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18/11/02
石油滲漏、船舶漏油與工業製造過程所排放廢水中的大量油汙,會造成令人頭疼的環境問題,且需盡快爭取清除時間,以防止汙染範圍擴大,且後續的油水分離與油汙回收也充滿挑戰。多年來,科學家們已經開發了許多清理技術,包含重力分離、燃燒或生物修復等,但這些方法可能具有效率低、二次污染和成本高等缺點。   過往部分研究已針對油脂吸附需求開發出由二氧化矽、纖維素奈米纖維或塑膠聚合物等多孔性材料,雖然可符合重量輕、吸收力優異和可持續性等特點,但這些材料通常不夠堅固,難以反覆擠壓後再度使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則使用化學物質去除天然波薩木(balsa wood)的木質素和半纖維素,只留下纖維素骨架,在冷凍乾燥後形成波浪狀的層狀結構,再藉由表面的矽烷化作用產生聚矽氧烷(polysiloxane),所得到的木海棉可具有良好的壓縮性和彈性回覆率,且可選擇性地吸附油脂,並擠出再利用。【延伸閱讀】減少水中鉛汙染的蘚苔   根據測試,當木海棉放入水和矽油的混合液中時,海綿可吸收其自身重量16至41倍的油,留下乾淨的水,且海綿可承受至少10次吸收和擠壓循環。相關研究受到中國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究發展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結果發表於<ACS Nano>。
2018/11/01
植物可通過土壤中的養分和水分維持生命,故預測土壤中水分動態變化對農業或水資源管理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利用電腦模型預測土壤濕度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需要考量土壤質地、植被、氣候(包含日照、風、溫度、降水等)、地形等資訊,且模型開發、應用和分析方法也至關重要。大多數常見的水文模型都是根據回溯性資料(retrospective dataset)進行校正,且不考量氣候變化,進而假設降雨與徑流的固定關係;這樣的模型應用時會加深估計土壤濕度變化的不確定性,並產生較大的誤差。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於數前年發射GPM(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和SMAP(Soil Moisture Active Passive, SMAP)衛星,可幫助進行全球性的降水觀察,通過良好的模型預測,能夠幫助增進農業效率。而韓國慶北大學(Kyungpook National University)與美國德克薩斯州A&M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合作,通過結合隨機隱馬爾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 HMM)與遺傳演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提出了一種新型演算法,可幫助校正不同時空下的衛星數據與驗證其他水文科學研究。【延伸閱讀】農業先進大國荷蘭將邁向新的挑戰—應用宇宙衛星預測作物生產   GA屬於一種進化演算法,而HMM則幫助調整模型所需的輸入參數,使預測結果更加符合實際情形。此演算法在美國愛荷華州和伊利諾州進行測試,與過去文獻提出的SWAP(Soil-Water-Atmosphere-Plant)-GA方法相比,更提高預測的準確性。   此研究為隨機模型的首次應用,並開拓了使用衛星數據預測土壤水分動態變化的方法。雖在預測每日水分變化仍具有技術上的侷限性,但可進行較大空間與時間尺度的土壤溼度預測,並根據氣候變化進行調整,且只需使用現有氣象站的降水數據;不但簡化了參數輸入與模型結構,更縮小了預測的錯誤性。可協助氣候變遷影響下,未來的農業及水資源管理效率提升。
2018/10/31
世界上大約四分之一的海產來自於底拖網捕撈(bottom trawling)而得,產量約為1900萬噸,底拖網是捕魚船上的大型捕撈工具,捕撈時沿著海床將不同種類、體型的漁獲一網打盡,雖然可以一次取得大量收穫,但也會一併帶走經濟價值低的小型生物,這些小型生物通常面臨丟棄或是死亡的命運,久而久之將不利於海洋生態。此外,底拖網的使用特性容易對底棲性生物及海底生態造成傷害,過去科學家們一致認為過度使用底拖網會影響海洋永續發展,但卻無法準確衡量影響範圍及危害程度。   絕大多數拖網捕撈發生在沿岸大陸棚和大陸斜坡的深度範圍中,但過往資料供的空間尺度較大,無法精細判斷拖網空間與足跡分布狀況。現今有一項跨國研究,使用高解析度衛星漁船監控系統(vessel monitoring system, VMS)與航海日誌計算底拖網足跡,針對非洲、歐洲、美洲及澳洲沿岸的24個區域進行數據分析,發現在780萬平方公里研究範圍的海洋區域中,底拖網捕撈範圍涵蓋了14%,但各地區的底拖網足跡存在極大差異。