塑膠廢棄物轉換為多孔性氣凝膠(aerogel)材質之關鍵技術。
2018/12/13
生鮮肉品因蛋白質與脂肪含量豐富,若遭受微生物汙染,則容易在運輸過程中大量滋長,造成產品腐壞及損失,使得冷鏈物流成為生鮮供應鏈管理的重要因素。
2018/12/12
研究使用特定波段僅會被多孔磁性奈米粒子吸收,因此僅影響酵素鄰近局部環境的溫度變化,在不影響整個系統環境的情況下,顯示這項科技可望於未來應用在活體生物體內。
2018/12/11
新興資通訊科技(ICT)已在各行業中普遍運用,也有越來越多農民透過資通訊技術,含括穀物種植業、牛羊養殖業、乳製品行業及種植蔬果業,輔佐糧食及作物生產,提生農產量與產值。
2018/12/10
大西洋鮭(Salmo salar, Atlantic salmon)的營養價值高、肉質口感佳,因此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在魚市中具有高商業價值。市售的大西洋鮭多以人工繁殖方式大量養殖,其中著名的養殖國家有北歐挪威及南美智利等國,也是臺灣進口大西洋鮭的主要來源。大西洋鮭是卵生魚類,雌魚體積一般而言較雄魚大,可儲備產卵時所必須的能量。雌魚懷孕後會季節性洄游至河川上游產卵,孵化後的鮭魚長到適當的體長後,會隨河川順流至下游的海洋中,性成熟的鮭魚於交配後又會洄游至上游原生地產卵,完成其生活史。雖然現在多以人工繁殖的方式養殖大西洋鮭,但野生鮭魚多為生態系中的環境指標物種(indicator)及關鍵種(keystone species),在當地食物鏈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長期監控鮭魚族群的動態,將有助於保育政策及漁業政策之擬訂。芬蘭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 Finland)、芬蘭自然資源研究院(Natural Resources Institute Finland)與芬蘭圖爾庫大學(University of Turku, Finland)的聯合研究團隊研究後發現,自1970年代調查以來近40年的時間裡,塔納河流域大西洋鮭的重量與體積正在逐年縮減中,這樣的現象也反映在該族群的基因中。   過去的追蹤發現,生活在塔納河流域的大西洋鮭,其性成熟年齡愈趨年輕化,早熟的鮭魚相較於晚熟的鮭魚而言,有著體長較短、體重較輕的特徵,且通常雄魚較雌魚早熟。進一步研究發現性成熟特徵與基因Vgll3的遺傳型式有關。研究人員於Vgll3的基因座(locus)上發現多個遺傳變異,研究團隊將這些遺傳變異分成兩種不同型式的等位基因(又稱對偶基因,allele),並證實其中一個等位基因型式可反映出早熟且體積小、另一個型式則反映出晚熟且體積大的兩種特徵。研究發現成魚尺寸與性成熟年齡隨著年代發生變化的現象,皆反映在其調控基因Vgll3上。研究顯示鮭魚形態特徵的改變並非僅是單純隨環境變化而發生表型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而是基因型改變造成遺傳變異,進而產生表型特徵的改變。遺傳特徵隨世代產生變異,這意味著演化正在發生,原有的特徵因生存環境發生變化,逐漸演化成為新的特徵,以適應新的環境變化。研究也發現,大西洋鮭魚族群在短時間內快速地產生遺傳變異,多呈現在雄魚的外表形態及遺傳上,這顯示天擇(natural selection)可能僅作用在特定性別的個體上,產生性別衝突(sexual conflict)的現象。【延伸閱讀】以eDNA追蹤瀕危魚種   這項由芬蘭聯合研究團隊發現的重要成果已於今年10月已發表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相關研究或許能在演化學、族群監控、漁業永續等領域加以應用。研究團隊也希望能在未來找出改變族群遺傳結構的關鍵環境因子,並盡可能防止其影響擴大。
2018/12/07
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通訊與農業教育學系的研究團隊選定活體園藝作物的網路消費模式做為主題進行研究,研究團隊選定美國亞馬遜(Amazon)、eBay等著名電子商務公司進行探討。研究發現園藝產品在網路市場的接受度並非如一般商品一樣好,為此研究團隊將消費模式分成買方、賣方及販售平台等幾個主要層面進行探討。
2018/12/06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利用高品質3D數位化模型描繪植物構造,建置3種禾本科的花卉模組。此項技術包含光學顯微鏡拍攝植物薄層切片及利用電腦輔助設計軟體,將2D影像轉換置3D模型重現並可在3D模組動畫中觀看。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