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二氧化鈦之研發成果可望運用在肥料生產方面

2018/12/21 @國際

摘要

相較於傳統工業製氨法,以二氧化鈦作為光觸媒製氨是較乾淨、省能源的作法,二氧化鈦表面材料化學的發現,可望為將來的肥料生產帶來新的突破。

示意圖

二氧化鈦之研發成果可望運用在肥料生產方面

  肥料含有植物生長所需之營養元素,普遍施用於作物生產,肥料的成分組成比例乃參考各別作物之生長特性及農地原始肥力,將氮、磷、鉀三種元素進行比例上的調配,其中氮元素是植物生長所需之巨量營養素。在自然界中,除豆科植物可利用與其共生的根瘤菌將氮氣固氮吸收外,多數植物無法直接利用氮氣作為氮源,而是透過吸收溶於水中的硝酸態與銨態2種含氮化合物獲得氮源。1900年代初期,德國化學家哈伯發明以三價鐵做催化劑,在高溫、高壓下,成功將氮氣製備成氨,並進行工業化製氨生產,這是首次大規模人工固氮法的應用。隨著人工固氮的發明、各式肥料產品的研發與工業化應用下,農糧生產從此有了重大突破。雖然哈伯法製氨已應用百餘年,但由於氨的製備過程屬高耗能,純化上過程中產生的硫化物,容易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為此人們設法開發環保且低成本的製氨法。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及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的聯合研究團隊發現,以摻有些許碳雜質的二氧化鈦(titania, titanium dioxide)作為光觸媒,可催化固氮反應之進行,研究中也討論碳在其中的重要性。生活上,二氧化鈦作為光觸媒(光催化劑),在淨化空氣的反應中扮演催化劑的角色;而在固氮的研究方面,雖然早在75年前就有印度學者觀察到二氧化鈦的固氮現象,從這時候開始科學家們便提出催化的各種假設與可能,並進行許多實驗驗證,然而一直無法找出二氧化鈦光催化固氮反應的關鍵機制。研究團隊以近室壓X光光電子能譜(ambient pressure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P-XPS)觀測在固氮作用進行時,二氧化鈦表面組成變化時發現,在光催化初期,二氧化鈦的表面無其他雜質,這時並未如期發生固氮的現象,然而隨著時間進行,研究團隊觀察到二氧化鈦表面開始出現碳污染,也在此刻觀察到固氮作用的發生。研究團隊推測二氧化鈦表面可能受環境中碳氫化合物的污染,表面因此形成帶有碳雜質的二氧化鈦,在光照下發生固氮作用。【延伸閱讀】以透地雷達透視地表下的秘密

  研究團隊的這項發現,解開這75年來的疑惑,並希望能在後續研究中深入了解碳在催化過程中所扮演的機制,盼將來有機會改良固碳效率,並可望在不久的將來把固氮技術推廣到農家。相較於傳統工業製氨法,以二氧化鈦作為光觸媒製氨是較乾淨、省能源的作法,二氧化鈦表面材料化學的發現,可望為將來的肥料生產帶來新的突破。

  該研究之重大發現已於今年10月底發表在<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資料來源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