例如,智利南部僅有0.4%的海底遭受底拖網捕撈,而亞得里亞海則有80%以上。此外,在澳洲和紐西蘭海域以及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島、東白令海和阿拉斯加灣海域,拖網佔地面積不到10%,但在部分歐洲海域超過50%。採用拖網的商業捕撈區域若達成公認的永續性捕撈標準,其拖網足跡通常較小。當底拖網捕撈面積低於10%時,底棲魚類捕撈率可達到永續性基準,但當面積超過20%時,維持永續性就有難度。   此研究中採用了捕撈船隊使用漁具的相關資訊,所提出的足跡估計值也比過往文獻描述更為準確。雖然部分地區(如東南亞)因缺乏詳細的捕撈數據而未被納入研究中,但此論文涵蓋了目前為止全球拖網捕撈狀況最詳盡的資訊,並提供了一種估算拖網捕撈足跡的方法,其中包含漁具尺寸、船速和拖網總時數等,進行較為合理的估計。【延伸閱讀】將作物空照圖轉為植物生長健康即時指標的應用程式   相關參與人員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羅德島大學(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阿拉斯加漁業科學中心、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CSIRO)、荷蘭瓦赫寧根海洋研究中心(Wageningen UR)、阿根廷巴塔哥尼亞中心(Centro Nacional Patagónico)、英國班戈大學(Bangor University)和海洋管理委員會(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芬蘭自然資源研究所等,論文發表於<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
2018/10/30
薰衣草(Lavenders,為Lavandula屬,Lamiaceae科)為高經濟價值園藝植物,也是長期以來被廣泛運用的藥草,具有放鬆心情與輔助睡眠的效果,而精油(essential oils, EOs)也廣泛用於美妝、醫藥等產業。   為了更加了解植物精油的產生機制,加拿大的布洛克大學(Brock University)和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研究學者對薰衣草進行基因組定序,並採用de novo draft genome assembly技術進行序列組裝,建立出第一個較為完整的薰衣草基因組草圖(draft genome),並找出精油產生的相關代謝途徑,藉由了解並控制這些基因表達的調控因子,就能生產人類所需成分的精油。   這些資訊可以幫助之後的人員開發各薰衣草品種的鑑定基因標記,或是研究如何利用基因和生物技術協助育種改良,減少薰衣草中的樟腦或提高芳樟醇及乙酸芳樟酯等成分,有利於提升薰衣草精油的市場價值。【延伸閱讀】藉由基因標記與分子育種技術,可加速耐鹽釀酒葡萄品系之開發時程   相關研究得到加拿大自然科學和工程研究委員會(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加拿大研究主席計劃(Canada Research Chair Program)和卑詩省農業基金會(Investment Agriculture Foundation of B.C.)的資助,結果發表於<Planta>。
2018/10/29
全球水產養殖業發展與疾病密不可分,病毒、細菌、真菌等感染問題都會對產業造成重大損失,過去20幾年來,養殖業的研究大多著重於篩選益生菌,將其應用在飼料添加與水質管理,以強化魚體免疫能力。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吳金洌從人類醫學的腸道菌相研究發想,組成研究團隊,以宏基因體分析腸內菌叢,深入探討養殖物種免疫與其腸道菌相的關聯性,期望能運用研究成果開發微生物製劑增強魚蝦免疫力,協助產業未來發展。  從人類到石斑魚的腸道菌相研究  人類醫學最新相關研究發現,腸道菌相與免疫系統、失智症及神經性疾病等疾病有重要關係,吳金洌長期研究魚類疾病,他從醫學的角度,認為水生動物疾病與生物的腸道菌相有關性值得深入研究。  科技部去年推動「前瞻農業科技─次世代農業生物保護劑之開發」,希望解決產業問題,以推動安全健康農業,吳金洌擔任講座教授,整合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教授周信佑、呂明偉、助理教授邱品文、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陳歷歷、資訊工程學系教授白敦文組成研究團隊,進行「提升石斑魚免疫力及抗病能力的腸道菌相確認及其應用」研究,期望能解決水生動物疾病問題,有效提升生物免疫力及抗病力,提高產業利潤。  飼料、水溫都會改變腸道菌相  石斑魚養殖過程中最擔心遇到神經壞死病毒與虹彩病毒,這些疾病會嚴重影響石斑魚存活率、免疫力及成長效率,吳金洌表示,研究團隊想知道疾病是否會影響腸道菌相,進而造成石斑魚免疫力及抗炎能力降低,透過飼料、水溫、天然萃取物等面向探討各時期石斑魚的腸道菌相變化。 剛投入研究時,研究團隊手上欠缺石斑魚腸道菌等基礎資料,必須要建立魚類標準資料,呂明偉指出,石斑魚每個發育階段所需餌料及飼料大不相同,腸道菌相也有明顯改變,甚至影響魚體本身分泌的酵素,當標準資料建立後,就能去比對得病魚隻腸道菌相是否與健康魚隻有差異,再透過扭轉魚隻腸道菌相而達到抵抗疾病的目的。  影響腸道菌相改變的因子不僅有飼料,水溫也是關鍵之一,邱品文說,水溫變化確實會讓石斑魚體內腸道菌相改變,像劇烈水溫改變後可以發現石斑魚腸道菌相有大幅改變,連魚體腸道代謝途徑也會受到影響,從免疫角度來看,發現免疫力有下降的跡象,未來將嘗試在高溫條件下導入不同免疫刺激劑,研究魚體免疫反應變化。  利用天然萃取物提升石斑魚抗病力  除了從飼料及水溫觀察腸道菌相變化外,周信佑針對藻類及植物提煉出的數種天然萃取物,透過細胞與活體試驗,觀察石斑魚免疫力及抗病力變化。  參與天然萃取物研究的成員指出,這次主要針對虹彩病毒投入研究,先挑選出可提升細胞感染虹彩病毒後活存率,並有具有抑菌效果的物質,再將該天然萃取物混和飼料餵食石斑魚,發現可以提升石斑魚抗虹彩病毒能力。  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腸道菌相,初步結果顯示,石斑魚腸道菌相分布會隨著投餵天數增加而有明顯差異,目前正在瞭解原因。  不僅關注石斑魚,也要解決蝦疾病  雖然整個計畫的研究主軸以石斑魚為主,但吳金洌表示,不同生物共生與寄生的微生物都不一樣,同樣身為重要水產養殖物種的蝦類不應被忽視,因此找上專注研究蝦白點病的陳歷歷合作,一窺白蝦腸道菌相變化。  陳歷歷指出,白蝦屬於無脊椎動物,不具備抗體免疫系統,過去相關疾病研究大多是從生病後未死亡的白蝦體內尋找免疫因子,但未想過從菌相著手。最初執行計畫時,她也面臨蝦類腸道菌相基礎資料不足,開始逐步建立資料庫,並比對得到白點病與蝦類早期死亡綜合症白蝦的腸道菌相,初步發現有3到5種菌種與疾病有關係。  陳歷歷表示,近年國外有發現某種菌種可幫助藍蝦抵抗弧菌感染與鹽度變化,剛好該菌種與這次在白蝦體內發現菌種之一為同屬,有機會能找到增強白蝦抗病力的菌種。  未來期望開發機能性添加劑打入全球市場  從石斑魚的食物、環境、添加物及蝦類研究過程,得到一筆筆實驗結果,大量數據得透過分析才能進行後續開發,生物資訊研究串聯起每個子計畫的研究成果,白敦文指出,透過生物資訊分析技術可以確認腸道菌相的趨勢變化、尋找環境變化因子及生物功能的相關性,甚至能進一步預測生物抗體與病毒抗原的結合區域,目前正加強培育研究團隊人員基本生物資訊分析能力,加速相關實驗研究成果的呈現。  吳金洌表示,第一年研究大多著重在基礎資料建立,今年則是從基礎研究轉入應用開發,第三年將走向商業化應用,透過實驗成果開發飼料機能性添加劑。  吳金洌強調,疾病可影響水產養殖產值達30%至40%,因此,維持生物體健康是養殖業者獲益的最大關鍵,透過腸道微生物相的研究成果,將對水產養殖業有關鍵性發展,相關微生物製劑產品行銷至國際,拓展國外市場。 【相關資訊】 想更進一步了解此專案研發成果細節,請逕洽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陳小姐,電話:03-5185092,信箱:1032201@mail.atri.org.tw
2018/10/26
抗生素在人類與動物醫療中使用廣泛,經排出體外後便進入環境當中;目前全球城市廢水中含有許多種殘餘抗生素,可能導致環境中微生物產生抗生素耐藥性,增加未來面對各式病原的風險。   使用細菌或藻類等微生物處理廢水,是一種透過「生物處理法」淨化水質的方式,依照不同微生物特性,能有效轉化並減少廢水中的重金屬或有害化學物質,並生產人類所需之副產物,具有經濟上的可行性。傳統上使用活性污泥法,藉由污泥中豐富的微生物清除廢水中的有害物質,但也容易變成抗藥性基因傳播和轉移的溫床,且官方並無規範抗生素耐受性的決定因子濃度,因此這種方式所處理過的水體可能仍具有健康上的疑慮。【延伸閱讀】利用微生物製成的燃料電池清理養豬廢水   愛沙尼亞塔爾圖大學(University of Tartu)則比較了利用光生物反應器(photobioreactor)與活性污泥法處理廢水時的差異,利用電阻率偵測與qPCR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進行定量分析,發現光生物反應器的抗生素抗藥性基因體(Antibiotic resistome)減少的機制不同。傳統的廢水處理系統中,抗藥性基因的減少與處理期間細菌族群豐度相關;而在光生物反應器中,抗藥性基因則和處理過程中微生物族群組成的變化有關。   光生物反應器中的廢水淨化效率取決於微生物生存條件,由於廢水當中具有高濃度營養,需要經過稀釋才能進入光生物反應器,確保處理系統可正常作業,一般常用天然水體進行稀釋。該團隊還評估了來自天然水體的自來水和當地湖水作為稀釋劑的效果,其中湖水中的抗藥性基因豐度遠遠超過自來水中的含量,顯示湖水已受到人類活動的嚴重影響,利用湖水作為稀釋劑更具有發展潛力。   先前許多研究已使用藻類和光反應器處理廢水以減少水中有毒物質,此研究更展現了此種方法對減少環境中抗藥性威脅的優勢,詳情發表於<Water Research>。
2018/10/25
確保農民收益與建立農業所得安全網之策略規劃 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  楊明憲教授  壹、 前言  農業是靠天吃飯的產業,農業生產經常面臨颱風、豪雨、低溫、乾旱等不利氣候的影響,尤其近來因氣候變遷明顯以及極端氣候頻繁,導致產量常常處於高度不確定狀態。因為產量變動劇烈,也直接導致農產品價格的暴漲暴跌,特別是在開放經濟之下,又因貿易自由化的趨勢,使得境內價格更有下跌走向。但不論是產量減少或價格下跌,在在影響農民的收益,也就是使得農民收益變得更加不穩定。由於農業報酬相對低於非農業經濟活動,加上收益的不穩定,長此以往,將影響我國農業發展及糧食供應,因此,如何確保並穩定農民收益,即成為非常重要的政策議題之一。  貳、 現況分析  一、 我國農業保險推動  傳統上,我國均以產品價格支持或要素補貼的方式,來達到支持農民所得的目的。但是這些屬於WTO(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農業協定的農業境內總支持,列入必須削減之AMS(Aggregate Measurement of Support)的範疇,不具未來性,故一直是政策所需改變的方向。  反觀世界各國大多已實施農業保險,作為因應生產風險並確保農民收益的方式,我國研議農業保險數十年,終於在民國105年開始試辦高接梨保險,以及106年擴大試辦的釋迦、芒果、養殖保險等,惟投保率仍相當低,距離達到大數法則以分散風險之目的,並使農業保險可長久實施仍相當遙遠,但畢竟農業保險在我國總算跨出第一步。  政府在農業保險的支出,係屬於WTO農業協定中的綠色措施,不需列入削減範疇,可提供作為農民風險管理工具,邁向現代化經營,不同於傳統依賴政府的價格支持或補貼方式,故具有未來性。然而,我們也不宜將穩定農民收益的目標完全寄託在農業保險,因為依美國經驗而言,農業保險只是保障農民收益的其中方式之一,如何建立農業所得安全網(farm income safety net)的機制,可能更值得我們全盤思考相關政策的互補與定位。  二、 增加農民收益和農家所得  在論及農民收益時,我國農業政策向來強調支持農民所得,但依統計資料主要以每戶農家所得來衡量,其中可區分為農業所得與非業所得。由於工商業經濟發達與小農經濟特性,故我國農業所得占每戶農家所得的比重始終不高,例如105年每戶農家所得為107萬元,其中農業所得為23萬元,僅約22%;另所謂的每戶農家係包括專業農家與兼業農家,農委會強調產業政策主要以專業農為主,譬如小地主大專業農、生產專區、契作集團產銷專區、具出口競爭潛力及進口替代之契作獎勵或補貼均以專業農或青農為主要對象,因此,有關專業農所得也成為政策上關注的指標。  此外,行政院主計總處延伸農林漁牧業普查,進行主力農家經營概況調查。在104年78萬戶農家中,主力農家約有15萬戶,其中經常從農的主力農家有10.7萬戶。主力農家的所得為1,201,641元,較全體每戶農家所得為高,其中農業及相關收入425,772元,佔比35%也較高。主力農家與專業農家的定義不盡一致,但政策上多以中型以上主力農家作為專業農家之認定依據,而中型、大型主力農家所得分別為1,311,709元(含農業所得601,320元)、2,178,615元(含農業所得1,464,645元)。由於專業農家為我國農業發展之主力,故如何增進專業農家所得,也成為未來農業政策所重視的核心。 三、 農民退休保障與福利  除考量農業生產收益保障及專業農家所得之外,站在農民角度,更希望當年老不再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時,能有老農津貼或老農年金來保障退休生活之福利政策。有鑒於軍公教及勞工,參加軍公教或勞保均享有老年給付之保障,而農民參加農保卻沒有老年給付項目,政府為照顧老農生活,於84年公布施行《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並從84年8月起開辦老年農民福利津貼,年滿65歲且投保農保滿6個月的農民,每人每月可領3千元,持續至今已加碼至每月7,256元。每年核發人數變動約近70萬人,在105年底發放人數為627,329人,核發金額高達547億元,明顯為政府在農業預算中的最主要部分(45%),並嚴重排擠到其他農業發展的預算,累計歷年來政府總共核發7,748億元。但畢竟老農津貼的發放只是依暫行條例,長期而言,仍需要建立一套農民年金的機制,或依國民年金法將農保納入國民年金保險,以建立長期穩定的農民福利,並吸引青農加入農業行列。 參、 國際未來趨勢參考  支持農民所得為我國農業政策的重要目標之一,但過去皆以產品價格支持或要素補貼方式為政策措施,但這些措施皆屬WTO農業協定之境內支持措施,其中的褐色措施(amber box)必須加以限制或削減,但我國較少運用的綠色措施(green box)卻是可允許的範疇,例如糧食安全目的的公共儲糧、生產者直接給付、所得支持分離措施、所得保險與所得安全網計畫、自然災害救濟、生產者退休計畫、資源退場計畫或資源移出計畫、投資援助計畫、環境計畫等均是,故展望未來政府在農業政策支出必須由褐色措施移轉至綠色措施,以使支持農民所得或穩定農民收益之政策目標可長可久。  另參考國外經驗,例如美國農業法案及其他立法內容已勾勒農業所得安全網,該安全網架構係由三大計畫所構築而成:(1)農產品計畫(commodity program):提供所得支持並試圖可因應某些特定作物的價格或收入風險;(2)風險管理計畫(risk management):主要為農作物保險,為廣泛的農產品包括農地、特殊作物及某些牲畜,提供在產量或收入減少時的保護;(3)補充性災害協助計畫(supplemental disaster assistance):提供大部分農畜產品在無其他計畫保護下因氣候相關因素所造成損失的協助。農業保險雖為目前美國農業法案的主流,但在安全網的架構中仍必須與其他農產品計畫或補充性災害協助計畫搭配,才能使農業收益的保障受到完整涵蓋。  同時配合國民年金法的要求,未來也應將暫行的老農津貼併入至國民年金運行制度,可參考日本及德國經驗,例如日本農民年金制度是公設的年金制度,於1971年依據「農民年金基金法」成立,是在國民年金制度(national pension system)外加的農民年金制度,目的是要讓農民在退休後有更好的生活;而德國從1957年開始實施農民年金法迄今,被保險人的範疇逐漸擴充,給付項目也同時增加,已被譽為農民年金制度之典範。不僅對農民老年生活有實質保障,且具有安定農民務農、促使農業結構朝現代化方向發展之功能。德國並自1989年起,著手推行放棄農業生產年金(produktionsaufgaberente)獎勵措施,以年金給付作為保障誘因,鼓勵農民停止農業生產活動為手段,進而達成改善農業產銷結構、農業勞動力年輕化,以及擴大農場經營規模的政策目標。藉由老年給付、老年提前給付、農地移轉給付、農事代工給付,來促使農業經營結構的改善。  肆、 建議發展策略項目  一、 持續擴大辦理農業保險,並制定農業保險法  由於農業為高風險產業,故農業保險的保費勢必相對較高,但農民平均所得又偏低,因此世界各國在實施農業保險時,均需要政府的支持,以鼓勵農民投保,並達支持農民所得之政策目標。政府支持主要表現在:  1. 立法:可將主管機關、基金組成、核定險種、危險分散機制、再保、與民營保險公司關係、與農業政策關係,以及查勘定損、理賠等規範清楚。  2. 最後危險承擔:在危險分散機制之下作為損失超過再保額度的給付承擔。  3. 補助保費:政府補助保費,是公共部門最普遍支持農業保險的方式,平均保費補助多在50%左右。  4. 補助管理成本:世界上約有16%國家由政府補助農作物保險管理成本,且幾乎所有實施農作物全險的國家,都由政府負擔全部或大部分經營管理成本。  5. 教育及資訊收集:推廣農業保險觀念、培訓農業保險及勘災定損專業人才,以及充實農業基礎資料,以利於保費計算及損失賠付。  基本上,農作物保險為政策性保險,採公辦民營的模式,而且整個農作物保險營運體系係以農業保險基金為核心,負責保費釐訂、保單設計、重大核保、國內外再保,以及理賠之相關業務,並建立共保、再保,及損失超過基金承擔限額轉由政府承擔之危險分散機制。  我國的農業保險起步較其他國家慢,尤其是農作物保險,目前試辦品項也僅有梨、芒果、釋迦,以及水產養殖。試辦的目的應是為未來正式全面實施作為準備,故必須涵蓋更多品項,以達分散風險,並吸引保險人(保險公司或農會)開辦的興趣,同時配合農業保險法立法通過,屆時才可完整的建立農業安全網,並將傳統的補貼政策支出移轉至農業保險補助。農業保險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且各國保費補助多至少在五成以上,但考量未來在擴大辦理農業保險時可能政府財務負擔過重,有必要再盤點整理現行各項補貼或救助政策,包括要素補貼、產銷失衡救助、天災救助、受進口損害救助等各個政策之關係,避免有重覆補貼及不公平的問題,也有助於與農業保險之關係釐清,並使政府財務趨於穩健。  二、 建立農業所得安全網  許多國家對於農民多採取保護立場,並以產品價格支持、生產要素補貼、農業保險或天災救助方式,來確保並支持農民所得水準。這些對於農民的各項給付措施,可整合為農業所得安全網的架構,以使農業經營所得可受列政策上完整的保護及照顧。因此,我國未來政策改革宜思考如何提高農業保險在農業支出的比重,並由產品及要素補貼政策支出移轉,同時搭配天災救助的基本復耕協助,以健全我國農業安全網的架構。     農民所得安全網之目的在於全面保障農民所得,降低生產及價格風險對於農民所得之衝擊,並在系統整合架構下,避免出現重覆給付或給付缺口,可使有限的政府農業預算有效的提高農民所得。  三、 建立農民年金制度,形成社會安全網  由於老農津貼不斷加碼,已成為政府農業的最大支出,嚴重排擠農業的正常建設與發展,展望農民生活的社會安全網,建立一套可持續的機制實有必要,因此現階段宜先整合農民健康保險與老農津貼為農民年金制度;其次,再引進德國的實施經驗,將具有改善農業經營及農業結構的給付項目引進,則可使農民在農業生產的農業安全網與農民生活的社會安全網加以結合,完整保障農民在年輕時的生產與年老時的生活。  四、 建立農民所得申報制  依美國實施農業安全網之經驗,對於農民所得損失的協助或補償,均要求農民應提出報稅資料,以了解實際所得狀況。與我國農業條件相近的日本,也早已實施所得申報制度,故可結合農業收入保險的實施,以保險機制來確保農業收入減少之補償。  在我國,農民因毋須納稅,故很自然的被認為不需報稅,則政府對於農民所得情形也就無從了解。但為使農業安全網對於農民所得獲得妥善照顧,並避免高低所得農民在政府補助資源的不均,實有必要透過報稅方式以了解農民所得狀況。  報稅並不代表課稅,仍可設計全額退稅或提高免稅額,雖會使行政成本增加,但因有助於政府補助對象的有效運用,仍值得推行。然而農民報稅可能涉及銷售資料或買賣記錄的配合建立,這是項龐大的工程,可研擬先辦理所得登記制,配合查證。一旦農民所得申報制度建立之後,將有利於政府對於產銷訊息的掌握,對於計畫生產或穩定價格有正面意義,我國農業發展也將標示著與現代化接軌。  若農民報稅有實際困難,則宜研究規範農產品生產之後的各個銷售環節,包括直銷、超級市場(或量販店)、販運商(或批發商)、批發市場、加工廠、農民團體(或政府)、零售商都應開立發票,或開發第三方支付系統方式建立交易記錄,即可掌握農產品生產收入及生產流向。  伍、 結語  我國長期致力於農業發展,但相關的農業政策偏重於傳統的產品補貼或要素補貼方式,已不合時宜。展望氣候變遷與貿易自由化趨勢,以及農業勞動持續老化的現象,如何使從事農業經營者穩定收益,且無後顧之憂,實為未來農業政策改革的重點方向。若依農業所得安全網的架構,可強化農業保險的地位,並將傳統的產品補貼政策適度轉為至農業保險,以及整併農業保險與天災救助關係,則農民生產的收益穩定可期,從而增進農業長期投資及競爭力。此外,將農業所得安全網的架構再擴大至社會安全網,農民健康保險與老農津貼為農民年金制度,以期老農放心離農,青農願意務農,將可提高農業生產力,則我國農業發展將可永續長久。
2018/10/25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絲狀黴漿菌(Mycoplasma mycoides subsp. Mycoides,Mmm)感染山羊、乳牛等許多畜牧動物,導致傳染性牛胸膜肺炎(contagious bovine pleuropneumonia或稱lung plague)等疾病產生。目前此疾病依然難以控制,每年造成超過6,000萬美元的損失,並影響2,400萬生產者的生計。雖然受感染的動物可使用抗生素治療,但這些動物多數為非法來源,在惡劣的環境中容易導致治療無效和抗生素耐藥性等問題。   迄今為止,市場上只有一種活性減毒疫苗可以控制lung plague,將疫苗注射到牛的尾部,數週後就會開始產生相應的抗體。雖然疫苗效果很好,但其對溫度較為敏感,在非洲這種高溫地區,容易使得疫苗弱化或是變性,並可能導致接種後的動物產生發炎和潰瘍等免疫反應。   為尋求更好的解決方式,加拿大薩克其萬大學(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通過加拿大國際糧食安全研究基金(Canadian International Food Security Research Fund,CIFSRF)申請並獲得了國際發展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IDRC)和加拿大全球事務部(Global Affairs Canada)的資助,與肯亞的研究人員合作以開發新的疫苗。   不同於使用傳統疫苗開發方式,研究團隊使用反向疫苗學(reverse vaccinology)開發新型疫苗,利用程式分析細菌基因並找出最可能導致牛產生免疫反應的抗原,再製備與純化所選蛋白質,與佐劑混合測試。在鑑定的66種Mmm蛋白中,有四種可保護牛隻免受侵害。【延伸閱讀】血液檢驗將有利於促進乳牛健康   這種新型疫苗使用肯亞各種Mmm菌株的蛋白質抗原,生產成本更低,且於室溫更加穩定,現今已獲得肯亞疫苗生產商的許可並進行生產,預計將進行田間試驗。反向疫苗學已被用於目前市場上的人類腦膜炎球菌疫苗,未來也可用於開發其他重要動物疾病的疫苗,抵抗結核病菌、黴漿菌、大腸桿菌的感染。
2018/10/24
穀類富含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自古便做為人們的主食,雖可供溫飽,但人體仍需額外攝取其他維生素或礦物質等元素,如:鐵、鈣、維生素A及B群等,才能進行正常生理代謝。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局(USDA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的研究人員Robert Graybosch博士表示:食物中營養素不足或內部所含反營養物質(antinutrients)會干擾人們對營養素的攝取,根據統計,全球約60%的人並未攝取足夠的鐵質。   透過額外添加維生素或礦物質於食物中提升營養價值的手段,稱作食品營養強化(fortification),可幫助補充人體所需養分。傳統的食品營養強化方式為食品添加劑,例如食鹽中適當添加碘可防止甲狀腺腫大。隨著生物技術不斷進步,若能在作物生長的過程中,利用遺傳育種或基因工程等方式,使植物自行生合成特定維生素或礦物質,強化食品本身營養素的方式,則稱作生物營養強化(biofortification)。   以稻米為例,稻米在部分貧困地區是窮人賴以維生的主食,但其中維生素A含量少,貧民在長期只食用稻米的情況下容易缺乏維生素A,使得免疫力下降與疾病產生。經基因工程技術,科學家成功培育富含維生素A的黃金米,提供更有效攝取維生素A的途徑,此為透過基因改良方式達到生物營養強化的案例之一。   Robert Graybosch及其研究團隊以小麥(Triticum aestivum, common wheat)作為研究材料,希望在不減少產量的前提下,探討影響穀物蛋白含量(grain protein content)的Gpc-B1基因與低榖植酸(low grain phytate)的 lpa1-1基因在小麥田間試驗中如何調控產物中的微量元素含量。結果表明,結合此兩種特性可以增加了人類從中獲得的鋅、鈣和錳等元素。【延伸閱讀】植物科學發現可能有助於治療過敏和免疫缺陷   雖然此研究結果有助於培養高蛋白含量、低穀植酸且單位面積產量不變的小麥品系,但植物基因表現容易受環境因素影響,因此在其他地區可依照這些研究結果調整小麥品系的育種背景方向,例如未來可改良北美大平原(Great Plains)的小麥,利用基因漸滲(introgression)的方式獲得生物營養強化的優良性狀,並在北美草原大量推廣種植。
2018/10/23
為提高農民職業安全保障,農委會將自107年11月1日開始試行辦理農民職業災害保險。農委會表示,即日起實際從事農業工作且為農保被保險人的農民,可親自至戶籍所在地基層農會提出申請參加農民職災保險。符合加保資格者,其保險效力自107年11月1日開始生效。同日,農保中央主管機關將由內政部改隸農委會,未來農保業務事權合一,農委會已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將提供農民更好的服務。 推動農民職災保險 增進職業安全保障 農委會指出,現行農民健康保險對農民的職業災害並無特別保障,但在田間工作卻潛藏職業傷害危機。為提高農民職業安全保障,使遭受職業災害農民及其家屬能獲得適當經濟補償,農委會參考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國外制度,規劃農民職業災害保險。 農委會說明,實際從事農業且具有農保資格的被保險人,可自願申請參加農民職災保險,投保金額每月10,200元,與農保月投保金額相同;試辦初期,為照顧農民、鼓勵農民投保,保險費率定為0.24%,每月保險費共計25元,其中由保險人自行負擔60%,其餘40%由中央主管機關及地方主管機關補助,故加保後,農民每月僅須繳交15元。 試辦累積經驗數據  滾動檢討精進保險制度 農委會指出,農民職業災害保險對於在田間務農因遭受意外傷害不能工作的農民,提供有傷害給付、就醫津貼、身心障礙給付及喪葬津貼等4項給付,均為現金給付,與農保給付不重復發給。與農保相較,新增傷害給付及就醫津貼2項給付;另外,身心障礙給付增給50%,喪葬津貼增給100%,對於遭受職業傷害的農民具有較高保障。 農委會強調,自7月起該會陸續至各直轄市、縣(市)辦理政策說明及座談會逾40場,地方政府、農會及農民均肯定本項政策,並提供回饋意見。未來將依照試辦經驗及產、官、學意見,逐步檢討調整以完備整體農民職業災害保險制度。至於保險費部分,農委會未來亦將透過試辦累積經驗及案例,本於社會保險財務自給自足原則及依試辦結果每年滾動檢討,俾據以調整保險費率。
2018/10/22
臺灣每年平均飼養3億多隻雞,其中會讓雞隻下痢、出血的球蟲病,因為病原體會存在糞便中難以清除,容易造成雞場雞隻重覆感染與腸道病原菌二次性感染,雞農常會使用抗生素、抗球蟲藥物進行防治,卻衍生出藥物殘留與抗藥性病原等問題,這幾年雞蛋屢被驗出不該使用的乃卡巴精便是一例。   中興大學獸醫學系特聘教授張力天發現可食性植生素咸豐草,可改善雞隻免疫系統,具有對抗球蟲病的功效,不僅如此,也可改善雞隻腸道菌相,改善蛋雞生產環境。目前市面上已有兩款飼料添加物上市,他努力讓這系列產品推向國際市場。  全球因球蟲病,產業年損20億   科技部去年推動「前瞻農業科技──新世代農業生物保護劑之開發」,希望解決產業問題,以推動安全健康農業。長年鑽研中草藥醫學研究及抗原蟲飼料添加物研發的中興大學獸醫學系特聘教授張力天,共提出「改善雞、豬腸道菌相的新穎性優質飼料」與「抗植物病原菌的綜效性微生物製劑」等三項研究計畫,希望開發可食性的植物性飼料添加物,取代抗生素濫用現象,改善禽畜產業的疾病問題。   十多年前,張力天因參與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員楊文欽團隊,透過動物實驗的研究,發現咸豐草具有改善糖尿病代謝疾病與抗食因性細菌的潛能,循著此線張力天和楊文欽進一步發現咸豐草應用在雞隻上,具有抗雞隻球蟲病的潛力,因此合力研發配方,在五年前奪得第十屆國家新創獎。   據農委會統計,臺灣去年飼養約3.3億隻雞,其中蛋雞約有1千7百萬隻,年產75億顆雞蛋。為了供應市場雞肉、蛋大量需求,雞隻長期被密集飼養,環境容易傳播病原菌,像雞隻球蟲病就是養雞產業非常普遍的一種疾病。   球蟲病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其傳染途徑是當球蟲卵囊在適合的溫度、濕度和充足的氧氣下芽孢化後被雞隻食入,雞就會感染球蟲病。具感染力的卵囊在雞的腸道中釋放出芽胞子侵入破壞腸道上皮細胞,造成雞隻脫水、下痢、出血。小雞最快可在七天內死亡。而這些被感染的雞排出的糞便將帶有卵囊,卵囊再度芽孢化後還可繼續傳播,在環境中生生不息。   不僅如此,張力天指出球蟲病和瘧疾很像,在它還沒被殺滅前,會一直留在雞隻的腸道寄生,雞的腸道因為受傷,吃進去的飼料吸收效果都不好,間接影響飼料換肉率。每年全球家禽因球蟲病約損失20億美元。為了抵抗這疾病,雞農和蛋農通常會使用抗生素、抗球蟲藥物進行防治,但也衍生後續雞蛋殘留藥物、球蟲病產生抗藥性等問題。   放眼國際,張力天說,歐盟、東南亞、美國近年已陸續表態將禁用抗生素,而歐盟更直接明定2021年後不准在飼料裡投入化學性的驅蟲藥(緩衝期有三年),顯見研發非化學性的咸豐草製劑,將有助於未來全球家禽市場的發展。  透過侵入分解病原體,咸豐草讓雞更健康   臺灣常見的咸豐草主要有三種,分別是大花咸豐草、小花咸豐草和黃花咸豐草,而大花咸豐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從外觀上判別,黃花咸豐草只有中間黃色管狀花,小花咸豐草和大花咸豐草黃花周圍則有白色的舌狀花瓣,但大花咸豐草的舌狀花瓣會比小花咸豐草還長。   經過多年研究,張力天發現,實驗動物吃下咸豐草飼料配方後,免疫系統的巨噬細胞會分泌酵素物質,把病原菌分解掉,讓細菌的散佈機制被瓦解,而不致發生發炎反應影響動物健康。   「簡單來說,它不是直接殺滅病原體,而是影響病原體侵入的方式來控制疾病。」張力天強調,由於球蟲菌株非常多種,他們針對不同球蟲菌株、甚至是有抗藥性的球蟲菌株做測試,發現咸豐草都有辦法抑制。   此外,張力天說,雞隻吃了咸豐草飼料配方還可改善腸道菌,使腸道菌壞菌減少;也可以改善飼育咸豐草飼料蛋雞的生產環境,減少因運輸保存過程產生的劣蛋、 汙染蛋比率。   張力天更做了咸豐草飼料配方產品的穩定性研究,「我們做了兩年的品管,從原料、加工、成品到倉儲都進行把關,平均每一個月進行抽樣檢查,發現在儲存和運輸上,這配方在4℃、室溫、40℃、高溫90℃和瞬間高溫130℃都沒問題,基本上每一個製程步驟都很完備。」   現階段和張力天合作,使用咸豐草飼料配方的蛋雞平均一年有20萬隻,白肉雞則約是10萬隻。看準2024年全球近130億美元的抗球蟲藥物及疫苗市場,張力天預計在今年底募資、成立公司,並首先鎖定東南亞市場,他希望這項抗球蟲的咸豐草飼料配方不僅能被臺灣產業界廣泛使用,更能走向國際,造福全球的家禽市場。 【相關資訊】 想更進一步了解此專案研發成果細節,請逕洽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黃小姐,電話:03-5185151,信箱:1112047@mail.atri.org.tw
2018/10/19
漁業和水產養殖業是各地民眾重要的食物、營養和收入來源,自糧食革命與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上人口持續增加,對於水產品的需求量也連帶上升;然而捕撈漁業產量在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相對停滯,故水產養殖業成為促進食用水產供應量大幅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亞洲是全球養殖漁業發展最興盛的地區,然而養殖業可能受到氣候變化影響,使得產量下降,加上極端天氣出現越加頻繁,水產養殖保險可保障漁民因天然災害產生的經濟損失。目前已有數種水產養殖保險可以降低經濟風險,但海水養殖可能因當地海水深度或物種耐溫能力等特殊因子,造就不同的產量差異,這也是實際評估所面臨的挑戰,保險實施則應納入評估魚獲價值以及累積環境數據的相關技術才能真正貼合生產者需求。【延伸閱讀】Holstein UK推出牛資料庫以增進可追溯性與遺傳價值   日本Umitron公司已開始在水產養殖領域使用物聯網與人工智慧技術,2017年開發的第一個產品UmiGarden可透過記錄魚群變化幫助漁民優化飼料配方。現在Umitron更擴大早期資金並啟動水產養殖保險數據服務,總額達到11,043,702美元,是aquatech早期創業公司籌集的最大金額。另外,自2018年8月起,開始使用物聯網和衛星遙感數據協助水產養殖保險服務,以評估和減輕與海洋環境和漁場營運的相關風險。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